父母如何運用反映傾聽
在運用反映傾聽時,父母並不只是扮演一台錄音機,重複孩子的敘述,而是整理孩子的敘述,並找出孩子隱藏的感受,然後真實地幫助孩子呈現他們想要表達的一切情感和需求。
此時父母要注意的是: 1.學習「停、看、聽」通常情緒感受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父母要貼切地了解孩子的感受,並且適當地反映出來,就有賴於父母有效的傾聽。要成為一個有效的傾聽者需要「全神貫注」的功夫,包括看:眼神的接觸及注視,與聽:耳朵的接收及傳遞「我正在聽」的反映信息,適時給予孩子一些反應。事實上,溝通並不僅是語言的交談,有時候非語言的行為:臉部表情、眼神、手勢、坐姿與音調等亦傳遞著溝通的信息,有些人認為這些非語言的行為所傳遞的信息可能比語言溝通更重要,更具真實性、可靠性和代表性。如果父母想要了解孩子內心的感受,光憑語言交談的溝通並不容易達到了解的目的,父母必須增強對非語言的觀察和傾聽技巧:停、看、聽。
「停」:暫時停止進行中的工作,注視對方,提供孩子表達感受的時間和空間。
「看」:仔細觀察孩子溝通時非語言的行為表現。
「聽」:傾聽孩子說什麼。
3.了解話中隱含的意義
當父母傾聽子女的談話時,父母必須注意觀察子女的非語言行為。當孩子與父母分享情緒感受時,父母要不時地與孩子眼神接觸,但不是緊盯不放地注視,同時要避免打斷孩子的說話,表現出注意、輕鬆、有興趣了解的表情,並不時地用「是的」、「嗯」、「我了解」,偶而點點頭來表示你對他說話內容的注意,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父母這些種種表現最能流露「我關心、我正在聽」的信息。在溝通的過程中,父母傾聽時千萬不可以到處走動、邊做事邊聽或背對著孩子,因為這些行為可能令孩子認為你不關心他,對他所說的一切沒有興趣。此外,父母要避免對孩子說:「好啦!我想我了解,我知道你的意思。」因為這句話常常會讓孩子不想說了,而父母所謂了解也許並不完全正確,畢竟對別人的感覺我們並不能真正知道,只能猜測罷了。
傾聽最大的優點就是指出隱藏於交談背後的感受,幫助孩子從較合理的角度來察覺自己的感受。
以下的實例會讓你更清楚整個積極傾聽的架構:
女兒:真希望偶爾也能像秀如那樣生一場大病,長水痘也沒關係。
母親:你很希望在家休息幾天。
女兒:嗯!生病可以不用上學,我卻連喘口氣的機會都沒有。
母親:你覺得上學的壓力很大。
女兒:對!老師什麼事都叫我做,為什麼當班長就那麼倒霉。
母親:不只是有點吧!有時候,你真的很厭惡走入那個班級里。
女兒:一點也沒錯,我討厭上台演講!討厭發號施令!討厭當會議主席!也討厭老師。
母親:你討厭學校的一切。
女兒:不是全部啦!我喜歡作文、喜歡美勞、也喜歡英文和語文;但是,我討厭教導主任,每次班會就霸佔著講台不停地講,聽了都想吐。
母親:你一定很討厭聽這些廢話。
女兒:嗯!說什麼德、智、體、美、勞,他以為現在還有這種聖人存在嗎﹖
母親:你覺得當聖人是一種恥辱?
女兒:嗯!我討厭成為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你知道嗎﹖同學都排擠我、孤立我,說我是老師的眼線;還有一位同學,每天下課前就咀咒我被車子撞死,我快要瘋掉了……。
以上的這段對話,母親充分地運用反映式傾聽,她極力地了解女兒的內在感受,對談中不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價值判斷,進而澄清了女兒問題的癥結,不是討厭上學,而是成為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所背負的沉重負擔。
為什麼要學習傾聽?
傾聽能使人獲得精神上的解放,引導孩子說出內在感受後,就能找出問題的癥結,孩子的負向情緒自然能夠得到疏解,它最明顯的好處在於:
1.傾聽可以幫助孩子克服懼怕的心理
因為,父母借著傾聽流露出對孩子的接納與包容,孩子從父母的反應中,感受到父母的友善態度,而能夠勇敢地說出內心的恐懼。
2.傾聽能增進父母與孩子間的親蜜關係
當你在談話時,對方專註地傾聽,了解你所說的一切,你必定會欣喜若狂。孩子也是一樣,渴望有人了解他、包容他、接納他。父母使用反映式傾聽,他會更進一步地認識孩子、尊重孩子、更加關愛孩子,而孩子必然和父母產生更加親蜜的互動。
3.反映傾聽能協助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我們都知道,把問題說出來,比悶在心裡好多了,也比較能夠看清問題的真相。傾聽具有讓人說話的功效,也能促使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4.傾聽能夠促使孩子願意聽父母的看法和意見
大家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如果對方願意聽聽你的想法,你也會樂意聽聽他的意見。因此,如果有父母埋怨孩子不聽話,那就表示,父母根本沒有運用傾聽去聽孩子的心聲。
5.傾聽讓孩子願意和父母說話
許多父母用傾聽和孩子討論問題和煩惱時,他們發現孩子很會分析自己的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傾聽表示父母信任孩子有解決困難的能力。
反之,父母若是一味地給孩子提供建議、忠告、勸解,不但不能真正幫助孩子,反而很難培養孩子成為獨立自主及有責任感的人。
運用傾聽所應具備的基本態度
「傾聽」並不是解決孩子所有困難或親職教育的靈丹妙藥,父母必需具備一些基本態度,才能將傾聽的功效發揮得淋漓盡至。
1.父母必須有「想聽」孩子說話的心意,如果你很忙,如果你很煩,那麼就等到你願意聽的時候吧!
2.允許並真誠接納孩子可以和你有不同的想法。
3.你必須相信孩子有解決自己問題的能力。父母的信賴將是激發孩子潛能的催化劑。
4.你必須知道情緒的感覺只是一時的,而非長久不變。人的感覺時時都會改變,恨能轉為愛,失望也能被希望所取代。你毋須害怕孩子說些情緒性的語言。例如:我恨老師,我咀咒她快死掉。你要慶幸的是當孩子倒出這些屯積在內心的垃圾之後,他的心靈才能獲得祥和寧靜。
5.你必須尊重孩子是個完全獨立的個體。有位知名作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是上帝借給我們的一把琴弦。試問,為人父母的我們,如何有能力永遠霸佔著這把琴弦﹖當你體會到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你會允許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你只能「陪」孩子走過苦澀,卻絕不能替他解決問題。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地幫助孩子。運用傾聽時,必須配合上述五項基本態度。否則便會顯得空洞、虛假、毫無誠意。
傾聽可能面臨的危機
1.不習慣
很多父母說:重複孩子的話,那多不自然呀!傾聽並不是要你像鸚鵡學舌般地把孩子的話照說一遍,而其真正的意義在於如何從交談中,正確地解讀孩子說話信息中所傳遞的情感。
如果父母尚不能正確地掌握孩子的意思時,可以真誠地對孩子說:「我真的很想了解你,你願意把剛才所說的再說一次嗎﹖」「我不知道是否弄清楚你的意思,也許你可以再說得具體一些﹖」
父母此時借著孩子的重複表達,來求證自己對孩子了解的正確程度,然後再給予回饋。
2.不要強迫孩子做感受與情緒的分享
傾聽是一種開放式的交談,也許對父母和孩子都是一種新奇的體驗,可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才能建立坦誠開放的心胸。孩子也許可以與父母分享自己的情緒,也可能保持沉默,不說一句話;甚至離開或否認父母所說的一切。然而,不論孩子做出怎樣的反應,父母都要尊重孩子的決定,並接納孩子的反應,父母千萬不要強迫孩子馬上要說,父母在往後的日子中,仍然有很多機會表達自己幫助孩子的意願。
有些孩子也許從來沒有與他人分享情緒的經驗,所以孩子並不習慣與別人分享,當父母面對孩子沉默的反應,並不意謂父母傾聽失敗。大多數孩子如果擁有一次被接納的感覺後,他就會樂於與別人分享。因此父母與孩子必須先建立一種相互尊重、接納的關係,這樣的關係可以鼓舞孩子與父母分享的勇氣。
3.正確地反映孩子的意思
當父母企圖了解孩子的意思時,過或不及的反映傾聽,會喪失了原有的好意,造成傷害孩子的事實。因此父母必須盡量使用適當且正確的形容詞來反映孩子的意思。基本上,父母稍微誇大的描述反映會比一針見血的了解更令孩子有安全感,因為父母一針見血的了解易形成孩子的誤解,當父母表現較誇大其詞的反映時,孩子會加以澄清,並能體會到父母企圖了解他的用心。
另外,有些孩子會傳達一些不完全的信息,令父母感到迷惑,不知所以然。這時父母可以反映所接受的信息,並等待孩子進一步仔細的說明。當然父母也可以說:「你可以告訴我怎麼回事嗎﹖」借著發問讓孩子呈現更多信息。
至於孩子較強烈的情緒,在使用字詞上也很重要。如果父母能正確且適當使用「非常」、「很」、「實在」的字眼,可以有助於傳遞「我了解你」的信息。也許父母可以很正確地反映出孩子的意思,但卻因用詞的不當,使孩子極力否認父母的反映。所以當父母反映孩子意思時,除了要正確外,在表達反映時更應注意措詞,避免激發孩子的抗拒或防衛,而產生負面效果。
4.避免問太多問題
傾聽時,在信息收集階段,發問是必需的。如「然後呢?」、「你覺得如何?」、「你願意告訴我嗎?」,但是當擁有足夠的信息時,父母不要繼續發問,而應反映出你的了解與當時的想法,而且盡量使用「你似乎覺得……﹖」。
5.多利用時間傾聽
改善親子問彼此的關係是需要花費相當心力與時間,父母必須多留一些時間來傾聽孩子的心聲。如果孩子欲告訴父母一些事情,而父母正在忙,應婉轉地向孩子說明,並與孩子約定確定的交談時間。
當然父母也可以借著逛街、打球、看電影的機會,與孩子進行分享,而其談論的話題並不見得要局限於某個問題上打轉,或許可以找些彼此共同感興趣的事情而交換一些意見。因為反映傾聽並不只是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而是包含了解對方交談的真正意思,增進雙方的了解。
6.反映愉快的感覺
親子間傾聽不僅是反映與接納對方不愉快的感受,讓孩子得到發泄和關懷,形成「我被了解」的感覺,而且對於孩子興奮、愉快的情緒,父母也要予以適時反映,共同分享孩子的喜悅。
7.不要過度傾聽
父母千萬不要對孩子的一言一行全部加以反映,否則會使孩子感到害怕而不敢表達。特別是彼此還沒有建立良好關係基礎時,過度的傾聽,常會使孩子產生退縮行為。事實上,過度的反映傾聽對孩子而言,可能造成增強孩子不良行為目的的結果。所以父母只要真實地反映自己所獲得的信息,千萬不要太急於猜測或太敏感的反映,造成孩子產生突然被了解或赤裸裸被了解的恐懼。
8.不要期望自己十全十美
人生難免會做錯事,父母不要期望自己是完美的傾聽者,如果你真的想了解自己的孩子,但是卻不能正確反映孩子所試圖表達的感受,這樣的情形是難免的。所以無論如何,父母不需要害怕錯誤的反映會造成對孩子的傷害,更不需要企求自己是完美的傾聽者。當然,有些父母雖然做了反映,但是孩子仍然保持沉默。實際上沉默並不可怕,孩子的沉默也許是在思考父母所說的,整理個人的想法,或考慮如何表達;當然也可能是一種抗拒。所以面對沉默,父母只需等待和觀察孩子的反應。如果沉默一直持續時,父母可以表示:「你似乎對我所說的很不以為然﹖」大膽地猜測孩子沉默的原因,並加以澄清孩子是否在抗拒。如果父母懷疑孩子的言行是為了獲得你的注意、報復等偏差行為目的時,父母可以用肯定與婉轉的口氣告訴孩子你不能幫助他解決問題,並告訴孩子你相信他能自己找出解決之道,或是轉移話題,這都是處理的方式。雖然孩子不喜歡你這樣的反應,但最後孩子終究會了解你用心良苦,而願意努力解決問題。有時候,親子的溝通可能是一種父母與孩子間的心理遊戲,彼此會設計許多陷阱故意引誘對方中計。基本上,父母要小心處理,不要故意與孩子進行心理遊戲,因為這樣的行為有時候會造成親子間很嚴重的裂痕。傾聽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它並不是一種心理遊戲,而是基於尊重、接納的前提下,形成安全的溝通氣氛,傳遞父母對孩子的關懷和愛護,形成一個開放的溝通氣氛,以增進良好的親子關係。
重點提示
*溝通與傾聽
1.溝通由傾聽開始,且表示你聽到孩子的感受和意思。
2.正確的傾聽包括眼睛的接觸和姿勢,明確的表示你在聽。
3.避免抱怨、批評、威脅、訓誡、刺探和譏笑。
4.以你對待最好朋友的方式對待你的孩子。
推薦閱讀:
※一次工作失誤讓我反省我到底是不是合格的早教老師
※想去hive遊學父母不同意怎麼辦?
※忍受不了和父母的相處,但是又不忍心把他們二老放在老家吸霧霾?
※??已完結?
※有一個這樣的婚禮好難過,我該怎麼調整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