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一)綜述篇
茶文化(一)綜述篇
一、我國茶葉種植面積、產量、出口量、出口份額
商務部部長助理仇鴻說,近年來,中國茶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出口數量和金額屢創新高。2008年中國茶園種植面積和茶產量均居世界第一,茶葉出口居世界第三。茶葉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對提高中國茶產業的水平和競爭力、增加茶農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
仇鴻在2009國際茶業大會暨展覽會開幕式致辭時說,茶產業是中國農業的傳統特色產業,在中國農業生產中佔有重要地位。2008年中國茶園種植面積達到160萬公頃,茶產量124萬噸,佔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2008年中國茶葉出口29.7萬噸,出口金額6.82億美元,僅次於肯亞和斯里蘭卡。2010年春茶雖然受「倒春寒」影響有所減產,但是我國全年茶葉產量仍將有望達到135萬噸。而2009年,我國茶園面積達2700多萬畝,茶葉產量為132萬噸。
二、我國茶葉主產省份及其代表產品:
中國是出產綠茶最多的國家,所產綠茶佔世界綠茶總產量的近百分之六十。茶葉總產量最大國家是印度。他們佔有茶葉生產的天時地利。但是這件事情是可以人為的,我們需要努力。
中國茶區在我國的許多的省份都出產茶葉,但主要集中在南部各省。基本分布在東經94--122度、北緯18--37度的廣闊範圍內,有浙、蘇、閩、湘、鄂、皖、川、渝、貴、滇、藏、粵、桂、贛、瓊、台、陝、豫、魯、甘等省區的上千個縣市。茶樹最高種植在海拔2600米高地上,而最低僅距海平面幾十米。在不同地區,生長著不同類型和不同品種的茶樹,從而決定著茶葉的品質及其適制性和適應性,形成了一定的、頗為豐富的茶類結構。我國的茶園面積總數很大,但是單位面積的茶葉產量不大,還不到世界平均單產的一半,應該說生產上的潛力是很大的。但是我國目前60多萬噸的茶葉年產量中,名優茶的產量較小,只佔到總產量的百分之十一。同時我國的年人均茶葉消費量也不大,大約只有300克左右,如果茶葉增產,國內對一般茶的消化能力增加幅度很有限,當然潛力是很大的。對於具體的茶葉企業來說,雖然300克(六兩)的人均數不大,但是市場的總規模很可觀,關鍵看企業的產品和市場的運作能力。
江北茶區:南起長江,北至秦嶺、淮河,西起大巴山,東至山東半島,包擴甘南、陝西、鄂北、豫南、皖北、蘇北、魯東南等地,是我國最北的茶區。江北茶區地形較複雜,茶區多為黃棕土,這類土壤常出現粘盤層;部分茶區為棕壤;不少茶區酸鹼度略偏高。茶樹大多為灌木型中葉種和小葉種。
江南茶區:在長江以南,大樟溪、雁石溪、梅江、連江以北,包括粵北、桂北、閩中北、湘、浙、贛、鄂南、皖南、蘇南等地。江南茶區大多處於低丘低山地區,也有海拔在1000米的高山,如浙江的天目山、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廬山、安徽的黃山等。江南茶區基本上為紅壤,部分為黃穰。該茶區種植的茶樹大多為灌木型中葉種和小葉種,以及少部分小喬木型中葉種和大葉種。該茶區是發展綠茶、烏龍茶、花茶、名特茶的適宜區域。
西南茶區:在米侖山、大巴山以南,紅水河、南盤江、盈江以北,神農架、巫山、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東的地區,包括黔、渝、川、滇中北和藏東南。西南茶區地形複雜,大部分地區為盆地、高原,土壤類型亦多。在滇中北多為赤紅壤、山地紅壤和棕壤;在川、黔及藏東南則以黃為主。西南茶區載培茶樹的種類也多,有灌木型和小喬木型茶樹,部分地區還有喬木型茶樹。該區適制紅翠茶、綠茶、普洱茶、邊銷茶和名茶、花茶等。
1 福建省
1.安溪鐵觀音
鐵觀音原產於福建安溪縣,屬烏龍茶之極品。因成茶沉似鐵,茶香濃郁,制茶人疑為觀音所賜,故名。安溪唐代已產茶,明代稍盛,鐵觀音於乾隆初年創製,至今有兩百餘年歷史。
鐵觀音原是茶樹品種名,原產地和主產區在安溪縣西部的「內安溪」,為「四季有花常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之地。 鐵觀音樹種別名紅心觀音或紅樣觀音,其它如紅英觀音、白心尾觀音、白樣觀音及薄葉觀音均非純種。純種鐵觀音茶樹的特徵為:樹冠披展,枝條斜生,葉形橢圓;葉尖下垂略歪,葉緣齒疏而鈍,略向背面翻卷;葉肉肥厚,葉面呈波浪隆起,有明顯肋骨形;葉色濃綠油光,嫩梢肥壯,略帶紫紅。「紅芽歪尾桃」為純種鐵觀音茶樹特徵之一。
安溪鐵觀音製作嚴謹,技藝精巧。一年分四季採制。穀雨至立夏為春茶,產量佔全年總產量45%-50%;夏至至小暑為夏茶,佔25%-30%;立秋至處暑為暑茶,佔15%-20%;秋分至寒露為秋茶,佔10-15%。其中以春茶最好。秋茶次之,香氣特高,俗稱秋香,但湯味較薄。夏茶暑茶品質較茶。
優質鐵觀音茶條捲曲、壯結、沉重。砂綠色,紅點明顯。具有蜻蜓頭、螺旋體、青蛙腿、砂綠帶白霜四大特點。湯色金黃,濃艷清澈,葉底肥厚明亮,具綢面光澤,有「綠底紅鑲邊」之稱。滋味醇厚甘鮮,香銳而濃,「七泡有餘香」,俗稱「觀音韻」。
鐵觀音的品飲,沿襲傳統的「功夫茶」方式,陶制小壺沖泡,小杯品飲。異香撲鼻,回甘雋永,極之享受。
福建鐵觀音茶的概念,即以鐵觀音樹種製成的烏龍茶。而在台灣,鐵觀音茶則指以鐵觀音特點製法製成的烏龍茶,至於樹種是否鐵觀音,是不相干的了。
2.武夷岩(優者有大紅袍,肉桂,水仙,水金龜等)
產於福建武夷山的烏龍茶,統稱武夷岩茶,品種花色數以百計,茶名繁雜。武夷從唐朝生產蒸青團茶起,至明末罷貢茶後,武夷茶葉生產發展很大。岩茶積歷代制茶經驗之精髓而創製,品質十分優異。武夷岩為中國最早出口歐洲的茶葉,風靡海外。
武夷山懸崖絕壁,深坑巨谷。茶農利用岩凹、石隙、石縫,沿邊砌築石岸,構成「盆栽式」茶園,俗稱「石座作法」。「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岩茶由此得名。武夷山方圓60公里,99名岩,岩岩產茶。
武夷岩品種分類極多。以產地分為:正岩茶、半岩茶、洲茶。正岩茶指武夷岩中心地帶所產茶葉,品質最佳,岩韻最顯。武夷山茶樹品種資源豐富,蘊藏無數優異品種。茶人往往選擇生長優良的茶樹若干叢,分別採制,品質上佳,稱之為武夷名叢。著名者有武夷四大名叢之大紅袍、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
岩茶的採摘不同於其它茶類,要求掌握中開面開採。新梢伸育形成駐芽時,采3-4葉,此時第一葉伸平,葉面積為第二葉三分之一。春茶為穀雨後立夏前,夏茶在夏至前,秋茶則在立秋後。最好的採摘時間是上午9-11時,下午14-17時,雨天露水烈日均不採。名叢的鮮葉,需分開付制,務使盡善盡美。
武夷名叢以大紅袍最享聲譽,可謂「茶中之聖」。大紅袍產於天心岩九龍窠的高岩峭壁之上,岩頂終年有細小甘泉滴落,滋潤茶地,並帶來蘚苔類有機物,肥沃土地。大紅袍茶樹為千年古樹,稀世之珍。現僅存6株(上4下2)。每年5月13日至15日,高架雲梯采之。產量稀少,每兩售價高達數萬元。市面上之大紅袍為移植樹種所制。成品茶香氣濃郁,滋味醇厚,有明顯「岩韻」特徵,飲後齒頰留香,經久不退,沖泡9次猶存原茶之桂花香真味。
肉桂,又名玉桂,清朝已負盛名。因香氣似桂皮而得名。歷年產量極少,50年代後著意培育,產量逐漸增大。與武夷茶傳統品質相反,肉桂香氣易成但滋味難求,製作時不易掌握。上好的肉桂桂皮香中帶乳香,沖泡四、五次後仍有餘香;入口醇厚回甘,齒頰留香;湯色橙黃清澈,葉底黃亮,紅點明顯,呈綠葉紅鑲邊狀;條索勻整,緊結捲曲,色澤褐綠,油潤有光,部分葉背有青蛙皮狀小白點。
3.永春佛手
產於福建永春縣,乃佛手品種茶樹製成的烏龍茶。1919年,佛手茶苗由安溪移植到永春。30年代初,少量佛手茶開始轉銷國外。
佛手茶樹品種有紅芽佛手與綠芽佛手兩種(以春芽顏色區分),以紅芽為佳。鮮葉大的如掌,橢圓形,葉面扭曲不平,葉肉肥厚,主脈彎曲,葉緣鋸齒稀疏,葉色黃綠油光。
永春佛手茶分四季採摘,春茶佔40%。採摘標準為新梢展開四至五葉,頂芽形成駐芽時採下二、三葉。一般是午後采,傍晚制。
成品茶茶條緊結肥壯,捲曲,色澤砂綠烏潤,香濃銳,味甘厚,耐沖泡,湯色橙黃清澈。
4.黃金桂
黃金桂,以黃(木炎)品種茶樹嫩梢製成的烏龍茶,因湯色金黃,奇香似桂花,故名。產於安徽安溪縣。在產區,毛茶多成黃(木炎)或黃旦,黃金桂為成茶商品名。黃(木炎)樹種於1860年移植至安溪,原樹存活至1967年。
黃金桂為早芽種,一般4月中旬採摘,比鐵觀音早12-18天。採摘標準為,新梢伸育形成駐芽後,頂葉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採下二、三葉。過嫩則成茶香低味苦,過老則味淡薄,香粗次。
黃金桂成茶條索緊細,色澤潤亮金黃,香氣帶桂花香,滋味醇細甘鮮;湯色金黃明亮;葉底中間黃綠,邊緣朱紅。
5.閩北水仙
閩北水仙,烏龍茶類之上品。該茶原產於百餘年前閩北之建陽縣水吉鄉大湖村一帶。現主要產區為建毆、建陽兩縣。光緒年間產量曾達500噸,暢銷海外。現閩北水仙占閩北烏龍茶之百分之六、七十,地位舉足輕重。
兩產區地域毗鄰,群山起伏,溪流縱橫,雲霧繚繞,竹木蒼翠。所植水仙品種茶樹,枝條粗壯,鮮葉呈橢圓形,葉肉厚,表面革質,有油光,芽葉透黃綠色。
春茶於穀雨前後採摘駐芽第三、四葉。每年分四季採制。
成茶條索緊結沉重,葉端扭曲,色澤油潤暗砂綠,呈「蜻蜓頭,青蛙腿」狀;香氣具蘭花清香;滋味醇厚回甘;湯色清澈橙黃,葉緣硃砂紅邊或紅點,即「三紅七青」。
6 .白牡丹
白牡丹,屬白茶,福建特產。產區分布於福建政和、建陽、松溪、福鼎等縣。於1922年創製,原產地大湖。1922年政和開始產制,乃主產區。白牡丹以綠葉夾銀色白毫,形似花朵,沖泡後綠葉托著嫩芽,宛若蓓蕾除開,故名。
白牡丹鮮葉要求白毫顯,芽葉肥嫩。傳統採摘標準為,春茶第一輪嫩梢採下一芽二葉,芽與葉基本等長。並要求「三白」,即芽及兩葉滿披白色茸毛。夏秋茶芽較瘦,不採摘白牡丹。鮮葉經過萎凋及焙乾後,成為毛茶。毛茶再經簡單的精製而成成品茶。
白牡丹成茶兩葉抱一芽,葉態自然。色澤深灰綠或暗青苔色,葉張肥嫩,呈波紋隆起。葉背遍布白茸毛,葉緣向葉背微卷,芽葉連枝。湯色杏黃或橙黃,葉底淺灰,葉脈微紅,湯味鮮醇。
7 .白毫銀針
簡稱銀針,又稱白毫。白毫銀針創製於1889年,為現代之首創白茶,產於福建福鼎、政和兩縣。白毫銀針遠在1891年即外銷,後一度衰落。現產量僅幾百公斤至一千公斤之間,為不可多得之珍品。歐洲某些地區於飲用紅茶時,添加少量銀針,以示名貴。
鮮葉采自福鼎大白茶或政和大白茶樹,茶芽肥壯長大。採摘標準為春茶嫩梢萌發一芽一葉時即將其採下,然後用手指將真葉、魚葉輕輕予以剝離。剝出的茶芽經萎凋、焙乾後為毛針,精製後為成茶。
成品茶芽頭肥壯,遍批白毫,挺直如針,色白似銀。福鼎所產茶芽茸毛厚,色白而有光澤;湯色淺杏黃,味清鮮爽口。政和所出,湯味醇厚,香氣清芬。
白毫銀針沖泡方法與綠茶基本相似,但因其未經揉捻,茶汁不易溢出,沖泡時間宜長於綠茶。白毫銀針性清涼,有退熱降火之功效,華北地區視之為治療麻疹之良藥。
8.貢眉(壽眉)
屬白茶,主要產於福建建陽縣,建甌、浦城等縣也有生產。產量約佔白茶總產量一半以上。以菜茶茶樹芽葉製成,一般以貢眉為上品,由於壽眉,近年則一般只稱貢眉。
製作貢眉原料採摘標準為一芽二葉至一芽二、三葉,要求芽嫩、芽壯。製作工藝與白牡丹基本相同。
優質貢眉毫心顯而多,色澤翠綠,湯色橙黃或深黃。葉張主脈迎光透視,則呈紅色。
貢眉主銷香港、澳門地區。
9.政和工夫
政和工夫產於閩北,為閩北三大工夫茶(另有坦洋、白琳)之一。產地以政和縣為主。松溪以及浙江的慶元地區所出之紅毛茶,在政和加工,亦屬政和工夫。19世紀中葉為政和工夫興盛之期,年產量上萬擔,後逐漸衰退,幾乎絕跡。建國後恢復生產,但產量較少。
政和縣內山嶺重疊,雨量充沛,茶園多開闢在緩坡處的森林舊地,土層肥沃,茶樹生長繁茂。政和工夫選用政和大白茶和小葉種兩個樹種。以大白茶樹鮮葉製成之大茶,毫多味濃,為閩北工夫之上品。以小葉種製成之小茶,香氣高似祈紅。
政和工夫以大茶為主,適當拼以小茶。成品茶條索肥壯重實,色澤烏黑潤澤,毫芽顯露金黃色,頗為美觀。香氣濃郁芬芳,隱約似紫羅蘭香;湯色紅艷,滋味醇厚。
10.正山小種
正山小種,為福建特產小種紅茶之一,已有上百年歷史。產於福建崇安縣星村鄉桐木關,又稱星村小種。政和、坦洋等地仿正山小種所產之小種紅茶,品質較差,統稱外山小種或人工小種,現已被淘汰。
崇安縣星村曹墩和桐木關一帶,地處武夷山脈之北段,地勢高峻,海拔上千米,冬暖夏涼。土壤肥沃疏鬆,有機物質含量高。茶樹生長茂盛,茶芽粗纖維少。
成品茶條索肥壯,緊結圓直,色澤烏潤。沖泡後,湯色紅艷,香氣高長帶松煙香,經久耐泡。滋味醇厚,似桂圓湯味。以醇馥之煙香和桂圓湯、蜜棗味為主要品質特色。加入牛奶,茶香不減,茶色愈加絢麗
2 雲南
雲南省名茶:滇紅工夫,普洱茶,七子餅茶簡介:
1.滇紅工夫
滇紅工夫,產於雲南南部與西南部的臨滄、保山、鳳慶、西雙版納、德宏等地,為我國工夫紅茶新葩。滇紅工藝於1939年試製成功,首批紅茶銷往倫敦,最高價為每磅500便士。後因戰爭而停產。50年代後,開始恢復,現在滇紅工夫約佔雲南茶葉總產量的五分之一。
滇紅工夫產區位於被稱為「生物優生地帶」,茶樹高大,芽壯葉肥,白毫茂密。茶葉的多酚類化合物、生物鹼等成份含量,居我國茶葉之首。
滇紅工夫因採制時期不同,品質隨季節變化。春茶最佳,條索肥碩,身骨重實,凈度好,葉底嫩勻。夏茶正值雨季,芽葉生長快,節間長,雖芽毫顯露,擔凈度低,葉底稍顯硬、雜。秋茶正處乾涼季節,茶樹生長代謝作用轉弱,成茶身骨輕,凈度低,嫩度不及春茶夏茶。
滇紅工夫外形條索緊結,肥碩雄壯,色澤烏潤,金毫特顯。湯色艷亮,香氣鮮郁高長。滋味濃厚鮮爽,富有刺激性。葉底紅勻嫩亮,國內獨具一格。
滇紅工夫茸毫顯露為品質特徵之一。毫色分淡黃、菊黃、金黃。鳳慶、雲昌等地所出,毫色呈菊黃;臨滄、勐海等地所產,毫色多為金黃。同一茶園,春茶毫色較淺,多呈淡黃,夏茶毫色多呈菊黃,秋茶則多為金黃色。
滇紅工夫香郁味濃。香氣以滇西雲縣、鳳慶、昌寧為好,尤以雲縣部分茶區所出為最,帶花香。滇南所產之茶,滋味濃厚,刺激性較強,但回味不及滇西之工夫茶。
2.普洱茶
屬黑茶,主產於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因西雙版納原屬普洱縣管轄,所產茶葉均由普洱縣集散,故名。目前,普洱茶的出產地區,巳經擴大到雲南省的大部份、貴州省、廣西省、廣東省及四川省的部份。以勐海縣勐海茶廠產量最大。普洱茶生產歷史悠久,早在唐代普洱縣已有茶貿易。普洱茶名最早出現於明朝末年。
普洱茶採用優良品質雲南大葉種茶樹之鮮葉,經特殊工藝製成普洱散茶。散茶又可加工成型,是為普洱茶磚、普洱茶餅及普洱沱茶等緊壓茶。
普洱茶的採制,春茶分春尖、春中、春尾三等;夏茶稱二水;秋茶稱谷花。其中以春尖及谷花最佳。
普洱散茶外形肥大粗壯,色澤烏潤或褐紅(豬肝色),滋味醇厚回甘,有獨特的陳香。耐貯藏,以越陳越香著稱。
更多詳細資料請參看:如何選購普洱茶及如何識別普洱茶年份。
3.七子餅茶
為圓餅形蒸壓黑茶,原產於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現主要由勐海縣生產,昆明、下關、景東也有生產。包裝時每筒裝7塊,故名。每塊餅茶規格固定,重357克,直徑20厘米,中心厚2.5厘米,邊厚1.3厘米。
七子餅茶外形圓整,灑面均勻顯毫,色澤黑褐油潤,有特殊陳香,濃醇可口。
該茶除內銷雲南、廣東等省外,歷史上行銷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現港澳也有一定銷量。
3 浙江
1.西湖龍井
西湖盛產佳茗,陸羽《茶經》中已有天竺靈隱產茶的記錄,到了明代,龍井茶更被視為絕品。乾隆下江南,於龍井泉賦詩,獅峰胡公廟飲茶,又將廟前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龍井茶作為貢茶盛名於天下。
西湖龍井集中產地獅峰山、梅家塢、翁家山、雲棲、虎跑、靈隱,茂林修竹,雲霧為侶,溪澗淙淙。茶區土壤多為沙質,通氣透水性強。尤以獅峰土壤含有效酸較多,使茶樹根深葉茂,常年碧透,萌發輪次多,採摘時間長。歷史上根據產地生態條件和炒制技術的差別,將西湖龍井分為「獅、龍、雲、虎」,產地依次為獅峰、龍井翁家山、梅家塢雲棲和虎跑,其中以獅峰為最。建國後又歸併為獅峰,梅塢,西湖龍井三個品種。獅峰香氣高銳而持久,色澤嫩黃;梅塢龍井色澤翠綠,味鮮爽口;西湖龍井葉質肥嫩,但香氣不及梅塢。
龍井的採制,春季分四次按檔次採摘鮮葉,以早為貴。清明前采頭茶,稱為「明前茶」,嫩芽似蓮心,故稱「蓮心」。每制一公斤干茶需鮮葉7萬個左右,故極為珍貴。穀雨前採摘的稱「雨前茶(二春茶)」,已有一葉一芽,又稱旗槍;三春(快立夏)茶,兩葉一芽,是為雀舌;四春(比三春晚一個月)茶,葉子成片,帶梗,稱「梗片」。
成品後的高級龍井,扁平光滑,大小長短均勻,似碗釘,芽毫隱藏。獅峰龍井呈糙米色。市面上95%以上的龍井均非西湖所出,多為浙江其它地區仿龍井製法所產之「浙江龍井」。
龍井茶貯藏一個月左右,最適合飲用,此時香氣馥郁而無草青味。高級龍井宜以玻璃杯沖泡,水溫85℃左右為佳,不宜加蓋以防悶熟。
2.顧渚紫筍
顧渚紫筍,產於浙江湖州長興縣水口鄉顧渚山,因鮮茶芽葉微紫,嫩葉背卷似筍殼,故稱。長興三面環山,東臨太湖,雲蒸霧繞。顧渚所出之茶,見諸陸羽《茶經》,評為天下第二茶。陸羽曾於顧渚設茶園,並有《顧渚山記》以記其事。唐代在此建貢茶院,採茶之際,湖州刺史均奉詔親赴顧渚修茶,盛況空前。顧渚紫筍為貢茶,歷史長達600餘年,製作方法歷經餅茶、龍團而為散茶,蒸青轉為炒青。明清之際,氣象突變,太湖沿岸結冰,厚可行人。顧渚山茶樹幾乎不存。今日之顧渚紫筍,於1979年試製成功。無論是茶樹品種和製作方法,已不是陸羽時代的紫筍了。
紫筍的採制,於清明前至穀雨期間,採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紫筍鮮葉極為幼嫩,每制一公斤干茶,需鮮芽葉7.2萬個左右。
成品的極品紫筍,茶葉相抱似筍,葉稍長於芽而形似蘭花,色澤翠綠,銀毫明顯。香孕蘭蕙之清,甘醇鮮爽。
3.惠明茶
惠明茶產於浙江景寧縣赤木山惠明寺與惠明村周圍。曾於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又稱金獎惠明。唐朝時期惠明寺周圍已闢地種茶,但因交通閉塞,罕為人知,獲獎後方聞名世界。
惠明茶區位於浙江南部,甌江上游,溫和濕潤,土壤以酸性沙質黃壤和香灰土為主,宜種茶。山中古柏老松,滋雲蓄霧,煙霞經月不散。茶樹分為大葉茶、竹葉茶、多芽茶、白芽茶和白茶等品種,以大葉茶樹所制之惠明茶為最佳。
惠明茶的鮮葉標準以一芽二葉初展為主,葉芽大小長短需一致。
成品惠明茶,條索緊秀似魚鉤,銀毫顯露,味濃耐泡,香似蘭花,葉底黃綠明亮。
惠明茶好,附近水也佳。泉眼很多,涓涓細流,大旱不枯。當地人駁接竹片引泉水至家中,木桶貯存以備飲用。惠明寺旁之南泉,為整個山區清泉之最。
4.平水珠茶
平水位於浙江紹興東南,毛茶集中於此地加工,故稱平水珠茶。其產區包括紹興、嵊縣、蕭山、諸暨、上虞、餘姚、天台、奉化、堇縣、東陽。平水在唐朝已是茶葉集散地,到了清代,浙東茶葉幾乎都在平水加工轉運出口。平水珠茶在國際茶葉市場的名聲卓著,似乎遠勝於國內。18世紀初,珠茶以「貢熙茶」名風靡世界,茶價之高不亞於珠寶,在國外被譽為「綠色珍珠」,英文名為「Gunpowder"。1984年天壇牌特級珠茶,在馬德里世界優質食品評選大會上,獲金獎。
平水茶區東臨東海,北瀕杭州灣,西貼錢塘江,為會稽山、四明山、天台山環抱。山嶺盤結,峰巒起伏,溪流縱橫,雲霧裊繞,氣候溫和,非常適於茶葉生產。
珠茶加工工藝分初制和精製兩個階段,均已實現機械化生產。初制之產品,屬毛茶,稱為圓炒青或平炒青。毛茶再經精製工藝後方為成品珠茶。
珠茶外形圓緊,呈顆粒狀,身骨重實,似珍珠。色澤墨綠,有光澤。沖泡後有果香,味較濃。
5.徑山茶
徑山茶產於浙江餘杭縣天目山東北峰的徑山。該茶早在唐宋時期便已聞名。徑山寺為江南禪林之冠,日僧南浦昭明禪師曾於此研習佛學,把茶籽、茶具及徑山寺內一種茶宴禮儀傳入日本。徑山茶曾一度掩沒,1978年方恢復生產。
徑山茶區海拔上千米,嶺峻峰奇,雲罩霧濃,森蔭蔽日。山上泉水眾多,旱不枯,雨不溢。土壤肥沃疏鬆。徑山茶以四壁塢者品質較好,尤以凌霄峰之產品最佳。
徑山茶採制技術考究,嫩采早摘,以穀雨前為佳。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通常一公斤干茶需6.2萬個左右芽葉。
徑山茶成品條索纖細苗秀,芽峰顯露,色澤綠翠。湯色綠明,有板栗香,經飲耐泡。
清代金虞寫有《徑山採茶歌》曰,「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不如又徑回清絕,天然味色留煙霞」。徑山有好山、香茗、佳泉、古剎,當是令人洒然忘疲之所。
6.日鑄雪芽
日鑄雪芽,簡稱日鑄茶,有「蘭雪」之名。產於浙江紹興會稽山日鑄嶺。始盛於北宋,歷代多有文人為之賦詩寫文。最早有歐陽修稱「兩浙之茶,日鑄第一」,又有陸遊「囊中日鑄傳天下」之句等等,不可勝數。康熙下江南嘗日鑄茶,喜之,為貢茶。尤需一提的是,宋代浙江炒青茶始於日鑄茶,故有日鑄「開千古茶飲之宗」之說。炒青日鑄茶在明代以「蘭雪」之名盛行京師,非蘭雪不飲之人眾多,此為日鑄茶之鼎盛時期。
日鑄嶺下分上祝村和下祝村,下祝村御茶灣所產之日鑄雪芽為日鑄茶中絕品。
日鑄雪芽於清明時節開採,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
成品茶條索緊細略鉤曲,芽身滿披白色茸毛。茶湯黃綠明亮,蘭花香,味甘而滋,經五次沖泡依然留香。
陸遊有詩云,「我是江南桑苧翁家,汲泉閑品故園茶。只因碧缶蒼鷹爪,可芽紅囊白雪芽」。陸遊正是紹興人。
7.天尊貢芽
產於浙江桐廬歌舞鄉天尊嶺。南宋伊始,便為貢茶。桐廬自古出明朝,歷代以來,不僅有貢芽,另有雀舌、蓮心等茶生產。然而幾經滄桑,諸茶失傳。現在的天尊貢芽於1985年研製成功,恢復生產。
桐廬素有「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之稱。天尊嶺層巒疊嶂,岩石嶙峋,茶叢遍佈於岩縫石壁之中,相傳乃神仙播種。
天尊貢芽於清明與穀雨之間採摘,鮮葉為一芽一葉初展。每公斤鮮葉約1.25萬個芽頭。加工特點:薄攤吐芳,輕炒保色,理條造形,輕揉促質,低溫透香。
成品茶形似壽眉,銀茸披露,綠中透翠。沖泡後嫩芽狀如雀舌,香氣持久。
4 江西
1.廬山雲霧
廬山雲霧,古稱「聞林茶」,從明起始稱雲霧,至少已有300多年歷史。該茶產於江西廬山800米以上的含鄱口、五老峰、漢陽峰、小天池、仙人洞等地。廬山種茶始於東晉名僧慧遠。廬山為東晉佛教中心,慧遠于山中居住三十餘年,講授佛學,發展種茶。本世紀五十年代,廬山雲霧得到飛速發展,現有茶園5000餘畝。
廬山北臨長江,東毗鄱陽湖,平地拔起,峽谷深幽。由於江湖水汽蒸騰而成雲霧,常見雲海茫茫,年霧日195天之多。由於高升溫遲緩,候期遲,茶樹萌發須在穀雨後,4月下旬至5月初。萌芽期正值霧日最多之時,造就雲霧茶獨特品質。尤其是五老峰與漢陽峰之間,終日雲霧不散,所產之茶為最佳。
由於天候條件,雲霧茶比其它茶採摘時間晚,一般在穀雨後至立夏之間方開始採摘。以一芽一葉為初展標準,長約3厘米。
成品茶外形飽滿秀麗,色澤碧嫩光滑,芽隱露。茶湯幽香如蘭,耐沖泡,飲後回甘香綿。
2 .婺源茗眉
產於江西主要綠茶產區婺源縣,屬贛東北山區,1985年創製。婺源歷來產茶以量多質優著稱,當時婺源隸屬安徽,聞名中外的「屯綠」,其中部分產於婺源。
茶區地勢高峻,峰巒起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雲霧不絕,特別是海拔1000餘米的鄣公山,宜於茶樹生長。婺源茗眉以上梅州茶樹良種和本地大葉種為原料,葉芽肥壯,萌發早,產量高。
婺源茗眉的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要求芽葉白毫顯露,肥壯,大小和嫩度一致。
成茶外形彎曲似眉,銀毫披露,色澤翠綠光潤。湯色黃綠清澈,香高持久。為眉茶之極品。
3.遂川狗牯腦
產於江西遂川縣湯湖鄉狗牯腦山,曾獲191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狗牯腦產茶始於清嘉慶年間,已有近200年歷史。曾用名「玉山茶」。
狗牯腦山矗立於羅霄山南麓,有著名的湯湖溫泉。蒼鬆勁竹,清泉不絕,雲霧瀰漫。更有肥沃的烏沙壤土,晝夜溫差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栽培茶樹的佳境。
該茶鮮葉十分細嫩,4月初開始採摘,一芽一葉初展。
成茶外形緊結秀麗,白毫顯露,芽端微勾。茶湯略帶花香,泡後速沉,湯色清明。
4.上饒白眉
產於江西上饒縣,1982年創製,曾四次被評為江西生優質名茶。因其外形似老壽星之眉,故有此名。其鮮葉采自大面白茶樹品種。
白眉茶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至一芽二葉初展,鮮葉要求嫩、勻、鮮、凈,缺一不可。根據鮮葉嫩度不同,上饒白眉分為銀毫、毛尖和翠峰三個品種,以銀毫最佳。
成品外形壯實,條索勻直,白毫特多,色澤綠潤;沖泡後香氣清高,滋味鮮濃。尤其是銀毫,外形雪白,沏泡後芽葉在杯中雀躍,回味無窮。
5.寧紅工夫及龍鬚茶
寧紅工夫,簡稱寧紅,是我國最早的工夫紅茶之一,主產江西修水縣,武寧、銅鼓次之,毗鄰修水的湖南平江縣長壽街一帶的紅毛茶,亦由修水茶廠加工為寧紅工夫。修水在元代稱寧州,清朝稱義寧州,故名。
修水的產紅茶始於道光初年,光緒年間,寧紅產值占江西全省農業總產值之50%。輸出至歐洲,每箱(25公斤)售價高達100兩白銀。彼時寧紅之貴重若此。
寧紅產區位於贛西北邊隅,幕阜、九宮兩大山脈蜿蜒其間。山多田少,地勢高峻,樹木蒼青,雨量充沛。土質富含腐殖質,深厚肥沃。春夏之際,雲凝深谷,霧鎖高崗,茶芽肥碩,葉肉厚軟,造成寧紅工夫優良的自然品質。銅鼓縣西北之棋坪、港口、大段、幽居等地所出之茶,為寧紅之上品。寧紅金毫為寧紅之珍品。
寧紅的採摘始於穀雨前,一芽一葉初展,長度3厘米左右。先製成紅毛茶,然後經過精製,方為成品。
特級寧紅成品茶,緊細多毫,鋒苗顯露,略顯紅筋,烏黑油潤。鮮嫩濃郁,鮮醇甜和,湯色紅艷,葉底紅嫩多芽。
寧紅除散條形茶外,另有束茶名為龍鬚茶。
龍鬚茶用獨特工藝加工而成,成茶身披紅袍,葉條似須而得名。產於修水縣漫江鄉寧紅村。該茶於道光年間,與寧紅同時興起。選料講究,做工精細,風格獨特。
製作龍鬚茶的鮮葉,要求生長旺盛、持嫩性強、芽頭碩壯的蕻子茶,多一芽一葉至一芽二葉,芽葉要求大小長短一致。鮮葉經萎凋、揉捻、發酵、初干後,為半干半濕的茶條。將之理直,基部比齊,以90 - 100條為一把,兩把併攏扎在一起,長條茶在外,短條茶居中,以白線由底至芽尖紮緊,呈飽含墨汁的大號毛筆形。然後烘焙28-36小時。
最後拆去白線,底部仍用白線繞三圈,在用五綵線環繞,將整個龍鬚茶紮成網狀,底部剪齊,紮好花線後,線頭用針穿入茶內,部分線頭略露在外,十分美觀。每個產品乾重7.8克,形如紅櫻槍之槍頭。沖泡時,將花線頭抽掉,白線不解,整個龍鬚茶成束下沉,芽葉向上散開,宛若菊花,若沉若浮,有「杯底菊花掌上槍」之稱。
5 安徽
1.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屬綠茶類的今古名茶。產於安徽歙縣黃山境內。黃山產茶始於宋,興於明。毛峰的前身是黃山雲霧茶,山僧所制。黃山毛峰起源於光緒年間,1926-1937年為全盛期,後曾中斷數年,1949年後逐漸恢復並發展。
桃花庵、松谷庵、弔橋庵、雲谷寺、慈光閣一帶,為特級毛峰主產地。現在毛峰產區已擴展到黃山山脈南北麓的徽州區、黃山區、歙縣、黟縣。產區山高谷深,峰巒疊翠,溪澗遍布,森林茂密,雨量充沛。土壤屬山地黃壤,土層深厚,質地疏鬆,透水性好,含豐富有機質和磷鉀肥,呈酸性。適宜茶樹生長。
黃山毛峰分為特級和一至三級,三級以下便是歙縣烘青。歙縣烘青比其它地區烘青質量好。特級毛峰開採於清明前後,一芽一葉初展。一至三級毛峰則分別為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初展;一芽一、二葉;一芽二、三葉初展。為保持新鮮,一般上午采則下午制,下午采則當夜制。
特級毛峰形似雀舌,帶有金黃色魚葉(俗稱茶筍或金片);勻齊壯實,峰顯毫露,色如象牙;清香高長,湯色清澈,滋味鮮濃、醇厚、甘甜,葉底嫩黃。其中「金黃片」和「象牙色」是特級黃山毛峰外形有別於其它毛峰之特點。
2.老竹大方(最優者稱頂谷大方)
老竹大方產於安徽歙縣東北部皖浙交界之昱嶺關附近,集中產區為老竹鋪、三陽坑、金川,以老竹嶺與福泉山所產之「頂谷大方」為最佳。大方茶相傳為明代僧人大方始創於歙縣老竹嶺,故名。清朝時為貢茶。頂谷大方曾中斷,近年方恢復生產。
頂谷大方於穀雨前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一般大方於穀雨至立夏採摘,以一芽二、三葉為主。
成品之頂谷大方,外形扁平勻齊,挺秀光滑,翠綠微黃,色澤稍暗,滿批金毫而隱伏不露;湯色清澈略黃,香氣高長,有板栗香,滋味醇厚爽口,芽葉肥壯。普通大方則色澤深綠,似鑄鐵,形如竹葉,故又稱「鐵色大方」及「竹葉大方」。
大方茶因吸香性好,窨製成花茶後,頗有特色,稱之為「花大方」。
3.太平猴魁
產於安徽太平縣(現改為黃山市黃山區)太平湖畔猴坑一帶,為尖茶之極品,久享盛名。太平縣產茶歷史可追溯至明朝。清末,猴坑茶農王老二(王魁成),在鳳凰尖茶園,選肥壯幼嫩芽葉,精工細製成王老二魁尖,現稱「魁尖」。因猴坑所出魁尖品質超群,特冠以猴坑地名,稱「猴魁」。曾於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一等金質獎。
太平猴魁鮮葉採摘講究。穀雨前後,20%芽梢長至一芽三葉初展時,即開園。其後3-4天采一批,立夏停采。採摘標準為一芽三葉初展。採回的鮮葉需進行「揀尖」,即折下一芽帶二葉的「尖頭」,作為猴魁的原料。尖頭要求芽尖與葉尖等長,以保證成茶形成「二葉抱一芽」之外形。揀尖時剔除的芽葉、單片,均製成「魁片」。一般上午采,中午揀,當天制完。
太平猴魁外形兩葉抱芽,平扁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隱伏,有「猴魁兩頭尖,不散不翹不卷邊」之稱。葉色蒼綠勻潤,葉脈綠中隱紅,俗稱「紅絲線」。花香高爽,滋味甘醇,香味有獨特「猴韻」。湯色清綠明凈。正所謂「頭泡香高,二泡味濃,三泡四泡幽香猶存」。
太平猴魁產地僅限猴坑一帶,產量少。其它地區所產統稱魁尖,製法與猴魁基本相同,外形亦相似,幾可亂真。品質風格則涇渭分明,不堪一比。次於猴魁者,為涇縣所出之提魁,再次則稱特尖。
4.六安瓜片(最優者為齊山名片)
六安瓜片產區位於大別山東北麓,原產於安徽金寨縣麻埠齊頭山附近的後沖,但麻埠已因建水庫而消失。現主要產於六安、金寨、霍山三縣之毗鄰山區和低山丘陵。六安茶於唐代已負盛名。瓜片問世於1905年前後,在大茶的採制技術基礎上,吸取蘭花茶、毛尖製造技術之精華,逐漸創製而成。因成品茶片狀而形似葵花籽,稱為「瓜子片」,後漸改稱「瓜片」。六安瓜片產制歷史雖不足百年,但就目前生產規模和技術精熟程度,為許多名茶所無法相比。
六安瓜片分為內山瓜片及外山瓜片兩個產區。內山瓜片產於金寨縣響洪甸、鮮花嶺、龔店,六安縣黃澗河、雙峰、龍門沖、獨山,霍山縣諸佛庵。外山瓜片產於六安石板沖、石婆店、獅子崗、駱家庵。產量以六安最多,品質以金寨最優。瓜片原產地齊頭山所出之「齊山名片」為六安瓜片之極品。
六安瓜片春茶於穀雨後開園,採摘標準以對夾二、三葉和一芽二、三葉為主。鮮葉採回後,將嫩葉(未開面)、老葉(已開面)分離出來炒制瓜片,芽、莖梗和粗老葉炒制「針把子」。近年來曾利用齊山名片揀出之芽尖,創製成眉形茶「齊山翠眉」,亦屬名優茶。
成品茶外形似瓜子形的單片,自然平展,葉緣微翹,色澤寶綠,大小勻整,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鮮醇回甘,湯色清澈透亮。以二道茶味最佳。
舊時依採制季節,分三個品種:穀雨前稱「提片」,品質最優;其後採制的大宗產品成「瓜片」;梅雨後,鮮葉粗老,品質差,稱「梅片」。現齊山名片分1-3等級,內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各分4級8等。
5.敬亭綠雪
產於安徽宣城近郊名勝敬亭山。始創於明代,以其芽葉色綠、白毫似雪而得名。明清時期為貢茶,可稱綠茶之珍品,名滿江南。30年代末期,敬亭綠雪採制工藝失傳。1972開始研製,歷時6年方成功,1978年恢復生產。
敬亭山屬黃山余脈,風景幽雅秀麗,李白、謝眺為之以詩文贊詠,可謂名山名茶,相得益彰。茶園位於山峰之間的陰山上,尤以一峰庵一帶石縫所產之茶品質最佳。
敬亭綠雪於清明至穀雨採摘,採摘期15日,早采嫩摘。以一芽一葉初展為標準,大小勻齊,芽齊葉尖,形似雀舌。當天鮮葉當天製作。
成品茶形似雀舌,挺直飽潤,色澤翠綠,身披白毫。芽葉相合,不離不脫。湯色清碧,回味爽口,葉底嫩綠成朵如蘭花。連續沖泡兩三次,香氣不減。沖泡後,茶葉朵朵下沉,伴隨白毫翻滾,似「綠樹叢中大雪」。
6.屯綠
屯綠,屬眉茶,有珍眉、鳳眉、特貢、貢熙等品名,因歷史上集中在安徽屯溪加工輸出,故名。是我國外貿出口綠茶之極品名茶。主要產於安徽休寧、歙縣、祈門、屯溪等地。屯綠栽培生產於盛唐時期,至今有1200多年歷史。1851-1864年創製眉茶出口歐洲。1950年後,生產由手工操作轉為機械化。
產區多位於黃山之麓、新安江畔,自然環境極適於茶樹生長。採摘的鮮葉先製成毛茶,再經複雜工序製成特珍、珍眉、鳳眉、特貢、雨茶等花色。50年代後,簡化了繁瑣的名目,統一規格,精製後分為珍眉、貢熙和雨茶。
屯綠成品茶條索緊結,勻整壯實,色澤綠潤,香氣蘊涵花香或熟板栗香;湯色嫩黃清明,滋味濃厚甘醇,先稍帶苦味,然後回甘。
7.涌溪火青
屬珠茶,產於安徽涇縣涌溪山。涌溪火青起源於明朝,由屯綠炒青吸收珠茶製法技術發展創製而成,三百年前已有盛名。後曾斷產,1956年方恢復生產。
火青採摘期自清明至穀雨,要求「兩葉一心,身大八分,枝枝齊整,朵朵勻凈」。芽尖和葉尖需攏齊,有鋒尖,第一葉微開展仍抱住芽,第二葉柔嫩,葉片稍向背面翻卷。鮮葉攤放6小時左右付制。火青製作之精華在於炭火(火合)干(即炒干)。其炒干技術之精製為其它炒青類綠茶無法可比。
成品茶外形顆粒腰圓,緊結重實,色澤墨綠油潤,白毫隱伏,毫光顯露。花香濃郁,鮮爽持久,甘甜。湯色嫩綠微黃,鮮艷美麗,葉底杏黃有光澤。
8.霍山黃芽
屬黃茶,產於安徽霍山縣。因用細嫩芽葉經悶黃工序製成,故稱。霍山產茶見於陸羽《茶經》,黃芽為唐代近二十種名茶之一。清朝霍山黃芽為貢茶,歲貢三百斤。可見霍山黃芽盛名數百年。然而歷代演變,竟致失傳,霍山黃芽僅聞其名,未見其茶。現時的霍山黃芽於1971年創製並恢復生產。
霍山處大別山腹地。霍山黃芽現產於佛子嶺水庫上游,其中以大化坪的金雞塢、金頭山,上和街的金竹坪,姚家阪的烏米尖所產最佳,俗稱「三金一烏」。產區位於深山,泉多溪長,三條河流蜿蜒其中,山高林密。生態環境優越。
霍山黃芽鮮葉細嫩,因山地高寒,開採期一般在穀雨前3-5天,以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初展為標準。採回鮮葉需薄攤以散失表面水分。
成品茶外形似雀舌,芽葉細嫩多毫,葉色嫩黃;湯色黃綠清明,香氣帶熟栗子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黃亮。
9.祈紅工夫
產於安徽祈門縣,我國傳統工夫紅茶之珍品,有百餘年歷史。祈門原產綠茶,1875年左右,本地人胡元龍考察紅茶製造之法,籌集資金改制紅茶,並親往各鄉教導茶農。祈門紅茶逐漸名聲遠播,與當時著名的閩紅、寧紅齊名。現產區擴大到相鄰的石台、黟縣、東至及貴池等縣,年產量5萬擔左右。祈紅工夫以外形苗秀,色有「寶光」和香氣濃郁著稱。
祈門境內山地面積佔九成以上,海拔600米左右,峽谷丘陵地帶多開闢為茶園。這些茶園,土地肥沃,腐殖質含量高,早晚溫差大,日照時間短,構成茶樹生長的天然佳境,釀成祈紅特殊的芳香厚味。其中由河流山溪沖積而成許多河洲,其上茶樹鮮葉所制工夫紅茶品質上乘。
祈門茶樹品種眾多,以櫧葉種為多,含香、味成份豐富,構成祈紅滋味醇厚的物質基礎。高級祈紅採摘,以一芽二葉為主,春茶采6-7批,夏茶采6批,少採或不採秋茶。近30年來,已實行機械化制茶。
祈紅工夫成品茶條索緊秀,鋒苗好,色澤烏黑泛灰光,俗稱「寶光」。香氣濃郁高長,似蜜糖香,又蘊涵蘭花香。湯色紅艷,滋味醇厚,回味雋永。葉底嫩軟紅黃。
國外把祈紅與印度大吉嶺茶、斯里蘭卡烏伐的季條茶,並列為世界公認三大高香茶。國外特稱之為「祈門香」,譽為「王子香」。清飲更能領略其香味,加奶後乳色粉紅,香味猶存,為英國人所喜。
6 江蘇
1.洞庭碧螺春
產於江蘇吳縣太湖洞庭山(分東山、西山),為綠茶中珍品,以形美、色絕、香濃、味醇「四絕」聞名於世。碧螺春始於何時,說法頗多。肯定的是,康熙年間已為貢茶。
洞庭東山為伸進太湖的半島,西山則是湖中島嶼。太湖水面,水氣升騰,霧氣悠悠,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質地疏鬆,極適宜茶樹生長。主產區分布於東山的楊灣、前山的澗橋、俞塢、湖灣與後山的尚綿、屯灣等四個鄉的18個村。茶樹與果樹交錯種植,桃、李、杏、梅等20多種果樹濃蔭如傘,蔽覆霜雪,掩映秋陽,又可令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
碧螺春的採摘,有早、嫩、凈三特點。春分前後開採,穀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清明的明前茶為名貴。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葉背面密生茸毛,肉眼可見。鮮葉越幼嫩,成茶的白毫越多,品質越佳。1公斤干茶,需14萬個左右芽頭,可見茶葉之幼嫩。
成品茶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湯色碧綠清澈,鮮爽生津。
沖泡碧螺春宜用玻璃杯,用上投法沖泡。水溫70 -80℃,略低於龍井用水。將碧螺春投入水中,茶即沉底,有「春染海底」之譽。
2.南京雨花茶
雨花茶原產於南京中山陵和雨花台園林風景區,創製於1958年,因雨花台而得名。現產區已擴大到雨花、棲霞、浦口三個郊區,江寧、江浦、六合、溧水、高淳五個縣,並已逐漸走向機械化生產,年產量7-8噸。
雨花茶的採制精細,要求嫩度均勻,長短一致。清明前後採摘,一芽一葉,需9萬個芽葉方能製作一公斤特級雨花茶。
緊、直、綠、勻是成品雨花茶品質特色。形似松針,兩端略尖,鋒苗挺秀,茸毫隱露,色呈墨綠。茶湯香氣濃郁高雅,湯色綠而清澈。
沖泡時,芽葉直立,上下沉浮,猶如翡翠。
3.金壇雀舌
產於江蘇金壇方麓茶廠,創製於1983年,因形似雀舌而得名,屬扁形炒青綠茶。
金壇雀舌采於穀雨前,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芽葉嫩度勻整,色澤一致。通常加工一公斤特級雀舌,需8-9萬個芽葉。
成品茶外形扁平挺直,條索勻整,形似雀舌,色澤綠潤。茶湯香氣清高,湯色嫩綠明亮,滋味醇爽。
4.太湖白雲
產於江蘇溧陽上黃林茶場。1988年該場與商業部杭州茶葉加工研究所共同研製製成功。
茶園有太湖、長盪湖、隔湖環抱,植被茂密,湖中水汽浸入,蔚成雲霧,四時不絕。土壤為酸性,土層深厚,團粒結構,通透性好,是茶葉生長的良好天然環境。
鮮葉於清明前採摘,一芽一葉(芽長於葉或芽葉等長)為標準。
成品茶外形細緊,綠潤披毫。湯色杏綠明亮,花香持久。被譽為兼具雨花茶之形,碧螺春之白毫,是創製茶中佳品。
7 湖南
1.君山銀針
君山銀針,產於湖南洞庭湖君山島,君山又名洞庭山。為黃茶類針形茶,有「金鑲玉」之稱,其售價為當今名優茶之最。君山茶曾用名黃翎毛、白毛尖,1957年始定今名。
君山宛如於西洞庭湖中一塊綠寶石,劉禹錫有詩讚曰「遙看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
君山銀針採摘始於清明前三天左右,直接揀采芽頭。盛茶藍內須襯以白布以防擦傷芽頭和茸毛。芽頭要求長25 - 30毫米,寬3 - 4毫米,芽蒂長約2毫米,肥碩重實,一芽頭含三、四個已分化卻未展開的葉片。每公斤銀針約需5萬個芽頭。製作工藝在近年內有所改革,將殺青改為蒸青,以提高芽頭在杯中豎立的概率。
成品茶按芽頭肥瘦、曲直,色澤亮暗進行分級。以壯實挺直亮黃為上。優質茶芽頭肥壯,緊實挺直,芽身金黃,滿披銀毫;湯色橙黃明凈,香氣清純,葉底嫩黃勻亮。實為黃茶之珍品。
君山銀針需以玻璃杯沖泡,沖泡初始,芽尖朝上、蒂頭下垂而懸浮於水面,隨後緩緩降落,豎立於杯底,忽升忽降,蔚為壯觀,有「三起三落」之稱。最後豎沉於杯底,如刀槍林立,似群筍破土,堆綠疊翠,令人心儀。其原因極簡單,不過是「輕者浮,重者沉」。「三起三落」,因茶芽吸水膨脹和重量增加不同步,芽頭比重瞬間變化而引起。最外一層芽肉吸水,比重增大即下沉,隨後芽頭體積膨脹,比重變小則上升,繼續吸水又下降,如此往複,升而復沉,沉而復升。此類現象,其它芽頭肥壯的茶也有出現,但不及君山銀針頻繁。
2 .溈山白毛尖
產於湖南寧鄉縣大溈山之溈山鄉。屬黃茶。溈山茶之歷史可追溯至唐代,民國時期仍有記載曰溈山茶之香嫩清純不讓龍井、武夷。以密印寺院內所出為最佳。又有傳說,院內一老禪師,善作茶,又能識溈山地土和山向,何處產茶為佳。文革時期曾發現寺內大佛像體內存茶30餘斤,有人稱此為「茶禪一味」之見證云云。甘肅、新疆等地喜飲此茶。
溈山海拔千餘米,山上有天然盆地,地勢高峻,群峰環抱,縱橫10餘公里,為盛產茶葉之所。密印寺位於溈山主封之下,林木繁茂,又有盧花泉瀑布一瀉千里。加之境內溪何密布,常年雲煙飄渺,罕見天日。茶園飽受霧露滋潤。
溈山白毛尖於清明後7-8天開採,芽葉標準為一芽一、二葉初展。當天採摘當天制,以保持芽葉的新鮮度。製作工藝中,熏煙為溈山白毛尖獨特之處,乃關鍵工序。發煙燃料為新鮮芳香之楓果球和黃藤,暗火慢焙以提高煙氣濃度,以便茶葉充分吸附煙氣中的芳香物質。悅鼻的煙香為溈山白毛尖的特點。
成茶外形葉緣微捲成塊狀,色澤黃亮油潤,白毫顯露,湯色橙黃明亮,松煙香芬芳濃厚。
3.湖南黑茶
湖南黑茶興於16世紀末期,原產於安化。最早產於資江邊苞芷園,後轉至資江沿岸雅坪雀、黃沙坪、硒州、江南、小淹等地,以江南為集中地,品質則以高家溪和馬家溪為最著名。現產區以擴大到桃江、沅江、漢壽、寧鄉、益陽和臨湘等地。
湖南黑茶有黑茶磚、花茶磚、茯磚茶和湘尖等,均由湖南黑毛茶為原料製成。湖南黑毛茶分四個等級,帶松煙香,無粗澀味。製成的湖南黑茶主銷新疆、青海、甘肅、寧夏等省區。
4.北港毛尖
產於湖南嶽陽康王鄉北港楊家湖一帶,屬黃茶。北港茶唐朝時有盛名,傳聞文成公主曾攜北港茶之西藏。早春清晨,湖面水汽上生,低空繚繞,經微風吹拂,如輕紗薄霧盡散於茶園上空,極利茶樹生長。
北港毛尖一般在清明後5-6天開採,鮮葉標準為一芽二、三葉,晴天採摘。隨采隨制。
成茶外形芽壯葉肥,毫尖顯露,呈金黃色。湯色橙黃,香氣清高,滋味醇厚。產品按老嫩度分特號、1-4號五個檔次。
8 台灣
1.文山包種
包種茶是輕發酵烏龍茶,只有7.5% - 19%。創製於160多年前,為台灣特產。以台北縣文山地區所產制的品質最優,香氣最佳,所以習慣上稱之為台灣包種茶為文山包種茶。文山茶區包括台北的新店、坪溪、石坫、深坑、夕止等鄉鎮。
包種茶為福建安溪王義程氏所創。仿武夷岩茶的製造法,將每一株或相同的茶菁分別製造。再將制好的茶葉,每四兩裝成一包,每包用福建所產的毛邊紙二張,內外相襯,包成長方形的四方包。包外再蓋上茶葉名稱及行號印章,稱之為包種或包種茶。後1881年福建茶商在台北設商號,專事製造包種茶,此為台灣包種茶之起源。
文山茶區約有2,300多公頃。茶園分布於海拔400米以上山區,環境特殊,山明水秀。氣候經年溫潤涼爽,雲霧瀰漫,土壤肥沃。故文山包種茶品質特佳。
文山包種茶的採制工藝十分講究,雨天不採,帶露不採,晴天需上午11點至下午3點採摘。春秋兩季要求采「二葉一心」的茶菁。采時需以雙手彈力平斷茶芽,斷口成圓形,不可用力擠壓斷開,否則擠壓出汁隨即發酵,茶梗變紅,影響茶質。
珍貴的文山包種茶,以青心烏龍茶樹品種鮮葉製成。外形自然捲曲,翠綠帶麗色,條索緊結且自然彎曲。沖泡後,茶湯金黃,有天然幽雅芬芳氣味。滋味甘潤,入口生津。具有香、濃、醇、韻、美等五大特色。
2.凍頂烏龍
凍頂烏龍被譽為台灣茶中極品,產於台灣南投縣鹿谷鄉彰雅村凍頂山。凍頂烏龍發酵程度15%-25%,略高於文山包種茶,均屬包種茶類。文山包種以清香著稱,凍頂烏龍則以喉韻見長。主要茶樹品種為青心烏龍,源自福建武夷山。據傳,南投縣鹿谷鄉人林鳳池,清朝咸豐5年(1855年)赴福建省應考舉人,及格返鄉。從武夷山帶回36株青心烏龍茶苗,其中一部份(據說12株)種植於鹿谷鄉麒麟潭邊的山麓上,是為凍頂茶的開端。
凍頂烏龍茶區鹿谷鄉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為台灣著名鳳凰谷風景區,氣候溫和,終年雲霧繚繞,空氣濕度大,土壤深厚細軟,排蓄水性能良好,乃茶之良鄉。彰雅村的凍頂山坪地40餘公頃的茶區,為凍頂烏龍最正宗產地。
凍頂烏龍的採摘標準為一心二葉。在制茶過程中, 熱、團、揉是製造凍頂茶獨特的技藝。
成品茶,外形呈半球狀,條索緊結整齊,葉尖捲曲呈蝦球狀,色澤墨綠。茶湯水色呈金黃且澄清明澈,香氣近似桂花。滋味醇厚,茶湯入口生津富活性, 落喉韻味強且經久耐泡為凍頂茶特色。葉底稍透明,葉緣呈鋸齒髮酵變紅,葉身淡綠,葉緣紅鑲邊。
3.白毫烏龍(又稱東方美人,福壽茶,膨風茶)
重發酵烏龍茶,發酵程度為70%,為半發酵茶中發酵程度之最。主要生產於台灣北部,文山、南港、新竹的峨眉鄉、北埔鄉、橫山鄉、苗栗的頭屋等,以文山區的坪林為最佳。苗栗縣所出之膨風茶,以「福壽茶」之名打牌子;新竹則稱之為東方美人。因成品茶顯白毫,於烏龍茶中為少見,故此又稱白毫烏龍。
該茶品質優異,歷來產量少,鮮葉質量要求奇特。每年農曆芒種端午節前後,茶樹嫩芽需經茶小綠葉蟬(浮塵子)輕度危害,吸食芽梢汁液,以增加香味。
採摘標準為一二葉,嫩葉背卷呈湯匙形,金黃色,芽苞肥大,茸毛明顯。
白毫烏龍的外觀十分特殊,葉身呈白、綠、黃、紅、褐五色相間。不講究條索,葉片褐紅,心芽銀白,色澤油潤。沖泡後,湯色橙紅,具有蜂蜜味道與純熟的蘋果香。滋味甘潤,耐沖泡。
依品質優次,白毫烏龍分大、小凸風茶兩類。大凸風茶白毫多,茶湯味濃香高,又稱上凸鳳茶。小凸風茶白毫較少,味較淡,香較低,又稱下凸風茶。
9 四川
1.蒙頂茶(蒙頂甘露、蒙頂黃芽)
蒙頂茶是四川蒙山各類名茶總稱,其中品質最佳者為甘露、黃芽。蒙山屬邛崍山脈,地跨名山、雅安兩縣。蒙頂茶自古為茶中珍品,白居易詩云「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民謠又稱「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可見蒙頂茶名之盛。相傳蒙頂茶始於西漢末年,甘露寺普慧禪師,於蒙山中頂上清峰植茶樹七株,直至雍正年間。唐朝開始,至清朝,上千年間,蒙頂茶歲歲為貢茶,在中國茶葉史上為罕見。
蒙山之地理環境,古人記載,「仰則天風高暢,萬象蕭瑟;俯則羌水環流,眾山羅繞,茶畦杉徑,異石奇花,足稱名勝」。尤其名山西部的雅安縣,處四川盆地邊緣,受西藏高原影響,雨量多。
蒙頂甘露,茶名最早見於明嘉靖年間。據考,甘露茶是在總結宋朝創製的「玉葉長春」和「萬春銀葉」兩種茶炒制經驗的基礎上研製成功。其採摘細嫩,春分時節,茶園有5%茶芽萌發時即開園採摘。標準為單芽或一芽一葉初展。成品茶條索緊卷多毫,葉嫩芽壯;色澤嫩綠油潤;湯色黃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鮮。為綠茶之珍品。
蒙頂黃芽,屬黃茶。50年代,蒙頂茶以黃芽為主,近來多產甘露,黃芽仍有生產。採摘於春分時節,茶樹上有10%的芽頭鱗片展開,即可開園採摘。選圓肥單芽和一芽一葉初展的芽頭,經複雜製作工藝,使成茶芽條勻整,扁平挺直,色澤黃潤,金毫顯露;湯色黃中透碧,甜香鮮嫩,甘醇鮮爽。為黃茶之極品。
2.文君綠茶
產於四川邛崍縣。1979年創製。因邛崍曾有
邛崍縣位於成都平原西部的邛崍山脈,有南寶山、花椒堰、平落、油榨、白合等茶葉產區。這裡多高山峻岭,亦有部分丘陵,兩旁山勢巍峨,峰巒挺秀,多雲霧。境內竹木蒼翠,雨量充沛,土質肥沃,自然環境得天獨厚。
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為主,一芽二葉為輔。芽葉長2.0 - 2.2厘米。
成茶條索緊曲,白毫顯露,嫩綠油潤;香氣嫩香持久,湯色綠亮,滋味鮮醇回甘。為四川省優質名茶。
3.青城雪芽
產於四川灌縣青城山。青城茶見於陸羽《茶經》,宋代即設茶場,並形成傳統工藝。青城雪芽為50年代創製之新茶。近年又發掘古代名茶生產技藝,按青城茶的特點,吸取傳統制茶技術的優點,提高和發展製作工藝。
青城山海拔2000餘米,古稱「天下第五山」。峰巒重疊,雲霧時隱時現,古木參天,曲徑通幽,有「青城天下幽」之稱。山麓有咪江流過。
採摘於清明前後數日,以一芽一葉為標準。要求芽葉全長3.5厘米,鮮嫩勻整。
青城雪芽外形秀麗微曲,白毫顯露,香濃味爽,湯綠清澈,耐沖泡。
4.峨眉竹葉青
產於四川峨眉山,主產區為海拔800-1200米的清音閣、白龍澗、萬年寺、黑水寺一帶。峨眉山產茶始於唐代,陸遊曾有詩讚曰「雪芽近自峨眉得,不減紅囊顧渚春」,將峨眉茶與顧渚紫筍諧美。竹葉青是在總結峨眉山萬年寺僧人長期種茶制茶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於1964年由陳毅命名,此後開始批量生產。1985年第24屆時節優質食品評比會上獲金質獎。
用於製作竹葉青的鮮葉十分細嫩,加工工藝精細。一般在清明前3-5天開採,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鮮葉嫩勻,大小一致。
竹葉青成茶外形扁平光滑,翠綠顯毫,兩頭尖細,形似竹葉;沖泡後,香氣高鮮,湯色清明,滋味濃醇,經久耐泡。
5.川紅工夫
產於四川宜賓等地,誕生於50年代,為工夫紅茶後起之秀,毛茶年產量約4萬擔。
主產區位於川東南,長江流域以內邊緣地帶,包括宜賓、江津、內江、培(?)陵四地區以及重慶、自貢所屬部分地區。這裡茶樹發芽早,比川西早30-40天,採摘期長40-60天,全年採摘期長達210天。川紅4月即可進入市場,以早、新取勝。川紅之珍品名為「早白尖」。
川紅工夫外形條索肥壯圓緊,顯金毫,色澤烏黑油潤;沖泡後,香氣清鮮帶枯糖香,滋味醇厚鮮爽,湯色濃亮,葉底厚軟紅勻。
10 湖北
1.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為我國少有的蒸青綠茶之一。產於湖北省恩施市,清江河畔南寨。恩施產茶始於宋代,恩施玉露之創製,相傳始於康熙年間,名為玉綠,1936年始用今名。曾失傳,1991年研製成功。
恩施玉露主要產地五峰山,朝夕雲霧繚繞,山下清江環抱,砂質土壤。茶樹代謝旺盛,內含葉綠素、蛋白質、氨基酸和芳香物質特別豐富,是製作玉露茶的上好原料。
高級玉露,採用一芽一葉、大小均勻、節短葉密、芽長葉小、色澤濃綠的鮮葉為原料。製作中以蒸青殺青,複雜的整形上光工序以使玉露茶光滑油潤、挺直。
成茶外形條索緊圓光滑、纖細挺直如松針,色澤蒼翠綠潤。湯色嫩綠明亮,如玉如露,香氣清爽。因其蒸青製法與日本茶相通,故為日本人所愛。
2.仙人掌茶
仙人掌茶產於湖北當陽縣玉泉山麓是玉泉寺。唐朝仙人掌茶即有盛名,李白為之命名,並以詩文稱頌。創始人為玉泉寺中孚禪師。玉泉寺建於隋朝,為最古老的四大寺院之一。仙人掌茶曾失傳,1981年恢複試制,一舉成功。為湖北省優質名茶。
玉泉山為「三楚名山」,巍峨磅礴,溪流縱橫。山間雲霧瀰漫,地下乳窟暗生,又有珍珠泉清澈晶瑩。產地玉泉寺竹木幽深,花艷竹翠。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地,有玉泉寺茶場。
仙人掌茶品級分特級、一級和二級。特級茶鮮葉為一芽一葉,芽長於葉,多白毫,芽葉長度月2.5-3厘米。製作也用蒸汽殺青,再炒青做形。
該茶外形扁平似掌,色澤翠綠,白毫披露;沖泡後,芽葉舒展似蓮花,湯色嫩綠明亮清澈,清香淡雅。初啜清淡,回味甘甜,繼之醇厚鮮爽,回味雋永。
3.峽州碧峰
產於湖北宜昌縣境內長江西陵峽兩岸的半高山茶區。唐時此處為峽州茶產地,故名。1979年創製,1981年正式投入生產。此地產茶歷史悠久,唐時就「山南茶區峽州為上」之稱。這裡山水秀麗,崗嶺起伏,氣候溫和,自然環境良好。
特級碧峰以一芽一葉為採摘標準,要求芽葉完整,老嫩一致,大小均勻。
成茶外形條索緊秀圓直,色澤翠綠油潤,白毫顯露;湯色清綠明亮,香氣鮮高,滋味鮮爽回甘。
4.宜紅工夫
宜紅工夫產於鄂西山區宜昌、恩施兩縣,鄰近的湘西石門、桑植、慈利等縣亦有部分生產,現年產10萬擔左右。宜昌地區為古老茶區,宜紅始於19世紀中葉,至今有上百年歷史。1861年英國於湖北大量收購紅茶,因交通關係,均需經宜昌轉運,故取名為宜昌紅茶。
鄂西山區屬神農架一帶,山林茂密,河流縱橫,雨量充沛,土壤微酸性,宜茶生長。
宜紅工夫外形條索緊細有金毫,色澤烏潤,香甜,味醇厚,湯色紅亮。茶湯稍冷即有「冷後渾」現象,是我國高品質工夫紅茶之一
推薦閱讀:
※什麼是茶文化?我們為什麼不說茶道
※幾個簡單的小方法,讓你瞬間認出老白茶的真假!
※新白茶,能不能像老白茶一樣煮著喝?
※小青柑可以加別的東西一起泡嗎?嗯,你開心就好
※茶道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