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選秀能拯救誰?

全世界叫得響的選秀節目加一起也不過幾個,但是中國的電視上卻有十幾個,多數電視台完全沒有操作選秀節目的經驗,都是霸王硬上弓,做出來的節目可有可無。那為什麼2013年的電視上出現這麼多的選秀節目呢? 轟轟烈烈的選秀方陣淡出了熒屏,整個2013年夏天,電視上充斥這類毫無特色的選秀節目,即使是去年口碑不錯的「中國好聲音」,在今年的選秀大戰中也顯得後勁不足。這不得不讓人懷疑,一個流行音樂十分落後的國家,怎麼會這麼多唱歌選秀節目。它何時以方陣的方式再次出現在電視上還是個未知數,這要問問那些急於開拓市場的含金量不高的二類品牌,看看他們的廣告預算里有沒有投放選秀節目的開支。

說來奇怪,全世界叫得響的選秀節目加一起也不過幾個,但是中國的電視上卻有十幾個,多數電視台完全沒有操作選秀節目的經驗,都是霸王硬上弓,做出來的節目可有可無。那為什麼2013年的電視上出現這麼多的選秀節目呢?

10月7日,在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第二季總決賽現場,李琦(右二)獲得年度總冠軍 

購買長期模式是為了短期效應

電視選秀出現「長假九寨溝效應」,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廣電總局早幾年先後頒布了限娛令和限廣令帶來的結果。「雙限令」初衷是好的,但客觀上對電視廣告營收帶來巨大衝擊。每天電視黃金時間播放的內容無非是娛樂節目和電視劇,電視台基本上是靠這個時段掙廣告費,把娛樂節目從黃金時段調離出去,影響最大的就是廣告收入。同時,黃金時段播放電視劇,中間禁止插播廣告,本來,電視台每年廣告收入的2/3來自電視劇的片頭和中間插播的廣告,限廣令無疑又來了一次釜底抽薪。

去年,「中國好聲音」創造了廣告和口碑雙豐收,這讓各家衛視都蠢蠢欲動,紛紛暗地裡較勁,準備爭取通過選秀節目挽回頹勢。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人們想事情都想到一處,就像人們都想在長假出行一樣。2013年一到,各家衛視便紛紛定好選秀節目上線檔期,準備殊死一搏。

雖然同屬於娛樂節目,但是選秀節目放在每晚21點以後播出,收視率不會像常態娛樂節目那樣受影響,因為它帶有競技和懸念色彩。人們看電視的習慣也像適應夏令時一樣隨著限娛令的實施而往後推了兩個小時。只要能確保收視率,廣告就不是問題,畢竟以前的選秀節目曾經給冠名品牌帶來巨大商業效益。

所以,你能看到,在今年的選秀節目中,很多知名度不高、含金量不足的品牌紛紛登上選秀平台,暑期電視開機率比平常高出很多,通過選秀節目可以迅速讓一個品牌知名。

就目前而言,電視還是一個影響力巨大的傳統媒體,雖然從近兩年的收視數據分析來看,它的開機率已遠遠低於過去,電視觀眾的年齡構成越來越不利於產品消費,但瘦死的駱駝也比馬大,更何況這頭駱駝還沒死掉呢。只要在這個平台上有一個能吸引人,尤其是能吸引年輕人的節目,企業是不惜血本投入的。

中國電視最初出現,跟收視率無關,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90年代末期,隨著省級衛星電視台的崛起,廣告分流越來越嚴重,過去半市場半計劃體制的電視台開始意識到,收視率對一個電視節目的生死存亡有多重要。假如從電視進入百姓家的那天起,收視率就是電視人意識中的一個神經,也不至於到今天為了收視率不惜代價不擇手段不顧一切擠到一條船上了。每年電視節目都有一個雷同化的主題,就是電視台在追逐收視率過程中的不成熟表現,但是又必須要經歷這個過程。每年,主管部門都會出台一些管理措施,來解決因為節目雷同造成的資源浪費問題,但始終沒有效果。

過去,電視節目重中之重的是電視劇,電視劇是大媽的天下,得大媽者得天下。隨著開機率的降低,電視劇受眾與廣告客戶期待的消費群體越來越不符,除非是一個成為公共話題的電視劇,否則電視劇帶來的廣告很難再創造收入奇蹟,「得大媽者得天下」的思路已經翻篇了。常態的娛樂節目早就變得無聊,很難再有新意,加上退出黃金時段,它也不具備吸引廣告的魅力了。只有選秀節目在各種限制下還能看到一絲希望——咱們「十一」長假都去九寨溝玩吧。廣告客戶盤算的是,再爛的選秀節目也比常規的娛樂節目收視率高,他們也別無選擇。電視台盤算的是,成本再高的選秀節目也比常態娛樂節目掙錢,那,何樂而不為呢。

這樣的結果是,九寨溝就沒有風景了。

從廣告投放選秀節目,到選秀節目扎堆,表面上看,是電視台的節目設置思路撞車,才把電視變成一個擂台。而更深層的原因是,電視這個曾經有巨大影響力的媒體正遭遇一場危機,在互聯網和新媒體的蠶食下,它的優勢已不再明顯,正走在淪為第二媒體的道路上。試想,如果電視上沒有這麼亂鬨哄的選秀節目,還有多少人看電視呢?

從另一方面講,中國電視人還沒有完全行為能力去研發一個獨創性的電視節目,基本還停留在模仿、抄襲和山寨的層次上,過去競爭不明顯,節目有沒有創意,好不好看,都無所謂,得過且過,現在真的面臨生存危機了,誰都感到腦袋後面的絲絲涼意了。當地方衛視群起直追的時候,你看到的就是今年呈現出來的亂七八糟的選秀節目,它除了雷同,還是雷同,而這又是最致命的,它讓一種嘗試變得淺嘗輒止,明年,大部分電視台會放棄唱歌選秀節目,然後他們又會心想一處製造出新的雷同化節目。

國外研發出來的電視選秀節目,比較有收視保障又符合中國國情的模式沒有幾個,基本上都被我們買過來了。外國電視節目一般都遵循一個規律,研發節目時非常講究,可能好幾年才會研製出來一個模式,然後可以在電視上用很多年。我們電視台比較多,沒有時間和成本去細心研發節目,買過來節目玩兩年就被我們玩壞了,然後扔掉。外國人是把一個電視節目模式當成一棵樹去種,需要很多年才能看到結果,我們是把電視節目模式當成種麥子,一年一茬,要這麼玩下去,就算太陽系每顆行星上都有電視節目模式也不夠咱們禍害。長期以來形成的短期行為倒是可以證明中國人對現代性的不了解,常常試圖通過違背商業規律的方式撈上一筆的僥倖心理,最終害掉的還是自己。

十幾個選秀節目下來,幾乎看不到贏家,沒有獲勝的選手,沒有獲勝的導師,甚至那些靠強力攻勢博得眼球的品牌贏得的也是短期效益,隨著選秀節目的煙消雲散,還有多少人記得住這些雜牌子呢?

2月1日,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第五期錄製現場

導師:您能業餘一點嗎?

有人說,選秀節目選紅的是那些坐在選手對面指指點點的導師,這都是廢話。一個人經常出現在電視節目中,即使他一言不發,也一樣走紅,更何況這些自以為是的導師們本身就具有知名度呢。

選秀節目之所以要有評委或者更時髦的稱謂——導師,這個角色實際上是替代主持人起到節目潤滑劑的作用,不管他尖酸刻薄還是諄諄教誨或是插科打諢,目的都是為了讓節目好看,在一檔選秀節目中插入簡短的脫口秀,這大概是外國人研發節目的初衷,終究它是為了一場秀而設置的。如果這些導師們能有吸引觀眾的能力,那再好不過。所以,選擇導師十分關鍵,他要具備幽默的口才、機智的反應、廣泛的知名度和鮮明的個性。導師如果具備這樣的人格魅力,節目就可以成功一半了。即使一個人身上不可能體現這些魅力的全部,那麼導師組合可以相互彌補,紅臉白臉一起唱,也一樣能達到預期效果。實際上沒有人相信導師那些散發著「心靈雞湯」味道的鬼話,而是想看到導師和選手之間的戲劇效果。

如果說,選秀節目中選手的角色是原生態未經雕琢的,站在舞台上什麼狀態都有的話,那麼導師則是從娛樂精英中選拔出來的,導師應該是有預謀地讓節目本身增添一些魅力。這些人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都取得過出色的成績,擁有深厚的專業素養,一言九鼎,評點起來有信服力,這都是最起碼的要求。可我們的選秀節目上缺乏操作經驗,在選擇導師的判斷上往往以知名度為主,至於現場即興發揮到什麼程度,電視台也無從判斷。尤其是,現在突然造成導師搶手,那些過氣的歌手們突然奇貨可居,對導師的判斷標準也就含糊了,大牌明星能答應當導師,已經算很給面子了。

這些搖身一變成導師的娛樂明星,本身大都缺少娛樂細胞,即使是港台的娛樂明星,他們的路數也未必都能符合這類選秀節目的要求。就歌曲選秀節目而言,大陸早就超過港台娛樂節目了,咱這邊地大物博,人才濟濟,必須通過選秀才能發掘明星,港台那邊彈丸之地,有什麼明星潛質的人一扒拉就能看出來,根本用不著這樣大張旗鼓搞選秀節目,來自港台的導師們往往水土不服,羅大佑也好,譚詠麟也好,謝霆鋒也好,一直就沒扮演好導師的角色。

最要命的是,導師們一坐在那個位子上,就真把自己當導師了,把一個娛樂節目搞得團結而不緊張,嚴肅而不活潑。即使是在這方面做得相對有趣的「中國好聲音」,今年也讓人覺得乏善可陳。沒有人真的相信一個未經雕琢的歌手在經過導師們的幾次點撥後真的就能茅塞頓開,馬上成為歌星,如果是這樣,那本身就是對導師當初努力奮鬥的否定。但娛樂節目就要求你在幾分鐘的時間裡給選手們一個標準且正確的答案,這個答案無非是你留下還是走開。但是導師一認真,選手就把自己當成嶗山道士了。當年胡瓜主持「非常男女」節目時,有一句廣告語:用逗趣的方式挑出你的另一半。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遊戲節目,投入到遊戲規則中就可以了。而我們的選秀節目中,導師還真不知不覺扮演著人生導師的角色,無形中把選手的命運給綁架了。娛樂秀的味道越來越淡。如果這類選秀節目都很短命的話,那一定是我們沒有真把這類節目當成選秀節目,而是當成選材節目。

從眾多的選秀中不難看出,這些導師大都不具備娛樂選秀節目的評判者的素質,他們更適合在教室里教視唱練耳。是不是先搞一個導師選秀比賽,拿到結業證書的人才能當導師呢?

唱歌選秀節目的實質很簡單,歌手展示演唱才藝,導師展示口才,缺一不可。

 

推薦閱讀:

聯合巨頭狠砸300億做好內容,看酷開如何得民心?
OLED電視市場逆勢增長,創維成OLED陣營排頭兵
144.看電視1~第六季冰火
2013最新精美客廳電視背景牆效果圖
人工智慧電視進入平常百姓家後的生活會有什麼改變?

TAG:電視 | 拯救 | 選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