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廣學多聞」錯誤理念埋沒了多少古今英才不能成聖成賢
凈空法師:「廣學多聞」錯誤理念埋沒了多少古今英才不能成聖成賢來源:摘自凈空法師《凈土大經解演義》第487集 2011年7月9日講於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論法無厭,求法不倦」從這個地方看起。念老的批註,「上句覺他,下句自覺」。《凈影疏》曰「專樂求法,心無厭足,自利方便」,這是晉朝小慧遠法師在《無量壽經義疏》裡面解釋這兩句。「專樂求法」,這是求法不倦。「心無厭足,自利方便」,這句也是告訴我們怎樣去求法,怎樣去修學,「專」字非常重要。「樂」是愛好,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法喜。學一樣東西,如果不能夠生歡喜心,那就很難成就;如果充滿了歡喜心,你肯定會成就,那為什麼學東西得不到歡喜心?這個我們要深深去反省、要去觀察。凡是得不到法喜,就是沒有嘗到法味。古大德常常告訴我們,說「世味哪有法味濃」。世味是什麼?世間包括人間、天上,這個滋味、趣味比不上法味,是真的嗎?我們幾個人修法能嘗到法味?為什麼古人那麼容易?我們看看過去這些祖師大德們,真的是法喜充滿。看看諸佛菩薩,細心去體會就明白了,我們為什麼得不到?這一定有問題,絕對不是說我們的智慧不如古人,福德因緣不如古人,這個講不通。這三方面實際上說我們都超過古人,但是我們的學習不及古人,一定還有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就是誠敬。印光大師常常告訴我們,「一分誠敬,你得一分利益」,這個利益肯定就是法味。你有十分誠敬,你就得十分利益。那我們回過頭來反省:我們有沒有誠敬?在現前這個社會裡頭,「誠敬」兩個字普遍的失掉了,不知道什麼叫「誠」,也不知道什麼叫「敬」。這樁事情不能怪我們,為什麼?從小沒有人教,那你怎麼會知道?!這兩個字是世間法裡面成聖成賢、出世間法裡頭成佛成菩薩第一個因素,那我們要是沒有,怎樣努力的學都學不像,法味嘗不到。因為嘗不到法味,對佛法的信心就不能建立,說信佛, 實在講是很勉強的,不是真信。我願意求往生,這個話也不是真話,為什麼?這個世間一切情執放不下,所以學佛難就難在這裡。
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我們細心去觀察,關鍵就在「誠敬」。那什麼是誠?「誠」跟「真」是一個意思,真誠,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用真心的人,跟性德就相應;用妄心的人,不相應。妄心是什麼?分別、執著、起心動念,想想看,誰不用這個心?六道裡面的有情眾生全都是用的這個心,所以經上的比喻說得好:修道的人,像魚籽一樣;成道的人,鳳毛麟角。我們把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把我們的毛病修正過來,我們這才有希望。妄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輪迴心,這種心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決定出不了輪迴,念佛也出不了輪迴,只可以說跟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結了一個善緣,這是真的!在阿賴耶裡面種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種子,這個種子古德比喻為金剛種子,永遠不壞,這一生不能往生,來生後世遇到緣,什麼緣?真誠。還是這個,什麼時候遇到真誠,這個緣就成熟了,往生就有分。我們研究經教,是無論是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哪個宗派,都有得三昧,開悟、明心見性之分都有。如果沒有真誠心,那就再等。所以為什麼說凡夫修行成佛要經歷無量劫,原因就在此地。中國古時候教育好,從小就教,人人都懂得,所以成就非常可觀。佛教傳到中國將近兩千年,這兩千年當中沒有人統計,我們最保守的估計,念佛往生成佛我想不會在十萬人之下,這一個法門。但是其他法門,其他法門很難修,為什麼?他要斷惑才證真,他不能帶業往生,但是成就也非常可觀。真的成就是明心見性,禪宗明心見性,教下大開圓解,宗門教下合起來我們最保守的估計超過三千人,這個成就非常可觀!這三千人是什麼人?這三千人成佛了。記住,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不是普通人。教下大開圓解跟宗門明心見性,是同一個等級。凈宗特別,凈宗往生,理一心不亂,跟宗門、教下的成就相同。禪宗叫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我們凈土宗叫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事一心不亂相當於阿羅漢,沒有出十法界,但是他出離六道了,沒出十法界,這樣的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像我們這些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斷,這是帶業往生,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因為每個往生的人都是斷惡修善,這是西方極樂世界最低的條件,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人天兩道。這個地方要注意,我們做人的條件要具足,人的條件是什麼?中品十善,天道是上品十善,下品十善能不能往生?不能!為什麼?下品十善他所感應的是阿修羅、羅剎,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阿修羅,也沒有羅剎,只有人天,它的標準你就曉得,最低限度的標準,中品十善,這樣的人太多了!中品十善要修些什麼?我們今天提出儒、釋、道的三個根就是中品十善。我們能夠將《弟子規》落實、《感應篇》落實、《十善業》落實,你就決定得生。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也有三輩九品,我們要力爭上遊。去不了同居土,那就是因為「惑」斷不了。斷了,就到同居土。同居土最下的,同居土的下下品是誰?是須陀洹,不就明白了?須陀洹,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這才能生方便有餘土。最起碼的條件,他沒有見性,他得定了。佛陀教學把八十八品見惑歸納為五大類,這我們常說,同學們都要知道:第一個是身見破了,第二個是邊見,第三個見取見,第四個戒取見,第五個邪見。這些東西真斷了,生方便有餘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我們去的下下品往生,都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個太殊勝了,真了不起!阿惟越致菩薩是什麼人?是明心見性的人,是見性成佛的人。也就是說,我們是凡夫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享受的是什麼待遇?是法身菩薩的待遇,阿惟越致菩薩,就是明心見性那些人的待遇,這是享福,那麼大的福報,這福報是誰給你的?要知道,阿彌陀佛賜給我們的。換句話說,是享阿彌陀佛的福報,這是十方世界裡頭沒有的!你查遍《大藏經》沒有這個講法,只有極樂世界有。蕅益大師說得好,那不是一個凡人,老法師當年在世,他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出生在明朝,圓寂在清朝,有人向他老人家請教,說您要往生,什麼樣的品位你就滿足了?他不是謙虛,他是講真話,他說我如果能夠有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滿足了。真的,一點都不假!為什麼?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凡是生到裡面的人待遇一律平等。待遇最高的,法身菩薩;最低的,也向法身菩薩看齊,統統是法身菩薩待遇。這個太難得了!所以為什麼菩薩都羨慕凈土,道理在此地。華藏世界沒這個待遇,極樂世界有,聲聞、緣覺、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都沒有辦法契入實報土。華藏世界是毘盧遮那佛的實報土,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進不去,這四聖法界裡面的人往生極樂世界,全是方便有餘土。那我們就曉得十法界裡面的佛念佛往生凈土,他是方便有餘土上品上生,菩薩去往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大概是菩薩,古人有這個說法。那聲聞緣覺?一定是中、下兩品。緣覺是中品,阿羅漢則是下品,下三品,阿羅漢有四果,到極樂世界品位當然不一樣。那凡聖同居土是我們去的,這是我們要了解,我們到凡聖同居土決定有分,所以蕅益大師他在人間示現,勸勉我們,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就滿足了,真的!一點不假。生到極樂世界物質上的待遇,我們今天講,你的生活待遇,是跟法身菩薩平等;不但跟菩薩平等,跟阿彌陀佛平等。連我們的身相,身的相好都跟阿彌陀佛一樣,這叫真平等。如果阿彌陀佛長得比我好一點,我比他差一點,那就不平等。「皆是紫磨真金色身」,四十八願裡面講的,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方便說,這是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跟大家就我們人間最好的相來做比喻。極樂世界最好的相,《觀無量壽經》上講得清楚,它專講這些事情,經上告訴我們,阿彌陀佛身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這不是假話!祖師大德常常在論述裡面告訴我們: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跟世尊在《觀經》上講的相應,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決定要去。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要把這樁事情作為我們第一樁大事,你想你還有比這個事情大?我們的信心、誠敬心起不來怎麼辦?研究這本經教,你要真的把極樂世界認識了、搞清楚了,認識阿彌陀佛,認識極樂世界,那你就非去不可,你的誠敬心就生出來了。我們的誠敬心沒有生出來,對極樂世界模糊,聽說有這麼樁事,到底是真是假?所以心裏面總是猶豫不決。大乘經教很多,還想學這個、學那個,多了,所以信心不一,往生的願不懇切,這都是我們修學的障礙。那些真正念佛往生的人沒有什麼別的功夫,他就是真信,真的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真正想生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佛不但是臨終來接引他,現前就得佛力加持。佛力一加持 你功夫得力了,我們現在很多人念佛功夫不得力,常常把阿彌陀佛忘掉了,這個忘掉,在佛家裡面術語叫失念,「念」失掉了,常常失念,凈念相繼,他沒有辦法,凈念是斷斷續續,他不能相繼,相繼是一個一個接著,都是凈念,都是阿彌陀佛,那就對了。我們常常忘掉,這都是證明我們的信不真、願不切,我們沒有誠敬心。經教,特別是這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為我們做出最好的一個會集本,他的學生黃念祖老居士,奉老師之命為這部經做批註,他不辜負老師,完成這個任務。他這個批註怎麼注的?集經論、歷代中外祖師大德對於《無量壽經》解釋的集大成,它也是會集本,太難得了!我們在古大德所有批註裡頭還沒有這種注法,集大成的注法。這裡面總共用了一百九十三種經論批註,所以它內容太豐富了,我們讀這部批註,就把世尊四十九年在經教裡面所講到極樂世界的,他都引用,你看到了中國古來大德。日本的大德、韓國的大德,對於《無量壽經》的批註,他也都選擇了、都引用到。學這部批註,你就學了一百九十三種經論、古德的注述,稀有,真難得!末法,社會動亂,世界災難頻繁,這部書確確實實能自度、能度他。度他,一定要先自度,佛在大乘經講得很好,也講了很多次,「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一定是自己先得度,你才有能力去度別人,我們依這部書就能夠自度。你自己在這部經裡頭,第一個要熟,熟透了,三昧現前,就是念佛三昧現前。三昧現前之後,你不能懈怠,不能停下來,繼續勇猛精進,你會開悟,縱然不能大徹大悟,一般講的大悟肯定會有。大悟之後,你沒有學過的經教自然能通達,你會證明古人所說「一經通,一切經通」。不但佛說的一切經你通達,其他宗教經典你一接觸,也通達,妙不可言!世出世間法都沒有障礙,為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都是心現識變,你把心識的根源找到了,所以心現識變的你統統都明白了。我們想廣學多聞,佛不反對,佛也希望你廣學多聞,廣學多聞有訣竅,你不懂這個訣竅,你學不到。今天廣學多聞,那你是浪費時間,你不懂方法,你學多了,學雜了,學亂了,一樣都沒有學通。佛教給我們,一部經學通了,然後廣學多聞,不費力氣,一接觸就明了。你們看《六祖壇經》,惠能大師為我們示現的這個例子不是假的,能大師沒有學過經教,五祖忍和尚是他的老師,只是半夜三更召見他,跟他講《金剛經》大意,大概講將近三分之一,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為什麼?他得定了,善根成熟了,老師一點,他就通了,這一通之後一切都通了,五祖把衣缽傳給他,半夜叫他趕快走,免得嫉妒障礙。他問五祖:我到哪裡去?五祖說:你是從南方來的,你還回到南方去。路途上遇到無盡藏比丘尼,在曹侯村,那時候他二十四歲,無盡藏比丘尼受持《大涅槃經》,這他不知道比丘尼每天誦經。《涅槃經》很長,在中國有兩個譯本,一個譯本是四十卷,另外一個譯本是三十六卷,都是大部頭的,無盡藏比丘尼天天讀,這部經從頭到晚念一遍一天念不完的,至少要一個星期到十天這部經才能念一遍,惠能大師在旁邊聽,等她念完之後,他就把聽的意思講給她聽,這比丘尼非常驚訝,講得這麼好!捧著經書向他請教,他告訴比丘尼:我不認識字。她就非常驚訝:不認識字你怎麼能講得這麼好?他說:這個與認不認識字沒關係。法達禪師到曹溪去參訪他,法達一生受持《法華經》,《法華經》分量不多,一天可以就念一部,他念了十年,這種毅力、精神值得人尊敬,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但是沒開悟。到曹溪去參訪六祖,禮拜的時候頭沒有著地,見到老師拜三拜,頭沒有著地,起來的時候六祖就問他:我剛才看到你禮拜的時候頭沒有著地。用現在的話說: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地方?這是傲慢。他也很老實,誦《法華經》三千遍,《法華經》一天可以讀一部,三千遍,十年。六祖就問他,《法華經》講些什麼?他不知道,說不出來。法達禪師反過來向六祖請教,六祖說:這部經我沒聽過,你念給我聽,你已經念了三千遍,背得滾瓜爛熟,你從頭念給我聽。《法華經》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六祖說:行了,不必念了,我全明白了。講給他聽,他開悟了,他為什麼開悟?三千部,定了!心定了,心裡頭只有《法華經》,所以人家一點就開悟了,開悟之後再拜、禮謝老師,頭著地了。這都是記載在《壇經》裡頭的,說明一個事實,真見性全通了,不見性就通不了。有定沒有慧,他通不了。六祖能大師,由此可知他在日常生活當中,他心是定的,沒學佛,他心裡只有一樁事情,定於一,定什麼?他的老母親,孝子,每天上山砍柴,到城裡去賣柴,得到一點錢,買米買菜,回家去孝順母親,孝子。心最貴的就是定於一,他只有一樁事,除一樁事情他沒有事情,他清凈心。只要定於一 都叫禪定,你不能搞太多,不能搞太雜,惠能大師沒人教他,家庭貧窮,念書,找老師還送點老師的禮物,他家裡頭沒有,他砍柴的,所以我們曉得他定在什麼,他定在他母親,念念不忘老母親,所以在黃梅八個月,只有他保持了清凈心,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他用清凈、平等心對待,用謙卑,讚歎別人、禮敬別人。人人稱讚他是個老實人,他是個好人,沒有壞心眼,最後他在五祖會下大徹大悟。五祖一生學生當中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他一個,神秀還沒有到這個程度。神秀是解悟,能大師是證悟,這些人給我們做的榜樣,不但是幫助我們增長信心,一深入、長時熏修這種方法,我們有了信心,還勉勵我們去真干,我們會得到像他一樣的效果,像他一樣的成就,這就對了。專求,「專樂求法」一門,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心無厭足,不疲不厭,自利方便」,真能夠守住,這就是持戒,守住這個規矩,一門深入,其他的放在一邊,開悟的時候再看,你全都懂了,沒有開悟,浪費時間,而且你學習的心亂了,結果到最後學成什麼?,全是知識 沒有智慧,那就完全錯了!那不是學佛,而是把佛法、經典當作世間學術去研究,這樣的人很多!不止現在,古時候有。如果懂得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成就的人會很多。現在佛法裡頭沒有大善知識出現,無論在家、出家都沒有,原因是什麼?不懂得方法,祖師大德這些示現我們忽略了,受到現前教育思惟的影響,都是想廣學多聞,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廣學多聞,父母認為是正確的,要教小朋友學很多東西,什麼唱歌、跳舞,什麼玩意都學,把小孩還累壞了。功課太多、太雜,所以現在小朋友沒有古人那麼幸福。古時候小朋友只學一樣東西,決不可以同時學兩樣。只可以說一樣學會了,再學一樣,決定不許可同時學兩樣,為什麼?要專。古人遵守老祖宗教學的原則,「教之道,貴以專」。現在?現在是「貴以雜」,他不是「貴以專」。現在人都想多、雜,要多,結果學到之後精疲力倦,沒有一樣學通。這個指導的理念錯誤害了多少人!多少英才。因為這種教學的理念,埋沒掉了中國世世代代都有聖賢出世,為什麼現在沒有?現在人頭腦絕不輸給古人,之所以不能成就,全是方法上的問題,方法錯了。我這一生就沾了一點邊緣,有那麼一點誠敬心,知道尊師重道,知道尊重古德的這些典籍。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習十年,李老師對我們的教學是一門深入,決定不許可同時學兩樣東西,決定不許可的!一樣學會了,才可以再學一樣。他的標準很低,不像古人那麼嚴格,他的標準你學一部經,這部經能上台去講,他在下面聽,你沒有講錯,算這部你學會了,你才可以學第二部。同時學兩部,他很乾脆告訴你:你沒有這個能力。所以我們得這麼一點利益。這麼多年我很想學古大德,李老師也常常讚歎古大德,守住一個老師,住在一個道場十幾年、幾十年不下山,他成為一代祖師,這個要有大福報。我們沒有這個福報,所以一生過著流浪的生活,從出家開始在寺院里只住了一年就得流浪,哪個地方請講經,他喜歡聽什麼,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這麼多年也講了幾十部經,這不是我自己意思。依我自己我只希望講一部經,可是恆順眾生講那麼多。早年,香港煜明法師也是住在尖沙咀,他的小廟就距離這裡不遠,遇到我跟我開玩笑,他說法師,你是老來福,年輕的時候到處奔波,年老的時候好像有點福報了,我們在這裡不有個小道場嗎,他來看過,我們這道場比他的大,他只有一層,我有三層,所以我想要定下來,八十五歲了,才有這個緣分能夠定下來,不想再跑了。定下來 我也是講一部經,專講《無量壽經》。這一遍我預計大概十月可以講完、講圓滿,大概是用了一千三百個小時,這也算是一部大經,講完之後講第二遍,二遍講完講第三遍,有人問我《華嚴經》?這就是《華嚴經》,這個話不是我說的,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說的,這個居士了不起,通宗通教,顯密圓融,他的著作很多,他有《無量壽經起信論》,他作的有《華嚴念佛章》,是他作的。他說的話:《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是一不是二。這話講得有道理,《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歸《無量壽》。所以梅光羲居士,在這部經的序文裡頭寫了很長一篇序文,講得很清楚,講得很好,這一部經,不但度現前眾生,往後世尊末法九千年的眾生,都是這部經得度。梅老居士的話我們很相信他。所以自利,自利方便,就是一部經 一門深入,一句阿彌陀佛念念不要忘記。中峰禪師說得很好,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你能不往生?你決定往生,為什麼?心是阿彌陀佛的心,願是阿彌陀佛的願,言是阿彌陀佛的言,阿彌陀佛是什麼言?「南無阿彌陀佛」,這是阿彌陀佛的言,行是阿彌陀佛的行,「信、願、解、行」全是阿彌陀佛,你決定得生。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得到大圓滿。蕅益大師講得不錯,蕅益大師的《要解》印光大師對它的讚歎,說即使是古佛再來,替《彌陀經》做一個批註,也不能超過其上。這講絕了!蕅益大師的身分沒有暴露我們不知道,從印光大師這個話來說來看,他不是阿彌陀佛再來的,肯定也是觀世音菩薩之流的,不是凡人,凡夫 做不出來。所以「自利方便」要懂,只要有方便法沒有不成就的,自己成就了。「常欲廣說,志無疲等。正明利他」。自己成就了就要幫助別人,實在講現在佛法衰了,自己沒有成就也要幫助別人,那怎麼個幫助法?我們當年在李老師的會下就遇到這個問題,老師勉勵我們,勸我們出來講經,我們說自己沒有成就,老師跟我們說,說什麼?沒人講了,你要不要出來?沒有人講了,這個問題嚴重,講錯了?講錯了得背因果,怎麼個講法?老師教給我們講批註,講古人的批註,講錯了,批註的人負責任。這個很好,把責任推給別人了。所以老師教我們是用這種方法,一定要依古人的批註,他說最好是古大德,為什麼?古大德是開悟的人。現在人的批註沒開悟,那怎麼辦?我們的程度又不夠,看古人批註有時候看不懂,現在人的批註好容易看。老師教我們,古注為主,實在遇到不懂的地方,參看現在人的批註做參考。一定要以古注為主,一面修,一面學,一面要依教奉行,真修!「修」裡頭有個關鍵,也有個訣竅,你得要懂。這個竅門是什麼?就是放下。頭一個放下慾望,慾望多的人不能學佛,也不能學道。學佛、學道的人他第一個條件「清心寡欲」你才能學習,因為什麼?你才能放下。慾望太多了你放不下,放不下是凡夫,所以你看大乘經上佛講得多清楚,放下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你就成阿羅漢,你就出六道了。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你就超越十法界,你就成佛了,你看成佛這麼簡單,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惠能大師能夠成佛,就是當下全放下了,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同時放下,這種人很少這叫什麼?頓舍。他沒有次第的,同時一下就舍掉了,放下就是舍掉了,頓舍、頓悟、頓證,一念之間。這也就是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知難行易」,你要把道理搞通,難!釋迦牟尼佛講了四十九年,你要想乾的話,太容易了!念頭一轉就成佛了。就是你放下,關鍵就是你放不下。放不下是什麼?你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今天,我們有兩部書出來了,這都是古書,沒有批註的:一個是《群書治要》,一個《國學治要》。《國學治要》是《四庫》裡頭的原文,這是古大德將一些精華,最好的東西節錄出來,等於是小《四庫》,八冊,分量很大,有好幾百萬字。我們用什麼方法來學習?我們就是這些祖師大德這個方法,我們明白了,我們體會到了,我們找古今的批註,找原書的批註,把那一段節錄下來。如果它太深了,我們用白話文來解釋,這就不會有錯誤,我們有根據。我們幫助初學的人讓他有興趣,讓他初淺的意思他能懂,慢慢的一代一代會深入,將來這些東西會有大通家、真正開悟的人,到他們那個時候,才真的發揚光大、廣度眾生。不是我們這一代,我們這一代只接這個捧,把這個捧交下去,不要讓它中斷了,我們乾的是這個任務,所以決定離不開古注。好的東西古人都有批註,多收集,多參考,多去捉摸,去體會,推陳出新。今天這個社會,今天人需要些什麼?你從舊的東西裡面就會有新的思惟出來,能夠幫助現前解決問題,沒有後頭的基礎,你的東西從哪來?,所以你的思惟、你的講解得有根據。古人根據經,今天經我們看不懂,我們通過古人的批註再去學經,慢慢經懂了,總得要有悟性,世出世間法都要靠開悟。開頭「真誠、清凈、平等」,下頭「覺」就開悟了。真誠是根!真誠心不是用在,我這求學問、求佛法、我這求傳統文化我要用真誠,我處事、待人、接物就不誠了,錯了!「一誠一切誠」你才會開智慧。待人接物都是真誠,你才會得清凈。清凈是什麼?不染污了。真看開了,真放下了,想想《般若經》上「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 不可得」,這能不放下?放下就清凈了。再從日常生活當中,特別是人事環境,要把那個不平的心抹平,這叫真修行,這叫真功夫。我們修凈土的人用什麼東西來抹?阿彌陀佛。順境善緣,阿彌陀佛;逆境惡緣,也是阿彌陀佛,到「阿彌陀佛」這平等了,都擺平了,法子妙絕了!所以阿彌陀佛你得會用,你要不會用你平常在生活當中還生煩惱,你說你可憐不可憐。不會用,無論什麼境界現前,你起心動念了,動什麼念?動七情五欲,動七情五欲就生煩惱了。一句阿彌陀佛統統歸到阿彌陀佛那裡面去,把你那些煩惱習氣一掃而光,這叫真會念佛,這叫真修行,這叫真會用功。一定要保持身心清凈,你就健康長壽。清凈心生智慧不生煩惱,你才能解決問題。無論是你自己的問題、家庭問題、你們公司問題、社會問題,統統是清凈心真能解決。你每天憂愁,你煩惱,那是決定不能解決的。愈是做大事,心愈要清凈,決定不生煩惱你的事業哪有不成功的道理?……三無漏學,這個「三」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叫無漏學。「戒」是擺在第一,我們從哪裡學起?從第一學起,要守規矩。古時候從小教,什麼時候教?母親懷孕就教,叫胎教。中國古禮有胎教的禮儀,婦人懷孕之禮,做母親一定懂得起心動念會影響胎兒,言語造作也會影響胎兒。所以思想不能不純正,絕不想不善的東西,絕不可以說不善的語言,絕不可以做不善的事,為什麼?影響胎兒。你都能夠注意到了,很小心,很謹慎,這個小孩生下來非常好養,聽話,為什麼?在胎裡頭就教好了。外國人不知道,胎教在這個地球上只有中國人曉得,而且中國人很早就知道,小孩出生下來之後,你就要知道,他會看,他會聽,他已經在學習、在模仿。所以凡是不善的、不如法的都不要讓他看到,不讓他聽到,不讓他接觸到。所以母親就要把關,母親這個關要把好,任何人跟小孩見面都要端莊有禮,要規規矩矩,為什麼?他在學,你不能把壞樣子給他看。所以中國曆朝歷代都有那麼多聖賢出來,有道理!他從小教好了。現在這一百多年沒人教了,原因是什麼?沒受過這個教育。……今天,果要社會恢復正常,恢復安定,恢復和諧,還得把這個東西找回來,不但這個東西能救中國,英國湯恩比博士說能救世界。他在七十年代說過: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在中國不在印度,印度佛法沒有了;孔孟學說是中國的,大乘佛法也是中國的。這套東西,能救國家,救民族,能救全世界,能幫助社會安定,能化解地球上這些災難。那今天問題在哪裡?問題在信心。你相不相信,他不相信就完了。所以今天真正的危機可以說就是信心危機。如何樹立信心是今天第一樁大事!一般人講頭等大事。如何樹立信心?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相信孔孟學說,相信大乘佛法,這個世界還是可以救的。如果信心沒有了,災難是無法避免。那我們相信,學佛的同學比較有一點信心,但是信心還是不夠,要加強。怎麼加強?學經教就加強了。為什麼?破疑生信。儒家、道家、佛家這些經典讀多了,還可以參考科學家的報告,為什麼?你跟佛法一相對,很多都是佛法里講過的,他們現在才發現,佛在三千年前就講得那麼透徹,比他講得還圓滿,我們的信心才十足。有了信心那就得真干,我們要落實,把聖賢的教誨、經典上的教誨,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戒是什麼?《弟子規》是戒,《感應篇》是戒,《十善業道》是戒,是根本戒!如果把這個東西丟掉了,這三樣東西在過去,特別是《弟子規》跟《感應篇》,《弟子規》可以說是胎教就開始了,誰教?父母做到影響胎兒,小孩出生到三歲這一千天,這一千天叫紮根教育。古人諺語說得好:三歲看八十。三歲,這一千天教好了,《弟子規》他雖然不會念,他全做到了,為什麼?他跟母親學的,母親做出來了,他看到了,他聽到了,所以他就學會了,這叫「三歲看八十」,八十歲都不會改變。根扎得穩,三歲以後慢慢的懂得一點了,大一點了母親教他因果教育,因果教育到哪裡學?還有城隍廟。我的因果教育在城隍廟學的。母親一年至少到城隍廟燒香得有五六次,帶著小孩去燒香,閻王殿就告訴你幹壞事,干這個壞事這個果報,那個壞事那個果報,這嚇死人,一生都害怕。想到有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行為,就想到閻王殿那些塑像,它那是教育,因果教育,根深蒂固。受倫理道德教育不好意思做壞事,羞於作惡。但是懂得因果教育,不敢作惡,人 ,自自然然他就有規範了,他就向倫理道德去靠攏。現在這個都沒有了,現在小朋友教育教什麼?大概父母都忙著事業去賺錢去了,好像人生賺錢是第一個目的,錯了!人生的幸福、快樂,與金錢不相干,與地位也不相干,與倫理道德相關。現在小朋友你看看,眼睛一張開就看電視,電視教他什麼?暴力、色情、殺盜淫妄,從小就學會了。所以長大他叛逆,他會殺父親,殺母親,殺兄弟,這是什麼?正常現象。因為他從小出生他就接受這個教育。因果不能不懂得!小孩要好好的教,要負責任,為什麼?小孩教好了,他能夠救國家,能夠救世界。你沒有好好的教,他將來就成為一個敗類禍國殃民,甚至於搞得你家破人亡。所以小孩的教育太重要了!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無量壽經講記》(第六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八十七集)-凈空老法師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一二一卷——第一一三0卷
※凈空法師 -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重視名聞
※凈空法師:為什麼一定要念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