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姿勢】三分鐘搞懂二十四節氣

大寒吃什麼?

今天朋友圈被二十四節的最後一個「大寒」給刷屏了,「大寒養生」「大寒習俗」「大寒的有關作品」等等都出來了,明哥慢了一步。不過,藉此機會明哥做一期掃盲帖,讓大家知道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定義的,附帶曆法簡單介紹。

 

首先,二十四節氣

大寒屬於二十四節氣最後一個。 二十四節氣目前可參考的最早文獻是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當時已經有對於二十四節氣的劃分有了跟如今完全一致的描述。「八月、二月,陰陽 氣均,日夜分平,故曰刑德合門。德南則生,刑南則殺,故曰二月會而萬物生, 八月會而草木死,兩維之間,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為 一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 而再往前追溯,《呂氏春秋》明確出現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所以,二十四節氣應該形成於秦漢時期。

雖然古代人利用二十四節氣指導農業生產,但是它很大一部地域局限性。因為今日中國領土跟2000多年前是完全不一個範圍的,二十四節氣產生於戰國時期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嶺南人是體會不到「一九二九不出手」的,所以,秦漢之後,產生了不同版本的節氣歌。二十四節氣在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在位時期,第一次被正式寫入了《太初曆》,標誌二十四節氣正式進入了官方曆法。中國古代一直採用我們現在所謂的農曆,二十四節氣在今天的陽曆中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例如秋分落在9月22~23日。

此外,在中國傳統的命里學裡,通常是把」立春「看做一年的開始,生肖跟四柱的更換是以二十四節氣為準的,並不採用我們的傳統的農曆,也不採用公曆,很多人誤以為春節才是生肖的分界線,這在命理學上來講是不對的。干支紀年系統是以太陽為參照系的,所以一到立春,天干地支就馬上更替,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下日曆。全年一共有12個節,12個氣,一個月里有一個節,一個氣。

 

其次,曆法的介紹

(1) 農曆

曆法按照參照系分為三類,即陽曆(太陽為準),陰曆(月亮為準),陰陽曆(兼顧太陽跟月亮)。

我國的農曆實際是「夏曆」(夏朝曆法)演變而來,實際是一個陰陽合曆,它以月亮圓缺為周期計月,平均是29.5天/月(所以有的月份29天,為小月,有的月份30天,為大月。具體安排哪個月是大小月是有曆法要求的,不是隨便的);以太陽運行周期計年,365.2天/年。 12個月也比一個太陽回歸年短十幾天,於是乎,閏月出來了。閏月的出現就是為了調和陽曆跟陰曆的不同周期的矛盾。

我們農曆是19年7閏。

(2)陽曆

陽曆的高大上稱謂就是我們所謂的「公元紀年」,也被成為「格里高利曆」,是教皇格里高利1582年頒布施行。一個回歸年比365天多出0.242199174天,陽曆通過閏年的方式來調節這個差異。如果按照這的誤差,每4年誤差是23小時15分鐘,每4年多增加一天來抵消,那個被4整除的年份就成了閏年。每4年一次的閏年並不能整除,反而多出45分鐘的餘數。不要小看這45分鐘的剩餘數量,每個100年里就會積累18.75小時,18.75並不是一個近似24小時的數字,這樣操作起來不方便。積累400年多餘75小時,近似72小時,所以如果我們必須每400年里剔除3天才行。總計來說「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 現在400年里有97個閏年。400年里還剩下3個小時,這樣算起來,差不多3000年里又多出一天(22.5小時)。不過目前來看,這已經算是比較省時又準確的曆法了。因為時間是虛無的,你只能通過客觀物體來進行標記,而無論是被選中的太陽還是月亮,都不可能被整除。所以,不存在完美的曆法。

由於地球的自轉速度逐漸降低,而公轉速度則相對更加穩定,所以上述的系統經過更長的周期也會發生微小的誤差。據計算,每8000年會有一天的誤差,所以英國的天文學家John Herschel提議公元4000為平年,以後類推12000年,20000年亦為平年。但此提議從未被正式採納。原因是到了4000年,地球自轉的精確速度並非如今可以預測,所以屆時參照真實數據方可做出判斷。因此,在長遠的將來,針對閏年的微小調整應該不是由預定的系統決定,而是隨時不定性的。這些問題也留給「孫子們」去討論吧,畢竟未來是你的,是我的,終歸那幫孫子們的。

最後,春節的變更

我們現在都知道春節是陰曆的正月初一,但是long long ago, 春節並不是這樣的。我們今天確定的正月初一是新年的開始源自西漢。

正月的意思就是首月,第一月的意思,但是在西漢之前,正月並不固定。

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正月為歲首,後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我們當今使用的陰曆(即農曆),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老人」。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公元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1月1日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

自此,中國有了「陽曆年」跟「陰曆年」兩個節日。


推薦閱讀:

【姿勢】你一定愛看的極簡盜墓史
姿勢跑法的核心概念(中)
【e姿勢】小陽台也存在大禁忌,別急,看了再裝!
關於腐國的那些冷「姿勢」

TAG:姿勢 | 節氣 | 漲姿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