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覆滅之反思

大明王朝覆滅之反思

狼頭長嘯李樹身 原創  

  【題記】在近幾屆中央領導人都曾發出過「謹防亡黨亡國」這樣的警示告誡以來,朝野人士紛紛發表「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之類的文章,引用不同朝代或政權的消亡史實並從中去分析深挖原因,真可謂「先天下之憂而憂」矣。老夫學識雖淺薄,卻也胸懷憂意識,故於三年前撰寫下《大明王朝覆滅之反思》一文,從「居安思危」的角度參與討論。在社會大變革必定要到來的今天,對拙作稍微修定並重新發表,旨在拋磚引玉。

*          *          *

   中國歷史上的1662年,在歷史篇章上鐫刻著從輝煌走向沒落:當吳三桂從緬甸抓獲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永曆,並親手用弓弦勒死之後,那個統治幅員遼闊持續300年的大明王朝終於成為了歷史,同時滿清王朝也開始了新的統治。

   是的,誰都無法否認滿族的祖先創造了一個人類文明史上的輝煌!他們原本只是一個僅有幾十萬人口、連自己的文字都剛發明的小部落,卻僅用了大約60年的時間,便徹底征服了當時人口是自己二三百倍的世界第一大王朝明朝,並由此連續統治了中國兩百多年,開了人類近5000年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改朝換代先河。

   根據史家的各種研究估計,明末的人口應該在一億至兩億之間,而同時期整個滿族部落在經過了幾十年兼并整合以後,也僅有幾十萬人口;其中還包括不少蒙古人和關外漢人,總人口比例大致與當今大陸和香港的人口比例相近。

   明、清雙方在關外那場賭國運的松錦之戰里,清軍投入了幾乎全部的男丁出戰,也只湊合了10萬餘人的部隊。然而在松錦之戰兩年之後,若要滿清拿出軍隊去征服整個明朝疆域,別說打仗就算把每個城市都攻下來,清軍也都分不出人手去佔領統治。所以從當時的情形看,滿清征服整個明朝,簡是天方夜譚。

   然而,隨後的形勢發展卻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整個局勢呈現出幾乎一邊倒的狀況:滿清隨後西進和南下都比預料中的順利,大量投降歸順的明朝軍隊人數甚至超過了滿族人口總數。更使人驚嘆不已的還是,這麼多的明朝降軍,居然突地變身成為了清軍南下的急先鋒和主力部隊。

   人們難免要驚問:明朝覆滅的根本原因何在?

   是呀,這個在中國歷史上漢人王朝里人口和疆域面積都是首屈一指,並有七下西洋輝煌壯舉的大明王朝,為何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被一個小小部落給土崩瓦解了呢?

   的確非常值得反思!

   公元1368年,應該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最值得慶祝的年份之一。因為,在那一年朱元璋的北伐隊伍,不費吹灰之力便進駐了元朝大都,宣告蒙古帝國的正式覆滅。同年,朱元璋又在南京登基稱帝,改元洪武,正式建立大明王朝。被蒙古人統治了近百年的土地,終於又回到了漢人的手中,而且其領土面積還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其它漢族統治的朝代。因此,明史中所說的「幅員之廣,遠邁漢唐」,絕非虛言。

   當戰亂迅速平息之後,整個國家迎來生產力的迅速恢復,一時間全國上下河清海晏,一派蒸蒸日上景象。明朝在剛開國的幾十年里,便迅速地達到了其輝煌的巔峰。

   然而,也正是在這短暫的巔峰之後,整個國家卻從此一路下滑;不僅在科技等方面逐步被歐洲國家所超越,還因政治崩潰加上經濟破產,軍事上也被起義軍和滿清兩面夾擊而被徹底拖垮,最終因自身危機重重難以自拔而覆滅。其釀成敗局的原因,不可否認是在明朝建國之初,就已深深預埋下了的。

   有史評家說的好:「大明300年間最大的危機,其實就是一直以來整個歷史時期都幾乎沒有遭遇到什麼真正的危機。」

   300年間,北方的蒙古人早已失去了當年成吉思汗的輝煌與霸業,其分裂割據的各個部落,可以說沒有任何實力能與明朝爭鋒。雖然300年間蒙古人也不時縱馬南下,但在明朝眼裡始終只不過是「搶食賊」而已,他們搶夠了便會回去,大不了出讓些河套地區土地與他們,也就息事寧人了。

   而當時的西歐,雖然逐漸擺脫了黑暗的中世紀,並開始了偉大的文藝復興,但彼時歐洲人的實力還是遠未能夠將戰火燒到萬里之外的東土,更別說想要燒到中原。於是,在這種長期貌似太平的環境里,大明朝理所當然地患上了一種「富貴病」。雖然無論在政治制度、經濟模式和軍事上,從一開始就隱患重重,但卻始終都沒有得到過任何具有真正實際意義上的改良與變革。

   正是因為如此,朝野上下似乎都認為危機永遠不會爆發一,因而明朝統治者才會用敷衍或者拖延的辦法去對待現實潛在的社會矛盾。尤其是在對制度改革所帶來利益還遠遠不及用於消除家族利益集團成本的時候,一切問題當然也就沒有可能得到徹底的解決,反而慢慢地積累著,又好像是在故意地等待著危機爆發的那一刻到來。

   但值得一提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不久幹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建立了一個以朱姓一家利益為核心的政治體系和軍事制度。

   讀過明史的人都知道,明朝給予官員的工資是歷史上最低的。一品大員的年收入換成我們今天的人民幣也只有幾十萬元,而下邊的基層官員就低得不用說了。官員都靠低工資養活家人,同時還要自己花錢雇師爺、跟班,而且還要花錢應付各種社交來往。對此,連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都曾經感嘆:「自古百官俸祿之薄,未有如此者。」

   不過,朱元璋對待自己的朱姓子孫卻完全是另一套做法。明朝開國功勞最大的六個勛臣,都是只有在死掉以後才能享受到封王的哀榮,而且其子孫承襲還要降級。但朱元璋自己的26個兒子,除一個當太子一個在剛出生就死了外,其他無一例外的都封了王,包括他那個只活到三歲的兒子。在整個300年統治時期,只要是朱家的子孫,從出生就白白地享受國家財政供養,而且是生多少孩子便可拿多少份補貼;那些歷代皇帝的直系子孫則可以享受到更多,比如直接享有封地並同時享用整個封地的稅收。

   根據《明史·食貨志》的記載,嘉靖末年就有御史林潤言:「天下之事,極弊而大可慮者,莫甚於宗籓祿廩。天下歲供京師糧四百萬石,而諸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因為,明朝當時上億的農業人口辛苦耕作,也實在架不住這幫寄生蟲的消耗。可以說明朝的財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這個既得利益家族蛀蟲群體給摧毀的。

   明朝末年已經到了風雨飄搖、大廈將傾的危急時刻,權力卻又傳到了另一個廢物皇帝崇禎之手。但客觀點兒講崇禎還算勤勉,然而他的性格和能力使得他只能算作是一個庸君。如果換到相對安定的時代,他或許還可籍祖蔭當個太平年間的好皇帝,可偏偏明朝政權傳到他手裡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徹底的爛攤子。儘管他也曾努力的去應對過,可惜他越努力卻越是添亂。除了在他執政初期幹掉過魏忠賢以之外,他的其它工作幾乎都沒有起到過任何正面的作用。

   更關鍵的問題還在於,最高決策者的無能以及逃避責任,導致了整個明朝幾乎處於半癱瘓狀態。在這期間,不僅李自成、張獻忠等義軍因勢坐大,關外的滿清軍隊也在不斷地侵擾內地。特別是在崇禎9年清軍入關共攻克12城56戰皆勝、獲人畜近18萬的情況下,明朝兵部尚書親自領軍也不敢抵抗,只能尾隨清軍。當清軍押送掠獲的人畜從容出關的時候,為了羞辱明朝還故意「俱艷飾乘騎,奏樂凱歸」,並把大樹的樹皮砍掉寫上「各官免送」。整個過程持續了4天,而崇禎坐在北京城裡依然毫無動作。

   崇禎最終還是下過「決心」要御駕親征的,不過當他發出詔書說「朕今親率六師以往,國家重務悉委太子」的時候,李自成的部隊都已經把北京的外城給攻破了。這離他後來的上吊自殺僅相隔幾個時辰了。悲哉斯君!

   其實,當李自成軍隊直逼北京的時候情況並非那麼糟糕,明朝還有機會南撤去陪都南京以保全半壁江山再伺機反撲。然而,因各種內部利益的鬥爭形成的內鬥內耗,最還是把明朝徹底拉進了覆滅的深淵。崇禎本意就想逃到南京保

大明王朝覆滅之反思

狼頭長嘯李樹身 原創  

  【題記】在近幾屆中央領導人都曾發出過「謹防亡黨亡國」這樣的警示告誡以來,朝野人士紛紛發表「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之類的文章,引用不同朝代或政權的消亡史實並從中去分析深挖原因,真可謂「先天下之憂而憂」矣。老夫學識雖淺薄,卻也胸懷憂意識,故於三年前撰寫下《大明王朝覆滅之反思》一文,從「居安思危」的角度參與討論。在社會大變革必定要到來的今天,對拙作稍微修定並重新發表,旨在拋磚引玉。

*          *          *

   中國歷史上的1662年,在歷史篇章上鐫刻著從輝煌走向沒落:當吳三桂從緬甸抓獲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永曆,並親手用弓弦勒死之後,那個統治幅員遼闊持續300年的大明王朝終於成為了歷史,同時滿清王朝也開始了新的統治。

   是的,誰都無法否認滿族的祖先創造了一個人類文明史上的輝煌!他們原本只是一個僅有幾十萬人口、連自己的文字都剛發明的小部落,卻僅用了大約60年的時間,便徹底征服了當時人口是自己二三百倍的世界第一大王朝明朝,並由此連續統治了中國兩百多年,開了人類近5000年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改朝換代先河。

   根據史家的各種研究估計,明末的人口應該在一億至兩億之間,而同時期整個滿族部落在經過了幾十年兼并整合以後,也僅有幾十萬人口;其中還包括不少蒙古人和關外漢人,總人口比例大致與當今大陸和香港的人口比例相近。

   明、清雙方在關外那場賭國運的松錦之戰里,清軍投入了幾乎全部的男丁出戰,也只湊合了10萬餘人的部隊。然而在松錦之戰兩年之後,若要滿清拿出軍隊去征服整個明朝疆域,別說打仗就算把每個城市都攻下來,清軍也都分不出人手去佔領統治。所以從當時的情形看,滿清征服整個明朝,簡是天方夜譚。

   然而,隨後的形勢發展卻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整個局勢呈現出幾乎一邊倒的狀況:滿清隨後西進和南下都比預料中的順利,大量投降歸順的明朝軍隊人數甚至超過了滿族人口總數。更使人驚嘆不已的還是,這麼多的明朝降軍,居然突地變身成為了清軍南下的急先鋒和主力部隊。

   人們難免要驚問:明朝覆滅的根本原因何在?

   是呀,這個在中國歷史上漢人王朝里人口和疆域面積都是首屈一指,並有七下西洋輝煌壯舉的大明王朝,為何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被一個小小部落給土崩瓦解了呢?

   的確非常值得反思!

   公元1368年,應該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最值得慶祝的年份之一。因為,在那一年朱元璋的北伐隊伍,不費吹灰之力便進駐了元朝大都,宣告蒙古帝國的正式覆滅。同年,朱元璋又在南京登基稱帝,改元洪武,正式建立大明王朝。被蒙古人統治了近百年的土地,終於又回到了漢人的手中,而且其領土面積還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其它漢族統治的朝代。因此,明史中所說的「幅員之廣,遠邁漢唐」,絕非虛言。

   當戰亂迅速平息之後,整個國家迎來生產力的迅速恢復,一時間全國上下河清海晏,一派蒸蒸日上景象。明朝在剛開國的幾十年里,便迅速地達到了其輝煌的巔峰。

   然而,也正是在這短暫的巔峰之後,整個國家卻從此一路下滑;不僅在科技等方面逐步被歐洲國家所超越,還因政治崩潰加上經濟破產,軍事上也被起義軍和滿清兩面夾擊而被徹底拖垮,最終因自身危機重重難以自拔而覆滅。其釀成敗局的原因,不可否認是在明朝建國之初,就已深深預埋下了的。

   有史評家說的好:「大明300年間最大的危機,其實就是一直以來整個歷史時期都幾乎沒有遭遇到什麼真正的危機。」

   300年間,北方的蒙古人早已失去了當年成吉思汗的輝煌與霸業,其分裂割據的各個部落,可以說沒有任何實力能與明朝爭鋒。雖然300年間蒙古人也不時縱馬南下,但在明朝眼裡始終只不過是「搶食賊」而已,他們搶夠了便會回去,大不了出讓些河套地區土地與他們,也就息事寧人了。

   而當時的西歐,雖然逐漸擺脫了黑暗的中世紀,並開始了偉大的文藝復興,但彼時歐洲人的實力還是遠未能夠將戰火燒到萬里之外的東土,更別說想要燒到中原。於是,在這種長期貌似太平的環境里,大明朝理所當然地患上了一種「富貴病」。雖然無論在政治制度、經濟模式和軍事上,從一開始就隱患重重,但卻始終都沒有得到過任何具有真正實際意義上的改良與變革。

   正是因為如此,朝野上下似乎都認為危機永遠不會爆發一,因而明朝統治者才會用敷衍或者拖延的辦法去對待現實潛在的社會矛盾。尤其是在對制度改革所帶來利益還遠遠不及用於消除家族利益集團成本的時候,一切問題當然也就沒有可能得到徹底的解決,反而慢慢地積累著,又好像是在故意地等待著危機爆發的那一刻到來。

   但值得一提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不久幹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建立了一個以朱姓一家利益為核心的政治體系和軍事制度。

   讀過明史的人都知道,明朝給予官員的工資是歷史上最低的。一品大員的年收入換成我們今天的人民幣也只有幾十萬元,而下邊的基層官員就低得不用說了。官員都靠低工資養活家人,同時還要自己花錢雇師爺、跟班,而且還要花錢應付各種社交來往。對此,連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都曾經感嘆:「自古百官俸祿之薄,未有如此者。」

   不過,朱元璋對待自己的朱姓子孫卻完全是另一套做法。明朝開國功勞最大的六個勛臣,都是只有在死掉以後才能享受到封王的哀榮,而且其子孫承襲還要降級。但朱元璋自己的26個兒子,除一個當太子一個在剛出生就死了外,其他無一例外的都封了王,包括他那個只活到三歲的兒子。在整個300年統治時期,只要是朱家的子孫,從出生就白白地享受國家財政供養,而且是生多少孩子便可拿多少份補貼;那些歷代皇帝的直系子孫則可以享受到更多,比如直接享有封地並同時享用整個封地的稅收。

   根據《明史·食貨志》的記載,嘉靖末年就有御史林潤言:「天下之事,極弊而大可慮者,莫甚於宗籓祿廩。天下歲供京師糧四百萬石,而諸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因為,明朝當時上億的農業人口辛苦耕作,也實在架不住這幫寄生蟲的消耗。可以說明朝的財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這個既得利益家族蛀蟲群體給摧毀的。

   明朝末年已經到了風雨飄搖、大廈將傾的危急時刻,權力卻又傳到了另一個廢物皇帝崇禎之手。但客觀點兒講崇禎還算勤勉,然而他的性格和能力使得他只能算作是一個庸君。如果換到相對安定的時代,他或許還可籍祖蔭當個太平年間的好皇帝,可偏偏明朝政權傳到他手裡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徹底的爛攤子。儘管他也曾努力的去應對過,可惜他越努力卻越是添亂。除了在他執政初期幹掉過魏忠賢以之外,他的其它工作幾乎都沒有起到過任何正面的作用。

   更關鍵的問題還在於,最高決策者的無能以及逃避責任,導致了整個明朝幾乎處於半癱瘓狀態。在這期間,不僅李自成、張獻忠等義軍因勢坐大,關外的滿清軍隊也在不斷地侵擾內地。特別是在崇禎9年清軍入關共攻克12城56戰皆勝、獲人畜近18萬的情況下,明朝兵部尚書親自領軍也不敢抵抗,只能尾隨清軍。當清軍押送掠獲的人畜從容出關的時候,為了羞辱明朝還故意「俱艷飾乘騎,奏樂凱歸」,並把大樹的樹皮砍掉寫上「各官免送」。整個過程持續了4天,而崇禎坐在北京城裡依然毫無動作。

   崇禎最終還是下過「決心」要御駕親征的,不過當他發出詔書說「朕今親率六師以往,國家重務悉委太子」的時候,李自成的部隊都已經把北京的外城給攻破了。這離他後來的上吊自殺僅相隔幾個時辰了。悲哉斯君!

   其實,當李自成軍隊直逼北京的時候情況並非那麼糟糕,明朝還有機會南撤去陪都南京以保全半壁江山再伺機反撲。然而,因各種內部利益的鬥爭形成的內鬥內耗,最還是把明朝徹底拉進了覆滅的深淵。崇禎本意就想逃到南京保住一條命再說,然而在如此危機的關頭他卻不敢獨斷,為了保全面子他希望大臣們襄助。按照他的心思,最好大臣集體上書請求他移駕南京,這樣他逃跑也有些面子,可是大臣們卻各有各的小九九。即「帝欲大臣一言主之。大臣畏帝不敢言,慮駕行屬其留守,或駕行後京師不能守,帝必罪主之者。遂無人決策。」

   但囿於各自的利益,大臣們有的要求皇帝堅守社稷,有的建議南下,有的則提出折中的辦法——先把太子送到南京執政......莫衷一是。崇禎個人的心思和大臣們的小算盤糾結在一處,互相扯皮,只可惜若干寶貴的時間在各種推諉、拖延之中,已悄然地盡被白白消磨掉了。而當李自成的部隊佔領北京之後,當崇禎的屍體和他的幾個兒子全部都落到了闖王的手中時,那城外準備好了的槽船,卻只好孤零零地飄蕩在海上,再也等不來他的主人了......嗚呼!大明王朝灰飛煙滅於自身腐敗無能也!住一條命再說,然而在如此危機的關頭他卻不敢獨斷,為了保全面子他希望大臣們襄助。按照他的心思,最好大臣集體上書請求他移駕南京,這樣他逃跑也有些面子,可是大臣們卻各有各的小九九。即「帝欲大臣一言主之。大臣畏帝不敢言,慮駕行屬其留守,或駕行後京師不能守,帝必罪主之者。遂無人決策。」

   但囿於各自的利益,大臣們有的要求皇帝堅守社稷,有的建議南下,有的則提出折中的辦法——先把太子送到南京執政......莫衷一是。崇禎個人的心思和大臣們的小算盤糾結在一處,互相扯皮,只可惜若干寶貴的時間在各種推諉、拖延之中,已悄然地盡被白白消磨掉了。而當李自成的部隊佔領北京之後,當崇禎的屍體和他的幾個兒子全部都落到了闖王的手中時,那城外準備好了的槽船,卻只好孤零零地飄蕩在海上,再也等不來他的主人了......嗚呼!大明王朝灰飛煙滅於自身腐敗無能也!


推薦閱讀:

April 2018?—?Slowly put things back to order. | Review Notes
測試:你的TA為什麼不愛你,你反思過這是為什麼嗎?
你是科學思維還是宗教思維?
小班一日活動反思
有哪些反思社會體制的電影值得推薦?

TAG:王朝 | 反思 | 大明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