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畫名馬,大開眼界

 《赤兔歌》

烈火卷雄風,紅雲映碧空。 

莽原好馳騁,烽煙天邊擁。 

騏驥有良種,寶馬待英雄。 

長驅疾如電,真堪托死生。 

流霞寄壯志,滄海抒豪情。 

明朝奮四蹄,敵陣立大功。

馬,威武、雄渾、豪邁,它馳騁在沙場塵煙中,陪伴著人們書寫歷史篇章。它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勇士。馬,高貴而忠誠,當它被人類所征服之後,便默默付出。主人有難,它慷慨以赴,死而後已,卻不計回報;主人有慍,便溫柔敦厚,不事張揚。

歷代以來,無數丹青聖手將馬的形象用畫筆記錄下來。人與馬的千年情思,躍然眼前。

韓幹


 

                     臣自有師,今陛下內廄馬,皆臣之師也

                                  唐韓幹《相馬圖》

韓幹,唐代中期畫家,喜好丹青藝事,尤好畫馬。他出身貧寒,少時曾為酒家送酒。有一次,他為王維送酒,在地上畫馬為戲,被王維發現,遂每年資助他二萬錢,「令學畫十餘年」,遂聲名漸起

  

  韓幹曾被唐玄宗召入內廷成為一名宮廷畫家。當時宮中陳閎以畫馬榮遇一時,玄宗令韓幹師之,幹不奉詔,謂「臣自有師,今陛下內廄馬,皆臣之師也」。可見,韓幹畫韓幹注重寫生,以真馬為師,雖宗法曹霸而有出藍之譽,在藝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畫馬骨肉停勻,壯健神俊,窮其殊相,被譽為「古今獨步」。

趙霖


 

                         帝遣六龍來森然風雲姿

                          金趙霖《昭陵六駿圖》之白蹄烏

趙霖,金代人,供職於世宗朝(1162-1189),善畫人馬。《昭陵六駿圖》從摹畫唐太宗昭陵石刻而來。六馬形象有的巍然屹立,有的延膊緩步,有的奮蹄疾馳,都畫得凝重有力,頗具石刻風味。筆致勁健,膚色淳厚,使人追想唐人畫馬的雄壯風格和六馬騁馳戰場的雄姿。

      全卷分六段,每段畫一馬,旁有題贊。駿馬的形態既忠於原作,又注意發揮繪畫之長,通過遒勁的筆法和精微的設色,將馬匹的毛色表現得更加真實自然,戰騎馳騁疆場的雄姿也刻畫得十分生動。無論是賓士、騰躍,還是徐行、佇立,都能曲盡其態。

李公麟


 

                        龍眠胸中有千駟不惟畫肉兼畫骨

                             北宋李公麟《五馬圖》之一

李公麟,北宋著名畫家。好古博學,長於詩,精鑒別古器物。尤以畫著名,無所不精,時推為宋畫中第一人。其畫馬與人物,最為人所稱道。蘇軾稱讚他:「龍眠胸中有千駟,不惟畫肉兼畫骨」。他「每欲畫,必觀群馬,以盡其態」。《五馬圖》就是李氏根據寫生創作的。畫中五匹大馬,由五個人牽引,神采煥發,顧盼驚人。用筆簡練,馬的一舉一動,極其細緻生動地表現出駿馬運動和性情的特徵。

      在畫法上,李公麟以白描著稱。《五馬圖》中,人、馬均單線勾出比例準確,動作生動,清晰地表現出肌肉骨骼的結構,身體的重量感、軟硬質感,乃至光澤印象,可代表他畫白描的水準

趙孟


 

                                   老向天閑無戰功

                                   元趙孟睢督磽肌

趙孟是宋末元初人,他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在趙孟畹拇闌婊髕分校勻宋鎘氚奧恚蛉似鎄嘉獠牡謀戎刈畲螅謚頰哂邪偌之多。

         在技法上,趙孟畹娜宋鋨奧恚饕壇刑迫舜常哂懈戰 ⒒賴奶厴ば唇岷希梟哐擰K氏碌穆恚圩擻⒎ⅲ雜星Ю錕ヂ碇啵行磯嗦碓蚴悄餿說模欽允先瞬拋孕淼南笳鰨持灸殉輳幟岩園諭言⒌念堪恚鶉艉推絞貝分械那Ю錇恚襖舷蛺煜形拚焦Α倍選

任仁發


 

                      能瘠一身而肥一國,不失其為廉

                           元 任仁發《二馬圖》右馬

 

任仁發,元代畫家、水利家。吏事之餘從事繪畫活動,善畫鞍馬、人物故實、花鳥等。任仁發的人物鞍馬師法唐人李公麟,與趙孟釔朊;婕蚪啵淼腦煨妥既繁普媯帽示⒔。梟逖擰

   任仁發的《二馬圖》,以肥瘦不同的兩匹馬,隱喻貪官和清官,內容諷刺,寓意深刻。他將肥馬比作為官不正的貪官,由於吸食民脂民膏,故而肥壯;又將瘦馬比為廉潔奉公的清官,因為忙於政務而累得皮毛剝落,骨瘦如柴。畫中有一個細節,肥馬的馬首挽著籠頭,但是韁繩卻鬆開了,拖在地上,暗喻貪官缺乏管束、無法無天;而瘦馬不但有籠頭,韁繩還套在馬頸上,表明清官克勤克儉。

郎世寧


                        須臾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

                        清郎世寧《十駿圖》之爾雲駛

郎世寧是義大利人,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來華傳教,隨即入宮成為宮廷畫家,曾參加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歷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達50多年。他大膽地把西洋畫的技法融入中國畫當中,開創了一條「西畫中用」的道路,形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畫體,史稱「郎世寧新畫體」。他的繪畫技術十分全面,人物、肖像、走獸、花鳥、山水無所不涉,亦無所不精。

      郎世寧的畫馬作品有很多,一部分是奉皇帝之命,對照著真馬所畫的寫生畫;另一部分根據自己的觀察、體會而創作的畫幅。他畫馬尤為注重馬匹的解剖結構,採用短細的小線來造型,講究馬匹皮毛質感的表達,強調馬匹的立體感和厚重感,頗有杜甫詩詠畫馬的境界:「須臾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

金農


 

                                    迥立閶闔生長風

                                清 金農大宛良駒圖     金農清代進入康乾盛世,經濟比較繁榮,社會日加興盛。當時在揚州畫壇活躍著金農與鄭板橋、黃慎等人,他們都特彆強調師法造化,努力從大自然中擷取靈感,形成屬於的自己繪畫語言。他們所走的路,與清初四王吳惲拉開了距離,形成了自己特別明顯的面貌,多生拙秀逸,隨手拈來,而能見其心志,多有寄託;在揚州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畫派,並被最廣大的民眾所接受。這其中以金農修養最為廣博,不僅好詩文創作,精金石碑版鑒賞,且擅長八分書、治印、刻硯,而尤以書畫名動天下。      金農的書法多向金石學習,他對漢隸情有獨鍾,曾作《飛白歌》,可見他的獨特見解。他的筆畫忽粗忽細,波畫尤多以肥鈍濃厚粗筆為之,將隸體行書化,樸拙而具古意。不僅在書法演變上具有重要意義,又給當時傳統而保守的帖學書壇以衝擊。金農的繪畫造型奇古,用筆樸拙,筆下對象無不孤詣獨絕,脫盡時流習氣。尤其題材領域之廣,當時罕有匹敵者。其用力最勤而造詣最精者,當數梅、竹、佛、馬及自寫真,並且都能體現出一種「以意為畫」、「意造其妙」的精神來。他的筆下不見高山大川,多是小品寫意,可謂雅俗共賞,別有一番味道。他的繪畫也多是詩書畫合一,繪畫中多獨具特色,有文人畫的奇趣。《大宛良駒圖》用筆雄俊,別開生面。觀其畫如置身於古骨刺之地,金農特賦詩一首,以示其寄寓。此畫為金農摹唐人畫馬之作,得意之餘並題詩數句於畫上「以告世之愛馬者」。唐代國勢隆盛,繼北朝尚武之風,鞍馬題材繪畫盛極一時,韓干、韋偃等名家輩出。金農的鞍馬畫繼承唐人,能在韓乾等人寫實的基礎上又注重意象,將筆墨的表現形式加以適當的誇張、變形,這使得他筆下的馬既具備了唐人畫馬的烈性與彪悍,又顯示出金氏畫馬「迥立閶闔生長風」的俊逸風骨。此畫墨色濃淡相交,拙樸厚重的線條色勒出馬的風韻,天馬威武、強壯、俊逸、飄灑的形象躍然紙上。金農的字得力於《天發神讖碑》和龍門造像等碑,融合漢隸、魏楷,畫中書法用筆方正、稜角分明、結構緊湊、體勢欹側是其楷書中的佳作。秦祖永《桐陰論畫》評金農的畫「涉筆即古,脫盡畫家習氣」,此畫足可為鐵證。

 

      此畫歷經多位名家收藏,且數次著錄出版。在金農傳世的作品中畫馬的題材可謂鳳毛麟角,目前僅見南京博物院藏的《牽馬圖》、香港虛白齋藏《獨馬》軸,以及大阪市立美術館的《驊騮圖》軸三件。著名美術家、藝術活動家金城先生當年主持成立古物陳列所將皇宮藏畫公開展示,並鼓勵當時畫家臨摹歷代名跡,此畫就經金城收藏,並視之珍寶且親自臨摹過,著名畫家王夢白先生有幸見到此畫後也悉心臨摹。因此此件《大宛良駒圖》可稱的上中國鞍馬題材繪畫中的不朽名作。

倪田


 

清  倪田初從師王素得華岩法,人物、仕女及古佛像取境高逸,尤善畫馬。光緒中行商到滬,愛任頤畫,遂棄其業而參用任法。是任派的重要傳人之一,有「今之學任頤者皆倪田別派」之說。水墨巨石,設色花卉,腴潤遒勁,擅勝於時,並工山水。寓滬鬻畫垂三十年。今之學任頤者皆倪田別派。卒年六十五。他擅長花卉、山水、人物,尤善畫馬及走獸。能夠不起稿進行創作。倪氏為海上畫派較重要的畫家,故各科兼備、雅俗共賞的海上畫派特色亦顯現他的作品中,於人物、仕女、肖像、花鳥、山水皆工。由於從師王素之時得華嵒法,故用筆松靈、秀潤,線條活潑,色彩淡雅。所作人物造型與面部表情如任伯年之奇特稚拙,富於鄉土氣息。《中國近百年名畫集》、《歷代書畫集》收其作品。

馬秉雄


                               千金難買龍驤骨

馬秉雄(1891-1953)名軼群,字良,又名馬飛、老軼。室名聚朱山人、聚米山人。別號朗朗齋主。浙江紹興人。民國時期著名畫家。從師馮超然先生,研究人物、山水。又師法任伯年、倪墨耕。書擅正草篆隸,畫工山水、佛像、人物、仕女,尤擅指墨。

書擅正草篆隸,畫工山水、佛像、人物、仕女,尤擅指墨,畫法高超,命筆古茂,蜚聲海內。蔡元培曾書信讚美其「筆力高古」。

  1925年11月12日和葉更生、顧青瑤創辦「金石畫報社」。1925年11月28日和查煙谷、王一亭、張大千、劉海粟等在老西門林蔭路(今西林路)三興里7號查宅聯合創辦了「海上書畫聯合會」(。參加停雲社,存古藝術學院院長。成立米船書畫社。作品曾參加1929年舉行的「海上書畫聯合會五周年紀念作品展覽」。作品《合景》、《五百羅漢圖》入展中華民國第一屆全國美展。有14件作品入編1923年王念慈編輯、碧梧山莊出版的《當代名畫大觀續集》(今有中國書店重版的《近代名畫大觀》)(參考《申報》1926年、《墨海潮》1930年。《中國近現代書畫家詞典》《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補遺二編。)

馬秉雄的寓所——朗朗齋曾經在南赫德路(今謂常德路)嘉禾里37號二樓。嘉禾里2010年前是個混合弄堂,前半部分是日式房屋,後半部分是石庫門弄堂,據郁達夫自己所言,這兒的生活簡陋,傢具簡單,但曲徑通幽,和普通市民雜居一處。但嘉禾里現在的2003年後已是(常德路延安中路口)一個大型商務廣場。其實過去也是郁達夫和王映霞夫婦的住所。

徐悲鴻


                             馬蹄比女人的高跟鞋還難畫

                               近代 徐悲鴻《奔馬圖》

徐悲鴻對馬的結構和習性都非常熟悉,尤其表現在對細節的描繪上。他畫的馬鼻孔都特別大,他認為馬鼻孔大肺活量也會相對較大,跑起來才會有力而且耐久;馬腿的比例相對稍長,長腿跑起來較快。至於蹄,他說「馬蹄比女人的高跟鞋還難畫。」因為馬蹄是力量與重心的集結所在,是動靜靈活的關鍵;拂動的馬鬃和馬尾,是表現馬剛柔相濟的魅力所在。太軟的毛筆畫不出鬃尾的質感和勁力,所以他常用硬筆掃出鬃尾,使之纖毫畢露,而呈現出動力的美感。

趙叔儒


 

趙叔儒(1874-1945)原字獻忱,初號紉萇,後改號叔孺,晚號二弩老人,齋館名二弩精舍。浙江鄞縣人。

五歲起就愛好書畫,尤以畫馬最佳,被稱為神童。十歲時,曾應邀當眾畫馬,所作駿馬神彩畢現,觀者無不嘆服。後被收藏金石書畫極富的閩縣林氏招為婿,居岳家其間,遍觀林氏所藏的精品,潛心鑽研,特別著力於青銅器與古璽印。趙時綱是個全才,山水、人物、花卉·駿馬無所不精,書法篆刻上也自有面目,宋元圓朱文一路的造詣尤深。他又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弟子五十多人,現代藝壇上著名的書畫篆刻家如陳巨來,葉潞淵、方介堪、張魯庵、徐邦達等都是他的學生。其書法取法趙之謙、趙孟,而以後者學得最久。篆刻遍學各家,兼浙皖兩派之長,力追秦漢。學趙之謙所得尤多。對宋元圓朱文的研究發展有重要貢獻。著作有《二弩精舍印譜》《漢印分韻補》等。

戈湘覽


 

急馳如電,嘶聲如雷,空有驊騮志,何處試霜蹄。

戈湘嵐(1904—1964)原名紹苓,又名荃,別署賞神駿齋主、東亭居士,東台安豐人,定居滬上。戈公振之弟。1920年上海美專肄業。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及上海分會會員,兼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

戈湘嵐是中國的畫馬大師,曾贏得郭沫若「今之曹霸」的美譽,有行家將其與徐悲鴻並稱為「北徐南戈」,代表作有《春耕》、《白馬圖》、《馬》、《斑馬》等。

戈湘嵐以畫馬名世,擅善翎毛、花卉、魚蟲、走獸。建國初期更以飽滿的創作熱情深入生活,開掘題材,以傳統的筆法融入西洋繪畫的光影渲染,致力於現實主題性創作。觀其藝術,成就卓著的無疑是兼工帶寫、神態各異的駿馬了。

從他的師承分析,對中國歷代畫馬名手結構廣泛涉獵,取徑多方,譬如,唐代韓的用筆細勁渾穆,馬身的肥腴有骨,姿態的雄駿豪縱;宋代李公麟勤於觀察,「終日不去,幾與俱化」的寫生獨創,以及元代趙松雪、任仁發的「法備而神完」,境開復格雅,清代波城畫家郎世寧講究結構、體積的寫實技藝,其師趙叔孺精到的絲毛、配景特長,等等,經過他的取捨、鑒別,一一匯聚筆端,形成自家前期畫馬毛片細密,體態神駿,布景雅麗,後期筆錄縱放,常以大筆潑墨畫馬的鮮明個性。

黃胄


 

炎黃之胄兮舉世皆聞

黃胄,男,字映齋,長安畫派代表人物。因其父四十多歲方得此子,取乳名「老傻」,以求平安。「黃胄」是初中時自己起的筆名,以後一直沿用此名。曾用名梁葉子、苗迪。文革中作品曾題名梁蓬、梁泉。1925年3月生於河北蠡縣,後遷居西安。

 

恩師黃胄本姓梁,1925年出生於河北省蠡縣梁家莊,那是一個荒僻的小村,祖父是鄉里戲班會頭,所以小時候他常畫「戲子人」,沒人教,全憑自己喜歡。初中只上了一年,就因父親病故而輟學,為了學畫,他背井離鄉流落到西安,過著飄泊的生活。

1943年,他拜西北著名畫家長安畫派創始人趙望雲學習中國畫,那時的趙望雲在西北是大畫家,但生活並不好,黃胄在戰亂中成長。1949年,他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部隊上做美術編輯,從此常到甘肅、陝西、青海、新疆等地區速寫。

1957年他創作的國畫《洪荒風雪圖》,在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榮獲金質獎章,從而確定了他在中國美術界的地位,32歲的他成為享譽中外的知名畫家,他根據多年積累的大量速寫,創作出許多表現少數民族生活的優秀作品,如《打馬球》、《出診圖》、《人畜兩旺》等,他還為堂兄梁斌的小說《紅旗譜》創作了一套插圖。「文革」期間,他含淚燒了一筐筐的速寫,並被強制勞動改造,被迫擱筆。導致傳世的速寫只有500餘幅,「文革」結束後,他身體狀況一直不好,1977年病情惡化,致使癱瘓,但他卻激情飽滿地堅持創作,在病榻上畫了一幅20米長的《百驢圖》作為鄧小平同志訪日時的國禮,送與日本天皇。80年代,他在香港、新加坡、英國、日本、德國等國家和地區舉辦個人畫展,讓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繪畫藝術,使他成為具有國際影響的藝術大師,「還是改革開放好。」他說:「24小時可以畫畫,想畫什麼就畫什麼,我算算從 1949 年到1980 年,真正畫畫的時間,也就五六年時間,現在的年輕人應該抓緊時間,珍惜大好時光」。

劉大為


 

                         歷史風貌與時代精神的獨特把握

劉大為,1945年生,祖籍山東諸城。1968年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系。198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研究生班。現任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主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教科文組織下屬國際造型藝術家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 兼擅工筆與寫意,以反映北方少數民族生活風情及重大歷史題材著稱於世,其代表作品《馬背上的民族》,是他用傳統工筆重彩手法創作出的佳構,曾在全國大型美展上獲獎。平凡中見偉岸、平和中顯滄桑的功力是劉大為十幾年邊陲生活的展開,也是其對歷史風貌與時代精神的獨特把握。主要作品《布里亞特婚禮》、《雛鷹》、《幼獅》、《張華壯曲譜新篇》、《小米加步槍》、《漠上》、《陽光下》、《馬背上的民族》、《晚風》、《輝煌之路》、《帕米爾高原的婚禮》、《草原上的歌》、《巴扎歸來》、《人民公僕》、《雪線》、《遠山》、《雪域生靈》等。出版有《寫意人物畫技法》、《劉大為速寫》、《劉大為作品集》、《劉大為小品集》、《劉大為水彩畫作品》、《史詩與牧歌——劉大為作品集》等。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重大展覽並獲獎,在日本、英國、美國、德國、法國及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展出。劉勃舒


 

                           以馬寫心、以馬定志、

劉勃舒(1935-)江西永新人。劉勃舒是徐悲鴻先生門下最年輕﹑也是最後一位弟子,在素描﹑速寫﹑中國畫傳統筆墨方面都有很深的功力。如果說徐悲鴻的馬能讓觀眾聯想到大師嚴謹﹑凝重的人格魅力的話,劉勃舒的馬則顯示了瀟洒﹑奔放﹑富有動感的現代精神。劉勃舒少年時即舉辦個人畫展,16歲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班,是徐悲鴻先生門下最年輕、也是最後一位弟子,在素描、速寫、中國畫傳統筆墨方面都有很深的功力。

 

如果說徐悲鴻的馬能讓觀眾聯想到大師嚴謹、凝重的人格魅力的話,劉勃舒的馬則顯示了瀟洒、奔放、富有動感的現代精神。江西畫院院長蔡超在評價劉勃舒的馬時說:「他以馬寫心、以馬定志、賦馬以人格、驕傲、活躍而又充滿自信,在技法上用筆老辣、洒脫;造型誇張、鬆動;組合隨意又嚴謹、準確。畫面格調高雅、剛勁有力,富有韻律感和時代感。這也是劉勃舒在當代眾多以馬為主題的畫家中獨樹一幟,深受國內外藝術愛好者讚賞的原因。」

胡成榮


 

  按圖索驥已驚人,想見超群總軼倫;若向曹韓論筆法,骨清氣穩出風塵。

胡成榮(1931年1月-2003年3月20日)字漢,號榮煌,畫室名異元山房。男,漢族,浙江紹興人。師從當代著名畫家馬秉雄(馬軼群)、戈湘嵐、黃幻吾先生,並私淑近代大畫家吳湖帆、張大千、張善子先生,擅長人物、山水、花鳥、尤精走獸。

趙文元


 

                                         富貴之風

趙文元,1946年生於江蘇鎮江,1964年入伍。在不斷尋找自己的藝術個性和特色的過程中我與馬有關的作品也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接受。個人風格、繪畫特點逐漸明朗和成熟,一不小心成了畫馬的畫家。

顧馬


                               雄姿顧盼入輪台,風洗輕蹄踏燕回。

顧馬 原名:顧寶興。齋名:漢唐精舍,江蘇啟東籍人。靈隱寺居士,法名:耀賢。作品既有晉唐、北宋院體畫的謹嚴工整,也有元、明山水的蕭散寫意,清郎世寧畫馬的中西相兼之意趣。前人的這些藝術特點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融合,整個畫面的自然與審美的意境構造——平林漠漠,遠山間間;瀑前騰躍,柳下汀渚,駿馬之不同生存狀態與天地四時朝夕變化的山林雲氣相融,通過中國畫南宗特有的「溫靜淡泊」風致,虛實之間,將充滿靈性之馬所具備的人格化詩意象徵瀰漫畫面,充分展示出繪畫本身具有的本體審美的敘事性。觀者在面對作為藝術審美本體呈現的作品時,無疑將會和自身的藝術感受和文化經驗相呼應,從而獲得了畫家對於客體對象所呈現的藝術審美本體詮釋。作品以小寫意工筆駿馬為主。

縱觀歷代畫作,走獸圖之百類、百態,雖有歷代畫家各勝擅其長,不一而足,但所表現的客體對象大多集中於日常生活可見的牛、羊、馬、驢、駱駝、鹿、象,或出沒山林的虎、豹等等。這些與人類歷史文化相伴相依的牲靈,或溫馴可親或威烈迅猛,其中尤以滲透了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底蘊的牛、馬、虎、羊,入畫最為常見。確實,無論是二千年前的漢磚畫像中的馬,還是後來的文人畫筆下的馬,其實都是一種審美的文化意識傳承,尤其是後來文人畫中的駿馬圖,大抵都與理想中的賢者、隱逸,或英雄、壯士發生關係,成為一種當下生活的具有審美意義的風骨詮釋,這無疑集中了一個時期的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譬如徐悲鴻的奔馬等等。而顧馬畫馬,顯然也自覺地承傳了這樣的文脈和審美本體詮釋的氣息。

顧馬之畫馬,充分運用中國畫散點透視傳統,遠取近寫,更因了他的作品善於構圖造景,文氣勃鬱,無疑使他的作品從根本上具備了與繪畫性相一致的審美性敘事意義。作為構成藝術本體審美詮釋特質之一的審美性敘事,是畫者對於客體物象汲取後的心相呈現。說到底,也就是畫者對於客體世界的自我精神觀照與體悟。因此對於畫面表現主體對象的馬,不論它們是奔、站,或是走、卧等呈現的各姿各態,顧寶興在工筆勾勒,精心摹寫,形似神得地表達它們所應具有的筆墨韻味外,更著意於整個畫面的自然與審美的意境構造——平林漠漠,遠山間間;瀑前騰躍,柳下汀渚,他都善於將馬之不同生存狀態與天地四時朝夕變化的山林雲氣相融,通過中國畫南宗特有的 「溫靜淡泊 」 風致,虛實之間,將充滿靈性之馬所具備的人格化詩意象徵瀰漫畫面,充分展示出繪畫本身具有的本體審美的敘事性 。觀者在面對作為藝術審美本體呈現的作品 時,無 疑將會和自身的藝術感受和文化 經驗相呼應,從而獲得了 畫家對於客體對象所呈現的藝術審美本體 詮釋。

顧馬,也擅長寫散文和詩詞,其文字與畫作中那超然物外、淡定紅塵、澹泊寧靜的性情卻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源 顧寶興


推薦閱讀:

Accretion開發筆記:前端部分(Horizon)
25歲人如何培養商業或投資上超前的眼光(vision)?
一個人的眼界是由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決定的嗎?能提高嗎?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眼界?
不要和眼界不同的人爭辯
如何扩展眼界和见识?

TAG:眼界 | 名畫 | 開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