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療法亦分補瀉-針灸
艾灸療法亦分補瀉 艾灸療法簡稱灸法,是運用艾絨或其他藥物在體表的穴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以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溫經散寒的功效來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自《傷寒論》提出「火逆」、「火劫」之說後,針法屬瀉,灸法屬補的傳統觀念就奉行至今,其適應症多被定格為寒濕痹證,給人以一種印象那就是艾灸療法只有在虛、寒、痹、久病、偏虛證時才可使用,只補不瀉。其實艾灸療法不但分補與瀉,而且臨床灸治效應好壞與艾灸時補瀉方法的正確運用關係是頗為密切的。 效果顯著;用灸補法百會穴治療遺尿療效甚佳。對高血壓患者使用艾灸瀉法結果灸後80%以上患者血壓即可下降;對低血壓患者採用艾灸補法,結果灸後全部患者血壓均上升。用灸瀉法治療帶狀皰疹可即可控制癥狀等等。綜觀以上不同時期資料可見灸療補瀉起源於《黃帝內經》,經歷代醫家從理論上進行闡述和臨床發揮,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是其內容更加完備。 中醫基本治療原則是調整陰陽,使之平衡。陰與陽是相對而言的,補與瀉也是相對而言。西醫治病方法是辨別疾病過程中神經系統興奮(邪氣偏盛)和抑制(正氣虛弱)的不平衡,制定相對應的調治方案把其調至平衡正常水平的過程。兩種醫學基本理論和醫學體系雖然不同,但最終目的是一樣的,那就是「平衡」。灸法藉助灸火(或類似的其他剌激)特定剌激因子從腧穴這個「神氣遊行出入」的門戶進入體內,再沿相應經脈通道內達臟腑,直驅病所,激發了經氣、調動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的發揮行氣血、平陰陽的整體作用,是興奮(邪氣偏盛)者得到抑制;抑制(正氣虛弱)者得到興奮(也就是補和瀉的作用),有寒則溫熱而消之,鬱熱則引泄而散之,血氣凝滯則溫通而行之,陽氣虛弱則溫陽益氣而補之,從而達到促使周身氣血流暢,經脈疏通,扶正祛邪,除病止痛的目的。 因此,灸法本身應該是既能補虛又能瀉實,具有雙重調節作用,說灸法僅屬溫補的觀點既不附合中醫基本理論,更不符合中醫實踐。如何做才能掌握施灸最佳刺激量既可達到預期補瀉效果提高療效,又可防止不良反應發生那?在中醫思想體系與治療原則指導下艾灸補瀉大致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施術。首先從艾灸施術本身來講。補法主要選用艾條雀啄灸、溫和灸、迴旋灸,其主要作用是促進人體生理功能,解除過度抑制,引起正常興奮作用。雀啄灸法是將艾條點燃對準施灸部位,根據患者耐受程度採用如雀啄食似的一起一落、一遠一近的灸法,每穴施灸約5至10分鐘,以施灸部位有明顯的溫熱感、局部出現紅暈,患者感覺溫暖、舒適為度。每日或隔日一 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之間可休息5天。溫和灸是將艾條一端用火點燃,在所選定之穴位上空熏灸,先反覆測度距離,至患者感覺局部溫熱舒適而不灼燙,即固定不動(一般距皮膚約3厘米)進行施灸,施灸時不吹其火,令其徐徐自燃自滅,火力微而溫和,病人有溫和舒適感,每次灸10至15分鐘,以施灸部位出現紅暈為度。灸畢再用手按壓其施灸其部位片刻。每日1至2次,一般7至10次為一療程。迴旋灸操作法有兩種:一種為平面迴旋灸。將艾條點燃端先在選定的穴區或患部熏灸測試,至局部有灼熱感時,即在此距離作平行往複迴旋施灸,以局部潮紅為度。每次灸20至30分鐘。亦可視病灶範圍,尚可延長灸治時間。此法灸療面積較大之病灶。一種為螺旋式迴旋灸,即將灸條點燃用其端反覆從離穴區或病灶最近處,由近及遠呈螺旋式施灸,本法適用於病灶較小者,以局部出現深色紅暈為宜。對慢性腹瀉、慢性結腸炎、胃下垂等氣虛證、氣脫證、氣不攝血證、血虛證、精髓之虛證、心陽暴脫證、中氣下陷證、中醫虛寒證、脾腎陽虛證、腎不納氣證、腎陽之虛證、沖任虛損證等尤為適宜。瀉法則採用直接灸、燈火灸這些刺激性較強的方法,使患者產生強烈的溫熱刺激是邪氣得瀉。直接灸是將艾炷直接放在穴位局部皮表上施灸的一種方法。又稱「明灸」、「著肉(膚)灸」。有無瘢痕灸和瘢痕灸之分。無瘢痕灸,又稱「非化膿灸」。施灸時,先在局部皮膚上粘塗少許凡士林或大蒜泥等物,上置如花生米大小的艾炷並用線香由艾柱頂端點燃,術者用口速吹旺其火,促其快燃快滅,當患者感覺局部燒燙時,術者迅速用鑷子將艾柱夾取更換新的艾灸繼續按上法再灸,灸至見施灸部位皮膚出現一塊較艾炷略大一點之紅暈即可停灸,隔數小時後可局部可出現水泡,不必挑破,禁止用手抓搔,令其自然吸收,一般不會遺留瘢痕。瘢痕灸,又稱「化膿灸」。施術方法基本同前,不同處是當患者感到灼痛時不是迅速用鑷子夾取更換艾灸,而是術者用手指在施灸穴位四周輕輕拍打以緩解疼痛直至艾炷全部燒盡,艾火自熄後,用紗布蘸蒸餾水輕輕拭凈艾灰。再塗少許凡士林或大蒜泥接著灸第二壯。在施灸過程中,如灸完規定的壯數,可在該穴區貼上淡膏藥,囑病人多吃羊肉之類發物。一般在一周左右局部可化膿,化膿時每天換膏藥一次,灸瘡約一個半月自行癒合,會留永久性瘢痕。對懼痛患者,可先在穴區注入2%普魯卡因注射液1毫升作局部麻醉後再施灸。燈火灸指用燈草蘸植物油點火後在穴位上直接點灼的灸法,又稱「燈草灸」、「打燈火」、「焠法」。施術時醫者手持直徑1.5至2 毫米、長4至5 厘米的燈芯草的一端,另一端在花生油(芝麻油、茶油亦可)蘸一下(約1.5 厘米)。將蘸有油的一端點燃在所選穴位處快速點灸,以發出「啪」的一聲為中第,一點即起。施灸處局部會稍起紅暈並可出現綠豆大的水泡,不必處理,會自行消退,但應注意清潔,避免感染。每日一次(第二天灸灼時,宜在原灸點之旁邊),4次為一療程。直接灸多用於治療疔瘡癰疽、犬蛇咬傷之類、神經性皮炎、帶狀皰疹、雞眼等;扁桃體炎、腮腺炎、淋巴腺炎等急性炎症多採用燈火灸。瘢痕 灸可以達到開闢門戶,引邪外出之效;燈火灸療則可以疏風解表、引氣利痰、解郁開胸、醒昏定搐。 效果。艾灸分補瀉,且灸法補瀉效應是通過調控施灸刺激量而實現的,是提高臨床療效減少副作用的重要途徑。 2009-5-24
|
推薦閱讀:
※【針灸講壇】灸法補瀉點滴
※針灸在國外竟成「貴族醫療」,一般平民扎不起呀!
※38歲考到紐約州針灸執照並找到工作的我,很幸運!!
※五臟生克論與針灸(發揮)
※今日學習董氏奇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