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解讀張愛玲

張愛玲,一個傳奇的女子,一個悲情的女子,一個愛美的女子,一個獨立的女子,一個終生與文字相依的女子。她的一生活得如此認真,又是如此艱辛。她的愛情是悲涼的,但因為有了文字的陪伴,她的一生卻充滿了無悔。對於張愛玲小說的情緒基調,人們多用悲哀、無奈、低徊、蒼涼之類的詞語來形容。她筆下的人物雖然經歷各異,但無不演出著一幕幕生存悲劇。   讀張愛玲,需要勇氣。寫張愛玲,更需要勇氣。因為她生命中那些無法承受之重。

  愛玲,一個溫暖的名字,住在心裡總讓人柔柔地疼。對你,無盡崇拜,充滿憐惜,卻就是遲遲不敢下筆,怕寫不好你。

  張愛玲,有著赫赫家世,是令人艷羨的貴府千金,童年卻黑暗無比,從未享受到圓滿的家庭生活,幼小的心靈便大受創傷。從小,親生母親流浪歐洲,生下她和弟弟在父親和後娘的監管中長大,而父親對她的漠不關心造成了她對情感的強烈渴望。因從小父愛的缺失助長了她的戀父情結,影響了她的一生。無論是遇見胡蘭成,還是遇見賴雅,還是在《心經》里對主人公的描寫,一切都展露出她內心最真實的渴望。只是到最後,戀父不成,於是內心退縮、自我疏離。最終,一意孤行,獨自漂泊,孤獨臨終於遙遠的異鄉。

  張愛玲的戀父情結註定了她悲劇的一生,悲涼成了她生命的底色,也是她從頭到尾所有作品的底色。認識胡蘭成,是張愛玲的意外,也是我們的不可思議。才情如她,偏偏愛上他,而且因為愛低到塵埃里。當23歲的張愛玲遇到已38歲且婚約在身的胡蘭成,與其說張愛玲想得到愛情,不如說是想從他身上得到父愛。而花心薄情的胡蘭成哪來的父愛情懷,於是這段婚姻不得善終,迫使張愛玲不得不離開香港去到美國。在美國文藝營里,當36歲的張愛玲遇見已60多歲的賴雅並結合,賴雅晚年貧病交加,而張愛玲對他無微不至細心照料,許多人替張愛玲感到惋惜。若她嫁個有經濟實力的男人,在富裕的條件下安心創作,那該多好?其實,從張愛玲兩次對婚姻的選擇,我們不難看出她對情感的追求,她太看重人生,最欣賞一個男人坎坷豐富的閱歷。她的勇敢與擔當,讓許多男人都望塵莫及自嘆不如。只是,在尋愛的路上,她永遠擺脫不了自己的戀父情緒,總是無可奈何地愛上中年男人,而在自己中年時只能愛上老年男人。

  於父親的漠視和後母的嚴厲之下,張愛玲選擇離開父親逃到母親身邊,母親卻讓她二選一,要麼嫁人,要麼讀書。驕傲如她,毅然選擇了後者。可是,沒錢萬萬不能,由於母親經濟狀況不好,母女間的矛盾也在一天天以一種不易察覺的形式慢慢地激化。後來,張愛玲說,母親的家亦不復是柔和的了。足見她生活中的變數的跌宕。雖系出名門,卻是父親不疼,母親不愛,自己成了多餘的負擔。而年輕的她,又要如何去面對以後漫長的人生?

  張愛玲絕對是個天才,所以不可能甘於平凡,她骨子裡的倔強註定了她不願屈服的性情。文人都是愛夢的,總有些離經叛道的特質,她怎會輕易地把自己的一生早早地寄托在別人身上?何況是還不曾愛過的她。

  她幸運地通過了倫敦大學的入學試,卻因為戰亂不得不放棄選擇了香港大學。而在香港淪陷時,她只是淡淡地說:「那一類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註定了要被打翻的罷?……我應當有數。」足見她對自己選擇的未來之路充滿了無比的堅定和永不後悔。於她的人生字典里,從沒有後悔二字,無論是對文字,還是對愛情。

  一生多舛,寫作成了張愛玲唯一的生存工具。她的《第一爐香》和《第二爐香》把她燃得紅紅火火,接下來創作靈感頻發,《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金鎖記》等繼之而來。人生好似峰迴路轉,事業如日中天,卻偏偏在此時遇上了令她神魂顛倒的胡蘭成。

  說起《傾城之戀》,白流蘇與范柳元衝破重重枷鎖,掙脫所有的禁錮,終於將愛情修得圓滿。其實,從另一個側面,不難看出張愛玲對愛情的渴望。於是,她與胡的故事演繹了一場傳奇。她不介意胡已婚和漢奸的身份,為這段戀情拚命付出。只是,在那兵荒馬亂的時代,用不了多久她的愛就燃燒完了。當她沒能力挽回愛情,只能自我毀滅。因了這場愛情,耗盡的不只是她的青春,凋謝的不只是她的心,也在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斷送了她的才情,始終沒再寫出像《金鎖記》般凄美的文章。而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漢奸罪惡史》中,卻拜胡蘭成所賜張愛玲榜上有名。與胡短短三年的相處,卻以這樣的形式為張愛玲一生塗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是否也不失為一種補償?

  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愛情,是她荒涼人生中不容錯過的精彩落寞。胡蘭成認識張愛玲,最初緣於他讀張愛玲的《封鎖》,讀了個開頭,便不由得陷入故事裡,喜不自勝。文人的共性滋生了他骨子裡的好奇,當他得知《封鎖》的作者是一位女性時,更令他對張愛玲念念不忘。而此時有妻室的他卻不管不顧地以一個熱心讀者的身份去拜見張愛玲,不輕易見人的愛玲拒絕了他的拜見,卻在第二日又順著他留下的電話、地址親自去見他。不難看出,張愛玲當時心中的矛盾,也許冥冥之中他們就該相見、相愛,又分離。

  初次拜見後告別,最讓人動情的是胡與張並肩走著把她送到弄堂口時那句「你的身材這樣高,這怎麼可以?」只這短短的一句,忽地就把兩人的距離拉近。情不自禁之時,胡已很自然地把他們作為男女放在一起看待。於張愛玲,詫異之餘充斥了些許的反感,但於心中,又生出一種莫名的悸動,感覺非常的好。接下來,胡的回訪,張送予她照片,你來我往中,她為他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

  在這份愛情里,張愛玲頂著壓力與他相愛著。她愛他,只是因為他的懂得。胡蘭成是懂張愛玲的,懂她貴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貴優雅,也懂她因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時行樂的思想。僅僅這一份懂得,就讓張愛玲愛上了胡蘭成。一代才女,也終是世俗之人,她不以塵世的價值觀去品評一個人,沒有政治觀念,她不管愛的對象是怎樣的身份,她只是愛一個懂她的男人。甚至於她也不在乎胡有妻室,似乎並不曾想到天長地久的事,只是想好好地經營當下的愛情。所以她在一封信中對胡蘭成說:「我想過,你將來就是在我這裡來來去去亦可以。」也許她只在乎胡蘭成當下對她的愛,其他的,她都不願多想。

  終於,胡張的愛情歷經坎坷修成正果,沒有儀式,胡蘭成寫下「願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算是對他們愛情的承諾。從此,他們的感情有了一個踏實安穩的關係——夫妻,只是安穩的只是夫妻這種關係給予我們意識上的表象,而他們的夫妻關係終究沒法長久,自然也無法安穩。

  當時局逼近危機,胡蘭成說:「將來日本戰敗,我大概還是能逃脫這一劫的,就是開始一兩年恐怕要隱姓埋名躲藏起來,我們不好再在一起的。」張愛玲笑道:「那時你變姓名,可叫張牽,或叫張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牽你招你。」在如此動亂和不安的時刻,張愛玲卻輕鬆地說出這番情意濃濃的話,可見她的愛有多深。果真迎來了分別,分別便是無期,只是不曾料胡蘭成的心會如此善變,到武漢不久便與漢陽醫院一個17歲的護士周訓德如膠似漆。而張愛玲對此一無所知,依然給他寫信,還是那樣投入地愛他,而當她從胡的口中得知真相的時候,她的心是震動的,被刺得鮮血淋淋,只是付出的愛已收不回。她以為他和她一樣堅貞不可動搖,但又怎麼會冒出來一個小周?張愛玲是被刺傷了,但她仍是愛他的,她只能無語沉默。

  後來,胡蘭成在逃亡的過程中又迅速地與范秀美在一起。毫不知情的張愛玲依然對他一往情深,一路尋著來到溫州,竟感覺范秀美對胡蘭成的關心更象親人,而自己倒象是個外人。她隱隱察覺這個女人與胡不一般的關係,心中酸澀,卻難以啟齒。自己一心一意愛著這個濫情的男人,而這個男人的心裡卻裝著幾個女人,總讓她蒙在鼓裡猜來猜去,她怎會不委屈?怎能不感傷?

  天公應離情,離開溫州之時天正下著雨。胡蘭成送她,她嘆氣道:「你到底是不肯。我想過,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夠再愛別人,我自將萎謝了。」這場雨,見證了他們「傾城之戀」的徹底結束。張愛玲已經知道,她這一生最美的愛情已經走到了辛酸的盡頭,再也沒有挽回的餘地了。她一路跋涉,以為自己遇到了生命中的春天,殊不知只是加速了自己的毀滅。但即使是心如枯木死灰,卻仍於心不忍,害怕胡在流亡中受苦,於是用自己的稿費接濟。而在胡蘭成的生活安定以後,張愛玲選擇了訣別: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經不喜歡我的了。這次的決心,是我經過一年半長時間考慮的。彼惟時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隨信還不忘附上自己的30萬元稿費。

  於一個一次次背叛自己的負心人,張愛玲卻如此慷慨,足見她對胡的漫天情深。只是,她心中的那一片情天恨海又要如何平息?驕傲如她,心中的脆弱卻已排山倒海。胡曾試圖挽回這段感情,可愛玲的心已死了。她的一生,對得起他,卻虧了自己。

  我心疼張愛玲的痴情與孤寂,卻獨愛她對文字的執著。她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異數,文字在她的筆下有了生命,直鑽進你的心裡,讓你能清楚地感知到她當時的無助和心臟鮮活的跳動。讀她的任何一篇作品,你會發現快樂是那麼少,而那絕妙的悲愴之感直穿透心扉,讓人慾罷不能。她就是這樣,從不掩藏自己所發現和感悟的東西,有了感覺,就寫下來告訴你們,讓你們知道這一切的存在。而且,在這種書寫中,從來都如此低調,她不需要人懂得。她一生的書寫,是對自己一生的完整詮釋,從另一層意義上來說,也是對自己的殘酷,讓生活中那些繁盛與凋零赤裸裸展於人前。無疑,這需要勇氣。

  張愛玲,才情合一。而這個才,亦雅亦俗,既讓行家驚嘆和稱讚,也讓大眾如痴如醉。《金鎖記》的問世,以女性的觀點審視女人在大家庭衰微破敗過程中的沉浮以及女性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存狀態和情感心理,這種非常到位的把握令人驚異,而她獨特的人生態度也是極其異類的,讓張愛玲的創作達到了巔峰。文中扭曲的人生、蒼涼的意境曾得到許多評論家的讚譽:傅雷先生譽之為「文壇最美的收穫」,夏志清教授則稱之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而《十八春》則表現了張愛玲最得心應手的都市男女糾葛,書中處處有對人生無奈的諷刺與苦笑,極受大眾歡迎。

  在上海孤島成名的張愛玲是矛盾的。首先,她想將自己的生活過得很藝術、很享受。然而,生活無法藝術化,只能將藝術不斷生活化來慰藉自己饑渴的心靈。明明是名門之後、大家閨秀,生活卻如同自食其力的小市民;明明窺見自己內心的可憐,卻又冷漠寡淡地無法入世;明明通達人情世故,卻喜歡我行我素、獨標孤高;曾經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而在幾十年後又於漂於美國深居簡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她同時承受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晚年的張愛玲是孤獨而悲愴的,漂泊異鄉,守著過去的燦爛悄然離世。回首她的一生,走得跌撞起伏,但終讓人深刻銘記。也許她不知自己的閃亮,可是從她身上散發出的冷艷且凜冽的光芒卻無從阻擋。只是,隔著時空回憶她這顆星從升起到隕落,才真正地明白:成就越輝煌,人生就越凄涼。

  張愛玲曾說:「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發現自己愛的人正好也愛著自己」,「我要你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著你的,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我想,她是真的幸福過,因為曾經自己愛的人正好也愛著自己。只是,幸福短暫,她一直期待一個永遠等著她,與她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人,可她終沒有等到。她只能告訴自己: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她也終於看透,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

  張愛玲,一生活得如此認真,也如此艱辛。但是,因了文字的陪伴,她的生命中充滿了無悔。

  張愛玲,因為執著,所以可愛。張愛玲的作品,因為真誠,所以永遠。
推薦閱讀:

張愛玲九句 ,因為愛過,所以慈悲
讀懂張愛玲,破譯你的心靈密碼
張愛玲去世20周年祭:以生寫死
老薩談--紅玫瑰與白玫瑰張愛玲(非打分文章)
張愛玲【一別如果永不相見】

TAG:解讀 | 張愛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