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肖集郵概說

生肖集郵概說

男男授受不清:軒轅劍

首頁.書架.社科.目錄

下章|加書籤|回簡介

  緒論(本章免費)

  20世紀80年代第一春,中國國家郵政開始發行以十二生肖動物圖形設計的郵票,此舉開闊了中國郵票選題的視野,也引來了舉世矚目。截至2006年,全世界已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生肖郵票2000多種。生肖郵票作為一個系列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不僅越來越成為人民群眾喜愛的民族吉祥物,而且日益成為集郵界熱門的研究課題。人們期待年年有亮人眼目的佳作面世,希望對生肖文化的方方面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生肖文化不僅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始終與時俱進,長盛不衰,而且具有強大的影響力,魅力遠播,風靡全球。長期以來,生肖文化一直向著兩個方向滲透:

  一是向各個領域滲透。生肖文化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與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精神追求息息相關,其中包括文化、藝術、民俗、傳說、紀年等。生肖文化的載體,既有各種民間文化、民間藝術、民俗工藝品、兒童玩具,又有許多社交禮儀用品,如賀年片、生日賀卡、禮品、名片、印章、紀念章、首飾掛件等,還包括國家發行的金銀幣、郵票及電話卡、彩票等,由此派生出許許多多的反映生肖文化的民間藝術品、時尚紀念品、特色收藏品。

  二是向世界各地滲透。生肖文化的影響力如今早已超出了傳統的中華文化圈的東亞、東南亞、中亞地區,正在向全球範圍擴展;在許多國家,生肖文化熱超出了海外華人文化圈,逐漸成為影響許多國家節慶習俗、民間文化的新民俗、新時尚,成為中華文化的一種象徵。

  生肖集郵源自生肖文化,因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中涉及屬相與曆法、十二生肖動物的民俗象徵意義、生肖文化的美學價值與對外傳播等天文學、民俗學、美學、心理學、民間文學、文化史等社會科學領域。生肖集郵活動亦包括豐富的文化內容,其中包含著對生肖郵票及封片戳卡的收集與研究,編組生肖郵集,舉辦生肖郵票首發式、生肖集郵展覽、生肖集郵研討會,成立生肖集郵組織,編纂出版生肖集郵刊物、圖書等。

  從歷史的眼光來看,生肖集郵的本質意義在於它是對民族傳統文化和精神產品的尊重、認可和傳承,是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融會造就出的新興集郵產物的保存和弘揚。生肖集郵是對傳統集郵觀念的一種突破,對現代集郵方式的一種創新,是中國集郵有別於國外的具有原創性的集郵新門類之一(其他還有原地集郵、文獻集郵等)。

  從現實的意義來看,舉世出現生肖郵票發行熱潮,是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標誌之一,是中外藝術家、設計師們以形象語言描繪、頌揚生肖動物,從而使這一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升華為一種最受公眾關注的吉祥物,一種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的當代民俗藝術品,進而成為廣大民眾鎖定的收藏目標。

  雖然生肖文化源遠流長,但生肖郵票的發行和生肖集郵的興起卻是新生事物。生肖集郵已經經歷了十餘年的發展,取得了許多重要研究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未知或識之不深的問題,有待集郵界去探索研究。例如,關於生肖文化的起源問題,生肖郵票的界定問題,生肖郵票的題材選擇與設計問題,生肖郵集的創作思路問題,生肖郵展的評審規則問題,生肖集郵的擴大宣傳、交流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對生肖集郵的發展至關重要,只有通過不斷在實踐中探索研究,進而從理論上加以總結提高,才能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形成比較客觀、完整、成熟的認識。生肖集郵的發展方向問題,則是廣大生肖集郵愛好者十分關注的重要課題。怎樣才能真正繼承傳統、開拓創新,對生肖集郵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隨著生肖集郵在全國的深入發展,收集研究生肖郵票的愛好者不斷增多,為了交流信息,促進生肖集郵的研究,生肖集郵研究會及其會刊《生肖集郵》期刊應運而生,可謂得天應時。它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生肖民俗文化,團結聯絡海內外生肖集郵愛好者,倡導高尚郵德郵風,增進郵誼和交往,開展世界各國和地區發行的生肖郵資票品和資料的收集、研究、整理活動,不斷提高生肖集郵水平」為宗旨,經過多年的努力,在生肖集郵研究領域已經取得了一大批豐碩成果。現在,在生肖集郵研究會的精心策劃、組織下,《生肖集郵概說》編纂完成,這部專著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有助於集郵者比較系統地認識和理解生肖集郵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打開文化之窗,發現藝術之美。生肖集郵研究會在研究著述方面群策群力、發揮集體智慧的這一成功實踐,將對促進生肖集郵的進一步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生肖集郵概說

男男授受不清:軒轅劍

首頁.書架.社科.目錄

下章|上章|加書籤|回簡介

  第一節 生肖的起源與發展(本章免費)

  中國傳統的曆法農曆,是採用「甲乙丙丁」等10個天干符號與「子丑寅卯」等12個地支符號配合而成的「干支紀年法」,但民間卻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個地支符號上,各配一個動物的名稱「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為年的別稱,做紀年和計算年齡用,民間稱之為生肖年或屬相。

  十二生肖源自何時何方?為什麼選擇這12種動物?這也許是生肖文化最令人感興趣的熱門話題之一。但十二生肖溯源至今尚無定論,仍眾說紛紜,由此更引起人們的各種猜測和聯想。綜合各方面和因素來看,目前文化界對十二生肖起源的研究應該從三個方面入手:十二生肖動物與人類的關係;屬相與曆法;十二生肖動物的民俗象徵意義。

  一、十二生肖動物與人類的關係

  十二生肖動物的提出反映了古代先民對大自然、對動物界的原始理解;來源於人類在與動物漫長的交往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和無數的智慧才積累起來的感性認識和精神寄託;生動反映著當時的人類與動物之間的特殊關係和感情。

  以動物命名人的屬相和紀年,人類與生肖動物的特殊關係和感情,主要緣於兩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這些生肖動物滿足了人類的生存需求,其中最典型的要數「六畜」:馬、牛、羊、豬、狗、雞。它們不僅為人類提供肉、蛋、奶食物,皮、毛制衣物,而且還以其特殊的功能為人服務,例如可以從事耕作、騎乘、狩獵、司晨、積肥等。於是,它們成為人類特殊的財富和忠實的朋友。

  為了攝取生存的生活資料,我們的先民便向生存的空間索取,狩獵禽畜成了主要的活動。在身無利器的條件下、在變幻莫測的氣候和兇猛強健的禽獸面前,先民被迫開啟心智,思慮如何能常有禽獸飽食肚腹。隨著經驗的增多,他們懂得馬牛羊豬狗雞類,易於為人類馴服,遂定為家畜之種,常畜之於家,遇狩獵不足之時,取而用之。對先民而言,這些家畜的價值幾乎和人的生命一樣重要,飼養它們並祈祀它們能茁壯成長,為人類提供源源不絕的食物、用品,實在是生命攸關的大事。由此,最早的動物信仰禁忌、圖騰崇拜誕生了。

  據《荊楚歲時記》載,那時民間還將一年之間最美好的日子讓位於最熟悉、親近的動物:大年初一為雞生日;初二為狗生日;初三為豬生日;初四為羊生日;初五為牛生日;初六為馬生日;初七才是人生日。由此可見,在現實生活中,「六畜」被尊為人之上的生靈。在樸素的民俗觀念中,人類生存的歷史前提,是那些供人生存的物質生活本身。動物的特性以及它與人的關係決定了人們對它信仰崇拜的程度和入選生肖與否的標準。

  二是這些生肖動物滿足了人的精神需求,其中最典型的要數被人視為「神獸」的龍、虎、蛇,視為「靈物」的鼠、兔、猴。它們在原始人類眼中,都有許多不可思議甚至令人恐懼的超凡能力。老虎和蛇原本被視為威脅人類生存的大敵,人們對它們既憎恨又畏懼。聰明的古人卻有本事將其變成了圖騰與避邪之獸,由物質的害轉化為精神的利。

  十二生肖中除了自然界不存在的龍,其餘都是陸地動物,人創造出龍這個神物,使它融合了空中飛翔與水中遨遊的兩棲獸特點。從而既滿足了人對上天入海的精神嚮往,客觀上也彌補了十二生肖中沒有飛禽、水族的缺憾。

  生肖動物,都是與遠古先民的生活生存有密切關聯的,因而受到我們祖先敬仰關注。生肖中的12種動物名稱,在我們古代的姓氏中都可以找到,現今也大多存在便是一個有力的佐證。例如,漢朝有姓狗的,叫狗米央。明朝有姓雞的,叫雞時。可見在出生年歲的生肖習俗形成以前,人們已經有了將關係密切的動物為姓、為歸屬的習慣,這為生肖習俗的正式形成做了重要的鋪墊。

  1998年在陝西西安市西郊數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一套十二生肖陶俑,又稱十二支神俑,隨葬於墓中是作為辟邪的神物。它盛行於隋、唐時代的厚葬之風。這套生肖俑共12件,通高20厘米至22厘米,均為獸首人身造型。其形象為身著唐朝寬袖袍,兩手向胸前做拱手狀。這類生肖俑文物,顯示了古代的殯葬習俗,對研究生肖文化及雕塑藝術提供了寶貴的文物資料。

  十二生肖俑作為隨葬品的記載最早見於《唐會要》卷38:「(元和)六年十二月流條:文武官及庶人喪葬,三品以上明器九十事,四神十二時在內……九品以上四十事,四神十二時在內……庶人明器一十五事……四神十二時各儀請不置。」這裡說的「十二時」即十二生肖俑。而考古所見,在山東臨淄北魏時期的崔氏墓即出土有生肖俑,是目前發現時代最早的生肖俑。可見,以生肖俑隨葬的習俗在唐代以前已出現,隋唐時期漸成體系,一直沿用到宋元。

  十二生肖俑在墓葬中的放置,有嚴格的排列順序,置於墓室四角,東、南、西、北各3個,以鼠為始,以豬為終,按子南午北,順時針方向布置,旨在用它們輪流值班,守護墓主。

  十二生肖俑隨葬習俗在中原地區和南方兩湖一帶曾盛行一時。南方兩湖一帶在隋代已出現較成體系的十二生肖俑,中原地區的十二生肖俑很可能是從南方傳入的。其源於南方是由於兩湖一帶屬楚文化的範疇,楚地巫風盛行,「信巫鬼,重淫祀」,神話傳說豐富,富有浪漫氣息,有神秘的巫文化色彩。

  臨淄北朝崔氏墓出土的生肖俑,以動物原形的形式出現,完全是寫實的手法,代表了生肖俑的初始形態。隋代兩湖地區沿襲南朝的系統,已完全擺脫了之前的動物形象,流行身著寬衣博帶,拱手盤坐,懷抱或頭頂生肖的文官人物俑,並開始出現了獸首人身生肖俑。

  初唐兩湖地區生肖俑以獸首人身拱手持笏板的官員形象為主,多為坐姿,也有部分站姿。俑身下方有方形或圓形底座。盛唐以後,基本以帶有底座的獸首人身站姿生肖俑為固定模式。

  二、屬相與曆法

  中國歷史上通常使用的紀年法有三種:

  (1)干支紀年。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稱,以十干與十二支循環相配,可配成六組,通稱為「六十甲子」,用來表示年曆,60年後周而復始。

  (2)帝號紀年。西周共和十四年後,周朝史書中出現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魯國史書《春秋》,是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的歷史。「宣王」和「隱公」均為帝王或諸侯的謚號,這就是帝號紀年。

  (3)年號紀年。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使用年號「建元」,首創年號紀年。以後歷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號。從漢武帝至清宣統三年(1911年),前後2051年中,建立過600多個帝王年號。

  人類最初並沒有時間概念,但是一旦組成了社會、家庭,就需要有統一的時間觀念和計時方法,而發現最早、也最容易統一認識的就是「日」。因為與人類生活關係密切的太陽是人們最早關注的對象,太陽的出沒所顯示出的晝夜交替又是有規律地進行的。用什麼來紀日?如何紀日?史料與神話傳說給我們提供了線索,《山海經》中即記載著一些相關的神話故事。

  古人想像在東南海之外的一個荒島上有個羲和國,主人是遠古帝俊(即帝嚳)的妻子羲和。她生了10個太陽,並常常帶著孩子們在湯谷中洗澡。島上有棵扶桑樹,10個太陽輪流升到樹梢上值日,1個太陽當值,其餘的9個太陽便在樹枝下面休息。又說西方的荒原中有帝俊的另一個妻子常羲,她生了12個月亮。神話將史料進行加工融化了進去。羲氏、和氏是堯時掌管天地四時的官;常羲即古史所載的常儀,常儀是黃帝時占月的官。神話把掌管日、月的官想像成太陽、月亮的母親,也是有道理的。太陽輪流值勤一周期是十,叫旬;月亮當值是一月(因為月的圓缺,一個月才是一個周期),12個月輪流一次為一年,為了區分它們的名稱,就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字給10個太陽命名,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個字為12個月亮命名。僅僅用10個數紀日,人們還嫌不夠用,於是又採用干支相配的方法。十干與十二支相配成六十甲子,擴大了紀日的周期,在上古尚無系統曆法的情況下,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干支紀日究竟起於何時?現已無法考證。但從甲骨文的干支表中,便可說明殷商時代就有了系統的干支紀日法,只是有的是干支並用,有的只用天干,不用地支。

  中國早在2000多年前就採用的干支紀年法,是由10個天乾和12個地支相配合而來的,它們的最小公倍數是60,所以中國人稱60年為一花甲。

  十二生肖又稱「十二屬相」。民間用以計算年齡的方法,即將十二地支各配相應動物名稱,組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十二屬相。

  十二生肖是中國一種傳統的紀年方法。辦法是,在採用天干配地支紀年的同時,又用十二地支各配一種相應的動物名字,表示這一年順序和名稱。如辛酉年又稱雞年,這一年出生的人便屬雞。

  三、有關生肖源流的史料

  將干支紀年與動物紀年相配始於何時,尚不可考。近年的研究表明,干支紀日源於商朝後期,紀月、紀日與紀時開始於戰國時期。十二生肖紀年法產生於戰國時期的中原地區,與地支相配先用於紀日,後用於紀年。

  新的歷史考古發現不斷向人們提供十二生肖來源的新史料。20世紀70年代在湖北雲夢睡虎地和80年代在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竹簡《日書》中,就有關於十二生肖比較完整的記錄。這兩處墓地分別下葬於秦始皇三十年和秦始皇八年或九年初雲夢縣睡虎地十一號秦墓出土的竹簡中,有一部比較完整的《日書》,記有「子鼠」、「丑牛」、「寅虎」、「卯兔」、「亥豕(豬)」,其他雖有蛇、馬、羊等,但與地支配合有異。而天水一號秦基出土的竹簡中,十二地支與生肖動物相配,已有十個同當今的完全相同,只有「辰」配「蟲」、「巳」配「雞」不同,「雞」已有「酉」相配,重複出現,研究專家認為,很可能是誤刻。因此,生肖的最初形成時間可能是秦代前後。

  以往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十二生肖紀年法,南北朝時已普遍使用,其完整記載,最早見於東漢王充《論衡·物勢篇》:「寅木,其禽虎也;戌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丑禽牛、未禽羊也;……亥水;其禽家也;巳火;其禽蛇也;子亦水,其禽鼠也;午亦火,其禽馬也。」

  生肖的起源有一個由雛形演變步入成熟的發展過程,不可能是在某一個歷史時段很快形成。無論是內蒙古草原發現的十二生肖岩畫、先秦的《日書》竹簡或漢代王充的十二生肖文字記述,都是華夏先民的形象思維活動產生的文化創造。在對生肖文化史的研究過程中,隨著新的史料被挖掘、新的文物被發現,相信十二生肖紀年的歷史淵源,必將被人們更清晰、更準確地認識

 

 

生肖集郵概說

男男授受不清:軒轅劍

首頁.書架.社科.目錄

下章|上章|加書籤|回簡介

  第二節 十二生肖動物的民俗象徵意義(本章免費)

  民俗是人們共同生活中具有普遍性、規律性的重要社會現象,與人們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同時,它又與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傳統息息相通。民俗文化心理的動向慣性,凝成了民族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原動力。十二生肖動物的民俗象徵意義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首先,與民間已有的風俗紀時並行使用,形成俗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中華民族的先民逐漸參照天文氣象的周期性變化,創造了紀歲月日時的曆法。中國遠古一度流行十月太陽曆,它是參照地球與太陽的運轉規律而制定的曆法。它用十二屬相循環紀日,每月三個屬相周,一年10個月共有30個屬相周,大抵相當於30個節氣。中國十二生肖紀日、紀年的最初產生當溯源於十月曆。例如,在彝族民眾中「十二獸」紀日法,俗稱「黑甲子」。人們發現西南彝族自治縣南境虎街附近一座山神廟正壁中央繪有以紅土為底版的一個黑色大虎頭,虎頭左下側起首依次繪虎、兔、穿山甲、蛇、馬、羊。右下側起繪猴、雞、狗、豬、鼠、牛。此十二獸圖歷史久遠,與十月曆的十二獸紀日有關。十二獸以虎為首,一年30個節氣,即30個屬相周。

  在那個時期,真正的傳播記憶這些曆法,主要靠口耳相傳,為了便於民眾記憶,廣泛傳播,先民們便把生活中的親密夥伴——牲畜動物選出12種與之相配。在文化極度低下、心智尚未開發的民族中,計數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而以獸名時、定日、紀年的方法產生,形象生動具體,便於記憶,又不失其計數的實質,很快就風行成俗。

  干支生肖這種獨特紀年方法的來源,還有一種說法,是依據陰陽來確定這些動物名稱。如子寅辰午申戌屬陽,故用身上有奇數特徵的動物表示,如鼠、虎、龍、猴、狗都有五趾,馬為奇蹄;而丑卯巳未酉亥舊說屬陰,故以身上有偶數特徵的牛、羊、豬(偶蹄)、雞(四爪)、兔(雙唇)、蛇(二舌)來表示。

  第二,與民族的圖騰崇拜密切相關。

  干支生肖這種獨特紀年方法的來源存在圖騰說。古代某一氏族因與某種動物關係密切,便奉這種動物為本族的保護者。此後逐漸用幾種常見的動物紀年,產生了十二屬相,以祈保護。

  早在人類童年的舊石器時代,由於人們對眾多自然現象的不解與恐懼,相信有種種神奇的力量在操縱一切,相信萬物有靈,祈求得到神奇力量的保佑,往往認為某種物對自己的氏族有恩惠,認為此種物是他們的祖先與親族,從而崇敬它,畏懼它,以一種既矛盾又統一的思維邏輯祈求它的恩賜與庇護,這就是圖騰崇拜觀念。人們將圖騰刻畫于山岩上,文於身上,綉於服裝上……繪製出來作為氏族集體的標誌。

  動物崇拜是以動物或幻想中的動物為崇拜對象,屬於自然崇拜的一種,始於後期自然宗教。豬、馬、牛、羊等是先民重要的生產資料和食物,虎、豹、蛇等對先民威脅極大,為感恩或籠絡而加尊崇。龍、鳳等為先民臆造的幻像,以這類神異動物為崇拜對象的信仰,流播更為廣泛而長遠。

  中國古代傳說中,羌人以羊為圖騰;夏人以蛇為圖騰;而黃帝所率的六個部落,又各以猛獸為圖騰。這些氏族與部落間聯盟時,又需要一種共同的標誌,於是單一的動物圖騰就演變為多種動物形象複合的圖騰。

  龍是人們想像出來的動物,一說其起源於圖騰崇拜。早在新石器時代,它的形象就出現在中國南北各處。最初它似乎是人類的保護神,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形象越來越豐富。前人說:「龍有九似」,是指它成熟之後綜合概括了多種動物最突出的特點;它的力量也越來越強大和神奇,「行雲致雨」,「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說文》)。宋代的王安石在《龍賦》中則感嘆:「龍之為物,能合能散,能潛能見,能弱能強,能微能章。唯不可見,所以莫知其向;唯不可畜,所以異於牛羊。」龍之圖像的創造、豐富與定型的過程恰與中華各民族的文化融合、與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是同步的,可以說,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即常說的「龍的傳人」。

  上古時代,物質條件簡陋,人與自然的關係密切,各種野獸給人類帶來災害的機會很多。蛇,尤其是毒蛇,由於目標不顯著,難於防範,對人的威脅也就更大一些。人們對蛇由畏生敬,終於將它作為崇拜的對象。遠古時代,由於蛇給人類帶來智慧與健康,所以成為人類崇拜的對象。在中國的創世神話傳說中,蛇可謂出盡風頭,例如,人類始祖伏羲和女媧就是人首蛇身。伏羲成為太陽神和東王公,以後演化成龍,女媧成為月亮神和西王母。

  牛和牛文化始終伴隨著華夏民族農業文明發展史的進程。牛的忠厚、牛的勤勞、牛的倔犟、牛的暴烈、牛的膽怯,也都和炎黃子孫性格中不同的側面相類似,難怪中國神話中的炎帝為牛頭人身。不僅中國漢族具有崇拜圖騰的習俗,中國的許多少數民族也擁有各自的崇拜動物,其中還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

  中國一些少數民族有崇虎習俗,如東北地區的赫哲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朝鮮族等,西南少數民族中的彝族、白族、傈僳族、納西族、普米族、怒族、拉祜族也都有崇虎的習俗。作為令百獸震恐的「山獸之君」,虎對古人的生活秩序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脅,於是,虎很容易被古人因恐懼而神化而崇拜。人們崇拜虎無非兩個目的,一是願這位「百獸之王」不要危害自己、親屬、族人及家畜,二是幻想藉助虎的神力來制服其他野獸及鬼怪。

  人們對於豬的崇拜可以分為兩大時期。先是原始社會,當時生產方式處在狩獵時期,人們所崇拜的豬是野豬,它兇猛、強悍,因而人們畏懼它,希望它的威力能夠保護自己。於是人們便與它相親合,承認它是自己的祖先,祈求它的保佑,豬就有了辟邪鎮妖的神格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從狩獵生產發展為畜牧業與農業生產時,豬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家畜之一,從此對於豬的崇拜與先前的意義開始有所不同。但這種崇拜卻變得更廣更深,豬開始成為農耕生產、定居生活的標誌。它為人類提供美味的肉食,因此自那時起它不僅能夠辟邪、鎮妖,而且與生活的富足、安泰緊密相關。

  第三,來源於對各民族及國外生肖文化的融合。

  中國西藏地區採用的是藏曆饒回紀年法標誌年代,也有用在位的中國皇帝年號標誌年代的。藏曆元年為公元1027年(即北宋宋仁宗趙禎天聖五年,丁卯年)。藏曆是從第一饒回第一年開始的,是以天干地支加陰陽相配,以60年為一個周期。它一方面表示年序,另一方面可以從中推算出與藏曆年相對應的公元年。

  干支生肖這種獨特紀年方法的來源,有一種觀點認為來自游牧民族。中國自古有以干支紀年的辦法,而只有在古代中國西部、北部等地的少數民族,主要從事游牧,在和各種動物打交道中創造了一種動物紀年的方法。此後隨著民族間的融合,華夏族的干支紀年法與少數民族的動物紀年法相融合,產生了十二生肖。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十二生肖就其文化底蘊而言,具有漢文化的精神實質。但在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生肖大多結合其本民族的文化特徵,存在一些獨具特色的變化。

  蒙古族的十二生肖,其排列順序不同於漢族。虎為首,其次為兔,然後為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鼠、牛。民間俗稱「虎兒年」、「兔兒年」……蒙古族最古老的一本歷史巨著《蒙古秘史》,又稱《元朝秘史》,即以此法紀年。

  在上法實行過程中,蒙古族人嫌其循環一次12年,周期太短,就配以5種顏色:藍(青)、紅、黃、白、黑,並分陰、陽,這與十二生肖相配,正好形成60年為一周期。隨著喇嘛教傳入蒙古族,受藏族紀年影響,他們又廢棄了5色,改用木、火、土、金、水五行,也分陰、陽為10數,與十二生肖相配,循環周期亦為60年。這樣一來,蒙古族紀年有陽木馬年、陽金龍年等。

  再看其他少數民族的十二生肖內容。

  廣東黎族:

  雞、狗、豬、鼠、牛、兔、龍、蛇、馬、羊、猴、虎

  毛道黎族:

  鼠、牛、蟲、兔、龍、魚、肉、人、猴、雞、狗、豬

  哀牢彝族:

  虎、兔、穿山甲、蛇、馬、羊、猴、雞、狗、豬、鼠、牛

  桂西彝族:

  龍、鳳、馬、蟻、人、雞、狗、豬、雀、牛、虎、蛇

  西南、東南地區是少數民族聚集比較多的地區,尤其在崇山峻岭之中生活的少數民族,更能體現出「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的文化特徵。例如同為彝族,雲貴川地的彝族的十二生肖,與漢族完全相同,而哀牢、桂西彝族的十二生肖中,就分別加入了穿山甲、鳳、蟻、人、雀等完全不同的內容。

  生肖文化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化現象,不僅中國有,其他國家也有,郭沫若在《釋支幹》一文中對比了希臘、埃及、印度和中國四個文明古國的十二生肖。希臘的十二生肖(十二獸歷)是牡牛、山羊、獅子、驢、蟹、蛇、犬、鼠、鱷、紅鶴、猿、鷹。埃及的與希臘相似,只是將鼠換成了貓。印度與中國的生肖相似,是鼠、牛、獅子、兔、龍、毒蛇、馬、羊、獼猴、金翅鳥、犬、豬。而古巴比倫的十二生肖獸是貓、犬、蛇、蜣螂、驢、獅、公羊、公牛、隼、猴、紅鶴、鱷。因而曾有人提出中國十二生肖是源於西域,仿巴比倫的十二宮制定的。

  也有人認為十二生肖源於印度,印度神話《阿婆縛鈔》記載,十二生肖原為12個神的駕獸,只是其中沒有老虎而有獅子,於是有人推斷當其傳入中國時,是否因為中原本來沒有獅子,只有老虎,所以用虎代替獅子呢?印度的十二生肖來源於12位神將祗座下的12種神獸。據《阿婆縛鈔》和《行林鈔》記載,招杜羅神將駕鼠,毗羯羅神將駕牛,宮毗羅神將駕獅,伐折羅神將駕兔,迷企羅神將駕龍,安底羅神將駕蛇,安彌羅神將駕馬,珊底羅神將駕羊,因達羅神將駕猴,婆夷羅神將駕金翅鳥,摩虎羅神將駕狗,直達羅神將駕豬。其中,與中國十二生肖有別者僅為:以獅取代虎,以金翅鳥取代雞。

  認為中國的十二生肖是隨著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然而,湖北雲夢睡虎地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秦簡《日書》後,中國生肖源於巴比倫黃道十二宮和印度佛經之說已懷能成立,因為《日書》成書於先秦,此時巴比倫文化和印度佛教尚未傳入中國

 

 

生肖集郵概說

男男授受不清:軒轅劍

首頁.書架.社科.目錄

下章|上章|加書籤|回簡介

  第三節 生肖文化的對外傳播(本章免費)

  十二生肖自形成以後,幾千年來,它的12位成員是基本穩定的。即使十二生肖後來傳播到中國以外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成為當地的民俗文化,十二生肖中個別「成員」略有變動,但主體始終是中國模式的。這反映了儘管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歷史狀態不同,但人類對十二生肖的取向卻是大體相同的。同時,也反映出中華傳統文化對世界各國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從歷史的角度看,中華文化(包括生肖文化)向海外傳播,首先在東亞地區產生重大影響,並形成了以中國本土為中心的中華文化圈。因為東亞地區的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地區的越南與中國不僅地理相近,而且同屬於農耕文化區,代表和體現農耕文化最高水平的中華文化易於在這些國家傳播和接受。中國唐朝時,日本大規模地、全面地吸收和移植中華文化,幾乎達到「全盤唐化」的程度。

  中國的歲時節日在春秋到秦漢時期已經出現,隋唐時期蔚然成俗,體制俱足。此時,中國的歲時節日習俗傳到了日本。日本稱歲時節日為「年中行事」,也叫「節供」。在日本年中行事里不僅有許多和中國歲時節日同步的東西,而且也可以看出中國對日本文化的深刻影響。由於日本長期使用中國曆法,所以也一直按中國農曆進行「年中行事」。直到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宣布將明治5年(1872)12月3日作為1873年1月1日,廢止以中國曆法為基礎的陰曆,實行太陽曆。這樣,一直受陰曆制約的歲時節日便改為按太陽曆計算。所以現在日本民間於太陽曆1月1日過「年」,5月5日過端午節,9月9日過重陽節等。

  春節是中國最悠久、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去人們把春節叫做「元旦」、「新年」等。1949年中國正式採用公曆,公曆1月1日稱做「元旦」、「新年」,農曆正月初一改稱春節。春節集喜慶儀禮、祭祀習俗、節日服飾、飲食習俗、遊藝競技習俗、鄉里社交習俗之大成,成為展示民間習俗的綜合性大節,這些都為生肖文化注入了極為豐富的民俗藝術營養。

  在日本,自大化2年(646)以後,上自宮廷內的慶祝新年儀式,下至百姓的過年習俗,完全同於唐朝。中國的生肖屬相、守歲、飲屠蘇酒等習俗,在日本也一應俱全。因此,日本在世界上最早發行生肖郵票絕非偶然。

  朝鮮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古國。朝鮮古時沒有自己的文字,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中國的漢字便傳入朝鮮。公元1世紀,漢字在朝鮮三國時代已經被廣泛地使用了。漢字在朝鮮的傳播和應用,對推動朝鮮文化的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文字中蘊含的思想與感情亦同時傳入。

  朝鮮文化是世界上移植和融合中華文化規模最廣泛、受到中華文化影響最深遠的一種文化。在這樣的文化歷史背景沃土之中,中國傳統的生肖文化習俗在朝鮮半島自然會生根發芽,世代相沿。

  越南地處中南半島東部,面積32.96萬平方公里。居民85%以上是京族(也稱越族),其他是60多種少數民族及華僑等。在中華文化圈諸國中,越南是吸收中國文化最深的國家。

  至唐朝時,越南人中已經有不少人能熟練地掌握漢語和漢字。漢字漢文的廣泛應用,為中原文化的廣泛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也推動了越南漢文學的產生和發展。在日常的生活方式上,由於越漢兩族的雜居,從風俗習慣到語言、信仰,越南人深深地受到漢族的很多影響。值得一提的是,越南北方長期屬於「中華文化圈」的成員,在文字、宗教、政治制度、學術思想乃至生活方式等許多方面都模仿中國。

  中國的十二生肖屬相紀年,在越南同樣流行,其排序與中國完全相同。唯一不同之處是越南的生肖中有貓無兔。這與越南人對貓的寵愛有關。

  泰國、菲律賓、寮國、柬埔寨都是中國的近鄰,新加坡則是華人居民佔76%的國家。自古以來,中國與東南亞交往頻繁。中國人南下出海,一出國門,首先抵達的便是東南亞諸國。宋元至明初,隨著中國海外貿易的大發展,向這些地區移民的大量出現,使東南亞地區各國長期與中國保持著密切的交通往來,因而中華文化在東南亞地區的傳播和影響也很廣泛。

  中國文化對泰國的影響,首先是因為泰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自覺接受和積極吸取。在曆法方面,泰國人長期使用中國的干支紀年和紀日。干支紀年法大約在13世紀傳入素可泰王朝,他們把干支紀年和紀日明確註明是泰式或泰日。素可泰人還借用古漢語詞來稱呼干支。在十天乾和十二地支的22個讀音中,子寅卯辰巳未申戌亥甲己庚癸等13個字的讀音明顯地來自古漢語,還有9個字的讀音也和漢語有關係。

  中國人與菲律賓人具有很久遠的血緣關係。菲島居民的祖先絕大部分來自中國大陸。所以在菲律賓文化中,在當地居民的衣食住行、生活習俗中,處處可見中華文化影響的印記。

  同樣,歷代移居馬來半島的華人在傳播中華文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6世紀初葡萄牙人繪製的馬六甲地圖上,標有中國村、中國溪、中國山、漳州門等,說明當時馬六甲華人居留地的規模不小。

  大約6世紀中期建立的真臘國,位於現在的柬埔寨和寮國南部。宋元時期,已有中國移民流寓真臘,被當地尊稱為「唐人」,兩國的貿易也有一定的發展。明清兩代移居柬埔寨的華人比宋元時有所增加,由中國人帶領當地居民共同開發的河仙港口地區,有「小廣州」之稱。明末清初,寮國華人數目已有3000多人。中國文化對柬、老兩國文化影響的一個重要例證,是兩國一直沿用中國的十二生肖。寮國的苗族和瑤族,與中國文化的聯繫更密切,他們至今還書寫漢字帖、漢字對聯。

  蒙古是一個內陸國家,面積156.5萬平方公里,居民主要是蒙古族。蒙古原屬中國的一部分,稱為外蒙古。1921年宣布獨立,1924年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國。從歷史上看,蒙古文化與中華文化的聯繫源遠流長,民風習俗一脈相承。

  13世紀,蒙古在中國北方崛起,南下中原,先後滅亡金朝和南宋,建立了統一中國的元朝。元朝只是蒙古汗國的一部分。蒙古人的三次西征,在幅員廣闊的歐亞大陸上建立起空前龐大的帝國。蒙古南下西征,在傳播文化這一點上,可謂達到空前絕後的規模。不僅使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漢化了,也使中華文化的向西傳播達到了一個高潮。

  中亞五國包括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塔吉克、烏茲別克,原來均屬於蘇聯。1989年蘇聯解體,這些國家相繼獨立。與中國鄰近的中亞地區,在很長時期內屬於中華文化圈的影響範圍。中國唐朝、宋朝與中亞地區保持著傳統的友好交往關係。

  元代,蒙古這個馬背上的民族,同樣以中華文化為宗師,因而中華文化在中亞地區又有了更廣泛的傳播。大批的蒙古族人和漢族人從中國遷至中亞,使中國科技、宗教、生活禮俗等在當地有了更普遍的影響。

  不丹是南亞的一個內陸國家,面積4.6萬平方公里。居民80%為不丹族(藏族的一個分支),多信喇嘛教,講不丹語(為藏語的方言),生肖習俗受到中華文化的一定影響。使用藏曆干支紀年,以陰陽同木、火、土、金、水五行相配,交替出現。藏曆新年與十二生肖成為不丹人世代沿襲的節俗。

  中國人很早就開始了向海外移民的歷史,但是直至19世紀中期以前,中國人移居海外的數量和規模並不很大。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時英美實行禁奴措施,中止了持續幾個世紀的非洲黑奴貿易。為了尋找新的廉價勞動力來源,他們把目光轉向中國。隨之在中國南方諸省出現了以「苦力貿易」為主流的華工出國潮。

  與此同時,還有另一部分中國人走出國門,這就是留學生。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陸續有成批的學子負笈海外,遍及美國、日本和西歐各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的留學運動。這些留學生有的學成回國效力,也有的留居異邦,成為海外華人的一部分。

  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聚居區被稱為「華埠」、「中國城」,而更普遍的稱謂是「唐人街」。唐人街被稱為「華人的海外故鄉」,工作和生活在唐人街以外的華人,也時常來唐人街,領略這裡的鄉情。在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的主要城市,幾乎都有唐人街的存在。例如美國共有唐人街80個,舊金山唐人街是最大的一個,始建於1849年。加拿大約有唐人街十多個,溫哥華唐人街是其中規模最大的。

  唐人街不僅是凝聚海外華人中國心的精神紐帶,也是一處向異國人民展示中華文化的櫥窗。特別是到了春節等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唐人街都會布置成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節俗喜慶場面,燈籠高掛,對聯迎門,生肖動物圖案隨處可見,舞獅舞龍熱鬧街頭。唐人街獨特的中華文化色彩也吸引著大量遊客,在當地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祖國的日益強大,中華文化的特殊魅力,5000多萬海外華人的優良品格,都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尊重和讚譽。在美國和加拿大的許多大城市相繼建立了中華文化中心,美國和加拿大政府還通過發行生肖郵票表達對華人的美好祝願。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它熱衷於發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生肖郵票,自然會對世界各國,尤其是許多歐美國家產生一定的影響。

  生肖集郵的深入發展,不僅有利於推動集郵事業的創新發展,而且有利於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向全世界的傳播。在世界經濟日益一體化的今天,在東西方文化日益交融與碰撞的今天,生肖郵票對世界文化的影響不容小視。通過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發行生肖郵票,中國的十二生肖被更多的西方人和第三世界國家的民眾所接受。這一現象拉近了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思想感情,其所產生的感染力、凝聚力和精神穿透力是任何說教都代替不了的

 

 


推薦閱讀:

把日食搬上郵票?這個腦洞開太大,難倒了一片眾生
在世名人能否上郵票?這個可以有
中國集郵報:《壬辰年》登場在即 盲目炒作風險極大[郵幣卡互動網論壇]
又是一年開學季,談談郵票上的校服
她把鮮花搬上郵票,只為綻放靜態的美

TAG:生肖 | 集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