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酬」原來是飲酒的禮節

「應酬」原來是飲酒的禮節

  交際往來俗語叫做「應酬」。

  「應酬」一詞使用得很早,比如南宋詩人陸遊《晚秋農家》一詩中就有「老來萬事懶,不獨廢應酬」的句子,跟今天「應酬」的意思一樣。

  「應酬」一詞來自「酬酢」,主人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回敬,向主人敬酒叫「酢」。

  因為一來一往,因此借用為交往、應對的含義。

  《周易·繫辭》中就已經使用這個詞了:「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

  台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用白話文翻譯了這句話:「故《易經》可使道術顯明於天下,使德行神妙莫測,所以可以應酬於人間之世,而如獲得神明相助了。」這裡的「酬酢」是應對的意思。

  《新唐書·卓行傳》講過一個有趣的「酬酢」故事。

  陽城是唐德宗時期一位著名的隱士,學問淵博,隱居於中條山,官府屢屢請他出山做官,陽城一概拒絕。

  後來唐德宗親自拜他為右諫議大夫,陽城沒辦法,只好出山。

  陽城的名氣實在太大了,諫議大夫又是諫官,人們都以為陽城一定會對看不慣的事情言辭激烈地進諫,沒想到陽城從來不開口進諫,每天都跟二弟一起請客飲酒,晝夜不息,天天喝得酩酊大醉。

  官員們都看不慣陽城這種尸位素餐的舉動,韓愈還專門寫了一篇《爭臣論》來諷刺他,陽城一概置之不理。

  有位客人來到陽城府上,想勸說他為天下百姓著想,盡自己諫官的本分,還沒開口,陽城就猜到了他的心思,強逼著客人飲酒,客人想告辭而去,陽城就把手中的酒一飲而盡。

  這叫「酬」,按照禮節,客人不得不「酢」,於是主人「酬」,客人「酢」,你來我往,須臾之間客人就喝得大醉,出溜到桌子底下起不來了,再也沒辦法勸說陽城了。

  陽城就這樣當了八年諫官,一點兒建設性意見都沒提出,跟他的聲望完全不相稱,人們漸漸對他失望了。

  等到弄臣裴延齡構陷宰相陸贄的時候,滿朝文武無一人敢說話,這時陽城挺身而出,極力為陸贄等忠直大臣辯護,惹得德宗大怒。

  德宗要拜裴延齡為宰相,陽城揚言道:「如果裴延齡當了宰相,我一定披麻戴孝,到朝堂上哭喪。」

德宗還真的被嚇住了,裴延齡最終沒有當上宰相,而陽城也被貶了官。
推薦閱讀:

有沒有科學方法可以避免或減輕宿醉?
【每日頭條】飲酒四法
酒知識:冬季喝什麼酒合適,千萬別錯過!
【高正視點】酒後騎自行車算醉駕嗎?會被判刑嗎?
「六法」教你如何辨別白酒真假

TAG:飲酒 | 應酬 | 禮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