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梅蘭竹菊「四君子」

作者:飛龍在天涯

作者EMAIL:hanqingx@163.com

梅蘭竹菊"四君子"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九四中學   韓慶喜

    梅蘭竹菊,佔盡春夏秋冬,中國文人以其為"四君子",正表現了文人對時間秩序和生命意義的感悟。梅高潔傲岸,蘭幽雅空靈,竹虛心有節,菊冷艷清貞。

一、梅

    深冬初春里賞梅,會有一種熱烈的氣氛,讓人感覺不到深冬初春的冷峭。她那不畏嚴寒、經霜傲雪、冰肌玉骨、凌寒留香的獨特個性,為世人所敬重。它不屑與凡桃俗李在春光中爭艷,而是在天寒地凍、萬木不禁寒風時,獨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開出繁花滿樹,幽幽冷香,隨風襲人。梅花最令詩人傾倒的氣質,是一種寂寞中的自足,一種"凌寒獨自開"的孤傲。

    從梅花的這一品性中,中國詩人們看到了"沖寂自妍,不求識賞"的孤清,宋代"梅妻鶴子"的林和靖那著名的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梅花以清癯見長,象徵隱逸淡泊,堅貞自守。那"高標獨秀"的氣質,倜儻超拔的形象,使詩人帶著無限企慕的心情,以一往情深的想像,盼望與梅花在一起深心相契的歡晤:"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梅花的冷香色,含蘊著道德精神與人格*守的價值,因而深為詩人所珍視。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的妙筆,讓人聞到雪中梅花的淡淡暗香。「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李煜的詞,把對故國的思念,離恨隨人而遠的憂思,融進了雪梅之中。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這是自號梅花屋主的畫梅大師王冕的《墨梅》。他的水墨梅畫一變宋人稀疏冷倚之習,而為繁花密蕊,給人以熱烈蓬勃向上之感。他的存世名作,便是他的這幅同名的 《墨梅圖》。他用單純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筆致,生動地傳達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託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懷。他筆下的梅花,有的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有的顯示了孤傲正直的性格,有的表達了與統治階級不合作的精神,有的流露了愛國主義的熱忱,有的則表現出自己的不凡抱負和樂觀的感情。他想把自己的情感激流灌注在繪畫創作的園地上。

古人喜歡梅花也是因為她高傲自然,在冰雪未褪的時候,紅艷的花瓣,幽幽的清香,不然怎麼會有那段詩句,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白白的雪,粉紅色的桃花,互襯互應別有一番感激在心中。 

   人們常常把梅花比做一個清麗的美人,桀驁不遜。也比做那些不畏艱難知難而進的人,站在最高的山頂看透最美的風景。現在的梅花還是與以前一個摸樣,往往在冰雪未溶的春天就伸展自己的身資,絕傲世人。 

   古人有語:「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四君子中的梅,向來也是被歌詠得最多的品種之一。

    陸遊29歲參加進士考試,雖名在前列,但因觸犯殲臣秦檜而被除名。孝宗時,他又被賜給進士出身,歷任夔州通判,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權知嚴州等地方官,還參贊王炎、范成大幕符軍事,後來做過朝議大夫,禮部郎中。65歲那年罷官,即回老家山陰閑居,死時年八十六。陸遊一生堅持抗金主張,雖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擊,但愛國之志始終不渝,死時還念念不忘國家的統一,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所以,他的《卜運算元.詠梅》至今傳唱古今。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黃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在陸先生的詞里,梅倒是寂寞得很,多少寄託的是文人的一種孤芳自賞的習慣。在我,還是更欣賞偉人毛澤東的同題詠梅,「它在叢中笑」和「猶有花枝俏」顯得奔放、燦爛、熱烈,充滿鬥爭的活力。 

    如果有大雪相交輝映,紅白相間,猶如一清亮女子立於眼前,算得是人間妙景。「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人花相映的美麗實在是在於言說之外的。古人說梅詠梅,常常說的都是寒梅花開。 

 梅,百花獨先,千古風流。錚錚鐵骨濃縮世事滄桑,疏影橫斜斗霜雪,凌寒獨放。不與凡卉為伍,不與山花爭春。高標孤詣,幽香襲人,蓬勃燦爛。集剛勁、堅貞、俏麗、希望於一身。更具高寒超逸之韻致,清雅綽約之風姿。

 梅花的香韻一向為人們所傾倒,它濃而不艷、冷而不淡,那疏影橫斜的風韻和清雅宜人的幽香,是其他花卉不能相比的。然而,更為可貴的,還是梅花的精神。梅的錚錚鐵骨、浩然正氣,做雪凌霜、獨步早春的精神,被人們譽為中華民族之魂。「朔風吹倒人,古木硬如鐵;一花天下春,江山萬里雪。」人們把松、竹、梅稱作「歲寒三友」,尊梅、蘭、竹、菊為「四君子」,讚賞梅花的高潔、典雅、冷峭、堅貞,視為知友、君子,梅都是當之無愧的。 

山園小梅  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黃金樽。

梅花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絕句 陸遊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楊柳枝詞  劉禹錫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請君莫湊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

雪梅之二    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二、蘭

  生長於深山幽谷之中的蘭花,清香淡雅,氣宇軒昂,臨風搖曳,婀娜多姿,花開幽香清遠,沁人肺腑。它那「不為無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瑣」的高潔品質,為自己迎來了「空谷佳人」的美譽。

空谷生幽蘭,不求仕途通達、不沽名釣譽、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蕩胸襟,象徵著疏遠污濁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質。蘭花,在中華文化中,成了真、善、美的代名詞。唐宋以來,吟頌蘭花的詩、詞、賦、曲、書、畫等各種作品,似汗牛充棟,不可勝數,成了文化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李白說:「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松;幽蘭香飄遠,松寒不改容」。北宋文學家黃庭堅曾說:「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女之色蓋一國,則曰國色;蘭之香蓋一國,則曰國香」。「蘭甚似乎君子,生於深山薄叢之中,不為無人而不芳」。

  蘭的形態賢淑,花香幽遠,被譽為「香祖」。 孔子時代,頌蘭為「王者香」。《家語》中說:「孔子曰與善人交,如入藏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俱化。」就是說與正人君子在一起,如在養蘭花的房間里,被香氣所化。更是「不以無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瑣。氣若蘭兮長不改,志若蘭兮終不移」的描述,表達了中華民族的志向與骨氣。蘭花不驕不媚,氣質超凡脫俗,深受人們的鐘愛,尤其在我國人民心中,蘭花是真誠、美好的象徵。

   蘭為「香者王」,香氣清幽,素有「香祖」之稱,尤以其青艷含嬌、風姿脫俗,給人以「蘭氣清和引群品」的感覺。所以,人們便把蘭花作為一種高尚的人格的象徵。因其是「色、香、姿三者兼備」的稀世之花,人們更將它比作完美人格的體現。

愛國詩人屈原,在他屢受毀謗、慘遭放逐的不幸際遇中,將他的滿腔愛國熱情化作了流傳千古的不朽詩篇。而在他的詩中,以蘭寄志:「秋蘭兮青青」,「蘭芷幽而有芬。」蘭與蕙被當作「美女」、「君子」、「賢人」……來加於歌頌的,歌頌他對美好的祖國、美好的情操、美好的理想的嚮往與追求。

  「蘭溪春盡碧泱泱,映水蘭花雨發香。」杜牧筆下的蘭花,在碧水茫茫的蘭溪河邊,河水與蘭花相映,蘭花散發著特有的幽香,細雨霏霏,將一幅朦朧淡雅的圖畫呈現在我們的面前。「谷深不見蘭生處,追逐微風偶得之」。蘇轍的這首詩,意境雖頗蘊禪機,但對幽蘭的簡約品性,推崇備至。愛國將領張學良將軍,寓居台灣,養蘭自娛,作詩讚蘭;「芳名譽四海,落戶到萬家。葉立含正氣,芳妍不浮華。常綠斗嚴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風姿寄高雅」。這不正是將軍一身浩然正氣的自我寫照嗎!朱德、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也非常喜愛蘭花,戎馬一生的朱德委員長,南征北戰之餘,愛蘭、養蘭數十年似一日,他讚美蘭花道:「幽蘭葉秀喬林下,仍自盤根從草旁。縱使無人見欣賞,依然得地自含芳」。道出了一位革命先輩一生無私奉獻的商尚情操。陳毅寫有」幽蘭在山谷,本自無人識,只有馨氣重,求者遍山隅」的著名詩句。說出了不管什麼人,只要對社會有用、對人民有利,在建設祖國的事業中,廣大群眾還時需要你的。

  蘭,從深山幽谷中飄然而至,搖曳春風,多麼的自由、浪漫、愜意啊!淡淡嬌姿,如美人婀娜靈秀,鳳眼顧盼生情,臨窗誦詞品賦。如君子孤高雅潔超脫,遠離塵世的喧囂浮躁,在寂寞清貧中實現高尚的完美。

三、 竹

 許許多多葉似劍鞘的竹子,枝繁葉茂,連片成海。它們有的如綠珠墜地,有的又如翠雲接天,那千姿百態的竹海里,竹葉婆娑起舞,搖曳萬里。置身於竹海,處處飽含著竹的清香。其情其景其幽香,無不使人陶醉。

明月如水,涼爽的閑庭中,翠竹依階低吟,挺拔勁節,清翠欲滴,婆娑可愛。竹在清風中簌簌的聲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讓詩人深深感動。

竹之絕妙處,乃在虛心勁節,筠色潤貞。其性最殊,遭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風來自成清籟,雨打更發幽韻,饒有「篩風梳月帶雨斜」的特色,剛貞不俗。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毀其節」來比喻人的氣節,更喜在庭院中植竹觀賞。

竹,桿如椽之筆,在天地間,以生命和青春書寫著正直和虛心;葉似宋詞中的翠鳥,尖尖的啄,銜著永恆的春天;筍做著雲的夢,從山澗雜石亂草中探出頭,小小的,卻也要親吻璀璨的陽光。就是那些仁人志士,丹青俊傑,以此為寄託,或吟或唱。曲曲玉笛洞簫,訴說著人間激越和蒼涼。

  竹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鐵骨,又有蘭翠色長存的高潔,它有著"勁節"、"虛空"、"蕭疏"的個性。它的"勁節",代表不屈的節操;它的"虛空",代表謙遜的胸懷,它的"蕭疏",代表詩人超群脫俗 。 竹,夏不畏酷暑,冬不屈霜雪,生不避貧壤,伐後可復生的頑強特點,歷代文人騷客,從中得到多方面的思想啟迪。

據《太平御覽》記載,晉代大書法家王徽之(子猷)(王羲之子)曾「暫寄人空宅住,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方誌敏烈士自撰對聯掛於卧室以自勉:「心有三愛奇書駿馬佳山水,園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蘭」,甚至自己的兒女也以松、竹、梅、蘭命名,足見竹子在他心中的地位。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愛竹之痴,可見一斑。東坡自出仕到病逝常州,其間曾三次被貶謫。他在自輓詩中寫到「問汝平生功業,黃洲惠洲儋洲」,三次人生浮沉,東坡完成了他的人生蛻變,從躊躇滿志要報效朝廷到豁達超然物我兩忘,始終如一的是他的曠達胸襟,剛直秉性。內心的變化必然也導致對物的認識的變化。東坡由人生際遇而引發的感嘆,對生活的思考,也就不知不覺折射在竹上。東坡的竹便從「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的抱負慢慢轉向了「疏疏簾外竹,瀏瀏竹間雨。窗扉凈無塵,幾硯寒生霧。」的安閑,一直到了「累盡無可言,風來竹自嘯」的淡定,「披衣坐小閣,散發臨修竹」的超然和瀟洒,正是「誰似東坡老,白首已忘機」。東坡寧可不吃肉也要種竹,不僅是因為嗜竹,恐怕更是因為「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吧。也許正是因為東坡有曠達的胸襟,瀟洒似竹,剛直堅毅,不屈似竹,正人君子,氣節似竹,才會有惺惺相惜之感吧。

李賀的「無情有恨何人見,露壓煙啼千萬枝。」寫出了竹的幾分哀怨,把情與恨的感嘆用竹寫了出來。范成大的「船尾竹林遮縣市,故人猶自立沙頭。」則在竹中寫出了含淚的離愁,讓人感覺那綠竹也有著一分與人相同的離愁別恨。

清代傑出藝術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特別喜愛和擅長畫竹,他題於竹畫的詩也數以百計,豐富多彩,獨領風騷。他在《竹石》圖的畫眉上題詩曰:「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難還堅挺,任爾東南西北風」,高度讚揚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衙宅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聽竹聲蕭蕭,想到了人民啼飢號寒,看一枝一葉,想到自己這些小官吏的責任和使命。憂民之心,盡瘁之意依依可見。「老老蒼蒼竹一竿,長年風雨不知寒。好叫真節青雲去,任爾時人仰面看。」「未出土時先有節,縱凌雲處也無心。」 「咬定幾句有用書,可忘飲食;養成數竿新生竹,直似兒孫」。「愛竹總如教子弟,數番剪削又扶持」。這些聯語詩句,生動地表現了板橋先生對竹的一往請深。他精心修剪百般呵護,如先生之教育子弟,如長輩之愛撫兒孫,絕不嘩眾取寵,毫無矯柔造作,自然、親切、真摯,如果沒有對竹的真愛是寫不出這樣的句子的。「疏疏密密復亭亭,小院幽篁一片青,最是晚風藤榻上,滿身涼露一天星」。「軒前只要兩竿竹,絕妙風聲夾雨聲,或怕攪人眠不著,不知枕上已詩成」。「新篁初放,在夏月中,能驅吾暑,能豁吾胸」。

對於畫竹,鄭板橋曾寫下了自己的這樣的體會:「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此機也。獨畫云乎哉!」因此,從竹子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啟示,激發情感,經過「眼中之竹」,轉化為「胸中之竹」,藉助於筆墨,揮灑成「手中之竹」即「畫中之竹」。這也成就了「胸有成竹」的一段美談。

文人愛竹,不單是愛它的秀美,更因它的高潔,它那剛正不阿的性格,不畏風霜嚴寒,正是文人學者畢生所追求的,也是做人的根本所在。"雪壓枝頭低,雖低不著泥;一朝紅日出,依舊與天齊"這是明太祖朱元璋給予竹的剛正之譽;"凌霜竹箭傲雪梅,直與天地爭春回"是竹的自信;"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是竹的堅強;"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是竹的清高;"宜煙宜雨又宜風。拂水藏村復間松。移得蕭騷從遠寺。洗來疏侵見前峰。侵階蘚折春芽迸。繞徑莎微夏陰濃。無賴杏花多意緒。數枝穿翠好相容。"是竹的可人;王維有「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之句,可謂萬千瀟洒。能得到如此的美譽,人們自然而然地也就喜歡竹了。

竹子無牡丹之富麗,無松柏之偉岸,無桃李之嬌艷,但它虛心文雅的特徵,高風亮節的品格為人們所稱頌。它坦誠無私,樸實無華,不苛求環境,不玄耀自己,默默無聞地把綠蔭奉獻給大地,反財富奉獻給人民。

                         四、菊 

   菊,群芳中的隱者。在萬花即將枯萎的深秋季節,百卉凋零,唯有菊花悄然于田野村舍、木柵竹籬、數影牆旁霜中爭艷。在凜冽的秋風中,品讀著恬淡脫俗。菊花花形優美,色彩絢麗,清雅高潔,自古以來被視為高風亮節、清雅潔身的象徵。

每看菊花,我總是沉靜在一種「入靜」的感情之中,這感情是朦朧的,卻又是清晰的,言無盡也意無窮。我愛菊花,愛它樸實無華的氣質和品德。菊花不像月季那樣應月而開,時開時謝,而是「開花獨自遲」,它沒有牡丹那樣天資富貴,卻有高風亮節。當百花凋零的寒霜季節,唯有它在秋風中婷婷玉立,表現出「我花開後百花殺」的風格。菊花沒有桃花的輕佻,芍藥的艷俗,它的顏色紅的浮沉,黃的典雅,白的神聖。它也少牡丹之霸氣,無梅花之傲氣,同紅葉凌霜,與青松為伍。所以歷代志士文人多以菊花的品德自勵自勉,對菊花倍加吟頌,從屈原的「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在」;陶淵明的「採菊冬蘺下,悠然見南山」;韓琦的「莫嫌老圃秋容淡,猶看黃花分外香」;蘇東坡的「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秋」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呤菊名句,而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黃巢的呤菊詩「我花開後百花殺」,以及毛澤東同志的「戰地黃花分外香」詩句,則更給菊花賦予了另一種含義。 

   文人以花抒發內心的情感(陶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或借花來表達崇高的理想抱負(黃巢:「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他們筆下的菊花,顯得多姿多彩。

菊花經歷風霜,有頑強的生命力,高風亮節,因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由此得了「花中隱士」的封號。王安石的「黃昏風雨打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把落地的黃菊比喻成雨後的黃金。酩酊大醉的杜牧也有「 塵世難逢開口笑, 菊花須插滿頭歸。」的詩句。李清照的「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詆遲?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寫出了自己的滿腹憂鬱。詩人喜歡菊花,看重的是「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杜甫)。元稹說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後更無花。」僧齊已贊它「無艷無妖別有香」,聲明自己「栽多不為待重陽」,「卻是真心愛澹黃」。 

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說:「我昔愛菊成菊癖,佳種不憚求千里」。蒲松齡還寫了不少詠菊佳句:「登堂把酒對黃花,老子顛任意興嘉」;「爛漫黃花召眼光,當晚把酒近重陽」;「堂中花滿酒盈觴,妙遣花香入酒香」等等,飲酒賞菊之情,躍然紙上。

   著名文學家張恨水,每當一部作品問世,他都要到花市買幾盆菊花或上山採集野菊花,他對菊花一往情深。曾有詩詠之:「飄逸尚留高士志,幽嫻不作媚人裝」。 

 第一個與菊花結成不解之緣的要數東晉詩人陶淵明了。他辭去彭澤令,掛印歸田,當了隱士,酷愛蒔菊,寄情於菊花。他的「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流芳千古,被後人奉為圭臬。陶淵明已成為愛菊的象徵。

   最早詠白菊的當推劉禹錫和白居易。令狐楚家中有白菊,劉一再見諸吟詠:「家家菊盡黃,」「梁園獨如霜。」花的潔白有如「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紅妝」;花的嬌貴使得「桂叢慚並發,梅蕊妒先芳。」白居易回憶經歷的杭州、洛陽、蘇州「三處菊花同色黃」,晚年見到「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時,不由得既興奮又感慨。中唐時白菊還是如此珍稀,到晚唐李商隱筆下,便是「霜天白菊繞階墀」了。相應地詠白菊詩也多了起來。司空圖對白菊懷有偏愛,寫有《白菊雜書四首》和兩組《白菊三首》。 

    宋代,王安石與蘇東坡的一場菊戰,一直在文壇傳為佳話。一日,蘇東坡造訪王安石未遇,見其桌上放著兩句詩:「黃昏風雨過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蘇東坡認為百花都落瓣的,唯菊花不落,是乾枯在枝頭上的。於是,就續了兩句:「秋英不比春花落,為報詩人仔細吟。」王安石不服氣,他認為屈原長詩《離騷》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其實,菊花有落瓣也有不落瓣的,不可一概論之。

  

「四君子」的孤高清傲、堅毅剛強、聖潔脫俗的性格,不就是古今正直文人的象徵嗎? 真正的君子應該具有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願望、博大胸懷;白居易的「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的同情、仁慈之心;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堅定不移、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于謙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清白正直、忠於操守的人格;龔自珍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雄心壯志。

推薦閱讀:

如何正確理解「小人之交甘若醴」?
我所堅持的到底有沒有意義?
金口靈斷——眉頭雜亂眉尾散,何知君子多災困,口大有法額頭寬,何知君子百事昌
請問什麼是君子之風?
也談君子不器

TAG:君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