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幫清朝收復台灣後,向康熙提一個建議,若實施,日本也將難逃

展開 廣告 首頁 歷史 正文

此人幫清朝收復台灣後,向康熙提一個建議,若實施,日本也將難逃

說道歷史

自從鄭成功收復台灣,台灣就成為了鄭成功家族的地盤。但鄭成功收復台灣只是迫於清兵壓境,之後經營台灣更是因為北伐無望。康熙出兵台灣更多是要掃除南明勢力,之後一度想放棄,雖然後來設置官署,也並不用心治理,一切為維持穩定。在康熙收復台灣一統全國的過程中,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施琅。

施琅,字尊候,號琢公,福建晉江龍湖鎮衙口人,本籍河南省固始縣方集鎮。清初聞名將領。生於天啟元年(1621年),卒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早年,他是鄭芝龍的部將,順治三年(1646年)隨鄭芝龍降清。不久,因為鄭成功的吸引,入海參加鄭成功的抗清部隊,成為鄭軍中一員虎將,活躍參加抗清活動。後因與鄭成功交惡,變成父親和弟弟被殺的大禍,他再次投清。他先後擔任副將、總兵、水師提督,參加清軍對鄭軍的進犯和招安。

投奔清廷後,施琅擔任了福建水師提督,他力主收復台灣,然而此時的清廷卻想要放棄台灣。最終,經過施琅等人的竭力勸說,康熙改變了原有的主張而決定收回台灣,而收回台灣的任務就落在了施琅的身上。施琅果然沒辜負康熙對他期望,他成功將台灣歸入到了大清的版圖之中。

施琅收復台灣後,在清廷內部產生了一場對台灣的棄留之爭。許多大臣對台灣的戰略地位缺乏認識,竟然認為佔領了台灣只能白白花錢,不如把老百姓全都遷到大陸。大臣中主張守台者只有姚啟聖和施琅等少數人。在這樣的情況下,連康熙皇帝也動搖了。施琅乃上《恭陳台灣棄留疏》,堅決反對這一謬論,顯現出他的遠見卓識。他的努力終不致前功盡棄,由於他的力陳,1684年 4月台灣第一次被納入中國版圖。

但是就在剛剛剿滅鄭氏不久,所有人皆大歡喜,準備大開慶功宴的時候,就在這時,施琅上書康熙,根據清史稿的記載,施琅在信中對康熙表示:倭賊盤踞海外為禍,自前明起已有百餘年,今銳氣正盛,可效元祖之事,提中國之兵伐之,永絕倭患,安定東南。康熙受到這份上書的時候,大肆誇獎了施琅一番,甚至還和眾大臣討論一番,因為施琅是為喊人,得到了眾大臣的排擠,還有因為當時准格爾單蠢蠢欲動所以否決了這個建議。

這個計劃最終被否定,一方面當時的德川幕府對清朝態度還比較好,另一方面,當時西北的葛爾丹趁機大舉入侵,清廷的注意力不得不轉向西北,這個計劃也就被徹底擱置了。其實就當時的形勢而言,直接征伐日本極大可能成功,當時清朝所使用的戰船借鑒了荷蘭的技術,可以算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而且康熙年間的國力應該算是整個清王朝最鼎盛的時期,日本根本沒有能力與清朝一戰。此後清朝就開始閉關鎖國,直到後來被日本迎頭趕上,甲午慘敗更是導致列強肆無忌憚的大舉入侵,開啟了中國近代以來的屈辱歷史。

 

康熙三十五年,施琅以76歲高齡,病逝於福建水師提督任上。「平台千古,復台千古;鄭氏一人,施氏一人。」康熙帝對施琅評價前後不一,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兩種。早期認為「粗魯武夫,未嘗學問,度量偏淺,恃功驕縱」,後期認為他「才略夙優」、「有謀」「善斷」。

推薦閱讀:

再造中國區劃的建議書
高善文建議買入低估港股
相學館---建議收藏
八字命理丨比劫旺相,取官星為用,不建議合夥求財的八字!
建議你喜歡雙魚座

TAG:日本 | 台灣 | 清朝 | 建議 | 康熙 | 實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