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白為什麼不給杜甫回信?



我是煮酒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唐朝經「安史之亂」,可說是中國封建史上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但這場禍亂並非沒有半分回報,它不僅暫緩了唐室的一系列尖銳矛盾,也迎來了詩歌的一個發展高峰。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都是活躍在這場禍亂附近的人物,他們對這場人寰慘事有著切身的體會,對黎民之苦更是感同身受,其文華才氣經磨礪後,更得到升華,千古詩家,難望其項背。

李白與杜甫逝去一千三百年後,網上李白與杜甫關係不好的流言大火,所依憑者,不過是杜甫贈李白詩遠多過李白回贈,於是有人斷言,李白是「負心漢」,杜甫與李白相交,不過是「剃頭挑子」,一頭熱而已。現在,我們就李白與杜甫的往事進行淺顯的辨析,看看李白是否真是那「負心」之人。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名動天下,他奉旨入京師,得仕翰林,但其文人風華,很快便不為朝中那幫在權勢中打滾的糙貨所不容,受不盡的慪氣,穿不完的小鞋,很快,李白便得了個「賜金放還」的下場——若非其才名廣博,說不定便陷入其中不可自拔,身首異處也是有可能的。小胳膊擰不過大腿,李白終於在滿腔不甘與怒火中走出了長安。天寶三年,杜甫離開洛陽一路遊學,至陳留時與李白會於梁園,二人便相交遊於梁、宋一帶。隨後,高適又跑進來插一腳,三人行,吐抱負、唱詩文。第二年,李白又跟杜甫撞上,同游于山東齊魯大地,終於魯君分別,此後,二人再未會面。

李白與杜甫相遇時,李白已過不惑,杜甫才三十三歲。其時李白已經名動天下,是當世文壇泰斗般的人物,於杜甫而言,那就是偶像,初遇時自然忐忑,《贈李白》「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說話時客套居多,但那欣喜決非作假。杜甫與李白的共鳴,大約在其七絕《贈李白》中臻為頂峰,「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這是兩人第二次游於齊魯尋仙問道時,杜甫有感而發,兩人情誼已厚,說話時也沒有了初遇時滯澀。

李白寫給杜甫的詩,我們看到的的確很少,如李白《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雖然充斥離愁,我們仍可惡意揣測,這不過是客套幾句,但一則,文化才氣讓「力士膠靴」、「貴妃磨墨」的高士,會跟一個看不上的後輩客套?京師長安滿城的達官顯貴尚且無法令其折腰!

李白一生苦楚。苦什麼?苦抱負!可抱負與氣節相權,他還是離開了長安。當然,最直接的證據還是來自於杜甫詩《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關係不好能夠同被而眠?

李白贈杜甫詩少,一則經過千年時光,傳下來的有多少?二則,僅以書信便斷定兩人的關係,本就是不靠譜兒的做法。


推薦閱讀:

李白應該在哪裡「進酒」?
這世上最大的誤解,就是你以為李白只是個詩人
李白的最愛到底是誰?
如何以「我欲上青天,獨攬風與月」為開頭寫一首詩?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百尺按唐代的也就30多米,真能產生那種感覺嗎?危樓是哪座樓

TAG:杜甫 | 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