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學是什麼

  唐代青釉胡人騎馬俑

  □李榮勝 著

  可見創作出古人認為好的詩歌決不是件容易事。我這裡決沒有反對今人寫古體詩的意思,只是想說要想寫好古體詩,就要學習研究古人創作詩歌的要求與經驗。古人創作詩歌的要求可以概括成四點:

  其一:講究意境。所謂意境,首先是要有詩情。有了真情才能有意境。比如王維的《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其次是要有畫意,一首好詩便是一副好畫。比如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再者是要有哲理。只有詩人對社會生活具有獨到的深刻理解才能構建起深邃的意境。比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其二:講究格律。古代詩歌配樂的稱為樂歌,不配樂的稱為徒歌。但無論是徒歌還是樂歌,作為詩歌的文字形式,格律都是必要條件。不講格律,不押韻腳,則不能稱為古詩,更不可能成為一首好詩。當然,格律的平仄是可以有一些變化的。這都需要在詩歌創作實踐中研究、探索。

  其三:講究字句。一首好詩的用字、造句,必須精當、平穩,不浮不躁,文氣通暢,不但合韻律,還要合詩情合意境。在這方面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千古模範式的佳話。比如「推敲」一詞的由來:是說唐代詩人賈島騎著驢作詩,得到「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但他又覺得第二句中的「推」字改為「敲」字可能更好。猶豫不決之中,就用手比劃「推」和「敲」的動作,還是拿不準,無意中碰到大詩人韓愈。韓愈見賈島動作古怪,莫名其妙。賈島就向韓愈說明正在作詩,拿不準是用「推」還是用「敲」。韓愈想了一下說當然用敲好,這樣兩句詩中有動有靜又有聲了。從此,後人就用「推敲」一詞來比喻斟酌字句,反覆琢磨了。再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中的「綠」字,開始用「到」字,後改為「過」,又改為「入」,再改為「滿」,最終選用了「綠」字。一個「綠」字使全詩生出色彩。一首好詩的字句就是要言簡、意深、情婉、音諧。

  其四:講究謀篇。一首好詩,無論五言、七言、無論四句或八句或更長,都要布局合理,工整平正,在有限的字句里,表達出無限深遠的情志。古人還把「起、承、轉、合」四字,用於詩的分段布局,以求字句的內在聯繫和抑揚頓挫的節奏。比如李白的《夜思》:床前明月光(起),疑是地上霜(承)。舉頭望明月(轉),低頭思故鄉(合)。

  中國為什麼能夠成為詩歌大國呢?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名詩佳句傳承至今呢?了解了古人對詩歌的創作態度和創作追求,就能從中找到答案。這些是否會對我們今天學習文學創作的人有一點有益的啟示呢?

  詩歌的發展:

  從《詩經》和《楚辭》誕生之後的2000多年裡,民間的詩歌創作和宮廷文人的詩歌創作始終沒有停止過。匯成的詩歌典籍成千上萬。

  先秦時代的朝廷就有向民間採集詩歌的傳統了。正是由於這個傳統,才產生了《詩經》。秦王朝結束戰國紛爭,統一中國,但二世而亡,時間很短。到漢代時,樂府詩歌已十分昌盛。這與漢承秦制設立專門掌管音樂的機構有關。這個機構叫樂府。它的一個重要職能就是到民間去廣泛採集民歌。到魏晉南北朝時又承漢制,南朝樂府收集南方民歌,北朝樂府收集北方民歌。到宋朝人郭茂倩彙編《樂府詩集》時,竟達一百卷之多。

  樂府詩歌的蓬勃發展,就為達到中國古代詩歌巔峰的唐詩、宋詞、元曲奠定了堅實而豐厚的群眾基礎。及至明朝、清朝,當然也有不少名人佳作,但比唐宋詩詞,只能算是落日餘暉了。

推薦閱讀:

《道德經》——提升人生智慧的寶典
受系統國學經典熏陶胎教出來的寶貝跟同齡寶貝相比,原來這麼好帶
易筋洗髓經中提到的神奇《素書》
《中庸》之天地至誠
有且僅有新墨家思想能與普世文明進行對話|墨若

TAG: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