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識仁波切 | 佛教三寶原理奧義解 佛法的總概念(下)

佛法的總概念

何為成熟/就是比昨天

                             更能承受卑賤/更能承受委屈

佛教三寶原理奧義解

佛法的總概念(下)

二、理辨性。有位哲人曾說過,佛學是哲學之母,它可以補充其他科學的不足。這是知情者之言,一個對佛教只了解皮毛的人得不出這樣的結論。佛教是以理性信仰為基礎的宗教。它的一切教義原則和思想觀點,都是建立在高度的理性思辨原則上的。佛教不是只憑感情上的盲目崇拜維護其信仰的宗教,也和那些裝神弄鬼,以奇異的騙技邪術取信於頭腦簡單的民眾的迷信和原始信仰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釋迦牟尼曾經對弟子們說:「眾比丘、眾善知識:要像鍛煉、切磨、鑒別真金那樣,對我的言論經過鑒別再進行取捨,不要因為敬仰我而加以盲從。」彌勒在《大乘莊嚴論》中說:「具有現性,善於思考分辨的人,不會受邪魔侵害。」佛法中的「四依四不依」原則---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和「四理性」---作用性、相對性、合理性(合乎邏輯)、合法性(「法」指事物的自然性能)則充分說明了佛法的理性原則。

佛法中的理諦(絕對真理)和事諦(相對真理)觀,中觀家的緣起性空論,唯識家的物三性論,佛家的最高思想原則四法印即諸行無常(「行」指行法,包括一切因緣造作的物質的和精神的存在)、有漏皆苦(「漏」指引起煩惱的情識)、諸法無我(「我」指事物的獨立自性)、涅槃寂靜(「涅槃」指苦與苦因的消除狀態)等,都是嚴密的推理和精細的分析論證所得出的結論。

 

蘇聯科學院院士沏爾巴茨基在《在佛家涅槃概念》一書中說:「龍樹應列入人類偉大哲學家之列。」他說:「龍樹的奇異文章風格總是令人感到有趣味、大膽,使人無法回答,有時也彷彿驕傲。」他把龍樹的哲學觀點和英國哲學家布拉得烈火、黑格爾的哲學觀點進行了比較,說:「布拉得烈對於日常生活差不多一切的概念,如事物的性質、關係、空間與時間、變化、因果、動作、自我等都一一加以駁斥,與龍樹的否定論正相吻合。」「在黑格爾的辨證法和龍樹的辨證法之間或者可以發現更大的親切的類似。」宗喀巴大師說:「我們和外道的辯論中,對方不可能承認佛的教言,我們只能以理服人。

因此,在論證教義時合理的論證比教言更有權威性。」又說:「通過因明推理,證明佛和佛法的正確性、可靠性所建立的信仰,才是真正的信仰。」還說:「不掌握銳利的思辨推理武器,就連一般淺顯的教義也不可能理解透徹,何況那精細入微的甚深道理。」「研究問題,達不到精細入微、絲毫不差的地步,不可輕易滿足。」由於佛法中的許多高深原理是建立在精細的理辨思維上的,超出了一般經驗範圍和粗淺的思維模式,對理解佛法增添了很大的難度。

因此,對佛理的認識出現了大大小小的許多分歧。從大的方面說,就有了毗婆沙派、經論派、唯識派、中觀派四大哲學派別。其中前兩派以小乘經典為主,屬小乘派,後兩派是大乘派。這種觀點上的差別,主要是慧根鈍利的差別即智力層次上的差別。所謂「大乘和密乘經典屬後人偽造」的說法,純屬一些人的偏見,對此,彌勒和印度大乘師們進行了十分有力的反駁。

現在有些人認為」佛教經典《阿含經》最可靠(言下之意,其他經典不可靠),「部派佛教的思想符合佛的思想」(言下之意,其餘教派的思想不符合佛的思想),這種說法是無知加偏見的產物,經不起考究。見解上的種種分歧,從反面說明了佛理的高深和難度。從古到今,有很多人花費了很大的精力研究佛教,但最終只懂皮毛、深入不到精髓的主要原因,除了自己的世俗觀念和邪見偏見形成的認識障礙以外,也有不掌握理性思辯武器,不得有效方法的原因。要想真正了解佛法,必須掌握「因明」和「中觀」這兩件銳利的思想武器,否則想攻破甚深智慧的金剛城堡,只是徒勞而已。

三、情感性。平常說:無情不是佛。如果說「佛是覺悟者」,這隻說明了佛的一半,即智慧的一面;但佛還有大慈大悲的一面,即感情的屬性。佛之所以成為佛,不僅是靠大徹大悟的智慧,還要靠無比高尚和純真的感情,因此,佛法主要是由兩條主線構成的。這兩條主線即大智和大悲心,它是佛的靈魂,也稱「佛父」和「佛母」。慈悲心是父親的「種子」,智慧是「母胎」,因此通常把佛法也稱做「慈悲為核心的性空大法」,或叫「悲智雙運法」。

宗喀巴大師說:「小乘和大乘的主要區別不在智慧方面,而是在方便法方面。」「方便法」指以大悲心為動力的利眾行為。聲聞、緣覺雖能開悟,即產生人無我和法無我現觀智慧,破除流轉三界的煩惱障,但只能成出世的小乘羅漢,成不了佛菩薩。

成不了佛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全心投入利眾事業的大慈(愛心)大悲(同情心)和勇挑度眾重擔的大雄心,所以,一個剛入道的菩薩的功德,要比已證果的小乘羅漢大得多。因此,佛經中說:聲聞和菩薩相比,聲聞是一顆「小星星」,菩薩是「天空」。因聲聞、緣覺只有智慧,沒有大慈大悲心,冰冷無情,只想自己出離塵世,永住寂靜涅槃境界,是一種自私自利的表現。從菩薩的角度來看,這種思想境界過於渺小,不足以仿效。菩薩用像母愛那樣深沉熱烈的愛心對待一切眾生,為眾生的脫苦得樂發心修證無上菩提,自始至終堅持利眾功德和智慧雙修,以智慧防止墮落世俗,以慈悲心防止墮落小乘的自樂涅槃境,入世度眾,永不間斷,把自己修證成佛看做是為利樂眾生的需要,把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看做是自己的義不容辭的責任,把一切思想言行是否完全符合這個利眾的原則和目標作為區別善惡的標準,徹底克服狹隘自私、貪婪憤恨等品德缺陷和惡行,這就是大乘道的發心和修持。

 

四、實踐性。佛教重視理論知識,因為一個不懂佛法義理知識的人,不可能產生正信正見,一切真知正見都來自對佛法的學習,即聞思修。但佛教重知更重行,反對空談。佛陀曾親說:

我不能用聖水洗凈人的罪業,

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無法直接移植給別人,

只能用真理進行教化,使人們自脫。

這就是說佛只是指出道路和方法。這道路和方法就是佛法,解脫要憑自己的思想行動。「佛法」的真正含義是佛菩薩的思想行為和品德境界。「道」也指這些東西。自己是否已皈依三寶,進入佛門,也是主要看自己能否如法行事,而不是看掌握了多少佛法知識、有沒有皈依證、穿什麼衣服、是什麼身份等表面現象。衡量一個佛門弟子道行的標準也不是看他的外表和在社會上的名譽、地位、稱號、有多少弟子,因這類東西容易偽裝,騙子都可以做到,而是看他平常處世、待人接物的態度和言論、行為是否符合慈悲利眾的佛法標準。

當今一位藏傳佛教大格西曾說:「學佛的難度不在對佛法的理解上,而難就難在『做』字上。」這話一針見血地說出了佛教的重點和難點。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傳授方法也是邊學邊做,重點在實踐。有的傳法高僧,從頭至尾講完一部《菩提道次第廣論》主要從學修實踐方面指明了一條從凡到佛的修持道路,《菩提道次第廣論》傳授方法也是邊學邊做,重點在實踐。有的傳法高僧,從頭至尾講完一部《菩提道次第廣論》需要五至七年,甚至十多年,就是一步步從實踐上,思想行為的改惡從善上認認真真地做,這才真正體現了佛教的務實精神。

 

任何一種知識和學問都是為了指導實踐,但一般學問不經過實踐,也能被充分認識和理解透徹。佛法卻不同,它的知識內容,必須通過實踐中的親證親驗才能理解,這就是所說的「不可言傳,不可思議」的悟境。

許多學習佛法、研究佛法的人,把佛法當做一般的學問來研究佛法,雖然讀了很多經書、資料,因缺乏身心投入的實踐經驗,始終得不到真知正見,其結果不是一知半解,就是產生錯覺、偏見,墮入歧途。這種情況更能說明,佛教離開實踐,就無法體現它的有效價值。

上面說了一些佛法的一般特點,下面再說一說佛教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什麼。要說這個問題,就要從佛教的根本教義「四諦」和「三級追求目標」說起。「苦、集、滅、道」四諦是佛法內容的高度概括,儘管小乘和大乘教派在對四諦的解釋上有深淺的差別,但基本精神一樣。「苦諦」是受業和煩惱制約的一切有情生命(不包括植物)的本質屬性。「苦」指生命的感受,即對生、老、病、死、生存條件、精神、肉體等方面的種種苦感。根據這種苦的多少和輕重程度,分六道眾生為三種類型。重苦型:畜牲、餓鬼、地獄;輕苦型:色戒和無色戒天人;中間型:人類和欲界天人、阿修羅。「集諦」是產生苦的原因,分貪、嗔、痴等使人的思想意識變得混濁顛倒的「煩惱」和由此引起的各種善惡行為兩類「業」。「滅諦」是徹底消除苦與苦因的解脫狀態。「道諦」是擺脫苦境、剷除苦根---煩惱與業的方法和道路,即三乘解脫道。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佛法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有情生命的苦樂生死命運問題。有情生命的這種不幸命運,不是上帝和惡魔之類的外部因素造成的,而是自己的虛妄顛倒意識造成的。寂天《入菩薩行論》中說:

人人都不想吃苦,卻自討苦吃;

人人都嚮往幸福快樂,

但與自我為敵,

破壞自己的幸福和快樂。

這種事與願違,就是原本的光明心性受污染,變得混濁不清(無明)造成的。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靠開發自己心中的光明智慧,辨別真假虛實,自覺地掌握和改變自己的命運,走出苦煩困境。

根據眾生的機緣,佛法提出了三級解脫目標和相應的方法,這「三級解脫法」,也稱「三士道」。初級目標,即下士道:人天幸福。通過修十善等戒惡行善行為,避免下墮三惡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轉生相對苦輕的天道(欲界、色界、無色界)和人道。

初級解脫目標是重苦、惡運中的解脫。中級目標,即中士道:認識到有生死輪迴就有苦的道理,為超脫輪迴發出世心,修戒定慧,達到出世的目的。

中級解脫是塵世中的解脫,聲聞、緣覺屬本道,只能達到這一級解脫目標。

高級目標,即上士道:認識到解脫煩惱、出世並非全面解脫,尚有所知障妨礙徹悟,既未達到徹底的自度目標,也不具備度人的智慧和本領,因而發菩提心,進行福慧雙修,徹底破除二障,獲得無上菩提,實現以色法二身利樂眾生的事業和與世共存的終極目標。

菩薩如果認為投身地獄的火海可以幫助眾生,

他就會毫無猶豫這樣去做,就像是天鵝飛進涼爽的湖泊一樣。

願你能成為 / 你所在之處的 / 那道光明

|中國噶舉中心|

共同搭建一個沒界的精神樂園

Let us work together to build a spiritual paradise without borders.

弟子,要強,上一直在看和注視你到力量了

Disciples, to strengthen, strong, Guru has been nursing and watching you, 

yet you feel the power?


推薦閱讀:

雪相法師做居士時,在寺廟護法的一些小事
佛教為什麼宣揚「戒色」?
我師父說丨佛法並非一概而論講「無欲無求」, 這是片面的誤解
印度佛教史(5)業力因果論
印光大師說,「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如何理解?

TAG:佛教 | 佛法 | 原理 | 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