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解密:明朝抗擊後金大將袁崇煥冤案陰謀

袁崇煥(1584-1630),字元素,號自如,廣西藤縣人,是明末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國家內憂外患、民族危難的時刻,他挺身而出,以一名文士身份請纓抗敵,督師遼東,肩負起保衛國家的重任,屢敗強敵於邊關,被譽為「遼東長城」。最後,卻因閹宦讒言,被生性多疑、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以「通敵叛國·罪,處以慘無人道的·磔刑」,釀成一樁千古奇冤。袁崇煥死後,留下了諸多讓世人難以明了的歷史之謎與懸案,諸如他究竟死於何人之手?他的屍骸葬於何處?他是否有後代留下?他出生於哪裡?400多年來,這些始終是一個難解之謎!對袁崇煥從出生到考中進士的36年時間裡,史書的記載幾乎是空白的,野史筆記也各執一說,莫衷一是。至於他為官10年的歷史與死後親屬去向,也語焉不詳,說法不一。本文根據實地考察所取得的資料,結合正史、野史、名人傳記以及流傳於袁崇煥故里藤縣的民間傳說,撰成此文,以饗讀者。袁崇煥父祖落籍廣西藤縣關於袁崇煥的籍貫,據多處史籍記載均系廣西藤縣,但清乾隆中葉以後又相繼出現了《東莞縣誌》的·東莞人·說和《平南縣誌》的·平南人·說,從此「籍貫」之爭紛紜不息。袁崇煥的祖先居於廣東東莞是不爭的事實,然而他的父祖因何落籍藤縣?其中又有什麼奧秘?仰慕慕勝 定居白馬時間回溯到明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從藤縣縣城溯江而上20多公里的潯江(又稱藤江)南岸,有一個叫白馬蓮塘的村子(今藤縣天平鎮新馬蓮塘村),濱江新建的一幢三進青磚灰瓦大宅院格外的引人注目。宅院左邊不遠處是一座九嶺起伏連綿、鬱鬱蔥蔥的山丘,山丘脫出一條山脊向潯江延伸,將滾滾西來的潯江攔腰抱住,扭成一個靜如平湖的大江灣,宅院便坐落在三面臨江的一個小山包的左面,面水而築,背水翼立。只是門前宅後的大灣,闊如平湖,水流波瀾不驚。新宅雖不是很大,卻錯落有致。從江邊拾級而上至新宅大門,門口不寬,門墩是兩個雕刻蓮花的丹霞石墩,門框是條形青石。門額上書「任天居·三字,取意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大任天降之意。左邊門框雕·袁宅」。進入大門,兩邊是雕梁迴廊,中間為中堂,中堂後壁懸掛·樂性堂·橫匾,寓意取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義者樂性」之說。兩邊懸掛楠木雕聯:·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中堂後兩邊是廂房,後面是正廳和居室。又以左文右武的格局在宅外右邊蓋有一廊馬廄,安設栓馬石、喂馬槽等物(此二物及4個丹霞石墩現存於蓮塘村)。此時,屋主袁西堂坐在中堂,顯得神清氣爽,手捧茶壺斟茶自飲,頗為悠閑。他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想到目從遷居此地以來,生意順利,又建起新居,兒子娶得賢妻,長孫即將出世,有種說不出的激動。身旁的兒子袁子鵬卻無父親的老成練達,在廳前走來走去,擔心、焦慮、不安的神情完完全全流溢於臉上。後院產婦的一聲聲痛苦的呻吟,一把一把地揪動著他的心,讓他心驚膽戰。妻子昨夜子時臨盆,現已近中午,能否安然從鬼門關回來,真讓他擔心啊!正在惶惑之際,後院傳來一聲響亮的嬰兒哭聲,不一會,侍女跑出來大聲報喜:·恭喜太爺、恭喜老爺,夫人生了位公子,母子平安!·不一會,接生婆興沖沖地抱出一位男嬰連聲道賀,子鵬連忙抱過嬰孩,走到父親面前。袁西堂聽說添了一男孫,不禁哈哈大笑,連說:「添丁發財!·袁西堂長期經商,頗通文墨,他踱著方步,捋著山羊鬍,沉吟半晌,抬頭望了望日影,道:「古人云:午時生子中狀元。此孫兒眉清目秀,當有吉名以應古語。」袁子鵬喜形於色,連連點頭。袁西堂接著說:·午時宜火,陽光燦爛,按族宗·崇·字輩排行,就叫崇燦吧。」這位新生嬰兒便叫袁崇燦。此時正是萬曆十二年四月廿八日(公元1584年6月6日)中午。但是,床上的何氏仍然呻吟不停,胎盤一直未見落下,接生婆也有些慌了,不知如何是好。馬上請來郎中,郎中觀顏打脈,臉露喜色,對袁子鵬說:·是雙胞胎呢!·一直等到戌時,又一男孩呱呱落地。此時,新居落成又添男丁,滿屋早已張燈結綵,一片光明。袁西堂喜不自禁,男孩抱出,他樂呵呵地說:「好啊,我袁西堂不知是幾世修來的福氣,一下子就有兩個孫子。長孫叫崇燦,此孫也應以·火·旁命名。煥,明亮顯赫、光彩輝煌也,就叫崇煥吧!·他又馬上對夥計余誠吩咐道:·你準備好三牲祭品,明天帶佘信隨子鵬回東莞老家祭謝祖宗,告曉族宗連添雙丁之喜。」余誠,廣東順德縣馬江人,流落江湖無依無靠,得袁西堂收留為仆幫助打理生意,生子佘信,比袁子鵬小十幾歲,二人情同手足。袁西堂為何要遣子回東莞祭祖呢?這還得從袁西堂、袁子鵬父子卜居白馬蓮塘說起。袁西堂祖籍廣東東莞縣水南鄉碣石村,袁氏在東莞頗為出名,家族頗為興盛,至仕、經商、武舉者,歷歷有人,族人也常以地靈人傑為自豪。袁西堂十五六歲就跟隨父親袁世祥經商曆練,行船跑埠往來於西江上下。從柳州、潯州(今桂平)、平南等地販運木材返廣東東莞等地經銷。袁西堂為人慷慨大方,交遊廣泛,覺得東莞雖袁族枝繁葉茂,但人濃地窄難以伸展,早有遷居粵西發展之意。他長年經商,穿州過府,對西江上下各處山川名勝多有留意。卻說白馬,地扼西江上下之咽喉,自古為英雄用武之地。此地以潯江(梧州至桂平段)分隔為南、北兩白馬,南白馬屬梧州府藤縣轄地,北白馬屬潯州府平南縣轄地。古時嶺南地稱兩粵,廣東稱粵東,廣西稱粵西,梧州藤縣處於兩粵之中,故亦稱·粵中」。秦始皇初年,派大將趙佗平定嶺南地,兵至此地,喜得白馬,即在南岸設白馬驛。漢代南方河運發達,貿易繁榮,因南岸地形狹窄,不適合集市發展而遷驛於較開闊的北岸,仍稱白馬驛。唐代名將、衛國公李靖率師慰撫嶺南諸郡,曾在自馬驛駐軍,並留題有「南白馬,北白馬,白馬雙英甲天下,狀元下馬,元帥上馬·偈語。宋代名將、樞密使狄青南來廣西征討儂智高反叛,明代當朝名將、兩廣總督韓雍征剿大藤峽(時為潯州府轄下武靖州地)侯大苟瑤民起義,也都在白馬驛安營紮寨,督造戰船,整飭糧備,揮師西進。瓦氏夫人(田州土司岑猛之妻)率狼兵赴浙江抗倭,也在此駐留。此地民風強悍,尚武之風甚熾,儂智高率軍東下進攻廣州,及後來洪秀全水師北上經過白馬驛,均不敢逗留。故歷來有「白馬有英雄氣」之說,後人莫乃群有詩讚曰:·河山賴有英雄氣,長使風光物色新。」明嘉靖(公元1522-1566年)初年,而立之年的袁西堂跟隨父親袁世祥先在蒼梧絨圩(今蒼梧龍圩鎮)粵東會館旁租賃房子住了一段時間後,便移居藤縣濛江圩。濛江圩為藤縣西北部水陸集市,濛江河與潯江(藤江)交匯於此,北通永安州(今蒙山)、荔浦縣,西上潯州(今桂平)、柳州、邕州(今南寧)等地,東下梧州、廣州,也是兩粵要衝之地。袁西堂看中濛江圩,除了商賈雲集、經商便利外,最重要的是濛江地形奇勝,圩後沃野百里,群峰環峙;圩前大江橫流,江中水道狹窄,怪石聳立、嶙峋參差,江面經常雲封霧鎖、驚濤拍岸。濁浪排空。原來,南漢時期龔州(今平南)鵬化白馬里當真出了位狀元梁嵩。白馬就坐落在辰嶺、狀元河和西江的交界處,有圩原名東濠圩,意即該地東邊有條深河溝,這是一個古老的小圩。白馬里北山南江,中有十餘里平原,東濠河蜿蜒其間,周圍峰巒起伏,有的如筆架,有的如文榜,有的如龍樓寶殿,姿態秀美,惹人喜愛。梁嵩,字子高,又字仲邱,五代十國南漢白龍元年(公元925年)赴廣州應乙酉科會試高中,殿試以一首《賦荔枝》詩:「露濕胭脂拂眼明,紅袍千裹畫難成。佳人勝盡盤中味,天意偏教嶺外生。桔柚遠慚登貫籍,鹽梅應知共和羹。金門若有栽培地,須占人間第一名。」皇帝吟之讚賞,點其為狀元,授官翰林學士。梁嵩因不滿南漢皇帝劉龑的暴虐,辭官回龔州(平南),行前向皇帝請求免除龔州一年丁賦。回到東濠河時,適逢山洪暴發,馬驚船翻,梁嵩溺水身亡,馬則游上岸,長嘶三日三夜,不吃不喝而亡。後人改東濠圩為白馬圩,東濠河為狀元河(又稱白馬河),在圩邊建白馬廟紀念狀元梁嵩,後改稱狀元廟。一日,風和日麗,袁西堂父子來到江邊察看木材,突然風雲變色,驟雨疾至,讓人倉皇不及躲避。雨中,江中現出一道艷麗彩虹,燦爛奪目,此時,對岸臨汪不遠的岸邊,穩隱隱約約看見一匹高大的白馬在那裡閒遊。驟雨消停,白馬仰天作長嘯狀,即隱沒其蹤跡。目睹此白馬顯跡奇觀異象,袁西堂暗暗記住白馬出沒地址。翌日,袁西堂與子即過江勘踏,見其地隆起一小山丘,居高臨下,形勢壯觀,令人心曠神怡。隔江遠望,平原開闊,筆架山,馬鞍山、文榜山都遙遙朝來,近觀江水,急流旋轉至白馬灘頓然平緩,廣闊如湖,平靜如鏡;後面峰巒起伏,如蟠龍盤踞守護,隔江又有一神山將江水去路攔住,不見去水,正合風水訣中「下關收斷源頭水,兒孫買盡世間田·之說。見其地形絕勝不凡,確有奇特之處,甚合定居心意。人到村中詢問,知是村裡富戶何家桑園地,袁西堂便向何家提出購地之意,但何家並無賣地之念。恰巧何家有一女年已稍長,卻不欲遠嫁,尚待字閨中。袁西堂聞言喜出望外,以為神旨,此時袁子鵬已合婚齡,遂向何家握親,並要求何家轉讓河邊園地建房以作千秋基業。何家見袁氏父子經商有成,口碑也好,又願落籍於此,與上門為婿無異,便欣然應允。於是,袁西堂父子便在白馬顯跡之地建築宅院,命名·任天居·、「樂性堂·。一位商客見此堂名書法,笑道:「此·樂性堂·寫法似是『樂牲堂·了。」袁西堂含笑答道:「正有此意!·他就是要將白馬隱跡之意寓於堂中。之後又選擇良辰吉日,迎娶何家女兒過門成親。此便是《袁氏族譜》載袁西堂、袁子鵬父子·慕白馬名勝,卜居於此」落籍「藤縣四十三都白馬汛·蓮塘村的緣由。此後,袁子鵬妻何氏又生了三子崇煜。袁西堂連得三孫,自然樂不可支。縣學深造 研文習武又過了幾年,到了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13歲的袁崇煥循例要往藤縣縣學參加·童子試·(科舉最低一級考試)考取庠生(相當於秀才,稱「生員」),以取得入讀縣學(儒學署)資格。明朝沿舊制,凡男滿13歲能通《孝經》、《論語》,每卷誦文七通者,予以出身,取得科舉資格,稱作入童子科。朝廷規定,每年庠生名額,京畿50名,省州府縣各依次減十,至縣僅有10個名額。又按明朝科舉制度:·凡詐冒籍貫,或有系倡優隸卒之家,及曾經犯罪問革,變易姓名,僥倖出身,訪出拿問。」袁崇煥初應童子試,就惹來一場風波,差點兒斷送了功名前程。已落籍藤縣三代的袁崇煥,按規定必須到藤縣儒學署應考,但其父袁子鵬覺得各縣只有10個名額,在藤縣會很難考取,為了讓兒子崇煥當年考上縣學,見袁家在對面平南屬地白馬圩有「西祥」商號,就自作主張讓袁崇煥冒籍去平南縣學應試,結果白馬圩的鄉紳怕他佔了名額,就向知縣告發。這是件違法大事,按律本來是要捉拿問罪的,但經袁子鵬說明情況並破財疏通關節,才免去刑拘,袁崇煥得以准許回本縣參加考試。此事對袁崇煥傷害很深,他感到非常慚愧,也使他更堅定了發奮努力,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信念。回到藤縣,但考期已過,只能第二年才考。翌年,袁崇煥如期應試,只考一次就被錄取了。袁崇煥被錄取庠生後,即按規定進入縣學就讀,以參加3年後在省城舉行的鄉試,考取舉人。袁崇煥入縣學的教諭是李忻,廣西武宣人,舉人出身;訓導是蕭如雲,廣西臨桂人,監生(國子監生,又稱「太學生·)出身。袁崇煥在兩位學官的教諭、訓導下,攻讀四書五經及《資治通鑒》、《二十二史》等課程,加強研習八股文,又學習了唐宋八大家的策論、散文等。袁崇煥自幼聰穎好學,常常深夜潛心攻讀,不知東方之即白,極受兩位學官的垂愛。一日,輪到副學官蕭如雲講授漢史,要求生員即興賦詩一首,袁崇煥信手寫就《博浪城》:一椎如許大,誤中亦由天。此事同兒戲,留侯尚少年。詩中讚揚留侯張良少年時就嫉惡秦朝暴政,伏擊於博浪沙欲以椎擊殺秦始皇,此事看似兒戲,卻展現張良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胸懷。蕭如雲大為讚賞,說他「胸次磊落,抱負不凡·。3年一晃即過,秋試在即。明朝科舉制度規定,每三年秋季在省城舉行一次鄉試,稱「秋試」、「秋闈」。屆時朝廷派官員主考,所屬各州縣生員聚集貢院,試四書、五經、策問、八股文等科,中試者為舉人。袁崇煥即乘船下梧州,轉溯桂江北上,前往省城桂林貢院參加舉人考試,不想這次黯然落榜。於是,袁崇煥又回到縣學繼續深造,以期3年後再次應考。正副學官很欣賞袁崇煥的才華,又見其性情耿直、聰穎機敏,便給其起字「元素」,他則自號為「自若」、「自如」,含有表明對待落榜態度之意。學官知袁崇煥「有山水之癖·,治學之餘常邀他一起暢遊周邊風景勝跡,開闊胸懷,登游江月樓、光華亭、浮金亭、東坡亭、水月閣,泛舟石壁秋風、龍台巷露、鴨灘霜籟等藤州八景,還沿藤江(西江)東下游赤峽晴嵐、廣惠寺,南溯綉江(北流河)游金雞驛、竇家寨等各處名勝古迹。屢敗屢試 終登金榜袁崇煥初赴鄉試落選後,在縣學又攻讀了3年,繼續赴考,卻再次落榜。他覺得氣餒,頓生不求功名之念,但父親堅決要求他繼續再考,並常來縣學督促。時值邊事頻仍,袁崇煥主意已定,一邊研讀四書五經,一邊學習兵書,暗下決心:事不過三,若第三次再考不中,就投筆從戎。這樣,袁崇煥攻經文、習武學,不知不覺3年已過,鄉試又臨。此時已是明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八月,丙午科鄉試開考,時年22歲的袁崇煥再次前往桂林赴考,此次終於考中舉人。袁崇煥中舉後先回到藤縣報喜,宴請兩位學官恩師。之後與父弟家人一起回東莞縣水南村拜謁祖宗,又到寶安縣拜祭祖墓完畢,方回到白馬蓮塘耕讀備考。次年二月,袁崇煥赴京參加會試以考取進士。會試之期,各省舉人、國子監監生等雲集京城應試,僧多粥少,獨木難躋,此時又值浙黨與閹黨奸臣當道,任人惟親、惟銀,所以如鯽舉子屢次三番赴京考試均名落孫山,無緣金榜題名。從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二月至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三月,袁崇煥先後5次赴京應試(其中一次恩科),5次落第。他的《下第》詩,最能反映連連落第的失望、苦悶、無奈的心情:遇主人多易,逢時我獨難。八千憐客路,三十尚儒冠。出谷鶯偏媚,還枝鳥亦安。故園泉石好,歸去把漁竿。袁崇煥連連落第,科舉考試艱難固然是其原因,但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萬曆帝(明神宗)朱翊鈞沉溺酒色,不理朝政,致使朝事荒廢,朝廷統治機器嚴重失靈,朝廷上下,官員短缺,各部門有政無官,形同虛設,已經到了令人震驚的地步。到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中央九卿要員中空缺一半,有的署衙竟無一人,就連內閣大學士朱庚任職3年,都還未見過皇帝一面。到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時,內閣僅首輔葉向高一人,六卿僅趙煥一人,都察院連續8年無正官,全國半數以上的州府沒有知府,而新科文武進出及教職數千人,卻待命在京無人管。開科取士成了朝廷「例行公事」,閹黨宦官·惟錢是舉」瘋狂斂財之道。直至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女真族部落首領努爾哈赤稱汗,脫離過去與明朝的隸屬關係,公開與大明為敵,窺視大明江山。萬曆帝才始覺駭然。於是在國家邊事危急又缺官、缺才之際,重新起用東林黨人,並寄予厚望。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二月,袁崇煥第六次赴京城應己未科會試,此時正是遼東(遼陽以東,泛指山海關外)多事之秋,後金迅速崛起,不斷劫掠遼東各地城池要塞,鋒芒強勁,所向披靡。遼東經略楊鎬統兵24萬討伐後金、潰敗而返,朝廷甚為驚恐,亟欲選拔真才以為國用。袁崇煥即在策論中借題發揮,痛陳時弊,這時朝中已由東林黨人主政,主考官閱卷,見袁崇煥立意不凡,頗見膽識,有意錄取。數日後金榜懸出,「第三甲第四十名:袁崇煥,廣西梧州府藤縣籍,賜同進士出身·。(《明進士題名碑錄》)袁崇煥終於考中進士,時年36歲。袁崇煥十年連升十三級袁崇煥文武兼備,以文士躍為邊關大將,雄才大略世所罕有。他考上進士後初授福建邵武知縣(正七品),兩年後以文職擢為兵部職方司主事、山海監軍。從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至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十二月的十年間,袁崇煥因政績、戰功卓著,連升十三級,累官至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使,督師薊、遼登、萊、天津等處軍務。率軍勤主保衛京師,崇禎帝又下旨各鎮援兵統歸袁崇煥指揮,加封太子太保,服、俸從一品。遼東危急 請纓抗敵袁崇煥中進士後,被派到工部觀政幾個月,便授任福建邵武縣知縣。他一到任上,就整頓吏治,勤於政事,斷獄雪冤,清明如鏡。他在邵武兩年,剛正不阿,為官清正,盡心為民,又兼他為人慷慨豪爽,和藹可親,民眾樂與之親近,又常替人題匾賦對,倡導和睦民風。因此洞察民情,治安大好,訟獄不興,道不拾遺。有一次民居起火,他身著官袍朝服、朝靴,奮不顧身登屋頂參加滅火,更為百姓所愛戴,政聲日隆。袁崇煥素來喜武略,又有膽量,愛好讀軍事書籍,對曾在浙江、福建抗倭的當朝名將戚繼光的《練兵紀要》、《紀效新篇》和率廣西狼兵抗倭的瓦氏夫人的《岑氏兵法》大為讚賞,常與幕賓縱論兵家戰守之事,閑暇時又找來遼關老兵談論邊塞軍情,對邊務相當熟悉,頗以邊才自許,常對幕僚說:·如果讓我去鎮守遼東,敵寇必不敢如此猖獗。」原來,東北女真族努爾哈赤因祖父、父親被明遼東總兵濫殺,帶領13位兄弟族人起兵反明,脫離明朝的控制,勢力不斷擴大,於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政權,國號為「大金」(史稱·後金」,明崇禎八年其子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此後,明、後金之間的戰爭持續不斷。歷史上稱為·遼戰」。遼戰總的趨勢為後金步步逼進,明軍節節敗退。明軍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腐敗,而當時朝廷內部的黨爭也影響著遼東戰局:一方是·東林黨·;另一方在萬曆年間是「浙黨」(浙、齊、楚、昆、宣等黨聯結形成),在天啟、崇禎年間則是「閹黨」及其餘孽。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的「遼瀋之戰」和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的「廣寧之戰」,都失之於浙黨和閹黨。東林黨始於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被罷官的朝臣顧憲成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經常·諷議朝政,裁量人物·,主張·公天下以選舉·,得到許多不滿朝政的士大夫·聞風響應」,稱為·東林黨·。天啟二年後,東林黨人收拾遼東殘局,延緩了後金佔領全部遼東,頗有功勞。袁崇煥在22歲中舉後,多次考進士下第,往返途中,閱歷廣博,深痛朝政敗壞,遂傾向東林黨,以關心國事、匡扶正義為己任。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努爾哈赤率後金軍從水陸並進,迅速攻下瀋陽、遼陽,援遼總兵官陳翼所(陳策)在瀋陽渾河戰死,遼東經略袁應泰城破自縊,明遼河以東大小70多座城堡相繼失陷,朝野震驚。後金隨即在遼陽修築新城,遷都遼陽,稱「新京」(東京)。袁崇煥從邵武縣署中讀邸報得知消息,心中甚是憂慮。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正月,袁崇煥因政績卓著被召赴京師覲見。此時,後金軍西渡遼河,力主固守抗敵的遼東經略熊廷弼身無士卒,只好隨之退守關內。廣寧、義州失守,舉國震動。朝廷以·失陷廣寧罪·將熊廷弼、王貞化革職查勘,明軍在遼東的軍事防線全面崩潰,後金軍勢席捲遼東,威逼山海關。在京的袁崇煥即單騎出關考察形勢,回京後稟報關外軍事情況,並毅然請纓出關抗敵,提出·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得到御史侯恂等官員賞識,提請破格任用。二月,天啟帝(明熹宗)准奏,擢袁崇煥為兵部職方司主事、山海監軍。不久,升為山東按察司僉事,袁崇煥感遇聖恩,立即向天啟帝上書《擢僉事監軍奏方略疏》,力請練兵選將,整械造船,固守山海關,以圖復遼大業。天啟帝准奏,著袁崇煥依奏請施行。三月,袁崇煥離京赴任,進駐山海關。不久又出關移居中前所、前屯衛,安置邊民,整飭邊備,督促練兵。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初,袁崇煥受命前往蒙古喀喇沁諸部,收復自八里鋪至寧遠(今興城市)200里的五城七十二堡失地。九月,大學士孫承宗督師遼東,巡視關外,力主袁崇煥築守寧遠城,構建關寧防線方略。先由祖大壽營築,但祖大壽臆測朝廷不能遠守,工程疏薄緩慢。後由袁崇煥手訂定規制:·高三丈二,雉高六尺,址廣三丈,上二丈四尺……明年迄工,遂為關外重鎮。」袁崇煥親自督責,領四方軍民合力營建寧遠城垣,經過一年時間的緊張施工,於次年9月,寧遠城告成。與此同時,袁崇煥提出並實行「關外守關,主守而後戰」,·以遼土養遼人,以遼人守遼土;且戰且守,且築且屯;守為正著,和為旁著;以實不以虛,以漸不以驟·等軍事思想,三管並舉,一面營築城池,一面督率軍民造械練兵,一面又墾荒屯田充足糧草,使邊關轉危為安,整個遼西形勢穩定下來。袁崇煥由此受到朝廷嘉獎,升為兵備副使,再晉陞右參政,並被列為預儲(後備)巡撫。十月,袁崇煥回京述職,此時聞父子鵬歿訊,報請撫院允准還鄉奔喪,天啟帝不允,下旨:「東事殷殷,寧前重地,袁崇煥不準守制,著照舊供職。」袁崇煥三上《乞給假疏》均被視事奪情駁回,於是重返寧遠。十一月,孫承宗將薊遼督師府從密雲遷至寧遠,寧遠城即成為了關外重鎮和遼東明軍的政治、軍事和經濟活動中心。功高遭妒 罷職回籍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正月,後金為擊破明軍的鉗制策略,出兵攻陷旅順,摧毀旅順城。又於三月將都城南遷瀋陽,改名「盛京」,開始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後金的勢力步步向南逼進,鋒芒直指山海關。遼東經略孫承宗即與袁崇煥計議,遣將分戍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軍事要塞,修繕城池,增兵駐守,形成以寧遠城為中心。西至山海關200里,東至錦州200里的關寧錦防禦體系。關外一時堰門息警,形勢頓為改觀。正當恢復遼東的計劃穩步進行,明朝政治卻急遽惡化,東林黨在與閹黨的鬥爭中失敗。這年八月,孫承宗因閹黨攻擊其「將擁兵清君側」,而被革職。代替孫承宗經略遼東的是閹黨權臣高第,隨軍贊畫是閹黨骨幹田吉。高第與王在晉比,是更徹底的·棄遼派·,他極力反對孫承宗的治遼政策,認為·關外必不可守」,主張·盡撤錦、右諸城守具,移其將士於關內·。實際上是王在晉·拋棄關外」主張的重演。在這·存遼棄遼」的關鍵時刻,袁崇煥再一次據理力爭,指出:「三城(錦州、右屯、大凌河)已復,安可輕撤。錦、右動搖,則寧、前震驚,關門亦失保障。」高第決定孤注一擲,強令袁崇煥撤離寧遠。袁崇煥大義凜然地說:「我寧前道也,官此當死此,我必不去!·拒絕棄城出逃。但是,更為不幸的是,此時朝中主昏政暗,魏忠賢閹黨權勢熏天,專制朝政,左副都御史楊漣疏劾魏忠賢24條罪狀,反遭其陷,導致首輔葉台山、次輔韓(火廣)相繼遭罷黜,吏部尚書趙星南等朝臣獲獄被逐,一時朝政廢弛,殃及邊關。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後金偵察得知明朝經略已易,於是,努爾哈赤率大軍西渡遼河,克錦州、凌河、松山等,接著以重兵包圍寧遠孤城。袁崇煥即召集眾將商議對策,部署方略,決定死戰。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惡戰,一連血戰三天三夜,終於打退努爾哈赤號稱20萬大軍的進攻,保住了寧遠城。激戰中,敵主帥努爾哈赤親臨前線指揮,袁崇煥在敵樓上看見,即命炮手將從福建運來的紅夷大炮瞄準炮轟,擊斃其坐騎,努爾哈赤也被擊傷墜馬受了重傷,這是其揮師南下大小數十戰惟一的失敗,不久即在忿恨、抑鬱中死去。這次戰役明軍以少勝多,取得抗擊後金的首次勝利,史稱·寧遠大捷」。袁軍因此威震邊關,袁崇煥也因功績卓著晉陞遼東巡撫,其父子鵬贈兵部右侍郎右僉都右御史副使,嗣子兆基原蔭錦衣衛千戶加封世襲錦衣衛指揮僉事。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五月,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誓師報仇,親率10萬大軍西下,攻錦州。身為遼東巡撫的袁崇煥聞訊,即召集眾將部署戰務,一面令將士死守錦州,一面令寧遠守軍堅守待敵。還令諸將分派各地,堅壁清野,相機戰守,會同關門鎮臣節節防禦,務必將修築多年的寧遠防線牢牢守住。錦州被圍打得尤為慘烈,明軍執行袁崇煥「守為正著」的軍事策略,據城死守,每戰必勝,使後金屢攻不下而受挫。是月二十八日,皇太極轉而集中力量戰於寧遠,在灰山、窟窿山、首山一帶分成九營,形成對寧遠城包圍之勢。袁崇煥率將士奮起迎戰,他刺寫血書激勵將士,並命令運用紅夷大炮轟擊,又遣城外以騎兵野戰,以戰車拒敵,勇猛拼殺,「相機攻剿」,後金兵傷亡慘重,難以靠近城下。袁崇煥雖受利箭射傷,血染戰袍,但他晝夜督戰於城樓上。次日,皇太極又組織連番進攻,竟未能越城池一步,遂率軍撤離寧遠,退向錦州,錦州守軍不以後金威迫利誘所動,憑藉堅城深壕,配以火炮利箭頑強抵抗,重創敵軍。經過將近1個月的血戰,明軍傷亡過半,但城池巋然不動,皇太極更是損兵折將,剩下不足5萬人,不得不下令撤軍退回瀋陽。這是袁崇煥坐鎮後明軍對後金的第二次大血戰,獲得了震動關內外的又一次重大勝利,史稱·寧錦大捷」。兩次大戰之後,家鄉朋友專程來邊關探望他,告訴他命里有災劫,功高必招損,應急流勇退,明哲保身。袁崇煥不以為然,臨別,賦詩《邊中送別》以贈,詩云:五載離家別路悠,送君寒浸寶刀頭。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問去留。杖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故園親侶如相問,愧我邊關塵未收。此首贈別詩,既表達出他對友人的關懷和深摯情感,同時也表明自己以身許國、矢志邊關的豪邁胸襟。他明白地向好友傾吐肺腑之言:自己遠離家鄉親人,數載戍邊,其命運已同邊關之安危緊緊地系在一起,自己鎮守邊關抵禦強敵,只是為了江山社稷的安危和洗雪遭受異族入侵的恥辱,個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更無所謂考慮個人的去留問題。萬萬沒想到的是,這首慷慨豪邁的詩篇竟成為後來他被處以磔刑的·罪證」之一。廣寧戰役後,袁崇煥自請督師在遼4年,辛苦經營,收復失地700里,初步穩住了遼東形勢。尤其是·寧遠大捷」後,後金聞袁崇煥之名也為之膽寒,邊事暫且得以安寧。袁崇煥雖然取得如此重大戰績,無奈閹黨專權,·建功受嫉,無功受祿·,兵部議敘寧錦之捷,有功者達六千餘人,魏忠賢等內官以·籌邊勝算」獲首功,連魏忠賢從孫魏鵬翼年僅4歲,也被封為安平伯,·文武冒濫增秩賜蔭者數百人·。遼東軍民和袁崇煥浴血戰鬥換來的捷報,卻成為閹黨彈冠相慶,陞官晉級的資本,而指揮這場殊死戰役的遼東巡撫袁崇煥卻因捷遭怨,居功不賞,還遭到宦官的勒索。邊關拖欠官兵餉銀已經兩個多月,監軍太監卻要他準備財物孝敬閹黨魏忠賢以祝壽辰,被他婉言拒絕了,但監軍太監卻懷恨不已。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七月,袁崇煥在內外猜忌、威逼之下,遂被迫引病辭職,上《乞休疏》以病由請辭回歸故里。閹黨旋即趁機矯旨「准其回籍調理」,遂將袁崇煥罷職回籍。七月,袁崇煥離遼還鄉,沿大運河南回,沿途考察民風,遊覽勝跡,寫下了《韓淮陰侯廟》、《夷門》、《上蔡縣》、《太白樓》等詩篇,以詩言志,來表達自己對世事、對人生的深切感悟。袁崇煥立了大功反而遭免職罷官,心情特別不好。據當地老人講述,袁崇煥由桂林乘船下桂江回藤縣途中,經過昭平縣馬峽時,駐足遊覽了楊文廣炮台和將軍廟。此時,將軍廟雖然殘舊,但往來商客祭祀尚有,而炮台僅余遺址,心中感慨。袁便在石壁上當場題了一首七律《過楊文廣炮台有感》:楊門代代出將才,將軍平寇築炮台。故壘千重浪運空,似說當年功世蓋。本為忠勤能報主,馬革裹屍殮遺骸。豈知浮雲遮蔽日,忍別邊將北歸來。此詩前四句主要讚頌楊家世代為國建功立業的不朽功績,後四句主要是抒發自己忠心報國的思想。此詩經過400多年風雨侵蝕,已經了元痕迹,但在民間仍廣為流傳。八月,天啟帝晏駕,遺詔以皇弟朱由檢嗣皇帝位。朱由檢立即登基親政,改第二年為崇禎元年,史稱崇禎皇帝——明思宗。十月,崇禎即位後親定逆案,罷黜閹黨,從此閹黨聲名狼藉,勢力相對削弱。並著手除惡治亂,整飭朝綱,謫魏忠賢出京去守鳳陽皇陵,不久即賜縊死。十一月,又大量起用被黜大臣,最先起用錢龍錫、李標、劉鴻訓等,其後又起用成基命、韓(火廣)、曹於汴等為大學士、尚書等要職,內閣一時為東林黨人所領,故稱·東林內閣」。隨著閹黨和東林黨力量的消長,袁崇煥也被重新起用,被詔任為都察院右都御史、管兵部添注左侍郎事。經此革故鼎新,朝政為之一新。此時,袁崇煥已回到蓮塘村,其父子鵬、胞兄崇燦、親叔子騰、堂兄崇煒在短短一年中先後辭世,目睹貧窮慘淡的家境,想到別人做官求富貴,自己卻因清廉無財物賄賂索賄的宦臣閹黨,被罷職回籍,孑然一身,了無長物,心中感慨諸多。遂賦《歸家後作》詩抒發心中悲憤:到得家園涕自傾,此身深悔去求名。傷心今日方為子,忍淚三年為奪情。老母饑寒奄一命,孤兒鋒鏑剩餘生。不堪既抱終天恨,又通荊花憶弟兄。詔使來到蓮塘村,袁崇煥接到聖旨卻不以為意,回復疏請,以安葬父、叔、弟與侍奉老母為由,在家逗留3個多月,直至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三月還未去述職。危難受命 鏖戰邊關袁崇煥未如期到職,引起新帝崇禎的猜疑和不滿,但邊關無大將,崇禎只得強忍心中震怒。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四月,他再次下詔擢任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使,督師薊、遼登、萊、天津等處軍務,敦促袁崇煥奉詔迅速赴京視事。袁崇煥連接詔書,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但君命難為,只能以國家民族大業為重,忍痛與母弟妻兒一一作別,帶侍妾阮氏又踏上戍邊征程,並含淚寫下《到家百日即為崇禎元年詔督師薊遼拜命入都》一詩表達心跡:耳邊金鼓夢猶驚,又荷丹書聖主情。草野喜逢新雨露,河山重憶舊功名。痛心老母牽衣泣,回首全家忍淚行。只為君恩辭不得,未曾百日事躬耕。詩中表達了自己臨危受命,繼續為國家效力而不得不與親人依依惜別的悲苦幽怨之情,深刻真摯而富於感染力,展現出袁崇煥以國事為重,慷慨赴邊的崇高思想境界,又對親人牽腸掛肚,無限內疚的真切感情。辭別家人,袁崇煥乘船東下先回東莞、寶安祭祖掃墓,餞別粵東名士,方起程北上。七月中旬才到達京城,延期赴任,讓崇禎帝頗為不滿。十四日,崇禎帝召見廷臣與袁崇煥於平台,袁以·五年復遼」方略作答,得到崇禎帝讚賞,著令各部保證邊關需要,並賜袁以·尚方寶劍」,以「便宜行事」。袁崇煥此次赴薊遼督師,這時山海關內外的形勢已發生了重大變化:關外,「滿目兵燹,(遼)河西七百裡邊城俱為煨燼。關以外,幾成異域矣·;·山海一關,止有殘兵五萬,皆敝衣垢面,一帶城垣,仍低薄塌圯;羅城內,器械填塞莫為驗,而潰兵、逃民聚(於)如斗之城,互煽互驚,立見獸散之勢·。六月二十五日,寧遠守軍因拖欠4個月糧餉而發生嘩變,守兵將遼東巡撫畢自肅、總兵朱梅、推官蘇涵等被綁縛於鼓樓,捶擊交下,畢自肅重傷。八月六日,袁崇煥星夜馳抵山海關視事,翌日趕赴寧遠城,查處嘩變事由,懲戒瀆職將官,安撫軍心,寧遠兵變很快得以平息。他隨即著手整飭邊務,重建遼錦防禦體系。這時,錦州、杏山、高橋三城及十三站以東21座墩台俱被後金摧毀,袁崇煥即選任將官,指揮軍民一一修繕城池,又招募流民充實隊伍,於城頭配置火炮,嚴陣以待來犯之敵。又嚴令各處將官聽從調遣,互相配合,以剋期復遼。其中東江總兵毛文龍,自恃軍功卓著,朝中又有權臣支持,不聽調度。袁崇煥與其推誠相談,曉以大義,希望他以國家為重,恪守綱紀,共圖復遼大計。但毛文龍剛愎自用,公然提出要以旅順為界,分開節制。袁崇煥勸誡無果,遂以尚方寶劍,列其12條罪狀將其斬殺於雙島。在袁崇煥的嚴令整治下,遼東各城得以恢復,形成了堅強的防禦體系,後金不敢再輕易攻掠,邊事一時安寧下來。浴血奮戰 保衛京城皇太極始終以傾覆大明,入主中原為志。但從山海關至寧遠一線有袁崇煥鎮守,難越雷池一步,便決定繞道進攻。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十月二日,秋高馬肥時節,皇太極親率10萬軍大舉進犯明朝,他以蒙古喀喇沁部台吉布爾噶都為嚮導,繞開袁崇煥山海關防線直取北京。二十六日,分兵兩路直奔永平府屬龍井關和遵化縣屬大安口,僅3日時間,沿途諸多隘口全部被攻破,後金兵勢所向披靡,京都頓陷危急。二十九日,袁崇煥從寧遠往山海關途中聞訊,調集兵力分日夜兼程奔赴各處接應,截擊敵兵。十一日,袁崇煥親率九千騎兵星夜馳援京師,誓死保衛北京。翌日,崇禎帝得知袁崇煥率軍勤王,遂下旨各鎮援兵統歸袁崇煥指揮,並加封袁崇煥太子太保,服、俸從一品。十七日,袁崇煥見敵情嚴重,勤王心切,便不顧朝廷·非禁衛軍不得入京畿·的禁忌,率所帶九千騎兵從河西務直抵廣渠門外。時值寒冬饑饉,袁崇煥嚴令官兵露宿紮營,不許一兵入民家,即野外英勇獻身,亦不得傷損。為嚴肅軍紀,一兵士·擅取民家餅,當梟即首」。二十日,後金軍兵臨城下,袁崇煥與祖大壽率兵迎敵,經一整天浴血奮戰,拚死抵抗,後金軍潰不成軍,退卻30里紮營待援。二十七日,皇太極親率勁旅圍攻左安門,袁崇煥率軍與之激戰。明軍豎立柵欄,列隊守戰,後金軍輪番進攻至傍晚竟不能突破。皇太極深知袁崇煥兵略,退回南海子休整。袁崇煥遂即選派500名火槍手潛入南海子,距敵營1里多時,四面攻打,敵營頓時大亂,慌忙撤出南海子。皇太極見強攻不下,各地勤王之師又不斷赴至京城,料定只要有袁崇煥指揮,京城必難攻陷,又恐遭圍殲,便假作退兵「議和」之態,暗中卻施行「反間計·,命高鴻中、鮑承先故意將俘獲的太監楊春和李某置於帳中,故意讓其竊聽密議:「今日(皇)上退兵,乃袁(崇煥)巡撫意,不日伊即輸城矣。」之後讓太監·逃脫·,太監將假情報奏報崇禎皇帝,崇禎帝竟深信不疑。十二月初一,崇禎帝以「議餉」為名,召袁崇煥、滿桂、黑雲龍等於宮中平台。指責袁崇煥·擅殺毛文龍」、「致敵兵犯闕·等事,將袁崇煥逮捕投入錦衣衛大牢。命總兵滿桂總理關、寧兵馬,祖大壽、黑雲龍與馬士龍等抗敵立功。關寧軍聞訊嘩然,「宣讀聖諭,三軍放聲大哭·,祖大壽憤然而領兵出京。十六日,皇太極得知袁崇煥下獄,便率大軍回師盧溝橋,明副將申甫率6000兵士抵抗,被後金軍全殲。第二日,後金兵加強攻勢,與明軍激戰於永定門,後金兵大噪齊進,突破柵欄,攻至城門。明軍守城的4位總兵,滿桂、孫祖壽戰死,黑雲龍、麻登雲被擒。參將、游擊等30多員戰將陣亡,京城危在旦夕,江山社稷處於生死存亡關頭。此時,身在獄中的袁崇煥聞訊,毅然拋下個人榮辱安危,寫信給祖大壽曉以得害,要其以民族大義為重,回救京師。兵部差人從獄中取得袁崇煥手書,使臣執書追到山海關外,祖大壽下馬捧手書泣讀,三軍皆哭,遂領關寧鐵騎回京,與後金軍展開十數次激戰,連連重創後金軍。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正月,後金兵連遭重創,已無力圍攻北京,皇太極只得撤兵返回瀋陽。回師途中,後金軍大肆搶掠,攻佔了永平、灤州、遷安、遵化四城,並留軍駐守各城。二月,加封祖大壽為太子太保。五月,祖大壽率軍西進灤州,與後金軍激戰4晝夜,收復灤州,又一鼓作氣,收復永平、遷安、遵化諸城。七月,朝廷再加封祖大壽為太傅,蔭指揮同知。明軍抗擊後金大軍付出慘重代價,保衛京師之戰取得了「勝利」。由此,一方面可以看出,崇禎繼續重用反出京城的袁崇煥手下大將祖大壽,說明他對袁崇煥·通敵叛國·一說並不是很相信;但另一方面,古來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死·,祖大壽的連連報捷,卻使崇禎認為抗擊後金並非只有袁崇煥一人,誅殺袁崇煥的陰暗心理已向膽邊膨脹。袁崇煥緣何慘遭「磔刑」袁崇煥的死因,近4百年來一直是個懸謎。明朝滅亡到清朝中葉,大抵有·通敵說」、「報仇說·、「冤殺說」,至153年後的清朝乾隆中期,又有·誤殺說」、「中計說·,而袁崇煥故里卻一直流傳著·風水說·,但又不見於正史典籍。究竟袁崇煥死於何種原因,長期以來顯得撲朔迷離,隱秘莫測,令人真假難辨,莫衷一是。慘遭磔刑 冤同武穆崇禎帝要殺袁崇煥,權衡再三,覺得還是以·謀反」最為合適。按《大明律》規定,·謀反」、「謀大逆」者,不管主從犯,一律凌遲,祖父、父、子、孫。兄弟及同居的人,只要滿16歲的都要處斬。只有將袁崇煥從·通敵謀反·定罪,自己才能不背上昏君冤殺大將的罵名。但事情並不如崇禎所料。袁崇煥蒙冤入獄,令朝野震驚,一些正直大臣就爭相諫疏,為其辯白。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成基命,年逾古稀,向崇禎帝叩頭,力諫·臨敵易帥,兵家所忌」,·敵在城下,非他時比·,哭請皇上明察,慎重處置,崇禎帝拒不納諫。祖大壽懇請以官職、封贈及俸祿為袁崇煥贖罪,崇禎帝不準。韓(火廣)、內閣大學士周延儒連連上疏,力保袁崇煥,崇禎不聽。給事中錢家修冒死上《白冤疏》,曆數袁崇煥六大冤情,稱其·義氣貫天,忠心捧日·,請求以身代罪。富商何之璧,願率家四十餘口情願代替坐牢,崇禎帝均不理。御史羅萬壽因申辯袁崇煥無罪,被削職下獄。布衣程本直往宮廷上《白冤疏》為袁崇煥鳴冤,竟被處死。袁崇煥在獄半年有餘,關外將士官員及士民每日均到巡撫孫承宗處,號哭雪冤,願以身代袁崇煥死者不計其數。崇禎帝對此無動於衷,他太阿獨操,專制暴戾,只信內臣,不信士流,為袁崇煥請命的朝臣士人均遭追責,不是處死、下獄,便是貶謫。袁崇煥屢屢辯白自己無罪遭陷,也無效。此時,心懷邪念的崇禎帝,已急欲將袁崇煥處死以了卻心病。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五日,崇禎帝磔殺袁崇煥之心已決,詔諭廷臣:「崇煥擅殺,逞私謀款,至敵欺藐君父,失誤封疆·,·限刑部五日內具奏」。八月十六日,中秋節剛過,崇禎早朝下詔:·以袁崇煥付託不孝,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人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由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命刑部會官磔示。依律家屬十六以上處斬,十五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兄弟於二千里外,余俱釋不問。」此種「莫須有·罪名,均屬子虛之談,但生性多疑又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出於某種原因,非殺袁崇煥不可。當日午時,·風霾晝閉,白日無光·,袁崇煥被押赴北京西市以慘無人道的·磔刑」處死,時年46歲。崇禎磔殺了袁崇煥還不足以解恨,原來還要誅其九族的,得何寵極力申求,免死者300餘口,但兄弟妻子仍然流放三千里。袁崇煥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市米盜資」等十大罪狀的罪名遭·詔磔西市」,伏刑之慘狀,令人毛骨悚然,當時北京的百姓不明真相,受到奸臣閹黨宣傳的蒙蔽,都相信袁崇煥通敵賣國的說法而恨之入骨,·見磔崇煥,時百姓將銀一錢買肉一塊,如手指大,啖之。食時必罵一聲,須臾,崇煥肉悉賣盡」。「皮骨已盡,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乃止。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石匱書》)袁崇煥就這樣橫遭·千刀萬剮·慘絕人寰的磔刑。但面對此樁千古奇冤,袁崇煥至死莫白。袁崇煥與岳飛一樣,是中國歷史上死得最悲慘的抗金名將。岳飛在抗金前線被南宋高宗趙構連下十二道金牌召回,讓奸相秦檜以「莫須有·罪名冤殺於風波亭;袁崇煥千里勤王,擊潰後金圍攻京城之後,被崇禎皇帝以·通敵叛國·的罪名逮捕下,並以磔刑處死,後世稱之為·節比文山(文天祥),冤同武穆(岳飛)·。從後金建立以來的歷次南侵來看,袁崇煥是惟一能夠抵擋和屢敗後金大軍、捍衛邊關的傑出將帥,崇禎帝自毀長城,《明史·袁崇煥傳》謂:「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也就是說,袁崇煥一死,明朝亡國已成定局。迷信風水 自毀·長城」袁崇煥是以「通敵叛國·的罪名被處死的,當時人們不明白真相,這個「賣國賊·的罪名讓他整整背了153年。直到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乾隆帝弘曆披閱《明史》,發現袁崇煥的冤案,感慨「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尷尬,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致使身罹重辟,深可憫惻」(載《清高宗實錄》)。又閱《清朝實錄》,查出是皇太極通過楊、李二太監使用「反間計·,假崇禎之手將勁敵袁崇煥除掉的史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帝下詔為袁崇煥平反,案情始末終於真相大白。並·著廣西巡撫查出袁崇煥後裔,量材錄用,以獎忠良」。但人們對此疑惑不解:如此拙劣的「反間計·,果然能使勤政克勞,常以英主自詡的崇禎皇帝決然無顧地誅殺一位戰功赫赫、「進退一身關社稷·的邊關大將?這是歷史懸案,清史此說姑且存之。但此說終究值得懷疑,清朝入主中原,經歷了順治、康熙、雍正三朝至乾隆中期長達153年之久,此前何以不出現?而後來論者雖汗牛充棟,但都忽略了一個事實,如果袁崇煥真的「通敵叛國·,崇禎為何還重用袁手下生死與共的大將祖大壽?又為何不馬上處死他而要延遲至8個月之後?崇禎詔諭袁崇煥的·罪狀」中·專恃欺隱」指的又是什麼?為何他非要處袁崇煥以·磔刑」來泄憤不可?明思宗朱由檢17歲登基,從他開始時所處理的許多大小政事看,他是個有一定知識的人,自小經筵師講教,文墨智能遠勝其兄朱由校。他誅殺了魏忠賢,清理了一批逆黨,起用了許多賢才。這些均被當作了不起的大事,有「英明果斷」之譽。中國歷史上施用·反間計·及誣陷忠良通敵者不乏先例,但中不中計,確可判斷國君的賢愚。崇禎帝中計,雖不排除這個剛愎自用的君主用人多疑,正如《明史述評》所說,·無知人之識·:但查查袁崇煥投身遼戰幾年的光榮歷史,看看眼下千里赴難,出生入死的表現,戳穿「反間計·是不難做到的。總的看來,崇禎帝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昏庸之君」,此計應不是磔殺袁崇煥的主要因素。但是什麼因素讓崇禎非殺袁崇煥不可呢?究其原因,一是崇禎帝所說的·專恃欺隱」,但袁崇煥隱藏了些什麼深藏不露的秘密?又為何讓崇禎忌諱莫深、寢食不安,必欲置之於死地?二是出現在袁崇煥身上的種種「神奇」行為和異常·徵兆」。事實是,袁崇煥考上進士後,初授福建邵武知縣,此後從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至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十二月十年間,袁崇煥政績、戰功皆卓著,連升十三級。這在封建時代是極為罕有的,從而引起了朝野的關注和疑惑。面對這種疑惑,袁崇煥頗為隱諱。按封建時代,一個人一旦考上進士,以及朝廷任用大員,朝廷都要派出國師到各及第進士或候任官員的家鄉去勘踏其家山屋宅風水,看其能否出得如此人才,如無良好的家山屋宅,不僅不被任用,甚至還被作為·天生妖孽」而誅殺。袁崇煥威震遼東,屢屢晉陞,恩寵奇遇無以復加。他明明是以藤縣籍舉子應會試,進士榜公布寫得清清楚楚,國子監題名碑也刻得明明白白,但他卻對自己的出身諱莫甚深,一時對人說·寄居平南,應童子試,受人攻訐,改籍藤縣·,一時又說「祖居東莞,飄零20年」,考中進士後又故意回到東莞去拜祖祭墓,罷官回籍也故意繞道廣東才回藤縣,盡量小心翼翼,隱瞞其在藤縣的家山屋宅。但在錦衣衛、東廠、西廠等特務機關高度嚴密,無孔不入的明朝,並非「英雄不問出處」的亂世,袁崇煥此舉卻欲蓋彌彰,弄巧反拙;引起了妒忌的閹黨和多疑的崇禎帝的極大狐疑。崇禎帝在其初登大寶,詔令起用袁崇煥之時,便令內廷太監與錦衣衛暗隨詔使追尋袁崇煥去向,召其回京任職,並暗訪其家山風水。尋至白馬,只見此地山川奇勝,風光迥異,必是地靈人傑、英才輩出之所,回朝稟報,更令崇禎帝心神驚疑不定。但邊事垂危,朝廷正在急需用人之際,心中雖有不解之惑,還是擢升了袁崇煥,疑人重用。崇禎起初對袁崇煥尚是非常信任的,「擅殺毛文龍」後也不加指責,直至率師勤王還授以重權,卻在強敵一退去就將袁崇煥系下大獄,雖有「反間計·一說,崇禎也只是懷疑,一時難辨真偽。所以逮捕袁崇煥下獄後,又派出國師到白馬蓮塘來勘踏,得知其宅乃·飛鳳飲水」之格,其祖父袁西堂又葬在鳳凰嶺·飛鳳含珠」之穴,《葬經》有云:·凡雞地者必出王。」錦雞者,鳳凰也。其祖母又葬在貴能出天子的濛江「帥地(象棋地)·(今濛江鎮袁屋坪塘沖,大泥墓尚存),家山屋宅,處處皆風水大地,處處有帝王之氣。崇禎帝本來就篤信風水之學,聽後驚恐萬狀,惟恐江山被奪,又加上首輔溫體仁等閹黨佞臣羅織袁崇煥「早有謀反之志」,說其詩「橫戈原不為封侯·,·封侯」都不要,不是明擺著想當皇帝嗎?他的名字·崇煥」,不就是要把「崇禎」換掉?如此這般,袁崇煥陰謀與陽謀都·證據確鑿」,他不僅「通敵叛國·而且要顛覆大明江山社稷取而代之,這是·滔天大罪,禍心深不可測·,崇禎帝自然咬牙切齒,恨聲不絕,即使將袁崇煥千刀萬剮也難解其心頭之恨。真可謂迷信誤國,自毀長城,到頭來斷送了明朝江山,崇禎帝也落了個自縊身亡的下場。奸臣閹黨 落井投石朝中權臣、閹黨羅織罪名,為被袁崇煥斬殺的毛文龍報仇,崇禎帝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忌恨袁崇煥·擅殺邊帥·,藐視皇權,又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所以才自毀長城,磔殺袁崇煥。此一說言之鑿鑿,頗為此後代史家認可。但事實上,奸臣閹黨必欲制袁崇煥於死地,為毛文龍報仇或許有之,但袁崇煥·擅殺邊帥·之罪卻是不能成立。不過,他的死與黨爭、黨錮有著很大的關係,這是無疑的。在遼戰中,明朝比較有作為的軍事統帥先後有熊廷弼、孫承宗和袁崇煥。熊廷弼是湖北江夏人,初為楚黨。他曾三入遼東,在遼戰中兩起兩落,因主張·以守為戰」,被浙黨排斥,最後轉而與東林黨人結合。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八月,遭閹黨殺害。孫承宗是江蘇高陽人,東林黨的骨幹,廣寧戰役後,自請督師,在遼4年,辛苦經營,收復失地700里,初步穩住了遼東形勢。袁崇煥是廣西藤縣人,雖非東林黨,但其被擢用、建功、遇害又無不與東林黨相聯繫,是一個深受東林黨影響的抗擊後金的邊關大將,他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6年)中進士後授邵武知縣,就在這一年發生了,「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的消息震動朝野,也激勵著剛剛踏入仕途的袁崇煥。天啟初年,東林黨一度參政。面對民族矛盾激化,他們能以國事為重,重視人才,加上袁崇煥的座師是內閣大學士韓爐(東林黨人),所以,袁崇煥的軍事才能很快被東林黨發現。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二月,御史侯恂(東林黨人)請破格用人,袁崇煥即被提升為兵部職方司主事,同月,超擢山東按察司僉事。在遼東,袁崇煥勇於任事,多次深入敵前,·將士莫不壯其膽·。不過袁崇煥真正發揮其軍事才幹,還是在孫承宗經略遼東之後。廣寧失陷後,朝廷內部更加驚慌失措,「大小臣工惟思避難,甚至託故移家·。這種驚慌失措反映在軍事上則是由薩爾滸戰役以來,力主·大張撻伐」,反對·以守為主」變為放棄遼東,退縮山海關。於是遼左前線發生了·守關外·和·棄關外·兩種戰略主張的爭論。兵部尚書、遼東經略王在晉認為,「東事一坏於清、撫,再坏於開、鐵,三坏於遼、沈,四坏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則棄全遼而無局,退縮山海,再無可退·。因此,主張在山海關外八里鋪築重關,實際上是放棄關外。這種主張,得到視事尚書張鶴鳴(閹黨)的支持。張稱讚王在晉「鐵骨赤心,雄才遠略,識見如照燭觀火·。袁崇煥等中下級官員則反對放棄關外,提出修建寧遠城,·守關外,以捍關內」。袁崇煥人微言輕,只得求助於內閣首輔葉向高(東林黨人)。經左光斗(東林黨人)提議,大學士孫承宗以閣臣掌兵部事,巡視遼東。孫承宗到遼東後,便衣策馬,歷寧遠、覺華,相度形勢,決計支持袁崇煥的建議,痛斥王在晉的棄遼主張。他說:·今不為恢復計,劃關而守,將盡撤藩籬,日鬨堂奧,畿東其有寧宇乎?·儘管孫承宗苦口婆心,但王在晉始終固執己見。如何對待十三山人民抗擊後金的鬥爭,是袁崇煥與王在晉的第二個分歧。後金攻破廣寧後,又強令錦州、義州等處人民東遷。由於遷徙中強令雉發,姦殺橫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義州人民一半逃回,一半佔據十三山抗擊。在義州,合城人民誓死抵抗,最後後金兵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城。在十三山,10萬人民在楊三、畢麻子的率領下,多次打敗後金兵的進攻,後金久攻不下,築長圍以困之。楊三、畢麻子先後派人突圍,向明軍求援。袁崇煥主張·聲援十三山,決不能委十萬人於度外」,並自請「將兵五千人駐寧遠,以壯十三山之勢」。孫承宗支持袁崇煥的建議,但王在晉「陽具疏為請救,而極陳其不可救之狀」。牽延時日,拒不救援。被圍的十三山人民,有6000人乘雨夜逃出,王在晉傳檄通判吳士科舟泊筆架山迎之,既不準其人關,又不使之屯牧關外,「載而置之島,飢疲多死」。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九月六日,後金軍屠山,只有兩人逃入關內。一場轟轟烈烈、氣壯山河的遼東人民抗擊後金的鬥爭,就這樣被王在晉扼殺了。在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寧遠戰役」前後,以魏忠賢為代表的閹黨全面竊權。他們在天啟五年、六年兩次大興詔獄,殘酷鎮壓東林黨人,東林骨幹岌岌殆盡。此時,朝中君昏政暗,魏忠賢閹黨權勢熏天,專制朝政,左副都御史楊漣疏劾魏忠賢24四條罪狀,結果反遭其陷,導致了首輔葉台山,次輔韓(火廣)相繼遭罷黜,吏部尚書趙星南等朝臣獲獄被逐,一時朝政廢弛,殃及邊關。當時,上至親王、公侯,下至地方官吏,無不蠅營蚊附,頌閹媚閹,各地修魏忠賢生祠就有40所。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三月,魏忠賢遣司禮監太監劉應坤等分鎮山海關等處,·不時以密封走報·,實際是對袁崇煥加強監視。在東林黨失勢,失去朝中權臣有力支撐情況下,袁崇煥為薊遼總督閻鳴泰(閹黨)所迫,聯名上疏,請求在寧遠為魏忠賢建立生祠。這顯然是違心的、無奈的,但卻被部分不明真相的東林黨人視為叛徒所不恥,連與他一起並戰邊關的上司孫承宗(東林黨人)在他被捕入獄時,也沒有竭力替他辯罪申訴。朝中閹黨餘孽,首輔溫體仁(毛文龍同鄉)、吏部尚書王永光、兵部尚書梁廷棟及高捷、薜國觀、陳演等又極力推波助瀾,不惜以10萬本錢印刷邸報,宣傳袁崇煥「通敵叛國罪行·,必欲置袁崇煥於死地,袁崇煥朝中無人替其申冤辯白,自然難逃厄運。至於袁崇煥「擅殺邊帥·之罪,其實,袁崇煥殺毛文龍是整頓軍事的重大決策,也是強化邊防布局的必然結果。《東江始末》記載此事時說:·華亭公(錢龍錫)造袁寓,屏去左右,低徊再四。」袁崇煥奏疏中也說:·輔臣錢龍錫為此一事,低徊臣寓私商,臣日入其軍,斬其帥。」可見這個決策事前曾與東林黨人,特別是錢龍錫秘密商議。毛文龍,仁和人,天啟元年遼、沈失陷後,以都司逃朝鮮,後從海道收復鎮江。不久,明朝升毛文龍任總兵、都督等職,開府皮島(朝鮮稱之椴島),號東江鎮。毛文龍最初在皮島建立據點,招徠流亡,聯絡登州,對牽制後金有一定作用。但是,他很快投靠閹黨,輦金京師,拜魏忠賢為父。遼東巡撫王化貞、兵部尚書張鶴鳴更欲借毛文龍收復鎮江事,改變熊廷弼「以守為主」的方略。熊廷弼從全局出發,曾指出:「三方兵力未集,而文龍發之太早,致使奴恨遼人,焚戮幾盡,厚南衛之毒,寒朝鮮之膽,奪西河之氣,亂三方並進之本,誤專遣聯絡之成算,目為奇捷,乃奇禍耳。」王化貞不聽忠告,輕發僨事,終致廣寧失落。此後,毛文龍專橫自恣,軍馬錢糧不受核,殺降民、難民冒功,侵奪軍餉,劫掠商船,騷擾朝鮮,不受節制;更重要的是毛文龍與後金早有私通,·陽修陰誘」。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毛文龍在致皇太極的信中說:·大事若成,連各島都是你的……你如何待我?如佟、李之隆我,我不肯;如西夷之頭領隆我,我亦不肯。」「爾取山海關,我取山東,若從兩旁夾攻,則大事成矣,我不分疆土,亦不屬爾管轄。」毛文龍叛明降金的罪行昭著,剩下的是待價賣身了。崇禎二年六月一日,袁崇煥與毛文龍在雙島會議,袁提出三方布置,毛認為·寧遠兵馬俱無用·;袁要更定營伍,毛更是不從。因此,殺毛文龍就勢在必行。袁崇煥事後給崇禎的奏疏說:·請旨而出海以行誅·…機一泄而貽患無窮……惟有出其不意,收而戮之。」袁崇煥快刀斬亂麻的果敢行動,深為孫承宗所欣賞。他後來在《聞袁自如被逮》詩中稱此舉·東江千古英雄手·。《明史》中《袁崇煥本傳》也說:·崇煥在遼,與(趙)率教、(祖)大壽、(何)可剛定兵制,漸及登萊、天津及東江兵制,合四鎮兵十五萬三千有奇,歲費度支四百八十餘萬,減舊一百二十餘萬。」這一切說明袁崇煥整頓東江是必要的,有成效的。而且,袁崇煥握有崇禎帝御賜的·尚方寶劍」,可以便宜行事,即斬殺了毛文龍,袁崇煥也罪不當磔。但毛文龍依仗閹黨,朝中權臣又多得其賄賂,袁崇煥斷了他們的財路,雖然自己清廉自重,但卻不明白貪污受賄是犯罪,阻礙別人升官發財也是·犯罪」,遭至權臣閹黨的忌恨。至於·通敵叛國·、「引寇入關」一說,純屬子虛烏有。事實上,袁崇煥對後金繞過寧(遠)、錦(州),另覓道路,威脅北京的可能性早有警覺。他在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春就指出,「薊門單弱,敵所竊窺。臣身在遼,遼無足慮,嚴飭薊督,峻防固御,為今日急著·。但是,袁崇煥一疏再疏,終未引起崇禎帝的重視。九月八日,·又報奴已渡河」,袁崇煥「即發參將謝尚政等備薊,及至彼,薊撫以奴信未確,仍勒之歸·。袁崇煥的援軍剛剛被遣還,後金的攻勢開始了。十月,後金兵分三路,一入大安口,一入龍井關,一入洪山口。十一月,兵抵遵化。面對京師危機,袁崇煥「心焚膽裂,憤不顧死·,先命山海關總兵趙率教率部入援,趙在遵化城下中矢陣亡,遵化失陷。接著後金兵越過薊州,西徇三河、順義,直逼通州。袁崇煥急馳入援,沿途分兵防守撫寧、永平、遷安、豐潤、玉田、薊州等處,並於後金兵之前趕到通州。袁崇煥突然出現在通州,後金軍完全沒有料到,驚嚇潰敗,以為退路已斷絕,於是西犯京師,實際上是為了自保而被逼施展的·圍魏救趙」。袁崇煥不顧士馬疲勞,間道飛抵京師,在廣渠門外與後金軍進行了一場激戰。袁崇煥躬環甲胄,自辰時至申時10個小時,轉戰十餘里,衝突十餘合,終於打退了後金兵。皇太極下令退出北京城,保衛北京之戰勝利。十二月初一,正當袁崇煥準備乘勝進軍之際,崇禎在平台召見袁崇煥,並以·招兵脅和,將為城下之盟·的罪狀,將其下錦衣衛獄。這件事與皇太極設下·反間計·的圈套有關。據蔣良騏《東華錄》卷二記載:·先是,獲明太監二人監守之。至是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遵上密計,坐近二太 監,故作耳語云:·今日撤兵計也。頃上車騎向敵,有二人來見,語良久去,意袁巡撫有密約,事可立就矣。』時楊太監者,仰卧竊聽。庚戌,縱之歸。後聞明王用楊監言,執崇煥入城磔之。」實際上,在此之前閹黨就已製造袁崇煥通敵的輿論。兵科給事中錢家修在《白冤疏》中說:·江西道御史曹永祚捉獲姦細劉文瑞等七人,面語口稱:『煥附書與尹通敵。』原抱奇、姚宗文即宣於朝,謂煥構通為禍,志在不小。次日,皇上命諸大臣會鞫明白·…不謂就日辰刻文端七人走矣。」這顯然是閹黨一大陰謀。姚宗文原為浙黨,天啟時依附閹黨,曾誹謗遼東經略熊廷弼,使之去職,致使遼、沈失守,現在他又重操故伎,陷害袁崇煥。中國歷史上施用反間計及誣陷忠良通敵者不乏先例,但中不中計,確可判斷國君的賢愚。崇禎中計,說明這個剛愎自用的君主用人多疑,正如《明史述評》所說,·無知人之識·。查查袁崇煥投身遼戰幾年的光榮歷史,看看眼下千里赴難出生入死的表現,戳穿·反間計·是不難做到的,但此時只信內廷(太監)不信外臣的崇禎,對閹黨「借刀殺人」的大陰謀毫無覺察,甚至成了陰謀家的殺人工具。崇禎雖然自己認定「朕非亡國之君,臣皆誤國之臣·,實際上他在位17年,換了50個大學士、14個兵部尚書,除袁崇煥外還殺死和逼死督師與總督10人、巡撫11人,自毀長城,令忠臣心冷。嗜殺成性的崇禎帝,處袁崇煥以磔刑也就不足為怪了。就連深受崇禎帝倚重的祖大壽,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四月,鎮守大凌河,也由於糧盡援絕投降了清朝。
推薦閱讀:

被遺忘的靖難名將
明朝遺民錢謙益「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該話的日本演繹版最近被前統戰部部長批駁,如何評價?
明朝的皇帝為什麼那麼多逗比?
太狂了!西班牙妄言60人征服大明
給明朝致命一槍的,不是李自成,也不是吳三桂,而是這個亂臣賊子

TAG:明朝 | 檔案 | 袁崇煥 | 解密 | 陰謀 | 冤案 | 檔案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