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阿含解脫道次第 (空海法師 ) 3

阿含解脫道次第 (空海法師 ) 3

《阿含經》裡面是記錄佛陀的開示錄、言行錄,是記錄佛陀一代講經說法、四十幾年的開示錄跟言行錄,也就是佛陀講經說法的重點核心都集中的在《阿含經》裡面。如果以早期來講,這種言行錄是更真實的記錄真人事迹,更接近實相、更接近原貌,像《論語》就是孔子的言行錄,真正代表佛陀一代講經說法言行錄就是《阿含經》。但我們要知道《阿含經》不是佛陀所著寫的,是佛陀大般涅盤之後,由弟子們所結集而成,並非佛陀親自所寫所輯,而《阿含法》義本來就很深,加上早期沒有文字經典的時候,都是靠背誦,所以詞句都是盡量力求精簡。但凡事有利就有弊,精簡又含有很深意義的經文,眾生不是看不懂、沒興趣,不然就是以為看懂但卻曲解法義,加上有很多的精華都需要實修實證才能夠證悟到,若光從文字上去理解,極易產生錯誤,這就是《阿含經》被判為小乘經的重要原因。

  《阿含經》是來自佛陀的真修實證、來自於佛陀的親證,佛陀親證之後把它講出來,問題是因為後來所留傳的經典都是很簡要,裡面很多的深義眾生不容易理解,縱使你看懂每一個字,但裡面的深義你就是沒辦法真正看得懂,而且會產生很多的誤解。《阿含經》就是因為太深奧、言簡意賅,很多人看不懂,結果不喜歡它。有的人誤解然後又對它產生錯誤的論斷,所以這就是《阿含經》變成不被重視,或是被判為小乘經典的很重要原因。加上《阿含經》本身因為裡面蘊含很深的深義,都是需要透過本身去實修實證,你真的實修實證才能夠體會到,這個以後我們會漸漸來跟大家分享。

  如果你還不了解《阿含經》在佛法中的重要性,就請先研讀「印度佛教史」、「印度佛教思想史」。「印度佛教思想史」是印順長老的著作,大家可以購買一本來參考。包括西域及中國佛教史,這些以前我都有下功夫去研究過,中國佛教是在整條法流的下游,中游是在一千八百年前的西域及敦煌,上游是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若能看到整條法流的量變與質變,就不會在支流末節上面諍辯,在您重視祖師語錄、上師語錄之前,務請先仔細看看佛陀怎麼講,不要本末顛倒了。這一段一樣都是語重心長的來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夠重新來認識《阿含經》,絕對不是一般人所評論的、所論斷的那樣,我們要歸零重新來認識。

  我們能夠追本溯源,從長江黃河的下游,然後慢慢追溯到中游,再追溯到上游,把整條的法流弄清楚,你就會清楚的知道什麼叫做原始的甘露法味,什麼叫做原始的甘露法水。希望大能夠秉持著求真求證的精神,來追討、探討原始佛法的精髓核心。

  本書為什麼會做這樣的編輯有相當的理由,也就是為了協助大家能夠用最少的時間,就能夠體會到《四部阿含》的精髓,一方面用最少的時間就能夠體悟到《阿含》裡面的深義,所以這些大家參考。

  請大家看到前言的第四頁,「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要急著找修行法門或一門深入,

如果沒有聞思基礎,若沒有建立正知正見,愈精進用功修行,反而容易離「出世間法」越遠、離解脫道越遠,只要能具足正見的聞思基礎,你就會走在正確修證的解脫道上,修行要解行合一。如果你決心要修行、決心要解脫生死輪迴,空海給你由衷的建議,先發花一些時間下功夫,好好的深入熟讀這本書,然後進行實修實證,當你證到初果再回來看這本書,你會有更深的體悟,也會發現到更多的寶藏,這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的寶藏圖,是涅盤彼岸的寶藏圖,這也是空海提出來跟大家的一種由衷的互動。

  因為有的人、有的宗派,或是有的宗教師都會一直鼓勵你要一門深入、一門深入,當然這有他的苦心、用心良苦!但是這裡面也蘊藏著許多的危險性,如果我們的聞思基礎不夠,我們沒有正確清楚知道什麼是叫做方便法?什麼叫做究竟法?你一門深入的話,在方便法上面繞都不知道,如果你沒有正確的去深入了解什麼叫做世俗諦?什麼叫做第一義諦?什麼叫做世間法?什麼叫做出世間法?你沒有正確聞思就真的沒辦法去分辨的,沒有下過一番功夫,你分辨不出什麼叫做「世間法」?什麼叫做「出世間法」?結果你在「世間」裡面繞了好幾輩子,你都不知道啊!你以為你很認真、很用功在修行,但是你在世間法裡面,在那裡鑽、在那裡鑽研,你跟實際的解脫道跟實際的「出世間法」,還是沒有結合在一起,你也不知道啊!

  以空海而言,我並不鼓勵初學者一開始就一門深入,我並不希望這樣,都是鼓勵大家要像金字塔這樣,不管你做學問或是修行,一開始要從廣博、廣泛的去接觸,客觀冷靜理智的去接觸,廣博然後漸漸的高深,透過你的客觀冷靜理智比較、探討之後,「七覺支」裡面的「擇法覺支」才會出來。你有智慧、有正確的覺知、有正確的擇法,你有正見為前導,所做的修行方向才會正確,所以要知道八正道是以正見為首,你如果沒有前面的正見,也就是說你知見錯誤的話,後面的就會像骨牌效應一樣,一直錯、錯、錯、錯下去,你一直在那裡修定、入深定,標榜我定力多高、我怎麼樣會雙盤、我禪相多麼殊勝…,你都不知道你可能是在「世間法」裡面鑽研。

  所以八正道那是建立在前面的正見為基礎、為首,所以解行要並重、解行要合一。如果你沒有把握,寧願停下來,好好的深入去聞思,有正確的理解,你就會有正確的行。你有正見,後面的正智、正思惟,正語、正業就會出來,正定就會產生。你有正確的定,才不會落入在世間定裡面,你有正確的正見跟正定,才能進行正確的止觀雙運,才會開發智慧,這都是環環相扣、息息相關的。正見沒有建立,那後面都錯,所以這裡提醒大家一點的就是說,當你覺得說我的信仰很堅固、我一門深入,有可能代表你的心已經很老化、很僵化,你不再新鮮、不再流通、不再流動。事實上正定,正確的人生觀,他的心是很柔軟的、很新鮮的、很生動活潑的,絕對不會僵化。

  再來跟大家勉勵一點的就是,你如果決心要修行,決心要解脫生死輪迴,空海給你由衷的建議就是請你多花一些時間,下功夫好好的深入熟讀這一本書,把《阿含解脫道》這一本書的整個修行的次第,好好的下功夫去深入聞思修證,為什麼呢?這個絕對不是老王賣瓜說瓜香,空海出來弘法三年多來,真的很多學員他們都可以印證,空海當初所跟大家苦口婆心跟大家所講的,如果你能夠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好好的深入解脫道的聞思修證,可以減少你十年,至少十年以上不必要的浪費。你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好好的深入聞思修證,把正確的解脫道弄清楚,可以減少你十年、二十年以上不必要的浪費,是真、是假不妨再試一次看看,好不好?

  真誠真心的來聞思修,加上佛衛電視台又這麼的發心,希望能夠把正道能夠弘揚出來,所以大家要好好珍惜,好好珍惜這樣的因緣,不要還這樣藉助很多的理由,然後又錯過很多的因緣。感恩古聖先賢的默默奉獻,感恩眾多因緣的默默促成,空海在歷經二十幾年的實際尋幽探訪勘查之後,重新畫出荒蕪已久的古仙人道跡,成佛之道的寶藏圖,回饋一切眾生,空海真的是以一種感恩回饋的心,把所發現到的很珍貴的解脫道路,毫無保留的來跟眾生分享,而這一條解脫之路呢?願此地圖能夠協助你快速又安全的到達究竟涅盤、解脫自在的彼岸。因為這一條解脫之路不是空海所發明的,不是空海所創造的,而是我發現到的古仙人道跡,那些解脫者、智慧者,就像佛陀釋迦牟尼他們所走過的一條清楚而正確又安全的解脫之路。雖然《阿含經》在大乘佛教地區被忽略,但是經典上面還是清楚的記錄著這一條解脫之路,空海只是再重新實際的尋幽探訪勘查,然後重新把它畫出來,用現代人容易理解的角度再把它敘述出來,跟眾生來分享,感恩佛陀他們的大慈大悲協助我們成長,所以空海也是完全一種感恩回饋的心來跟眾生分享,如果你覺得實用,你就好好的拿去用,如果有的人還是一樣沒辦法對《阿含》的成見消失,對這個還是不喜歡,那我們也都隨緣。

  世界要和平社會要安祥,都要從凈化我們個人的身心開始,從點擴及到線再擴大到面,再擴大到整個虛空法界,所以原始佛法都是強調由個人的身心開始凈化起,當你能夠腳踏實地的老實修行,就已經正確的走在菩薩道上,這一點也是提出來跟大家互相勉勵的。因為在北傳的大乘佛教地區很強調的是行菩薩道,空海不否定菩薩道的重要,但是我發現真正的菩薩道是建立在解脫道上面,釋迦牟尼佛就是以身作則,實際地走出解脫道再力行菩薩道,早期佛陀所帶領的那些弟子,第一代,第二代的那些解脫者,他們也都是一樣力行解脫道之後,然後當你成為明眼人,不會誤導眾生了,你再去到各方去弘法、去度化眾生。

  所以真正的解脫道真正的菩薩道,它是建立在解脫道上,就像說以前空海也是很有心

想要懸壺濟世救人,問題是我想懸壺濟世救人,很重要的是我本身要先痛下一番功夫,好好的去研讀醫學方面的書,我要好好的深入聞思,深入醫理方面的探討,也跟那些醫生學習,這就是在行醫道方面的解脫道。你要本身要痛下一番功夫,等到有一天你成為具格的醫師之後,我們才能進一步的很紮實、很落實的來幫助眾生解除病痛啊!當我們在實際行醫的時候,

就像是在行菩薩道,以前我一樣有悲天憫人之心,但是我都會回來反觀自問:我有能力嗎?我哪些方面我欠缺呢?雖然我有心要行醫,但是如果我沒有資格的話,那我還是容易落入空談啊!所以我都會回到扎紮實實的一步一腳印的去做,我們有懸壺濟世就是濟助,就是幫助天下眾生的這種菩薩道決心,但是我們一定要落實到腳踏實地的聞思修證,我所體會過來的:

真正要行菩薩道一定要從我們個人的身心開始凈化起,這個不會衝突的。

  不管過去如何輝煌或坎坷,一切歸零,讓我們從零出發,隨時歸零,從零開始,讓我們打開無限的視野,如實的探討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讓我們以無量的胸襟,超越一切宗派宗教的框框,秉持「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求真精神,了悟宇宙人生的實相、遠離顛倒夢想而解脫自在,如此必能自利利他、自他俱利,就從現在開始走上解脫道。

  「不管過去我們是如何的輝煌或是如何的坎坷,都讓它歸零」。一個人如果真的能夠歸零,你的生命就會脫胎換骨出來,它是一個新的重生,真正的復活、真正的重生,就是你能夠當下就歸零。什麼叫「歸零」呢?歸零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不容易啊!「歸零」就是說,要放下過去的種種成見、觀念、知見,我們內心裏面存在著很多不正確的觀念知見,能不能讓它那些放下,能不能讓自己的那些觀念知見來個大掃除呢?把我們內心裏面的框框、思考模式統統放下,各種包袱統統放下,從過去習性反應的窠臼之中脫穎出來,重新用智慧、冷靜、理智的來求真求證、探討真理實相,這就是「歸零」。

  所以過去不管別人怎麼跟我們講,某部經多麼的重要多麼的好,也不管別人跟我們講某部經多麼的不好,我們統統把這些讓它們歸零,回到平等的立場,也讓我們過去內心裏面很多的觀念知見判斷重新來過,唯有你真的能夠歸零,才能夠無限的可能,讓我們重新開始,讓我們能夠無限的可能。唯有你有無限的可能,你這一生這一世要邁向究竟解脫,才會不待時節因緣。

阿含解脫這次第的幻燈片:

  今天是這個《阿含解脫道第次第》第一次播放幻燈片,讓大家從實際的一些現象裡面、實相裡面,去體悟活生生的佛法。今天的這一系列的幻燈片,讓大家去看到眾生都在找尋安心之道,眾生在找尋解脫之路,都會透過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方法,只是你所找尋的是方便法?還是究竟法?你所找尋的到底是治標?還是治本呢?這就是我們所要探討、所要了解的。

  這裡就是代表很多的眾生一直的在找尋安心,為什麼他們要來拜拜?要來祈求呢?那是因為內心有苦、有不安,所以他們需要不斷的在尋尋覓覓一種安心之路、安心之道,你不要以為他們是他們,以為自己是知識分子不會啊!他們是接觸其它的宗派才會,我是佛教徒沒有啊!不要這樣輕易下論斷,每一個人、每個宗派、每個宗教都是在協助眾生找尋安心之路,你不要以為他們是他,你是你,跟他無關,錯了!你要把自已溶入裡面,他們是代表你在做而已,雖然他們手上拿著香,來到一般的寺廟裡面,你以為說我不拿香啊!我水平跟他們不一樣,你頂多也只是五十步跟百步之差而已啊!你還是一樣透過很多的方法要去找尋安心之路啊!像這些都是在告訴我們,他們內心有很多的苦、有很多的不安。

  我這些苦、這些不安就透過這些,我買更多的東西,然後來供養、來供佛,來供佛供養諸佛菩薩,問題是眾生的付出是有條件?還是無條件?背後都有很多的條件啊!你付出一百塊,你的背后里面,你甚至想要祈求得到是一萬塊、十萬塊!百萬塊!知道嗎?這就是有條件啊!你在跟那些佛菩薩或是跟那些神明,在做生意買賣啊!這個不是正確的心態!如果你是無條件無所求來供養,那很好,如果有條件,我們要去反觀。

  你看一些香火鼎盛的道場,每天都有好幾千人絡繹不絕來祈求、來拜拜,很多人他們都很忙忙碌碌要協助大家啊!趕快來得到安心啊!你看他們一樣啊!這些穿藍色制服的人,他們一樣很熱心的在行菩薩道,在幫助別人安心啊!收驚啊!安撫你的心!收驚、安心,問題是你這樣做過,你就真的安心了嗎?也許一時會有效啦!一種心理作用,我今天到哪裡去收驚之後,覺得比較安心多了,但是沒多久呢?你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解決了嗎?真的徹底解決了嗎?還是只是一時的治標而已呢!

  這是我們要去深思的問題,我們是去透過這些,但是要知道,它只是一種表徵、一個表象而已,你在找尋的安心之路,到底只是一時的治標,一種麻醉劑、止痛劑,還是能夠從根本來解決呢?這個我們要靜下來去反觀、深思。再來還有一點,這些在幫人安心的人,那我們要問問我們自己:我們安心了嗎?你知道如何讓自己安心嗎?他們就像代表一些宗教師,我們要幫助眾生安心,那是不是先要問我們自己:我們安心了嗎?如果我們還不知道如何讓我們自己安心的話,又如何幫助眾生真正的安心呢?

  我們從一些現象裡面,都要去深度的去看、去深思,不是走馬看花的看,如果我們自己還不知道怎麼樣安我們自己的心,我們在幫助眾生做這些儀式的時候,當然也是一種行善,也是一種行菩薩道,問題是我們能夠治標嗎?我們能夠治本嗎?我們真的能夠幫眾生安心嗎?還有我們要隨時靜下來問問我們自己:我們真的安心了嗎?所以你看這個小孩很好奇啊!阿嬤這樣做真的就有效嗎?她阿嬤跟他講「猴囝仔!別問那麼多!不要問那麼多啦!閉嘴!做就是了!」事實上小孩子他比較天真、比較好奇,他覺得好奇去做做啊!他也會問:這樣做就有效了嗎?當然這個我們可以體會小孩子的純真啦,所以你看每天真的是人山人海,這是在大都會裡面的一所滿有名的寺廟,每天都有很多人來這裡要祈求要拜拜求安心。

那你看,我不了解的時候就卜杯、擲茭,然後來問啦!事實上那個擲茭裡面是真是假,你要靜下來去看,因為它本身裡面就存在那種獲然率,你看眾生不斷在祈求、在拜啊!拜拜!別人站著不夠誠意,我跪下來我就更有誠意,這個神明對我就會保護更多,對不對?所以這也是他展現的一種誠意啊!你叫他隨便對一般人跪,他不會呀!但是他對一個神像會虔誠的跪下來,他內心一樣會有很多的渴求,最主要就是說,因為他內心裏面有苦有不安,所以有的人就會認為說,他們是拜一般的寺廟,宮殿,不是我們佛教,我是到佛教裡面來。

  這個是台北的一個滿有名的一個佛寺,佛教的寺廟,但是你到佛寺來,你是來這裡,你有沒有真正找到佛法呢?還是你還是把這個地方只當做一般的神廟,然後在那裡拜拜祈求,這樣而已呢?真正的佛法,我們能不能去深入去了解,還是只是一樣做個形式?我有到某個寺,你有沒有真正的去了悟法呢?再來像這些統統都是屬於方便接引眾生的方便法,眾生能不能從這些作為裡面進一步的去了解、去探討?我這樣做,我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到底真正徹底解決了嗎?你看民間的一些廟會儀式,這些都是在幫助眾生安心,眾生就是有很多的苦啊!不安啊!怕衝到啊!怕煞到啊!我們用很多的廟會儀式,然後要怎樣把那些惡靈啊!邪魔啊!把它驅除掉。這都是來自於眾生的需要,有這方面這種市場需求,那是來自於眾生的需要,這一種現象存在是因為眾生的需要。

  此處深層的告訴我們的就是,因為眾生有苦、有不安,我們透過這些宗教儀式做了之後,我們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就有解決了嗎?所以各個民族、各種民族都有他們驅魔、驅鬼的那一種儀式,他們都有不同的一種廟會,問題是我們這樣做了,我們就能夠真的了悟實相嗎?能夠出離苦海嗎?這就是佛陀一直要喚醒我們的,我們要清楚了解什麼叫做世間法?什麼叫出世間法?什麼叫做方便法?什麼叫究竟法?究竟法就是說,如果你真的了悟究竟法之後,你的苦、你的憂悲苦惱,是從根本的徹底解決,真正的佛法就是要深入到最深層裡面,讓我們了悟真理實相之後,然後遠離所有的憂悲苦惱,所有的苦惱、煩惱、不安都消失止息,這才是叫做究竟法啊!所以這些方便法做了之後,我們一樣要去深思。

  眾生內心有很多的苦、很多的不安,然後一樣會去卜卦、算命,求取那些別人來幫我們指點迷津,問題如果相命真的算得那麼準的話,那相命的人本身的苦惱、憂悲苦惱應該早就消失,當然這些都是世間的方便法,有它的幫助眾生的一面,我們不否定。像我們介紹這一系列,我們不否定社會現象存在的這些,只是要協助眾生再進一步去冷靜思考,到底這些只是治標?還是治本?是一種方便?還是來到究竟?我們要進一步去了解。相由心生啊!各種眾生有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嗜好,所以很多人就雕刻出很多的像出來,看你喜歡那一種像

,你就可以選擇,而且這又是有標價,你可以按照你所需要的買回去,所以你看各種像都是人類把它雕塑出來的,你覺得前面那些像還不夠?好!這裡還有一家更大的百貨公司,你可以來這裡挑選,然後眾生把這些請回去之後,就開始在拜、拜、拜!問題是你有沒有真正去了解,他們所要告訴我們的實相是什麼?真理是什麼?

  有的人就認為說,他們只是一種迷信、拜偶像啊!我們不拜那些偶像啊!我們佛教不拜偶像啊!但是一樣啊!你不會拜那些,還是一樣會拜其它的啊!你還是一樣拜其它的像,只是外相不一樣而已,本質還是一樣啊!你認為說我們是拜釋迦牟尼啊!你拜的是這樣的像啊!外相不一樣,但是你還是一樣在透過各種祈求、拜拜裡面,還是在找尋安心之路、安心之道。因為內心深層有苦、有煩惱、有不安,所以我們不否定這些像的價值,因為它有階段性的需要,協助眾生成長需要的一種過程。

  只是佛陀都希望大家不要只是停留在像上面的崇拜,所以《金剛經》就是要破除大家對那些偶像的崇拜。再者有些人認為說,人家跟我們講某某經很重要、很殊勝,我們趕快來拜經,拜經的功德很好、很高、很殊勝,我們不否定拜經有拜經的功效、有它的功德,但是我們要進一步的去探討,我這樣拜經之後,我了悟經義了嗎?我有了悟佛法嗎?我這樣拜了之後,我能夠了解經文經義裡面的深義嗎?

  我們進一步去了解探討這些經書經典的主要目的作用是在做什麼?就像說台北地圖或是高雄地圖,這個地圖主要目的是要做什麼?它是要讓我們拿來實際參考、對照,因為當我們對高雄還不了解的時候,我們需要透過高雄地圖的指標來讓我們對照,知道我現在走在哪裡?因為有地圖,我就知道說我的目的地在哪裡?我應該怎麼走?所有的經典就是指月的手指,所有的經典就是一種地圖,協助我們邁向究竟解脫的尋寶圖,所以我們是要拿經典來實際去走、實際去做,如果你沒有實際去走、實際去做,你光是拿著那個地圖,然後在那裡一直拜一直拜,那你還是距離所要到達的目標,還是沒有在動啊!還是沒有在走啊!所以我們重視經典、尊重經典,但是我們要更進一步的去了悟經典裡面的無上甚深微妙法,這樣才不會浪費,才不會辜負了這些祖師大德,他們辛辛苦苦的把佛法、把經典留下來的苦心,要去深讀、要去探討、要去了悟。

  有的人他想說我要到山上去閉關、去專修,所以一個山頭找過一個山頭,到山裡面要去專修或是一門深入,問題是如果你不了解真正究竟的安心之路,你不了解究竟解脫之路的話,或是你的聞思基礎不夠,你到山中來還是一樣啊!你把你世間的煩惱習性又帶到山上來,然後在山中呢?大家又在那裡互相熏習不好的習性,或是在那裡指責,結果人我是非還是存在。

一個道場裡面還是一樣,一個小社會人我是非還是不斷,眾生的憂悲苦惱還是存在。所以不是在於道場的選擇,而是我們有沒有走在正確的聞思路上。

  玄奘大師他一樣就是因為內心有苦、有不安,所以他用生命去找法、去求真理,歷經的不只是八千里路雲和月,那是好幾倍的路程啊!玄奘大師一樣都是在找尋安心之路、安心之路啊!空海歷經幾十年的探討研究之後,發現佛陀所走過的《阿含解脫道》,真的有次第、有步驟,清清楚楚、很安全、很實際、很實用,所以我們毫無保留的把它整理出來來跟大家分享。

第一章概論:

  這個概論是我把它寫上去的,佛陀在講經說法裡面並沒有「概論」這兩個字,但是因為我覺得《雜阿含》的這一經相當重要、相當好,而且它也可以作為《解脫道次第》的一個概論,因為這一經佛陀把眾生在生死苦海裡面浮沉的原因歸納出來,很簡單、很簡要、也很具體,而且佛陀在後半也具體的講出來,眾生能夠出離六道輪迴,能夠出離苦海的原因到底是怎麼樣?次第、步驟是怎麼樣?佛陀也都把它講出來,所以我們這一本《阿含解脫道次第》,

要知道這個主軸不是空海所創造、所發明的,而是參考佛陀在《雜阿含》、《中阿含》以及其它經典裡面,《長阿含》也有講到修行邁向解脫的次第、步驟。

  我的一位恩師─楊郁文教授有把它做相當的整理,空海參考佛陀在幾經裡面所講的次第,

以及楊教授的整理之後,再稍微把它做比較詳細的補充,讓整個次第更清楚、更明顯、更完整的呈現出來。包括後面也把大乘佛教所重視的成佛、成道,以及《心經》方面,我們都把它做完整的結合。我只是藉用古聖先賢、藉用佛陀祂們所講出來的次第,然後再把它做比較清楚詳細的一種論述整理歸納出來。

  現在請大家看第一節,這本書的第六頁、《雜阿含》的三百四十五經,如果《大正藏》是三百四十六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法,世間所不愛、不念、不可意。何等為三?謂老、病、死。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者,如來、應、等正覺不出於世間,世間亦不知有如來、應、等正覺知見,說正法、律。以世間有老、病、死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知有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正法、律。】

  這一節看起來是很簡短、很簡要,但是這一節卻強調出一個很重要的主題,諸佛出人間的主要目的是要協助眾生出離苦海,這一段主要重點是在這裡,諸佛出現在人間的主要目的是要協助眾生,這一生這一世就能夠出離苦海。我們來看佛陀怎麼說?因為在這個世間裡面

有三種現象眾生很不喜歡,一般人都很討厭,世間人所不愛、不念、不可意,認為這些現象都不喜歡的有哪三種呢?佛陀把它歸納出來,就是所謂的老、病、死,也就是在苦海裡面浮沉、在六道裡面輪迴的一個縮影。

  就是因為有這些老病死現象,佛陀就講出來,如果在世間沒有這三種現象,沒有這些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者,如來、應(就是應供,應供就是阿羅漢)、等正覺不出於世間,世間亦不知有如來、應、等正覺知見,說正法、律。為什麼呢?大家靜下來去體會,如果在我們這個人世間沒有老、病、死這種現象的話,你還會害怕什麼嗎?還會有苦嗎?你的苦就大大的減少,有的話只有無窮的欲貪、求不得這樣而已。

  人類眾生要知道,最怕、最畏懼的就是面對死亡,眾生內心深層裡面最怕的就是死亡,也就是最怕的是「無我」,所以佛陀就講:如果這個世間沒有老、沒有病、沒有死亡這種現象的話,諸佛菩薩不必、也不會在人間出現。因為這世間沒有苦,沒有苦、沒有老病死,何需要修行呢?還需要修行嗎?你不必修行。你本來就是長命仙人,反正不會老、不會病、不會死,永遠都那麼年輕漂亮,要什麼都完全如意,但那是不可能的,不管在任何的星球,「無常法印」它都是不斷的在演變著,人有生就有老、病、死,花有開就會有謝,眾生都只喜歡片段,都只希望花開、不希望花謝,眾生都喜歡漂亮、年輕力壯,不喜歡雞發鶴皮、不喜歡衰老,頭上如果長几根白髮的話,糟糕又在那裡為三千煩惱絲而煩惱。出家人把煩惱絲理掉,但是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還是存在。

  所有的苦、所有的不安,最隱約、最深層的就是因為畏懼死亡、畏懼「無我」,如果沒有死亡的話,那不用修行也不必修行。所以佛陀這裡就很坦白的講出來,如果沒有老病死這些現象、沒有苦海的話,大家不用修行。因為沒有修行,也就沒有所謂的解脫者,苦海的凡夫跟解脫,這是一個對襯。佛陀就很坦白的講出來,也很明顯的講出來,就是因為有老病死這些,眾生很不喜歡不可意,不喜歡的這種現象,所以才會有那些修行者。因為有修行者才會有解脫者,解脫者就是這裡所講的如來、應供、等正覺。這些解脫者他們的知見是什麼呢?就是告訴眾生什麼叫做真理?什麼叫做實相?眾生在不了解真理實相情況之下,你是背道而馳,去構築一個你想要的世界,但是這個世界就是苦海、就是夢幻世界。

  那些覺悟者、解脫者他們發現真理實相之後,然後告訴眾生什麼叫做宇宙的實相?什麼叫做大自然的運轉法則?這就是這裡所說的等正覺他們的知見,他們的知見就是了悟真理實相。了悟真理實相之後,他們所講出來就是所謂的正法律,也就是他們敘述了宇宙的真理實相、大自然的運轉法則,讓眾生清楚的了解,因為世間有老、病、死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才會知道有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說正法、律。

  這裡第一段很清楚的告訴我們,要知道佛法是幫助我們了悟生死大事的正法律、正法,佛法不是拿來諍辯、佛法不是拿來炫耀,佛法也不只是把它當作學術在探討、鑽研,就像佛陀他們所開出來的這些藥物,那都是幫助眾生對治老病死,對治深層最深的那些不安、痛苦、煩惱。也就是說真正的佛法是要幫助我們治療心病,都是很實際的、很實用的,佛法它都是很實用的。

  第二段佛陀就開始來解析了,就是在探討眾生在六道裡面輪迴、在苦海裡面浮沉的原因到底在哪裡?這一段很重要,大家要好好去體會,你不要以為說這每個字我都懂,這個沒有什麼特殊、沒有什麼很神奇,不容易真正的理解,你不容易真正的做到。如果你真的做到,光是這一段以及後面另外一段,把這兩段都做到的話你就解脫了,你真的就會解脫了,所以千萬不要小看。

  我們現在來分享佛陀幫助我們解析眾生在苦海浮沉的原因。

【以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老、病、死】

  因為佛陀祂就是去尋找原因,為什麼眾生會在生死苦海裡面浮浮沉沉?在六道裡面輪迴不已呢?為什麼?佛陀就告訴我們「三法不斷故」,也就是說,因為你有這三種現象,有哪三種現象呢?就是所謂的貪、恚、痴。我們現在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名詞就是貪、瞋、痴,意思就是說:因為眾生有貪、瞋、痴,所以才會在苦海裡面浮沉、在那裡頭出頭沒。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貪、瞋、痴。何等為三?謂身見、戒取、疑。】

  《阿含》裡面的表達方式都很深,大家要好好去體會裡面的深義。就是因為你有貪、瞋、痴,所以才會在苦海裡面浮沉。我們再進一步去探討原因,為什麼會有貪瞋痴?佛陀就歸納、整理出來,就是因為他們心路歷程走過來、探討出來之後,然後告訴我們原因在哪裡?為什麼會有貪瞋痴呢?因為你有身見、有戒禁取結、有疑結,也就是說這三結你沒有破,這個身見包括我見、包括我、我所這些錯誤的見解,這是不該有的。但是因為眾生不了解,所以產生身見、戒禁取、疑結。你有我、我見這種現象,後面的貪瞋痴就會跟著出來,「順我則是,逆我則非」。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身見、戒禁取、疑結。】

  進一步再去探討原因,為什麼眾生會有這些身見、戒禁取、疑結呢?

【何等為三呢?謂不正思惟習近邪道及懈怠心】

  你為什麼會有那些錯誤的身見呢?為什麼會有那些錯誤的戒禁取結呢?為什麼會有那些疑結呢?因為你不正思惟習近邪道及懈怠心,眾生心懈怠啊!沒有好好去聽聞正法、沒有好好去正思惟,也就是說你沒有走在八正道上,你所學習的是怎麼樣呢?習近邪道,你總是在那個世間法裡面打滾。說要修行,但是常常是愈修我慢愈大、愈修愈厲害。說要修行,結果學了一些佛法知見之後,就拿來跟人家見諍、跟人家比高比大比小,這個叫做習近邪道。

  因為你沒有聽聞到正法,就不知道什麼叫做正思惟,因為你沒有聽聞正法、沒有正思惟,你在解脫道的門外,你後面的那些種種結縛就會有,身見結、戒禁取、疑結就會有,沒辦法破除。因為你也不知道如何去破除,再進一步去探討原因。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正思惟、習近邪道及懈怠心。何等為三?謂失念、不正知、亂心。】

  為什麼一個人沒辦法正思惟而且習近邪道呢?因為他失念,這裡的「失」就是說他失去正念,「不正知」也就是說沒有正念、正知,還後知後覺、不知不覺啦!他沒有要精進用功、沒有要找法,所以他就在這種世間裡面浮浮沉沉,「亂心」、心很散亂。因為他沒有走在正確的修行路上,沒有走在正確解脫道上。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呢?因為掉舉、不律儀、不學戒。

經文裡面是只有寫一個「掉」,這是掉舉的意思,這也是十個結裡面的一個結,因為掉舉、不律儀、不學戒,也就是說一個人他沒有認真積極的走在修行路上,「掉」就是說吊兒啷噹、到處攀緣、散心雜話。

  一個人說要修行,但都只是把它掛在嘴上而已,或是以那種修行之名義,在騙別人說他在修行,但是他內心裏面靜不下,到處攀緣、散心雜話,這個叫作「掉」。不律儀就是不收攝六根,再來,不學戒,因為有這些現象,所以才導致後面的沒辦法正知正念、心散亂。

  為什麼會有掉舉、不律儀、不學戒這種現象呢?因為不信、難教、懈怠。為什麼說不信呢?這就是說你跟他講這一生一世只要依循著解脫道逐漸的去實踐,我們一樣可以邁向解脫,

但是他就是不信,認為說哪有可能!我們是業障深重,我們是末法時期,他不信有解脫道,不信這一生一世就可以解脫,人家說要三大阿僧祇劫,你跟他講這一生一世就可以解脫,他認為是錯誤的、這是狂傲,所以他不信。你跟他講說《阿含經》是佛陀千五百年前正法的代表,他還不信。他認為人家說那是小乘的、是不了義,人家都告訴我們不要去看,所以我們不可以碰觸那些,碰觸那些的話,我們就是小乘。所以你看他就這樣不信,不信《阿含經》的重要,不信這一生這一世可以解脫、不信正法。

  像這樣的話,因為他內心裏面建立了很多錯誤的觀念,這樣你有辦法調教嗎?這樣你看就難教,很難教啊!眾生繼續一直在懈怠下去,這就是不信、難教、懈怠。為什麼會有這種不信、難教、懈怠這種情況呢?請大家再看隔壁一行。

【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

  眾生說要修行、說要學佛,但是你跟他講解脫道方面的他不信,然後跟他講說有善知識可以協助我們,他也不信、不以為然。「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因為認為要「自依止」就好,我們靠自己就好,哪裡需要去跟人家學習,我自己看就懂、自己就會啦!所以不欲見聖,或是有的人他本身也沒有積極想要解脫、沒有積極要修行,所以遇到真正明眼人、遇到善知識,他也不知不覺、不以為然,所以他不會重視這樣的人,他不欲見聖,不會想去親近那些真正的善知識。「不欲聞法」,沒有想要聽聞佛法,像這樣的人會怎麼樣呢?常求人短。如果你是個解脫者那沒關係,問題就是說不是,他在苦海裡面浮沉,處處都要展現我是、我能、我慢,展現自己很厲害,然後面對別人呢?都是盡量去看別人的缺點、挑別人的是非,認為自己修行很清凈,別人這裡也不對、那裡也不好,這裡也不如法、那裡也很差。所以你沒有走在正確解脫道上,你就會常常「常求人短」,注意喔!這是很重要的檢驗。如果我們修行很久,我們還是常常在那裡看別人的臉黑、看別人的毛病、挑剔別人,表示我們都還沒有進入修行之門,還沒有真正進入解脫道,這是很重要的檢驗。

 為什麼他「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呢?因為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

 「不恭敬」,因為他常常是認為自己很厲害,認為自己很聰明、自己很偉大,他對善知識、這些弘法的人不會恭敬,認為那個不重要,我都比他們懂,我比他們會。所以對真正的善知識沒有恭敬之心,甚至有時候還會惡言相向,加以數落、加以攻擊或是加以諷刺、加以批判。大家不要以為說我不會啦!我沒有這樣,你越認為自己不會,你犯這一種錯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個人我慢阻擋、沒有柔軟心,所以他不恭敬而且戾語,真正的善知識他不喜歡,因為真正的善知識會講他的缺點,他不喜歡。他喜歡的是別人怎麼樣去誇讚他,怎麼樣去讓他聽了茫酥酥,怎麼樣讓他聽了這樣醉醺醺的。如果要講真理實相的他不喜歡,為什麼呢?因為「真言不美」,他不喜歡聽真言,真正的善知識他不會想要親近,甚至就是會惡言相向。

  為什麼會有這一種情況呢!因為無慚、無愧、放逸。沒有慚愧心、很放逸,認為自己很行,認為自己很有能力、很聰明,在別人的面前都認為自己很行,但是當單獨面對自己、面對黑暗、午夜夢回的時候,又是那麼樣的恐慌、那麼樣的不安。但他又不願意在別人面前承認自己的不足,在別人面前就是要展現我很行、我很厲害,所以沒有慚愧心、沒有柔軟心。像這樣他沒辦法聽聞真正善知識的真言,他就沒辦法聽聞到正法,就繼續會在六道裡面浮沉,

常常會找出很多的原因來自欺欺人。

  所以佛陀就跟我們講:在解脫道上最大的敵人是我們自己,那是我們自己的什麼呢?就是我們自己很多錯誤的觀念、很多錯誤的知見把我們自己捆綁住了,我們不知道,然後積非成是,被很多錯誤的觀念所誤導,我們不知不覺也不以為然,就繼續在六道裡面浮浮沉沉、在苦海裡面浮沉。

  這一段佛陀都很由衷的跟大家講原因在哪裡?但是這整個裡面都沒有誇讚大家、沒有說很好聽,沒有一些恭維、巴結、討好眾人的那一種心。很多人看到這一種就不喜歡,覺得這個詞句沒什麼美麗,這個不重要,我沒有這些現象。所以眾生就不容易找到真正苦的原因在哪裡?輪迴的原因在哪裡?

  前面這一段是從生死苦海浮沉的這一種現象,慢慢去找尋找尋,就好像醫生從病徵、從病狀去找出,然後再慢慢的一直深入的去找原因出來,後面這一段就把生死苦海浮沉的原因,把它做一個比較簡短的歸納出來。

【所以者何?以無慚、無愧故放逸,放逸故不恭敬。】

  現在把它歸納出原因了,一步一步的告訴我們就是這樣,所以才會有下一步這種情況。因為眾生沒有慚愧心,所以就會放逸,當你放逸的時候,就不會對真正的善知識恭敬。你不恭敬真正的善知識,就會對那些討好你、巴結你、恭維你的那些人很喜歡。所以你不恭敬故習惡知識,這個惡知識就是都順著你的所要,都順著你的所要,然後讓你好像很快樂、很高興,滿足你的欲貪,但後面的危機你看不到,就好像說別人撒很多的魚餌、很多的甜餌給你,

但是你看不到後面的魚鉤,這就是你不喜歡真言,而喜歡一些甜言蜜語,結果你就是習惡知識。習惡知識之後,你就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

  這個「聖」就是真正那些有智慧的人,真正那些解脫者他們是大慈大悲,但他會告訴你是在苦海裡面浮沉、你這樣是墮落、你這樣不應該,他會告訴你這些原因,但是真言不美,忠言又是那麼樣的逆耳,所以你聽不下去啊!「不欲聞法」,你不想親近,他越是想幫助你,你逃得越快、逃得越遠,所以「不欲見聖、不欲聞法」。然後你繼續「常求人短」,在批判別人的是是非非,因為你沒有走在解脫道上,你就很少能夠回來真正認真的反觀自己,所以會「常求人短」。「求人短故」所以就不信、難教、戾語、懶墮。懶墮所以就掉、不律儀、不學戒。不學戒所以就失念、不正知、亂心。亂心所以就不正思惟、習近邪道、懈怠心。懈怠心所以就是種種的十個結。

  真正修行路上要破除那十個結,你就沒辦法破除,因為你看不到那些身見、戒禁取結、疑結就繼續存在,這些粗的結都還存在的話,微細的結縛更不用說。所以你就「故不離貪、恚、痴」。也就是說貪瞋痴就沒辦法斷除,因為你有貪瞋痴,就繼續造很多的惡業,在惑、業、苦的世界裡面繼續在浮沉而你不知道,迷惑無明之中在造業、起貪、起瞋,就這樣。種惡因而不知道,結果得惡果,所以就繼續在六道裡面浮浮沉沉,「故不堪能離老、病、死」,沒辦法出離六道輪迴。這裡告訴我們現象是怎麼樣?原因在哪裡?前面講的是在六道輪迴、在苦海浮沉的原因,後面這一段剛好反過來,如果只有講苦海之因,就沒辦法告訴我們怎麼樣去出離苦海的話,這樣大家還是沒信心,你看佛陀又幫我們歸納整理出來,你怎麼樣才能夠出離生死苦海呢?怎麼樣才能夠出離六道呢?也就是說你怎麼樣才能夠成佛?怎麼樣才能夠解脫?

  我們看「斷三法故,堪能離老、病、死」,這個離老、病、死只是一個代表,也就是出離六道輪迴、出離苦海,也就是解脫自在的意思。你斷哪三種就能出離苦海呢?就是斷貪、瞋、痴。所以這一段的解析跟前面的那一段有相同的地方,只是一個是從正、一個是從反,從另一面來解析。一個是探討苦海浮沉的原因,一個是探討出離苦海的原因,所以這一段大家這樣就比較容易了解。

  大家看第八頁的這一段,也就是列出來這一經的最後一段,這一段它有個歸納。

【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聖賢、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痴,離貪、恚、痴故堪能斷老、病、死。】

  這一段非常的重要,雖然只有短短的幾行,但是佛陀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你要出離苦海,答案就在這裡。你要解脫、要成佛,答案就在這裡,學佛、學經典、學經論不要太龐雜,真的要把目標鎖定在真正幫助我們,這一生這一世就能夠解脫自在的這些經典上面,這一段沒有華麗的言詞,但是它卻是整個解脫道的骨幹核心,所以不要小看這一段,最好把它背下來,或是把它整理出來,常常提醒自己現在在哪個階段?這個就是邁向究竟解脫的寶藏圖,是解脫道的次第,空海所著作的這一本《阿含解脫道次第》主軸核心就是參考這一節、參考這一經為主,然後我們再把它作比較詳細的深入擴展,這樣而已。

好!我們來看這一段

  一個人你怎麼樣才能夠來到究竟解脫?才能夠來到出離苦海?出離六道輪迴呢?原因就在這裡,有慚愧心。如果你真的有慚愧心的話,你就不放逸,這個慚愧心非常重要,不要以為說我有慚愧心,不要隨便找個答案就來填塞,認為自己已經有,未必啦!如果你真的有慚愧心,麻煩你再檢驗下去,看你來到哪一段?看你來到哪個階段?也許有的人會這麼說,那是在家人啦!他們才沒有慚愧心,我們有慚愧心,所以我入佛門很積極、精進用功,我又把頭髮理掉現出家相,我慚愧心應該有,不是這樣的。不是說我在佛門裡面專修,我就是走在解脫道上,或是說我在佛門裡面專修,我就已經有慚愧心,未必!未必!真的要重新來檢驗我們自己,不管是在家人或是出家眾,一樣統統要重新來過濾、重新來檢討反省,我們真的有慚愧心嗎?到底我慢是減少?還是增加呢?《阿含經》裡面所講的對象是以什麼為主?都是針對出家眾。因為佛陀講經說法的對象是以出家眾為主,在家眾為輔,所以要知道《阿含經》裡面所講的都是諸比丘、諸比丘,都是說各位比丘、各位比丘,那都是專業修行人,佛陀對專業修行人都是用高標準來要求。所以不要以為說我們出家眾沒有、不會,我們不會有這現象啊!錯!佛陀是完全以針對出家眾為主,用高標準的要求。所以真的要靜下來反省我們自己,我們有慚愧心嗎?我們有真的精進用功嗎?如果我們真的有慚愧心,就會很精進用功、不會放逸,我現出家相之後,就一定不會愧對眾生、不會愧對自己,不必別人來督促我,就一定精進用功、不會懈怠,不會在名利堆裡面打滾,不會在世間法裡面打滾。

  因為你不放逸,所以你就會積極的尋找解脫,就會積極的非達究竟解脫絕不終止,一定要努力的了悟生死大事,我要的是追求真理實相、要的是解脫,要的是像佛陀一樣這一生這一世就能夠「佛道無上誓願成」,也但願跟佛陀學習「眾生無邊誓願度」。你會很認真、很積極的去尋尋覓覓,去找法、去學習、去修行,所以你不放逸,這時候呢?因為你有照見到自己的不足、照見到自己還是在苦海的眾生,照見到自己還沒有出離苦海,你會很認真、很虛心的學習,你的身心會很柔軟、會很有恭敬心,所以不放逸故就會恭敬順語。也就是說你身心就會柔軟。

  一個人如果身心不柔軟,真的就算善知識在你面前出現,他也幫不了你什麼忙,真的解脫道、真的解脫的法,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常常在讀開經偈,開經偈裡面所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講的是真正能夠幫助我們這一生這一世就能夠解脫的解脫法、正法,而《阿含經》裡面所貫穿的都是這樣的精髓。所以當一個人你有照見自己的不足,精進用功,你的身心就會柔軟,就會不斷的虛心學習,這時候就會有恭敬心,而且你說話也會很柔軟、有柔軟心。你身心柔軟的話,這樣善知識就能夠幫助你成長,就能夠回饋你。就像一個杯子,如果裡面你裝得滿滿的,別人要給你無上甚深微妙法、要給你法寶、給你甘露水也灌不進去。

  所以真的虛心、柔軟心、恭敬心學習,對我們自己絕對有好處,就是本身你自己都會勉勵自己,一定要成為一位善知識,我也要跟善知識學習,所以就會為善知識。也就是說你本身會勉勵自己要做一個真人、做一個善知識,將來才能夠協助眾生出離苦海。我本身現在呢?

你要成為別人老師之前你會知道,我要怎麼樣去好好的當學生,你也會很樂意的多親近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聖賢、樂聞正法、不求人短」。

  因為你本身會勉勵自己要解脫,也勉勵自己要成為善知識,所以你本身也會很喜歡親近善知識,這時候就會物以類聚,你真的想要解脫,就會去找那些能夠真正幫助我們解脫的人;你真的要成為明眼人、成為善知識,你就會去找那些真正的明眼人,也就是真正的善知識。這時候你就會「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會很積極的、不斷的去找尋那些能夠說真理、說實相,能夠告訴我們缺點的人,那些能夠說真理、說實相、說實話,幫助我們成長的人,能夠講出真正幫助我們這一生這一世就能夠出離苦海的人,能夠講正法律的人。這時候你就會「樂見聖賢、樂聞正法」,因為你有走在正確的解脫道上,知道如何回來反觀我們自己,知道如何回來凈化我們自己,當你真正走在正確解脫道上之後,你的心就不會到處攀緣、不會去求別人的短、不會去看別人的臉黑,會把這些時間、把這些生命都用回來凈化我們自己,所以你「不求人短」,這個含意很深、,而這也是你有沒有走在解脫道上很重要的檢驗標準。


推薦閱讀: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聖人求心不求佛 愚人求佛不求心
為什麼眾生難以見性成佛 只因自私自利的貪心太嚴重了
正法:【向解脫道】初行菩薩未得智力者法式
求解脫道的人 只有前進決定沒有退路 退失道心只有死路
外不著相內不動心 才是真正的嚴持戒律

TAG:法師 | 解脫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