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隋煬帝為什麼要修京杭大運河?|看見·運河
縱使隋煬帝獨斷專行、好大喜功,
但不可否認,他創建的京杭大運河價值無窮!
小時候,我聽歷史老師講隋煬帝的故事:
隋煬帝弒父篡位、好色貪婪、荒淫無度,竟然為了去揚州逛青樓、看瓊花,不顧百姓死活,建造京杭大運河。
當時我心裡的想法就是,這樣的暴君活該被義軍推翻、千刀萬剮。
然後,再看看電視劇《隋唐英雄傳》里一身正氣、為民做主的李世民。
正義使者李世民和亡國暴君隋煬帝形成強烈對比,我的腦海里冒出了一句話來評價隋煬帝——「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徒!」
不過當我長大後,再讀隋煬帝以及京杭大運河的故事的時候,我對歷史課、電視劇里的情節產生了巨大懷疑。
為啥懷疑?因為建運河這事壓根不是從隋煬帝開始的,而是從隋煬帝他爸開始的——楊堅當上皇帝後的第4年,楊堅就下令開鑿運河,連接了長江和黃河。
所以,隋煬帝建運河,實際上是有點子承父業的意思。畢竟,楊堅當時的運河還只是個半成品。
這個時候,就有人反對了:你胡說!你這是替楊廣這個暴君找借口。他爸爸修運河是為了治理國家,他修運河就是為了方便自己享受揚州的美女、瓊花!
是的,這一點我不能否認——運河建成後,隋煬帝可以方便地享受江南的美食、美景、美人。但是,這絕不是隋文帝建運河的核心目的。
為啥?因為隋煬帝為了建運河,花費了整整6年時間,連接了今天的北京、揚州、杭州、洛陽、長安!
我們很難想像:一個只知道吃喝玩樂的昏君、一個作惡多端的暴君竟然這麼有耐心地去建運河,通過運河把國家的核心城市連接起來。
這個很不符合「一個昏君的自我修養」啊!
既然隋煬帝只是為了江南的美食、美景、美人,那為何不直接在揚州、杭州巡遊?何必耗費這麼大的力氣、花費這麼多的錢、浪費這麼久的享受時間,去建這條只是讓自己走得更快的運河呢?有那些時間、精力,為什麼不多約幾個美女、多去幾個景點遊玩呢?
你們看歷史上的皇帝,有哪個昏君、暴君會這麼執著地去修河?商紂王的肉池酒林、秦始皇的阿房宮、朱厚照的豹房等等,他們要麼賴在家裡,讓下面的人把美女、美食送過來,要麼是建造自己喜歡的房子宮殿,就是沒有一個昏君會費這麼大的力氣去修河。
而且,就算隋煬帝是為了方便自己下江南,而建運河,那麼為何不只修建一條連接洛陽到揚州的運河?為什麼還要修建洛陽到北京的運河?為什麼隋煬帝在修了洛陽到北京的運河後,還要修揚州到杭州的運河?修這些運河對他的「吃喝玩樂大業」究竟有啥幫助啊?
一個小偷會在偷到值錢的東西後,趕緊逃跑,而不是還在原地逗留。除非他不是小偷,而是卧底警察,他需要偷到更多的證據,去完成他的使命。
所以,隋煬帝修運河確實能讓他享受到江南的美人、美景。但他在修好到揚州的運河後的5年內,又修了北上北京、南下杭州的運河。他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肉體上的享受,而是為了御駕親征高句麗(朝鮮)!
在整個運河建成後的第一年,隋煬帝就開始利用運河聚集江南、河南、淮南的軍隊、糧食到河北,為進攻高句麗做準備。當時集結的部隊有113萬人,後勤運送的民夫更是200餘萬之多。一年後,隋煬帝就開啟了轟轟烈烈的「三征高句麗」。三次戰役,都是隋煬帝御駕親征。
講到這裡,我想你已經看到隋煬帝這個「昏君」的另外一面:胸懷征戰大志。
我認為,隋煬帝從登基登帝的那一天起,就在下一盤很大的棋、一盤攘除邊患的棋。而修建大運河是這盤棋中最核心的一步。
我們再從隋煬帝年少時的經歷來看:
隋煬帝那時還不叫隋煬帝,而叫晉王。晉王楊廣在隋朝開國後的第八年,親自率領百萬大軍,平定江南(南陳,揚州、鎮江、福州、鄂州等地),結束了持續300年的南北朝紛爭。之後,他又出任揚州總管,在揚州呆了整整十年。
十年,足以讓揚州成為他的第二故鄉。
這時,會有人反駁道:隋煬帝每次南巡揚州都是窮奢極糜,帶著滿朝文武,坐大船、選美女、享伎樂,這些又如何解釋呢?
我覺得,這是何等的正常啊!別忘了,他是皇帝,他不是聖人也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慾。南巡揚州的排場,不過是他在享受一個皇帝該享受的東西而已。一個皇帝在追逐文治武功的同時,也可以縱情聲色。
當然,隋煬帝的缺點也很明顯。他不顧民間死活,慘無人道地徵用百萬勞力,僅用半年時間便開鑿出洛陽到揚州的運河。這條運河流淌著上百萬人的汗、淚、血!
親征高麗,屢敗屢戰,空耗國力,終將是這個渴望「勝天半子」的皇帝的墳墓。
「獨斷專行、好大喜功」這兩個詞是取自上海大學教授張童心的《由大運河所想到的》中對隋煬帝的評價。
其實,「隋煬帝為什麼要修建京杭大運河」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修建京杭大運河給當時人、後來人帶來了什麼」。
隋煬帝不就是個少年英雄、文治武功、勝天半子、枉費民力、窮兵黷武的皇帝嗎?對於千年後的我們,又有什麼實際意義呢?!
倒是他創建的通聯南北的大運河,給我們傳承千年的運河城市、運河文化,價值無窮!
我是本文作者沈小凡,來自86links,
我們正在與世界運河城市組織(WCCO)合作,
攜手推動世界運河城市文化的傳承發展。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運河城市文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