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墳墓的風水
05-28
晉代大風水家郭璞在《葬書》中曰:「氣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乘生氣的理論,是風水的中心主題。生氣,指流走於土中,具有致福生旺人的一種能量。生氣能夠調和陰陽、生髮萬物,住宅得之,生人則平安多福;墓穴接之,墓主子孫則興旺富貴。風水學歸根結底在於叫人識別運用生氣為人類造福。《葬書》曰:「夫陰陽之氣噫為風,升為雲,斗為雷,降為雨,行平地中而為生氣」。生氣是陰陽二氣輪迴周期中的一個環節,陰陽之氣運行不息,不斷變換成風、雲、雷、雨及生氣等表象。「五行之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當生氣露出地面,升入空中,就變為風,風被吹散蕩盡,因而無法利用,故為了將生氣聚止於某地,有必要防止生氣盪散。只有環繞吉地的層層山巒才能遮擋住風,只有緩緩的流水和湖泊等才能聚集生氣。這就是吉地之所以通常是為群山所環抱、流水環繞、主流支流交匯處的河漫灘及階地並且人們在其上選址建城、建村、建宅的原因。
墓葬風水說:死者下葬後,真氣會與穴氣結合形成生氣,通過陰陽交流成的途徑,在冥冥中有影響、左右在世親人的氣運。陰陽兩 氣,呼出來就成為風,升上天就成為雲彩,降落下來就成了雨,在地下流行的就成為生氣。生氣在地下流行,生髮時就能養育萬物。人是父精母血的結晶體,所以人也是陰陽兩氣的結晶體。每個活著的人都有陰陽兩氣,死後肉體消失,陰陽兩氣卻沒有消失。活著的人,氣聚凝在骨,人死骨未滅,所以人死氣還活。所以下葬者,要找一個有生氣的陰宅,讓生氣和不死的陰陽兩氣相結合來保護在世親人。 經書說:人死有氣,氣能感應,影響活人。這種感應是有事實根據的。例如西邊產銅的山發生崩塌,東邊用銅鑄成的鐘就不撞而鳴,這就是感應。再比如,春天來到,樹木抽葉開花,放在家裡的麥種也自動發芽。氣在地下運行,它運行時,順隨地勢走,它聚集時,也隨地勢停止。丘隴的石骨,平地凸起的土脊,都是有氣在運行的標記。經書說:氣有風吹就散失,遇上界水就止步。古代人聚集氣使它不散失,用界水限制它不再運行,所以把它叫做風水。風水的法則,得水最好,能藏風是第二個要求。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即使是盛大的氣運行還有它的餘氣止息,雖然零散但深氣也有聚集的地方。經書說:水流在土外,叫外氣。外氣橫行成為界水,土內的生氣自然止聚,說的正是這個意思。經書又說:淺深得乘,風水自成。士為生氣之母,有土才有氣。氣是水之母,有氣才有水。所以藏在乾涸燥熱的地方的氣要淺,藏在平坦地帶的氣要深。 我國古代墓葬是一種複雜的文化現象,墓址的選擇要看風水。自古以來,人們都很重視墓地的選擇,古人選擇墓地考慮的因素依次為:一是京城附近,其風水不消說自然是好的;二是故里、采邑或祖籍地,符合葉落歸根的傳統觀念;三是死亡地,如任所、戰場等,這往往是格於形勢,如交通制約等;四是其他地方,如生前嚮往之地等。但是一般都要選擇「前有照,後有靠」的地方,即前有水流穿過,後有山峰為靠,境內層巒疊翠,就是說墓地要枕山面水。當然還有許多其它講究。如:首先,應該明確穴的來水與去水的方位,根據穴的來水與去水的方位來確定土地神位的大致方位,再根據穴的座向及分金五行配合,確定土地神位的準確方位,同時參照穴的四周環境來確定土地神位的準確方向。這樣的土地神位既符陰宅風水的形勢,又符合其理氣。使其墳墓更加符合風水要求,使其更好地蔭益子孫後代。一不葬童山 二不葬斷山 三不葬石山 四不葬過山 五不葬獨山 六不葬逼山 七不葬破山 八不葬側山 九不藏陡山 十不葬禿山
墓有十不向 一不向流水直去 二不向萬丈高山 三不向荒島怪石 四不向白虎過堂 五不向斜飛破碎 六不向外山無案 七不向面前逼宮 八不向山凹崩缺 九不向大山高壓 十不向山飛水走墓穴有十忌 一忌後頭不來 二忌前面不開 三忌朝水反弓 四忌凹風掃穴 五忌龍虎直去 六忌直射橫衝 七忌淋頭割腳 八忌白虎回頭 九忌龍虎相鬥 十忌水口不關遷墓有十觀
一觀墓穴塌陷遷 二觀草木枯死遷 三觀****風聲遷 四觀男盜女*遷 五觀怪病顛狂遷 六觀夭亡敗家遷 七觀官牢絕嗣遷 八觀魚龜蛇不遷 九觀藤纏官不遷 十觀溫乳氣不遷八龍立向決 點穴立向須貫通 八龍順逆要分清 火龍切莫造水克 木局生助火龍興 木龍切莫造金克 水局生助木龍歡 陰陽兩字有大關 吉凶就在一向間 點穴不知生與克 葬者何必請地仙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