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提問 批判性思維指南》核心觀點摘錄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社會,誘惑、歪曲、欺騙無處不在。在時代紅塵滾滾向前的同時,每個人都需要面臨不斷地選擇。不然,要麼我們將淪為垃圾信息的「收容場」,「樂享其中」而又有著無處不在的困惑。然而,又如何做出合適的選擇?是靠直覺?經驗?亦或是訴諸權威?對此應該不難回答,理性的思考才是現代人困惑的最後庇護所(也許還有藝術,然而這不在本論題的討論範圍之內)。本書即是在此方面的一次系統性回答。 

 第1章 提出正確問題的益處 

  

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會遇到很多新事實和觀念。對此,我們需要積極地提出問題,並盡量形成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觀點。 

  

我們也應該將自己的好奇心與質疑具體化、系統化,讓理性成為人生的習慣。 

  

◆ 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前者強調知識的獲得,後者強調與知識的積極互動。(兩種方式可以取長補短) 

  

◆ 淘金式思維最好的策略是能夠提出批判性的問題,並學會終結「正確答案」的神話。 

  

◆ 我們所做的每個決定都有自己的個人印記——經歷、價值觀、訓練和文化的習慣。因此,在理性思維的過程中(前提是理性思維,誠然感性生活也是一種重要的人生取向),需要謹記不要讓太多情感的捲入。需要讓自己成為一個開放地接納者,信念是可以隨時修改的,不斷地趨向真理才是唯一的目的(真理也許只能趨向,而不能佔有,這是一個追求卓越的過程)。 

◆ 微弱的批判性思維:維護自己的觀點和信念,特點是封閉和自我;強烈批判性思維:敢於將批判性問題用於自身,評估所有的觀點和信念,追求真理和美德。 

  演講和寫作的目的是交流,而非說服。 

第2章 什麼是論題 什麼是結論? 

  

◆ 論題是會話和討論過程中所出現的有爭議的問題。種類有:描述性論題(有關事實的描述)、說明性論題(對怎樣做和對與錯、好與壞的回答) 

  

◆ 結論由推理產生,起源於原因(注意區分結論和觀點,後者僅是主觀判斷)。 

   

  第3章 理由是什麼? 

  

◆ 理由+結論=論證 

  

◆ 理由的類型:「事實」、研究結果、事例、統計數據、專家和權威的支持、個人證明或推薦、比喻及類推。 

  

◆ 嘗試給出推理分析圖(理由和結論之間的組織關係) 

  

◆ 在寫作和演講的過程中,需要使用詞語、句子、段落及提示語來說明論證之中的邏輯關係。 

第4章 哪些句子有歧義 

  

◆ 在理解重要詞語和句子的含義之前,無法對觀點做出反應。(例:全球變暖需要對我們的生活方式做出限制。何為「生活方式」?) 

  

◆ 論證的過程中需要尋找有歧義的多義詞,如自由、禁書、幸福等。 

  

◆ 尋找關鍵句:關鍵句是你在決定贊同或反對作者之前必須弄清的詞句(例:電視暴力對社會有不良影響)。 

  

◆ 必須養成「你這麼說是什麼意思」的提問習慣,而不是「我知道你是什麼意思」,需要堅持思考「這些詞語或句子是否有不同的含義」。 

  

精彩舉例:幸運牌香煙能滿足你所有的要求,並且每支只含有3毫克焦油,口感舒適。何為「口感舒適」?可以是溫和的煙草味,也可以是濃重苦澀的煙草味,而這要取決於你個人的口味和喜好。

   

人權的歧義:就業、健康服務和足夠的住房;言論、宗教和信仰自由。 

  

◆ 定義是否有效需要取決於標準的比較。 

◆ 寫作和演講需要主動澄清關鍵詞歧義信息。 

第5章 什麼是價值觀衝突?什麼是價值觀假設? 

  

◆ 價值觀:是人們認為值得為之努力、卻沒有明確表述的觀念。假設:是一種沒有明確表述的信念,它支持外顯的推理。 

  

◆ 價值觀衝突與假設:非法藥品會引起暴力和其他犯罪(價值觀假設:公眾安全比選擇自由更重要)→結論:消遣類藥品不應合法化。在支持一種價值觀的同時,另一種得到普遍認同的價值觀會遭到貶低。 

  

◆ 價值觀假設是具有情境性的。 

  

◆ 典型的價值觀衝突:個人責任-公共責任;競爭-合作;效率-穩定。 

  

◆ 作者的背景、結果是確定價值觀假設的重要線索。 

  

◆ 尋找具有本質性的價值觀。例:沙漠中的水資源:水資源具有未來價值→環保、兩代人之間情感的傳承→環保。 

  

◆ 個人寫作和演講建議:尋找自己的價值觀假設。 

第6章:什麼是描述性假設? 

  

◆ 描述性假設是關於世界是什麼樣子的觀念。(例:你會從某教授里學到很多東西,原因:他的學生都稱讚他的報告)。 

  

◆ 在尋找假設的過程中,必備的工作是填補這些缺失的「空白」來重構推理。一旦對整個論證有了一個整體的了解,就能夠更好地發現其優點和不足。 

  

◆ 尋找描述性假設的線索:堅持思考原因和結論之間的差距;尋找支持原因的觀點;把自己當成演講者;換一個角度(否定者的角色);認識到原因中還可能存在一些能夠獲得優勢的其他途徑;避免使用不完全確定的原因作為假設。 

  

◆ 個人寫作和演講建議:承認自身的假設,並做出解釋。

第7章 推理中存在謬誤嗎? 

  

◆ 推理謬誤的方法: 

  

1. 人身攻擊; 

  

2.滑坡謬誤:做出這樣一個假設,當存在一些方法能夠阻止一連串不可控的、不必要的事情發生時,採取某一措施會引發這些事件; 

  

3. 妄求完美:錯誤地假定,如果使用某一種方法不能使該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就不採用這種方法; 

  

4. 移花接木謬誤:一個關鍵詞在一個論據中使用兩個或以上的意義,一旦意義確定被轉變了,這一論證就沒有意義了; 

  

5. 訴諸公眾:試圖通過偏愛多數人一致贊成的觀點使某個觀點合理化,錯誤地認為多數人的支持就是合理的; 

  

6. 訴諸權威:通過引入在一個問題上缺少第一手專業知識的權威來支持結論; 

  

7. 稻草人:歪曲對方的觀點,使之易於攻擊,因而我們攻擊的是一種事實上並不存在的觀點; 

  

8.使用虛假的兩難困境:當可能存在不止兩個選擇時,就假定只有兩個選擇; 

9.一廂情願:做出錯誤的假設,即我們希望X是真實的或錯誤的,那麼它就是真實的或錯誤的(今天不可能是星期四,因為我的論文還沒有完成呢) 

  

10. 命名錯誤:錯誤地假定因為你已經給某個事件或行為提供了一個名稱,就認為你已經充分地解釋了此事。(你爸爸行為為什麼如此怪異?—他正處於中年危機期) 

  11. 暈輪效應:使用模糊的、情緒化的辭彙來迫使我們沒有仔細考察原因就支持某觀點。 

  

12. 偷梁換柱:提出一個不相關的主題轉移原來的論題。(為什麼又晚了一個小時才回家—你總是責怪我!) 

  

13. 竊取論點:在論證中,結論在推理中是一個假設。 

  

14. 過於泛化 

  

15.錯誤類比 

16. 因果關係過度單純化:根據一些不夠充分的因素來解釋某事件,過分強調某一個或某幾個因素對事件的作用。 

  

17. 混淆原因和結果:將原因和結果混淆在一起或沒有認識到兩件事金額能是有關聯的。 

  

18. 對共同原因的疏忽:沒有認識到兩件事可能因為一個共同的因素的影響而相互聯繫。 

  

19. 「在此之後」「由此引起」的錯誤 

第8、9章 這些證據的可信度有多大? 

  

◆ 我們需要對「事實」的聲明作出批判,因為它往往是假的。 

  事實性聲明主要有:描述性結論;支持描述性假設或說明性結論的理由;描述性假設。 

  對某項事實的聲明,要首先問「我為什麼要相信它」,要區分事實和主觀斷言。接著要問:「證據的可信度有多大?」 

  一些問題: 

  你的證據是什麼?證據在哪裡?你肯定它是真實的?你如何知道它是真實的?你為什麼相信它?你能證明嗎? 

  

◆ 證據是被信息交流者所共享的明確信息,傳達信息人用它來支持或證明一項事實的可信度。證據的主要類型有:直覺、個人的經驗、他人的證詞、權威的意見、個人的觀察、案例、科學研究、類比。 

  1. 直覺作為證據:直覺可能是「盲目的」(也可能是準確的,但不可信) 

  2. 個人經驗作為證據:容易有「概括草率謬誤」,容易以偏概全。 

  3. 他人證詞作為證據:容易受選擇性、個人興趣、被遺漏信息、人為因素的影響,證據不可信 

  4. 權威意見作為證據:權威是否受過專門訓練?專業是否對口?有無長時間的研究?是不是第一目擊者?有沒有個人需要、預期、普遍的信仰、態度、價值觀、理論和意識形態的影響? 

  5. 個人觀察作為證據:絕無「純真之眼」,觀察是有目的和預期的,不是無偏見「現實的鏡子」 

  6. 科學研究作為證據:是最可信的信息來源之一,但是……研究質量有天壤之別;研究結果常常自相矛盾;研究結果不能證明結論,頂多只是支持結論。(例:研究結果表明……應改陳述為:研究者認為,其結果表明……);研究者的期望、態度、價值觀和需要影響中立性;研究者常常簡化研究結論;研究事實會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特別是關於人類行為的研究;不同研究的人為性不同(研究控制的「有意化」);研究者在經濟收益、地位、安全及其他方面的需要會影響結果。 

調查和問卷容易出現偏差,原因有:被調查者不一定城市,問題可能模糊不清、具有傾向性(措辭容易有誘導性),問卷的長度容易導致人疲勞 

  7. 案例作為證據:過於生動的案例容易感染我們的情緒,並轉移人的注意力。需要不斷


推薦閱讀:

從表情、思維和行為特徵識別抑鬱
羅輯思維
如何避免危險,遇到危險如何有效保護自己
思維改變心態 有眼界才有境界

TAG:思維 | 批判性思維 | 觀點 | 批判 | 學會提問 | 摘錄 | 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