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場大火,改變了無數個林鄭月娥的命運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殘陽
從唐樓走出的香港首任女特首
3月26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選舉結果揭曉,林鄭月娥以777票的高票勝出,成為香港第五任特首人選。她也同時刷新了兩項紀錄:香港首位女特首候選人以及首位女特首。
正向富麗堂皇的禮賓府闊步前進的林鄭月娥,卻出生於香港最底層的唐樓。
這是一棟位於香港島灣仔的板房間,童年時的林鄭,一家七口人蝸居在其中的一個小間。房間里沒有廁所,採光極差,極度擁擠。為了能夠安置一家老小,只能擺上好幾張上下鋪,林鄭回家寫作業也只能趴在床板上。
曾經的艱苦歲月,讓林鄭格外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她曾經笑稱,現在只要晚上回家洗澡時打開花灑能有熱水出來,就會覺得好幸福。
那個讓無數港人刻骨銘心的黑色聖誕節
當然,對於出生於1950年代的那一輩香港人來說,能夠在擁擠的唐樓有一張床,已屬十分不易,也會頓感幸福。
二戰過後,大陸持續數年的解放戰爭,令香港人口猛烈增長,由1945年的60萬人劇烈拉升至1950年的230萬之多。同時,香港大量住宅在二戰中被摧毀,住房就成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大問題。
在香港政府的默許下,很多新移民在荒無人煙的山腳邊使用木材、鐵皮等器材,搭起了一個個木屋(亦稱寮屋)。這些木屋大多順著山勢搭建,為節約地皮和建築成本,一棟木屋緊靠著另一棟木屋,綿延很長的距離,形成了柴灣、石硤尾、渣甸山、鑽石山大磡村等多個木屋區,擔負著當時香港近四分之一人口的居住需求。暫且不論這些木屋區的居住條件之簡陋,其最大的問題就是消防隱患極大。
前幾日,筆者專程去位於九龍半島的石硤尾美荷樓進行參觀。在生活館的入口處,按照歷史原貌搭建了一個板房,牆壁上破裂了數個大洞,伴隨著凄厲的火災警報,紅色的布條被風吹動著在洞口飛舞,彷彿那場改變香港歷史的大火又一次發生。
1950年代,擁擠的公屋居住環境(筆者攝於美荷樓)
那是1953年12月25日,一代香港記憶中的第二個黑色聖誕節(第一個黑色聖誕節是在1941年,港督向日軍投降,開啟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黑暗歲月)。
在石硤尾木屋區,一個工人正在挑燈製作鞋面,他一不小心打翻了棉油燈,火苗點燃了堆積在木屋裡的棉胎,越燒越旺。這家人嚇壞了,一邊喊著「火燭!」,一邊向外跑去,路過別人房間時就不停拍門,提醒其他居民趕緊撤離。
一場不期而遇的北風,讓火勢在整個木屋區迅速蔓延開來。大火足足燒了一夜,至26日凌晨才被撲滅。事後清點發現,過火面積達41英畝,燒毀木屋2580間,造成3人死亡、51人受傷,1.2萬多個家庭合計58203名村民流離失所。無數災民走上馬路討飯,有的就在路邊搭建窩棚棲身,其慘狀令香港社會震驚。
此前,木屋區就接連發生數起火災,加之這場空前慘烈的石硤尾大火,迫使港英政府開始認真考慮底層居民的住房問題,新的公共住房政策由此起步。
港督葛量洪寫給英國政府的報告
公屋賦予他們人生正能量
1954年10月,也就是在石硤尾大火發生快一年後,8幢7層高的徙置大廈正式投入使用,當時人稱「徙廈」,每棟可容納約2000人居住。這就是香港的第一代公屋,大部分為聯合國捐款興建。
後來,這些7層的徙廈被改建成更高、更大的公屋,僅剩編號為第41座的美荷樓外觀基本保持原貌,被改造為青年旅舍,並在大樓底部設有生活館,陳列美荷樓的歷史,讓人們直觀地了解這一輩香港人曾經的生活。
第一代公屋的生活條件,與林鄭月娥的唐樓相似,既擁擠又簡陋。每間房間面積僅有11.14平方米,按照規定要住下5口人,10歲以下的兒童只按半個人頭計算,所以一家八九口人擠在一間小房間里也是常態。小孩子們都睡在房間高處搭起的「閣樓」,透過鏤空的牆磚來透氣,經常有老鼠、蟲子等從鏤空處鑽進來,把小孩咬傷,有的還不幸離世。
那時的公屋沒有廚房和衛生間,家家戶戶就在走廊里支起煤爐,煮上一鍋粥聊以果腹。公共廁所安排在兩棟樓中間的連廊處,這也是每層樓唯一的公共活動空間,經常有街坊在臭氣熏天、污水橫流的廁所里,支起桌子打麻將。
和林鄭月娥一樣,艱苦的環境雖然奪走了很多童年的樂趣,讓他們倍感壓抑,但也賦予了「公屋子弟」們堅韌、執著、拼搏等人生正能量,使他們更能夠平靜對待生活的酸甜苦樂,始終堅毅前行。石硤尾的公屋,就先後走出了著名導演吳宇森、球星陳發枝、大學教授范建強等名人。在吳宇森的很多電影中,都能夠找到曾經公屋生活的影子。而激勵幾輩香港人的影視劇《獅子山下》,很多故事也是發生在公屋。
公屋政策令一半以上港人受惠
時代的車輪,總是不停歇地向前發展的。
石硤尾第一代公屋,開啟了香港大規模建設公屋的序幕。此後,香港政府還在大窩口、大坑東和李鄭屋一帶興建徙置大廈,逐步安置災民和遷移木屋區住戶。
至1974年,香港累計建成了25個徙置區,118萬居民入住徙廈。與此同時,石硤尾公屋也進行了改造,兩間合併成一間,並設置了單獨的廚房與廁所。這一時期,很多公屋裡出現了冰箱、電視等家用電器,居民們的生活條件逐漸得到改善。
1970年代,公屋生活有極大改善(筆者攝於美荷樓)
1972年石硤尾屋邨邊的居民活動場所
在興建徙廈的同時,香港政府於1957年開始興建北角等廉租屋村。1961年,香港推行「政府廉租屋」計劃,興建西環邨、蘇屋邨等多座廉租屋大廈,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但其租金較徙置屋要高很多。
1973年5月28日,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負責統一管理徙廈和廉租屋大廈。此後,香港政府先後陸續出台了「十年建屋計劃」「夾心階層住屋計劃」和「租者置其屋計劃」等一系列有關公屋建設計劃,逐步形成了今日系統完備、保障有力的公屋系統。公屋政策,被認為是香港經濟得以騰飛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香港成功故事的一部分。
目前,香港超過200萬人居住在73萬套公屋之中,占人口比超過三分之一。加之生活條件改善之後搬離出公屋的市民,累計享受過公屋福利的市民預計超過人口總數的一半以上。這就保證了在地少人多、寸土寸金的香港,雖然房價高企,但大部分低收入家庭都能夠有一處安身立命之所。
不容忽視的是,公屋的供應數量與低收入家庭的需求之間還有著一定的差距,排隊輪候公屋的家庭往往耗費3年以上時間,才能獲得一套住所。與此同時,還有數千名貧困人群居住在「籠屋」(又稱「籠床」,即一間房屋內放置多個床位,每個床位用鐵籠團團圍住,住在裡面的人被稱為「籠民」);還有很大一部分人住在「劏房」(亦稱「棺材房」,即把一間房子分割成多個小間,每戶租住一間,租金相對大房要低廉很多)。這也是香港政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傑森·蘭利鏡頭下的石硤尾公屋
林鄭努力讓更多香港人住得更好
從唐樓走出的林鄭月娥,依靠優異的學習成績,考進了香港大學,畢業後進入香港公務員隊伍,服務社會長達37年之久。2007年,林鄭從公務員轉為問責官員,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成立的發展局局長。
在其任內,曾經在2012年出席電台節目活動時表示,政府持續供應房屋用地的決心不容置疑,當年勾地表內有一半為新增土地,而政府目標為每年要有四萬個公、私營單位新落成,這個任務不能迴避。
政府亦不會因市場對土地的承接力下降而減價賣地,不排除將土地交給房委會興建公屋。在她堅定有力的推動下,香港公屋的供應量保持穩定增長。
2012年,林鄭月娥升任政務司司長。在這一任期內,她面對著「公屋鉛水」這一棘手問題。2015年7月起,香港部分公屋、居屋、私人屋苑、醫院及教育機構被揭發食水含重金屬量嚴重超標。此後,特區政府對部分公屋的水管進行更換,為部分民眾安排驗血,並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進行調查。
林鄭與居民交流,了解他們生活情況
當年11月,林鄭在立法會就公屋食水含鉛超標事件作了一番情真意切、擲地有聲的發言。她說:「我已經有膽承認我們的制度是有不足、不善之處,我亦努力督促所有部門要做跟進、善後的工作;我有膽指出今次事件被政治化這個現象;我有膽冒著被批評護短的風險,為我們盡心儘力的公務員討回公道。」這一番講話,令人對其「硬凈」和「好打得」的行政風格,有了更深的體會和了解。
2017年3月,林鄭當選新一任特首。相信在她的引領下,香港這艘巨輪一定能夠破浪起航,駛向更加燦爛的新航程。
而童年唐樓的經歷,以及在政府多個崗位上的歷練,讓她對公屋政策有了更多的經驗、認識和體會。相信在新一屆政府任上,香港的公屋政策一定能夠得以飛速發展,為破解大城市居住難題提供一個嶄新的案例、列出一個滿意的答案。
只願林鄭童年時的遭遇,在今日香港不再重演!
猜你喜歡
真正的高利貸逼債,比「辱母殺人案」還要可怕反思 | 辱母殺人案背後的天使與魔鬼辱母殺人案:法律本就是笨拙的工具轉載規範請後台回復:轉載
商務合作/廣告投放
market@guancha.cn
QQ 2920915625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