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師:印光大師文鈔

(第四十八講) --《與陳錫周居士書》03

各位聞思講堂的群三蓮友們,我們先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我們可以放掌。

大家晚上吉祥!周三的印祖文鈔,講到《與陳錫周居士書》這篇回信。那麼在此之前,這篇書信交代給我們的,主要的脈絡就是一個自力了生死和他力為主了生死的兩種不同。那麼對於他力而言,信心是決定性的因素,我們仔細的來探討一下,就是為什麼念佛法門如此的容易成就呢?他之所以能夠靠的上他力,那就等於說把自力中最艱難的部分由佛來承擔,由佛來承載我們所要經過的這些艱辛和難度,但是世間法則裡面都是這樣的,要舍一門才能得一門。那麼你要得一門,捨得這個有多難,得的這個就有多易,其實從反面來講說也能說有多難。

就是說我們把修行中這麼巨大的付出,把他化為另一個角度,在我們選擇的這個角度上,他就一定會捨棄,也就是會免除一些以我們自己的力量到達不了的東西,然而換過來的這種現成的法門呀,他其中的對接的難度是首當其衝的,也就是我們很難相信到這個力量。因為本來如果說憑自己的力量,這樣一步一步的走去溝通啊,他可以隨時隨地看到途中的風景,他可以現前的每天都有長進,然後有一些自我的滿足感,自我的首肯度,這樣步步為營的一步一步的往那走。經典里祖師爺們劃分的叫做就像陸地上行船一樣。可是大家要知道行船完全的優勢體現在水裡面,順風順水的去揚帆就快。可是問題是什麼,假如一直在陸地上走,所有的人都在陸地上行船,那麼這個船要下水而行的時候,大家都不願意上船,這是個最麻煩。

所以上一講講到的就是說不但一般的凡夫不信,羅漢都不能信,淺位的菩薩都不能信,就這樣的一個法門。一個是疑自,一個是疑法。疑法的話就是說哪有這麼好的事,不能夠相應這個法,疑自的話就是說我自己哪能碰上這麼好的事。所以在這兩種夾道相攻的障礙下,我們的信心總是非常的弱,或者有時候覺得拐彎抹角的,不敢直下承擔。

所以今天我們從這裡開始講起,印祖提醒說,「由是言之,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講求,以期深造其極乎哉。」

我自己也是這樣的一種感悟,就是我們講法聽法呀,最主要的落腳點其實就是斷疑生信,把自己的疑情,把障礙給掃除,疑情斷掉。那麼這個本身天然的信心,其實也就是我們本有的自性彌陀,他就顯現出來了。顯現出來你自己都觸摸到的時候,那這個信心就慢慢到了印組這裡講到的登峰造極了。登峰造極換句話說,其實就是究竟圓滿,也就像我們在《金剛經》裡面講到的,一念凈信則生實相,一念凈信當下往生,這就叫信心的登峰造極。如果說從禪法上講的話,悟的這個門徑啊,悟門不可限量。如果說從凈土上來講,屬於信門不可限量,就是你不要以為你信了,永遠還能有再信的餘地,直至你覺得自己原來就是彌陀,法界眾生皆是彌陀,當下到處都是極樂世界的時候,那才說明你的信心跟真實需要的這個水準對接上。像我們現在,還在求往生,那就說明信心還沒及格。這是從證量上來講沒及格,如果說從往生的法門的要求上來,那大家基本上都及格了。

就像前幾天,我在微信圈裡面發了一張圖,這是看到日本一個文物的收藏,有這樣的一張圖。在上面畫的阿彌陀佛就是拿一根繩子拽著這個行人的脖子,就像把你拉住就不讓走了,後面大勢至菩薩又拿著蓮花的花莖,翹著這個人的屁股說你快點兒往前走,這個人還是屁股墜在那不走,用那個蓮花的把翹著他,觀音菩薩在那兒指著他,說你走不走。哎呀我看到這幅畫特別相應,我發的微信說,真的是我覺得我的這個凈土行門,就是真實的寫照,同時也感到這才叫攝取不舍。你信不信,就是說阿彌陀佛攝取不舍,就是你已經逃不脫擺不掉了,你看你往哪裡逃,必須去凈土。所以一個行者的信心,真能相應到這種份兒上,真的是憑信得的。

那怎麼激蕩我們的信心呢,怎麼策發我們的信心?大家發現了沒有,就是說包括修行呀,有時候你會修不動,雖然知道還沒到頂,又知道應該繼續往前,但是你就是修不動,動彈不得。這個時候就需要外在的借力,教法就是最好的一個借力的如法一個對境。所以你看印組這裡就講到的說,「可不急急講求」,就是你要明白,要深入的去了解這個理這個事。為什麼要信,怎麼樣來調動我們的信心,讓他深入。

"須信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娑婆之苦,無量無邊。"

哎呀,信願行信願行又講到這個,你看印祖說法巧妙,他把我們這兒是真的是苦,極樂世界真的是樂,巧妙的把這個願力的成分也給嵌到生信的這種策發的言教上來,勸誡上來。就是說我們現在有時候呀,好談一些修學佛法會喜歡點好的感受,平安的生活,總是說要,當然了是要調整心態,要笑對人生,大家微信圈裡常能看到這樣的話,要在苦中作樂,你的心看見的是樂,那麼生活就是快樂的,往好處想。你的眼睛是善良的,那看見的都是善良的。當然如此。問題是我們眼睛業力牽引,不是全是善良的,我們的人心無常,你不是時時刻刻在感受樂,而且說到底在娑婆世界來講,你看印祖講到的「實實是苦」,這個實實就是真實的是這樣的。

你不要不願意麵對,有時候非得自欺欺人,很多時候我們行者,他不願意承認娑婆無量無邊的苦。大家知道無量無邊的苦,就是沒有一時一刻這個實實是苦,一方面是真實的實,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把他理解成諧音,時時,就是每一時每一刻,都是苦的。人的臉就是一個苦字,從眉毛到眼睛到鼻子到口,其實就是一苦字。為什麼?因為這裡是染土,這裡是業力牽引的果報地,這裡是一個分別的、起心動念的、不停的要造業的世界。而且這個世界造業的同時,是由感果而導致的我們造業,由造業又必定要感果,沒有樂,真正意義上的樂沒有。所以首先我們要撕碎臉皮要承認這個,因為人的虛榮,他會帶到學佛的這種心態中來,大家不信你仔細在(微信)圈裡看看,這種有點刻意的甚至做作的還在描繪美好生活,借用佛法點雞湯什麼的,我覺得其實有時候,越是這樣他心裡的苦越濃。

因為他為了掩藏我們身為分段生死本能的苦楚呀,他一定要找點樂子來平衡,找點樂子來平衡的過程中,他一定得把這些給按在那兒,結果又斷不掉,無意中又在這種真誠的苦上面,又可以說多了一層虛榮的苦,但是很多時候自欺欺人沒辦法。

大家想想,你說在這個世間,我們就不要說其他的,這裡講到娑婆之苦,無量無邊,「總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此八種苦,貴極一時,賤至乞丐,各皆有之。」

這幾句話就說滿了,滿到什麼程度了,就是說只要你在娑婆世界,那就是苦的,具體表現在人一輩子中,這八種狀態誰都逃不脫。那麼逃不脫到什麼地步,就是哪怕你貴到最上賤到最下,不分老幼貴賤,亦復如是,都有一份子。咱們也不要說高調的,今天跟大家徹底的訴訴苦吧。就從我們人世間來講,你首當其衝就現在這個時代,經濟挂帥,那麼大家都在追求金錢物質。可是真正的首富能有多少,大富翁能有多少呢,一般都是老百姓。老百姓嘛,總看見別人比自己好,別人存的或者花的比自己多,那麼有一些連資糧都不夠,過去的福報不夠,天天凈想著怎麼賺錢怎麼養家,一個月趕不上一個月。你說這種逼迫,這種窘境,讓你的心就沒有一個安穩處。那好吧,有的人偷心不死,還要去創業,創業的都以為說看一下成功人士好像創業中意點,可是不成功的得有多少呀。現在老聽見有跳樓的,就是為錢嘛,錢到了盡頭一貧如洗了,甚至到了負數的時候,他人生的希望徹底生不起來,為什麼?因為這輩子都沒有翻身的機會。這是錢財。

再從身體來講,剛剛有的成功人士賺一點兒錢,那人的福報是有量的,福量福量,你經過奮鬥或者是拼搏賺起來。可是問題是你的福報不夠怎麼樣呢?身體出問題,現在老聽到有猝死的,為什麼?就是因為錢不是那麼好自己送上門來的呀,得全身心的投入累死累活的去賺去打拚,完了以後身體垮了,一查就是重病,再一查就絕症,就沒有辦法。哪怕說自己,再換到說,錢也有點兒,身體也不出問題,好了,那就是家庭呀,社會地位有一點點了,可是在現在這樣的一種無常迅速反應中,你說從社會地位來講,你上了高處隨時隨地就有可能下來,你家庭中始終都沒有一個穩定的狀態。說到底哪時哪刻你能夠讓這個心真的幸福下來,安穩下來,都是暫時的。

那好吧,說宏海法師不要講這麼極端的事,我們的工作生活還是很平穩的,工作也沒什麼。沒有嗎?工作有煩惱呀,為什麼?要上班呀,家裡的事有一堆,孩子、老人、飯,結果呢,每天上班上的,加班加的很晚,很辛苦。那這有工作的,沒有工作又找不著工作,又有煩惱,家庭也是煩惱,孩子不好好學習,不聽話,老人的身體不稱心如意要照料,很勞累,或者父母親跟子女性格不合,都住不到一塊。那好象夫妻之間一定能夠幸福嗎,或許早就紅杏出牆,要不金屋藏嬌去了,同床異夢。甚至有的時候能夠同甘苦共患難,不能夠一起享福,剛日子好一點,勞燕紛飛了,過不到一塊了。那過不到一塊了好吧,好說好散還不行,最後為了孩子打官司,為了錢要爭來,這些事每天都在我們人世間上演。所以大家想想,只要你沒脫離這個娑婆苦海,那麼每天你就在這些煩惱中翻騰,層出不窮,由來已久。

外面的人際關係,有時候順逆因緣,說騙一巴掌就把你的錢拍走了,說害你一個冷刀子後面就捅過來了。平常都是甜言蜜語,一旦涉及到一點利益,馬上就說翻臉就翻臉,最後生氣生的滿腔怒火,散又散不掉。大家想想,為什麼我們平白無故的每天是這種生活,我們都沒有駐足下來想想,說從大的來講這麼多的起起伏伏,悲歡離合,從小的來講,每一念每一念,為什麼有這些情緒。印祖這裡講到的「五陰熾盛」,五陰熾盛苦。

所以有人說很幸福,幸福在哪裡呢?都是生老病死一天纏繞著。要不然這個世間為什麼會有什麼樂極生悲啊,什麼幸福的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為什麼?因為他都是一堆業力,各式各樣的業力,各受各的果,各造各的因。每天都消停不下來,這輩子不停下來,下輩子繼續,所以這就是輪迴。跟大家說這都是場面上的,就是人人家家戶戶,大家都知道的,再加上形形色色的業力,這些怪病,這些心理的焦躁等等,一個人一個樣子。

所以大家要知道,這世間苦呀,印祖講到的世間八苦,我們現在再帶一點,出世間也是苦。諸位都是修行人,你說修行多難嘛,進進退退、懈怠、犯業障,一旦就稍微修的清凈點的,會覺得說,哎呀,苦到什麼程度,就起一念心,動一念見,就是說分別心,只要你讓有為的妄想,那麼這個妄想就會紛飛,業障就不止,最後實際上說白了,就是你的攀緣心,只要心外求法,那就永遠沒有脫苦的時候,有求皆苦。所以說出世間修都這麼苦,世間就更不用說了。大家想想,因為我們染土裡面才會出現這種情形,娑婆世界才會說,出世間修要憑藉自己的力量這麼投入進去,吭哧吭哧的往前修。那我們一定要知道,同時還有一種國土,一種法界,他所有世間的呈現,眾生的生活,全體體現就是本有的這種大光明藏,佛性自然顯現的這種狀態就是凈土,就是極樂世界,想像不來。所以大家要知道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你就要當真的去體悟他的苦。什麼時候把這個苦要吃盡了,徹底吃飽了。那很可能發願,願心生起來了,信心生起來了,苦盡甘來,要求往生。

印祖這裡講到「前七種是過去世所感之果,諦思自知,」就是但凡你不想面對自己,不願意真實的去思考人生,面對生活,否則誰不知道苦嘛,你自己就知道,「不須詳說,」不要我仔細說了,「說則太費筆墨。」但是印祖這裡講了一下五陰熾盛苦,畢竟從教法上來講稍微專業一點。所以給陳錫周居士講,害怕他聽不懂,大概是這樣。

「第八五陰熾盛苦,」告訴他,「乃現在起心動念,及動作云為,乃未來得苦之因。」所以說分段生死中,我們說的八苦,其實也關聯到三世因果。五陰熾盛苦就是我們現在怎麼也控制不住,大家用過功夫的人,可能才能有這種感受。想把念頭讓他清凈,清凈不下來;想修行,就犯業障;想精進,他就內心外緣兩面夾攻,就讓你精進不了。想說萬緣放下,剛剛修的心平一點,馬上又來一個,更容易把你的心打散的境界出來擾亂。越修的清凈,越把業障逼得業海翻騰的厲害,這個時候就觀照到起心動念,為什麼證到阿羅漢的,看到這種起心動念生生世世因果輪迴的冤枉路,他們就有的是大哭,大嚎叫,連哭帶喊的哭,還有都不想活了自殺了,所以才制殺戒,不能自殺。有的就不想活了,覺得造業,這個色身太障道了太累贅了,自殺的,讓別人把自己殺了的都有,所以佛制的殺戒。大家看看為了了苦,最後還是用苦來結束苦,這就是這裡的「及動作云為,就是未來的得苦之因。」

「因果牽連,相續不斷。」如果沒有定慧,斷掉煩惱的本事,就是這樣的,在《地藏經》裡面講到因蔓不斷。就像一個魚一樣,好不容易費了勁兒從網裡出來,打了一個轉身,結果又進到網裡面了。我們修行,說實在的,要不仰仗凈土,事實一定是這樣子的。就是要念阿彌陀佛,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從廁所里要跑出來這樣。所以說「從劫至劫,莫能解脫。」就是這樣相續的一個狀態,纏繞著你出不來。大家想一下這個習氣,生生世世,這一輩子你做了一個什麼眾生,養下來的那個慣性,那個力量,簡直就是眼睜睜的看著他沒有辦法。從道理上來聽,心跟明鏡兒似的,可是就由業力牽著你,想這麼走,他就往那兒拽,所以才出不來嘛。修行,一個人跟一萬個人打仗一樣。

後面印祖把這個五陰具體解釋了一下。我們也跟著來看一下就可以了,「五陰者,即色受想行識也。」大家常聽佛法,《心經》裡面說照見五蘊皆空,就是指的五陰。這個「色」,印祖這裡說「即所感業報之身。」其實這裡具體的指色法,指得萬事萬物,所有的物質性的東西都屬於色法。那我們一般都是會主觀的覺得色身是自己肉體所感的物質的身體。其實大家想想這個物質的身體跟外在的世界是兩碼事嗎?外在的世界的物質是承載我們身體這個物質。由我們身體物質自以為有一個我的感覺,所以才把自己跟外在的物質又分開。這樣才有了我和眾生,或者有情跟無情,其實都是業感所報。因為果報出來一種物質幻化的,由於他被我們的煩惱在裡面泡得太久了,就把他凝固起來了,成了一種障礙性的東西。

那麼在這個障礙性的色身上,經過內外作用,也就是說,這裡「受想行識,即觸境所起幻妄之心。」說明受想行識這四種是屬於精神層面,受就是當下大家都可以看得到,就是我們的感受,剛才給大家講了這個苦那個苦,我們共同心理有共鳴。大家都有這種生活經驗,馬上心裡就產生起同樣的感受。感受什麼呢?你看這個想,「想」就是對種種的,剛才羅列了這麼多的苦,其實就是這麼多的相。這麼多的相你執著在上面,確實苦樂就出現,因為你有想。苦樂出現以後,造業感果前後遷流變化,就像我們的身體的生老病死,世界的成住壞空,我們念頭的生住異滅。這就是行,遷流,遷流其實就是輪迴的又一個表達方式。那麼識呢,就是在這上面又進行一些了別、認識。給他進行一環扣一環的堅固的執著來保駕護航,這屬於精神層面。由物質和精神,我們攬在一起,就好像搖身一變出現一個我,所以一旦搖身一變出現我的時候,倒霉了。

大家看,「由此幻妄身心等法,於六塵境,起惑造業,如火熾然,不能止息,故名熾盛也。」

就是在色受想行識這五種幻相中,我們由於以為自身是一個主體,有了眼耳鼻舌身,包括意,又以為,外境是一個客體,所以就是色聲香味觸,包括法。這樣的話,這幻妄身心等法,於六塵境,就是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相互結合以後,一旦一個煩惱生起來,一念無明生起來以後,有了主觀去認知客觀,就有了分別,一有分別就有好壞,一有好壞就要在好壞中取捨。要得到好的,要遠離壞的,這樣的話,一個流淌的人生就開始滾動。為什麼?因為有前因必然有後果,你把這個輪迴的這樣一個循環,就像一個旋風一樣給他這樣一念給刮起來。所以止息不掉,沒完沒了,一旦刮起來以後就轉起來,轉起來他形成一個自然的慣性力量,你想要把他歇下來得有多難。

由於這五陰,你看這裡「又陰者,蓋覆義」,就是把我們本有的覺性,給覆蓋住。這裡印祖講的「蓋覆義,音義與蔭同。」這個蔭就是樹蔭的蔭。

「由此五法,蓋覆真性,不能顯現。如濃雲蔽日,雖杲日光輝,了無所損。而由雲蔽故,不蒙其照。」

這是做的一個比喻。做比喻就是說五蘊法,又稱五陰法,就是把我們的真性,也就是說我們的如來藏,每個人所具的光明智慧,給他覆蓋住,顯現不了。印祖說就像濃濃的雲把太陽給遮擋住了一樣,所以由雲遮擋才導致太陽照不到我們,雖然太陽的光輝一直在,「雖杲日光輝,了無所損」,就是太陽的光輝一點兒都沒有失去過,但是由於雲彩給堵住了,所以照不了。這個比喻什麼呢,就像這裡講到「凡夫未斷惑業,被此五法障蔽,性天慧日,不能顯現,亦復如是。」這個比喻就是說明我們每個人的狀態,就如同被烏雲遮住的太陽。然後我們就不斷在烏雲上天天排雲布雨,而忘了要把雲給破掉,讓太陽出來。所以由這個比喻大家也可以感受一下修行的難度。

就是你要看到太陽,那麼雲是遮滿天的,你先開始一點兒一點兒地撥,一點兒一點兒地撩。撥開這邊兒那邊兒涌過來了,這邊兒穿透的以為快到了,看到一點兒亮度,結果突然間沒力氣了,又退下來了。或者走著走著,在雲層裡面太厚了,走著走歪掉了,根本就像迷路的人一樣進入雲層,根本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兒。甚至也不知道真正的太陽在哪個方向。雲太多,太厚了,太流動性強了,所以我們做不了主,這就是性天慧日。印祖這裡比喻的非常好,就像我們本性的青天一樣。太陽,就像我們本有的智慧一樣,本來的真性,真心不能顯現也是這個樣子。所以後來印祖總結是,「此第八苦,乃一切諸苦之本。」就是五陰熾盛是苦的根本。所以觀世音菩薩才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夠度一切苦厄,空不掉五蘊,苦就在。

其實大家聽到這裡,我們也應該慶幸。為什麼呢,我們至少在人生的有限的時光中,有這麼一大段的,或者說一些年連續的來了解這個狀況,這是多難得的機會。多少世間的人根本無從談起,永遠都沒有一個縫隙,不要說一個門了,連一個縫隙的機會都沒有,讓他們來了解這個狀況。更不要說邁步修行了,開始啟動這個破雲見日的行動。一方面了解不到,進不了門。另一個,就算你進了門的,了解到了,我們現在都了解到了,可是呢,你自己一生,一心一意的撲到雲彩上去往開了撥,哎呦太費力氣了。剛才講到的要麼轉走了,沒往太陽的方向;要不這邊兒撥了,那邊兒過來。你打不過這些烏雲的,就算撥的馬上要到了太陽跟前了,結果又認不清。

印祖也講過,修行人越到境界高的時候,日頭快要出來了,雲彩變化瞬息萬千,你都不知道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一下子就把你捲走了。這都是什麼呢,自力的煩惱,自力的苦。所以在這裡我們拔高一下見解,怎麼拔高見解,大家想想娑婆世界苦,苦到什麼程度。連修行都這麼麻煩,這麼苦。修行的苦等同於世間的苦是同步的,世間有多苦,修行就有多苦。所以由這點我們就要知道,極樂世界有多樂,修行就有多樂。什麼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什麼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什麼都去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不管從事上,或者從理上,從自性上,極樂世界的修行,一點兒對抗感都沒有。大家要知道我們現在修行難,不就是修行在對抗感么。對來對去結果最後還是消歸迴向本性,極樂世界人家當下就體現的是本性。極樂世界一切的情狀都是從本性中正面發揮出來。我們娑婆世界一切的情狀,都是從本性中反方向發揮出來,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聽懂這個意思,就是這樣子的。所以說五陰熾盛,是諸苦的根本。

但是就剛才講到了,我們在這兒也可以,怎麼辦呢,「修道之人,禪定力深,於六塵境界,了無執著,不起憎愛。」這是第一個條件。再進一步,「從此加功用行,進證無生。則惑業凈盡,斬斷生死根本矣。」這就說到自立的修行。首先第一點是禪定力深。大家知道,印祖這裡引用禪定力來講,其實禪定力的兩邊也不可缺,定的前面是戒,後面是慧。沒有戒,你入不了禪定。

大家看出家人,常住在寺院里三寶,有戒的護持,稍微做一個共修法會。這段時間我們在普濟寺二十一天打地藏七。我真是慚愧,真的是以為講法嘴上說兩句,好像就很有德行。我可以看不起一下自己,覺得臉皮太厚,還覺得常住上的法師們好像是一個活道沙門,活道沙門是什麼,就是一心一意地在廟裡邊默默無聞的隨眾修行。好像人家就吃飯不管閑事,自己還在弘法利生。我現在越來越真的是跟諸位同修說一句慚愧。這幾天我為什麼慚愧,就是人家誦《地藏經》,誦的那個平穩,那個快,覺得誦的速度雖然快又不躁。因為以前記得剛剛出家的時候,那會兒也犯業障,腰受了點傷,還發願要誦兩百部《地藏經》,所以《地藏經》還算誦的熟的。跟著常住師父在這兒誦,跟不上。只好盯著字,也盯不上;耳朵聽也跟不上,就沒辦法只好打個小盹,在念佛。沒有辦法,因為共修誦經,他有一個起伏,快慢承轉,所以慢的時候跟一下。為什麼?就是心攝不到人家那個頻率境界上。行雲流水,又不急不躁,那個速度快的就跟水流的快的時候,我們看不見它在流一樣,這種境界。

所以你看這就是某種意義上的定力,我們連這樣的一個定力,都匹配不上去,不要說真正入的這種禪定。現在有時候我們居士同修,這也不是說吹的,你們到寺院里更是這樣,跟著去共修去打一坐。半坐就腿疼的就在那兒咿咿呀呀左搖右擺,所以這個沒辦法比。可是修道的人禪定力深了,這才是伏住了,對外面的境界與六塵境界,了無執著不起憎愛。沒反應了,怕就怕沒反應,你一旦沒反應了,他就拿你沒辦法。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子。我們現在反應是簡直是熱烈的很,可以說是一點就著,有時候我感覺到就跟那個常喝的叫蘇打水,蓋子一擰馬上咕咕就冒泡,一分一秒都不等。我們現在也是這樣,外在的境界。不要說細的境界淡然的境界,粗重的境界我們都hold不住,都壓不住。說是說不用計較,讓他三尺又何妨,要忍辱。

那麼好忍啊,忍辱那麼好忍,就不要進六波羅蜜了,那是成佛的資糧。所以在這個時候不起憎愛,像三祖的《信心銘》里說,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大家可以嘗試著去體悟一下不起憎愛,就是說你對任何一件事情的發生,一個人的出現或者說一個心裡的所有你自己的這些反應,你都不會起什麼呢?向著他的嚮往和排除他的厭惡沒有,一切就是隨緣、順勢。大家想想,你設想一下,你自己做個實驗這樣住在但莫憎愛中,你就會感覺到非常的,可以說是這種法的相應,即刻就上來,即刻就到,解脫無非就是這樣。但莫憎愛,洞然就明白,你自然而然就明白。

在這種情況下,這算是什麼呢?算打了個底,打了個底子而已。「從此加功用行,進證無生」,大家看到了嗎難的還在後面,加功用行,就是你得不間斷的有增無減,只進不退。你看剛才我們講一下,讓大家現場做一個實驗說但莫憎愛,我再這麼說一遍,「但莫憎愛,洞然明白」。你就跟著這八個字你都跟不下來,何況你守在這個不悲不喜的這樣的一個心念上,這叫做什麼呢?要加功用行,就是不能斷。你說我們八個字途中都要斷幾念,那你念念守在這樣的一個清凈中,而且還有一點就是不要誤以為無記就是不悲不喜。我們有時候就什麼也不想的,他還要你的智慧觀照在,就是你的覺性還在。不是說覺性也沒有了,就慵懶的,懶得想什麼好壞就這樣,那還是迷的。

難就難的是什麼?就是這個覺性,覺性需要我們有力度提起來。因為我們現在的常態是不覺嘛,顛倒嘛,所以就跟我們洗一件大件的衣服,或者捉一條魚一樣,你要把它翻過來的時候,它的力量很大,你得付出同步更大的力量,所以這就叫加功用行。加功用行到一定的地步,才能進入到無生的法界,叫進證無生,才悟到這個不生法。在這種情況下,那無生也可以說叫空性吧。

「則惑業凈盡」,就是你的煩惱也盡了,不再造了。那麼煩惱一盡,其實這個因果他是同時招感的,我們以為有一種前因後果的流淌,那麼迷惑一盡,業力就不牽了。其實他就是一念而已,因和果不是兩念。我們以為凡夫心,他因為有一個前後繼,就是過去、現在、未來心的分別,所以常說前因後果。其實你只要因一擺脫,果就隨之散掉了,不招感。這裡講到的是惑業,就是煩惱也盡了,那麼業力牽引也沒力量。這種情況下才叫做「斬斷生死根本」,把輪迴的路給從中截斷。

所以大家想想我講的我都這麼累,你們聽得都覺得這麼拗勁,從身體上自然就生起一股勁兒一樣。可是其實解脫是放鬆法,放他一馬。有時候我們聽得都往反方向走,以為加功用行就是要卯足了勁,其實也許正是讓你徹底的放下,持在放下的這個狀態。因為我們在顛倒的時候,你是蜂擁而上的,那麼斷掉這個顛倒,其實是讓你放鬆解結,就跟《楞嚴經》裡面講的解結,這個時候才叫斬斷生死根本。

但是印祖也深知其中的利害,後面開始講「然此功夫,大不容易」,就是這條路不好走。一個是對這個路都認不清,再一個認清了不能堅持,第三個縱然能堅持可是能不能很快地就到頭,會不會中間有耽擱或者是死在路上。所以說「然此功夫,大不容易」這是其一,就是哪怕說在佛說法的正法時代,也是要久修的人,這不是才跟著佛被度脫了嗎,所以不容易。那麼再一個不容易是「末世之中,得者實難」,正法時候已經不容易了,何況現在在末世。

末世其實就是佛法越來越淡。其實我非常感謝咱們線上講堂,有這樣的一種招感,一種聽法的意願吧。因為縱觀現在,有時候我們出去領略一下,說實在的在北京這麼多年了,都是在象牙塔裡面一樣來跟大家結緣,講出去也不管了,沒有下到人間來看看大家到底聽得效果怎樣。因為你真正聽這個法,特別是解脫法,你的心力得達到那個水準,那個基礎得墊起來,地基得打起來,才能到這個高度。可是我們現在想想大家都在日常生活是主流,工作、生活、家庭,老老小小這一切,那我偷偷的告訴大家,這都是拽著輪迴的。可是我們精力都被這些牽走了,反而學佛佔了很小的比額。沒事了,有時間了,精力多餘充沛了,拿來學一學。

那你想想這個久聞法的、久修行的人尚且這樣,那撒在人世間的人誰有功夫理會這些,理會佛法,理會修行,理會解脫呢。所以縱然接觸到三寶,可是形象完全不一樣,有的就是知道有佛門這麼一回事兒,有的隨便接觸一下蠻好玩,有的接觸倒是接觸,可是在河邊走就是不下水等等這些。現在真正的縱觀人世間,我跟大家講佛法流傳的真的不是那麼廣。我發現現在在佛法的流傳中,佛法是在向世間法投降的。

在佛法的流傳中,世間法被佛法折服的根性都少之又少。所以說在末法時期,我們還能有這樣的因緣跟大家一起來講,咱們就不說能不能修成或者說相不相信,乃至往生就更不要說了,各管各吧,阿彌陀佛的事。就光說還一直能在耳邊,哪怕聽起老繭了還一直在嘚吧嘚嘚吧嘚這樣說,這在末法中,也算是得者實難了,就是難得走到這一步,有這麼個緣分。所以請大家也要自己多保重。

印祖後面才開始講「故須專修凈業,求生極樂,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仰仗佛的慈悲願力,自己發起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望來。我們大家一起也反觀反觀自己,真的有時候感覺到就是一下子怎麼把日子過得這麼的殊勝呢,這麼的有福報了,居然能夠,你說我們相信極樂世界,咱們這個群三算是專講凈土。你說我們怎麼相信的極樂世界,我有時候都不敢相信我怎麼會相信有極樂世界。我幹了啥,還是努力了啥,沒有啊,我覺得我沒有,就莫名其妙怎麼就相信了極樂世界。你說光要活到這個份上,諸位我們都不容易的。這都不知道過去舍了什麼世間的,為道求了多少,清凈供養善知識,侍奉諸佛,苦持戒律等等這些,才換來這麼點。

看上去這輩子現成的,反正我也就信了莫名其妙,大家想為什麼偏偏是我們,為什麼能夠信,能夠知道有極樂世界,這輩子還指望著往生,這多麼大的因緣福報。所以說「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就這一念,已經非世間的一般人,這種生命的價值完全不在同一個水平。而且在如此龐大的佛法體系中,我們竟然選擇了凈土,義無反顧的選擇了凈土,準備一直堅持下去,靠凈土成就。這一個堅持的這一念又從哪來的,我們怎麼把造業的這一念,至少給分擔乃至轉化,甚至像撥款一樣的給撥到修行求生西方的功德中來了,不可思議。所以大家要知道,真的是信凈土也不可思議,願往生也不可思議,往生後的待遇也不可思議。

大家來看,相對來講極樂世界是這樣子的,「既得往生,則蓮花化生,無有生苦」,這是相對我們胎生,父精母血,不凈而生。極樂世界蓮花化生,生不會有苦。「純童男相」,經典裡面說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菩薩,清一色的童男子相,紫金身。就是道童相,修道的童子,其實就是大丈夫相,無染著相。因為這是方便用我們這的叫童男子相,實際上就是什麼呢,就是沒有這個淫慾心所感召的性別的差異,男女二根的漏劣色身沒有。我還遇到過有的男同胞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說連個女孩子都沒有,說極樂算樂嗎?你看他就把淫慾當做樂。那我們一定要知道,雖然淫慾在此土是樂,可是本質上是苦。雖然一點一點的去戒淫慾,反觀欲心,操守得住。雖然守得如此之苦,可是他本質上他是樂。所以就覺得沒有女子就不想去極樂,你說還有這樣的想法。他不能理解,他的念、正念提不到說清一色的童男子相是怎樣的一個清凈無為的世界。

「壽等虛空」,不會死亡。「身無災變」,不會生病,而且是怎麼一個狀態,「老病死等,名尚不聞,況有其實」,你看印祖這是他老人家親見極樂世界狀況而對經典的發揮,那我們一般在《佛說阿彌陀經》裡面只是說,「彼土無三惡道,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只說不會下三途,印祖這裡就更加告訴我們,這是他老家也是從一個是親見極樂情景,另一個釋迦牟尼佛的聖言中也講,就是連老病死名尚不聞,連這個生老病死的名也沒有,何況有實呢,也是同樣的道理。「追隨聖眾,親侍彌陀」,現前侍奉阿彌陀佛,但凡我們不信不去思維,你真正的想一下有一天會過這樣的日子,就光這個正念足以使我們對娑婆的,當下的這些煩惱在乎,一下子就把他甩了很遠很遠。

大家都是聽法的居士們居多,那我們現在親近三寶,見到正知見的法師老和尚,那能親近一下都激動的歡喜的。這裡可不是說什麼老和尚,什麼大德法師,追隨的都是聖眾,就是清凈海眾,都是大菩薩,以觀音菩薩為頭,大勢至菩薩是副頭,其他的都是沒名沒姓的都是跟他們一樣的水準,都叫妙音菩薩。追隨聖眾,可不是說好像跟班的一樣,受他們指使,不是的。這裡追隨聖眾是跟他們一夥,混在他們中間,幹什麼?是侍奉阿彌陀佛,跟這些聖眾是同等的水平,要搞清楚。「水鳥樹林,皆演法音」,你看我講的一個小時下來就累了,在那就不用人講,到處都是法。不用光嘴說,只要是眼睛裡看到一個場景,耳朵里聽到一個聲音,身體有一種觸覺感,全部接收到就是修行證悟的境界,都是這些消息。

你看「隨己根性,由聞而證」,一定要聽明白這句話,我們今天就講到這,為了突出重點。我給大家講這篇文章,我的最大的收穫,以前我確實還沒有,因為從經典裡面知道應該是這樣的情形,但是沒有從佛經也罷論著也罷,就是從印祖文鈔這裡透露出來這個天大的應該是如此的消息。「隨己根性,由聞而證」,那我們在這裡是信解行證,證在最後邊,前面要先相信再明白然後去行。那麼信解行之前,首先你要去聽了才能夠起信解行,最後才能達到證。這裡大家看到了嗎?由聞而證,一方面你聽這個法的時候,即刻就由你的聽來的功德即刻就證到這個境界。那大家設想一下,聽來的功德就即刻就證到這個境界,是什麼來進行溝通搭橋的呢?是什麼?就是信心。

由聞而證,如是我聞,歡喜信受。所以大家知道極樂世界妙不可言,一開始都給大家講過,人家那兒的修行是從法性上直接起,直接始,就是始終的始。直接始直接終,不離地,當下就證。就這樣的一種法境,這樣的一種功德海。我想就是說苦哈哈的在娑婆世界修行了一輩子的人,最後到了極樂世界,他得後悔死說為什麼前輩子沒有就往生,害得這輩子又多使了這麼多的勁。當然這輩子使勁也全憑前輩子的積累,那我們不管怎麼樣,走到這輩子算是正正好。

南無阿彌陀佛!今天就講到這裡,我們下次再見。隨喜大家的聞法功德,一起來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12
推薦閱讀:

印光大師全集凈土法要:經法疑偽篇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14
印光法師:醫之善者,亦只醫病,不能醫業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11
《印光大師文鈔》第七卷 復丁福保居士書十八

TAG:大師 | 法師 | 印光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