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十年不出門」

「太極十年不出門」

陳正雷大師解密陳氏太極內功

作者:好雨知時節

    太極拳給人的印象有兩種:一是武俠電影、小說里「借力用力」的蓋世武功,另一種是公園裡老人們用來活動筋骨、打發閑暇的健身操。 

    作為一種拳法,太極拳究竟能不能用來格鬥?格鬥起來,和詠春、截拳道這類拳法又有何區別?要練多久,才能「蓋世」? 

    陳正雷師傅是陳氏太極拳第11代嫡宗傳人。八歲隨伯父陳照丕練習家傳太極拳術、刀、槍、劍、棍等器械及推手,聆聽太極理論。1972年伯父去世後,隨其堂叔父陳照奎習武,20歲開始教拳,練拳、悟拳、授拳、寫拳已近60年。 本人隨陳正雷師傅學拳多年,在學拳時曾記下很多陳老師的「作為武術的陳氏太極拳」。 拳論,現整理出來供拳友一觀。

(一)是內家功夫,不是健身操

    陳正雷師傅:公園裡多是1956年國家體委提倡全民健身,創編的24式簡化套路。它是迎合現代社會初級市場需要的一些健身方法。 到一定程度,部分練習者往下深究時,才有機會接觸到作為傳統武術的太極拳,接觸到武術的精妙。  它被稱為哲拳,內涵著中國的傳統哲學。太極拳講究陰陽變化,每招每式都貫穿著陽極生陰,陰極生陽,陰陽轉化的原理。400年前我們的老祖先創編這套拳時,就是注重內氣、內勁的武術,不是體現於外的拳腳功夫。 太極拳有層面紗,世人看不清,摸不著,彷彿神秘得很,叫內家拳。內家拳首先不是注重拳腳,老祖先的聰明之處就在這裡,避開了小孩子都會的那種拳打腳踢,把中國武術往深處推進了一個層次。 

    陳正雷師傅:太極拳首先注重內練,練內勁、整勁,又叫全身心的意氣運動。然後才練身體外在的運用。 

人體有三節能技擊。上肢是手、肘、肩,下肢是腳,膝,胯。手和腳是梢節,肘和膝是中節,胯和肩是根節。梢節領,中節隨,根節催。要節節貫串,一氣呵成,勿使間斷。而發動處在內丹田,在腰胯、軀幹。太極拳技擊時人體三節怎麼用?遠用手,近用肘,貼身用靠。除了拳腳,它注重肩、肘、胯、靠,周身無處不是拳。內家拳一開始是注重練內,內練一口氣。 

(二)氣功大師教你「打通小周天」,那是虛擬的 

   陳正雷師傅:內家拳不容易被人理解。內氣絕不是呼吸的這種氣。它應該是通過螺旋弧線旋轉,肌肉、骨骼產生的摩擦力。這種摩擦力,類同生物電,是一種內在的能量。 它就是內勁、纏絲勁。陳鑫的《陳式太極拳圖說》也把它叫內精。說內氣,用了傳統的一些概念。你把僵硬的肌肉放鬆開了,經絡就容易貫通,跟高速公路一樣。放鬆後全身成為一個整體,由根到梢、由內到外,一動全動,內勁直達你要用的地方。練時,用意念想動作、內氣內勁,用時,根本不用想,身體形成一個自動反應。 具體練法,要疏通經絡,引動內氣。為了把氣路打通,有三個過程:開始是以外形引動內氣。學套路、糾正動作,去僵求柔,通過幾個月的練習,手上有麻、熱、漲的感覺,是內氣在體內的初步表現。有這種感覺,氣已經產生了,但它會時有時無,忽隱忽現,說明內氣還沒完全貫通,不是一直都保持,要進一步下功夫。 

    第二個過程,外形與內氣完整地結合。需要調整身法,周身放鬆,使拳架連綿不斷。這時,突破了第一層功夫,就不用再把注意力放在套路、動作上,要調整身法,達到一動全動,周身相隨。內外結合過程中,肌肉骨骼、五臟六腑的摩擦產生能量,氣沉丹田,也叫丹田氣。丹田像經絡、穴位一樣,在解剖學上看不到,但練功久了可以感覺得到。 小腹部位逐步有膨脹、飽滿、沉重的感覺,這時就是打通了經絡,丹田氣不斷充實、壯大,才能往下滲透,打通小周天。不容易過的關叫玉枕關,在腦後,毛細血管最薄弱。需要一個過程。一通,丹田的沉重、膨脹的感覺會更明顯。 下一步就是大河有水小河滿。丹田氣充足了,會往四肢百骸滲透,慢慢打通大周天。大周天最難過的是膝關節,也是毛細血管比較薄弱,必須氣充足了,一點一點滲透,滲透到腳上,才能真正做到落地生根、下盤穩固,上身輕靈自然。 開步如貓行,落地時沉重穩健,是氣能過膝下到腳上的具體表現。頭重腳輕就是氣沒下到腳上的人,一抬腿,就站不住,不能做到虛實分明。

    第三個過程,是真正用內氣來催動外形。叫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到了,形是隨氣而動,氣不動,形截然不動。 要想做到這些,首先還得了解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的規矩。長久練功後,內氣會循著大小周天運轉。

    武俠小說往往過於誇張和渲染了。按傳統經絡學說的觀點,人體的確有任脈和督脈,它們在人體上半身,一前一後,是人體經絡主脈。從雙腿間的會陰穴起,沿著身體正中到上唇承漿穴,這條經脈是任脈;從會陰穴向後,沿脊椎往上,到達頭頂再往前穿過兩眼之間,到達口腔上顎的齦交穴,這是督脈。打通任督二脈,可以促進內在循環,強身健體。小周天是指內氣從丹田開始,逆督脈而上,沿任脈而下,作周流運轉。 

    大周天是在打通小周天的基礎上,內氣再向全身的經絡走,上至頭頂的百會穴,下至腳底的湧泉穴,兩手的勞宮穴,周身循環。依我的經驗,最不容易過的關,小周天是腦後的玉枕關;大周天最難過的關是膝關節後的委中穴。玉枕和委中都是肌肉和毛細血管最薄弱的環節。不容易通過。 

   有的氣功師說三天讓你打通小周天,一周讓你打通大周天,那是虛擬式的,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你的意念和思維,讓你感覺自己通了。 太極拳的練習方法不會讓你急於求成,去追求那些虛擬飄渺的東西,它是根據你自己的身體狀況,教你一套科學的運動方式,讓你自然產生這種感覺。最起碼三到五年才可能打通小周天。 

我自己的經驗是,第一步在手上,有手指發麻發脹手心發熱的感覺;第二步在丹田,丹田有沉重飽滿的感覺,但這種感覺會時有時無,忽隱忽現,沒有很深厚的內功,不可能自然滲透你的五臟百骸。做到自然連貫,隨心所欲。  內氣運行大周天,就是過頭頂的百匯、腳下的湧泉,兩手的勞宮,一呼一吸,周身穴位和毛細血管,都有收縮擴張的感覺。打通以後,在練功時,頭頂藍天,腳踏黃土,一呼一吸,確有將天地間陰陽二氣融會貫通,天地人融為一體的感覺。 

    沒有十年勤學苦練,能達到這種地步?要掌握正確的太極拳練功方法,才不會產生問題。  

   不管什麼人,身上都有經絡、穴位。很多人都問,氣在身上怎樣流動,是不是像流水一樣,像觸電一樣,像蟲爬一樣,麻酥酥,熱乎乎的? 氣有氣路,血有血道,血氣相輔相成。經絡疏通了,血氣才越流越旺。血走動脈、靜脈,在身上循環,你有感覺嗎?你聽到它嘩嘩響?氣順著經絡走,血有多旺,氣都跟上。中醫講,血為營,氣為衛;血為氣母,氣為血帥。相輔相成。 練太極拳,達到什麼樣的功夫,身上部位會有具體的表現與感覺。第一步,感覺在手上,第二步,感覺在丹田,第三步才能下到腳上。這幾個部位有了感覺以後,如果用中醫的理論來說,就說明你的氣已經到了。順其自然。有些半路出家的所謂氣功師,為了嘩眾取寵,他講課時,用語言引導,「現在氣走到哪裡了」、「有什麼感覺」,練習者的意念跟著,彷彿真有感覺,等你走出教室,什麼都沒有。 太極拳從不這樣引導,你根本就不用想這些東西,必須從初級階段開始,站樁,放鬆,去僵求柔,將套路的標準做到,基本功學到了,水到渠成。你感覺身體經絡通了,就有實質的身體感覺,不通,它也不會影響你情緒、工作、生活。

  

    陳正雷師傅:外家拳剛開始就要「外練筋骨皮」。起始練法跟內家拳相反。 

還有句話,「內家十年不出門,外家三年打死人」。練習外家拳,三年後拳腳功夫就可以出門應付,過過招。但內家拳是先練內勁,要練十年後,才懂得其真正的內涵。 同樣練十年,在實戰上內家拳不亞於外家拳。只要一「出門」,對外家拳的招式,練過內家拳的人能看得很明白。你來什麼招式,都可以應付。內家拳注重於內,先立於不敗之地。 

    外就是講外形、外表,拳打腳踢就是外形動作。內,講意念、內氣、內臟、五臟百骸運氣的方法。在中醫上,運氣的道路,叫經絡。 內家拳在疏通經絡、引動內氣的過程中,講外形和內氣相結合,把丹田氣聚集充足,內氣飽滿了,才滲透到四肢百骸。如此,內氣通過經絡,可以暢通無阻地達到你要運用的地方。 

內外兩家都代表中華傳統文化,著手的基礎方法不一樣。一個從裡邊開始,一個從外邊開始。都分幾個層次。 

    初級階段,外家以剛為主,先練筋骨皮;內家以柔和緩慢為主,先練內勁。中級階段,外形和內氣都要結合。到高級階段,內外家沒有區別,都要內外平衡;肢體的手、眼、身、法、步都要協調;內勁都得充足,都講速度、靈敏和技擊的靈感,都要避免僵硬和一昧放鬆,外家拳也要講化勁。武術達到比較高的境界,同歸一轍。我跟內外家的大家們接觸了三十多年,認識上略微有別,實質一致。

 

    陳正雷師傅:拳擊、跆拳道、空手道,我都接觸過。從外形來看,有的氣壯如牛,人高馬大,四肢發達,有的腿功很了得。 我們太極拳講根基穩固,下盤穩定,上肢輕靈自然。上盤再厲害,下盤不穩固,也很難立於不敗之地。   它的著重點不一樣,練的方法也不同。拳擊、跆拳道、空手道不是中國傳統武術的外家拳。僅是吸取了中國傳統武術的一部分方法而已。外家拳跟內家拳練到高級階段都是一致的。

    看李小龍的電影,背後掛的都是太極圖。原理還是內家太極之理。 他那種改造,是認為太極十年不出門,時間太長,一般人都接受不了那麼長時間的訓練。他要在短時間內,培養出你能打、能拼、能博的技術。 

為了達到這種目的,甚至要用給身上通電的方法來訓練。他也是在研究用現代化的科學手段來訓練人,讓你的肌肉、骨骼儘早得到鍛煉。但是這種練功方法,違背了生理規律,可能對身體有一定的損害。


推薦閱讀:

武當密傳太極拳四十八式
太極內功的特點及功理
李天金:在太極禪苑還可以學什麼?
太極雜說 93
陳氏56式太極拳閃通臂圖解(二十七)閃通臂

TAG:十年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