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參透杜甫一首詩,寫下一首勝過杜詩的七絕,從而流傳千古
王安石出生於仕宦家庭,自幼博覽群書,曾宦遊南北各地,對農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解。因此,年輕時便立下了「矯世變俗」之志,他於公元1042年進士及第,公元1059年上變法萬言書,但未被採納。直到公元1068年,神宗準備實行新法,才召他進京面對。經過二十六年的漫長歲月,王安石最大的憾事是變法主張未能實現。此時形勢突變,遇到了賞識他主張的銳意變法的新帝,正是龍虎風雲、君臣際遇的良機。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時候,面對良宵春色,翦翦輕風,金爐香燼,月移花影,一派風光,激起了思想上難以抑制的波瀾,一首流傳千古的佳作噴薄而出。
春夜
王安石
金爐香燼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杆。
金爐香盡漏聲殘
大意是:夜已經深了,香爐里的香早已經燃盡,漏壺裡的水也快漏完了。後半夜的春風給人帶來陣陣的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卻使人心煩意亂,只看見隨著月亮的移動,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欄杆。
有人認為,這首七絕是王安石參透了杜甫的《春宿左省》後,模仿杜詩寫的一首同題材的詩作。但其格局要遠大於杜詩,這是因為兩人的政治地位懸殊太大造成的。因而,王安石的這首《月夜》要比杜甫的《春宿左省》更廣為人知。杜詩如下:
春宿左省
杜甫
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
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翦翦輕風陣陣寒
這首詩描寫作者在門下省值夜時的心情,表現了他居官勤勉,盡職盡忠,一心為國的精神。全詩八句,前四句寫宿省之景,後四句寫宿省之情,敘述詳明而富於變化,描寫真切而生動傳神,體現了杜甫律詩結構既嚴謹又靈動,詩意既明達又蘊藉的特點。
王安石寫的是春天拂曉時的景象;杜甫則寫因彷彿聽到有人開宮門的鑰匙聲,和百官上朝的馬鈴聲而睡不著,其意義相對要小些。「金爐香盡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這兩句相當於杜詩的前兩聯,都是寫景。首句是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來寫,以動襯靜。次句中「翦」字,原意是指整齊的羽毛,這裡是用來形容寒風料峭。從這句中的「輕」「寒」,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寫「春」。詩人以觸覺寫出了香盡漏殘、黎明破曉時分的寒意。
春色惱人眠不得
最為人稱道的是第三句:「春色惱人眠不得」,這一句敘事夾抒情。王安石所追求的其實也是杜甫想要的「君臣已與時際會」,對王安石而言,這激動人心的時候就要到來,而杜甫則是「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為什麼「眠不得」,春色為何「惱人」,詩人故意不說原因。「惱」字在此處不能作惱恨的「惱」理解,應作「撩」解,在這激動人心的時刻,詩人絕不是苦惱得不能成眠。詩貴含蓄,意在言中,詩人雖未明說,讀者已知其意。最後一句「月移花影上欄干」,以景結情:但只見月亮移動,照出花影,斜映在庭院里的欄幹上。此詩除第三句外,字字寫景,情隱詞外。
月移花影上欄杆
這首詩的內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卻是春夜清幽美景,創作手法高明。詩中處處緊扣著深夜,卻又沒有一句直接說到夜已如何,而只寫夜深時的種種景象。全詩通過香盡漏殘、月移風寒,寫出時光的推移,從而表明詩人徘徊之久和懷想之深。表面上是這庭院夜色攪亂了詩人的清夢,實際上是有所懷想有所思憶,使詩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惱人,感情表達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著余而不盡之意。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推薦閱讀:
※杜甫為什麼會被後人稱為詩聖?
※蒼潤濃厚 清秀雅麗:王時敏《杜甫詩意冊頁》
※童鶴齡 || 草堂懷古 追思杜甫
※漫步錦官城——杜甫草堂
※如何評價網上有人說「唐詩宋詞 李杜都是小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