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唐詩|重陽篇

導言:中國古詩詞,文化蘊涵豐富,體類眾多,將其梳理之後,多角度分類呈現,更能加深認識和理解。這對於了解古人生存狀態,理解古人思想和行為,汲取古人文化精髓,將會有所裨益。當然,這也是提升自身文化修養,以智養性的絕佳途徑。

唐詩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根據唐詩的主要內容和主體思想進行分類賞析,旨在傳承經典,弘揚傳統文化。計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劃分:人物、情感(喜怒、哀怨、愁悔、思念、思鄉等),繪景、狀物,動物、植物,地域、時令、節日,出行、送別、相逢、羈旅,生活即事、男女情事,物是人非,出世入世,國事民生等等。本篇為唐詩分類第十八篇,其它篇類詳見本號主頁文章,今後會定期跟進剩餘部分,歡迎喜歡的朋友們加關注噢~。


上期鏈接:勵志

本期主題:重陽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獨自離家在外地客座他鄉,每逢佳節來臨倍加思念親人。遙想兄弟們今日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賞析: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此詩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最後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而是遺憾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之,新警之處。


2、《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譯文:昨天剛登上龍山宴飲,今天又在這裡舉起了酒杯。 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賞析:在唐宋時代,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詩人從這一角度入手,說菊花在大、小重陽兩天內連續遇到人們的登高、宴飲,兩次遭到採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作者以醉澆愁,朦朧中,彷彿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這個朝廷「逐臣」,他痛苦地發問:菊花為什麼要遭到「兩重陽」的重創?對於賞菊的人們來說,重陽節的歡樂情緒言猶未盡,所以九月十日還要繼續宴飲,但菊花卻要忍受兩遭採擷之苦。詩人以其極為敏感、幽微的靈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場上,發現了這一詩意的空間。實際上,詩人是借菊花之苦來寄託自己內心的極度苦悶。借嘆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饞離京、流放夜郎的坎坷與不幸,正見其愁懷難以排解,表現了作者一生屢遭挫敗和打擊,而在節日里所引發的憂傷情緒。


3、《蜀中九日》-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譯文: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回望故鄉,身處他鄉,設席送朋友離開,舉杯之際,分外愁。 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我想北歸不得,鴻雁為何還要從北方來。

賞析:王勃在異鄉參加送別友人的宴會並登高回望故鄉,他在詩中表明心中已經厭倦南方的愁苦,並將思鄉之情寄託於鴻雁身上,表達了自己希望早日回到故鄉的願望。北雁南飛本是自然現象,而王勃偏將自己的思鄉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鴻雁,我想北歸不得,你卻奈何非要從北方飛來,平添我北歸不能的愁思。這一問雖然毫無道理,卻在強烈的對比中烘託了真摯的感情,將思鄉的愁緒推向了高峰。這一問雖貌似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實際上卻是詩人用心良苦、匠心獨具之處。詩人將其懷鄉之情融入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之中,借無情之景來抒發自己內心深沉的情感,開啟了唐人絕句寓情於景的先河。


4、《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唐·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譯文:九月九日重陽佳節,我勉強登上高處遠眺,然而在這戰亂的行軍途中,沒有誰能送酒來。我心情沉重地遙望我的故鄉長安,那菊花大概傍在這戰場零星的開放了。

賞析:此詩以重陽登高為題,表達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深深關切。「無人送酒來」一句,實際上是在寫旅況的凄涼蕭瑟,無酒可飲,更無菊可賞。而對於故園菊花,本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想像,詩人別的不寫,只是設想它「應傍戰場開」,這樣的想像扣住詩題中的「行軍」二字,結合安史之亂和長安被陷的時代特點,寫得新巧自然,真實形象,使讀者彷彿看到了一幅鮮明的戰亂圖:長安城中戰火紛飛,血染天街,斷牆殘壁間,一叢叢菊花依然寂寞地開放著。殘垣斷壁,戰血塗地,黃花開在被亂軍糟踏得不成樣子的帝都長安可悲可嘆。此處的想像之辭已經突破了單純的惜花和思鄉,而寄託著詩人對千萬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對國事的憂慮,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取得和平的渴望。結句用的是敘述語言,樸實無華,惜花、思鄉、感時傷亂的情緒包容在一起加以抒發,但是寓巧於朴,余意深長,耐人咀嚼,頓使全詩的思想和藝術境界出現了一個飛躍。


5、《九日藍田崔氏庄》-唐·杜甫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譯文:人老了,又面對著悲涼蕭瑟的秋色,只好勉強寬慰自己了。今日恰逢重陽佳節,我也來了興緻,和大家在一起盡情歡樂。慚愧的是,我的頭髮稀稀落落,因擔心帽子被風吹走,笑請旁人把我的帽子扶正。藍溪的水遠遠地從千條溪澗中流過來,玉山高聳冷峻,兩峰並峙,千古不變。明年我們再相聚時,誰還健在呢?不如多飲幾杯酒,拿起茱萸好好看看,期望明年再相會。

賞析:頷聯用「孟嘉落帽」的典故,把詩人內心悲涼而又強顏歡笑的心境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人老了,怕帽一落,顯露出他的蕭蕭短髮,作者以此為「羞」,所以風吹帽子時,笑著請旁人幫他正一正。頸聯筆力挺峻,氣象崢嶸:藍水遠來,千澗奔瀉,玉山高聳,兩峰並峙,山高水險,令詩人只能仰視,讓他感到振奮。尾聯看似平淡,實則飽含深意,表現出詩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廣的憂傷,含有無限悲天憫人之意。一個「醉」字,妙絕,若用「手把」,則嫌笨拙,而「醉」字卻將全篇精神收攏,鮮明地刻畫出詩人此時的情態:雖已醉眼矇矓,卻仍盯住手中茱萸細看,不置一言,卻勝過萬語千言。


6、《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譯文:九月九日登上玄武山遠望山河,回歸故鄉的心思、回歸故土的熱望,濃得如眼前聚集的風塵。身在別人的家鄉我們一起喝下這菊花酒,我們離家萬里,望著大雁飛過的天空,心中有著一樣的悲傷。

賞析:楊慎舉出此詩與王勃《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人今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認為兩詩雷同。實際上,王詩與此詩正好可以參讀。這首七言絕句寫詩人在旅途中過重陽,登高遠望所見所感,抒發濃濃的思歸的情懷。王、盧的《九日》詩,雖然題材相同,構思相似,但是王詩的結句,問得痴情,問得無理而妙,表現詩入對南方生活的厭倦。而盧詩的結句,是以雁南飛反襯人不可北歸的鄉思。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但藝術特色不同,非抄襲雷同可比。這兩首詩,立意清新,情感真切,構思細密,結構完整,是唐人絕句中的名篇。


7、《重陽席上賦白菊》-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譯文:一院子的菊花金黃金黃,中間有一叢白似霜的花兒是這麼孤獨。就像今天的酒席,老人家進了少年去的地方。

賞析:此詩前兩句寫詩人看到滿園金黃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欣喜。後兩句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參加「歌舞席」的老人,白菊雖是「孤叢」,好似「白頭翁」,但是卻與眾「少年」在一起,並不覺孤寂、蒼老,仍然充滿青春活力,和「少年」一起載歌載舞。全詩表達了詩人雖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饒有情趣。


推薦閱讀:

我讀《唐詩三百首》之四——《月下獨酌》
唐詩|送別篇(一)
唐詩中月的意象初探
繹如學詩—祖詠《終南望余雪》
【醋溜唐詩77】這一回,李白對楚子的歪解忍無可忍,終於施辣手了

TAG: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