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頓修成佛的奧秘

凈土法門頓修成佛的奧秘

凈宗名詩(一)

百歲光陰能幾何?勸君及早念彌陀。

莫貪五濁娑婆界,極樂蓮邦勝得多。

凈宗名詩(二)

時光滅處命光微,到眼繁華轉眼非。

莫在險途貪五欲,彌陀日夜望兒歸。

凈宗名詩(三)

六道輪迴凡夫地,不出凡塵難斷欲。

眾等並非聖賢體,欲有緣處易沉迷。

依佛依法修自心,到處求法已偏離。

修行無事別找事,專心念佛是主題。

人生苦短轉眼過,哪有時間論高低。

不定此心隨流轉,三界六道怎出去。

一天從早忙到晚,東奔西跑亂尋覓。

可知佛在心中坐,腳下就是三寶地。

手中經法是導引,一心專註方受益。

自修自得要塌實,佛法關鍵重實際。

少找借口打閑差,真想成就必止語。

老實念佛伏妄念,信心清凈是目的。

自性彌陀自顯露,一切成敗靠自己!

成佛名言——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成佛名言——念佛不修心,實為痴呆漢。

成佛名言——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播種。

成佛名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凈土法門「十六字」綱領)

成佛名言——「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若「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凈,亦得往生」!

嗚呼!凡是能夠看到下面釋昌臻法師《正助雙修與理事雙修》一文的,乃因緣福報所至;若是能夠一氣到底的讀去,息念靜心,反覆的咀嚼玩味,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就是超凡入聖頓修成佛的大福之人啊!願大家慎讀之!

頂禮大德釋昌臻法師!阿彌陀佛!

——凈善法師 2009年4月5日

特別轉載:正助雙修與理事雙修

——一九九六年秋季佛七總結講話 

作者:釋昌臻    

  這一期念佛七明天就圓滿了。為了便於大家討論,今天提前總結一下。

  通過幾天的念佛,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穫。對於凈土法門,「十六字」綱領,學佛是為了生死,要發菩提心,以及念佛的方法和要領也基本掌握了。普遍反應,在這裡集中念佛一天,甚過平常念佛一個月。一般的都做到了人在佛堂,心在佛堂,身、口、意「三業」比較清凈,妄念大有減少,許多人達到了功夫成片;不少人感應道交,流下熱淚,決心這一生一定要了脫生死。 

  但是,回了家以後,怎樣鞏固收穫繼續用功?怎樣把這些東西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完成修行的任務。今天,想就這個問題談談我的看法和意見。分三個問題講: 

   第一、正助雙修

  正,就是正行。凈土法門以信願持名念佛為往生的正行。是成佛的親因種子,又叫「親因」。助,就是助行,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萬行及諸善法皆為往生的助行,又叫「助緣」。 

  為什麼說持名念佛是往生的正行?根據《阿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無量壽經》說,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觀無量壽佛經》雖然前十三觀講的是觀,但最後第十六觀還是歸結到念佛。所以唐代善導和尚(彌陀化身,凈土宗二祖)說,念佛,持名念佛,是釋迦牟尼佛所說救度末法時期眾生的唯一法門,應以念佛為正業,他還說:「八萬四千法門皆是助行,唯有念佛法門一項是正行。」善導和尚領導大眾以念佛為主。他的感化力不可思議。他上殿念佛,非念到聲嘶力竭不可,念得渾身汗濕。他打佛七,堅持七天不睡覺,站著念,也要念一,二萬聲佛號。他每念一句佛。口出道白光。 

  由此可知,持名念佛是往生的正行,我們應該堅信不疑。 

  念佛是正行,但也要助行幫助。持名念佛是往生的親因,但也不可忽視助緣。凈空法師說:「無量無邊法歸納之,不外四攝六度,六度萬行皆是助道法,助道很重要,無助道,正道無從下手。」 

  所以,我們要「正助雙修」,當然要緊緊把握住念佛是正行。在日常的修行中應該怎樣落實呢?提兩點建議和看法: 

  (一)在每天的功課中,要相當重視念佛,尤其是要重視專念。專念,就是排除一切干擾,清清靜靜地專心念佛。當然,行、住、坐、卧散念,也是成佛的因,這是「遠因」。專門安排時間專念,才更為得力,更能感應道交,受用才更大。我建議每天早晚功課的內容,不要太多太雜。修凈土法門的更不必按照僧人的《早晚課誦集》的內容進行。每天要把念佛名號列在第一位,專念的時間至少要保證一小時以上,能夠有更多的時間最好。一個小時可以分次完成。要下決心在這一生中「真為生死」,真正懂得「念佛是正行」,專念的時間要靠自已擠呀,比如減少一點日常事務,少作一些應酬來往,或者少看電視等。專念的時間無論如何也會安排得出來的。 

  (二)正確處理利人與利己的關係。這個問題在講「發菩提心」時已講過。現在再強調一下。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菩薩的精神就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這主要貫徹了利他和精神,修凈土法門的人,應該發菩提心,因為凈土門是大乘法門,就是修菩薩行,決不能當自了漢。 

  凈空法師說:「學佛不是自了漢。自己一個人關起門來修就能成就,沒有這回事情。要認真修福,修慧呀,這樣才能求生凈土。不是說別人的事我都不管。你一個人能往生凈土,沒有這個道理。凈土法門是大乘佛法,不是小乘佛法, 不是自了漢能感應到凈土的。你要想求生凈土,你要跟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要度盡一切眾生的,絕不是自了漢。所以,佛法的修學自始至終就是叫人修福,修慧,而且把修福擺在修慧的前面。因為沒有福報,這個修行就會有很大的障礙。所以叫福慧雙修,而不是慧福雙修,你就曉得修福的重要了。福慧的修學絕對是自己得到的。許許多多的人對這些話聽得耳熟了,也都能說得出,但是他做不到。原因是業障太重了,障礙你修福慧。所以要明了修是為自己修的,也為一切眾生修的。大家不懂得修,就認為我跟別人是兩樁事情,這樣就把福報漏掉了。」凈空法師這段開示相當重要,只有在利人當中才能夠修福,如果只考慮利已,修不到福。我們要把修福落實到日常生活里,多做弘法利生工作,多為眾生做事情,這就是修福。有人為了自己修行,生怕幫別人做事,耽誤了自己的功課,這還是不懂得福慧雙修,利人就是利已。弘一大師一再提醒我們:只顧自己,自私自利的人是不可能往生的。有一個根本的道理,利人就是利已。佛教一再強調自他不二。菩薩的心叫做:「同體大悲」。我們與菩薩同體,因為法身是一樣的。菩薩的法身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的佛性。當然肉體不是一致的,肉身是假的。法身無形無相,盡虛空,遍法界,是永恆的。我們的佛性就是佛菩薩的法身,是一回事,所以說「自他不二」。

在利他當中,就包含了利已,因為,利他本身就是一種功德,是在為往生積累資糧。要正確處理好利人利已的關係,首先必須牢固地樹立利他的思想。學習菩薩的利他精神,這是基本的。我們作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從利他出發,甚至做自我犧牲,根本用不著去考慮個人,在「利他」中自然就包括利已了。當然,我們在起心動念上,不能認為「我利人就有我的利益」,這樣出發實際上還是為了利已。我們應當把「小我」溶入到「大我」中去考慮。如果不樣做,就會把利人的善事、好事變成人天福報,又把自己修到人天乘去了。 

  平時在家修行,堅持完成每天的功課,當然是正確的。但是,也不宜過份的強調,如果為了做一些弘法利生、幫助別人的事情,也有可能耽誤自己的功課,不要感到厭煩,甚至反感,這樣你就把利人、利己對立起來了。我們應該「隨緣度日」也就是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當然,隨緣,是指善緣。 

  有人問,印光大師一段開示中有這麼兩句:「只管自己,不管別人」,應如何理解?這兩句話主要是對個人反省、修持而言的。我們修持應當是針對自己的缺點。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錯誤言行,凈化自己的身、口、意「三業」。當然,如果看到別的人有錯處,出於善心,也不妨真誠地規勸他,也是應該的。對印光大師這兩句話,不能誤解為「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決不是這個意思。我們常常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這精神也是「隨緣度日」應該注意的。我們對於佛言祖語,對於大師的開示,不能只從字面去理解,要看他講話的針對,必要全面地領會其精神實質。這樣,才不至於片面地甚至曲解他們的開示。有的同修對宣化上人的一個開示:「真認自己錯,不論他人非」,也誤認為:凡是別人的毛病缺點一概不管。這裡有個出發點的問題,如果出於分別心、嗔恨心、我慢心去看待別人的毛病,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到處散播, 背後議論,這個很不好。有同修有這種現象,所造的口業,你那點念佛的功德抵不住呀!但是,如果出於真誠的幫助別人,或者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或者在一定的條件下,真誠地、委婉地當面指出他的缺點、毛病,關心他,希望他改正,我相信,別人也會接受的,這也是我們應當做的。宣化上人這個偈語,後面還有兩句:「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並不是不管別人,他的錯處,就是我們錯處,因為「同體」呀,同體大悲,這是以菩薩精神來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凡夫沒有證悟到這一點。但是,道理應該明白,而且,必須以這種精神來指導我們的言論、行動和思想。 

  以上講的是第一個問題,「正助雙修」的問題。 

   第二,理事雙修

  理,就是道理;事,就是事相。從凈土法門來說,理,就是要明白凈土法門的「十六字」綱領,應該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唯心凈土,自性彌陀這些理論。說事,就是持名念佛。理,是用來指導行動的,所以,必須理事雙修,既要明白念佛的教理,原理,弄明白為什麼念佛可以往生凈土,念佛可以成佛,這是有高深理論依據的;又要至誠懇切地持名念佛。當然,要防止兩種偏向,一方面,既不應該執理廢事,抓住道理,只談理,不談事相,片面的理解,「自性彌陀,唯心凈土」。不肯念佛不求往生極樂,致遭落空的後果。另一方面,也不可執事廢理,就是抓住事相,不管教理,認為我一天念佛就對了,用不著去弄清教理,這也是錯誤的,容易走入盲修瞎練。現在想著重講念佛必須要明理。凈空法師說:「教理不明,修行就不得力,說個不好聽的話,就是盲修瞎練,一定要懂理,否則不能成就。凡夫終日忙碌,應酬既多,回家又不攝心靜慮。雖然每日早晚兩課,而心中未曾一刻安寧,儘管念佛,妄念依然壓倒正念(就是念佛的心);也從不體會到離一切相(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修一切善法等道理。因之,修行多年,仍然心隨境轉,自己做不了主,得不到佛法的益處」。確實如此。為什麼有人修學佛法多年以後, 竟去學邪門歪道?就是不懂得「心外無法」,而去想「心外求法」,追求神通,這主要就是不明理造成的。 

比如,對「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要完全弄清楚,除非你證悟了。但是,這個道理,我們必須深信不疑。這個就是宇宙、人生的奧秘,這是真理。兩千多年來,不少大德也是親證了的,才有那種成就。我們必須明白,我們的自性,就是眾生的本具的佛性,就是常住真心,永遠不壞,其它一切都是假的,因為都是因緣所生法,有生就有滅的,不是永恆的。這很重要,必須了解所以說:「萬緣皆假(萬事萬物都是假的),一性惟真(只有這個本性才是真的),智者(聰明的人)借假以修真(借這個假的軀殼還存在時去修真心);愚人失真而逐假(愚蠢的人把真心丟掉了,而去追逐假的,在假的的軀殼上去打主意,費精力)」這完全錯了。為什麼念佛可以成佛?「阿彌陀」三個字,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就是人人本有的佛性。我們念自性佛,念到結果,妄念去掉了,真性顯露了,我們念佛的心就是佛心,所以說「是心是佛」。儘管我們用妄心在念,但是念來念去,妄念逐漸減少了,妄去真顯,就是一個「是心作佛」 的過程。懂得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個根本真理,就抓住了一把總的鑰匙,一切佛法的理論都貫通了。我們就曉得真是「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因此說:「一切唯心造啊!」當然佛法所說的「心」,不是我們所說的心臟,那個叫「肉團心」 ,實際上與思維活動沒有關係。也不是我們平時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妄心。佛法所說的「心」是「常住真心」,無形無相,看不見,摸不著,所以不太好理解。但是,我們必須相信,佛陀所開示的是絕對真實的,這個就是宇宙、人生的奧秘所在。這個「常住真心」,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常住不變的,這個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我們懂得了唯心凈土,自性彌陀,就明了教理了。這個認識不要把它看簡單了,能認識到這一點,就是一生成佛的因緣,就是當生成佛的起點。這段話是凈空法師的開示。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念佛自然就得力了,妄念就能大大的減少。所以,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樣,我們念起佛來,就容易感應道交;而且,明理的人,往生的品位,也必定能提高。 

  由此可見,念佛必須明理,明白教理非常重要,千萬不可忽視。有人會說:「我們當然想明理啊,只是不識字,文化太低,怎麼辦?」我建議:我們要有這個認識,知道明理的重要,然後,虛心向人請教,特別是重視聽經,聽法師(比如凈空法師)講的磁帶,只要多聽,必然能夠理解,這並不要好高的文化。只要我們認真聽,認真思考,多聞多思,這樣,就能逐步明白佛法的教理了。 

  以上講的是第二個問題,學佛應該「理事雙修」,不要偏廢。 

    第三,應當用清凈心念佛

  大家知道,「心凈則土凈」。土,就是環境。我們內心清凈了,外境就清凈了。並不是外境清凈了,內心才清凈。我們凡夫往往有這個想法,環境不清凈,我們的心怎麼清凈得下來?這就叫顛倒妄想。根本的道理,是一切唯心造。禪宗大德有兩句話:「身在千峰頂上,心在十字街頭」,心跑到鬧市去了。反過來說,真有功夫的人,是「身在十字街頭,心在千峰頂上」,這個叫心不隨境轉。憨山大師說:「境自心生,非由外來」。所以,心清凈了,環境自然就清凈了,我們發的菩提心就是清凈心,對於修持凈土法門非常重要。如果煩惱很多,心不清凈,就不可能一心念佛。我們應該做到:「一心念佛,不生煩惱;不生煩惱,一心念佛。」凈土法門是二力法門(自力與佛力)。用清凈心除煩惱,是自力修;用至誠心念佛號,是他力修,就是依仗佛力。如果我們能至誠念佛,自然就能放下煩惱。同時,如果我們能放下煩惱,自然也能至誠念佛。要不生煩惱,依仗佛力一心念佛是主要的,根本的。與此同時,也不應忽視靠自力修,放下煩惱,這能促進你以清凈心念佛。二者是統一的,要結合起來修。 

  怎樣一心念佛,前幾天已經講過了。今天著重講一講怎樣放下煩惱的問題。 

  要在娑婆世界斷煩惱極不容易,但我們至少應該做到伏住煩惱,往生才能有把握。凈空法師講《彌陀要解》時說:「不只是念一句佛號就行了,要看這句佛號能不能把妄念伏住,也就是功夫成片。如果能把煩惱伏住,肯定帶業往生。阿彌陀佛的常寂光常常照著我們,我們有煩惱就把佛的光明障住了。」可見,除去煩惱,以清凈心念佛是何等重要。 

凈空法師說:「看破,放下,隨緣,自在,就是佛。」所以,每個人都應來嚴肅認真地檢查自己:「到底看破,放下沒有?還有哪些沒有看破,放下?什麼原因?要怎樣才能看破,放下?」不能看破,放下,當然不能除去煩惱。要放下什麼?當然是放下執著。 

  所謂「萬緣放下」,說得簡略些,就是放下對「六塵」 的執著。「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要做到「六根清凈,一塵不染」,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不染「六塵」 。怎樣才能夠放下?首先要看破,看破「萬物皆假」或者叫「萬法皆空」(法,就是一切客觀事物)。所謂「空」或「假」,就是一切萬緣、萬法的本性都是空的,都是因緣和合而生,都是變化無常的,緣不存在了,它就不存在了。比如房子,我們眼看好象是有房子的相,但是,它的本體是空的,拆了之後,磚是磚,瓦是瓦,根本就沒有房子。如果我們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真實的,就會斤斤計較,苦惱無邊。知道一切事物是假的,還有什麼分別,執著?煩惱是因貪染著而生的,去掉了分別執著,就不會生煩惱了。同時,要看破「世間無常」,世間的一切是無常的,苦、空、不凈而又無我的。所以佛說:「無常便苦」。看破了「無常」,自然就會產生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對娑婆世界的一切一切都看淡一些, 自私自利,各種貪著心,自然就會大大減少了,煩惱就減少了。 

  那麼,在日常生活實際生活中,怎樣放下煩惱呢?具體的道理和方法很多,這裡著重提出四點: 

    第一,要把「小我」擴大到「大我」中去,逐步去掉自私貪著心。

  自私貪著的病根在於有我。執著於我,是錯誤的根本,痛苦的根本。一切煩惱歸納之,即產生一個「貪」字。貪慾,為一切禍患之根本。大乘佛法教導我們,一發心就是無我。學佛的目的如果是為了求人天福報,求自己健康長壽,就是執著於我。凈空法師說:「凡夫對於身體太重視,唯恐委屈了它,恐怕累著它,不能精進之原因在此。古大德念佛念到精疲力盡,還要念下去,身體毀滅都可以,佛號絕不間斷,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若稍微顧惜自己的身體,還要多活幾年,佛號就念不下去了,稍存此種思想,就去不了極樂世界。」 

  當然,要一下了做到無我,很難辦到,我們可以先從少欲知足做起。多欲,是修行的一大障礙,我們應該不求享受,不貪圖名聞利養,生活方式越簡單越好,生活上過得去就行了,不必費太多的精力。眼前世間種種享受都不是真正的福報,大福報是臨終時心不顛倒。聰明的人現在的財、色、名、食、睡都不要,只求臨終時不害病,預知時至,佛菩薩來迎,端坐而化,今生才不白活。請諸位同修想一想:我們應當做聰明人吧! 

  這是放下煩惱的第一個要求,去掉自私貪著心。 

    第二個要求,心不隨境轉。

  怎樣才能破執著?一切境界不動心就行了。凈空法師說:「真功夫,什麼境界現前不起心動念,不分別執著,一句佛念到底,這才叫功夫,這種人決定往生。如果六根接觸六塵時,還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樣一天念佛十萬聲,這一生也很難往生。現前作不了主,你臨終時靠不住呀!」 

  怎樣才能做到「不動心」?先要弄清楚一切唯心造的道理,就是一切境界唯心所造,唯是一心 。我們所見的一切境界,實際上是自見其心罷了。印光大師說:「心造佛國,臨終則佛國相現。心造地獄,臨終則地獄相現。」所以心存正念,則佛境現前;心失正念,則六道輪迴現前。心外無境,境自心生。好象我們做夢一樣,夢裡的境界都是我們自心顯現的。晚上是做夢,實際上我們白天一樣在做夢,所接觸的環境,人物,還是唯心所現。因為我們的夢沒有醒,而執著它,認為這些東西都是真的。一旦你醒悟了,就知道這些都是假的,就是六祖大師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那麼,我們還去執著幹啥?!不管什麼境界現前,不起分別心,不執著,都如如不動,心就不隨境轉了。明白了一切唯心造,心不隨境轉的道理,還要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反覆多次地去體驗。

佛陀教育我們,要「八風吹不動」。「八風」就是毀、譽、稱、譏、利、衰、苦、樂、八種境界,「不動」,就是境界現前,都不動心,毀,誹謗你;譽,讚歎你,這是當面的;稱,稱頌你;譏,譏諷你,這是背後的;利,順利或得利益的事;衰,衰敗的事;苦,痛苦;樂,快樂。這就是八種境界。我們在修行上下功夫,做到這八種境界現前都不動心,舉兩個公案,從正反兩方面來說明。蘇東破寫了一首贊佛偈:「稽首天中天,(稽首,是頂禮;佛,又稱為天中天,聖中聖),毫光照大千(佛的光明遍照大千世界),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在蓮花上端坐不動)」。這是他被貶之後,一天坐了禪,自己覺得「開悟」了,寫了這篇偈頌,很高興,派人過江,請佛印禪師印證,佛印禪師一看,提筆批了字:「放屁!」因為這不是蘇東坡的真境界,只是文字般若,並非實修實證。批的字送轉過來,蘇東坡一看,頓時火冒三丈,覺得竟用如此粗鄙之語侮辱我!立即坐船過江,找禪師講理。禪師見他來了,笑盈盈地迎接他,說道:「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他一下就醒悟了,趕緊回頭。這說明了「八風吹不動」要在日常生活中,經過長時間一點一滴的修行,要有實證功夫才能得到受用,當然,在理論上懂得,也很重要,但是只靠這個是不行的。

現代高僧,福建的廣欽法師,年青時,曾在福建承天寺後山住山洞十三年,回到該寺,他認為自己福很薄,受不起供養,也不敢住寮房,要守大雄寶殿,通宵打坐。隔了一段時間,監院和香燈師突然宣布:昨夜大雄寶殿的功德箱被盜。僧眾好生奇怪:過去無人在大殿住,從未被盜過;現在有人打坐,反而發生了。於是,對廣欽另眼相看,很鄙視他了:你住山洞十三年,其實是說一套,做一套。而他呢,既不說明自己未偷,也不辯未見別人偷,好象自己與此無關,不聞不問,神態自若。過了七天,監院才當眾宣布:功德箱沒有被盜,之所以說這件事,是為了考驗廣欽法師,現在看來,他住山洞十三年,確實有真功夫!這真算得上「八風吹不動」,他破了我相,人相,自然就不執著於我了,你們懷疑也罷,諷刺也罷,與我無關,這說明這種功夫,很難做到,但卻是完全可以作到的,本來外境是空的,我們碰到諷刺,之所以冒火,認為那個是真的嘛!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從這裡下手,去掉種種執著。

我們去掉攀緣心。我們凡夫對過去、未來、現在的東西,都放不下,產生種種的攀緣,因此增加了無窮無盡的煩惱。對過去的事總愛回憶它、留戀它、惋惜它;對於未來的事總是作種種的懸想、考慮、計劃;對當前的事又看不破,放不下,總是掛在心上,這些都是攀緣。過去、未來、現在,叫三世。如果把這三世都斷了,就沒有輪迴了。因果貫通三世嘛。我們把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都放下了,就不隨境轉了,就不受一切事物的影響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內心就清凈,念佛就能相應了。

這是講的放下煩惱的第二個要求,心不隨境轉。

第三,要放下人我、是非,好惡,不起憎愛心,不取分別。

我們要做到《佛說八大人覺經》里開示的:「不念(不記念)舊惡」(過去曾經有過的惡緣,就是不憎惡人)和「等念怨親」(就是對愛我者,害我者心念平等,而不生分別心)。而我們凡夫是陷入人我是非,好惡,恩怨,造種種的罪業。其實,冤家與親人是互相轉化的,過去生中的冤家對頭,往往是今生的親屬;還有,冤家不是別人,正是自己。所以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我們一生當中的苦是誰造成的?是自己的分別,執著,顛倒,妄想,貪嗔痴造成的,這是自作自受,怎麼能怨天憂人呢?懂得這個道理,如果人家罵你,做臉色,你就當然不理了,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一切不在意,「是非以不辨為解脫」。這樣,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就能做到怨親平等,能夠忍辱 。

  我們應該從因果規律來看待一切,一切都是因緣所生,人人都生活在因果規律當中。有一副對聯:「夫妻應前緣,是善緣?是惡緣?有緣方配。」兒女(包括女婿,媳婦)皆宿債,或討債?或還債?無債不來。」用佛教的道理來看,不管是善緣,還是惡緣,你都能處理得恰當,才不會受它的影響。比如,不懂得佛法的道理,或者不能正確處理,關係再好,並不一定是好事,互相捨不得,最後到了要往生時,去不了呀!不能用佛法來處理世間的恩愛,陷入感情的網路里,只會受拖累的。這種情愛不斷除,是不可能往生的。台灣一位男居士念佛預知時至,中午12點,請親友來家助念,他已見到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可是他忽然想起還有一包書信,叫人拿來燒毀。誰知他的夫人竟嚎啕痛哭,把他的心哭軟了,便對阿彌陀佛說:「我現在往生,我的太太就太痛苦了。」這一下,阿彌陀佛就不見了,他的病相立即出現,一直拖到下午四點才斷氣,由於被感情所牽,當然不能往生,實在可惜!另一方面,兒女關係壞,並不一定是壞事。「文革」當中,上海發生了一件事情。一位居士,早年死了丈夫,怕晚年無依靠,抱了一個兒子;覺得不夠,又抱了一個女兒。到了「文革」期間,兒女都成人了,她長齋念佛,兒女造她的反,把佛像、佛書交到派出所、居委會,天天批鬥她,回到家裡,兒子夾肉給她吃,她不吃,又去揭發她,說她還在搞封建迷信。

她感到太苦了,跑去跳黃浦江。路上,對面來了一位同修,見她神色痛苦,便問她,她如實相告。那位同修說:「你是學佛的自殺能夠往生嗎?這是你過去生中欠他們的嘛,是來收債的,這反而是好事。如果他們不這樣對你,你以後還想享兒女的福,捨不得往生呀!他們罵你,你不去聽,一心念佛求往生嘛!」這一席話點醒了她,回去以後就專心念佛,兒女照樣罵,但她聽不到罵的內容,還為兒女弄好飯菜。幾年以後,有一天,女兒先回來,只見菜籃子還放在桌上,並未做飯菜,到處找人,才發現在廚房裡一個爛了靠背的破椅子上,坐著往生了,這說明不遇到這兩個兒女,她還往不了生。所以用佛法的觀點來處理,人我是非恩怨,就都能放得下了。 

  這是講的放下煩惱的第三個要求,放下人我、是非、好惡、恩怨。 

    第四個要求,要放下,要放下貪著情愛的痴心。

  如何對待家庭問題非常重要,上面已經講了一些,現在再專門談談,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很難往生。因為對情愛的貪痴心重,所以在六道輪迴中出不來了。所以說:「愛不重,不生娑婆,」我們想求往生,如果情愛心重,就與西方極樂世界不相應,所以說:「情不斷,不生極樂」。當然,學佛不是無情的,佛菩薩都是「同體大悲」。我們應該把對親屬的情愛由小擴大,由愛親屬擴大到愛眾生,升華到大慈大悲心,才能與佛菩薩相應,不然,到臨命終時,對我們往生極樂就會產生障礙。學佛的人家庭就是道場,我們應當從家庭的人度起,不過,要把他們引導到學佛的道路上來,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凈空法師對待他的母親的態度,值得學習。1949年,他離開大陸,1980年,他在香港弘法,接他母親去見面,母親說:「我天天都想你」,他答道:「你不要想我,要想阿彌陀佛呀!」這話很有道理,母親想兒子,兒子想母親,到最後都死了,永遠見不到了,即使再投生為人,又都生在同一個家庭里;但是,已經改頭換面,認不得了,見了等於不見。只有大家都想阿彌陀佛,求生凈土,母子就永遠不分離了。他母親本來不信佛,後來信了,逐步提高認識,臨終時安詳往生,這個才是對母親最大的孝順!對親屬的情感,我們應該用個這態度來處理,感情就升華了,把愛親人的心擴大到愛眾生,親人本來就是眾生嘛。我們度眾生,就包括度親人在內。 

  還有,我們要學,一時緣法沒成熟,親屬不相信,不理解,也是常見的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引起很多糾紛,自己產生很大的煩惱,也讓親屬誹謗佛法,與我們有很大的關係。那天大會發言,一位同修談得很好,為了學佛,他比褓姆還累,做了很多的家務事。這很對,應該用我們的思想,行動感化他們,使親屬知道學佛的人的心量就是不同,任勞任怨。度眾生就是從家裡的人度起,要善巧方便,不然好心要辦壞事。道源法師在佛七講話中,提到台灣的一件事情。有位念佛的老太婆很虔誠,喜歡高聲念佛,但她的媳婦卻很反感,兩婆媳經常吵架。一天,媳婦為了一件什麼事,心裡很冒火,又聽到婆婆媽念佛念得很大聲,越聽越上火,就衝進佛堂,把一尊很大的佛像抓起來摔了。道源法師這樣評論:「這個媳婦是出佛身血,要墮地獄去的。」但是,這位老太婆有沒有責任?可見在家裡學佛,一定要注意善巧方便,還要同吃,同住,同勞動,幫他們多做事情,使他們體會到學佛人的思想境界不同,逐步地被感化了。 

  總起來說,以上講了三點:一是要正助雙修,二是理事雙修,三是要放下煩惱用清凈心念佛。這三點提供給同修們,回去以後具體落實凈土法門的「十六字」綱領,鞏固收穫,繼續用功,落實到日常生活中,落實到處理家庭關係、人際關係當中去修行。我們不可能到山洞裡面去閉關,修凈土法門的,也用不著去,並不影響你的家庭和工作。黃念祖老居士說得好:不僅上班可以修,你上火線也可以修。確實如此,要不受環境的影響,我們的思想、行為、我們的「三業」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步達到清凈,這完全是可能的。印光法師說:「……家庭便是道場,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親戚,盡做法眷,自行化他,口勸身率,使其同歸凈域,盡出苦輪。」我們應該逐步帶領他們都能夠走這條道路——了生死,出輪迴! 

  最後,引用古德一首偈語:「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提出來和同修們共勉!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六八集)
《凈土決疑論》講記?(四)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五二集)
傳印法師讚歎凈空法師——善作如來之使,弘揚凈土,人天讚歎
凈土大經科注 (第五0四集)

TAG:凈土 | 凈土法門 | 成佛 | 奧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