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精品教案設計4 資料 論述 文章 解讀 - {TeacherCN.com}
05-28
阿Q正傳
魯 迅[教學目標] 一、認識《阿Q正傳》所揭示的國民性弱點及其社會思想根源:統治者的變態心理和對人民進行封建麻醉教育,使勞動人民愚昧落後,忘卻壓迫和屈辱,以「精神勝利法」自慰,成為封建統治者的奴才和順民。二、認識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和啟發國民覺醒的極其重要性。三、理解小說以喜劇形式表現悲劇主題的獨特風格,鑒賞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品味小說諷刺幽默的語言。
四、掌握閱讀中篇小說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研讀文學作品的能力。[教學重點] 一、把握阿Q人物性格。二、《阿Q正傳》的思想意義。 [教學難點] 一、魯迅小說的語言風格。二、理解「精神勝利法」的普遍意義。 [課時安排]三課時[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要點:掌握內容概貌,理清小說結構 1、 背景介紹: 《阿Q正傳》最初發表於《晨報副刊》上,從1921年10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連載完畢。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辛亥革命前後,中國仍處在封建軍閥統治的最黑暗的時期。魯迅的《阿Q正傳》用生動的形象,揭示了國民性的弱點,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沉痛教訓,目的在於喚起沉睡的民眾。它以辛亥革命前後我國東南地區的一個村鎮「未庄」為背景,以落後的農民阿Q的痛苦遭遇和悲慘命運為線索,展開了一場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展示了一幅廣闊生動的歷史畫面。小說塑造的阿Q形象及其「精神勝利法」,以其巨大時空穿透力,贏得了無數讀者,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明珠,至今仍給人以深深的啟迪。 2、 國民性問題 魯迅一生都在思考國民性問題,他一生以筆為刀,剖析中國人的靈魂,對民族精神的消極方面給予徹底的暴露和批判。魯迅作《阿Q正傳》意在「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那麼,魯迅是如何思考國民性的問題的呢? 嚴復在翻譯《天演論》時,認為中國民族的「種性」是「孱弱」的,他根據「優勝劣汰」的公式,認為中國民族有滅種的危險。而魯迅所說的「國民性」的缺陷也是「種性」或民族的弱點。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受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欺凌,中國正在走向衰亡。中國社會變得奇形怪狀。畸形的社會必然產生畸形的國民。魯迅敏銳的看到了中國的衰敗,在於愚弱的國民。在日本,那個使魯迅受到強烈刺激的日俄戰爭影片的被示眾和看客,使他聯想到所見的「愚弱的國民」,他首先指出國民劣根性以愚昧和精神麻木為特點。醫治國民精神的創傷,正是他棄醫從文的緣由。辛亥革命中,魯迅滿腔熱忱地投入革命,但他很快就失望了,他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何在這場革命中扮演著小丑的角色。舊勢力頑固、狡猾而兇殘,革命黨幼稚、脆弱而易變,老百姓則在「鐵屋子裡」酣睡;雖有一時的「夢遊」,但最多像阿Q那樣喊幾聲,搶點東西,做做權利、財產和女人的夢,並沒有真正醒來。在辛亥革命這場戲劇演出中,魯迅看到了幾千年國民劣根性的總表演。 魯迅給我們展示了觸目驚心的國民劣根性:吃人、妄自尊大、自輕自賤、守舊排外、漫誇歷史、愚昧麻木、卑怯巧猾、投機鑽營、色情狂…….《阿Q正傳》正是國民劣根性的總展覽。3、 寫作動機:
「自然,做起小說來,總不免自己有些主見的。例如,說到『為什麼』做小說罷,我仍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我怎樣做起小說來〉〉 「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 --〈〈 〈吶喊〉自序〉〉 他在談到《阿Q正傳》成因時,說他要「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又說:「我雖然竭力想摸索人們的靈魂,但時時有些隔膜。在將來,圍在高牆裡面的一切人眾,該會自己覺醒,走出,都來開口的罷,而現在還少見,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覺察,孤寂地姑且將這些寫出,作為在我的眼裡所經過的中國的人生。」 根據魯迅做小說的目的、治療國民弱點的論述和《阿Q正傳》的成因等言論,我們可以概括《阿Q正傳》的創作意圖:著眼於啟蒙,寫出中國人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慘而又愚昧落後的人生,喚醒沉睡的民眾。作者在這篇小說中,為療救這樣病態的社會、病態的國民而發出痛苦的吶喊。 4、 結構梳理: 小說共九章: 第1章, 序言 交代四個問題:小說的名第2章, 目、阿Q無姓、無名第3章, 、無籍貫,第4章, 寫阿Q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環境。第5章, 追述往事 刻畫阿Q的性格特徵:精神勝利法。描述阿Q的部分生活片斷,第6章, 突出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第7章, 繼續寫阿Q的精神勝利法,第8章, 刻畫了阿Q畏強凌弱的性格。 第9章, 寫阿Q拙劣的求愛經過和遭到可悲的結果,第10章, 繼續表現阿Q的地位和處境。 第11章, 寫阿Q走投無路,第12章, 揭示麻木的國民「吃人」的本相,第13章, 再寫阿Q的畏強凌弱。 第14章, 寫阿Q由走投無路到短暫「中興」,第15章, 再被趙太爺逼到無路可走的經過。 第16章, 寫辛亥革命到來時各階層對革命的態度,第17章, 突出了阿Q的革命要求。 第18章, 寫辛亥革命引起未庄的變化,第19章, 進一步刻畫阿Q的性格。 第20章, 寫阿Q被當作替死鬼被捕、被審和被處決。 全文僅僅圍繞阿Q而傳,以阿Q的行狀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進行結構。前三章為情節的開端,中間三節為情節的發展,七、八章為高潮,最後一章是結局。 5、 布置作業:1、利用工具書,掌握本課中的生字詞;
2、閱讀全文,初步把握阿Q這個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點。 第 二 課 時 教學要點:研讀小說情節,分析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特點和實質 1、 討論問題: 序 1、在序言中交代了幾個問題?(小說緣起、阿Q無姓、無名、無籍貫) 2、魯迅為什麼要給阿Q作傳?(暴露國民弱點,引起療救的注意) 3、給什麼人作傳?(地位卑賤的普通國民) 優勝記略1、 這一章主要記述了阿Q的幾件事?他又是怎麼說,2、 怎麼想或怎麼做的? (注意抓關鍵詞)
2、結合本章的情節和人物語言、心態、動作,分析阿Q的性格特點: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狹隘保守、盲目趨時;爭強好勝、忍辱屈從;自輕自賤、心滿意足--這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 續優勝記略 1、 本章記述了阿Q的哪幾件事?(注意阿Q的言行,2、 抓關鍵詞語) (敗在王胡手下、挨了假洋鬼子哭喪棒、調戲小尼姑) 3、 結合上述事例和阿Q的言行,4、 分析他的性格特點。(蠻橫霸道,5、 懦弱卑怯;排斥異端,6、 奴性十足;欺軟怕硬,7、 流氓惡習)。 戀愛的悲劇 1、 阿Q調戲了小尼姑之後,2、 產生了怎樣的感覺?小說圍繞「女人」一連四次用了「他想」,3、 刻畫了他怎樣的性格和心態? (既體現了他的本能和放縱,4、 又體現了他的正統和衛道) 5、 在這一章中,6、 描寫阿Q挨打時,7、 多處用了「彷彿」和「似乎」等詞語,8、 它突出刻畫了阿Q性格的哪一方面? (麻木健忘。他的精神扭曲變形,明明是被毒打的恥辱,卻感覺麻木,淡化和遺忘)9、 你怎樣看待阿Q向吳媽求愛和悲慘的結局?
生計問題 1、 作者是怎樣描寫「龍虎鬥」場面的?體現了阿Q哪方面的性格特點? (動作、語言、神態和側面烘托,阿Q畏強凌弱,死不覺悟) 2、 阿Q偷蘿蔔的情節以及與老尼姑的對話,3、 又突出了他哪方面的性格特點? (質樸霸道,圓滑無賴) 從中興到末路 1、 說說阿Q從中興到末路的變化過程。 2、 結合這一章的情節,3、 分析阿Q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 周圍的人們趨炎附勢、麻木不仁,與革命徹底隔絕,統治者殘酷鎮壓和迫害,這便是產生阿Q精神勝利法的溫床,而奴性十足的阿Q也必然走向末路。革命和不準革命
1、 阿Q對革命黨的態度有怎樣的變化? (「深惡痛絕」--「神往」--「快意」--「投機革命」) 2、 阿Q的革命目的是什麼?主要運用什麼方法描寫的? (殺仇人、搶財物、討老婆 , 心理描寫) 3、 阿Q去尋找假洋鬼子之前和被趕出後的心情怎樣?這種心情變化說明了什麼? (之前:不平,冷落,趕緊去商量,怯怯; 之後:憂愁,無聊,漸漸高興起來。 這部分細緻深刻的心理描寫,既反映了阿Q的糊塗落後,也反映了辛亥革命將農民群眾拒之門外) 大團圓 1、 阿Q的被抓,2、 被審,3、 畫押的情節各說明了什麼?寫法各有什麼特點? (抓一個糊塗、手無縛雞之力的阿Q卻動用了這麼多人,說明反動統治階級既殘暴又虛弱。 誇張諷刺;被關,既說明阿Q的可憐,也說明反動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其中「高明」是創造性用詞; 被審,說明阿Q昏頭昏腦,奴性十足也體現了國民的奴性。 細節描寫、雙關語; 畫押說明阿Q死愛面子,死到臨頭還不覺悟,體現了震撼人心的麻木。細節描寫)
2、阿Q遊街和被殺前的心態是怎樣的?「看客」的反應說明了什麼? (阿Q認為「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也未免要遊街」,死到臨頭,心情如此坦然。他無師自通地喊出「過二十年又是一個。。。。。」,他成了革命的犧牲品,還在表演精神勝利法。那些張著嘴的看客,還大聲為阿Q的精神勝利法喝彩,真是不可救藥的國民啊 2、 關於阿Q的形象分析: 1、 關於阿Q的形象,2、 有下列不3、 同4、 的觀點,5、 讀後談談你的看法。 (1)阿Q是個思想的典型,是阿 Q主義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是個集合體形象。理由是:A、 在阿Q這個人物身上集合著各階級的各色各樣的阿Q主義,也就是魯迅在前期所說的「國民劣根性」。阿Q就是這種精神的性格化和典型化。B、阿Q的精神--精神勝利法不是特定的時代、社會、民族和階級的產物,而是某些人普遍的弱點,是祖祖代代生生不已的普遍特點。 (2)阿Q是一個受了精神奴役創傷的革命農民的典型。理由是:A、阿Q是生活在農村最底層的僱農,他具有一般農民樸素、憨厚的特點。B、在阿Q身上顯示了被當時社會所扭曲了的性格--精神勝利法,這正是他精神奴役的創傷。C、但他不是完全馴順的奴隸:對趙太爺他「獨不表格外的尊敬」;他神往「革命」,在黑暗重重的未庄,第一個喊出了「造反」的呼聲;自認為和「白盔白甲」的人是一夥,只是他們「不來打招呼」。所以認為阿Q有改變屈辱地位的要求,這便是他革命的一面,並且是他性格中主要的一面。 (3)阿Q是一個愚昧落後的不覺悟的農民典型。理由是:A、阿Q生活在閉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農村,生活在同趙太爺、假洋鬼子等人的尖銳矛盾之中,是一個深受政治壓迫、經濟剝削與精神毒害的破產農民。他有思想、有性格,也有自己的追求,是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具有這個階級共同特徵的活生生的人物。B、阿Q雖有自發的革命要求,但他性格中的主要內容卻是精神勝利法,用精神上的自我解脫去代替事實上的反抗,實際這種自欺欺人的表現正是他走向真正反抗道路的絆腳石。C、阿Q有自發的革命要求,但他的覺醒是極有限的,他的革命要求也是十分朦朧的。 阿Q是處在辛亥革命時期,生活在未庄的種種矛盾之中的一個愚昧、落後、不覺悟的農民典型。但他的精神勝利法卻概括了人類精神的某些共同弱點。 第三種觀點較為合適。 6、 對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有不7、 同8、 的看法,9、 讀後請發表你的意見。 (1)認為阿Q的精神勝利法既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這積極的一面有向革命發展的巨大可能性。 (2)認為阿Q的精神勝利法來自不斷反抗中的不斷失敗,雖然表面看也是一種反抗方式,但卻完全是一種落後的消極的東西。正是由於精神勝利法的支配,阿Q無法在屈辱中奮起,在失敗中求生,它對處於壓迫地位的人們起著阻礙覺醒、麻痹鬥志的作用。 第二種看法較妥當。 3、對於阿Q精神勝利法的形成,有以下三種觀點,你的見解如何? (1)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從統治階級身上移植過來的,統治階級的精神勝利法與阿Q的精神勝利法沒有什麼區別。 (2)精神勝利法是從農民自己身上自己產生出來的。被壓迫的奴隸一次又一次的地反抗,一次一次地失敗,在失敗中可以磨練出堅毅的意志,同樣也可以產生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法。因此,人民被壓迫的歷史,才真正是人民的阿Q主義的產生史。 (3)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封建階級的精神奴役在阿Q身上留下的創傷,有著鮮明的被凌辱與毒害的烙印。而這種弱點一經形成,便在他身上表現出它的特點,所以說阿Q的精神勝利法,既有共性特點,又有個性特點。 第三種觀點較為合理。 阿Q這一人物形象分析要點: 主要性格是精神勝利法,即面對屈辱和失敗,用一種自解自慰的方法取得精神上的滿足和勝利,實際上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手段,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整個國民劣根性的集大成者,是永遠擺脫不了的奴隸地位的精神枷鎖。 3、 布置作業: 1、 思考:從小說的情節中,2、 你認為魯迅對辛亥革命的看法如何? 3、 你認為小說中的趙太爺、假洋鬼子以及小D、王胡、吳媽等人物形象各有什麼性格特點? 第 三 課 時 要點:分析其他人物形象以及整個小說的社會意義 歸納藝術特點 1、 其他人物的形象分析: 1、趙老太爺: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獅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頑固、守舊、兇狠、狡詐、投機、貪婪是其性格本質,是破壞和鎮壓革命的兇惡敵人。 2、假洋鬼子:是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混血兒,他善於投機鑽營,偽裝自吹,與錢秀才互相勾結,投機革命,不準阿Q革命,是鑽到革命內部的蛀蟲,是殺害阿Q的元兇。從他身上集中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妥協性和不徹底性。 3、王胡、小D、吳媽等:應該說他們和阿Q一樣,同處於社會的最下層,同是奴才,被剝削者,但是他們對於奴才的命運似乎非常滿意。不僅不同情自己的同類,相反還自覺不自覺的充當趙太爺的幫閑。在他們身上,都集中體現出由於長期身受封建專制的奴役而形成的那種愚昧麻木、逆來順受、而缺乏同情心的典型性格。這也就是魯迅經過長期研究所得出的國民的劣根性所在。 二、《阿Q正傳》思想意義的研討歸納: 《阿Q正傳》向我們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後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內憂外患,政治腐敗,民眾愚昧,中華民族面臨滅亡的危險。而以孫中山為首的少數有志之士,披荊斬棘,浴血奮戰,試圖挽救危亡的中國。這就是近現代之交轟轟烈烈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帝制結束了,中國似乎出現了希望的曙光。可是由於領導這次革命的中國資產階級沒有動員和組織廣大農民一起參加革命,反而對要求革命的群眾採取排斥和壓制的態度;他們也沒有徹底打擊和鎮壓封建勢力,反而採取了妥協、寬容和姑息的態度。所以革命遭到失敗。1912年四月,孫中山被迫辭去大總統的職務,而代表地主買辦階級的袁世凱得以竊取政權。辛亥革命流產了。 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向來採取暴力鎮壓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利用封建禮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在阿Q身上,我們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業績」和被奴役者嚴重的精神「內傷」。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的中國歷史,是受帝國主義侵略和掠奪的屈辱史,封建統治階級在這種特殊的歷史下,形成一種變態心理,一方面對帝國主義者奴顏婢膝,表現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對自己統治下的臣民又擺出主子的架子,進行瘋狂的鎮壓,兇狠的盤剝。魯迅不止一次地對這種畸形變態心理作出精妙的概括:「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粉飾,聊以自慰。所以中國人倘有權利,看見別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數』作他護符的時候,多是兇殘橫恣,宛然一個暴君,做事並不中庸。」(《華蓋集。通訊》)他們對帝國主義侵略本已到了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地步,但偏要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之中,追求精神上的勝利。這一思想深深毒害著處於下層的勞動人民。我們從《阿Q正傳》中就可以看出,阿Q和趙太爺,在某種程度上,其實都是一路貨色,假如阿Q得勢,將是一個趙太爺,假如趙太爺失勢,則又會是活脫脫的一個阿Q。 魯迅以思想家的冷靜和深邃思考,以文學家的敏感和專註,觀察、分析著所經歷所思考的一切,感受著時代的脈搏,逐步認識自己所經歷的革命、所處的社會和所接觸的人們的精神狀態。魯迅看到幾千年國民劣根性的總表演。 三、藝術特色: 1、喜劇的外套,悲劇的內核,即用一個喜劇的外套,包裝一個悲劇的故事,是含笑的悲嘆。「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小說將悲劇和喜劇因素相互交織、融合,構成這篇小說最大的藝術特色,收到強烈的諷刺效果。 2、白描手法和出色的心理描寫 魯迅善於抓住事物的特徵,用最經濟、最簡練的筆墨,把描寫對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表現了高超的語言表達技巧。 小說塑造阿Q形象,突出運用了心理描寫方法,他對革命的認識,他的憂愁與得意,他的幻覺和想像,種種心態躍然紙上,使我們看到了他的靈魂世界。 8、 雜文式的筆法。 小說處處使用幽默、尖銳、詼諧的語言進行議論、諷刺、挖苦、調侃。或反語或誇張,或揭謬或點睛,或大詞小用,或庄詞諧用,其最終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充分顯示了魯迅先生的幽默諷刺才能和獨特的語言風格。 4、 布置作業: 4、 課後閱讀《讀本》上有關研究《阿Q正傳》的文章; 5、 寫作:有人說,6、 日常生活中,7、 人還是要有一點阿Q精神的。你同8、 意這種觀點嗎?請和其他同9、 學討論後,10、 寫一篇短文。
推薦閱讀:
※劉同的文章好在哪裡?為何那麼多女生喜歡?
※《三世書》──算算你的財運 - 命理玄機 - 瀏覽文章 - 不能專心論壇 - 不能專心多功...
※所有的磨難都不再囂張
※你有能力為評價給出理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