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楊式太極的「樁」和「步」

傳統楊式太極拳的傳授,都是先教樁法和步法。當年楊祿禪先師入宮府、旗營教拳,亦是先樁步後拳法。「樁」和「步」是練好楊式太極拳的重要環節。傳統楊式太極拳的步法有十八種,即坐步、曲步、撤步、碾步、釣步、副步、倒插步、連枝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坫步、塌步、絞花步(套步)、斜步、斂步、追步、沖步。歌訣曰:「坐曲撤碾釣副插,連仙分翻坫塌絞,斜斂追沖十八步,輕靈轉動捕鼠貓。」

    前輩練拳先練樁功築基,下肢增力量,身體穩固。如若不練「樁」、「步」功夫,下盤無功,重心易偏。《十三勢行功新解》中有「其根在腳」之說,就可以證明只練拳掌不練腳,是練半截子拳。拳論要求「形於手指」。拳諺強調,「七分看腳,三分看手」,「先看一步走,後看一出手」。腳功是傳統楊式太極拳步法的基礎功夫,是授拳時的首要課目。楊澄甫師《太極拳十要》中的第四要注重的就是「分虛實」。陳微明先生則更明確地提出,「太極拳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太極拳的虛實練法也多數體現在樁步練法上。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和右腳上, 那右腿和右腳為實,左腿和左腳為虛;若全身皆坐在左腿和左腳上,那左腿和左腳為實,右腿和右腳為虛。虛實能分,轉動輕靈,毫不用力;虛實不分,邁步全滯,自立不穩,易被人牽動。

    再例如,意念集中在右腳,右腳為實,左腳為虛;意念集中在左腳,左腳為實,右腳為虛。這是兩腳的分清虛實。傳統楊式太極拳對步法要求進退轉換、虛實分明,沾地就是實,一松就是虛。虛實變化,越緩慢越 松沉越好。例如,前進步法必須先提前進的大腿,蓄勁於膝,帶起腳,足尖斜下垂,由屈而伸,緩緩踏出,足尖由下垂漸變為上翹,腳跟先落地,然後足掌和足尖落地,全腳落實。後退步法則是先提欲後退的大腿,蓄勁於膝,帶起腳跟,腳尖斜下垂,緩緩後伸,先落腳尖,然後腳掌腳跟落地,全腳落實。左右橫行,均須先落腳尖,然後腳掌腳跟落地,全腳落實。

    行拳靈活與獃滯,全在步法上調整。邁步時必須先將一側胯根微向內收,該側腹部充實,坐穩一腿,固定重心後,另一腿緩慢地弧形邁出,膝關節微曲,保持靈活。落腳時注意方向角度,轉換時膝尖外撇、內扣,腳跟左旋右轉,不可稍有紊亂。步法是行拳之根,「定步」須沉氣穩實而不飄浮,「動步」須輕靈活潑而不重滯,步步有根。楊式太極拳有十八種步法,每一種步法都是劃圓走弧形,絕無直來直往的走直線步。「邁步要 輕靈,落步要穩健」。王宗岳師在《太極拳論》中以「差之毫厘,謬之千里」這一警句用來警示後輩。近年來,有一些練家對他的「差之毫厘」之說,仍是懵懵懂懂,不明就裡。須知,這個「差」就「差」在腳下。授拳習拳一定要糾正腳法。人們常說,「學拳容易改拳難」。在習拳之始就須認真嚴謹,力求步法的方位、方向、角度和幅度準確無差錯。

    對傳統楊式太極拳的常用步法步型舉例簡要說明如下:

    一、坐步,即「坐馬步」,也稱「騎馬步」。兩腳平行分開,間距與肩同寬(以足掌外緣計算)。足尖與膝尖與胸部同向。膝微屈,後股鬆開,頭頂與會陰呈一垂線。看似兩腿平均支撐全身重量,實則內含虛實,只是外表不易覺察而已。習練「馬步托抱樁」採用的便是這種步型。起勢、雲手與合太極均用坐步,大多是手到之處腳即為實,身軀隨腰脊左右旋動(即「一動無有不動」),動則分陰陽、虛實。

    二、斜步,即「弓步」、「前進步」(楊家早期則稱斜步)。斜步有左右之分,右腳在前者稱右弓步,左腳在前者稱左弓步。弓步兩足之足後跟之間的距離與肩同寬,前後呈斜銳之三角形。前腿膝關節與髖關節須下沉,支撐全身重量,後退微屈而不用力,立身中正。前後兩足距離視體形而定,但不可踏成一條直線。拳譜中的攬雀尾、搬攔捶、扇通背、野馬分鬃、打虎和指襠捶等式均用的是斜步步型。

    三、釣步,亦稱吊步。其步型與後坐步、丁八步相似,只是前腿稍收回,腳尖點地。左腳在前釣起稱左釣步,右腳在前釣起稱右釣步。拳譜中的白鶴亮翅和上步七星用的就是這種釣步。而退步跨虎是副步,上步七星則為進攻步,是上步。上步為陽,為合勁。退步跨虎是退守,為退步。退步為陰,為開勁。

    四、倒插步。前腳後退,倒插於後腳之後,其意以退為進。前人稱仙人步,又叫迷蹤步。瞻之在前,忽而在後,有令人捉摸不定之感。拳譜巾的左右側身蹬腳和前後回身蹬腳用的就是這種倒插步。腳蹬出去是發,倒插步是收。

    傳統楊式太極拳(慢架)的各種步法,要求輕穩、慢練,大有文質彬彬的儒雅風度。若要克敵制勝,則必須幻化快速。


推薦閱讀:

李經梧太極內功-呼吸法
《三命通會》論太極貴
太極精髓 聽雨軒sjh
太極箴言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