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宮那些被老蔣帶走的中國古代書畫(四)

沈周便面畫選集

沈周為明四大家之一,蘇州吳派領袖,畫風影響到十六世紀。詩文書畫造詣均高,作品渾樸雄健。是冊選集其扇面畫精品八幀,表現沈周繪畫特色。

蘇漢臣 秋庭戲嬰圖

「秋庭戲嬰圖」以細膩的筆法,描繪兩個錦衣孩童在庭院玩著一種推棗磨11的遊戲。兄妹兩人無論從頭髮、眉目,衣飾,都精心刻畫,絲染兼備,而且變化極為豐富,以長而圓潤的線條,畫出衣紋,再仔細點染衣服上的花紋,不僅畫出質料的柔軟細緻,更賦予衣服華麗的質感,這些細微的處理,使得子孩豐潤、柔軟、細緻的模樣,躍然於紙上,令人心生愛憐,寫實的程度,幾可用栩栩如生來形容,可以了解到為何用「著色鮮潤、體度如生」來形容蘇漢臣的畫風。

庭園中,一柱擎天的太湖石旁,芙蓉與雛菊搖曳生姿,點出秋日庭園景緻,樹石、器物皆刻畫入微。這種細膩寫實風格及注重細節的描寫,都是宋代寫實風格的代表。這張畫除了細膩地將男孩、女孩面貌、年紀的差異表現得十分得體當外,還能將小孩那種玩心特重,專註於遊戲的神情表現出來,這也是蘇漢臣嬰孩畫中,最能撼動人心之處。

黃居寀 山鷓棘雀圖

本幅描繪巨石土坡尚無皴紋,畫荊棘以赭墨塗染近似沒骨法。蕨之羽狀葉片、山鷓之喙、爪都填染以硃砂,其技法近似顧愷之(346--407)《女史箴圖》衣紋陰陽之表現法,皆帶有樸拙之古意。畫山鷓、山麻雀則流露出詳實生動的寫生新意,尤其是山麻雀傳神之種種情態。

方從義 高高亭圖

方從義(十四世紀),貴溪人。字無隅,號方壺。元末上清宮道士。工詩文,善古隸,畫師董源、巨然、米芾、高克恭,擅長山水,別具一格。是幅款題「醉後縱筆寫之」,墨沈淋漓,渾樸高古。

幾座山峰突聳於雲海中,近景的峰頂設孤亭,一人沿山徑向峰頂走去。畫家以水墨勾染山峰、叢樹,用筆草草,水墨淋漓。造境亦十分險奇,風格縱逸簡括可稱[簡筆山水]。自識[高高亭圖],[李君子高,昔於南谷丈人座上會之,今不遠百里求予圖此,已三年矣。醉後縱筆寫之如此。方方壺]。圖中鈐有明楊士奇、清初宋犖及清內府鑒藏印。《石渠寶笈初編》著錄。

郎世寧 八駿圖

本幅雖然是採用中國傳統的顏料來作畫,但在馬匹、人物和柳樹的表現上,卻融入了西畫著重光影的手法,顯得立體感十足。右下角的簽名,用極工整的仿宋體書寫,據此推測,此畫應是郎世寧來華初期,亦即雍正年間(一七二三-一七三五)的作品。

他的作品與中國傳統的水墨畫,結合西洋畫,色彩明暗聚焦透視的繪畫手法。八駿圖,是在一棵壯實粗大的柳樹下,在境界秀麗視野開闊的環境中,畫著色色彩不同的八匹駿馬,神態各異造型逼真色彩外貌十分準確生動無不栩栩如生。

郎世寧 花陰雙鶴圖

郎世寧(西元一六八八至一七六六年)義大利人,十九歲時加入天主教耶穌會為修士。少年時曾習西畫,兼習建築,二十七歲來華,以繪事供奉內廷,歷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善畫人物、花鳥,尤善犬馬。其畫法於中國傳統中加入西洋光影透視法,以及西畫顏料,故凡諸所作,色彩穠豔,形象逼肖。此幅花陰雙鶴,尤為如是,給人栩栩如生之感 。

郎世寧 錦春圖

描繪春天的景色,二隻錦雞棲息在奇石上,悠閑自在的樣子。錦雞的繪法顯然是以西方的技法來繪製。其餘的點景樹石筆墨采以中國的傳統式繪法,應是出自於另一位宮廷畫家之手。(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郎世寧 白鷹圖

《白鷹圖》創作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郎世寧中西畫法完美結合的最傑出作品之一。畫面主體中的白鷹以白粉精細描繪,傳承歐洲繪畫技法,注重物象的解剖結構、光影效果及立體感,把翹首殷望的白鷹刻畫的形神逼真;而背景中的松石則全然採用中國寫意筆墨,清澗石岩,傲松凌立。《白鷹圖》以獨特的藝術構思、雋永的表現手法和渾然天成的情景交融給觀者以極大的藝術享受,意境深遠,令人思緒萬千。這幅《白鷹圖》雖然有著明顯歐洲畫法的因素,但是畫中所含的內容卻完全是傳統中國的風格。圖中白鷹、松樹、巨石、流水等均是中國繪畫中習見的物象,喻意中象徵著強壯、長壽、平安、吉祥等等。根據畫上的署款,此圖是根據乾隆十六年五月初十日,大學士忠勇公傅恆所進獻的白鷹所畫,相傳皇太后生日即在五月,乾隆大孝,號稱「以天下養」,即用天下最美好的財富來侍奉母親,因此,《白鷹圖》也是一幅極為貴重的祝壽圖。

石濤 王原祁 蘭竹合作

石濤(1642-1707),法名原濟,號大滌子、苦瓜和尚,明宗室後裔。王原祁(1642-1715),太倉人。字茂京,號麓台。是幅為二人合作,石濤用淡墨、焦墨寫蘭竹,原祁補坡石,相得益彰

仇英便面畫選集

仇英為明四大家之一,與沈周、文徵明、唐寅齊名。是冊選集其扇面畫精品八幀,泥金扇面,工筆描繪,精麗秀勁,嫻熟技法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唐寅便面畫選集

唐寅賦性疏朗,狂逸不羈,風流韻事傳為佳話,與沈周、祝允明、文徵明被稱為「蘇州四才子」。是冊選集其扇面畫精品十幀,幅幅精湛,足見其聰明明才智。

文徵明 古木寒泉圖

文徵明(1470~1559),江蘇長洲人,初名壁,字征明,後以字行,更字征仲,號停雲生、衡山。畫師沈周,書畫雙絕,為明四大家之一。因其享年甚高,且畫藝、德行皆為時人所重,受其影響者甚多並有所成就,如其子文彭、文嘉,侄兒文伯仁,學生陳淳、陸治、錢榖等人,都是吳派之中堅人物。一松一柏,相旁而生。柏樹老乾分披,杈枒四齣;其後松樹兩干並伸,參雲直上。背景石壁與松柏緊貼,塞地漫天,幾無餘地,忽於絕高處界出飛泉一道,數折而下,遂使通幅於緊迫繁複之中,遽爾空靈疏朗,確為神來之筆。

文徵明繪畫創作以山水畫為主,無論是淡雅的青綠,還是沉雄文秀的水墨,大多是描寫江南風光或文人園林,畫法除學元人以外,也追蹤五代和北宋,但很少受南宋院體的影響。他的畫,工細之中寓質樸,於沉著之中見靈動。筆墨則於乾枯中見秀潤,在熟練中見生澀,有很強的抒情意味。這是一幅秀美的青綠山水畫,設色濃麗中風致淡雅,美麗而不流於媚俗。樹木的畫法用空勾填色,古香古色。山巒的設色是大面積的平塗,用筆不多,但秀潤獨存。

此幀作於嘉靖己酉(1549)冬日,為文氏八十高齡所繪,而經力充沛,神氣十足,筆墨縱逸,深雄險峻,是文徵明粗筆畫作中極精之品。

元人畫冊選集

元代繪畫在於寫意,有天真、平淡、自然之譽。是冊選集山水、墨竹、墨梅、仕女等多種題材作品,共計十二幀,表現畫家不同的心境。

宋人 子母雞圖

本幅畫一隻母雞,引領著五隻孵出不久的小雞,在地上漫步啄食。母雞雪白的羽毛蓬鬆亮麗,目光充滿著慈愛,小雞則稚嫩怯弱,依偎在母親的羽翼保護下。由於背景全部用墨塗黑,使得主題格外突出。見圖一。

畫中,並沒有作者的簽名或印記,雖然不能肯定是宋代作品,但畫家對於物象的觀察細膩入微,無疑是一幀寫生意味濃厚的院畫傑作。

夏圭 溪山清遠圖

圖繪晴日江南江湖兩岸的景色:群峰、山岩、茂林、樓閣、長橋、村舍、茅亭、漁舟、遠帆,勾筆雖簡,但形象真實。山石用禿筆中鋒勾廓,凝重而爽利,順勢以側鋒皴以大、小斧劈皴,間以刮鐵皴、釘頭鼠尾皴等,再加點,筆雖簡而變化多端。夏圭非常擅長運用墨色的變化,在慣用的層層加皴、加染的「積墨法」外,往往加用「蘸墨法」,也就是先蘸淡墨,後在筆尖蘸濃墨,依次畫去,墨色由濃漸淡,由濕漸枯,變化無常。再加上「破墨法」,以墨破水,以水破墨,以濃破淡,以淡破濃,使墨色蒼潤,靈動而鮮活。空曠的構圖,簡括的用筆,淡雅的墨色,極其優美地營造了一幅清凈曠遠的湖光山色。

山岡巨石,危岩壁立,叢林茂樹,山寺樓觀,遠山朦朧,江水遼闊,圖作無盡江山之景。畫卷構圖虛實相間、開合有致,全無拖沓拼湊之感。山石用粗勁的大斧劈皴,以勁利方硬之筆勾括,間以水墨渲染,塊面分明,折落有勢。棲閣層宇,不假界尺,信筆畫就。圖中點景人物雖用筆寥寥,但各種動態的相互呼應關係躍然紙上。整體畫風清勁健爽。全圖洋洋洒洒近九米之長,堪稱南宋傳世作品中的鴻篇巨製。值得注意的是,當時這類硬派山水都繪於絹上,而此圖為紙本,頗為少見。拖尾有陳川等跋,卷中鈐有[黔寧]、[公餘]兩半印及清宋權、宋犖、清內府等鑒藏印,《盛京故宮書畫錄》著錄。

後人稱夏圭為「夏半邊」,而《溪山清遠圖》顯然是全景,原圖無款印,也許受了「半邊」概念的制約,如此浩渺的江湖山色,竟被後人題稱「溪山」

馬遠 華燈侍宴圖

在燈火通明的宮殿里,隱約可見幾位官員屈身隨侍皇帝飲宴。宮殿外頭,樂舞的宮女搖曳著身姿;而一旁的樹林,似乎也隨著音樂起舞,枝椏棲斜,顯得姿態橫生。這些樹林,由近而遠,漸漸隱沒於霧色之中,只見宮殿後矗立著幾棵松樹,和遠處數抹青山。

南宋知名的宮廷畫家馬遠在繪製這幅畫時,運用了別出心裁的手法。他讓觀畫者從戶外的角度,窺見殿中人物活動的情景,並借著殿外搖曳生姿的樹木、和墨色濃淡烘染出的霧色變化,烘托出夜色中宮廷宴飲的歡慶氣氛。

《華燈侍宴圖》有御題(也作南宋寧宗楊皇后所題)的一首長詩。這首長詩描寫晚宴的情形。此畫即是表現晚宴的情景的。其下筆嚴正,用雄奇簡練的筆法,表現樹枝挺堅有力,水墨蒼勁,用焦墨作樹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樹榦瘦硬如屈鐵,但剛健中又見柔合,其筆法豪放而謹嚴,變化多而融合,剛柔相濟,豪放又嚴謹,整體上給人以氣勢縱橫,雄奇簡練的印象。

李唐 萬壑松風圖

畫面繪長松深壑,主峰聳峙,岩石壁立,山泉奔流。畫家雖採用北宋山水作品的全景式構圖,便取景的視點已拉得較近,用質實堅重的大斧劈皴表現岩石的方峻峭硬,加之用墨濃重,很好地表現出山水的壯美,給人以很強的視覺震撼。畫上署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隸書款。宣和甲辰為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李唐時年已七十歲左右,可知是他南渡前的作品。他此時的畫法既有范寬畫風的影響,又具有一些新的特徵,反映出北宋末期的山水畫在繼承中的嬗變。本幅上鈐有南宋賈似道「悅生」葫蘆印,明初「典禮紀察司印」半印、清初梁清標及清內府鑒藏印,《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萬壑松風圖》款識題於遠峰上:「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可知作於一一二四年,其時李唐約七十歲左右,是南渡前的作品。畫面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懸崖間有飛瀑鳴泉,山腰間白雲繚繞清嵐浮動。從山麓至山巔,松林高密,鬱鬱蔥蔥。山腳下亂石珠連,水流奔涌。大自然雄壯之氣撲面而來,給人以氣勢磅礴的感覺。李唐布局中取近景,突出主峰和崖岸,以造成迫在眉睫的視覺感受。山石皴法,融合了李成、范寬、郭熙諸家技巧,用多種皴法表現不同的石質,如主峰,上端用長釘皴刮鐵皴,中部偶爾參以解索皴;在山腰以下使用獨創的馬牙皴。此外還可以看出其後來創造出小斧劈、大斧劈的雛型。對皴法的運用是李唐在此圖中的最大特點,對後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到現代還在為人們所學習探討。

趙干 江行初雪圖

「江行初雪圖」是一幅山水人物並重的作品,展開畫幅,首先卷首呈現一行南唐後主李煜蒼古的題字:「江行初雪南唐學生趙干狀。」由這十一個字標明了這幅的畫題與作者。

趙干,江蘇江寧人,從小生長在江南,故所畫山水多作江南景物,尤其長於布景,「江行初雪」這幅是卷畫江邊漁人作活的情景。江天寒雪紛飛,漁家之艱辛,描述殆盡。岸上旅客攢行長林雪堤,人驢面目各具苦寒難行之色。通幅淡墨漬染絹地,再灑白粉為雪。寒林枯木皆中鋒圓筆,遒勁有如屈鐵。樹榦以干筆皴染,大似後人皴山,自具陰陽向背。所畫蘆花,以赭墨裹粉,一筆點成,極富創意。小丘及坡腳,亦以淡墨成塊塗抹而無皴紋,皆與後人異趣。

全卷描繪長江沿岸漁村初雪情景。畫面上天色清寒, 樹木籠霧, 江岸小橋, 一片初白, 寒風蕭瑟, 江水微泛, 一派天寒寂靜之景。江上漁夫不顧天寒地凍捕魚, 而岸上騎驢者卻畏縮不前, 人物神情描繪逼真生動, 漁人和旅人恰成絕妙對比。另外, 畫中樹石筆法老硬, 水紋用筆尖勁流利, 天空用白粉彈作小雪, 表現出雪花的輕盈飛舞。此畫一片天賴,意境高雅幽遠。

由幅上所鈐印章,可知此卷歷經宋元明清各朝內府及私人收藏,是件流傳有緒的精品。

郎世寧 仙萼長春圖

郎世寧的「仙萼長春圖冊」共含16幅圖畫。分四時花卉,各幅間並綴以巨石、翎毛、小草,為融合中西畫法的難得傑作,每幅均寬28.4公分,高33.7公分。16幅依序為:牡丹、桃花、芍藥、海棠與玉蘭、虞美人與蝴蝶花、黃刺麼與魚兒牡丹、石竹、櫻桃、罌粟、紫白丁香、百合花與纏枝牡丹、翠竹牽牛、荷花與慈姑花、豆花、雞冠花、菊花。

《桃花》圖裡雙燕相依偎,桃花自古以來即有象徵人緣、事業暢旺之意,而燕子也代表吉祥富貴、夫妻相親相愛,以及於新居築巢定居或安居事業高位的含意。法藍瓷請國家文藝獎得主孫超監製,採用高科技倒角脫模專利技術及專利配方釉料,刻畫出許多細節,並採用釉下彩方式,使型態與色彩皆如圖中躍出,栩栩如生。

惲壽平·王翚 花卉山水合冊

清惲壽平、王翚「花卉山水合冊」,為康熙十一年(1672),兩人同游江蘇宜興時合作繪畫,王翚並題詩於畫冊上,是年惲氏四十歲。畫辛夷、牡丹、萱草、秋花、秋海棠、水仙,南田花卉用色濃淡變化細膩,流露出清新高雅的氣質。

徐渭 榴實圖

「山深熟石榴,向日便開口,深山少人收,顆顆明珠走。」這是明代著名畫家徐渭在《榴實圖》中的題畫五絕。

徐渭緣物寄情,以深山石榴自喻,沉痛地抒發了他那胸懷「明珠」而無人賞識,被社會棄置的凄慘心情。

這幅《榴實圖》,畫了一枝倒垂的石榴,碩果成熟,向日開口而裂,飽滿的榴子,滋潤透明,富有質感。蒼勁有力的枝幹,稀疏鬆動的榴葉,豪放不塌,涉筆成趣,雖寥寥數筆,卻處處有畫境,筆筆見精神。畫面上留有大塊空白,使全圖氣勢磅礴,境界開闊,給觀者以無窮的回味。這幅畫筆墨無多,但很耐看,細細體味畫中的筆情墨趣,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藝術修養和筆墨功力,比一般大寫意畫家高出一籌。這是一幅以少勝多,以簡取勝,頗有大寫意派畫風並具有高度概括表現力的傑作。

邊文進 三友百禽圖

明代畫家邊景昭在花鳥畫方面可稱為宋元之後的第一人,也是明代畫院派花鳥畫的鼻祖。他的花鳥畫以工筆重彩著稱,並繼承了宋代院體派的傳統,被明人解縉譽為「當代邊鸞」。有論者謂其「善翎毛花果,花之嬌笑,鳥之飛鳴,葉之反正,苞之蘊藉,不但勾勒有筆,其用墨無不合宜,宋元之後,殆其人矣」。可見邊景昭在當時畫壇的地位之高。

這幅《三友百禽》圖,呈現著典型的院體畫風,是邊景昭代表性畫作之一。此圖中繪「歲寒三友」——松、梅、竹和一些飛禽,構圖飽滿,形象生動,營造了一派熱鬧喜氣的氣氛。畫的左側三棵粗壯的竹干與梅、松的枝權交錯伸展,下半部有土坡、湖石,在這美好的大自然中,各種鳥兒自由自在地歡唱著。滿幅畫面里的雀鳥,有的聚集在枝頭,有的嬉戲在石上,有的正欲落土坡上,各群組的動態均不同,可見畫家的精心設計。另外,左上角的梅枝上,一雙喜鵲瞪著眼,張著嘴,彷彿在聆聽著;對面右下方的空中,一隻喜鵲正飛來;圖的最底邊,也有一隻棲息的喜鵲,這三處形成一個變化的視點。畫中還有畫眉等鳥類。畫家通過細緻的描寫,勾畫了一個豐富、飽滿的空間,營造出熱烈、歡喜的氣氛。全畫雖有多視點,但把握處理得聚散有致、疏密得當,故顯得繁而不亂,滿而不塞,生動自然。

元人集錦卷

這卷集元代八位畫家的山水、竹石名畫合裱裝於一卷,共計八幀。趙孟頫、吳鎮的渾厚,管道升、倪瓚、庄麒的瀟洒,馬琬、趙原、林子奐的清朴,異曲同工,各具風格。

王冕 南枝早春圖

《南枝早春圖》:此幅墨梅老乾新枝,昂揚向上,豪放不羈,盡顯梅花的勁峭冷香、丰韻傲骨。畫中以「飛白法」畫枝幹,兼有書法筆意,運筆風神峭拔,挺勁瀟洒,自下而上,一氣呵成。畫細梢或如鐵鞭鶴膝,或如弓梢釣竿,俱氣足力滿、頓挫有韻。王冕一改揚咎之等畫梅舊法,以枝多花繁為一大特色。此圖中枝繁花茂,但繁而不亂,疏密有緒,圈花點蕊,別出新意,顯示了枝幹勁俊、千花萬蕊、天真爛漫、生機盎然的藝術效果。

吳鎮 墨竹譜

此冊共二十二幅,前兩幅作者書蘇軾撰文同偃竹記,後二十幅畫竹各有題議。冊中墨竹諸能悉備,畫風蒼勁簡率。

所選一為第四幅。秀竹一竿,枝疏葉少。淡墨畫干,濃墨畫竹葉,墨氣連貫。用筆簡練,構圖大膽,不落俗套。有「天籟閣」、「墨林山人」、「項子京家珍藏」等藏印多方。

二為畫冊中第五幅。畫風雨竹一枝,枝葉繁茂。淡墨畫枝斡,濃墨一筆點葉,竹能生動可愛。真可謂得竹之性情。畫左有作者題議。

吳鎮(公元1280-1354年),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嘗自署梅道人,又梅沙彌,自題其墓曰梅花和尚之墓。浙江嘉興魏塘人。為人抗簡孤潔,高自標青。工詞翰,草書學鞏光,山水師巨然,墨竹宗文同。與黃、王、倪並稱元四大家,善於用墨,淋漓雄厚,為元人之冠。兼工墨花,亦能寫真。同以竹掩其畫,鎮以畫掩其竹。其畫雖勢不能奪,唯以佳紙筆投之,欣然就幾,隨所欲為,乃可得也。相傳本與盛懋比門而居,四方以金帛求盛畫者甚眾,而吳之門闃然。妻子頗笑之。曰:「二十年後不復爾。」後果如其言。卒年七十五。著梅道人遺墨。《畫史會要》、《清河書畫舫》、《六研齋筆記》、《容台集》、《倉螺集》。其工詩文書法,善畫山水、梅花、竹石。山水師法董源、巨然,自有一種深厚蒼鬱之氣。其畫風對明清山水畫的發展,有較大影響。他與王蒙、黃公望、倪瓚同被稱為元四家。

武元直 赤壁圖

本幅無名款,作者實為武元直。武元直字善夫,號廣莫道人,約活動於十二世紀下半期。

蘇軾的〈赤壁賦〉,宋神宗五年(1082)完成後傳誦千古,畫家據之以成畫題。畫中東坡頭戴高裝巾子,與二客一船夫,泛舟蕩漾於江水之上,「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赤壁則是「斷岸千尺」;水則「江流有聲」;畫中強調風動松折,對山石之描繪,為典型之斧劈皴法,筆意健勁,恰似持利斧斫出山壁凹凸,對山石更是曲盡質感堅硬。扁舟雖小僅寸餘,但以小點連綴成形,點之跳動,如音符叮噹有聲;水流旋渦,回瀾起伏,輪轉旋律有韻,去而又還,筆調充滿著音樂性。兩岸之間,大江東去,氣象萬古雄偉,煙波浩渺。

中國金代畫家武元直的唯一存世作品武元直(12世紀)字善夫,北平(今北京市)人。金明昌(1190~1196)間名士。此圖系根據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赤壁賦》創作而成。畫面長江浩蕩,煙波渺茫,兩岸峭壁陡立,山勢險峻延綿,山頂崖岸間樹木蔥蘢,江中一舟順流而下,蘇軾及同游諸友對坐艙中飲酒,形象地再現了蘇軾攜友乘舟夜遊赤壁(即黃州赤鼻磯)的情景,表現了蘇軾受誣遭貶黃州後的清閑生活和豁達胸懷。

梁楷 潑墨仙人圖

此圖畫一位仙人袒胸露懷,寬衣大肚,步履蹣跚,憨態可掬。那雙小眼醉意朦朧,彷彿看透世間一切,嘴角邊露出一絲神秘的微笑。那副既頑皮可愛又莫測高深的滑稽相,使仙人超凡脫俗又滿帶幽默詼諧的形象活靈活現。畫面上幾乎沒有對人物做嚴謹工緻的細節刻畫,通體都以潑灑般的淋灕水墨抒寫,那渾重而清秀、粗闊而含蓄的大片潑墨,可謂筆簡神具、自然瀟洒,絕妙地表現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難得糊塗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徵。

韓干 牧馬圖

本幅畫一牧馬人騎白馬,牽一匹黑駿,並轡而行。上有宋徽宗( 1082 -1135 )題字:「韓干真跡,丁亥御筆。」 依徽宗之題,本幅作者應是韓干( 活動於八世紀中葉 ), 是唐玄宗( 712-756 在位 )時期的畫馬名家。

韓干少年時在一家酒肆中當夥計,有一次,他到王維家中收酒錢,王維正好不在家,韓乾等著無聊,便撿起石頭在地上畫起人馬,王維看到了地上的畫,發現韓干很繪畫天份,於是出錢讓他去學畫。

韓干最初向曹霸學畫馬,後來奉召入宮,唐玄宗命他向另一位畫馬名家陳閎學畫,但韓干畫出來的馬,怎麼看都跟陳閎畫得不同,就問他到底是因何緣故?韓干回答說:「臣本來就有很好老師,陛下您馬廄里上等好馬,都是我的良師!」原來韓干是以真馬做為寫生的對象,所以他筆下馬的神采飛揚,畫法逼真寫實。

韓乾的《牧馬圖》,生動地表現了駿馬的體態神情,準確、簡煉,真實。牧馬人的形象也威武生動。他的另一幅《照夜白圖》,刻劃的馬四蹄騰驤,仰首嘶鳴,也具有生氣勃勃的特點。從畫風來看,牧馬人兩腮鬍鬚,體格高大肥壯,是為胡人相貌;馬匹神駿雄健,屬來自西域之品種。在造形上,黑白二馬健碩豐滿,生動逼真,但在線條的描繪上卻是細緻流暢。

李迪 風雨歸牧圖

李迪 風雨歸牧圖 軸 南宋 絹本設色縱120.7、橫102.8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迪,河陽(今河南孟縣)人,據《畫繼補遺》記載,他為孝、光、寧三朝畫院祗候,工畫花鳥竹石,亦畫雜畫。此圖繪兩牧童沿柳岸歸牧,風雨大作,柳枝、叢蘆在風雨中搖蕩。牧童策牛逆風徐行,一人披蓑俯身緊拉住斗笠,另一牧童的斗笠被風吹落。這是江南鄉村常見的景象,畫家善於從中開掘出美感,富有生活氣息。全圖用筆工細謹嚴,特童的神情、水牛的憨態也都描繪得很真切。本圖署有[甲午歲李迪筆]六字款,[甲午]為孝宗淳熙元年(公元一一七四年),應是傳世李迪具款作品中最早的一件。畫上鈐有明初[典禮紀察司印]半印、明朱棡及清內府鑒藏印,《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文同 墨竹圖

此圖用水墨畫倒垂竹枝,竹業濃淡相間。史傳文氏之竹「濃墨為面,濃墨為背」,於此可見。筆法謹嚴有致,又現瀟洒之態。本幅無款,有「靜閑口室」、「文同與可」二印。詩塘有明人王直及陳質題詩。

文同(公元1018一1079年),字與可,自號石室先生,又號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曾官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又受命守湖州,故人稱「文湖州」。傳為湖州竹派,影響深遠。

文同,人稱石室先生等。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宋仁宗皇□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陵州、洋州等知州,元豐初年知湖州(今浙江吳興),未到任而卒,人稱文湖州。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讚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

文同以善畫竹著稱。他注重體驗,主張胸有成竹而後動筆。他畫竹葉,創濃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學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

趙佶 臘梅山禽圖

此圖寫一株臘梅枝幹略彎而勁挺直往上伸,極富彈性,互相交錯而有變化。枝頭幾點黃梅開放,似乎有陣陣清香襲來。臘梅枝頭上的一對山雀相互依偎均向著左側畫面,將觀者視線引向畫外。刻畫工整細緻,富有生活情趣。臘梅枝幹以勁細墨筆鉤勒,再用水墨渲染;山雀、萱草均用水墨畫出。筆墨的細粗、乾濕配合協調和諧。左下有畫家以瘦金書的題詩一首:「山禽矜逸態,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

巨然 層岩叢樹圖

巨然 ,鍾陵(今江西南昌附近)人,確切的生卒年已難考證,主要活動期在五代末至北宋初。他先是鍾陵開元寺的僧人,後因善畫山水得名,成為南唐後主李煜的賓客。公元875年,李煜降宋,巨然隨他到了汴梁,居開寶寺中。因他在學士院玉堂畫了壁畫,贏得朝野稱賞,遂馳名中原地區。他在繪畫史上與荊浩,關仝,董源並稱為四大家,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此圖山巒起於畫幅的左下角,取側入之勢。中幅崛起一岡,直逼主峰,有驚濤突起之感。主峰嶺巒寬整,立意虛和,與隱顯在畫中幅右側的遠岫遙相呼應。散落在山間嶺上的業樹渲染出了一派渾茫的氣分,與嚴整的峰岡相映成趣,在開合中寄意深遠。林中小徑,屈曲縈帶,就實崇虛,意趣深遠。而勾皺雅滴,筆墨秀潤。

作品本幅無作者款印,僅有明董其昌的題識,種此圖為「僧巨然真跡神品」。考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和《宣和畫譜》所論巨然畫語,與此畫都有很吻合,所以史來鑒定家都認同董其昌的這一判斷。

一場大雨過後,山巒間還漫延著些許的水氣,只見曲折的小徑,幽寂地穿梭於樹林之間,大概是怕破壞了這祥和的氣氛,路上沒有任何的活動,連立於一側的樹木也不見特殊姿態。左側,高山堆棧的秩序井然,其表面肌理,在細長線條的描繪下,顯得十分平緩與溫和。在畫家細緻的描繪下,由這些層岩與叢樹所建構起的世界,彷佛停止了運轉,連空氣中的分子也凝結於靜謐之中。

惲壽平 仿倪瓚古木叢篁圖

此圖仿倪瓚遺意,畫古木平泉,叢篁積翠。作者運用折帶皴、疊糕皴畫竹石樹木,或斷或連,似斷實連,雖為仿古,卻有自家風格,顯秀潤清逸之氣。

王翚 溪山紅樹圖

此圖無款 , 右下角鈴「王翚之印」 ( 白文)、「石谷」 ( 朱文 ) 。本幅王時敏題 :「石谷此圖雖仿山樵而用筆措思全以右互為宗 , 故風骨高奇 , 迥出山樵規格之外。春晚過類 , 攜以見視 , 余初欲留之 , 知其意頗自珍 , 不忍遂奪 , 每為悵悵。然余時方苦嗽 , 得此飽玩累日 , 霍然失病所在 , 始知昔人橄愈頭風 , 良不虛也。庚戌 ( 一六七 零 )穀雨後一日 , 西廬老人王時敏題。」引首鈴「真寄」 ( 朱文 ), 款下鈴「煙客」 ( 朱文 ) 、「王時敏印」 ( 白文 ) 。上詩堂有惲壽平兩題。一題為 :「烏目山人為余言 , 生平所見王叔明真跡不下廿余本 , 而真跡中最奇者有三。吾從《秋山草堂》一幀悟其法 , 於昆陵唐氏觀《夏山圖》會其趣 , 最後見《關山蕭寺》本一洗凡目 , 煥然神明 , 吾窮其變焉。大諦《秋山》天然秀潤 , 《夏山》郁密沉古 , 《關山圖》則離披零亂飄灑盡致 , 殆不可以徑轍求之 ,而王郎於是乎進矣 , 因知向者之所為山樵猶在雲霧中也。石谷沉思既久 , 暇日戲匯三圖筆意於一幀 , 變盪陳趨 , 發揮新意 , 迴翔放肆 , 而山樵始無餘蘊。今夏石谷自吳門來 , 余搜行復得此幀 , 驚嘆欲絕 , 石谷亦沾沾自喜 , 有十五城不易之狀。置余案頭摩姿十餘日 , 題數語歸之 , 蓋以西廬老人之矜賞而石谷尚不能割所愛。期余輩安能久假為瞌檳之玩耶。庚戌夏五月 , 昆陵南田草衣惲格題於靜嘯閣。」下鈴「正叔」、「壽平」印 ( 均自文) , 本幅左下角鈴「有何不可」 ( 朱文 ) 印 ,並有乾隆八壘。《石渠寶笈重編》著錄。此圖在闡釋王蒙風格中 , 以較淡的渲染和毛茸茸的干筆描寫物景的變化錯綜 , 突出了蓬勃的生意與細密中的虛靈。其時王翚三十九歲 , 卻己善於貫通古法頓取精蘊了。

董其昌 葑涇訪古圖

董其昌,華亭人。字玄宰,號思白。萬曆十六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善書畫,山水筆墨爽朗,瀟洒自具風格。 思翁自題:同顧侍御自樵李歸,沮雨葑涇,檢古人名跡,興至輒為此圖。古人云偶然欲書為一合。此幀筆墨蘊藉,無一筆無生機,真思翁之作。

仇英 仙山樓閣圖

仇英此圖即脫胎於南宋「院體」,又兼容文人畫之長,具雅逸之致。畫面青山白雲,翠竹蒼松,水閣臨流,閣中二人對坐觀望山景。特寫的景緻,勁遒的松枝,堅峭的山石,勁利的用筆,以及小斧劈皴等,都存「院體」遺規。而構圖左右對稱,趨於平衡,突破邊角之景;用線細勁而含蓄秀潤,少刻露之痕;皴法中夾以類似折帶、亂柴皴的短斫,顯得隨意靈動;墨色輕淡融和,色調明快。如楊翰在《掃石軒畫談》中所評:「筆筆皆如鐵絲,有起有止,有韻有情,亦多疏散之氣,如唐人小楷、令人探索無盡。」

唐寅 山路松聲圖

唐寅早年學畫於周臣,周臣畫風偏於宋人一路,而唐寅則博採眾長,在宋人面目中融入文人畫的內涵,成就在周臣之上。有時求畫的人多了,他就請周臣代筆。旁觀者奇怪,周臣倒坦然:「但少唐生三千卷書耳。」

《山路松聲圖》縱194.5厘米,橫102.8厘米,絹本,淺設色。圖繪一山高聳,有一泉水自山腰拾級而下,匯入河中。山腳有一小橋跨泉連接山路,橋上兩人,老者仰首側耳,似聽泉流松聲,一童攜琴隨後。泉畔是茂密的松林,枝幹虯曲,藤蔓纏身,微風吹過,松濤陣陣。松樹枝葉的畫法,從夏圭中來,但遠比之繁盛、寫實。以細勁的中鋒勾勒,轉折頓挫,不乏法度。山石硬朗,稜角分明,顯然是李、郭的畫法,但不師郭熙的捲雲皴,也不施馬、夏的斧劈皴,而是一種帶有唐寅個人風格的線皴,較之許道寧的直線皴更為隨意、疏鬆。勾筆較濃,而皴筆較淡,以濃點分出石的構成和層次,墨色通透而儒雅。山的結體,錯落盤桓,層次清晰,境致優美,而且真實感很強,有北宋全景山水的韻致。這又是他區別於沈周、文徵明之處。因為他經常遊歷名山大川,胸中自有崇山幽壑,而沈、文之大幅山水,往往取之古畫的摹仿。

圖上自題:「女幾山前野路橫,松聲偏解合泉聲。試從靜里閑傾耳,便覺衝然道氣生。」表達了他對於寧靜閑逸、與世無爭的理想生活的追求。當時行家評其畫在文徵明之上,但惜乎英年早逝。

沈周 廬山高

此為明沈周的「廬山高圖」,紙本設色。縱193.8厘米,橫98.1厘米。台灣故宮博物院藏。

沈周為慶賀其師陳寬七十六壽而作的祝壽圖。圖畫廬山五老峰雄踞於群峰之上,崇山峻岭,層層高疊,清泉飛流直下,由下一高士籠袖觀覽美景。淡墨勾染,用牛毛皴、披麻皴,用筆乾渴,為沈周仿王蒙畫法的傑作。

沈周(1427-1509),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字啟南,號石田,晚年又號白石翁。生於世代儒生地主之家。但他對科舉仕途極為淡漠,長期投身於詩文創作和繪畫書法。他擅長畫山水,以董源、巨然、黃公望等人為源,畫風儒雅,富有文人的書卷氣。和他的學生文徵明並稱為「吳派」兩大家,是明代文人畫「正統」中影響較大的一人。

王紱 山亭文會圖

王紱,工畫山水,多學王蒙,風格郁蒼;亦作平遠景則近倪雲林。此圖描寫文人在山林雅集之盛事。畫上重巒疊嶂,山勢險峻,樹木叢生,煙霞環繞,頗為壯觀。山上小溪泉水流淌有聲,山下河中可泛舟,山林間亭台樓閣隱現,這是一處可游可居的幽雅勝境。近景古樸山亭中已有幾個文人在那裡論詩作畫,山下還有文人或乘舟、或步行趕來應約赴會。山水勝境為文人雅集提供了優美環境,文人雅集又為山水勝境增添了詩情畫意。

此圖為王紱的代表作,寫文人雅士于山亭聚會的情景。該圖立意古逸,構圖嚴謹。圖中筆墨深厚華滋,在繼承元代文人畫的基礎上揉進了自己的筆意。山石先以枯淡墨皴寫,按結構層層加疊,最後以濃重墨勾皴點苔,使整個畫面具有蒼茫濕潤、清靈爽利的特殊效果。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膾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傳乃黃公望畫作之冠。為紙本水墨畫,寬33厘米,長636.9厘米,是黃公望晚年的力作。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少有大志,青年有為,中年受人牽連入獄,飽嘗磨難,年過五旬隱居富春江畔,師法董源、巨然,潛心學習山水畫,出名時,已經是年過八旬的老翁了。黃公望把「畢生的積蓄」都融入到繪畫創作中,嘔心瀝血,歷時數載,終於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雲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趙孟頫 鵲華秋色圖

趙孟頫曾任職濟南,鵲、華二山就是濟南所在的名山。本卷畫成於一二九五年回到故鄉浙江,為周密(公謹1232~1298)所畫。周氏原籍山東,確是生長在趙孟頫家鄉的吳興,也從未到過山東。趙氏既為周密述說濟南風光之美,也作此圖相贈。遼闊的江水沼澤地上,極目遠處,地平線上,矗立著兩座山,右方雙峰突起,尖峭的是「華不注山」,左方圓平頂的是「鵲山」。此幅向為畫史上認定為文人畫風式青綠設色山水。兩座主峰以花青雜以石青,呈深藍色。這與州渚的淺淡、樹葉的各種深淺不一的青色,成同色調的變化;斜坡、近水邊處,染赭,屋頂、樹榦、樹葉又以紅、黃、赭。這些暖色系的顏色,與花青正形成色彩學上補色作用法。運用得非常恰當。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鷗波、水晶宮道人 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 。擅畫山水、人物、鞍馬、竹石和花鳥。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學李公麟和唐人。其繪畫有兩種面貌,一為工整, 一為豪放,均在筆墨技法上有較大發展,對後世的影響極大。此卷畫齊州(今山東濟南)名山華不注和鵲山的秋天景色 ,畫中平川洲渚,紅樹蘆荻 ,漁舟出沒,房舍隱現。綠蔭叢中,兩山突起,山勢峻峭,遙遙相對。作者用寫意筆法畫山石樹木,脫去精勾密皴之習,而參以董源筆意 ,樹榦只作簡略的雙鉤,枝葉用墨點草草而成。山巒用細密柔和的皴線畫出山體的凹凸層次,然後用淡彩,水墨渾染,使之顯得濕潤融,草木華滋。可見趙氏筆法靈活,畫風蒼秀簡逸,學董源而又有創新。

倪 瓚 容膝齋圖

倪瓚(1301-1374),無錫人。字元鎮,號雲林。性澹泊,好讀書,詩文風靡一時。信奉道教,後參禪學,晚年棄田宅求舟放情山水。是軸為雲林七十二歲時所畫,寫贈其友檗軒,檗軒藏之三年,又寄贈醫師仲仁,請雲林補詩,容膝齋即仲仁居處。通幅筆墨雅淡,顯示雲林本色。

元朝的文人畫已不講求山水的寫實,他們畫山水,常常只是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響往,風景也正是他們的心事。倪瓚性格孤傲,不與俗世來往,他的潔癖是有名的,喜歡乾淨,也不願趨附世俗,他的畫一片空靈,山水看起來一塵不染,有人問他為什麼在畫中不畫人物,他回答說:當代哪裡有人有這樣孤傲的個性,自然使他產生一種風格獨特的畫風。這張容膝齋是也在72歲所畫的,畫面上還題了一首自己寫的詩:屋角春風多杏花,小齋容膝度年華,金梭躍水池魚戲,彩鳳棲林澗竹斜。舋舋清淡靡玉屑,蕭蕭白髮烏紗,而今不二韓康價,市上懸壺未足誇。這張畫是送給他的朋友仁仲醫師的,容膝齋是仁仲住所的名字,當然,畫家也只是用象徵的手法,在畫面上以一個簡單的亭子代表了容膝齋。

王蒙 具區林屋圖

王蒙(1308-1385),吳興(浙江湖州)人。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是趙孟頫(1254-1322)的外孫。明初因胡惟庸案受到牽連,死於獄中。畫風以王維(701-761)、董源(活動於十世紀上半葉)、巨然(十世紀)為宗,但能自立面目,與黃公望(1269-1354)、吳鎮(1280-1354)和倪瓚(1301-1374)齊名,合稱為「元四大家」。

此幅畫面的右上角有王蒙以隸書題的「具區林屋」四個字,底下署「叔明為日章畫」,具區是古時太湖的舊稱。這件畫作描寫江蘇太湖林屋洞之景色。玲瓏的洞壑、層疊的山石、繁密的樹林、錯落的村舍和粼粼水波填滿了整幅畫面,大膽地擺脫了自然景象的拘囿。全圖除了溪流之外,幾乎被山石、樹木、林間茅舍填充的沒有空隙,這種飽滿的構圖方式在中國古代繪畫作品中極為罕見,開闢出國畫構圖之奇境。王蒙截取太湖山中極小的一塊區域,提煉加工,組織而成這幅極富生活情趣的畫面:右下方一坡角,數株大樹並列生於其間,林下有高士臨水而坐,好像正欣賞著眼前的美景。水波蕩漾,一人悠閑的劃著小船;對岸山腳下,草亭臨水而建,一人獨坐其間看書;山間小路迂迴,曲徑通幽,數棟屋宇參差錯落於山谷之中,有婦女活動其間。

吳鎮 洞庭漁隱圖

本幅是吳鎮六十二歲的作品,採用「一河兩岸」式的構圖,近景畫雙松挺立,枯樹橫斜,隔岸則是迤邐的山坡,與水邊盪槳的漁舟,十分忠實地呈現出江南水鄉澤國的景象。雖然布局簡略,但添加邊角的簽名,以及上方的題詞之後,別具一番寧靜典雅的情調。

此圖畫嘉興東洞庭的湖山景色,秋巒蔥鬱,長鬆勁拔,漁舟細小如葉在水面飄浮。構圖用闊遠的二段式,突出了江南山重水複的自然之美,內容亦為畫家長年活動的湖澤沙渚,黃蘆短荻。山石作披麻皴,再加濕筆濃墨點苔,充分發揮了水墨氤氳的特性,抒發了幽閑澹遠的情致。自識:「梅花道人戲墨」,「嘉興吳鎮仲圭書畫記」白方印。幅上又自題詞:「洞庭湖上晚風生,風攪湖心一葉橫。蘭棹穩,草花新,只釣鱸魚不釣石。至正元年秋九月,梅花道人並書。」

馬遠 雪灘雙鷺圖

畫面以雪景為背景,從左側伸出的帶有積雪的樹枝,向下彎曲後轉向右上伸長,橫斜曲折極富變化。左側及下部的山石,以帶水的墨筆作大斧劈皴畫出方硬有稜角的「一角」。值得注意的是,整個畫面表現出大雪天的寒氣逼人,一片寧靜,而枝頭上的兩隻跳動鳴叫的小鳥,則使之顯得靜中有動,增添了生機。前景的樹枝、山石均以焦墨勾勒,山石後露出的竹葉施以淺色,其餘均施以淡淡的水墨,筆墨枝法的運用與描寫對象的特徵及作品意境相適應。

此圖為江湖小景,梅枝斜出崖上,梅取折枝特別突出遠折枝」成為他的突出風貌。圖中近景的山石以濃墨大斧劈勾皴點染, 遠的山、水以淡墨勾染, 約略朦朧間自然拉開了空間遠近的透視關係。桃樹枝幹虯曲,俯伸的拖枝一直探向水面, 水邊的幾隻鷺, 實際上是作為點綴物。畫面境界十分幽遠開闊。

劉松年 羅漢圖

劉松年,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居清波門,故人稱之為暗門劉。淳熙間(1174~1189)為畫院學生,至紹熙年間(1190~1194)成為畫院待詔。師張敦禮,工畫人物、山水,而神氣精妙,過於其師。寧宗時(1195~1224)進「耕織圖」稱旨,賜金帶,時稱絕品。

本院藏畫中,有三幅劉松年畫羅漢,每幅都款署「開禧丁卯(1207)劉松年畫」,此軸即為其中之一。幅中羅漢濃眉高鼻,貌若印度高僧,身著右袒式袈裟,倚樹沈思。身側隨侍的和尚以衣袂承接樹上長臂猿所摘之石榴,身前尚有二鹿仰觀,畫面生動。此羅漢臉上滿布皺紋,雙眉蹙起,神情專註,栩栩如生。全作用筆變化多端,衣紋流暢羅漢頭後的圓光,及三樹枝柯掩映,層次分明。全畫敷色妍麗,繁縟精美,皆臻絕紗。

隋唐以來,不少畫家畫過《羅漢圖》,宋代更為盛行。畫《羅漢圖》不是用以供奉禮拜,而是為了賞玩,是把宗教題材世俗化,可以說,這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大變遷。

米芾 春山瑞松圖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居士、海岳外史等,40歲後改名芾。祖籍山西太原,後遷居襄陽(今湖北襄樊),世稱「米襄陽」。宋徽宗時為書畫學博士,官至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其性潔成癖,好奇石,行止狂放,人又稱「米顛」。其畫擅山水,出自董源,天真爛漫,不求工細,多以水墨橫點,人稱「米點皴」,而其山水面貌多雲煙變滅之景,人稱「米家山水」,在中國山水畫中別具一格。此圖描繪的是雲煙涌動的山林景色。畫中山石樹木的造型秀雅溫和,松樹姿態婉然,山石以「米點皴法」,青翠柔麗,使景物開闊、平靜而凄迷,顯示出春日潤濕而有生趣的意境。]

圖中描繪雲霧掩映的山林景色,圖中白雲滿谷,遠山聳立雲端,近處古松數株隱顯於霧氣中。松下有亭,空無一人。山巒青綠暈染,再加「米點」 (亦稱「落茄被」),松樹筆法細緻、嚴密。用淡墨、淡色表現霧中樹木、十分成功,作品描寫的中心不是山峰林木,而是山中浮動的雲霧。通過雲霧表現春山的濕潤、靜謐和松樹的矯健挺拔。

崔白 雙喜圖

本幅描繪兩隻山喜鵲,向一隻野兔鳴叫示警。山喜鵲屬鴉科鳥類,有衛護領域的習性。一隻騰空飛來助陣,一隻據枝俯向鳴叫,並向闖入者張翅示威,野兔知道這是威脅性不太大的鳥類,無需像遇到鷹隼那樣緊張,故佇足回首張望。三者動態與呼應之關係,恰構成似有「S」型之律動感。還有樹木的枝葉、竹、草均受風而有傾俯之姿,更增添了活潑生動的聲勢與神韻。崔白是開始發揮寫生精神的畫家,靠超越前人的觀察研究、及描繪能力,探索花木鳥獸的「生」意,擺脫花鳥屬裝飾圖案的遺影,開創新的發展方向。樹榦上有崔白款:「嘉祐辛丑(1061)年崔白筆。」畫幅上尚有宋理宗的「緝熙殿寶」、明太祖時「司印」半印等收藏印記

郭熙 早春圖

畫面描寫的是早春即將來臨的山中景象:冬去春來,大地復甦,山間浮動著淡淡的霧氣,傳出春的信息。遠處山峰聳拔,氣勢雄偉;近處圓崗層疊,山石突兀;山間泉水淙淙而下,匯入河谷,橋路樓觀掩映于山崖叢樹間。在水邊、山間活動的人們為大自然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山石間描繪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態各異。樹榦用筆靈活,樹多蟲枝,枝條上多有像鷹爪、蟹爪之類的小枝。畫中山石以抑揚頓挫、粗細有變十七的墨筆勾勒,皴法多用「舌壇皴」,揮灑恣意,具有乾濕濃淡的效果;有的石頭形狀奇特像鬼臉,而遠山又「多正面,折落有勢」。整幅畫用筆勁健、精練,筆法生動多變,用墨清潤秀雅,氣格幽靜清曠而又渾厚。正如《格古要論》中所說,郭熙所作山水「山聳拔盤迴,水源高遠,多鬼面石、亂雲皴、鷹爪樹,松葉攢針,雜葉夾筆、單筆相半,人物以尖筆帶點鑿,絕佳」。指出了郭熙山水畫獨特的技法風格和鮮明的藝術特色。郭熙長於作大幅,善於表現高遠、深遠、平遠空間和四時朝暮的變化,其構圖奇變、畫面內容之豐富的特點,在此幅畫中尤可得見。《早春圖》細微處有呼應,大開合處相顧盼,氣勢渾成,情趣盎然,為觀者營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該畫有著明確的紀年,畫面左側題有:「早春,壬子年郭熙筆。」下有「郭熙筆」長方朱文印—方。鈐蓋作者印章,這在北宋的畫中是很少見的。

范寬 溪山行旅圖

《 谿山行旅圖 》繪巨峰聳立,下不見底,山澗中一線飛瀑直瀉而下,山下巨石突兀,溪水潺潺,叢林茂密,樓閣隱約可見,山路上走來一行毛驢馱隊,表現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機。構圖於飽滿中見出空靈 ,山 石樹木勾勒嚴整 ,以 雨點皴表現 山石的肌理效果,得其形貌質感。畫面渾厚壯觀,氣勢雄強,為范寬的代表作品。

谿山行旅圖,是范寬山水畫的代表作,絹本,墨筆畫。這一巨幅立軸山水,繼承荊浩「善寫雲中山頂,四面峻厚」的傳統,構圖作正面的主峰,聳系冗立,佔去畫面相當大的位置。明董其昌評此畫為「宋畫第一」。范寬是北宋前期最有聲望和影響的山水畫家之一。他本名中立,字仲立,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因為他性情寬厚,當時人們就叫他「范寬」。

五代 丹楓呦鹿圖

畫林木茂密,丹黃掩映,群鹿樓息其間,或立或卧,或隱與林內,或立與林際。居首者為有角雄鹿,似聞驚警,群鹿亦皆側首注視一方。全畫構圖緊密,設色雅麗,但亦有別於習見沒骨山水。其樹法尤為別緻,樹冠外形鮮明,前後相互比襯,富於裝飾意趣;畫鹿則以寫實手法,得傳神之妙。本幅無名款,有元內府「奎章」「天史」印,裱邊有清初收藏家阿爾喜普等人藏印,圖內押有乾隆,嘉慶諸璽。《石渠寶笈續編》著錄。舊題五代人作,沿襲至今。

唐人 宮樂圖

本圖描寫後宮嬪妃十人,圍坐於一張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則負責吹樂助興。所持用的樂器,自右而左,分別為篳篥、琵琶、古箏與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還有一人輕敲牙板,為她們打著節拍。從每個人臉上陶醉的表情來推想,席間的樂聲理應十分優美,因為連蜷卧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驚擾到!

這件作品並沒有畫家的款印,原本的簽題標為「元人宮樂圖」。仔細觀察畫中人物的髮式,有的髮髻梳向一側,是為「墜馬髻」,有的把髮髻向兩邊梳開,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則頭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裝束。另外,綳竹席的長方案、腰子狀的月牙几子、飲酒用的羽觴,還有琵琶橫持,並以手持撥子的方式來彈奏等,亦在在與晚唐的時尚相侔。所以,現在畫名已改定成「唐人宮樂圖」。

(完)


推薦閱讀:

青瓷至尊 —— 台北故宮汝瓷珍品大圖細品(上)

TAG:中國 | 台北 | 古代 | 故宮 | 書畫 | 台北故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