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七、佛法的修學次第 (二) 戒定慧齊修:從念一部經起修

(二)戒定慧齊修學佛從何處學起?從念一部經起修。要不要懂其中的意思?無需要懂。因為煩惱未斷、福慧不具足,所理解的都是邪知邪見,皆是錯誤的。為何要一直念這一部經?諸位要曉得,念經跟禪宗參究修禪定是相同的;,跟密宗三密加持亦無兩樣,只是方法手段不同而已。念經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諸位要曉得,戒律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讀經的時候,心裡不會亂想,當然諸惡就不作了。經典是佛從真如本性裡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無有比此更善的,因此讀經就是眾善奉行。所以,念經的時候戒律圓滿了,不要一條一條去修。念經的時候要專心,專心就是修定。念的時候,從頭至尾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掉、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就是慧;修慧。所以,念經是戒定慧齊修。如果我邊念邊研究,就是把佛經當作世間書,戒定慧三學都沒有了,這不是修行。所以,讀經是修行的基礎、是修行的根本,大家千萬不要輕視。修行入門,如果是選用經典,就從這裡下手。如果一天念一個小時,你就修一個小時;念兩個小時只是修兩個小時,當然修的時間愈長愈好。我在台灣以及達拉斯的道場,有不少同修,《無量壽經》一天念十遍。他們大概已經念了兩千遍以上,因此經文很熟,念一遍大概只要半個小時到四十五分鐘。一天念十遍,差不多有五、六個小時在修戒定慧。每天有這樣長的時間修行,修上幾年,心自然就定了。心定以後,再去看經,眼睛都放光。一看,意思就全部明瞭、全部懂得。佛經是佛從清淨心流露出來的,我們自己的心清淨,自然與佛相應,如何會看不懂?今天我們看不懂佛經,就是佛心是清淨的,我心是散亂的;散亂心跟清淨心不相應,不能起共鳴,所以佛講的我們聽不懂,道理就在此。因此,若是真正能懂得親近一位善知識、一位好老師,就要相信他不會騙你,他教給你的方法,一定不會錯的。老老實實選一部經:「修淨土的選《無量壽經》;修天台的選《法華經》;學《華嚴》的就選《華嚴經》。」你修哪一宗、哪一派,就修其本宗主修的經典,一門深入。先把本宗的經典老老實實念五年;換言之,在五年當中一定要把煩惱捨掉,恢復清淨心,這是學佛的起步。實在講五年修得清淨心,在從前還可以,現在不行了。因為從前之人,心地染污少程度也輕,五年就基本可以清洗乾淨。現代的人染污太嚴重,況且從前的人十幾歲才受到染污,才會有是非人我,才有貪瞋痴慢。現在的小孩兩三歲就有貪瞋痴慢,他從何處學來的?從電視上學來。家裡天天在看電視,他不得不受污染,天真活潑的童年沒有了,所以現代的人真的不幸福。像我,生長在農村到十三、四歲才懂事,所以我的童年時間很長。童年不懂事是真快樂!世間什麼苦樂我們都不知道,整天就曉得玩耍。一懂事就不快樂了;會看人臉色,這就難為了。所以,此時代的人比不上前人,人不能做了,太苦了。修學到自己心地清淨了、智慧開了,就可以參學,就什麼都可以看、可以聽、可以接觸,因為自己已經有定,不會被外在環境所轉。自己有了主宰,見得愈多、聽得愈多,愈能增長智慧、增長定力。定慧是如何增長的?不為外境所動,這是增長定力;樣樣清楚明瞭是增長智慧。所以,那時再參學,定慧更能往上提升。這是古人教學的方法,先修戒定慧,先修根本智,然後再參學,成就圓滿的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佛在《般若經》上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所以先修無知,五年學戒就是什麼都不知道,然後再接觸社會的時候,什麼都知道,就是無所不知。真正修行是用這樣的次第、方法來達到目的。古大德,不僅僅是遵守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的這些規矩,更以儒家的基礎做為修學的根本,這是因為中國佛教把小乘捨棄了,以儒家來代替小乘,特別是以孔老夫子的德行,做為我們入佛門的根基,就是《論語》所講的夫子五德,溫厚、善良、恭慎、節儉、忍讓,即「溫、良、恭、儉、讓」。在這上面再建設的就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而達到真正究竟圓滿。這樣的架構,在整個大乘佛法,無論哪一宗、哪一個法門,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都不能離開此基礎,違背此原則。換言之,按此架構次第修學,無論修學哪一宗、哪一派,無有不成就的。由此,我們可以說:「從五德、六和上打基礎,是中國大乘佛法的特色。」除此之外,佛法在教學上還有一個非常進步的做法,一直到近代才被人想到進修教育。佛當年在世,他的聲聞弟子,在身邊還沒有畢業,還不能獨立,要跟佛在一起,不能離開佛的弟子。已經有成就的是菩薩;菩薩要幫助佛教化一方,代佛弘法,到各地方建道場、講經說法、推廣佛教。但是每一年有一定的時間,又回到佛的身邊,就好像暑假一樣,學生放假了,老師沒放假,老師還要進修;回到佛陀面前接受再教育,這三個月稱為「結夏安居」。結夏安居就是把在四方從事教化的學生,統統召集回來,聽佛講經說法,使他們的定慧、德學更加增長。而且還在一起研究討論教學上的各種情境和難題,以及解決的方法,做為彼此的參考和改進。這種教育方法,在我們中國歷代是很少見的;這種暑期進修教育,是非常值得稱讚的。結夏安居,在台灣還有少數地方有這種形式,但已經沒有這種精神。與此類似的像寺院,或是居士團體,舉辦夏令營、冬令營、佛學講座、打佛七、打禪七,也類似進修教育,是值得普遍提倡的。說到斷煩惱、修戒定慧、了生死,在我們這個世間確實是非常少見,說出來也不可能被人所接受。但是進修教學法是非常殊勝、非常有效果的。現代人的觀念不一樣,總是一開始學,便要學得愈多愈好;殊不知,其結果一個是有限,一個是無限,相差實在太大了。幾千年來用這種方法,不知道有多少人成就了。反觀現代新的教學方法,充其量只能幫助一個人得幾個佛學博士學位,得一點名聞利養,實在講,要想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恐怕很難很難,這是我們應當要深深反省的。(恭錄自凈空法師講記《認識佛教》)(歡迎轉載!請勿隨意評論,因果自負!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佛法基本原理(一)
對無相無分別的疑問?
如何看待阿瑪巴關本人、「合一教」、「合一大學」?
小乘佛法追求往生極樂嗎?
六字洪名難思議

TAG: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