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鍾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第十集)

 

鍾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第十集)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菩薩,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請看經本第十四頁第二行,是在第四品。我們先把經文念一段:

 

  【修菩薩道。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能踰者。】

 

  先看到這裡。上次我們講到,世饒王聽佛說法,發心出家修道,取的法號叫法藏比丘。這位比丘非常的難得,他在世間自在王如來會下修學,非常的精進,這就是以後成為了阿彌陀佛。所以這一段經文是介紹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的狀況。從法藏比丘這樣的示現裡面,我們要學習他的修行,首先是修菩薩道。前面我們講了,世饒王沒有出家之前,他已經發起無上菩提心,也就是他已經成菩薩了。發了心之後出家,那就要真修行,修什麼?修菩薩道。宇宙當中,我們大分可以分為十法界,十大類,六道加上四聖法界。六道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這都是凡夫。出離了六道以後就成為聖人,有四個法界,所謂聲聞、緣覺、菩薩、佛。菩薩是十法界當中的一道,是覺悟了的眾生,他的覺悟程度很高,不僅遠遠超過六道眾生,而且遠遠超過了阿羅漢。阿羅漢是聲聞,阿羅漢上面是緣覺,也叫辟支佛,再往上才是菩薩。他是覺悟了的有情眾生,所以菩薩翻譯成中文的意思,也叫覺有情,他是有情眾生,有情就是他還有情感,他還是有煩惱沒有斷盡,但是他覺悟了,他發心作佛。所以他的目標就是再往上提升,成佛道。

 

  我們自己反省一下,我們現在學佛了,有沒有發心作佛?發心很重要,如果不發心,你決定不能成佛。世間人講立志,如果志不立,你這個功夫就沒有著力處。佛法講發心、發願都是立志的意思。學佛的人要發心作佛,然後要修菩薩道。如果我們不修菩薩道,說老實話,要往生極樂世界都不可能,為什麼?因為極樂世界是純一菩薩的法界,不僅是菩薩,而且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普賢菩薩那是菩薩里最高的、最殊勝的菩薩。所以我們要去極樂世界,首先你得要像一個極樂世界的人,你也得像法藏比丘那樣發菩提心、修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覺悟之道。菩薩的位次多種,在《華嚴經》上講的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上面還有等覺,五十一個位次,統統都是覺悟了的人,只是覺悟的程度有不一樣。

 

  如何覺悟?不同的法門修學的方式不一樣,教下它用學習經教,禪宗參禪,凈土宗是用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是修清凈心,心清凈了自然你就覺悟。佛法修行的綱領,可以用三皈依來概括,皈依佛就是覺,皈依法就是正,皈依僧就是凈。覺正凈代表著三個不同的法門,像禪宗是從覺門入,當下要覺,立地成佛。教下從正門入,你要有正知正見,正知正見從哪裡來?從經典中來。密宗和凈土宗都是從凈門入,修清凈心,密宗的清凈心標準要求很高,在染污的環境下你都能保持清凈心,這是密宗的標準,那不是凡人可以修得來的。凈土宗就比較容易,凈土宗是遠離污染來修清凈心,這個凡夫容易做到。所以我們用念阿彌陀佛來修,當我們內心裡有任何煩惱,有妄念,立刻提起阿彌陀佛的佛號,把心就凈下來,這叫真修行。所以我們自己問一問,到底有沒有真修?不少同修聽經念佛也有點年頭了,《無量壽經》可能也念了不少遍,念得很熟,甚至能背,每天也念佛也拜佛,可是問一問這心是不是清凈的?是不是一天比一天煩惱少了、智慧增長了?如果確確實實這心一天比一天清凈,不要說一天比一天,一個月比一個月,甚至一年比一年清凈,這就已經不簡單。如果沒有,過去有這麼多煩惱,現在還是這麼多煩惱,那就證明沒有進步,沒有進步說明沒真修。所以念佛、拜佛、念經那都是個形式,那是一個修行的樣子,如果沒真修,那就成了裝模作樣,那就不是真的。所以功夫就從看看能不能夠把煩惱伏住。你的煩惱伏住了,自然就覺悟,自然就有智慧,遇到這些問題,你自然就知道怎麼解決,這就是所謂修菩薩道。

 

  要知道修菩薩道,不是說讓我們離開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法藏比丘是示現出家修菩薩道,但是菩薩不一定要出家才能修。你看看本經一開頭,參與法會的大眾,列舉了出家的菩薩才五位,在家的菩薩十六位。修凈宗法門,在家的人比出家的人要多,尤其是末法時代,不信你看看咱們這個禮堂裡面,你就曉得了。如果你說一定要出家,那沒人修。所以就在你自己的生活,你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就可以修菩薩道。怎麼個修?只要你能夠沒煩惱,在你的工作上你能保持清凈心,保持覺悟,這就是修菩薩道。

 

  你看《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參訪的善知識裡面,五十三位善知識真正出家的只有五位,其它的都是在家,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都有。他們都是在自己的行業當中示現覺悟之行,他們都是菩薩,不管做什麼事業,都能夠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所以我們學佛千萬不要挑剔,說我現在做家庭主婦,天天都忙很多活,家裡活都干不完,哪有時間修菩薩道?這就把菩薩道跟生活對立起來。要知道,你在家把你的家務做好,把你的本分盡到,讓家裡人都生歡喜心,你就是在修菩薩的布施;天天耐煩做事,你就是修菩薩的忍辱;你做事都有條不紊、中規中矩,這就是修菩薩的持戒;心地很清凈,有主宰,不會胡思亂想,你就是禪定。你看,菩薩六度就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就能落實。所以各行各業都有菩薩,關鍵是你有沒有覺悟。你當學生的,學生里有菩薩;當老師的,老師里有菩薩;做工人,工人有菩薩;做農民,農民有菩薩;做企業家,企業家的菩薩,都有,只要你能覺悟。所以佛法運用到我們生活當中是活活潑潑。

 

  當然法藏比丘在這裡示現的是出家的菩薩,出家也是做他的事業,做什麼事業?弘法利生的事業,這是出家人的本分,所謂以弘法為家務,以度生為事業。當然首先自己得覺悟,你自己覺悟了,你才能夠度眾生;自己要是沒覺悟,不僅不能度眾生,可能會誤導眾生。

 

  我們看到法藏比丘在這裡發了無上菩提心之後,所謂無上菩提心,就是念念度眾生的心,四弘誓願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他真干。經文裡面說,『高才勇哲,與世超異』,高才勇哲是講他的天賦非常好,他不是普通人,過去生中久修善根,所以這一生遇到佛法,一遇到佛法他就真干真修,進步很快,天資又聰明,高才勇哲。這個一般人學不來,為什麼?前世沒有他修得那麼好,當然跟他來比就有差距。不過佛法它是平等法,不管是你天資高還是天資低,只要你認真修學,都能夠有成就。

 

  《阿彌陀經》裡面講的十六位尊者,其中有一位叫周利盤陀伽,他就是天資很差很差,你們任何一個人都比他好。他怎麼差法?他是基本沒有記憶力。他出家,出家得念咒子、念經,什麼都不懂,什麼都念不會,教他一句經文,念了上句就忘了下句,念了下句忘了上句。最後大家都沒轍了,就去報告釋迦牟尼佛,這個人不能再讓他出家了,他根本什麼都不懂,笨得要命。釋迦牟尼佛很慈悲,佛氏門中不舍一人,既然來了,那就是跟佛有緣,就能得度。所以就傳給他兩個字「笤帚」,就是掃地的那個笤帚、掃把,就讓他念兩個字,再多的不會,這兩個字。這兩個字念起來也費勁,人家教,教了笤忘了帚,教了帚忘了笤,這沒辦法了。教了老半天終於把他教會了,笤帚能念成串了,然後就讓他天天掃地,念著笤帚笤帚。結果念著念著,他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結果後來就大悟,證果了,證了阿羅漢,這一下子智慧就現前,就通了。這個是什麼?天資極差的,那是我們說的業障深重,這是因為過去生中吝法這麼一個因緣。所以我們佛法可不能吝法,遇到有緣人應該多向他介紹,絕不能夠留一手。本來可以多介紹點的,偏偏就留一點,這個就吝法,吝法將來就跟周利盤陀伽一個下場。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到,天資無論高低,只要你肯真干,都能夠成就。

 

  法藏比丘在這裡他是「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世間沒有人能比得上他,這是因為他過去生中修得好。我們講三種布施具足,財布施他能得財的福報,無畏布施他能得健康長壽,法布施他能得聰明智慧。法藏比丘三種具足,財富,他是身為國王,那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財富當然是應有盡有。而且他叫世饒王,那個國度是非常豐饒,物產豐富、經濟發達的這麼一個國家。身體也健康,那時候的人在世壽命四十二劫,可能還不止,這麼長的壽命。一劫可不是年,一劫等於十二點七億年,四十二劫這麼個壽命,咱們地球人找不到,健康長壽。還有聰明智慧,高才勇哲,三種布施具足。

 

  我們講這三種果報,世間人都希求,那你要懂得修布施。你想希求財富,譬如說做企業的、經商的,沒有一個不想要財富,財富怎麼得來的?從布施中得來。你多布施,愈布施愈多,可千萬不要害怕,我把這些都舍掉了,我就沒錢了。不會,愈舍愈得。中國的文字講捨得、捨得,你愈舍愈得,得了怎麼辦?得了你先別停在那,你還得舍,把你所得的還得舍。捨得兩層意思,一個是講舍了就能得,第二個你得了還得舍,舍你的所得,不斷的得,還不斷的舍,無有窮盡。

 

  你想聰明智慧,法布施。流通佛法,弘揚佛法,佛法就是教人覺悟的,包括儒釋道傳統文化這都是智慧的教育,你要能講,你就發心出來講。你要不能講,你印光碟、印書那都是一樣法布施。現在還能夠做網路,網站弘法那更方便了。

 

  無畏布施就是你真正幫助病苦,幫助那些煩惱的人得以解脫。病苦,有的是身病,有的是心病,現代人得心病比身病更嚴重,現在的自殺率年年都在增長。人精神空虛,物質生活豐富,可是精神生活愈來愈痛苦,你要去幫助他解脫精神上的煩惱和痛苦,你給他開導,這也是無畏布施。

 

  果然你肯修三種布施,你這三種福報一定會很圓滿,你看我們師父上人這是最好的一個例子。他在年輕的時候,既沒有財,人家給他算命,說他四十五歲就得走,也沒有地位。大概前生有點法布施,所以聰明還是有的,但是財和無畏布施比較少。結果學了佛之後,老師就教他努力修,修財布施怎麼修?沒有錢,先從一塊錢、一毛錢開始布施,慢慢的愈布施愈多。布施到現在,他跟我們講,每年經他手布施出去的,一千萬美金。他也不知道錢怎麼來的,你看多殊勝!健康長壽就更不用說,大家有目共睹,八十四歲高齡,精神體力賽過年輕人,天天講經兩個小時沒問題。法布施那就更是不得了!天天講經說法就是法布施,智慧高廣。所以我看到了師父上人這個果報,我也很羨慕,我把大學的工作都辭掉了,教授不當了,來這裡學著修三種布施。

 

  我們發心弘揚佛法,護持佛法,這三種布施都具足。像我,我現在雖然沒有財,工作舍掉了,沒工資,但是我們在這努力學習佛法,弘揚佛法,這是內財布施,用身體,用體力,內財布施。內財布施,師父講的,比外財布施更殊勝,你有錢你能拿錢出來,你未必能夠干那個事,你要干那個事,你體力加上去,那你的布施就更圓滿。所以我對自己的前途非常有信心,為什麼?這是佛講的,你肯修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講佛法讓人解脫煩惱,這就是無畏布施。我將來也肯定得財富、得聰明智慧、得健康長壽,一點懷疑都沒有。現在有那麼一點感覺,我原來工作舍掉了,澳洲,我是在昆士蘭大學做教授,有房子、有車、有高薪、有名位,現在舍掉了。把房子舍掉了,我到哪都有房子住。把汽車舍掉了,我到哪都有車坐,還不用自己開車。不用自己開車、不住自己的房子好,不操心,是自己的東西操心。現在沒有錢,錢都舍掉了,我現在發現用不上錢。所以別人送我的紅包,要供養我,我就轉手把它放在功德箱里,拿去印光碟,我用不上,像古人講的「置金銀於無用之地」,這多瀟洒自在!所以你真肯修,你就能得,這叫自在,看破放下就得自在。我這是小自在,師父那是大自在,我們先從小的做起,慢慢就能得大自在。

 

  底下的經文,『信解明記,悉皆第一』。信在佛法里非常重要,《華嚴經》講的「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你想在佛法里成就,最關鍵的你要有信心,沒有信心,佛法是修不成,它跟世間法不同。世間法做學問先懷疑,先提出一個英文叫hypothesis,一個假設前提,然後你去論證,看看這個前提成不成立,這假設是不是可以經過驗證的,然後你才相信。佛法剛好不同,相反,你得先信,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修學不一樣,信了之後,你才有解,才有行,才有證。信這裡頭學問很深,在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裡頭我們看到他講了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六信。我們先講兩條,信自、信他,首先第一個信就是信自己。佛法這個信跟世間宗教的信不一樣,宗教首先讓你信神,信上帝,這是他們的前提條件。佛法講的信,先是信自己,信自己什麼?信自己本來是佛,《華嚴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你信這個,這個是最重要的信,所以我們得直下承當。你要自己不信自己是佛,那你絕對不能成佛,你沒有自信心。你得能夠敢承當,你有可能成佛。包括往生極樂世界也是,你首先相信自己本來是佛,現在念佛求生凈土,一定成佛,這是信自。

 

  第二個才講到信他,信他是指信釋迦牟尼佛,這是他佛。我們凈土宗還要信阿彌陀佛,佛佛道同,他們講的這些道都是一樣。這本經《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這裡頭也轉述了阿彌陀佛的很多教誨,像這四十八大願,這隻《無量壽經》里有,其它的經典沒有看到,這是阿彌陀佛自己宣說的。佛絕不打妄語,都是講真實語,所以我們要相信佛講的確實是真的,決定無虛。然後你就老實聽話真干,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佛是我們的老師,他是過來人,他已經成佛了,然後他把自己走過來的這條路這個經驗教導給你。釋迦牟尼佛怎麼成佛的?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里寫得很清楚,釋迦牟尼佛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這個沒有細細去讀《阿彌陀經》,你都忽略了,沒看到。釋迦牟尼佛他自己說,「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娑婆世界裡面行什麼難事?就是行念佛成佛的難事,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本經裡面,就是《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一樣的,一部經,在《阿彌陀經》里講說「行此難事」,那沒有別的事,就是念阿彌陀佛這個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然後再為諸眾生說此難信之法,那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這個難信之法。

 

  釋迦牟尼佛說得很明白,他也是行這個念佛成佛之事,然後把這個事也勸導眾生,我們得信他。不僅釋迦牟尼佛,我們看到十方諸佛都是勸導一切眾生求生凈土。《阿彌陀經》里講的六方佛贊,本經《無量壽經》講十方佛贊,十方所有的佛都勸導眾生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我們得相信。老師是過來人,我們不相信他,相信誰?往往我們凡夫對於老師總是有懷疑,用自己的心量,自己的境界,來量度老師的境界,總以為老師跟我們差不多。我們自己很多煩惱,我們說話不誠信,我們以為老師也是跟我差不多,教導我們只是說得好聽而已。這是什麼?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不僅得不到利益,反而有罪過,怎麼能這樣看低老師?用這種心態學習,真的佛來教你,你也得不到利益。

 

  反過來你要真信,你的老師真的就是佛。像我,我相信師父上人就是佛。別人說你怎麼能這麼說?他不是佛。你不相信是你的事,你不相信,那他對你就是凡夫;我相信,他對我就是佛,一切法由心想生,我死心塌地相信他。這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講的,為人弟子怎麼樣?「不可輕慢其師,惡意向道德人,當視之如佛」,做學生的把老師看作佛,這是佛教導我們的。我真信,他對我就是佛,我心想生。所以你是不是真得利益,真的就看你的誠敬心。等你相信這一切眾生都是佛的時候,你就成佛,十信心滿,你就成佛。成了佛的人都講一切眾生是佛,《華嚴經》上講得很清楚,佛一成佛就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他心目中所有眾生就是佛,他信,他是證得了,當然他是真信。我們沒證得,還不能叫真信,但是我們有個正信,起碼能說服自己,我肯這麼信,那利益也不小。

 

  所以能信了之後,你才能解,這個解不是研究。用研究,那世間做學問是用研究。我以前就是搞學問的,在大學裡當教授,每天要想著怎麼教課,怎麼寫文章發表論文,干這個離不開研究,得用心意識。研究出來的東西不是真智慧,為什麼?它落在你的心意識裡頭。學佛法完全用不同的套路,不能研究。不能研究我怎麼學?就是讓你直下去承當。譬如說我們讀經,這部《無量壽經》讀,要不要說先把它研究明白才讀?不需要,你拿起來就讀,從「如是我聞」一直讀到最後「信受奉行」,一遍讀完再一遍。讀了不明白怎麼辦?沒要緊,不明白你也照讀。一遍不明白讀十遍,十遍不明白讀一百遍,一百遍不明白讀一千遍,也能就明白了。古人講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意思自然就湧出來。那個意思是不是你想出來的?不是,它自己像泉水一樣湧出來,那個叫悟出來的,不是想出來,是你的心清凈了以後,智慧自然就現起來。那不是靠你的推理研究搞出來的,搞出來的那個不是真智慧。所以這部經你現在開始讀,一直讀,隨著你的境界不斷的往上提升,那個意思愈來愈深刻。

 

  這經我已經讀了十多年,我現在還是天天讀,讀之不厭,真的我這一生從來沒看過一本書有讀《無量壽經》讀得這麼多遍,讀了幾千遍還在讀。我想讀到什麼時候為止?真的得讀到成佛為止。隨著我們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這個意思愈來愈深,愈來愈廣,說明這經裡面有沒有意思?經裡面沒有意思,如果有意思,它是死的,定在那,你只能有一個意思,那你最多讀一遍,了解意思就完了。像現在人看報紙,看完新聞,這意思明白了,你也不會再看第二遍。有沒有人說拿著報紙一天成天在那讀,讀那條新聞讀上一百遍、一千遍的,有沒有?沒有,它就那個意思,一遍也就夠了。《無量壽經》佛經可不同,佛經是佛清凈心中流露出來的智慧,清凈心裡有沒有意思?沒有意思,如果有意思,心就不清凈,就染污了。佛是清凈心流露出來的智慧,你也得用清凈心去接受,你也不能想他是什麼意思,你想出來的意思肯定不是佛的意思。所以讀經是什麼?修我們的清凈心,有了清凈心,別人一問,你就懂得講,那是什麼?根據他的情況,你對症下藥,對機說法。

 

  講《無量壽經》,你看我們師父講了二十多年,從一九八幾年開始講,講到現在二十多年,講了頭尾三十多遍,包括「大意」,包括「菁華」等等,大大小小講了三十多遍。現在我就看他這些不同的版本裡面講得都不太一樣,在台北華藏講的,跟在美國達拉斯講的就不一樣,在香港講的也不一樣,這經文怎麼可以講出不同的意思來?明白了,因為對象不同。你要對誰講,那就講不同的意思,為了讓他能得到利益,也證明經本身沒有意思,所以你能講出無量義。師父自己也是清凈心,佛這個經也是清凈心流露的,所以一對眾生的機,他就能講出不同的意思。所以我一看,這麼多的這些意思不同,每一個意思都很好,真有必要把它會集在一起。像《無量壽經》我們現在讀的這個版本是會集本,那是什麼?佛也講過多次《無量壽經》,總共史上翻譯了十二次,留下五個原譯本,七種已經失散,五種版本,夏蓮居老居士把這個意思會集在一起。我想師父老人家他講經這個講記也得要會集,要不然你這個意思漏,這裡講到的,那裡沒講到,你就得把它會集起來,讓大家去自己體會經文的意思。

 

  所以這個「信解」,解絕對不能用研究,要修清凈心。所以讀經的時候,就是你專心讀,不要打妄念,不要想經里是什麼意思,就是這樣讀,不要讀錯,不要讀漏就行。一遍一遍的讀,就有開悟的可能,信解。「明記」,明就是明了,這是講智能,記是記憶,不會忘記。法藏比丘記憶力很強,跟周利盤陀伽正好相反,佛講過一遍,他全都能記住,一生不忘。「悉皆第一」,信、解、明、記這四樣都是第一,在世間自在王如來會下所有的學生當中,他是最優秀,真正是佛的傳人。不僅是佛的傳人,真的我們以後看到,他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超過世間自在王如來。所以阿彌陀佛成佛了,諸佛讚歎他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我們再看底下經文,『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前面講的信解明記,這是講他天資好,品學兼優,超過其它同學,這都是講一般的狀況。可是這一句經文,「又有殊勝行願」,這就比其它學生更特殊,殊勝的行願,就是後面我們看到的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這其它學生沒有。他要建立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願力推動他,所以他的修學特別精進。及念慧力,念和慧是三十七道品裡面的五根五力中間的兩條。三十七道品我過去講過一遍,講了三十六個小時,比較詳細的介紹七科,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加起來正好三十七科,三十七道品。這裡講的念和慧,是五根、五力裡面的條目,五根五力它的條目是一樣的,都是信、進、念、定、慧。信是講我們的信心;進是精進;念這是我們的正念;還有定慧,定是定力,慧是慧力,慧根、慧力。根是基礎,就像樹有了根,它能夠禁得起風雨的吹打,就有力能夠抗衡風雨。

 

  要知道,五根、五力前面有三科,這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是整個佛法修學的總綱領,一切的法門、一切宗派都不能離開三十七道品,凈土宗也不例外。你問,有些不認識字的老太太,她們念阿彌陀佛,念到最後預知時至自在往生,她也沒學過什麼三十七道品,她怎麼能成就?其實她雖然沒學過三十七道品的這些文字,可是你仔細觀察一下她的行持,她老實念佛,一句佛號念到底,她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她三十七道品圓滿了。所以我們要修真的,重視實質,不是搞佛學研究。對於知識分子,確確實實需要講點佛學常識,這也是攝受,攝受他們來學。知道佛法裡面有非常完整系統的教理,知識分子學起來來勁,這是什麼?度化這種、接引這種根機的人。像我這種人(知識分子),就得學。因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像那老太太那樣老實,教你念佛你就一直念到底不打閑岔,也不去問,不問個所以然,就這麼一直念到底,她成功了。我們這個都是屬於劣根性,比不上別人,只好學,學通了,學懂了,明白了,你就開始真干。

 

  五根、五力,剛才講的前面有三科,前面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因為時間關係,我們就不展開來講,大家有興趣,可以去請一個「三十七道品」的光碟,細細去聽。這個四念處就是講智慧,教我們看破,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行無常、觀法無我,這四念處,這都是什麼?看破,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四念處。看破了之後,你才能夠放下。四正勤是斷惡修善,很精勤的斷惡修善,所謂「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已經犯了惡的就斷掉,沒有生的惡不能再讓它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要保持。這就是四正勤,就是斷惡修善,這是放下惡業。

 

  四如意足?這是你放下煩惱,所謂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心如意足(也叫念如意足)、還有思惟如意足(就是慧如意足)。這個就不展開了,這就是講放下。所以四念處是看破,四正勤是精進的斷惡修善,四如意足是放下。放下你才能如意,如意是自在。真正做到這一點,你這五根五力就有基礎,那才能夠紮實。

 

  所以法藏比丘在這裡是「及念慧力」,他已經做到五根五力。這個念慧力,這是五力,五根都做圓滿了。我們問,到西方極樂世界能不能夠說需要把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也做到?那是,你要到極樂世界之前,你得先做到。到了極樂世界,直接就是修五根五力。你看《阿彌陀經》上講「五根、五力、七菩提心、八聖道分」那是後面四科。前面三科?前面三科在極樂世界之前你就得修圓滿,否則你就去不了極樂世界,所以前面是紮根,我們師父講的斷惡修善就是紮根。然後你還得看破放下,四正勤就是斷惡修善,加上四念處、四如意足是看破放下。你想想,你不斷惡修善,你怎麼可能去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不善,你不能跟他們在一起。你不能看破放下,你捨不得這個世界,你對這個世界很貪戀,很計較,放不下,那你也不能到極樂世界去。所以到了極樂世界,前面三科都圓滿了,從五根、五力開始修,要懂得這個道理。

 

  法藏比丘在這裡也就是真的跟極樂世界的菩薩都是一樣的,這前面三科圓滿了,後面直接就是五根五力,他的道心堅固。後面講的,他用「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讓他的菩提心不斷增上,他不會懈怠。而且「堅固不動」,修行他只進不退,他不退轉。我們想想為什麼修行會退轉?道心不夠堅固,古德講的「露水道心」,像露水一樣,一會兒就幹了,沒了。

 

  我們以前也這麼過來的,也有不少同修跟我一樣,剛開始學佛的時候很勇猛。那時候我記得一九九七年,我還在達拉斯,我還在美國讀博士,見到了師父上人,師父老人家送我一套《華嚴經》,鼓勵我去讀《華嚴》,他說你這一輩子能從頭到尾讀一遍,也很殊勝。我當時就發了願,我要跟師父學《華嚴經》,回去就要讀《華嚴》,送我精裝本五冊,這麼高這麼一大沓。回到學校宿舍關起門來讀,師父講一天讀八小時,大概讀兩個禮拜能讀完,好,那就讀。結果讀第一天下來,有點累了;第二天下來不行了,困了,讀著讀著怎麼眼皮就往下耷拉;第三天再讀不下去,就中斷了。這是什麼?露水道心,不能夠像法藏比丘那樣堅固不動。如果真是每個人都能堅固不動,那早成就了。

 

  我們這個世界這麼多眾生都在學佛,為什麼成就的人少?當然一個是退緣很多,外面誘惑,引誘的特別多。境界一變動,我們的心就跟著動搖,不能安住在道上。內心的煩惱又多,外面境界又誘惑,這一對上,那就完了,退轉。所以在娑婆世界修行難,十進九退,進一步,得退九步。以前有一個什麼扭秧歌的舞蹈,是進一步退兩步的,我們修行是進一步退九步。所以成就的難,墮落容易,為什麼要求生凈土?就是因為這樣,在這個世界要成就太難太難了!一定要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就永不退轉,個個都是「以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那是什麼?一個,極樂世界沒有退緣,全是幫助你增上的,再加上阿彌陀佛加持,還有很多的這些上善之人跟你做同修道友,所以你只進不退。

 

  再看經文,『修行精進,無能踰者』,這是讚歎法藏比丘,他出家之後那是認真修行,精進不退,他的精進程度超過了所有的同學。無能踰者,這個踰就是超越,沒有人能超越他。所以怪不得他成佛了之後,沒有一尊佛能超過他,就是因為他在因地上修行也是無能踰者,有這個因,自然有這個果,所以這是我們應當效法、學習。他這樣的修行精進,不是為自己,都是為眾生。自己早一天成就,眾生就早一天離苦得樂,這是大慈悲心、殊勝行願在推動他。我們再看底下經文:

 

  【往詣佛所。頂禮長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贊佛。發廣大願。】

 

  先看到這。這裡是講他具體的成就,經過精進的修行之後,他發起大願,所以『往詣佛所』,這是到老師那裡,他的老師是世間自在王佛。向佛先行禮,『頂禮長跪,向佛合掌』,這是最敬禮,表示對老師的恭敬。學生能不能夠成就,關鍵在他有沒有尊師重道,對老師是不是有十足的恭敬心。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法藏比丘在這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他為什麼有這樣殊勝的成就?他對老師恭敬,見到老師,行這麼大禮。這種禮是恭敬心自然流露,沒有絲毫的傲慢。見到老師不能行禮,這是內心有傲慢。肯定是誠於中而形於外,你心中有什麼樣的念頭,你外面表現就有什麼樣的禮節。

 

  老師選學生也是從這上面看,看這學生對老師恭敬程度如何。不是老師希望學生恭敬自己,如果是希望學生恭敬自己,這個老師就不是什麼很好的老師,他還有名利心。他看這學生有恭敬心,知道這學生將來也能成就。老師自己不需要人家恭敬,但是他要選學生,他得栽培那個真正能成就的學生,就是看尊師重道。尊師的人才重道,不尊師的人肯定不重道,不重道他怎麼能成道?要知道,師道建立在孝道基礎上。所以老師選學生,從什麼人當中選?從孝子那裡選。所謂做老師的傳人,他能得老師的道,必定本身他是個大孝子,因為師道建立在孝道基礎上。他對父母能夠恭敬、孝敬,他對老師自然他那個恭敬心是真的,不是假的。對父母不恭敬,傲慢無禮,對老師顯出那個恭敬的樣子,那假的,不是真的,那可能是這老師很有名望,所以他特別恭敬,可是他不會真正的學。

 

  這裡長跪、合掌,這是古印度最敬禮,長跪又叫胡跪,就是右膝著地,單膝著地。不是我們中國人那種雙膝跪地,他一個膝蓋著地,為什麼要這麼跪?這都是表法的意思,表示隨時可以站起來服務於老師,老師一有需要,你可以非常敏捷迅速的去站起來做,所以單膝跪,站起來方便。「向佛合掌」,合掌,十指併攏合掌,代表什麼?一心。手指張開這樣合掌就是你的心是散亂的,十指連心。你這心一心一意就是肯定手指都合在一起,表示什麼?一心一意接受老師的教誨。

 

  底下『即以伽陀贊佛』,「伽陀」是梵語,翻譯成中國的意思是孤起頌,這個頌是讚頌,類似中國的詩歌,它一首一首的。中國的詩歌比較講求押韻,講求平仄,但是印度梵文他們的偈頌比較的活潑,不太講求平仄對仗,所以叫偈頌。這個偈頌往往在經文里看到很多,你看本經就有三處有偈頌。有一種頌叫重頌,有一種叫孤起頌。什麼叫重頌?就是佛在前面經文裡面,就叫長行文,長行文裡面已經講過的意思,後面再用偈頌的形式再複述一遍,為什麼?因為偈頌它是詩歌的體裁,而且言簡意賅,讀起來比較容易記憶,這是方便我們學習,讓我們記得住。還有一種情況是佛在講經的時候,上課,講經也是像學校上課一樣,但是它跟學校上課不一樣,在於學校的上課它是有固定的學生,一起上課一起下課,可是佛講經他不能固定,這些聽眾想什麼時候來,隨時都歡迎,肯定有個先來的有後到的。後來的那些人,前面的就沒聽到,佛很慈悲,為了讓這些後來的也能聽到,所以在講完長行的經文之後,後面還要用偈頌的形式把這前面的意思大意再講一遍,讓後面的人也聽到完整的意思,這是佛的慈悲。所以有重頌,重複的意思。

 

  這裡的這個偈頌不是重頌,是叫孤起頌,就是前面沒有講過這個意思,這個就是新講的意思,叫孤起頌。這個是七言頌,每一句有七個字。每一首是四句,總共有十首,我們可以分成三個段落。前面兩首偈子是贊佛的,贊法藏比丘的老師世間自在王佛,贊佛的意思是學生對老師感恩戴德的意思。後面第三首到第九首,是法藏比丘的發願,表達自己修學的願望。最後一首偈子是求佛給他做證明,自己發的願是真的,絕沒有妄語,請佛來證明。我們來看這個孤起頌的經文:

 

  【頌曰。如來微妙色端嚴。一切世間無有等。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這是第一首,是贊佛光明相好。相好,用我們現在話來講是他的儀錶、儀容。『如來微妙色端嚴』,色就是他的色相,端是端正,嚴是莊嚴。佛的相貌非常的美好莊嚴,我們現在話來講,他是美男子。美貌是福德,相貌美自然別人看了就喜歡,就願意親近。佛他是福德智慧二足尊,都圓滿了,所以他的相好是一切世間眾生都比不上的。這也是他接引眾生的一個手段,眾生看到佛的樣子這麼樣的莊嚴,他也就來跟著佛學習。《楞嚴經》裡面阿難尊者怎麼出家的?經裡面記載,是阿難尊者看到釋迦牟尼佛的相好莊嚴,他就感覺到這個相絕對不是父母天生的,肯定是後天修成的,所以阿難尊者也要跟佛出家,要修佛的相好。你看佛攝受眾生。

 

  我們師父他相貌也很莊嚴。在幾年前我們在澳洲的時候,有一次當地有一個護法要請師父吃飯,說要親近一下師父,她有個酒店,請師父到她酒店去應供,請悟行法師來安排。悟行法師,「好吧,妳想親近師父,正好有這個因緣可以讓妳親近親近師父。」結果她跟師父吃飯的時候,她一直就盯著師父的臉,這是一位女眾,年紀也是有六十多歲,一直看著師父的臉。結果大家說「妳要吃飯吃飯」,她說「師父怎麼天生麗質?」大家說,「不能用天生麗質這個詞,怎麼能說師父天生麗質?應該說相好莊嚴」。因為她看到師父的臉白裡透紅,又沒有用什麼任何的化妝品,結果有這麼好的一個皮膚,她看到都呆了,她自己的皮膚都比不上,所以對師父特別佩服。所以對師父佩服什麼樣的人都有,反正自己的相好本身也是接引眾生的一個手段。師父所到之處,問他最多的一個問題,大家都問的,就是什麼?「師父你身體這麼好,怎麼保養的」?大家都羨慕師父的健康,那個體質。所以這是修學的一個成果,你還沒有開始講經說法之前,你得把成果先亮給別人看,讓大家佩服。

 

  底下講到『一切世間無有等』,佛的相好莊嚴,一切世間都不能跟他相比,這是佛智慧福報圓滿。這個世間的人他喜歡什麼樣的相貌,佛就示現他最喜歡的相貌,他認為這樣的相貌最有福,他就現這個相貌給你。所以在這個世間,他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世間人覺得這個相真的是最福的相,看到佛真的都圓滿。在不同的地區,佛就現不同的相,譬如說在西藏那個地區現的相,佛菩薩的像,跟在漢族地區佛像就不一樣。你看觀世音菩薩,在中國的相那都是非常美麗的,讓人覺得和藹可親。你要去西藏密藏裡面的觀世音菩薩,那個相貌臉是青的,有紅的,看起來都挺恐怖的。還有一些其它的護法菩薩,張牙舞爪,青面獠牙,看起來很恐怖,為什麼?因為每個民族他所崇尚的相的標準不一樣。西藏的人他們游牧民族,好鬥,他要是看到中國漢族這裡頭的那些這麼溫柔這麼善良的相,他反而看不起。他喜歡什麼?那種很狠的那種相。所以佛菩薩在他那裡示現,你狠,我比你更狠,讓你佩服。佛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所現的相都是你心目中最崇拜的相,這樣你才能跟他學。所以一切世間沒有能比得上佛的相貌。

 

  底下說,『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這是讚歎佛的智慧光明,佛有光明,佛放光。佛的光有兩種,一種是身光,他平時不放光他也有光;另外一種是他放光,這些都屬於形相上的光。還有一種,這個光明也代表智慧,佛的智慧也是無量,廣大無邊。所以這裡說「光明無量照十方」,這個兩種意思都有,既是指他的光明,也指他的智慧。「日月火珠皆匿曜」,日月就是指太陽、月亮。這些火珠,星星、所有的發光體,包括我們世間一切的寶物可以放光的,跟佛光比起來都遠遠不如。佛的光明就好像太陽光,這些日月火珠的光明,就好像在太陽光底下點一個蠟燭,那個光顯不出來。皆匿曜,就是被佛的光給覆蓋住了。佛的光明跟日月的光明不一樣,太陽光它光是很亮,但是很刺眼,夏天的這種太陽光很烤人。可是佛光雖然很亮,但是絕對不刺眼,非常柔和,讓我們在這佛光當中心就清凈,生起善念,沒有惡念。這個光是性德之光,自性裡面透出來的光明。佛已經圓滿的證得自性,所以性德光明一點都沒有障礙。其實我們自己每個人都是這樣,性德中的光明都是這樣,可以無量照十方,可是現在不顯了,為什麼不顯?因為我們自己有妄想分別執著,這些煩惱把這個自性光明給埋藏住,自性光明反而匿曜。所以這些光明德能,全是我們自性中本有,不是佛獨有。我們再看底下一首:

 

  【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

 

  這前面一首偈子是讚歎佛的色相光明,這裡這一首是讚歎佛的德能慈悲。『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這是講他講經說法。佛的慈悲表現在他講經說法度化眾生,因為眾生之所以有苦,正是因為迷惑顛倒,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迷惑就造業,造業就要受報,受報就有苦。所以佛度化眾生,就是讓我們覺悟,讓我們從迷惑顛倒中回頭。所以佛來到世間,肯定都是從事講經說法的行業。

 

  這裡佛的能力不可思議,世尊就是佛,能演一音聲,這是經中所說的「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講經特別的有意思,他講的話,一講出來,底下聽眾,不管是這些眾生從哪來的,有人道的,有鬼神,有天人,還有其它法界的,他們都能夠聽得明白。他們自己都講不同的語言,可是佛講這一個語言他都能聽懂,不用翻譯。現在我們講《無量壽經》,禮拜一、三、五得講國語,禮拜二、四、六得講粵語,為什麼?我講國語的時候,香港人講粵語的,就聽不懂。我講粵語,講國語的人又聽不懂,所以就得分兩次講。我就不能夠做到能以一音聲,眾生隨類各得解,佛就有這個能耐。現在科技也發達,確確實實有翻譯機,像聯合國開會,他們也會用翻譯機。不同的人來自不同的地區,講不同的語言,他們都戴著耳機,然後翻譯機給他翻譯,他就聽到自己的語言,但是這樣的翻譯總是比不上別人親口說得好。佛不需要借用任何的科學儀器,就是一音說法,所有的眾生聽到都是自己本國的語言,而且還自己的地道的土音,他聽得非常親切。「有情各各隨類解」,這有情眾生,不管是哪一道來的,這不僅是不同國家地區的人,還有不同道的,有餓鬼道的,有畜生道的,天龍就是畜生道,還有天道的,還有他方世界來的,他們聽到都能理解,都能夠在佛教誨下開悟。這就是真的不可思議,佛的妙音,這都是性德起用,自性本來具足萬德萬能。

 

  後面這一句,『又能現一妙色身』,這是講佛應化身不可思議。現一妙色身,妙色身是講他的報身,也是講法身,法身、報身都是妙。『普使眾生隨類見』,這是講應化身。佛具足三身,法、報、化。法身、報身,眾生一般看不到,能看得到的是應化身。佛應化在世間,讓眾生看到的這個應化身,就是隨著眾生的心,現出他們所喜歡的相。佛自己沒有一定的身相,所以能現無量相。所以中國人看的佛像就像中國人,外國人看的佛像也像個外國人。所以佛教傳入中國來之後,中國人打造的佛像,都是跟中國人一樣,臉是很圓滿。你要去泰國看那個佛像,下巴尖尖的,跟他們泰國人很相像。韓國人造的佛像跟韓國人很像,日本人造的像跟日本人很像。對不對?對,確實是這樣的。佛教傳到哪,都本土化、現代化,隨著眾生心,現所知量。現在佛教傳到美國去,就得要造出他們美國人的那個樣子,這才能夠度美國人。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用的建築都是用中國宮廷式的建築,佛教的寺院都是琉璃飛瓦,都是宮廷一樣的建築,為什麼?因為中國人對皇帝最尊敬,皇帝迎請來的國師,住的宮殿也要跟皇帝的一樣,寺廟都採用宮殿式的建築。這個跟泰國的,跟緬甸、跟那些小乘國家的寺院就不一樣。

 

  我們師父在美國住了十五年,在那裡把凈宗帶到美國去,可以說是美國凈宗初祖。別人問師父,我們要建道場建什麼樣子?師父說,一定要建得像白宮那個樣子,不能建得中國宮殿式的,為什麼?美國人覺得你這是中國古代的東西,拿到我們這兒現代的美國怎麼可能適用?他不能夠生信心和尊敬心。他尊敬什麼?白宮,那是總統府。所以就真的,洛杉磯凈宗學會,它那個道場就真的像個小白宮,這是本土化、現代化。這個是贊佛,贊佛完了,法藏比丘就向他的老師報告自己修學的願望。底下是從第三首到第九首,是表達他的心愿,我們一首一首來看:

 

  【願我得佛清凈聲。法音普及無邊界。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

 

  這是第一首,這是法藏比丘報告他的修學心得。他在前面我們看到,他是「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修行精進,無能踰者」。他修行有什麼心得?他在這裡跟他的老師,也是跟大眾彙報。這裡講到說『願我得佛清凈聲』,他發願立志成佛。學佛的人立志很重要,你要立志做什麼?我們步入佛門,別人問你,你來這裡幹什麼的?你能不能說「我來這兒是學成佛的」?如果你真有這樣的大願,你的成就就很高。法藏比丘在這裡開始表達自己的願望,就說自己想成佛,願我得佛清凈聲,願自己像佛一樣,得佛清凈的音聲。為什麼要得清凈音聲?為了度化眾生,音聲是教學的手段。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楞嚴經》裡面文殊菩薩揀選圓通,說我們這個世界眾生耳根最利,應該聽,聽就能夠聽明白。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講經說法,他用什麼?用音聲做佛事。他沒有著書立說,他沒有寫東西,他是什麼?每天講經說法,講了四十九年,天天不間斷。在他會下成就的人很多很多。他為什麼不寫書,他要講?這就是因為我們眾生耳根利,聽能聽明白,要你看你未必能看明白。所以大家來聽經,聽經是一個很好的修學方法,你就能明白。教你回去讀經未必能看明白,聽就明白了,耳根最利。

 

  法藏比丘在這裡發願成佛,成佛就是為了用法音,清凈法音來弘揚佛法。而且所度的對象,這裡講的,普及無邊界。法藏比丘心量特別大,他不是只要度一個世界的眾生,或者幾個世界,他是無量無邊的世界,無邊界,整個宇宙,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法藏比丘要去度的對象,這是他心量之廣大。

 

  底下講『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他所宣揚的內容是什麼?這講佛法。講佛法,佛佛道同,所有的佛講的都是一個道理。所以佛法概括起來講什麼?就是戒定慧三學。這裡說「宣揚戒定精進門」,三學裡面戒定慧他講了前面兩條,當然也就涵蓋了慧。這個精進門,實際上也是講六度,菩薩六度,精進是其中一條。當然戒和定也是六度當中有的,持戒、禪定,所以這是講什麼?三學六度,這是佛法。三學裡面持戒、得定、開智能,這個順序不能顛倒。所以法藏比丘在這裡特彆強調戒定,因為慧是自然而然,你有了戒定自然就開慧。智慧不用學,你得了定,得定的清凈心起作用,這就是智慧。所以我們功夫用在戒和定,戒就是守規矩。學佛的人要知道,戒是最重要的基礎,戒為無上菩提本。如果沒有戒律,佛法也就不存在,雖然有經典在,那也是有跟沒有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要佛法住世,最重要的自己持戒修行,世上還有人持戒,佛法就沒有滅。戒一般來講有三種,所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一般來講,律儀戒,佛制定的五戒、十戒、菩薩戒、比丘戒,這都是明文規定,這一定要持守。

 

  最根本的五戒,這叫根本戒。如果一個學佛弟子不守五戒,那他學的是假的,不是真的。五戒是什麼?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每一個學佛弟子,必須嚴格遵守。前面四條殺盜淫妄,這四條叫性罪,性戒,為什麼?就是你即使沒有受過五戒,你犯了這四條也是犯罪,還是一樣有果報,不管受不受戒都要有。當然受了戒還犯,那是罪上加罪,明知還故犯,罪加一等。第五條是酒戒,那是屬於遮戒,就是防範。我們喝了酒容易亂性,沒有智慧就容易犯殺盜淫妄,所以佛不讓我們喝酒,就是怕我們犯殺盜淫妄。懂得這個道理,最重要的前面四條,根本重罪,一定要防範。譬如說殺生,殺生戒,不僅不能夠殺害一切生命,人不能殺,動物也不能殺,昆蟲螞蟻都不能殺。那你問墮胎是不是殺生?當然墮胎是殺生,胎兒也是生命,不僅是殺生,是殺人,不僅是殺人,殺自己的親生骨肉,那個罪是特別的重,殺業、殺生當中最重的一個罪業。殺,包括的範圍太廣了。

 

  所以戒,現在講經的人比較多,講戒的人很少,希望我們將來真的要多講講戒,為什麼?戒要是持不好,學佛是假的,佛法也不能興旺。我們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五戒沒做到,也是枉然。這個要細細的講,譬如說殺生,包括範圍太廣,你譬如說吃肉算不算?那不是我殺的,別人殺好給我吃的。他為你殺的,你當然也就有罪。你說他不是為我殺的,我是到市場買那些三凈肉,那算不算是殺生?當然那肉是殺生得來的,所以跟你也有連帶關係。你不吃,他也就不宰了。你要吃,牠就得找你討債。所以只是殺業的輕重有所不同,殺都有連帶的關係。吃肉本身也跟殺業有關,世上為什麼有刀兵劫,有這麼多災難?就是因為有殺業。你能吃素,你就跟這個世上的殺業絕緣了,將來世界有災難,你可以不用受。當然再進一步講,殺生是傷害一切眾生,不一定說傷害他的身命才叫殺生,傷害他的心情,讓他生煩惱,你惱害他,那也是殺生。你讓人生氣生一場,那等於讓他等於是壽命短了好幾年,這你不等於讓他慢性自殺?這都是殺生有關。所以徹底要把殺心放下,清除乾淨,就是內心裏面沒有絲毫惱害眾生的念頭,你這條戒才能說持得清凈,你就想想。

 

  偷盜、邪淫、妄語都是這樣的。如果我內心裏面還有想佔人便宜的念頭,這個工作不錯,我可以多佔點便宜,讓別人吃虧,這就是偷盜。邪淫,不一定說真正做出這樣的行為,念頭有一念不正,心上已經犯了,這個業果也是註定。妄語也是,妄語是不誠實,可能未必說出妄語來,但是心已經有欺心,要欺騙眾生的這個念頭,這都是屬於妄語。最明顯的,咱們修行人天天在佛菩薩面前禱告,發願自己斷惡修善,結果剛發完願之後,看到人家做的事不讓自己滿意,就生氣,就罵人,你這不是欺騙佛菩薩嗎?你這不是天天在佛菩薩面前打妄語嗎?欺騙人都有罪,那欺騙佛菩薩罪加一等,你就想想這些戒律。這四條根本戒,你要真持得好,你真的就是世上的聖人,所以一定要努力去持。這是屬於律儀戒。

 

  當然還有善法戒,還有饒益有情戒,饒益有情就是對眾生有利益的,攝善法戒就是凡是善事我們都應該做,不做是不應該的,不做就是犯戒。律儀戒是止持,這些壞事我們不能做,這是止持。但是遇到好事你要是不做,你也是犯戒,所以戒是很廣泛的。饒益有情戒,凡是對眾生有利益的,都得做。你看師父上人到現在這麼高齡,他還要在全世界四處奔走,去倡導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推動團結宗教的工作,倡導世界和平,這就是饒益有情戒。這個事情如果你見到了你不去做,對大乘菩薩來講這也是犯戒。菩薩戒它包括止持和作持,該做的沒做,那也是犯戒,應該利益眾生的事情你沒有去盡心儘力做到,那就菩薩戒上就說犯了戒。所以戒定精進門,包括範圍很廣。你真正持戒持好了,你定就修得好,持戒有功,得定就是德。得定了,你自自然然就開慧。

 

  底下說的精進門也是很重要的,六度裡面這裡單舉出精進這一條,意思很深。學佛要成就,精進最重要,菩薩善根裡面唯一就是精進。世間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沒有三毒煩惱就是三善根。出世間菩薩善根就是唯一精進。我們學佛,有的人成就快,有的人成就慢,為什麼?就是在精進的問題上他沒做到。我們師父反覆強調,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我們要想成就,掌握幾個原則,第一個,跟一個老師學,這叫師承,遵守老師的教誡。持戒廣義的,特別包括遵守師誡,老師教誡,遵守多少年?五年,古代規定五年學戒。我們現在時間要拉長,因為什麼?根性比較差。像我們師父他跟老師學十年,我自己就跟著一個老師,如果從頭算起,我十九歲開始聽師父經教,到現在十八年,沒換過老師,真的從頭到尾就聽一個老師學。像我這種根性恐怕又得double,得二十年,遵守老師教誡。

 

  還需要什麼?一門深入,學一部經。前面說有戒定的基礎,就是你把根紮好。師父讓我們三年紮根,扎四個根,我現在已經扎了四年,現在師父才讓我一門深入《無量壽經》,這是一門。學多少年?我現在打算至少學十年,十年用在一部經上,這是精進,這才有可能開悟,你才是「通達甚深微妙法」,這就是開悟。如果不從精進上下功夫,你學得很雜,什麼都學,什麼經都看,什麼的老師都聽,那不叫精進,叫雜進,叫亂進,這個不會有什麼成就。所以通達甚深微妙法,從精進中來。這個甚深微妙法是什麼?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這一個念佛求生凈土的法門。三藏十二部,蓮池大師說,都讓給他人悟,他到晚年就專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為什麼?他得到了甚深微妙法,一切經論指歸都是指歸凈土。所以我們很幸運,得到這一部甚深微妙法《無量壽經》,只要老實真干,一門深入,你這一生也決定成就。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有講得不妥之處,請諸位法師、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四)雜俎篇 六四、大乘佛教的行門
摄大乘论释四十八卷(第四译十八卷)下
轉輪王集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二 十善業經)
正法:【六波羅蜜】 具足十法修行羼提波羅蜜
超越生死之道--大乘共道

TAG:平等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