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律詩韻法之轆轤韻、進退韻、葫蘆韻
05-28
淺議律詩韻法之轆轤韻、進退韻、葫蘆韻
所謂轆轤韻、進退韻、葫蘆韻,(也稱格、體)是指用鄰韻入律的一種律詩韻法。一般而言,律詩,除首句可入鄰韻外,四個韻字,必須一韻到底,不能押韻部以外的鄰韻,這是唐宋以來公認的律詩韻法。但是,自宋代開始以後,由於社會變革以及南北東西交流的日益頻繁,漢語語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詩韻而言,可能原來中古音韻系統中的不同韻部尤其是鄰韻之間的區別日益淡化,有的甚至融合接近以至於完全相同,漢語的聲韻系統也從宋代開始進入了所謂「近現代聲韻系統」。於是,在詩壇,不少詩人開始探索如何根據已經發生變化了的漢語聲韻系統來探索格律詩聲韻的變格與創新,試圖打破原來按中古音韻劃分的韻部來選擇韻字,擴大用韻的範圍。最初的探索也許就是所謂「鄰韻相押」。在這方面探索較多的是宋朝詩人項安世與楊萬里。而在他們的探索中,使用了「轆轤格」「進退格」來標明這種鄰韻入律的新的格律詩韻法。(誰最早使用「轆轤格、進退格」詞語的人,已無可考)
一、鄰韻入律 用鄰韻入律,在宋朝有很多詩人都有過這樣的探索。比如方岳,留下了7首鄰韻入律的律詩;項安世,留下了17首鄰韻入律的律詩;楊萬里,寫過更多的這樣的律詩,其他詩人如陸遊、蘇軾等也多多少少寫過這類律詩。可見當時的詩壇,確實有不少人在進行鄰韻入律的探索。 這種探索有一個顯著的共同點,探索的作品,普遍是在律詩的四聯四個韻字中(不含首句),三個韻字在同一部,而另一個韻字選擇用鄰韻,但這個鄰韻的韻字位置並不固定。可以是1、2、3、4聯的任何一個。如:
《同年董知縣席上》 宋·項安世十五年前玉頰紅,(一東)長安道上氣如虹。(一東)集英廓回含霄露,後市樓高枘海風。(一東)解後一涯俱潦倒,摩挲雙鬢各蓬忪。(二冬)酒邊更用分疏在,明在相看總是翁。(一東)(我查詢了方岳的通押律詩7篇、楊萬里的通押律詩25篇、項安世的通押律詩17篇,結果均如此……詩例太多,無法枚舉,有興趣者可自行查詢宋人律詩)。 要注意的是,這類某一聯韻字押鄰韻的律詩,作者並未標註任何提示,也未對其命名,更未對其作解釋。但可以看出,這些作品並非是作者的筆誤,而是有意的探索之作。
二、轆轤韻與進退韻 關於這兩個概念,近來經常有人提及,網上也有很多說法。一般認為這是兩種不同的鄰韻入律的韻法。這種說法,發端於宋朝嚴羽的《滄浪詩話》。嚴羽在《滄浪詩話·詩體》中說:「有轆轤韻者(雙入雙出)。有進退韻者(一進一出)」。於是,這兩個概念就成為後世談論通押韻法的圭臬。但是,嚴羽的這種說法可能也是道聽途說,並未經過嚴格的考證。後人又以訛傳訛,在嚴羽的基礎上亂加發揮,解釋所謂「轆轤韻」雙入雙出,就是律詩前兩韻用一個韻部,後兩韻用另一個相鄰的韻部;而「進退韻」一進一出,就是第一第三韻用一個韻部,而第二第四韻用相鄰的另一個韻部。但可惜的是,我所看到的網上這類貌似很有道理的說法,卻沒有任何舉例與考證,謬種流傳,讓很多詩詞愛好者很迷惑。 為此,我查詢了所有在詩題中標明「轆轤格」與「進退格」韻法的宋元明清的律詩,真相是:「轆轤韻」與「進退韻」根本就是一回事,是同一個概念。嚴羽首錯,後世都是以訛傳訛。 查到的詩題標明「轆轤格」的律詩,一共15首,試舉幾例看其韻法:
《餐雪 轆轤體》宋·方岳酒渴來時海不供,(二冬)山寒餐玉有奇功。(一東)柘漿滴處絲糕紫,冰碗擎將片腦忪。(二冬)透骨洗清煙火氣,滿腔頓著水晶宮。(一東)人間塵土何堪住,徑住瓊瑤第一峰。(二冬)
《東山避暑 用轆轤體》宋·陸遊避暑穿林隨所之,(四支)一奴每負胡床隨。(四支)望秋槁葉有先隕,未暮赫日無餘暉。(五微)輪囷離奇澗松古,勾輈格磔蠻禽悲。(四支)北岩竹間最慘栗,清嘯倚石真忘歸。(五微)
《城上野步 用轆轤體》宋·楊萬里守勁無遣暖,晴行失老懷。(九佳)葉飛楓骨立,萍盡沼喬開。(十灰)路好仍回首,泥殘敢放鞋。(九佳)登臨不須盡,留眼要重來。(十灰)
15首標明轆轤韻的律詩,除了項安世的2首外(後文將論及),其餘13首完全相同,韻法都是1、3韻一個韻部,2、4韻用鄰韻。(詳見【附一】)
再看「進退韻」。 詩題標明「進退韻」的律詩共26首,試舉幾例:
《次韻趙同年贈示 進退格》 宋·方岳半生湖海老元龍,(二冬)不肯函書問子公。(一東)蓬鬢此來真潦倒荷衣久已倦迎逢。(二冬)春風期集幾年夢,夜醉比鄰一笑同。(一東)已洗從前箏笛耳,豈堪奉缶雜倕鍾。(二冬)
《次黃山中 進退韻以餞》宋·楊公遠會聚渾無定,雲萍一樣觀。(十四寒)今朝酬俚句,明日隔重山。(十五刪)鴻便書須寄,秋期盟莫寒。(十四寒)算來無遠別,底用唱陽關。(十五刪)
《萬花川穀海棠盛開,進退格》 宋·楊萬里四面周遭國艷叢,(一東)危亭頓在艷叢中。(一東)天開錦幄三千丈,日透紅妝一萬重。(二冬)積雨乍晴偏楚楚,東風小緩莫匆匆。(一東)為花一醉非難事,且道花醲復酒醲。(二冬)
同樣是1、3一個韻部,2、4用鄰韻,與「轆轤韻」並無二致。(詳見【附二】 很明白,所謂「轆轤韻」就是「進退韻」,兩者都是同一個概念而名稱不同而已。嚴羽恐怕難逃謬誤之始作俑者之名。
三、葫蘆韻 不知自何時起,除了「轆轤韻、進退韻」外,又出現了所謂第三種律詩鄰韻通押的韻法,叫「葫蘆韻」,並且還有人註解為「上二下四」,意為上二韻一個韻部,下四韻換鄰韻,上小下大,狀似葫蘆云云,同樣沒有人考證舉例。嚴羽更未曾提及。 查詩題中以「葫蘆韻」命名的律詩,有宋至清,僅見一篇:
《次韻楊宰葫蘆格》 宋·陳造生常信流坎,老不嘆漂零。(九青)雪後菊未死,雨餘山更青。(九青)仍煩析塵語,遠寄打包僧。(十蒸)政績隨詩價,多君日日增。(十蒸)(此篇乃「次韻」,可見楊宰也有「葫蘆格」詩,惜已佚)
此律前二韻一個韻部,後二韻用鄰韻。這倒是符合嚴羽所謂的「雙入雙出」(嚴羽的雙入雙出是指「轆轤韻」,顯然有誤),但跟「上二下四」根本不著邊。而且,上二下四也很難理解其含義,律詩(並非排律)一共才四個韻(不含首句),哪來的二韻加四韻,還「狀似葫蘆」?
再看看上面提到的項安世的兩首詩題標明「轆轤韻」的律詩:
《任以道總干生日 轆轤體》宋·項安世身長如玉臉如童,(一東)抱朴存真道氣沖。(二冬)隴上木牛新拄頰,篋中芸蠹舊蟠胸。(二冬)周正已報初陽匝,商曆方開遠算洪。(一東)不競紅塵桃李月,雪中檜檜自舂容。(一東)
《送李憲顴江陵師 雙轆轤格》 宋·項安世表鉺計已決,艱難人盡非。(五微)猶煩使者斧,往載師臣旂。(五微)萬事本無事,一移無不移。(四支)因書漢三府,鳥盡木為遲。(四支)
第一首標明「轆轤體」、第二首標明「雙轆轤格」,而兩首的韻法則與「葫蘆韻」完全相同,雙入雙出。我猜測,第一首如果不是筆誤或傳抄有誤,那在項安世看來,轆轤韻就是雙轆轤韻,韻法特點就是雙入雙出。而同樣的韻法,陳造卻稱之為「葫蘆韻」。 無法查閱更多的這類韻法的律詩,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史上有這樣韻法的詩,作者也沒有給其命名標註。「雙轆轤韻」也好,「葫蘆格」也好,僅見孤證,不足為憑。
四、小結 第一、「轆轤韻」「進退韻」完全相同,並非兩個不同的概念。是宋朝詩人對律詩韻法的有意探索的結果,具體表現為律詩的1、3聯與2、4聯的韻字,分別用兩個相鄰的韻部押韻。俗稱「一進一出」。
第二、所謂「葫蘆韻」,也就是「雙轆轤韻」,應該是「雙入雙出」。而所謂「上二下四」則謬也。「葫蘆韻」韻法特徵為1、2聯與3、4聯分別用相鄰的兩個韻部押韻。但是,由於史上僅有孤證,此說不足為憑。
第三、關於鄰韻通押入律,不管是一韻入鄰,還是「轆轤韻、進退韻、葫蘆韻」,僅僅是宋朝少部分詩人的有意探索,但並未獲得當時主流詩壇的認可,而嚴羽所誤,極有可能也是因為這個不被認可、因而流傳不廣的原因,所以在《滄浪詩話》中不加考證,一筆帶過,導至謬種流傳。
第四、自元代至清代,詩壇也完全否定了宋代尤其是楊萬里的這種探索(他寫得最多)。查元明清詩,沒有一篇是以「轆轤韻」「進退韻」等標明韻法的律詩。可見,主流詩壇還是嚴守格律詩的原有韻法,堅持一韻到底,不得兼押鄰韻(首句除外)。
第五、到了當代,不知為何這類所謂的通押律詩又沉渣泛起,網上用「轆轤韻」寫律詩的人漸漸多了起來,無非以嚴羽為依據,卻不做任何考證,人云亦云。如果不是被人所誤,不排斥有人是故弄玄虛、賣弄學識。
【附一】題注為「轆轤韻」(轆轤格、轆轤體)的全部古詩:宋·方岳 (1首)《餐雪 轆轤體》酒渴來時海不供,(二冬)山寒餐玉有奇功。(一東)柘漿滴處絲糕紫,冰碗擎將片腦忪。(二冬)透骨洗清煙火氣,滿腔頓著水晶宮。(一東)人間塵土何堪住,徑住瓊瑤第一峰。(二冬)
宋·陸遊 (1首)《東山避暑 用轆轤體》避暑穿林隨所之,(四支)一奴每負胡床隨。(四支)望秋槁葉有先隕,未暮赫日無餘暉。(五微)輪囷離奇澗松古,勾輈格磔蠻禽悲。(四支)北岩竹間最慘栗,清嘯倚石真忘歸。(五微)
宋·周文璞 (1首)《轆轤體》野人無事時,(四支)(時,重字重韻。疑為筆誤或傳抄之誤。或為「日」字?)常誦極玄時。(四支)寫遍千山寺,吟行九曲溪。(八齊)誰為補天手,同是決雲兒。(四支 八齊)欲去無人問,今霄醉似泥。(八齊)
宋·柴望 (1首)《重到都門 俲轆轤體》兩年不作京華夢,重到湖山事已非。(五微)柳外晚風寒食節,花間天氣雨晴時。(四支)闌干獨憑鶯飛去,簾幕低垂燕未歸。(五微)欲托焦桐理心事,滿庭芳草又斜暉。(五微)(若按轆轤體,此韻字當用[四支]。此為唯一一首不合轆轤體之律。)
宋·項安世 (2首)《任以道總干生日 轆轤體》身長如玉臉如童,(一東)抱朴存真道氣沖。(二冬)隴上木牛新拄頰,篋中芸蠹舊蟠胸。(二冬)周正已報初陽匝,商曆方開遠算洪。(一東)不競紅塵桃李月,雪中檜檜自舂容。(一東)
《送李憲顴江陵師 雙轆轤格》表鉺計已決,艱難人盡非。(五微)猶煩使者斧,往載師臣旂。(五微)萬事本無事,一移無不移。(四支)因書漢三府,鳥盡木為遲。(四支)
宋·楊萬里 (9首)《碧落堂暮景 轆轤體》碧落堂中夕眺余,(六魚)一聲哀角裂晴虛。(六魚)滿城煙靄忽然合,隔水人家恰似無。(七虞)坐看荷山沉半脊,急歸道院了殘書。(六魚)意行花底尋燈處,失腳偏嗔小史扶。(七虞)
《城上野步 用轆轤體》守勁無遣暖,晴行失老懷。(九佳)葉飛楓骨立,萍盡沼喬開。(十灰)路好仍回首,泥殘敢放鞋。(九佳)登臨不須盡,留眼要重來。(十灰)
《寄題劉疑之墳山壯節亭 用轆轤體》見了廬山想此賢,(一先)此賢見了失廬山。(十五刪)胸中書捲雲凌亂,身外功名夢等閑。(十五刪,也入一先)一點目光牛背上,五弦心在鴈行間。(十五刪)欲吟壯節題崖石,筆挾風霜齒頰寒。(十四寒,也入一先)
《霜寒 轆轤體二首》(其一)滴地酒成凍,喧天鴉訴寒。(十四寒)窗風經怒響,簾日漏溫痕。(十三元)偶爾尋梅去,其如駐屐難。(十四寒)沙鷗腳不襪,故故踏水翻。(十三元)
《霜寒 轆轤體二首》(其二)今曉難離火,平生不擁爐。(七虞)只緣青女降,便與管城疏。(六魚)淡日明還暗,微暄有似無。(七虞)誰能忍寒得,苦死去看書。(六魚)
《夏日小飲,分題得菱,用轆轤體》不是齊堂觳觫生,(八庚)如何雙觝獨崢嶸。(八庚)犀中忽有紅尖角,天上也無甜底冰。(十蒸)只愛衣裳桃杏淺,誰知肌骨雪霜明。(八庚)酒徒苦問渠名姓,無姓無名字子陵。(十蒸)
《謝襄陽帥楊侍郎 轆轤體》合志同宗憶嗣清,(八庚)尋盟繼好感難兄。(八庚)關西伯起今夫子,後世子云重易經。(九青)金薤銀鉤詒妙墨,貂裘王札寄交情。(八庚)本朝未有楊家相,留待公歸兩兩星。(九青)
《中秋病中不飲二首,後一首用轆轤體》(其二)無風無雨並無雲,(十二文)今歲中秋盡十分。(十二文)畢竟冰輪誰為轉?碾穿玉宇不生痕。(十三元)坐看兒輩紛然飲,也遣先生半欲醺。(十二文)自是清樽負明月,不閞明月負清樽。(十三元)
《重九日雨仍,菊花未開,用轆轤體》良辰巧與賞心違,(五微)四者能並自古稀。(五微)恰則今年重九日,也無黃菊兩三枝。(四支)閉門倖免吹烏帽,有酒何須望白衣。(五微)政坐滿城風雨句,平生不喜老潘詩。(四支)
【附二】題注為「進退韻」(進退格、進退體、進退律)的全部古詩:
宋·方岳《次韻趙同年贈示 進退格》(其一)半生湖海老元龍,(二冬)不肯函書問子公。(一東)蓬鬢此來真潦倒,荷衣久已倦迎逢。(二冬)春風期集幾年夢,夜醉比鄰一笑同。(一東)已洗從前箏笛耳,豈堪奉缶雜倕鍾。(二冬)
《次韻趙同年贈示 進退格》(其二)鬼自揶揄劉伯龍,文窮斷不怨天公。(同上)諸侯王表今安用,中聖賢人時一逢。凡事無心從我拙,獨詩有癖與君同。檐花細雨從容夜,待發華鯨鏗鉅鍾。
宋·胡仲弓(1首)《次雪舟 進退韻》誰肯因貧賣寶刀,(四豪)半生湖洚分蹉跎。(五歌)春回池草吟魂覺,月在梅花瘦影高。(四豪)旅況又隨年事長,交情偏耐歲寒多。(五歌)頂斯標格逢人說,讀到新詩語更騷。(四豪)
宋·金履祥(1首)《進退格 送蘇金華解官東歸》勇學淵明賦歸去,豈隨巧宦效脂韋。(五微)居官但飲雙溪水,問圃寧無三徑資。(四支)碧落競騰鵰鶚興,秋風獨憶鱠魚肥。(五微)吾皇側席思賢德,會有徵書下赤墀。(四支)
宋·唐士恥(3首)《郊進退律 賦水鄉三實》(其一)根荄七竅倍玲瓏,(一東)產爾亭亭曲渚風。(一東)勇退霞衣香故在,駢生玉子味仍鍾。(二冬)人言太華標奇種,藕大如船想碧蓬。(一東)何待非常誇世俗,只今盤露已能穠。(二冬)
《郊進退律 賦水鄉三實》(其二)冰雪胸懷七澤姿,(四支)纖纖舞袖學雙飛。(五微)袢襟應念人間世,灌頂何如山上芝。(四支)荷葉巧偷鸚鵡背,蒓絲密綴燕雛衣。(五微)回塘相伴薰風裡,爭看臙脂黛綠施。(四支)
《郊進退律 賦水鄉三實》(其三)明珠久合蚌中生,(八庚)何事鴻頭亦炳靈。(九青)襟護重重殊襲復,星分顆顆倍晶明。(八庚)一車奇謗嗟成誤,十斛平量換合成。(九青)珍重櫻桃樊素口,致渠磊落更歌聲。(八庚)
宋·徐集孫 (1首)《雨中 用進退格》秋來天氣半晴陰,(十二侵)塊坐山窗一欠伸。(十一真)欲睡卻思妨官業,怕吟惟恐動鄉心。(十二侵)遠書難准衣仍薄,清俸無多橐慣貧。(十一真)個種關情畦稻熟,雨宜時降不宜霪。(十二侵)
宋·楊公遠(1首)《次黃山中 進退韻以餞》會聚渾無定,雲萍一樣觀。(十四寒)今朝酬俚句,明日隔重山。(十五刪)鴻便書須寄,秋期盟莫寒。(十四寒)算來無遠別,底用唱陽關。(十五刪)
宋·周必大(1首)《廷透用進退韻格賦奉祠喜罷感思詩次韻》壽宮均逸跨三年,(一先)諫紙停書剩幾番。(十三元)聞道君王開獻納,豈容公子散神仙。(一先)東華行踏京塵軟,南澗休貪釣石溫。(十三元)三字底須論十字,券錢何似給餐錢。(一先)
宋·楊萬里 (16首)《嘲淮風 進退格》絮帽貂裘莫出船,(一先)北窗最緊且深關。(十五刪)顛風無賴知何故,做雪不成空自寒。(十四寒)不去掃清天北霧,只來捲起浪頭山。(十五刪)便能吹倒僧伽塔,未直先生一笑看。(十四寒)
《過淮陰縣題韓信廟,前用唐律,後用進退格》(其二 進退格)鴻溝秪道萬夫雄,(一東)雲夢何銷武士功。(一東)九死不分天下鼎,一生還負室前鍾。(二冬)古來犬斃愁無蓋,此後禽空悔作弓。(一東)兵火荒余非舊廟,三間破屋兩株松。(二冬)
《過甓社諸湖,進退格,東西長七十里,南北闊》為愛淮中掌似平,(八庚)忽逢巨浸卻心驚。(八庚)怪來萬頃不生浪,凍合五湖都是冰。(十蒸)碧玉湖寬容我到,白銀地滑沒人行。(八庚)茲游只道清無價,清殺詩翁老不勝。(十蒸)
《過若山坊 進退格》綠漲空中幄,黃鋪地上雲。(十二文)風條鉤過轎,雨穟沒行人。(十一真)夾路桑千樹,平田稻十分。(十二文)澤行殊不惡,物色逐村新。(十一真)
《進退格 寄張功父、姜堯章》尤蕭范陸四詩翁,(一東)此後誰當第一功。(一東)新拜南湖為上將,更差白石作先鋒。(二冬)可憐公等俱痴絕,不見詞人到老窮。(一東)謝遣管城儂已晚,酒泉端欲乞移封。(二冬)
《九日招子上、子西嘗新酒,進退格》但令有酒對籬東,(一東)管得山名不是龍。(二冬)榨里潑醅迎節里,雨中移菊自城中。(一東)多時不飲今辭醉,一笑相懽古罕逢。(二冬)我輩明年當更健,不須子細看萸紅。(一東)
《明發生米市、西林寺,進退格》貪睡能無起,挑燈強未殘。(十四寒)舂聲忙野店,月色澹柴門。(十三元)又蹈黃塵路,前追紅葉村。(十四寒)秋衣那敢薄,病骨自難溫。(十三元)
《四月二十八日祠祿秩滿,喜罷感恩,進退格》隨牒江湖四十年,(一先)寄名台閣兩三番。(十三元)全家廩食皆天賜,晚歲祠官是地仙。(一先)匹似分司轉閑散,也無拜表及寒溫。(十三元)明朝更省毛錐力,十字名銜尚請錢。(一先)
《萬花川穀海棠盛開,進退格》四面周遭國艷叢,(一東)危亭頓在艷叢中。(一東)天開錦幄三千丈,日透紅妝一萬重。(二冬)積雨乍晴偏楚楚,東風小緩莫匆匆。(一東)為花一醉非難事,且道花醲復酒醲。(二冬)
《小憩土坊鎮新店,進退格》下轎逢新店,排門得小軒。(十三元)中間一棐兒,相對兩蒲團。(十五刪)椽竹青留節,檐茅白帶根。(十三元)明窗有遺恨,接處紙痕班。(十五刪)
《雪後寄謝濟公、材翁聯騎來訪,進退格》封胡連璧雨中來,(十灰)目送皈鞍悵獨回。(十灰)隱几讀書寒入骨,開門落雪皓平階。(九佳)急尋火閣溫雙手,自喚兒郎共一杯。(十灰)念汝野梅官柳路,地爐松葉買茅柴。(九佳)
《詠績溪道中牡丹二種·重台九心淡紫,進退格》紫玉盤盛碎紫綃,(二蕭)碎綃擁出九嬌饒。(二蕭)卻將些子鬱金粉,亂點中央花片梢。(三餚)葉葉鮮明還互照,婷婷風韻不勝妖。(二蕭)折來細兩輕寒里,正是東風折半包。(三餚)
《與長孺共讀東坡詩,前用唐律,後用進退格二》(其二 進退格)枉看平生多少書,(六魚)分明便是蠹書魚。(六魚)萬簽過眼還休去,一字經心恰似無。(七虞)急讀何如徐讀妙,共看更勝獨看渠。(六魚)麴生冷笑仍相勸,惜取殘零覓句須。(七虞)
《雨霽看東園桃李,行溪上,進退格》葯里關心正腹煩,(十三元)強排孤悶到東園。(十三元)行穿一一三三徑,來往紅紅白白間。(十五刪)繞樹仰看渾不見,隔溪回望不勝繁。(十三元)村村桃李家家柳,腳力酸時坐看山。(十五刪)
《自金陵得郡西歸,曉發梅根市,舟中望九華山,進退格》 山外雲濃白,峰頭日淺紅。(一東)橫拖一疋絹,直掃九芙蓉。(二冬)奔走來船里,提攜入袖中。(一東)寄言杜陵老,不用剪吳松。(二冬)
《再入城,宿張氏庄,早起,進退格》夢覺月如晝,誤驚天欲明。(八庚)起吹松葉燼,自點臼花燈。(十蒸)山轎已十里,譙門才四更。(八庚)腳根豈無火,須上也成冰。(十蒸)
【附三】題注為「葫蘆格」的全部古詩(僅一首):
宋·陳造 (1首)《次韻楊宰葫蘆格》生常信流坎,老不嘆漂零。(九青)雪後菊未死,雨餘山更青。(九青)仍煩析塵語,遠寄打包僧。(十蒸)政績隨詩價,多君日日增。(十蒸)
又: 宋·項安世兩首「轆轤格」: 《送李憲顴江陵師 雙轆轤格》表鉺計已決,艱難人盡非。(五微)猶煩使者斧,往載師臣旂。(五微)萬事本無事,一移無不移。(四支)因書漢三府,鳥盡木為遲。(四支)
《任以道總干生日 轆轤體》身長如玉臉如童,(一東)抱朴存真道氣沖。(二冬)隴上木牛新拄頰,篋中芸蠹舊蟠胸。(二冬)周正已報初陽匝,商曆方開遠算洪。(一東)不競紅塵桃李月,
雪中檜檜自舂容。(一東)
推薦閱讀:
所謂轆轤韻、進退韻、葫蘆韻,(也稱格、體)是指用鄰韻入律的一種律詩韻法。一般而言,律詩,除首句可入鄰韻外,四個韻字,必須一韻到底,不能押韻部以外的鄰韻,這是唐宋以來公認的律詩韻法。但是,自宋代開始以後,由於社會變革以及南北東西交流的日益頻繁,漢語語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詩韻而言,可能原來中古音韻系統中的不同韻部尤其是鄰韻之間的區別日益淡化,有的甚至融合接近以至於完全相同,漢語的聲韻系統也從宋代開始進入了所謂「近現代聲韻系統」。於是,在詩壇,不少詩人開始探索如何根據已經發生變化了的漢語聲韻系統來探索格律詩聲韻的變格與創新,試圖打破原來按中古音韻劃分的韻部來選擇韻字,擴大用韻的範圍。最初的探索也許就是所謂「鄰韻相押」。在這方面探索較多的是宋朝詩人項安世與楊萬里。而在他們的探索中,使用了「轆轤格」「進退格」來標明這種鄰韻入律的新的格律詩韻法。(誰最早使用「轆轤格、進退格」詞語的人,已無可考)
一、鄰韻入律 用鄰韻入律,在宋朝有很多詩人都有過這樣的探索。比如方岳,留下了7首鄰韻入律的律詩;項安世,留下了17首鄰韻入律的律詩;楊萬里,寫過更多的這樣的律詩,其他詩人如陸遊、蘇軾等也多多少少寫過這類律詩。可見當時的詩壇,確實有不少人在進行鄰韻入律的探索。 這種探索有一個顯著的共同點,探索的作品,普遍是在律詩的四聯四個韻字中(不含首句),三個韻字在同一部,而另一個韻字選擇用鄰韻,但這個鄰韻的韻字位置並不固定。可以是1、2、3、4聯的任何一個。如:
《同年董知縣席上》 宋·項安世十五年前玉頰紅,(一東)長安道上氣如虹。(一東)集英廓回含霄露,後市樓高枘海風。(一東)解後一涯俱潦倒,摩挲雙鬢各蓬忪。(二冬)酒邊更用分疏在,明在相看總是翁。(一東)(我查詢了方岳的通押律詩7篇、楊萬里的通押律詩25篇、項安世的通押律詩17篇,結果均如此……詩例太多,無法枚舉,有興趣者可自行查詢宋人律詩)。 要注意的是,這類某一聯韻字押鄰韻的律詩,作者並未標註任何提示,也未對其命名,更未對其作解釋。但可以看出,這些作品並非是作者的筆誤,而是有意的探索之作。
二、轆轤韻與進退韻 關於這兩個概念,近來經常有人提及,網上也有很多說法。一般認為這是兩種不同的鄰韻入律的韻法。這種說法,發端於宋朝嚴羽的《滄浪詩話》。嚴羽在《滄浪詩話·詩體》中說:「有轆轤韻者(雙入雙出)。有進退韻者(一進一出)」。於是,這兩個概念就成為後世談論通押韻法的圭臬。但是,嚴羽的這種說法可能也是道聽途說,並未經過嚴格的考證。後人又以訛傳訛,在嚴羽的基礎上亂加發揮,解釋所謂「轆轤韻」雙入雙出,就是律詩前兩韻用一個韻部,後兩韻用另一個相鄰的韻部;而「進退韻」一進一出,就是第一第三韻用一個韻部,而第二第四韻用相鄰的另一個韻部。但可惜的是,我所看到的網上這類貌似很有道理的說法,卻沒有任何舉例與考證,謬種流傳,讓很多詩詞愛好者很迷惑。 為此,我查詢了所有在詩題中標明「轆轤格」與「進退格」韻法的宋元明清的律詩,真相是:「轆轤韻」與「進退韻」根本就是一回事,是同一個概念。嚴羽首錯,後世都是以訛傳訛。 查到的詩題標明「轆轤格」的律詩,一共15首,試舉幾例看其韻法:
《餐雪 轆轤體》宋·方岳酒渴來時海不供,(二冬)山寒餐玉有奇功。(一東)柘漿滴處絲糕紫,冰碗擎將片腦忪。(二冬)透骨洗清煙火氣,滿腔頓著水晶宮。(一東)人間塵土何堪住,徑住瓊瑤第一峰。(二冬)
《東山避暑 用轆轤體》宋·陸遊避暑穿林隨所之,(四支)一奴每負胡床隨。(四支)望秋槁葉有先隕,未暮赫日無餘暉。(五微)輪囷離奇澗松古,勾輈格磔蠻禽悲。(四支)北岩竹間最慘栗,清嘯倚石真忘歸。(五微)
《城上野步 用轆轤體》宋·楊萬里守勁無遣暖,晴行失老懷。(九佳)葉飛楓骨立,萍盡沼喬開。(十灰)路好仍回首,泥殘敢放鞋。(九佳)登臨不須盡,留眼要重來。(十灰)
15首標明轆轤韻的律詩,除了項安世的2首外(後文將論及),其餘13首完全相同,韻法都是1、3韻一個韻部,2、4韻用鄰韻。(詳見【附一】)
再看「進退韻」。 詩題標明「進退韻」的律詩共26首,試舉幾例:
《次韻趙同年贈示 進退格》 宋·方岳半生湖海老元龍,(二冬)不肯函書問子公。(一東)蓬鬢此來真潦倒荷衣久已倦迎逢。(二冬)春風期集幾年夢,夜醉比鄰一笑同。(一東)已洗從前箏笛耳,豈堪奉缶雜倕鍾。(二冬)
《次黃山中 進退韻以餞》宋·楊公遠會聚渾無定,雲萍一樣觀。(十四寒)今朝酬俚句,明日隔重山。(十五刪)鴻便書須寄,秋期盟莫寒。(十四寒)算來無遠別,底用唱陽關。(十五刪)
《萬花川穀海棠盛開,進退格》 宋·楊萬里四面周遭國艷叢,(一東)危亭頓在艷叢中。(一東)天開錦幄三千丈,日透紅妝一萬重。(二冬)積雨乍晴偏楚楚,東風小緩莫匆匆。(一東)為花一醉非難事,且道花醲復酒醲。(二冬)
同樣是1、3一個韻部,2、4用鄰韻,與「轆轤韻」並無二致。(詳見【附二】 很明白,所謂「轆轤韻」就是「進退韻」,兩者都是同一個概念而名稱不同而已。嚴羽恐怕難逃謬誤之始作俑者之名。
三、葫蘆韻 不知自何時起,除了「轆轤韻、進退韻」外,又出現了所謂第三種律詩鄰韻通押的韻法,叫「葫蘆韻」,並且還有人註解為「上二下四」,意為上二韻一個韻部,下四韻換鄰韻,上小下大,狀似葫蘆云云,同樣沒有人考證舉例。嚴羽更未曾提及。 查詩題中以「葫蘆韻」命名的律詩,有宋至清,僅見一篇:
《次韻楊宰葫蘆格》 宋·陳造生常信流坎,老不嘆漂零。(九青)雪後菊未死,雨餘山更青。(九青)仍煩析塵語,遠寄打包僧。(十蒸)政績隨詩價,多君日日增。(十蒸)(此篇乃「次韻」,可見楊宰也有「葫蘆格」詩,惜已佚)
此律前二韻一個韻部,後二韻用鄰韻。這倒是符合嚴羽所謂的「雙入雙出」(嚴羽的雙入雙出是指「轆轤韻」,顯然有誤),但跟「上二下四」根本不著邊。而且,上二下四也很難理解其含義,律詩(並非排律)一共才四個韻(不含首句),哪來的二韻加四韻,還「狀似葫蘆」?
再看看上面提到的項安世的兩首詩題標明「轆轤韻」的律詩:
《任以道總干生日 轆轤體》宋·項安世身長如玉臉如童,(一東)抱朴存真道氣沖。(二冬)隴上木牛新拄頰,篋中芸蠹舊蟠胸。(二冬)周正已報初陽匝,商曆方開遠算洪。(一東)不競紅塵桃李月,雪中檜檜自舂容。(一東)
《送李憲顴江陵師 雙轆轤格》 宋·項安世表鉺計已決,艱難人盡非。(五微)猶煩使者斧,往載師臣旂。(五微)萬事本無事,一移無不移。(四支)因書漢三府,鳥盡木為遲。(四支)
第一首標明「轆轤體」、第二首標明「雙轆轤格」,而兩首的韻法則與「葫蘆韻」完全相同,雙入雙出。我猜測,第一首如果不是筆誤或傳抄有誤,那在項安世看來,轆轤韻就是雙轆轤韻,韻法特點就是雙入雙出。而同樣的韻法,陳造卻稱之為「葫蘆韻」。 無法查閱更多的這類韻法的律詩,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史上有這樣韻法的詩,作者也沒有給其命名標註。「雙轆轤韻」也好,「葫蘆格」也好,僅見孤證,不足為憑。
四、小結 第一、「轆轤韻」「進退韻」完全相同,並非兩個不同的概念。是宋朝詩人對律詩韻法的有意探索的結果,具體表現為律詩的1、3聯與2、4聯的韻字,分別用兩個相鄰的韻部押韻。俗稱「一進一出」。
第二、所謂「葫蘆韻」,也就是「雙轆轤韻」,應該是「雙入雙出」。而所謂「上二下四」則謬也。「葫蘆韻」韻法特徵為1、2聯與3、4聯分別用相鄰的兩個韻部押韻。但是,由於史上僅有孤證,此說不足為憑。
第三、關於鄰韻通押入律,不管是一韻入鄰,還是「轆轤韻、進退韻、葫蘆韻」,僅僅是宋朝少部分詩人的有意探索,但並未獲得當時主流詩壇的認可,而嚴羽所誤,極有可能也是因為這個不被認可、因而流傳不廣的原因,所以在《滄浪詩話》中不加考證,一筆帶過,導至謬種流傳。
第四、自元代至清代,詩壇也完全否定了宋代尤其是楊萬里的這種探索(他寫得最多)。查元明清詩,沒有一篇是以「轆轤韻」「進退韻」等標明韻法的律詩。可見,主流詩壇還是嚴守格律詩的原有韻法,堅持一韻到底,不得兼押鄰韻(首句除外)。
第五、到了當代,不知為何這類所謂的通押律詩又沉渣泛起,網上用「轆轤韻」寫律詩的人漸漸多了起來,無非以嚴羽為依據,卻不做任何考證,人云亦云。如果不是被人所誤,不排斥有人是故弄玄虛、賣弄學識。
【附一】題注為「轆轤韻」(轆轤格、轆轤體)的全部古詩:宋·方岳 (1首)《餐雪 轆轤體》酒渴來時海不供,(二冬)山寒餐玉有奇功。(一東)柘漿滴處絲糕紫,冰碗擎將片腦忪。(二冬)透骨洗清煙火氣,滿腔頓著水晶宮。(一東)人間塵土何堪住,徑住瓊瑤第一峰。(二冬)
宋·陸遊 (1首)《東山避暑 用轆轤體》避暑穿林隨所之,(四支)一奴每負胡床隨。(四支)望秋槁葉有先隕,未暮赫日無餘暉。(五微)輪囷離奇澗松古,勾輈格磔蠻禽悲。(四支)北岩竹間最慘栗,清嘯倚石真忘歸。(五微)
宋·周文璞 (1首)《轆轤體》野人無事時,(四支)(時,重字重韻。疑為筆誤或傳抄之誤。或為「日」字?)常誦極玄時。(四支)寫遍千山寺,吟行九曲溪。(八齊)誰為補天手,同是決雲兒。(四支 八齊)欲去無人問,今霄醉似泥。(八齊)
宋·柴望 (1首)《重到都門 俲轆轤體》兩年不作京華夢,重到湖山事已非。(五微)柳外晚風寒食節,花間天氣雨晴時。(四支)闌干獨憑鶯飛去,簾幕低垂燕未歸。(五微)欲托焦桐理心事,滿庭芳草又斜暉。(五微)(若按轆轤體,此韻字當用[四支]。此為唯一一首不合轆轤體之律。)
宋·項安世 (2首)《任以道總干生日 轆轤體》身長如玉臉如童,(一東)抱朴存真道氣沖。(二冬)隴上木牛新拄頰,篋中芸蠹舊蟠胸。(二冬)周正已報初陽匝,商曆方開遠算洪。(一東)不競紅塵桃李月,雪中檜檜自舂容。(一東)
《送李憲顴江陵師 雙轆轤格》表鉺計已決,艱難人盡非。(五微)猶煩使者斧,往載師臣旂。(五微)萬事本無事,一移無不移。(四支)因書漢三府,鳥盡木為遲。(四支)
宋·楊萬里 (9首)《碧落堂暮景 轆轤體》碧落堂中夕眺余,(六魚)一聲哀角裂晴虛。(六魚)滿城煙靄忽然合,隔水人家恰似無。(七虞)坐看荷山沉半脊,急歸道院了殘書。(六魚)意行花底尋燈處,失腳偏嗔小史扶。(七虞)
《城上野步 用轆轤體》守勁無遣暖,晴行失老懷。(九佳)葉飛楓骨立,萍盡沼喬開。(十灰)路好仍回首,泥殘敢放鞋。(九佳)登臨不須盡,留眼要重來。(十灰)
《寄題劉疑之墳山壯節亭 用轆轤體》見了廬山想此賢,(一先)此賢見了失廬山。(十五刪)胸中書捲雲凌亂,身外功名夢等閑。(十五刪,也入一先)一點目光牛背上,五弦心在鴈行間。(十五刪)欲吟壯節題崖石,筆挾風霜齒頰寒。(十四寒,也入一先)
《霜寒 轆轤體二首》(其一)滴地酒成凍,喧天鴉訴寒。(十四寒)窗風經怒響,簾日漏溫痕。(十三元)偶爾尋梅去,其如駐屐難。(十四寒)沙鷗腳不襪,故故踏水翻。(十三元)
《霜寒 轆轤體二首》(其二)今曉難離火,平生不擁爐。(七虞)只緣青女降,便與管城疏。(六魚)淡日明還暗,微暄有似無。(七虞)誰能忍寒得,苦死去看書。(六魚)
《夏日小飲,分題得菱,用轆轤體》不是齊堂觳觫生,(八庚)如何雙觝獨崢嶸。(八庚)犀中忽有紅尖角,天上也無甜底冰。(十蒸)只愛衣裳桃杏淺,誰知肌骨雪霜明。(八庚)酒徒苦問渠名姓,無姓無名字子陵。(十蒸)
《謝襄陽帥楊侍郎 轆轤體》合志同宗憶嗣清,(八庚)尋盟繼好感難兄。(八庚)關西伯起今夫子,後世子云重易經。(九青)金薤銀鉤詒妙墨,貂裘王札寄交情。(八庚)本朝未有楊家相,留待公歸兩兩星。(九青)
《中秋病中不飲二首,後一首用轆轤體》(其二)無風無雨並無雲,(十二文)今歲中秋盡十分。(十二文)畢竟冰輪誰為轉?碾穿玉宇不生痕。(十三元)坐看兒輩紛然飲,也遣先生半欲醺。(十二文)自是清樽負明月,不閞明月負清樽。(十三元)
《重九日雨仍,菊花未開,用轆轤體》良辰巧與賞心違,(五微)四者能並自古稀。(五微)恰則今年重九日,也無黃菊兩三枝。(四支)閉門倖免吹烏帽,有酒何須望白衣。(五微)政坐滿城風雨句,平生不喜老潘詩。(四支)
【附二】題注為「進退韻」(進退格、進退體、進退律)的全部古詩:
宋·方岳《次韻趙同年贈示 進退格》(其一)半生湖海老元龍,(二冬)不肯函書問子公。(一東)蓬鬢此來真潦倒,荷衣久已倦迎逢。(二冬)春風期集幾年夢,夜醉比鄰一笑同。(一東)已洗從前箏笛耳,豈堪奉缶雜倕鍾。(二冬)
《次韻趙同年贈示 進退格》(其二)鬼自揶揄劉伯龍,文窮斷不怨天公。(同上)諸侯王表今安用,中聖賢人時一逢。凡事無心從我拙,獨詩有癖與君同。檐花細雨從容夜,待發華鯨鏗鉅鍾。
宋·胡仲弓(1首)《次雪舟 進退韻》誰肯因貧賣寶刀,(四豪)半生湖洚分蹉跎。(五歌)春回池草吟魂覺,月在梅花瘦影高。(四豪)旅況又隨年事長,交情偏耐歲寒多。(五歌)頂斯標格逢人說,讀到新詩語更騷。(四豪)
宋·金履祥(1首)《進退格 送蘇金華解官東歸》勇學淵明賦歸去,豈隨巧宦效脂韋。(五微)居官但飲雙溪水,問圃寧無三徑資。(四支)碧落競騰鵰鶚興,秋風獨憶鱠魚肥。(五微)吾皇側席思賢德,會有徵書下赤墀。(四支)
宋·唐士恥(3首)《郊進退律 賦水鄉三實》(其一)根荄七竅倍玲瓏,(一東)產爾亭亭曲渚風。(一東)勇退霞衣香故在,駢生玉子味仍鍾。(二冬)人言太華標奇種,藕大如船想碧蓬。(一東)何待非常誇世俗,只今盤露已能穠。(二冬)
《郊進退律 賦水鄉三實》(其二)冰雪胸懷七澤姿,(四支)纖纖舞袖學雙飛。(五微)袢襟應念人間世,灌頂何如山上芝。(四支)荷葉巧偷鸚鵡背,蒓絲密綴燕雛衣。(五微)回塘相伴薰風裡,爭看臙脂黛綠施。(四支)
《郊進退律 賦水鄉三實》(其三)明珠久合蚌中生,(八庚)何事鴻頭亦炳靈。(九青)襟護重重殊襲復,星分顆顆倍晶明。(八庚)一車奇謗嗟成誤,十斛平量換合成。(九青)珍重櫻桃樊素口,致渠磊落更歌聲。(八庚)
宋·徐集孫 (1首)《雨中 用進退格》秋來天氣半晴陰,(十二侵)塊坐山窗一欠伸。(十一真)欲睡卻思妨官業,怕吟惟恐動鄉心。(十二侵)遠書難准衣仍薄,清俸無多橐慣貧。(十一真)個種關情畦稻熟,雨宜時降不宜霪。(十二侵)
宋·楊公遠(1首)《次黃山中 進退韻以餞》會聚渾無定,雲萍一樣觀。(十四寒)今朝酬俚句,明日隔重山。(十五刪)鴻便書須寄,秋期盟莫寒。(十四寒)算來無遠別,底用唱陽關。(十五刪)
宋·周必大(1首)《廷透用進退韻格賦奉祠喜罷感思詩次韻》壽宮均逸跨三年,(一先)諫紙停書剩幾番。(十三元)聞道君王開獻納,豈容公子散神仙。(一先)東華行踏京塵軟,南澗休貪釣石溫。(十三元)三字底須論十字,券錢何似給餐錢。(一先)
宋·楊萬里 (16首)《嘲淮風 進退格》絮帽貂裘莫出船,(一先)北窗最緊且深關。(十五刪)顛風無賴知何故,做雪不成空自寒。(十四寒)不去掃清天北霧,只來捲起浪頭山。(十五刪)便能吹倒僧伽塔,未直先生一笑看。(十四寒)
《過淮陰縣題韓信廟,前用唐律,後用進退格》(其二 進退格)鴻溝秪道萬夫雄,(一東)雲夢何銷武士功。(一東)九死不分天下鼎,一生還負室前鍾。(二冬)古來犬斃愁無蓋,此後禽空悔作弓。(一東)兵火荒余非舊廟,三間破屋兩株松。(二冬)
《過甓社諸湖,進退格,東西長七十里,南北闊》為愛淮中掌似平,(八庚)忽逢巨浸卻心驚。(八庚)怪來萬頃不生浪,凍合五湖都是冰。(十蒸)碧玉湖寬容我到,白銀地滑沒人行。(八庚)茲游只道清無價,清殺詩翁老不勝。(十蒸)
《過若山坊 進退格》綠漲空中幄,黃鋪地上雲。(十二文)風條鉤過轎,雨穟沒行人。(十一真)夾路桑千樹,平田稻十分。(十二文)澤行殊不惡,物色逐村新。(十一真)
《進退格 寄張功父、姜堯章》尤蕭范陸四詩翁,(一東)此後誰當第一功。(一東)新拜南湖為上將,更差白石作先鋒。(二冬)可憐公等俱痴絕,不見詞人到老窮。(一東)謝遣管城儂已晚,酒泉端欲乞移封。(二冬)
《九日招子上、子西嘗新酒,進退格》但令有酒對籬東,(一東)管得山名不是龍。(二冬)榨里潑醅迎節里,雨中移菊自城中。(一東)多時不飲今辭醉,一笑相懽古罕逢。(二冬)我輩明年當更健,不須子細看萸紅。(一東)
《明發生米市、西林寺,進退格》貪睡能無起,挑燈強未殘。(十四寒)舂聲忙野店,月色澹柴門。(十三元)又蹈黃塵路,前追紅葉村。(十四寒)秋衣那敢薄,病骨自難溫。(十三元)
《四月二十八日祠祿秩滿,喜罷感恩,進退格》隨牒江湖四十年,(一先)寄名台閣兩三番。(十三元)全家廩食皆天賜,晚歲祠官是地仙。(一先)匹似分司轉閑散,也無拜表及寒溫。(十三元)明朝更省毛錐力,十字名銜尚請錢。(一先)
《萬花川穀海棠盛開,進退格》四面周遭國艷叢,(一東)危亭頓在艷叢中。(一東)天開錦幄三千丈,日透紅妝一萬重。(二冬)積雨乍晴偏楚楚,東風小緩莫匆匆。(一東)為花一醉非難事,且道花醲復酒醲。(二冬)
《小憩土坊鎮新店,進退格》下轎逢新店,排門得小軒。(十三元)中間一棐兒,相對兩蒲團。(十五刪)椽竹青留節,檐茅白帶根。(十三元)明窗有遺恨,接處紙痕班。(十五刪)
《雪後寄謝濟公、材翁聯騎來訪,進退格》封胡連璧雨中來,(十灰)目送皈鞍悵獨回。(十灰)隱几讀書寒入骨,開門落雪皓平階。(九佳)急尋火閣溫雙手,自喚兒郎共一杯。(十灰)念汝野梅官柳路,地爐松葉買茅柴。(九佳)
《詠績溪道中牡丹二種·重台九心淡紫,進退格》紫玉盤盛碎紫綃,(二蕭)碎綃擁出九嬌饒。(二蕭)卻將些子鬱金粉,亂點中央花片梢。(三餚)葉葉鮮明還互照,婷婷風韻不勝妖。(二蕭)折來細兩輕寒里,正是東風折半包。(三餚)
《與長孺共讀東坡詩,前用唐律,後用進退格二》(其二 進退格)枉看平生多少書,(六魚)分明便是蠹書魚。(六魚)萬簽過眼還休去,一字經心恰似無。(七虞)急讀何如徐讀妙,共看更勝獨看渠。(六魚)麴生冷笑仍相勸,惜取殘零覓句須。(七虞)
《雨霽看東園桃李,行溪上,進退格》葯里關心正腹煩,(十三元)強排孤悶到東園。(十三元)行穿一一三三徑,來往紅紅白白間。(十五刪)繞樹仰看渾不見,隔溪回望不勝繁。(十三元)村村桃李家家柳,腳力酸時坐看山。(十五刪)
《自金陵得郡西歸,曉發梅根市,舟中望九華山,進退格》 山外雲濃白,峰頭日淺紅。(一東)橫拖一疋絹,直掃九芙蓉。(二冬)奔走來船里,提攜入袖中。(一東)寄言杜陵老,不用剪吳松。(二冬)
《再入城,宿張氏庄,早起,進退格》夢覺月如晝,誤驚天欲明。(八庚)起吹松葉燼,自點臼花燈。(十蒸)山轎已十里,譙門才四更。(八庚)腳根豈無火,須上也成冰。(十蒸)
【附三】題注為「葫蘆格」的全部古詩(僅一首):
宋·陳造 (1首)《次韻楊宰葫蘆格》生常信流坎,老不嘆漂零。(九青)雪後菊未死,雨餘山更青。(九青)仍煩析塵語,遠寄打包僧。(十蒸)政績隨詩價,多君日日增。(十蒸)
又: 宋·項安世兩首「轆轤格」: 《送李憲顴江陵師 雙轆轤格》表鉺計已決,艱難人盡非。(五微)猶煩使者斧,往載師臣旂。(五微)萬事本無事,一移無不移。(四支)因書漢三府,鳥盡木為遲。(四支)
《任以道總干生日 轆轤體》身長如玉臉如童,(一東)抱朴存真道氣沖。(二冬)隴上木牛新拄頰,篋中芸蠹舊蟠胸。(二冬)周正已報初陽匝,商曆方開遠算洪。(一東)不競紅塵桃李月,
雪中檜檜自舂容。(一東)
推薦閱讀:
※參遇話手作——美哉!葫蘆也能玩出花
※他一生下來,命運就把他捏成了一個段子手的胚子
※葫蘆的用處
※葫蘆俠三樓值得玩嗎?
※文玩小葫蘆的爆笑故事
TAG:葫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