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價值的變遷

太極拳發展中價值取向的變遷

虛無子

 

太極拳拳學體系的開創

在張三丰之前的幾百年間,已有一些養生家、武術家們集養生術、武術之精華,逐步積累、創編內家拳術,張三丰集大成而創「十三勢」——王宗岳統一拳名以前的太極拳名稱。

張三丰以道家養生學家和內家拳術家的廣博學說和深厚功底,在創造太極拳術的同時,根據老子及道家學說開創了太極拳的拳學理論,又經幾代太極宗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宗岳),以易經、太極陰陽學說並吸收武、道、釋、儒、醫等有關理論,逐步積累構成了太極拳的拳學體系。1921年左右,以徐致一、許禹生等為代表的一些知識分子,以科學立說研究國術,用心靈術、生理學、物理學、力學、幾何等當代科學闡述拳理,開創了用現代科學研究太極拳的新紀元 。現代科學的融入太極拳的拳學體系的研究方法,一直沿續至今,至使太極拳的拳學體系漸至完善。

同時,不同時代的價值觀念也必然地影響著太極拳拳理、拳術的發展和演變,太極拳也就表現出一定的時代特徵。

一般地說太極拳在技擊防身、健身養生等方面具有非凡的功效。但是,由於人們價值取向的不同,對太極拳拳理的哲學理性、拳術的武學結構、功法的養生學特徵有所側重或偏頗,太極拳鍛煉的功效也可能有所不同。

因此,回顧不同歷史時價值取向的變遷對太極拳發展的影響,將有助於我們全面正確地理解太極拳的拳學理論,科學、合理、正確地進行太極拳運動的鍛煉,最大限度地發揮人體身心潛能,以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的健身、技擊效果。

 

張三丰創十三勢——文體武用

張三丰(1274年~) 道教隱仙派猶龍六祖,按照現代的說法是養生學家,生命科學研究者。他根據老子大道及道派養生術創造的"十三勢",是以養生為基礎,文體武用,融養生與武技於一體。

"十三勢"的技擊、健身功能正合適於當時民間御賊保身、健身養生的需要,所以得以長期在民間廣為流傳,並先後有過"三世七"、"先天拳"、"後天法"、"長拳"、"小九天"等不同名目,但其拳學體系突出了太極拳的文體武用。約經百年左右才傳王宗岳。

 

王宗岳的太極拳價值觀——益壽延年

王宗岳得張三丰真傳,為建立太極拳的拳學體系有重大貢獻。著有《太極拳論》,他第一次以"太極拳"統一拳名。王宗岳以教書為業,所以他對太極拳的價值取向主要是健身養生。他在《太極拳論》和《十三勢歌》中,強調了太極拳注重內外兼修,富有哲理地闡述了太極拳注重意氣運動的修鍊方法。他告誡後學:「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陳王廷為平亂而學拳

陳王廷是一個地方武官,他在一次奉命平亂時,遭到李際遇部將蔣氏的抵抗。蔣氏以內家拳法之理,總結整理少林拳派太祖紅拳、長拳、戚氏拳,而創忠義拳法,能百步趕兔。陳王廷不能勝。

時代和職業的需要決定了陳王廷以武技判別拳術優劣的價值觀,所以他深愛蔣氏的武藝。李際遇事敗後,陳王廷藏匿蔣氏,尊其為武術把式(人稱蔣把式),以傳授忠義拳。忠義拳傳陳溝時改名為砲捶,即今之陳式太極拳第二路。故砲捶擅長於技擊。

陳王廷以武技為價值取向、強調太極拳的技擊功能的思想突出地反映在他的拳論著作中,並為陳氏後人所繼,至今二路砲捶習者甚多。

 

蔣發傳拳陳長興——乃文乃武七十二式

將王宗岳太極拳傳至陳溝的是蔣把式之子蔣發。蔣發是王宗岳唯一的弟子,他將王宗岳所傳的乃文乃武七十二式大架傳給陳長興。

陳長興授徒數十人,在傳授七十二式大架的同時,視學員性情各異,也曾教過拳勢剛勁的陳式老架一路太極拳和二路砲捶以及砲捶長拳。陳長興的弟子楊露禪也是按學員素質傳,因材施教,這就是以後太極拳發展分支的起因所在。

 

保鏢和拳師的價值取向——武技的重要性

冷兵器時代,武術在國家的兵戎戰事、社會的防身保家都十分重要。

保鏢和授拳的行業化,也是造成以武技為價值取向原因。以鏢師、拳師為了維護其與收益密切相關的武壇地位,不得不以武技"無敵手"為其追求。在他們看來太極拳的價值是技擊性。

當今市場經濟下重又興起授拳行業,有的的確是為了培養人才,練武育德,但也難免出現少數以商業利潤為目的者。

 

楊祿禪的價值觀——從 "無敵"到"制敵保身"

楊露禪學拳是為了提高技擊水平,他"三下陳家溝"就是以"無敵"為追求目標。他的這一價值觀一直保持到中年。中年以後,以"制敵保身"訓導弟子。

 

楊祿禪價值觀的升華——產生了楊式太極拳

四十歲以後,楊露禪到北京教拳,任旗營武術教師。這時期,冷兵器作用消退、火器興起, 一些知識分子提出"強民身,救弱國";跟他學拳的一些體弱有病的人,變得肥壯健康了。這些,使楊祿禪對太極拳的健身作用的認識升華到一個社會效益的高度,他的太極拳價值觀由"制敵保身"上升到"強民身,救弱國"。

價值取向的變化使楊露禪從新學習王宗岳"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教導,重新審視他從陳長興那裡學來的陳式太極拳,並加以研究改革,摒棄了原有套路中的竄蹦跳躍,騰挪閃戰等動作,創編出適合於強身健體的、身法靈活、步法緊湊的小架太極拳,傳其次子班候。又以速度均勻、步法沉穩的中架太極拳,傳其三子健候。健候又傳其子兆清(字澄甫)。經過楊氏三代人的努力,經歷約五十年,最後由楊澄甫定型為楊式大架太極拳,從此太極拳回歸到文體武用、走向群眾性體育運動鋪平了道路。

 

太極拳從門戶武術走向大眾體育

楊式大架太極拳動作柔和勻緩,姿勢舒展大方,無跳躍發力,無高難度動作,適合各種年齡層次、不同體質狀況的人鍛煉,是其成為大眾體育的基礎。

楊氏後裔以及楊門弟子徐致一、許禹生等,繼承師門傳統,以"強民身,救弱國"為目的,創辦體育研究社推廣普及太極拳,開太極拳走出門戶,為全民健身運動服務之先河。

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體委及有關部門組織推廣太極拳運動,做了不少工作,使太極拳普及全國,傳布到國外,開創了千百萬人參加太極拳運動的生動局面。

1956年原國家體委編製了24式簡化太極拳,1957年又整理推廣了楊式太極拳(俗稱88式),並以各種形式大力推廣太極拳運動。太極拳的推廣,正好適應現代工作節奏緊張的人群,和中老年人群的健身需求,太極拳成了街頭公園、健身場地千百萬群眾的主要健身項目,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但是,當今太極拳界看待太極拳的價值也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因此,太極拳的鍛煉功效也會有所不同。

現代太極拳的價值取向

重建門戶——練功夫

不說當今授拳行業的個別歪門邪道,單論以經濟利益為價值取向而重建門戶的太極大師們。他們可能是參加比賽、打擂台拿過獎牌,或者也練成點真功夫。但是在經濟利益價值取向驅使下,他們(包括其弟子們)練真功夫、拿獎牌、顯本事,是為了維護大師形象和門戶照牌。他們必須在使力鬥巧上做功夫,練的是功夫性太極拳。

功夫性太極拳鍛煉者,必須注重使力技巧的鍛煉;鬆柔、虛靜成了使力鬥巧的基本功。技擊性太極拳家,如果重視這個基本功的訓練,也能得到了健身的"副產品",所以就產生了很多高壽的太極拳家;然而,有些人終身在使力鬥巧上做功夫,疏於養生。

不能預言疏於養生的當代"太極拳家",歷史的教訓是可以借鑒的。曾經有人列舉了四位太極宗師的有生年齡在53歲至57歲之間,而提出對太極拳延年益壽的質疑,我想從這裡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比賽和表演

太極拳比賽和表演,對太極拳的發展和演化也有導向作用。

組織比賽的本意是為了推廣普及太極拳運動,提高全民體質,有好的導向作用,取得了社會效益。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偏向。

除了上述所說的被少數人利用為商業性牟利的手段外,還有就是比賽和金牌導致太極拳的表演性追求和藝術化傾向。太極推手、散手比賽導致偏重於技擊性鍛煉。套路比賽導致強調顯形與亮相。因為他做拳的目的是給別人看的,不然就得不到金牌和掌聲。所以他們把"重意不重形"、"用意不用力"的練拳原則改變為"重形練藝"、"意力雙修"的鍛煉方向,走上了形藝和技藝的追求道路。肢體柔韌性成了基本功,因而也能健身。套路比賽的金牌得主,往往不敢參加推手比賽,參加推手比賽者往往疏於套路,可見他們鍛煉的偏面性。 

健身與養生

這裡所說的鍛煉性太極拳,是以健身、養生為目的。他們以達到自身健康為目標,因而既無鬥巧的必要,也無競藝的負擔,他們自由自在地由著性子鍛煉,他們成了當今太極拳運動的主流。

國家體委和有關部門、團體,以各種形式大力推廣太極拳運動,使太極拳從門戶走向了街頭公園的健身埸地,由陽春白雪變成了下里巴人,和者極眾,動員了各階層人士,老弱婦孺都能上陣,形式了浩浩蕩蕩的鍛煉大軍。開闢了太極拳走向全民健身運動的時代,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推薦閱讀:

太極拳的剛柔
陳鑫太極拳解
黃帝內經養生精要——李鴻義解讀黃帝內經首篇上古天真論
還原太極拳譜之本貌:王宗岳《太極拳論》校譯詮釋 上 (王志遠)
太極拳講義

TAG:價值 | 太極拳 | 太極 | 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