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功譯解----太極拳
[轉] 內功譯解
轉載自 暗行 烏衣 轉載於2010年02月10日 10:01 閱讀(13) 評論(0) 分類: 拳經
舉報
練拳就要會發內勁兒。欲發內勁兒則必先練內功。練內功的主要方式是練氣。練氣時必須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 拳經云: 「內功之傳,脈絡甚真。不知脈絡,勉強行之,則無益而有損。前任後督, 氣行滾滾,井,池雙穴,發勁循循。千變萬化,不離乎本。得其奧妙,方嘆無艱。電尾升氣,丹田煉神, 氣下於海,光聚天心。」- - 脈絡為人體內真氣運行的軌道,練氣而不懂脈絡,猶如興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勢之大小,盲目行之,沒有不出毛病的。人身脈絡主要的有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其中最根本的則是前任後督兩脈。任脈在前,起於承漿穴沿喉頭,胸骨柄、劍突、直下至陰前高骨。督脈在後,起於尻尾(尾巴骨),土至命門(與肚臍,前後相對),再上至夾脊(背後兩片扇子骨的正中)過大椎、泥丸(即百會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小腹正中為氣海,武術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體的中心,又是人體經絡場的重要場源,氣聚於氣海之後,就會沿經絡運行。額上正中謂之天心。氣自龜尾上升經百會沿任脈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氣足則化而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嶗山道士匡常修有雲, 「神者身之本,氣者神之主」即指此也。肩頭正中為肩井穴,肘頭分中為曲池穴,此二者為周身發勁之所。散打中之所以有「點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對方之發力也。-
- 既明脈絡之後,還須講究姿勢,此即氣功中所謂「調身』是也。正確的姿勢才能有助於內氣按正確的軌道運行。.對於姿勢,拳經中有明確規定:「頭正而起,背圓而正,肩平而順,胸出而閉。足豎而穩,膝曲而伸,檔深而藏,脅開而張。」形意拳內功雖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為主。上邊一段話主要是針對站功講的。可是無論練哪種功,在姿勢上都應正頭起項,壯麵凝神,肩松胸出背圓,前身微微有收斂之形,此乃練內功之真正訣竅。- - 形意拳內功的呼吸法,即「調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後天法」。氣路是走的「混元氣」而不是「經絡氣」。即並不按十二正經的順序行氣。這在拳經上也有明確說明: 「先吸後呼,一入一出『先提後下,一升一伏。內收丹田,氣之歸宿。吸入呼出, 勿使有聲。」又曰:「下收穀道,上提玉樓,或立或坐,吸氣於喉,以意送下,斷至底收。升有升路,脅骨齊舉,降有降所,氣吞俞口。」所謂提,即是引氣上升,所謂下,即是導氣下降。下降之氣必會漸縮漸小,伏于丹田之內。耳後高骨,拳家叫作玉樓,並不是針灸穴位;俞口位置在背後上部自大椎到夾脊這一段,拳家統稱之曰俞口,非穴位也現在先將坐功和站功(即站樁)的姿勢與行氣分別介紹於下練坐功時,可以盤膝靜坐於榻上,閉目紺口,舌頂上顎,兩手內外勞宮穴相對,置於小腹上。也可以坐在板凳上,以兩腳踏地兩大腿能放平為宜。兩手可分別放在兩大腿上,掌心朝下。仍要閉目紺口, 舌頂上顎。調息時,一出—入,皆從鼻孔,要均勻細長,好似肺部不動只用肚臍呼吸一般。氣定後,即吸氣一口,以意領之自湧泉沿兩大腿而上升入丹田,再上升入兩脅。脅骨即上舉,將氣送達耳後高骨——即上提玉樓是也。再上達於百會。降氣時,隨呼氣即以意領之,從百會降至印堂,經人中入口內,再由舌而至喉。故必以舌頂上顎去接氣。然後自喉通至後背,即所謂「氣吞俞口」是也。自後背直穿出前心,沿任脈降至丹田。丹田氣足,則向下經會陰過尾閭,故必須內收穀道以通氣路,尾骨還要向前向上兜轉,叫作「提肛縮腎」,則氣可直上過命門,夾脊,玉枕,而達泥丸(即百會,道家叫泥丸宮)。玉枕穴在腦後高骨稍後處,也是內氣不易通過之處,要以目內視頭頂,慢慢引導之。如此循環,周流不息,這就是小周天法。拳經上對這一段行氣之法有如下的敘述:- - 「緊攫穀道內中提,尾間一起縐節骨,玉枕難過目視鼎,來到丹田存消息。悉心搭通鵲橋路,十二時中降地池。鎮住心猿拴意馬,要立丹田海底基。一時快樂無窮盡,返本還元心自己。久練自成全剛體,百病皆除如童予。」收功時,將氣收于丹田,覺氣漸收漸小,如龍蟄虎伏而藏於斯。然後以意送下,直至湧泉。收住。- - 形意拳內功之站功,也叫樁功。一般人常練的有「三體式」(又名三才式)和「渾元樁」 (又名乾坤樁)兩種;前者適用於青少年,後者適用於老年人。- - 練三體式,姿勢如同定步劈拳。開始時,兩足跟相併,兩足尖外開45度一60度左右,兩腿微屈,膝蓋與足尖上下相對,兩手握拳,緊靠大腿外側,拳眼向內。然後右拳上提,邊提小臂邊外旋,緊貼著右肋由前向上鑽出,吸氣隨之上升。吸氣盡時,拳高與鼻平,拳心向面部.呼氣時,左拳上提,小臂外旋,由左肋旁擦身向前自右拳上劈出,右拳同時變陽掌下按置於右日月穴旁(右軟肋下高與臍平)。與此同時,左足向前邁出一步,與右足相距約兩腳半之遠。前腿斜直,膝微彎,膝蓋在足跟上與足尖對準。後腿微屈,膝蓋在足尖正上方。尾骨與後足跟上下相對。形式上要作到外三合。全身重量分在兩腿之上,前三後七。隨即自大椎開始,將脊椎骨逐節向下依次鬆開,尾骨向前向上兜翻,內中意,氣,力三合,思想高度集中,將神凝聚於「天心」,目視前方,定若鐘鼎。拳經云:「目視鼎,棄視臍,處處行遲不可移,徹開二六連環鎖,一點靈光吊在眉。」即指此也。(頸椎7節,胸椎12節,腰椎5節,共24節,道家叫24樓,也叫12對連環鎖。)-
- 站樁雖系靜功,且不可獃滯。要氣勢騰挪,伏如橫弩,動若發機。以意領氣隨自己的意志活動,吸上呼下。欲上則上,欲下則下,呼吸陰陽,純任自然,毫無阻滯不通之處。吸氣時猶如一人張弓,萬夫拔河,渾身上下毛髮皆開,氣上升而內臟緊縮,呼氣時氣下降,內臟亦隨之鬆弛。這是初學者站立不動的練法,既可為形意拳築基,又可祛病延年。- - 渾元樁是一種老幼咸宜的練法,形意拳家年老時多練此功。拳諺「少練三體式,老來渾元樁」即指此而言。渾元樁的練法是:兩足平行開立,寬與肩齊,腳趾抓地,足心空涵。兩臂向前抬起,如抱球狀,高與胸齊,不要用力。兩腿微屈,仍是頂頭豎項身正肌松,意誠而正,氣下少腹。站好後,頭腦清空『麈不染,天君穩坐,萬念俱消。四肢輕鬆,腹空空如久飢之狀,聽氣血自然流行。待性定之後,即以意領氣,自天心而華蓋,盤旋膻中,下中庭,走巨闕,過石門而入于丹田。氣通之後,兩臂即可自然下落,左手內勞宮復于丹田之上,右手掌心加蓋於左手背上,內外勞宮相對。松肩,墜肘,心空,腹實。呼吸逐漸深長,勻細,若有若無。久之自覺有一股熱流由上而下,入于丹田。這是調息行氣的初步過程。每天要堅持半小時以上,切勿間斷,至少練半月之久。待調息行氣之功收到明顯效果時,氣注丹田之內,要守而不失,達到中庸上所說的:「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的境地。此後,呼氣時不要再用意往下送,要微微聽其靜止,以免發熱太過,壯火食氣。練之日久功深,有時會出現真氣衝動現象,不自覺地神經興奮,開始某一局部跳動,繼而手舞足蹈,轉身搖頭,或自動打出各種拳式。十幾分鐘以後,自己便會慢慢停止,恢復正常。這是練功中的正常現象。對此種真氣衝動現象既不可強求,也不能橫加制止,要聽其自然。這種情況每每發生於精神旺盛,興高采烈,俗塵清掃的境界之中。- - 當靜功(樁功)練有一定基礎之後,即可加練動功。「動功」也叫「行動」或「練功」。是動中求靜,內外合一,行氣與走勁並重的練法,是內功比較高級的階段。既要走勁兒,便不可不先明「勁路」或「勁功」。拳經雲:「足既動,膝用力,前陰縮,兩脅張。氣調而勻,勁松而緊。」- - 「曰通,勁之順;曰透,骨之速。通透、往來無阻隔也。」- - 「曰穿,勁之連,曰貼,勁之絡。穿貼,橫豎連絡無間也。」-
- 「曰松,勁之漁"曰悍,勁之蘋。松如繩之系,悍如水之清。」- - 「曰合,勁之一"曰豎,勁之轉。周身如一,橫豎斜纏也。」- - 「按肩以練步,*臀以豎膝,圓檔以豎胯,提胸以下腰,提頦以正項,貼背以轉斗,松肩以出勁。- - 曰橫勁曰豎勁, 變之分明。橫以濟豎, 豎以橫用。五氣朝元,周而復始,四肢元首,收納甚妙。」- - 以上便是拳經所載的行氣與走勁結合的練法要領,甚費理解。現依個人體會稍加解釋:-
- 練動功時,形式不拘一格。一般採用五行拳與八字勁功相結合,以內氣帶動外形,以暗勁運化周身的練法。通,透,穿,貼,松,悍,合,堅,是形意拳的八個勁。一出手要八勁俱全,要哪個有哪個。拳式之銜接變化,隨意而為。凡一舉手,眼看虎口穴,下頦往前用力,脊背塌下,則氣自湧泉直上泥丸,下明堂,灌兩目。其氣走鼻孔,泄出時便納入丹田(放力時氣沉丹田)。凡一舉步,兩外虎眼極力向內,兩內虎眼極力向外,膝要屈,尾中大筋極力要伸直,四面相交,周身三力相合(成平衡力系)用力一扭,則湧泉之氣可騰然而從中透出矣。按肩是兩肩井穴之勁向下塌,沉至湧泉:*臀是兩臀極力貼住,向內卷勁,襠要極力向外橫掙,但有其勁而無其形,謂之圓襠。前胸提起,腰自塌下,下頦內收,項自豎起。兩斗背骨用力貼住,勁自臍下而出,經六腑轉過斗背骨而回。將兩個肩井穴軟意鬆開,勁自然可以放出去。足一動,膝用力,前陰向回縮,即所謂縮腎也,兩脅外張,小腹內收,足落氣沉(小腹外凸),肩松,勁發。勁路則橫豎斜纏,互為補充,周身連絡如一而變化分明。運動中,肩背要圓活松靜,襠胯要靠緊,用力要以意出之,以氣騰之,以神足之。行氣要『五氣朝元」,才能以氣催力。所謂五氣朝元,也就是大周天功。行氣時,分五路進行:一運真氣自。丹田沿大腿內側下於足底,復自外側上升于丹田。二運真氣自背骨膊里出於手,復自六腑轉回于丹田。一升一降,結合沿任督的小周天運行,並行不悖,周流不息。鼻有呼吸,氣有升伏,勁有吞吐,三者緊密結合。息息相通,隨心所欲。無入而不自得也。- - 拳經在「內功」部分最後總結性地說:「煉神鍊氣,返本還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頭足上下,交接如神。靜生光芒,動則飛騰。氣騰形隨,意,勁,神同。 神帥氣, 氣帥形,形隨氣騰。」- - 這一段講的既是氣功即內功的本質,也是內功的效應。煉神鍊氣,即「鍊氣化神,煉神還虛」之意。也就是郭雲深先生所說的形意拳三層功夫的第二、三層。是高級階段。其鍛煉的結果乃是「返本還元」,「百病皆除如童子」。練動功的始終,總是胸要虛涵,腰腹要松而實,這叫做「心腎相交,水升火降」。道家叫做「陰陽易位」。塌肩井,提胸下腰,龜尾上翻,下氣,聚勁,練步……都是為了使胸虛而空,腹松而實的措施。亦即「腎水上潮,以濟心火」之意。練功要注意開,合,鼻之呼吸為開合,手之出入為開合,身之縱橫為開合,勁之蓄髮為開合。無論採取的式子多少,練習的時間長短,動作往來的快慢,總要內外合一,順乎自然。勢有動轉變化,鼻有吸入呼出,氣有吞吐升伏,勁有鬆緊蓄髮,這一切都要適合個人情況,而後才能自然。神運經說「縱橫者,脅中開合之式, 飛騰者,丹田呼吸之間,進退隨手之出入,來去任氣之自然。」這便是對練動功很好的寫照。所謂「飛騰』並不是飛翔,而是指氣之深微,即行氣如九曲珠,如涓涓流水,無隙而不入,無微而不到,氣貫全身之謂。功夫進入深妙階段,練靜功時,氣可自天心出來下行再入于丹田,在額前產生一片光明。氣功家巨贊對此最有切身體會,曾有專門論述。練動功時,則氣在身內任意飛騰,周流無間,意氣力自然結合,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這即是內功的高級階段。- |
推薦閱讀:
※陳式太極拳的特點
※陳氏太極拳小架如何用意——小架心法
※看李仲軒解讀不一樣的內家拳核心要素!
※中原一個村莊,濃縮一部中華太極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