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金剛經論》選讀

《佛說大乘金剛經論》選讀

金剛經四句偈義出處

(本篇為善祥比丘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前言

上網去搜尋《金剛經》之四句偈,共有234,000個相符合此名詞,但只有三個出處似與真正四句偈義相同者,一是法爾禪修中心網上解釋《金剛經》四句偈義理文 章,二個是私人部落格裡的文章。可知《金剛經》四句偈義還是甚少人知道其真實義,此四句偈名為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但不知道的人說是《金剛經》中廿六 品之「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也有人說卅二品裡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更有人說是《金 剛經》中任何四句都可稱是四句偈。不管如何說,提到《金剛經》中之四句偈,或是《金剛經》中任何四句,都是表法的一個名相而已,而真正四句偈義是表修行次 第與果位的真實理,兩者根本是大不一樣的。

此真正四句偈義是出自《佛說大乘金剛經論》裡,此部經論未被收入大正藏裡,故少有人看到。我們所擁有的版本是羅浮山朝元洞藏板─廈門大史巷吳寶文承刊,民國十六年元月翁國鎮重刊,民國八十年元月再版。

因《金剛經》裡頭在第八品、十一品、十二品、十三品、廿四品、卅二品等六處都提到四句偈,能為人解說其功德無量無邊,但經文中從無詳細說到四句偈義,因此 會聽法者都是大菩薩及有成就的善男子等。此四句偈義能明確導出,是文殊師利菩薩在《佛說大乘金剛經論》中為眾生所問,論中還說明一些《金剛經》裡所涉及的 某些名相,這些名相大菩薩都能懂得,但末法時期眾生卻不知道,故文殊師利菩薩代末法眾生而問佛。

二、金剛經四句偈義

四句偈是出自《佛說大乘金剛經論》第三章:「云何是四句偈?」

「文殊菩薩問佛:金剛經中,佛常讚歎受持四句偈等,為人演說,所得福德,勝將七寶堆滿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虛空佈施之福,又勝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乃至百千萬劫,以恆河沙等身命佈施之福,未審云何是四句偈?

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來不生,本來不滅,只因迷悟而至升沉。何以故?眾生長迷不覺,所以永劫墮落。諸佛常覺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進道功程權分四級,號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氣,九孔常流,種種不淨,四大假合,終須敗壞,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當死一般,藉此幻身學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複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令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複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複觀如來所說經法,皆是方便引導法門,如水洗塵,似病與藥,今證心空法了,病退藥除,名法空,四句偈也。

此四句義,乃是超凡入聖,進道門路,三世如來,從此成佛,十方菩薩依此進功。所以者何?悟得初句,依義修行,便證預流,須陀洹果。悟二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一來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不來,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義修行,便證無生,阿羅漢果。

此四句大開諸佛道門,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能令聞者悟佛知見,成佛無疑,是故得福,勝前七寶身命佈施,所得福德,百千億分不及其一。佛告文殊師利,前佛後佛一體,皆在各人自己明心見性,修而成之,然則佛性人人本有,不投佛修,終不成佛,何以故?為無佛功。

有求佛者,一用齋戒,為佛基址;二投明師,指示功程;三識心性,了了分明;四用作福,助發根苗;五用結緣,增自善本;六明因果,不妄主為;七破邪魔,遠離外道;八用通理,不著有為;九用精進,習佛行德;十用通達,法法精明。若人具此十種功德,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次,文殊師利!我滅度後,末法年中,有多頓根,劣智眾生,心迷意醉,智暗情昏,雖有齋戒,並無智慧,愚心高傲,邪見自專,不肯下心參求明師真正訣法,一 向執著,認妄為真,或有執著經書文字,或有執著誦持名數,或有學得一言一句,便得究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修少善根,生大果望,是人愚迷不會佛意,自誑 自瞞,雖是善因難逃惡果。何以故?種子不真,所以不結菩提正果,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佛說大乘金剛經論》

羅浮山朝元洞藏板─廈門大史巷吳寶文承刊

民國十六年元月翁國鎮重刊民國八十年元月再版

 

 

目錄

(註:原版經典中無章節,以下章節是依《大乘佛法》吳昭明撰集《金剛經論》中所列而加上)

第一章 文殊請問佛開示修行正路,佛釋云何名金剛心

第二章 何名金剛經

第三章 云何是四句偈

第四章 云何是四生

第五章 以何知見名為五眼

第六章 云何是清淨佛身

第七章 云何是無餘涅盤

第八章 以何功夫修證能入聖道果

第九章 何等之人有四相,何等之人無四相

第十章 云何是五根五佛同種善根

第十一章 云何修證得六波羅蜜

第十二章 云何持名善知識

第十三章 修何福業得生天堂

第十四章 云何是外道六師

第十五章 根性遲鈍如何得度

第十六章 具足邪見眾生得何果報

第十七章 何罪業最重

第十八章 造何等業受餓鬼報

第十九章 造何等業墮畜生中

第二十章 云何是一體三寶

第二十一章 云何是三淨戒

第二十二章 修何福業長得男子

第二十三章 少年造業,到老修行,得成佛不

第二十四章 一生齋戒年老時破戒得何福報

第二十五章 生時不修,死後孝順兒女請僧誦大乘度亡者,實得度否

第二十六章 云何是明師口訣

第二十七章 親師聞法,自心不悟,反言責備師傅,此人如何得度

第二十八章 云何是一身七寶佈施

第二十九章 云何是王舍城

第三十章雲 何是自己佛法

第三十一章 觀世音菩薩如何具千手千眼

第三十二章 如何名三毒

第三十三章 云何是四大

第三十四章 云何是孝順

第三十五章 云何方便

第三十六章 云何是好心

第三十七章 如何是智,愚,迷,悟

第三十八章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因何不修不得成佛

 

 《佛說大乘金剛經論》

第一章   文殊請問佛開示修行正路,佛釋云何名金剛心!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靈鷲山中清淨臺上,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相與圍繞,聽佛說法。時有無量初發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佛說大法,我意不通,願佛方便,淺處開示,令我等輩,悟佛知見,皆得道果,若欲請示不得近前。

而時文殊師利菩薩,知四眾之所念,即作方便,從座而起,前白佛言:世尊大慈,願設方便,開示初機,直指眾生見性成佛,及為末世初進佛門求道眾生,得正知見,不遭邪惑,不假多功,皆得道果。

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有大方便,請問如來開示三根,及於末世初入門者,修行正路,從爾所問,當為爾說。

時諸大眾,默然而聽。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有陀羅尼名金剛心,能令眾生一見一聞,便得道果。善男子!云何名金剛心?此心人人本有,個個不無。是諸眾生,自知自覺本等之心。何以 故?一切善惡,皆出自心。自心修善,令身安樂。自心造惡,令身受苦。心是身主,身是心用。所以者何?佛由心成,道由心學,德由心積,功由心修,福由心作, 禍由心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獄,心能作佛,心能作眾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惡是羅剎。心是一切罪福種子,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 作得主,不造諸惡,常修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願,佛說是人不久成佛。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不明自心,名未成佛。若人明自心,達自性,依佛修行,決定成佛,勝如讀誦金剛經三十萬遍,功德無比。何以故?一切諸佛,及 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自心流出,無窮無盡,不壞不雜,故名金剛心。悟此心者,名悟佛心。是故佛與眾生心性一般,只因修與不修,信與不信,所以有 成佛,有眾生也。

第二章 何名金剛經?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云何名金剛經?世尊曰:金剛喻自性,經者喻自心。若人明自心,見自性,是人自己身中有經,六根門頭,常放光明,照天照地,具足恆沙功 德,出生四果、四向、十聖、三賢,乃至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功德,皆從自己心地修成,不從外得。何以故?若是明心見性之人,常聞自己心佛,時時說 法,時時度眾生,時時現神通,時時作佛事,得此理者名持金剛經,名得金剛不壞身也。

第三章 云何是四句偈?

文殊菩薩問佛:金剛經中,佛常讚歎受持四句偈等,為人演說,所得福德,勝將七寶堆滿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虛空佈施之福。又勝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乃至百千萬劫,以恆河沙等身命佈施之福,未審云何是四句偈?

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來不生,本來不滅,只因迷悟而至升沉。何以故?眾生長迷不覺,所以永劫墮落;諸佛常覺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進道功程權分四級,號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氣,九孔常流,種種不淨,四大假合,終須敗壞,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當死一般,藉此幻身,學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複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今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複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複觀如來所說經法,皆是方便引導法門,如水洗塵,似病與藥,今證心空法了,病退藥除,名法空,四句偈也。

此四句義,乃是超凡入聖,進道門路,三世如來,從此成佛,十方菩薩依此進功。所以者何?悟得初句,依義修行,便證預流,須陀洹果。悟二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一來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不來,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義修行,便證無生,阿羅漢果。

此四句大開諸佛道門,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能令聞者悟佛知見,成佛無疑。是故得福,勝前七寶身命佈施所得福德,百千億分不及其一。佛告文殊師利:前佛後佛一體,皆在各人自己明心見性,修而成之。然則佛性,人人本有,不投佛修,終不成佛。何以故?為無佛功。

有求佛者,一用齋戒,為佛基址;二投明師,指示功程;三識心性,了了分明;四用作福,助發根苗;五用結緣,增自善本;六明因果,不妄主為;七破邪魔,遠離外道;八用通理,不著有為;九用精進,習佛行德;十用通達,法法精明。若人具此十種功德,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次,文殊師利!我滅度後,末法年中,有多頓根,劣智眾生,心迷意醉,智暗情昏。雖有齋戒,並無智慧,愚心高傲,邪見自專,不肯下心參求明師真正訣法,一 向執著,認妄為真;或有執著經書文字,或有執著誦持名數,或有學得一言一句,便得究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修少善根,生大果望,是人愚迷不會佛意,自誑 自瞞,雖是善因難逃惡果。何以故?種子不真,所以不結菩提正果,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第四章 云何四生?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四生?造何等業,受形稟命,種種不同?世尊曰:一切眾生,無始劫來,種種顛倒,念念不善,深迷自性,久戀塵緣,從貪嗔癡,行殺盜淫,造諸罪業,無量無邊,輪回相遇,受形非一。略說四生,顛倒業本。

一者卵生─是人先世,貪心機謀,計較為活,故墮卵生魚鳥之類,貪高為鳥,見人高飛,謀深為魚,逢人潛沉。

二者胎生─是人先世貪戀淫慾,故墮胎生,人與畜類,本分貪淫,為人豎立,橫心貪欲,作畜橫行。

三者濕生─是人先世,貪食酒肉,打鬧作樂,故墮濕生,爛蛆、廁蟲、蠛蠓之類。

四者化生─是人先世,心多變異,念念改常,面是背非,故作故犯,故墮化生,蛻殼飛行,蛾蟲之類。

佛告文殊師利:六道四生,惟人最貴,惟人最靈。佛從人中修成,業從人中造就。人能修福,決生天上;人能造惡,必墜地獄;有德為神,有道成聖。入五總路頭,福罪不由近定。臨命終時,隨業受報,人道不修,餘道不及,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第五章 以何知見名為五眼?

文殊菩薩問佛:以何知見名為五眼?世尊曰:肉眼者,光見暗不見,見前不見後,是也。天眼者,前後內外山岩石壁,真見無礙,是也。慧眼者,能見文字義理淺 深,前生後世善惡因果,如掌間也。法眼者,能見三世佛法,種種方便,量根施道,不失其時,是也。佛眼者,圓明普照,無始劫前,無始劫後,一切因果,如對目 覩,毫髮不失是也。

    此五眼者,乃從一切諸善功德福感而生,惟佛能全,餘人不及,眼須分五,照共一心,見性修行,人人有分。

第六章 云何是清淨佛身?

文殊師利問佛:云何是清淨佛身?世尊曰:自性清淨,是諸眾生本性,但見肉身,不見法身。諸佛悟後,常見法身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壞無成。在凡夫地,名曰 心性。在聖賢地,名曰聖性。在乾坤內,名曰天性。在菩薩地,名曰佛性。在諸佛上,名曰清淨法身。若不修行,終不能悟本來面目也。若人求悟,不求師證,認妄 為真,日久必成邪魔外道,成妖作怪,惑亂眾生,生遭王難,死墜惡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第七章 云何是無餘涅槃?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無餘涅槃?佛言;寂然不動心是也,三世諸佛,共一路頭,同到不動心中,齊受無樂之樂,更無有過於此樂,故名無餘涅槃。

第八章 以何功夫修證能入聖道果?

文殊菩薩問佛:以何功夫修證,能超凡夫入聖果?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向佛道,便舍恩愛,截斷塵緣,堅持齋戒,精修十善,清淨三業,遠離六塵,力投明師學問正法,以師開示,不隨世心流轉,只依佛法修行。有此功者,得須陀洹果。

複有善人,習佛威儀,清淨戒律,一心靜坐,攝心不散,身口意業,皆悉調伏,於世間心動少靜多,有此功者,得斯陀含果。複有眾生,三業不萌,六塵不生,靜久功深,心性恆一,於世間心,寂然不動,得心自在,有此功者,得阿那含果。

複有眾生,以自在心,習成定力,定性現前,悟明自性本來空寂,心境兩忘,澄心不動,有此心者,得阿羅漢果。

此四果人,功超六欲凡夫天上,得入聖賢寂滅場中,同佛出世,助佛揚化,淨佛國土,自度度人,報佛恩德直至菩提,永無顛倒,故名四果得道聖人也。

複次,文殊師利!是四果人,有真信心,依師教誨,不用二心,戒德精嚴,威儀具足,於世財色恩愛名利,一斷永斷,一了永了,從始至終,守道如一,雖則不能大通大達,心性堅固清淨解脫,與佛無異,故得超凡入聖位也。

第九章 何等之人有四相?何等之人無四相?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何等之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何等之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世尊曰:凡夫之人,認四大色身是我,貪生怕死,名有我相。心存憎愛,意不均平,名有人相。念念常隨世心流轉,不求解脫,名有眾生相。心識不忘,業種常萌, 不悟無生真空實性,常隨心境意識流動,名有壽者相。菩薩之人,知身是幻,悟世無常,不惜身命,何況資財,但惜大乘佛之教法,名無我相。等觀眾生,皆如赤 子,不擇冤親,平等濟度,名無人相。於世間心,一了永了,更無相續,名無眾生相。明悟自己無生實性,不隨心境意識流動,但依方便願力行持,名無壽者相。有 此四相,即名凡夫,無此四相,是名菩薩。

第十章 云何是五根五佛同種善根?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五根五佛同種善根?世尊曰:若是清淨齋戒、明心見性之人,投師口訣得正見者,眼是佛見,耳是佛聞,鼻是佛嗅,口是佛說,心是佛知,五根常顯五佛神通,同種善根,成佛種智,若有人把得定,作得主,依佛修行,佛說是人立地成佛。

第十一章 云何修證得六波羅蜜?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修證得六波羅蜜?佛言:若有眾生,能捨酒肉不食,能捨財物不貪,能捨不戀,能捨諸惡不作,能捨人我不爭,名得第一佈施波羅蜜。複有人我不爭,名得第一佈施波羅蜜。

複有眾生,能持佛戒,能習佛儀,能降六賊,能斷邪非,名得第二持戒波羅蜜。

複有眾生,能受人虧,能忍人罵,非來正對,逆來順受,都無怨恨,反加度脫,名得第三忍辱波羅蜜。

複有眾生,能學如來十二部經,受持讀誦,書寫講說,未通務通,未證務證,名得第四精進波羅蜜。

複有眾生,能斷殊緣,能止妄念,能除昏散,能習禪定,定力如山,魔擾不亂,名得第五禪定波羅蜜。

複有眾生,能破無明,能空諸相,能通理法,能決是非,言言得當,字字無差,名得第六般若波羅蜜。

若人能具六波羅蜜者,出生死,名到彼岸,名起三界,名登十地,成佛之數也。

第十二章 云何持名善知識?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持名善知識?佛言:善知識者,心性柔和,戒行專精,心無貪妬,物無憎愛,有大方便,自度度人,量根施道,具大總持,好心與人,不求果報,行門清淨,無諸過失,說法論義,皆合經意,具足此行,名善知識。

複有智慧出眾,福德超群,無所不善,無法不識,為人天眼目,作佛法棟樑,掌佛祖權衡,作佛門領袖,開正道門,塞邪魔路,紹隆佛種,續慧聯芳,以心印心,流傳不絕,大機大用,大願大力,此名真大善知識。

第十三章 修何福業得生天堂?

文殊菩薩問佛:修何福業得生天堂?世尊曰:若有眾生,信佛因果,受三皈,持五戒,修十善,事二親,截斷邪淫,常行正道,齋僧供佛,修塔造庵,轉誦大乘,莊 嚴佛相,護善遮惡,作大福田。是人捨壽,必生上界三十三天,受諸天福五欲妙樂,思衣衣來,想食食至,皆是自然化成,不用自力所辦。天上一日,人間百年,各 具五種神通,快樂逍遙自在。

複次,文殊師利!世間多有邪師外道,不知善惡因果,不達輪回報應,一向狂心,信邪倒見,遵命神鬼,行鬼教法,誑惑世人,廣殺豬羊、牛馬、禽獸眾生身命,自貪食肉,妄稱祭天祭地,祭神祭鬼,求福求壽,保家保身,托鬼為由,幹人財食。

又有書鬼符牘,傳授世人,妄稱功力,度人生天,要人財物,活自邪命。若殺命救得命,王侯常在世。若符牘能度人,邪師得上天。世上迷人,信此邪見,大家相連,同入地獄,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何以故?

求福莫過齋戒佈施。

求壽莫過不殺放生。

求慧莫過廣學多聞。

求安莫過省禁是非。

是故欲求正道,莫信邪師,欲出輪回,莫犯因果,罪福報應,如影隨形,邪正道殊,苦樂各異。

第十四章 云何是外道六師?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外道六師?世尊曰:如來滅後,多有波旬入我法中,住我寺院,剃頭披褐,稱佛弟子。相共檀那,飲酒食肉,汙漫淨地,第一外道。

複有牽妻帶子,住佛伽藍,遍學瑜伽教相,自稱遺法弟子,飲酒食肉,與人修齋,不僧不俗,第二外道。

複有邪人,上無師得,下無師證,被鬼迷制,邪悟聰明,不假修功,自言成道,外托佛教,內行邪法,惑亂世人,同入邪路,滅佛智種,第三外道。

複有外見,遍學有為,行符咒水,驅鬼遣神,惑亂世人,增長惡見,滅佛正見,第四外道。

複有道依休咎,學問吉凶,占卜鑒形,先兆禍福,惑亂世人,滅佛正眼,第五外道。

複有裝模作相,空腹高心,未證言證,未悟言悟,一言半句,便為究竟,不食油鹽、茶果、醬醋,執持邪戒,惑亂無智,不用看經念佛,不用作福參禪,不用出家受戒,不用投禮明師,偏指色身與佛無二,狂惑無知,同入黑暗,斷善根苗,滅智慧種,執著癡頑,第六外道。

此等六師,波旬外道,於後末法,入我法中,壞佛伽藍,毀佛正法,滅佛教相,佛敕大乘願力菩薩,隨方應現,或為人王、帝王,或為宰官、長者,具大威德,各作 一方佛之檀越,挫滅邪道,守護正法,無令外魔得其方便。依佛說者,是佛弟子,隨順邪者即是波旬,相同譭謗大法,入阿鼻如箭,一失人身,無有出期。

第十五章 根性遲鈍如何得度?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或有善男子、善女人,根性遲鈍,福德力微,雖信佛修,心不開悟,工夫不了,如何得度?佛言:根性雖鈍,但有堅固真實信心,不退齋戒,時時發願,懺悔夙秧,障消願滿,慧性現前,便得開悟,見性成佛也。

第十六章 具足邪見眾生得何果報?

文殊菩薩問佛:有等眾生,見佛不禮,聞法不信,逢僧不敬,譭謗善人,破人齋戒,不信因果,輕慢聖賢,卻信邪鬼,步步造業,不修寸善。此等眾生得何果報?佛言:此等眾生,具足邪見,生前不信三寶教化,死後決墮三途,受大苦惱,求出無期,千佛出世,不能救度。

第十七章 何罪業最重?

文殊菩薩問佛:一切罪業,何業最重?佛言:一切罪中,殺生食肉,其業最重。何以故?一刀還一刀,一命償一命,千萬生中,相啖無休。是故菩薩欲出輪回,先學慈悲,不食不殺。

二犯偷盜─破人富貴,本小息大,千萬生中,酬他宿債。何以故?若物屬他,不與自取,一文一粒皆用填還。是故菩薩欲求富貴財物如意,先學佈施。

三犯淫慾─恩愛相纏,千萬生中,不得解脫。何以故?生死根本,淫為種子。是故菩薩欲出生死,先斷愛渴。

四犯妄語─口業相誣,千萬生中,是非相功。何以故?冤冤相報,世世相吞。是故菩薩入道,先學誠實。

五犯飲酒─昏迷本性,千萬生中,智暗心昏。何以故?酒力迷心,世世暗鈍,身體臭穢,悶亂顛倒。是故菩薩欲求定心聰明智慧,當斷酒業。

此五種業最大、最重,若人全持,直成聖道,若人全不持,永墮沉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第十八章 造何等業受餓鬼報?

文殊菩薩問佛:造何等業受餓鬼報?世尊曰:一切眾生,慳吝財物,貪戀衣食,偷瞞公眾,私己受用。有人乞化,不濟一文,反加嗔罵。只圖自己飽暖,不惜他人餓 凍。壽終決墮餓鬼道中,長受饑虛,咽細如針,吞食不下,肚大如鼓,頭大如山。倘逢飲食,自然化作鎔銅熱鐵,餓得口吐猛火,鼻出青煙,裸形黑瘦,業滿方消。

第十九章 造何等業墮畜生中

文殊菩薩問佛:造何等業墮畜生中?世尊曰:一切眾生,貪酒食肉,宰殺禽獸,鋪設筵席,取歡作樂,果報為牲,酬前命債。又有借人財物,未足酬還。或有偷騙他人,奪人受用,果報為畜,還人錢債,直至業滿,方出輪回。

第二十章 云何是一體三寶?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一體三寶?佛言:性是佛寶,如如不動,是也。心是法寶,明決公正,是也。身是僧寶,清淨齋戒是也。

第二十一章 云何是三淨戒?

第一惡心去盡。第二善心學滿。第三度盡眾生。是名菩薩三種淨戒。

第二十二章 修何福業長得男子?

文殊菩薩又問:修何福業長得男子?世尊曰:恭敬三寶,孝養二親,常行十善,受持五戒,心行公道,志慕賢良,修此善根,常得男身。三劫不修,便墮女身,五百年中,為人一次。或有轉身、換身,忘卻前因,遇惡因緣,同造不善,便失人身,萬劫難轉。

複次,文殊師利!男身具七寶,女身有五漏。何名七寶?

一有志氣之寶,到處遊行無畏;

二有主為之寶,行事善掌權衡;

三有成家之寶,善能生財立業;

四有安身之寶,善輔君養親;

五有聖智之寶,善能決斷是非;

六有安邦之寶,舉措上下皆從;

七有定性之寶,善能親賢襲聖。是名男子七寶之身。

何名五漏?

一漏不能為身主;

二漏不能為家主;

三漏不能為人主;

四漏不能為物主;

五漏不能為聖主。是名女人五漏之體。

第二十三章 少年造業,到老修行,得成佛不?

文殊菩薩問佛:少年造業,到老修行,得成佛不? 佛言: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若人回心發願修行,捨非從是,改惡向善,常齋戒酒,參投明師,得正見者,不拘老少,皆成佛道。

第二十四章 一生齋戒年老時破戒得何福報?

文殊菩薩問佛:或有善男子、善女人,一生齋戒,種諸善根,老來顛倒,破齋犯戒,得何福報?世尊曰:此等眾生,雖有善根,無大願力,無正知見,遠離明師,漏失前功,六賊返轉,劫自功德,心生顛倒,不成佛道。

其中或有單犯食肉,必落神道,上品鬼王,中品夜叉,下品羅剎,受人祭拜,福盡氣消,隨業輪回,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其中或有單犯飲酒,必落鬼道,上品有財鬼,中品風月鬼,下品消散鬼,福盡氣消,隨業輪回,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其中或有單犯淫慾,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福盡氣消,隨業輪回,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其中或有單犯偷盜,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怪,下品邪人,邪氣消散,隨業輪回,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其中或有單犯妄語,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空腹高心,必成妖類,上品魑魅,中品魍魎,下品依草附木,妖氣散盡,隨業輪回,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複其中或有多嗔怒者,雖有福德,必落修羅惡道,上品阿修羅王,中品阿修羅眾,下品阿修羅女,常好鬥爭,受老不息,福氣消盡,隨業輪回,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所以者何?

食肉修行,欲圖成道,如認冤家,當己子想,欲求相親,無有是處。

飲酒修行,欲圖成道,如飲毒藥,欲求安樂,無有是處。

偷盜修行,欲圖成道,如灌漏巵,欲求平滿,無有是處。

淫慾修行,欲圖成道,如蒸砂石,欲求成飯,無有是處。

不斷妄語,以虛言實,欲圖成道,如彼凡夫自稱國王,欲求富貴,無有是處。

心多嗔怒,性好爭勝,缺平等慈,而圖成道,如渡漏船,欲過大海,終須沉溺。

是人自墜,非佛不度。若欲成就菩提妙果,當持如來真正口訣。所以者何?大悟之人,得名菩薩,得佛秘密真正口訣。若有男女得見、得聞,信他法化,皆是正因,皆得正果。

是故少年修行得正法,即成佛道。

二十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

三十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

四十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

五十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

六十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

七十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

八十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

男子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

女人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

富貴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

貧賤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

帝王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

宰官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

乃至人與人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有男女等 得見真明師

修行得正法 無一不成佛

求清淨齋戒,寧捨身命,終不毀犯,佛許此人,立地成佛。

佛告文殊師利:佛從發心齋戒清淨得,佛從久久不退真實得,佛從廣發大願,願出世間得,佛從平等不擇冤親得,佛從下心參求明師得,佛從慈悲忍辱得,佛從精進解脫得,佛從難行能行、難捨難學能學得,乃至佛從一切種一切智慧得。

第二十五章 生時不修,死後孝順兒女請僧誦大乘度亡者,實得度否?

文殊菩薩問佛:凡人在生不能齋戒,修諸福慧,死後有孝順男女,請僧轉誦大乘,修設水陸無遮大齋,資度亡者,未審亡者實得度不?

    佛言:凡人在生,自無善功,死後子孫,修功報薦,十分功德,只得其三。何以故?修功作福,無過財力,是故生人出己財力,眾同分中,得福勝前,過於亡者。

其中或有飲酒、食肉、不淨人等,誦經修薦,善神不降,聖賢不赴,反累亡者,加增罪業。

若有真正孝順男女,父母亡沒,七七之內,三年之中,闔家齋戒,出清淨財,命有德者,讀誦大乘,修設水陸無礙大齋,燒香散花,鋪設莊嚴,如法供養,一心虔誠,代為亡者釋罪請福,如此拔薦,亡者生天,生人有福,存亡兩泰,人喜神歡,方為人子孝順也。

第二十六章 云何是明師口訣?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明師口訣?佛言:如來滅後,敕諸菩薩,傳佛心印,續佛慧命,各化一方,開示未悟,有緣眾生正因正果,正見正修,降服魔外,破除邪見。 修正功行,始終清淨。非根不度,非器不傳。若有清淨信男、信女,智慧高明,力求道者,數數親近,久久供養,下心參求,體性相知,方得以心印心,以道傳道, 心心相印,祖祖聯芳,流傳不絕,是名天機口訣,有緣遇者,根無大小,皆成佛道。

第二十七章 親師聞法,自心不悟,反言責備師傅,此人如何得度?

文殊菩薩問佛:或男女親師聞法,帶信不信,似皈不皈,身雖禮拜,心多疑悔,自心不悟,反言責師不肯開度,此等男女,如何得度?

    世尊曰:此等薄福少慧眾生,不悟無為,取相執著,邪見自慢,障礙本心,不得正見。何以故?重師者便重其法,輕師者便輕其法,重師法便行,輕師者法不行,輕師慢法,是增上慢。雖然於師同行,如隔千由旬外,身命終時,入大阿鼻,千佛出世,莫能救度,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第二十八章 云何是一身七寶佈施?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一身七寶佈施?

佛言:不貪是佈施。所謂

眼不貪好色相奇物,是色寶佈施。

耳不貪好樂音聲,是聲寶佈施。

鼻不貪好上妙香,是香寶佈施。

舌不貪好上美味,是味寶佈施。

身不貪好妙衣服,是觸寶佈施。

意不貪名利恩愛,是法寶佈施。

性不貪世間欲樂,是佛寶佈施。

若有人能悟自由身中七寶佈施,所得福德,勝如世間金銀、琉璃、珍珠、瑪瑙、珊瑚,七寶佈施之福,百千萬分不及其一,乃至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九章 云何是王舍城?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王舍城?世尊曰:心喻舍,性喻王,清淨齋戒喻城牆,六根喻六部宰輔,六塵喻六賊強梁,六識喻六門出入。

五欲喻五道穽坑,見聞覺知,喻住國四相,同佐性土一體家邦。性王一出,坐於心舍,常共六臣四相同理國政。若性王有道,不順私情,有功則賞,有過則罰,體天 行道,死者無怨,如此刑政,能令在外戒牆堅固,六門警慎,六賊不起。在內六臣清政,四相體公,不敢作弊。內外一如,性土太平。

若性王無道,聽讒納佞,背公相私,賞罰不平,上下相乖,在內六臣相背,四相作弊,在外六門不關,六賊亂起,攻破戒牆,入自家邦,劫自功德,福盡法無,身心落泊,便受沉淪。是故治世有法,治心有理,不公不行,不正不立,直交內外一如,上下無失,君臣道合,心性圓明,體用一致,性土居民,同樂太平,故名王舍城。

第三十章 云何是自己佛法?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云何是自己佛法?世尊曰:悟明自己本來真性,即自佛也。於世間法,及出世間法,通達無礙,即自己法也。心要理養,佛要法扶,是故財食養身命,道理養慧命,悟道兼通,即成佛道。

第三十一章 觀世音菩薩如何具千手千眼?

文殊菩薩問佛:觀世音菩薩如何具千手千眼?世尊曰:眼表見性,手錶妙用,若人徹悟,明心見性,亦同千佛見性一般,故名千眼同放光明。又體自性,發生妙用,亦同千佛妙用無二,故名千手同作用也。方成體用兩顯圓通教主觀世音菩薩。

第三十二章 如何名三毒?

文殊菩薩問佛:如何名三毒?世尊曰:愚癡邪見,是一毒;貪心不足是二毒;嗔怒嫉妒是三毒。此三毒是三惡道之種子,若人具足,決墮三途,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第三十三章 云何是四大?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四大?世尊曰:地有堅性,水有通性,火有焰性,風有動性。在人身上,四大和合,方成一體。所謂皮肉、筋骨,膠成一身,名地大。津涎尿 血,滋潤一身,名水大。煖氣均融溫和一身,名火大。動轉施為,運用一身,名風大。四大調和,一身安樂。四大不調,便生病苦,故曰四大。

第三十四章 云何是孝順?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孝順?世尊曰:孝者慈也,順者不逆正理也。有孝慈者,不傷生而自活,不取私而背公,尊重三寶,敬順二親,不醉不亂,無愛無憎,勸令闔 家,同修福慧,內和外睦,上恭下敬。現在父母,心安體樂。過去父母,離苦升天,是名孝順男女。若是日殺三牲,奉親祀祖,皆與父母加增罪業,是大不孝。生前 同造死後同墮,父母冤親,相親相連,成群作隊,同入輪回,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第三十五章 云何名方便?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名方便?世尊曰:方便二字,略說有一十五種:

第一方便,不養不殺。

第二方便,不食酒肉。

第三方便,不造酒漿。

第四方便,不相侵害。

第五方便,莫錯指路。

第六方便,不可燒山。

第七方便,莫怨天地。

第八方便,莫慢神明。

第九方便,莫出濁言。

第十方便,積仁布德。

第十一方便,勤儉則知足。

第十二方便,敬老憐貧。

第十三方便,急難相救。

第十四方便,修因種果。

第十五方便,冤親平等,相濟度也。

若人行得十五方便,得十五種清淨福報,常生人天,受諸快樂。

第三十六章 云何是好心?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好心?佛言:好心兩字,無人行得。若是好心,利益他人,不求他報;給事他人,不求果報;供養他人,不求福報;益利他人,不求恩報;乃 至下心滿人心願。難捨能捨,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難救能救,不擇冤親,平等濟度,真實能行,非但口說。愚人口說好心,心無慈善。賢人常行好心,口不自言。 但念利濟他人,不求自己名望,是名好心。若是捨寸而求尺,種少而望多者,是不好心也。

第三十七章 如何是智、愚、迷、悟?

文殊菩薩問佛:如何是智?如何是愚?如何是迷?如何是悟?願佛慈悲,廣為我說。佛言:智者知也,智者知有佛道可修,知有聖教可學,知有名師可求,知有福可 作,知有罪可懺。乃至知有世、出世間,輪回因果。如天有日,如暗有燈,能知能見,善惡報應,一知見後,便能捨惡從善,改邪就正。非理不說,非事不為,非道 不行,非物不取,念念中正,步步真實,積德成名,流傳後世,是名智人。

愚者暗也,愚人心暗,不識高低,不識有天堂、地獄,不信有罪福輪回,一向貪花戀酒,殺生害命而供口腹,一生殺害百千萬億眾生身,借下百千萬億性命債,輪回 相遇,遞相食啖,無有了期。何以故?一切牛馬、豬羊、畜生之類,結是累世冤親,善惡眷屬,墮入輪回,改頭換面,來作畜生。愚人殺食,即殺自父母,即食眷屬 肉,父遭子殺,子被孫殺,輪迴路上父子不知,相殺相食,無有休息。一失人身萬劫不復,迷人戀色,縱六根,貪六塵,取性快樂,邪偽多端,顛倒無數。但念目前 受用,不顧身後招殃。迷真逐妄,背覺合塵,縱遇聖賢,不能救度,長沉苦海,永失真性,一入輪回,萬劫不復。

悟者覺也,悟人覺知自心是佛,慕道修行,三業無虧,六根清淨,有方有便,無我無人,自度度他,同成佛道,雖住世間,世法不染,坐塵勞內,轉大法輪,化娑婆 界,為極樂邦,變地獄為天堂,指迷徒見佛性,作諸佛事,度脫有情,不捨慈悲,誓相救拔。若有眾生得供養,所得福德,如供養三世諸佛,公德正等無二。何以 故?自覺覺他,名為正覺,說法利生,妙用神通,與佛無二,能開眾生佛之知見,能指眾生悟佛知見,能引眾生入佛知見,能究眾生成佛知見。

第三十八章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因何不修不得成佛?

文殊菩薩問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因何不修不得成佛?世尊曰:非是不得成佛,只是業債廣多。何以故?一切眾生,迷頑顛倒,從無始來不種善根,只造惡業,冤 冤相繫,業業相纏,爾不放他,他不放爾,結成業網,彌滿世界,是故出入三途,往來六道,相逢相遇,相害相吞,遞相報應,無有了期。假如債滿,生人道中,又 無善根,不逢正法,假若得逢諸根暗鈍,重重魔障,不能進功,所以不成佛道正果。

佛告文殊師利:不持殺生食肉戒,斷絕慈悲種子;不持不與不取戒,斷絕富貴種子;不持邪非淫慾戒,斷絕清淨種子;不持妄言綺語戒,斷絕誠實種子;不持醉酒昏 迷戒,斷絕聰明智慧種子。是故五戒不持,人天路絕。五戒堅持,三惡道絕。善惡由人,自造自受。所以者何?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多修多得,少修少得;同修同 得,不修不得。爾若修得功,別人分不得;爾若造得罪,別人替不得。是故欲免地獄,當除惡心。欲免惡鬼,先斷慳貪。欲免畜生,莫喫他肉。欲得人身,先學孝 慈。欲生天上,當持五戒。欲成佛道,先用明心,心明則因果不昧,見性則成佛無疑。

於是,文殊菩薩歡言:善哉!善哉!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正法難遇,知識難逢。人身難得今已得,中土難生今已生,正法難遇今已遇,知識難逢今已逢。頭頭具足,種種現成,若不發心,佛也難救。

爾時,會中初發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無量天龍八部,皆悟自己本來佛性,一切功德,皆出自心,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大乘金剛經論(終)


推薦閱讀:

《金剛經》系列開示 72
劉東亮老師《金剛經》講座 (18)
金剛經淺解7
《金剛經》系列開示 95
金剛經白話直譯

TAG:金剛經 | 金剛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