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先天圖》的流變

   朱震《漢上易傳卦圖》列《伏羲八卦圖》,圖說:「右《伏羲八卦圖》。王豫傳於邵康節,而鄭夬得之。」據邵伯溫《易學辨惑》說,此圖是鄭夬趁王豫病重之際,賄其仆而得,載之於所著《明用書》中。此圖方圓各六十四卦,圓圖在外象天,方圖在內形地。初,邵雍於共城給王豫講學時,稱此圖為《伏羲八卦圖》,至邵雍至洛陽之後「先天之學」完備,便在給張岷講學時改稱此圖作《先天圖》。因為這樣的「天圓地方」之圖,可以用來說「天地萬物生成之理」,所以又有《先天圖》的命名。邵伯溫《易學辨惑》謂邵雍「止有一圖,以寓陰陽消長之數與卦之生變」。之所以邵雍先稱此圖為《伏羲八卦圖》,是因此圖「一貞八悔」,「八卦」是指「八貞卦」而言。所謂此圖寓「陰陽消長之數」,是指邵雍賦予八貞卦圓圖之數為「逆數之,震一,離兌二,乾三,巽四,坎艮五,坤六」(見《觀物外篇》),是為「時必逆知」之數;賦予八貞卦方圖之數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見《觀物外篇》),是為「物必順成」之數。所謂寓「卦之生變」,是指邵雍以獨特的卦變方法得到此《伏羲八卦圖》(以乾或坤為祖,逆爻序「一變而二,二變而四,三變而八,四變而十有六,五變而三十有二,六變而六十有四」的邏輯卦變方法)。邵雍有說無圖的是:「乾坤縱而六子橫,易之本也」(後人衍作《伏羲八卦圖》)與「震兌橫而六卦縱,易之用也」(後人衍作《文王八卦圖》)。

  朱震在《進周易表》中說《先天圖》是由陳摶傳下來的,後經李廷之傳給了邵雍,而在《伏羲八卦圖》圖說中卻又稱「王豫傳於邵康節」。《伏羲八卦圖》即是《先天圖》,其圖所寓「卦之生變」方法與李廷之兩幅《卦變圖》迥然不同,既然不是傳自李廷之,更不能遑論陳摶了。對此,我們的結論是:《先天圖》為邵雍作,不是傳自陳摶。

38448

  首先對邵雍《先天圖》加以改變的人是朱熹。「先天圖如何移出方圖在下?曰:是某挑出。」(《朱子語類》)朱熹主張:「若論他太極,中間虛者便是。他亦自說『圖從中起",今不合被橫圖在中間塞卻,待取出放外。」(同上)朱熹僅以六十四卦圓圖為「先天圖」(是有天無地),為的是以「中間虛者」為「太極一理」。接著至宋末元初,學本朱熹的俞琰則以黑白塊替代卦爻原本符號作出上標「月窟」、下標「天根」之《先天圖》(見《易外別傳》),並將此圖之內涵與《周易參同契》的丹道掛鉤。

  朱熹還本邵雍「乾坤縱而六子橫」說,在《易學啟蒙》中畫出《伏羲八卦方位》圖(小圓圖),並把邵雍說六十四卦方圖「物必順成」之八數標於圓圖八卦之上,於是本來是「逆知四時」的六數「○」型模式之圖就成了「逆知二時、順知二時」的八數反「 S」型模式之圖。於是,朱熹就有了「圓圖又只一半逆,不知如何」的終身迷惑(見《文公易說》)。

  朱熹不明白《先天圖》是由「卦之生變」而得,以為是由六十四卦橫圖「中間拗轉」而圍成,於是就用黑白塊替代卦爻的原本符號製作了《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並以此圖起乾至坤為「順」,待其圍成「大圓圖」之後,起震至乾為「逆」,起巽至坤為「順」。同樣,朱熹也以為小圓圖是由《伏羲八卦次序》圖「中間拗轉」圍成,所以他要給此圖標上八個數。為了探討《先圖圖》的由來,朱熹教人曰:「須先將六十四卦作一橫圖。」(《文公易說·答葉永卿》)並直言不諱地承認「黑白之位」大、小二橫圖(《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和《伏羲八卦次序》圖)「其圖亦非古法」,是自己「但今欲易曉,且為此以寓之耳」(《文公易說·答袁樞》)。此皆為朱熹針對邵雍《先天圖》所作演變之圖。時至清代,毛奇齡於《仲氏易》中辨「《先天圖》其誤有八」,實則皆是針對朱熹演變易圖而發。

  今人在闡述宋明理學時,大都引用朱熹爻畫「一分為二」成卦之說轉述邵雍的理學思想。殊不知邵雍主張「獨陽不生,寡陰不成」與「八卦相錯」說,他根本不以陰陽爻畫的「一分為二」法說八卦及六十四卦的疊加生成。程顥所謂邵雍的「加一倍法」另有所指,是言「卦之生變」的「加一倍」,是言給六十四卦賦予易數的「加一倍」。時至今日,尚沒有學者能在闡述邵雍的理學思想時,把這些問題說清楚,以此足見借鑒易圖學的專題研究成果的重要性。

34650

42302

  時至明代之初,趙撝謙於《六書本義》中列一《天地自然河圖》(「黑白魚」形圖。章潢《圖書編》定名為《古太極圖》,也就是今日多數人所稱之《太極圖》)。實則此圖本為邵雍「乾坤縱而六子橫」圖說或朱震《周易圖》所列《納甲圖》或楊甲《大易象數鉤深圖》所列《伏羲八卦圖》的演變圖。演變此圖者的前提條件,必須先以黑白塊替代卦爻的原本符號。具體的演變過程是:先作三個同心圓(三圓半徑比例:內圓半徑為 1,中圓半徑為1.5,外圓半徑為2),八分之,上以三白為乾,下以三黑為坤,左上外二白內一黑為兌,右上外一黑內二白為巽,左中內外各一白中一黑為離,右中內外各一黑中一白為坎,左下內二黑外一白為震,右下內一白外二黑為艮。然後以弧形曲線對角中分巽「初爻」、接著中分坎「中爻」,接著中分艮「上爻」,接著中分兌「上爻」,接著中分離「中爻」,接著中分震「初爻」。然後以巽「初爻」之外半黑補震「初爻」之內半白,以離「中爻」之外半黑補坎「中爻」之外半白,以兌「上爻」之外半黑補艮「上爻」之外半白。然後抹去內二同心圓之圓周線,把離「上爻」之白色扇形塊縮為「水滴狀」,坎「上爻」之黑色扇形塊縮為「墨滴」狀,既成趙仲全所列《古太極圖》。(或以高雪君《易經來注圖解·周易采圖》中之《心易發微伏羲太極之圖》反推至《伏羲八卦圖》,可謂分毫不差。)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不是朱熹開了以黑白塊替代卦爻原本符號的先例,就不會演變出這樣的「太極圖」。其實,卦爻的原本符號,特別是「 --」符號是不可「一分為二」的。朱熹為著能「一分為二」,就只好用黑白塊替代了。因而袁樞批評說:「黑白之位,尤不可曉」(《文公易說·答袁樞》)。「一陰一陽之謂道」,以獨陽或獨陰的「一分為二」而成「四象」,乃至「八卦」、「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就是反劉牧、邵雍等人所謂「獨陽不生,寡陰不成」之道而行,的確是「尤不可曉」。

  南宋四川人張行成作《翼玄》,曰:「易先天圖渾天象也,太玄圖蓋天象也。渾、蓋之理無異,唐一行能知之。」清道光五年及光緒七年刻本《翼元》均於「易先天圖渾天象也」八字之後插有「先天圖」和「太元圖」,道光本「太元圖」在前,「先天圖」居後,而光緒本則反之。所插「先天圖」為用黑白塊所作六十四卦圓圖內置「陰陽魚」形之「太極圖」。至今仍有人以為是書出於南宋人之手,即謂「陰陽魚」形之「太極圖」先見於南宋。殊不知此圖是本俞琰《先天圖》演變而來,俞氏圖「中間虛處」標以「太極」二字,後人即以所謂之「太極圖」替代之。為此圖者,一本朱熹黑白塊替代卦爻符號,二本朱熹以六十四卦圓圖為「先天圖」之說,三本朱熹「中間虛處」為「太極」之說,順手將所謂的「太極圖」拿來替換俞琰《先天圖》中「太極」二字,是非常「順理成章」的舉動。此圖的出世時間當在明趙撝謙公布《天地自然河圖》及章潢命名此圖為「古太極圖」之後。書中的這二幅圖,是清乾隆年間李調元初刻《函海》因戰火而缺《翼元》之後,其弟李朝夔補遺以當時流行的易圖而順手插入的。張行成有曰「先天方圖」、「易方圓二圖」、「方圓二圖合於一者,以圓包方,地在天內,渾天象也」,顯然是指邵雍方圓六十四卦的《先天圖》而發,而今圖有圓圖而無方圖,有天無地,豈能體現「以圓包方」之義?對此,我們的結論是:「陰陽魚」形之「太極圖」是《伏羲八卦圖》的演變圖,其出世時間在元末或明初,絕對不是南宋時期就已經流行的易圖。

  一些演義性質的劇目中,表演漢唐道家人物時多使用這樣的「陰陽魚」形「太極圖」,這也無可厚非。然而在學術研究中,是黑是白,確要實事求是。不經過專題研究而輕下結論,似不可取。


推薦閱讀:

先天易的數學基礎初探
分析先天日課
先天財運
轉載:真河圖與先天八卦演化(陳摶秘傳河圖)_靈方的博客

TAG:先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