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舞蹈-兩漢舞影

中國古代舞蹈-兩漢舞影

歷史短暫的秦王朝留下了令舉世驚嘆的秦始皇陵兵馬俑,但有關秦朝舞蹈的文獻與文物卻為數寥寥。漢代可不同了,無論西漢還是東漢,傳世的舞蹈文獻和文物都很豐富。《史記》、《漢書》等光輝史冊中,有不少關於舞蹈的記述。兩漢詩賦中有不少篇章寫到舞蹈,甚至還有專門描寫舞蹈的著作,如東漢傅毅的《舞賦》。在中國南北各地出土的漢代畫像石(磚)上,更有舞蹈場面生動傳神的刻畫,為我們考察兩漢舞蹈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資料。

  漢代是中國舞蹈繁榮的時代。《六代舞》、《六小舞》等周朝雅樂,經過儒家的樂舞教育,代代相傳。西漢初年,儒術獨尊,這些廟堂樂舞更以法定的地位流傳下去。與此同時,漢代世俗的樂舞也得到了極大的普及,以至出現了舉國上下從君主到臣民,「鳴竽調瑟,鄭舞趙謳」的歌舞熱潮。

  秦漢時代,赫赫有名的皇帝,如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等,都是狂熱的歌舞欣賞者。

  秦始皇征服六國以後,把從六國掠奪來的女樂集中到咸陽,有萬人以上。漢武帝曾組織大規模的歌舞百戲,以招待各國使節,轟動了周圍300里,老百姓聚集觀看。漢武帝設立專門的樂舞管理機構「樂府」,「凡所典領倡優伎樂,蓋有千人之多」。皇家如此,豪門貴戚也不遜色。他們常常是「羅鐘磬,舞鄭女,作倡優,狗馬馳逐」,甚至有「與人主爭女樂」的瘋狂行為。就連那些一本正經的大儒,也多迷戀歌舞。豪門馬融是一世通儒,有趣的是馬融講學的時候,居然「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在歌聲舞影中講學論道。

  宮廷與豪門歌舞活動的盛大與豪華,對漢代社會風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王符《潛夫論·浮侈》說,漢朝民間的女子,「多不修中饋,休其蠶織,而起學巫祝,鼓舞事神」。她們放棄了家務勞動和桑麻紡織,而去學跳舞當巫女。漢代民間歌舞十分熱鬧。張衡《南都賦》中,描寫了漢代上巳「祓禊〔fu xi 扶戲〕」的情景。每年3月上巳日,官民人眾都到河水裡去洗濯,祛災求福。在這種衛生節日里,男男女女都穿上漂亮衣服,騎馬坐車來到水邊,五顏六色的帳篷連成一片。男女青年都努力展示自己青春的魅力,尋找著意中人。「於是齊童唱兮列趙女,坐南歌兮起鄭舞」,開始了群眾性的歌舞。長袖翩躚,滿場飄舞。綢巾高揚,如白鶴衝天。舞步輕盈,從容纏綿。盡情地唱,盡情地舞,人們都陶醉在一派迷人的春色中。

  漢朝不論皇帝還是平民,似乎人人都會歌舞,隨時都可歌舞。這是一代風氣,正史中多有記述。

  秦漢時代一些著名的皇帝似乎都和舞蹈家有緣。秦始皇的生母是趙國善舞的「邯鄲姬」;漢高祖寵愛的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漢武帝寵愛的李夫人妙麗善舞,皇后趙飛燕更是身輕如燕,能作「掌上舞」。

  漢朝的皇帝不乏歌舞能手。《史記·高祖本紀》載,漢高祖劉邦平定了黥布的叛亂,凱旋途中經過故鄉沛郡,舉行盛大宴會招待故鄉父老。席間,酒酣耳熱之際,劉邦擊築,引吭高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完,劉邦又跳起舞來,以至「慷慨傷懷,泣數行下」,足見劉邦是以歌舞抒情的高手。

  劉邦的子孫們也都擅長歌舞抒情。《漢書·武五子傳》說,燕王劉旦想篡位,被人舉報,預感末日來臨,就在萬載宮設宴,召集賓客群臣和妃妾。席間劉旦唱起歌來:「歸空城兮狗不吠雞不鳴,橫術何廣廣兮固知國中之無人。」華容夫人起身跳舞,並唱道:「發紛紛兮填渠,骨藉藉兮亡居。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徘徊兩渠間兮君子獨安居?」座上的人都流下淚來。他們在恐懼、痛苦與絕望之中,居然也要以歌舞來宣洩情懷。

  無獨有偶,《後漢書·皇后紀》也記述了一場悲慘的皇家歌舞。東漢末年,董卓亂國,廢少帝為弘農王,並強迫這弘農王飲毒酒。弘農王不得已,「乃與妻唐姬及宮人飲宴別。酒行,王悲歌曰:『天道易兮我何艱!棄萬乘兮退守藩。逆臣見迫兮命不延,逝將去汝兮適幽玄!』因令唐姬起舞,姬抗袖而歌曰:『皇天崩兮后土頹,身為帝兮命天摧。死生路異兮從此乖,奈我煢獨兮心中哀!』因泣下嗚咽,坐者皆歔欷。」

  從這些史料記述,可以知道即興歌舞以抒情,乃是漢代皇室子孫們的特長。正因為跳舞是漢代皇家的普遍修養,所以有的皇帝才養成跳舞的怪癖。王嘉《拾遺記》說,漢成帝喜歡黑夜。在一片黑暗中,「靜鼓,自舞而步不揚塵」。一個人靜靜地摸黑跳舞,而步法是那樣地輕快。

  漢代的士大夫們善於即興抒情歌舞的也不少。《漢書·李廣蘇建傳》記載蘇武出使匈奴,數年後匈奴與漢朝和親,李陵置酒送別蘇武。「陵起舞,歌曰:『經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隤[tui頹]。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陵泣下數行,因與武訣。」

  當然,歌舞主要還是出現在歡樂的場合。漢代官僚宴會上的舞蹈是非常盡興的,有時甚至十分放肆。《漢書·蓋寬饒傳》描寫一次宴會,酒酣樂作,長信少府檀長卿出座舞蹈,竟模仿猴子和狗打架。

  在漢代人的酒宴中,除賓主即興舞蹈表演,或觀賞藝人的表演外,還流行相邀起舞的習俗。這種古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交誼舞」,叫作「以舞相屬」。這種「以舞相屬」,既含娛樂性,又具禮節性。一人下場起舞,再邀請另一個人跳舞。被邀請者如果拒絕起舞,那是非常失禮的,邀請者會認為是大傷面子。漢景帝時,外戚竇嬰、灌夫和丞相田蚡[fen墳]有矛盾。有一次,田蚡邀灌夫一起到竇嬰家,酒宴中灌夫起舞以屬田蚡,田蚡故意不起,拒絕邀舞,氣得灌夫罵座,引出一場紛爭。

  總之,統治者的提倡,使群眾歌舞大普及,開創了兩漢舞蹈藝術多姿多彩的新局面。

  漢代最流行的舞蹈是「袖舞」。漢畫像石的樂舞圖上,很多舞蹈者都以長袖作舞,而且舞袖造型千姿百態。戰國時的民諺已有「長袖善舞」的說法。和長袖相聯繫的還有「細腰」。漢畫像石上描畫的舞蹈者的腰肢都很纖細,腰部的動作綽約多姿。舞袖與舞腰都是舞蹈技巧中很突出的技術,所以兩者常常相提並論。如漢代崔駰〔yin因〕《七依賦》說:「表飛縠〔hu胡〕之長袖,舞細腰以抑揚。」漢畫像石上對舞袖和舞腰的形象刻畫得很生動。

  袖舞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等不同的形式。甘肅武威磨子嘴出土的漢代漆樽樂舞圖中,就描繪了三個人揮袖舞蹈的情景。

  和「袖舞」有聯繫的是「巾舞」。袖舞中有一種特長的雙袖,還有一種在袖口接上長長的飄帶,就發展成巾舞。揮巾而舞時,有的舞者雙手各持一根短棍,舞動更加方便。成都楊子山出土的漢代樂舞百戲畫像磚上刻畫的就是這樣。河南南陽漢畫像石上有這樣一個舞女。身體向左側傾,臂部以下留在右側。舒巾而舞的兩臂右高左低維持著身體的平衡,舞姿極其優美。

  圖13 河南南陽漢畫像石

  「鼓舞」是漢代舞蹈中技巧很高的一種。主要形式有「盤鼓舞」和「建鼓舞」。

  張衡《七盤舞賦》描寫一種「歷七盤而屣躡」的舞蹈,也就是「盤鼓舞」。表演時,地上擺好了盤和鼓,舞者腳步踏在鼓上或盤上從容起舞。飄舞的長袖,輕盈的步法,應著咚咚的鼓聲,構成特殊的舞蹈節奏。盤和鼓的數量沒有一定,有的以鼓為主,有的以盤為主。河南南陽漢畫像石上有一幅樂舞圖,畫的正是「盤鼓舞」的表演。圖中顯示的是地上有兩隻鼓,四隻盤。梳雙髻的細腰舞人,揚起長袖,弓步躍起。左腳正從鼓上跳起,右腳尖剛剛踏到盤上。

  圖14 河南南陽漢畫像石盤鼓舞

  建鼓是用木柱穿著大鼓的腰部,下設支架,將鼓立起來,鼓的兩面左右向外。舞人在兩旁各擊鼓的一面,邊擊鼓邊跳舞。建鼓在漢畫像石描畫的百戲演出中,往往居於中心地位。山東曲阜東安漢里畫像石上,就刻著一幅生動的「建鼓舞」表演圖。這種建鼓舞至今還可以在湘西苗族跳鼓時看到。

  漢代舞蹈中有一類拿著道具作舞的節目。從各地發現的漢畫像石(磚)上,我們看到有拿著帶柄的雙面扁形小鼓的「鼙舞」;拿著大鈴鐺而舞的「鐸舞」;拿著盾牌而舞的「干舞」;拿著斧頭而舞的「戚舞」;拿著撥浪鼓而舞的「鞀舞」;持劍而舞的「劍舞」;擊編磬而舞的「磬舞」;還有拿著「便面」(扇子)而舞的「扇舞」等等。

  道具舞蹈中還有一種「象人」舞。由表演者扮成獸形、鳥形、魚形等,或持魚形、獸形、鳥形等道具作舞。

  圖15 山東沂南漢代百戲畫像石雀舞

  漢代的面具舞,就是前邊所說的「儺舞」。

  漢代居住在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也有各種獨具特色的舞蹈。雲南晉寧石寨山滇王古墓群出土的西漢文物中,有敲銅鼓吹蘆笙而舞的「蘆笙舞」,吹瓠笙而舞的「瓠笙舞」,持盤而舞的「盤舞」等。

  圖16 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盤舞人

  漢代民間種類繁多的舞蹈,常常和雜技、武術等匯合到一起演出,成了「角抵」的重要內容。

  所謂「角抵」,狹義的解釋是兩人角力相鬥,像前邊介紹過的「蚩尤戲」。廣義的角抵,是帶有競賽性質的多種技藝的集中表演,也就是「百戲」。

  秦二世時就有「角抵」。秦漢間,角抵之戲盛行於北方。據史書記載,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曾在未央宮設角抵戲,300里內人們都趕來觀看。角抵百戲中,有精彩的雜技與魔術,也有豐富多採的歌舞。張衡《西京賦》描寫過長安城中「臨迥望之廣場,程角抵之妙戲」的情景,其中有《總會仙倡》、《曼延之戲》、《東海黃公》等大型的歌舞節目。

  《總會仙倡》是「仙人仙獸」的歌舞會演。布置了山巒起伏,神樹仙草的「仙境」作背景。化了妝的「仙人」,假面假形扮成的「仙獸」,一起作歌舞表演。演出的節目有耍豹子,舞熊羆,白虎鼓瑟,蒼龍吹笛,當場指揮的是仙人洪崖。

  《曼延之戲》包括一系列鳥獸蟲魚表演。有猴戲,有大象,有大魚,有千年蟾蜍,有萬年老龜,有鳥獸相鬥,有水人弄蛇。

  《東海黃公》是有故事的表演。演的是東海地方有一位黃公,年輕時有法術能制服蛇虎。常常是佩著赤金刀,用紅綢子束髮。念一個咒語,就能畫地成川,興雲作霧。年老以後,氣力衰退,又飲酒過度,法術漸漸失靈。秦朝末年,東海又出現白虎。黃公和白虎相鬥,結果被老虎吃掉。

  漢代「百戲」的盛行,對中國舞蹈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於舞蹈和雜技、幻術、武術等經常在一起演出,它們互相吸收和融合,以至武術、雜技中的跳、轉、翻、滾等技巧和造型被吸收到舞蹈中來,豐富了舞蹈的表現力,形成了中國舞蹈技藝並重的特點。

  圖17 山東沂南北寨村東漢墓百戲畫像石

  漢朝建國後由於國家日漸強盛,政治力量逐步延伸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漢朝和國內外各民族間的交往,對邊疆的開發,帶來了各族舞蹈、音樂和雜技等藝術的交流。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西域與中原的關係,西域的樂舞技藝傳入中原。武帝以後,漢朝的細君公主、解憂公主等遠嫁西域,中原的樂舞也傳到西域。到了東漢靈帝時代,西域的樂舞大量地傳入中原。京都的貴戚競尚「胡樂」、「胡舞」。漢朝與北方的匈奴,東北的夫余、高句〔gou勾〕麗、朝鮮,海外的倭國(今日本),嶺南的南越國,西南的撣國(今緬甸北部),都有過樂舞的交流。應該說兩漢樂舞的繁榮是各民族共同促成的。

  在漢代豐富多採的樂舞活動中,表演性舞蹈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像戚夫人、趙飛燕那樣著名的舞蹈家。漢高祖劉邦的寵姬戚夫人,會鼓琴,會唱歌,更精於舞蹈。她擅長「翹神折腰之舞」,這是與戰國時的「楚舞」一脈相承的舞蹈。戚夫人的表演是非常有魅力的,後來有人讚美她「閨中歌舞未終曲,天下死人如亂麻」。意思是說戚夫人的歌舞有勾魂攝魄的感染力。漢成帝劉驁[ao奧]的皇后趙飛燕,稱得上是漢朝最傑出的舞蹈家。她的父親是個音樂家,她和妹妹曾流落長安,淪為官婢。長大後,她到陽阿公主家學習歌舞,掌握了高超的舞蹈技巧。 又「善行氣術」,大概就是當今氣功家們所說的「輕功」,所以她的舞蹈有超人的飄逸之美。傳說有一次趙飛燕在宮中一高榭上迎風舞蹈,若不是被人及時地扯住,她幾乎要被大風颳去。漢成帝深恐她真的有一天會被風吹走,就特地為她築了一座「七寶避風台」。又說趙飛燕「身輕若燕,能作掌上舞」。漢成帝為她造了一個水晶盤,讓宮人托盤,趙飛燕在盤上起舞。趙飛燕還有一項特技,就是會走「踽[ju舉]步」,走起來好像人手執花枝,顫顫悠悠,其他人怎麼都學不來。趙飛燕從一個出身卑賤的女子,一躍而成為皇后,憑藉的主要是她精美絕倫的舞蹈技藝。從趙飛燕舞藝的記載和傳說,也可以想見漢朝的舞蹈藝術水平已達到何等高度。

推薦閱讀:

《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第三季是講的什麼故事?
中國竟然是世界的垃圾場,更可怕的是我們還把洋垃圾穿在了身上!
你覺得中國哪些縣值得一去?
《中國神話故事》十二生肖
1·中國20世紀政要人物200名【1900-1910】

TAG:中國 | 舞蹈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