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原創]鄧華上將那些事– 鐵血網

[原創]鄧華上將那些事

武穆山河我神州 2014/3/10 22:30:56 收藏

鄧華,1955年授銜的解放軍上將,1950年代朝鮮戰爭中的風雲人物,志願軍的第二任司令員,曾被外軍戰史列為「韓戰四傑」之一。台灣方面也稱鄧為「四野三大戰將之一」,對他有專門研究。在1950年代中前期,國內的新聞報道中不時可以看到鄧華,一些中國現代史著作和黨史軍史著作中,也都有關於他的記載,有關的博物館還陳列有他的照片。然而,在1959年的一場政治風雲過後,鄧華突然在大陸消失了,彷彿就不曾存在過。當他再次出現的時候,已經是整整18年後,距離他去世也只剩3年了。大陸的差不多一代人,不知道有鄧華其人,不知道他干過什麼,在中國歷史上有過什麼影響。

下面,就筆者的信馬由韁,聊聊鄧華上將吧。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鄧華,生於1910年4月28日,湖南郴縣永寧鄉桑園村人。父親中過秀才,後來以教書為生,家境殷實。鄧華小時候的成長環境不錯,一直上到高中,讀了不少書。在那個年代,中國人普遍缺乏教育,高小程度就是知識分子,鄧華已經算是不小的知識分子了。

在長沙,這個20年代中國革命運動的風雲際會之地,鄧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來又在共產黨人掌握的國民黨湖南省黨校學習過。1928年2月,18歲的鄧華參加了湘南起義,成為工農革命軍第7師第2團的一名政治工作人員。5月,鄧華跟著朱德、陳毅上了井岡山,位列參加湘南起義的3位元帥、2位大將、5位上將之一。

朱毛會師的時候,毛澤東秋收起義部隊有1000餘人,袁文才、王佐部有6、7百人,朱德、陳毅南昌起義余部800多人,加上在湘南擴充了1200餘人,還有湘南農軍8000餘人,總共有12000餘人。全軍整編為工農革命軍第4軍(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轄第10、11、12師共3個師9個團,12000餘人,槍2000餘支,朱德任軍長兼第10師師長,毛澤東任軍黨代表兼第11師師長,陳毅任第12師師長,王爾琢任軍參謀長。

整編後的部隊有4個團是主力團:28團是南昌起義軍余部,團長由軍參謀長王爾琢兼任,黨代表何長工;29團由湘南暴動的宜章農民軍組成,團長為富家少爺出身的胡少海,黨代表龔楚;31團是秋收起義軍余部,團長伍中豪,黨代表何挺穎;32團是井岡山的坐地戶,由袁文才、王佐領導。另外幾個團是湘南郴州、永興、資興等地的農民起義軍,戰鬥力差,武器簡陋,多是大刀、棱鏢。鄧華所在的團,就是農軍組成的33團。

井岡山位於羅霄山脈的中段,周圍200餘里,與江西、湖南的數縣相鄰,地勢險峻,崇山峻岭,森林茂密,堪稱易守難攻。這裡遠離大城市,國民黨統治基礎薄弱,又鬧過農民運動,有群眾基礎,適於搞工農武裝割據。然而,井岡山根據地也有其天然的劣勢,那就是人煙稀少,經濟破敗,部隊就食、給養極為困難。

千萬不要小看這一點。古語云:大軍未動,糧草先行。任何一支軍隊,如果沒有糧草、給養的支持,那都是維持不下去的。況且這又是一支草建之初的革命軍隊,還遠脫不了舊軍隊帶來的影響。像朱德所帶上山的部隊,前時一直在湘南駐紮,有范石生罩著,條件較好,部隊每月每人發餉12塊大洋。而毛澤東的井岡山部隊,每月每人只有3塊大洋。這就差著幾倍,各個隊伍之間不好管理是顯而易見的。在舊軍隊中,要是鬧起餉來,軍隊主官隨時會有被士兵打黑槍的危險。鑒於此,毛澤東採取了釜底抽薪之策,也是軍史上的創舉:廢除發餉,改為供給制,全軍每人每日髮菜金5分錢,每月共1.5元,另每月每人發零用錢2元,從而開了革命軍隊供給制的先河。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井岡山這裡屬寒冷山帶,土地貧瘠,物產匱乏。農民耕作的一般是山坡上的梯田,種些紅薯、南瓜為生,終年都很難吃到正經八百的糧食。井岡山周圍地區,大都如此,人民謀生尚且如此艱難,何況養活一支萬餘人的軍隊。因此,紅4軍所需的糧食,大都要靠外運。而外運的人力、車馬、採購費用,又要靠部隊打土豪來解決。毛澤東主持的前敵委員會作了如此規定:紅軍勢力所控制的地區,分了田的農民按每年生產收購糧食總額的15%繳納軍費;各部隊除作戰外,平時分散工作打土豪,所得繳獲一律交軍部統籌使用。另外,又動員紅軍官兵去外地挑糧,以節約僱人的費用。相信大家小學的時候都學過一篇課文,「朱德的扁擔」便從此而來。這正是那時官兵平等,同甘共苦的真實寫照。

井岡山會師以後,紅軍的目標增大,周圍的國民黨軍接二連三的前來「會剿」。每次來過,都等於梳了一遍蓖子,將地皮颳得乾淨,令紅軍此後更難籌糧籌款。國民黨軍還進行了經濟封鎖,不但糧食很難輸進,食鹽、食油、布匹、藥品等日用必需品都極度缺乏。紅4軍官兵們的零用錢連續減少,後來乾脆停發,只保留每日每人5分錢的菜金。僅有的零用錢靠每月的節餘平均發放,稱為「伙食尾子」,或3角,或2角,官兵一律平等。通常紅軍官兵只能吃到沒鹽沒油的南瓜湯和紅米稀飯;冬夏只有2套單衣,冬天沒有棉衣,沒有被蓋,缺乏鞋子,僅以乾草取暖;傷病員缺醫少葯,只能眼看著他們在死亡線上掙扎。著名的紅軍將領、黃埔出身的11師師長張子清,就是負傷後沒有葯救治,久病不愈,終於犧牲。

井岡山根據地的條件日益困苦,迫於無奈之下,毛澤東決定將除29團外的以湘南農軍組成的其餘幾個團部隊,共8000餘人,遣送下山,讓他們回地方堅持鬥爭。對此,朱德、陳毅等人是不同意的。

紅4軍各部隊中,以28團戰鬥力最強,31團次之,都是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的骨幹力量組成的。不過,在主要戰鬥任務的分配時,28團、29團一般在第一線衝鋒陷陣,俘虜繳獲也是全軍最多;31團作為助攻部隊隨時堵漏;袁文才、王佐的32團總是擔負守山任務。這樣一來,28團、29團戰果大,損失也大。但在分配戰利品上,毛澤東堅持的卻是平均分配,自然就引起了28團和29團官兵的不滿。當時這2個團普遍看不起31團和32團的人,認為他們不能打仗只會撿洋落。毛澤東則嚴厲批評28團和29團是本位主義,朱德、陳毅夾在中間,相當為難。因為經濟困難和部隊之間的磨擦,井岡山上的裂痕產生了。

毛澤東作為前委、軍委書記,堅持要遣散幾個團,朱德、陳毅只得服從。然而,這些沒有領導、沒有武器的部隊,在回鄉路上很快就被國民黨軍消滅了。28團、29團迭經大戰,減員嚴重,常是槍多人少,卻少有兵員補充,還要將有限的俘虜均分給損失小的31團。眼看著將現成的後備部隊遣送下山讓敵人消滅,自己卻無法得到補充,這2個團官兵們的不滿是可想而知的。這些矛盾積聚在一起,加上空降了個湖南省委特派員杜修經,終於導致了後來的「八月失敗」。29團除肖克等人拉出來的200餘人,其餘全被消滅;紅4軍參謀長兼28團團長王爾琢在追趕叛軍時被2營長袁崇全槍殺,1營長林彪後來繼任28團團長,從此崛起。

鄧華所在的33團,在前往桂東的路上四散分裂,1000餘人的部隊很快就*了。鄧華和少數幾個人不甘心,轉身又返回了井岡山。隨後鄧華被編入紅4軍11師31團1營,任營委組織幹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這11師,當時的師長是由一度被誤傳為開除黨籍的毛澤東本人兼任的。31團的兩任團長也非常有名,先是朱雲卿,後是伍中豪。

朱雲卿,黃埔三期生,井岡山黃洋界保衛戰的英雄,後任紅一方面軍參謀長,十分為朱德欣賞。朱因積勞成疾,在蘇區醫院養病時被特務刺殺身亡,這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當時的肅反運動。電視劇《紅色搖籃》中有這一段,只是太過戲劇化。

伍中豪,黃埔四期生,和林彪是同學,紅4軍中與林彪齊名的將領,毛澤東的「四驍將」之一。伍曾是北大文科系學生,行軍作戰餘暇一好喝酒,二好吟詩唱和。伍先後任31團團長、紅4軍第3縱隊司令員、紅12軍軍長,朱德曾有意自己進軍委後讓其接任紅一方面軍總指揮之職。只是不久,伍中豪肺病初愈,在帶領警衛排到各地召集新兵時遭江西安福縣民團襲擊犧牲。後彭德懷派兵將此民團剿滅,由譚震林操刀將殺害伍中豪的兇手斬首。

1930年底,鄧華所在的紅12軍教導大隊擴編為36師,20歲的鄧華升任師政委。師長是誰?原31團1營2連連長張宗遜,黃埔五期生,生就一副威風凜凜的形象,後來是彭德懷紅3軍團的幹將。

當時江西蘇區正在大肅「AB」團,一批一批的紅軍指戰員被自己人拉出去殺害。鄧華非常欣賞的108團團長肖關虎、政委譚國清等人,都被肅掉。36師1500人的部隊,殺得剩下不到1000人。最初投軍時的老首長、工農革命軍第7師師長鄧允庭,快50歲了帶著妻子去參加共產黨,也被殺掉。

說到「AB」團肅反,是中共歷史上慘痛的一頁。原因很複雜,有共產國際的因素,有非常時期「左傾」錯誤的因素,也有蘇區外來派和本土派爭奪權力的因素。據高華考證,贛西南地區的肅反高潮,就是毛澤東為掌握一元化領導權,不惜以打「AB」團形式剪除卓有建樹的東固根據地領導人李文林一派而掀起的。李文林的東固根據地搞的是秘密割據的形式,白裡透紅,有點像抗日戰爭時期的兩面政權,有效地保存和壯大了革命力量,陳毅有詩譽為「東井岡」,毛澤東本人也曾在文章中稱其為「李文林式的根據地」。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這次肅反還引出了著名的「富田事變」,紅20軍出走,打出旗號反對毛澤東。後來紅20軍被1、3軍團全部繳械,排以上數百名軍官大都被殺害,士兵大批編入紅7軍。紅7軍軍長就是原著名桂系將領李明瑞,曾是李宗仁、白崇禧的大將,在北伐中大戰賀勝橋、王家鋪、德安、龍潭,戰功卓著,被李宗仁譽為「虎將」。蔣桂戰爭中李明瑞叛桂投蔣,和俞作柏一起掌握了廣西的軍政大權。後來李明瑞、俞作柏又聯合張發奎反蔣,被蔣擊敗。在鄧小平等人的努力下,李明瑞投身共產黨,參加百色起義,成為紅7軍、紅8軍的總指揮。起義後紅7軍在右江地區轉戰,又千里長徵到達江西蘇區。

對於起義部隊,毛澤東向來是用「攙沙子」的手法進行控制。這次向紅7軍編入大量兵員,同時撤換了許多幹部,引起紅7軍高層的不滿。紅7軍政委許卓、政治部主任許進極力反對,不久就被打成改組派處決。新來的政委葛耀山在紅7軍中大力進行肅反,終於引出軍長李明瑞被殺事件。這事有兩種說法:一是說李明瑞心中恐慌,企圖逃跑,被貼身衛士所射殺;二是說李明瑞下去視察連隊,被某些人誣為逃跑,遭到下屬連隊的圍攻殺害。當時掩埋李明瑞屍體的就是廣西籍開國中將、後來的志願軍3兵團60軍軍長韋傑。李明瑞之死不為外界所知,多年以後,李明瑞的女兒在上海報紙上讀到「李明瑞,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不由淚如雨下。1945年李明瑞被平反,但僅此而已,沒有作更多說明。因為牽涉到毛澤東本人,「富田事變」到現在也沒有公開平反。晚年的鄧小平對李明瑞一直念念不已,對他的家屬也很關心。

第四次反「圍剿」的時候,36師已改編為66師,鄧華繼續當政委,師長成了黃永勝。說起黃永勝,故事很多。他出身崇陽縣農民自衛軍,後編入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跟著團長盧德銘參加秋收起義。盧德銘是黃埔二期生,帶領的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是秋收起義的主要軍事力量。盧德銘當年投考黃埔時的艱難大概沒人比得了。他先是從四川自貢出發,原打算先奔雲南,借道廣西,沿西江水路到廣州。步行到雲南後,發現廣西李宗仁正和唐繼堯開戰,水陸交通都已斷絕,耽擱了一個多月也過不去,只好折回四川。盧德銘又經成都到了重慶,再順水路東下到武漢。原本想從這裡陸路到廣州,一打聽,陸路只能到湖南。沒辦法只好又坐船到上海,換上外國貨輪從海路到香港,再換船到廣州。這一下子小半年過去了,黃埔一期都開學一個月了。盧德銘並不氣餒,又準備考二期。當時孫中山還幫他遞了條子,盧德銘就成了二期第一名被錄取的學生。盧德銘是秋收起義的總指揮,關鍵時刻支持毛澤東的主張,不打長沙而轉向敵人勢力薄弱的農村發展。後在掩護部隊突圍時犧牲。如不死,很可能是朱毛會師後的紅4軍副軍長,建國後當然的元帥。毛澤東對盧之死非常痛惜。1990年代拍了一個電影《秋收起義》,裡邊有一段:王霙飾演的毛澤東得知盧德銘戰死後,衝出門外向天呼喊:「老天呢,你好不長眼,你還我德銘。。。。。。!」

黃永勝原名黃敘錢,當初在羅榮桓的連里當班長,被毛澤東遇到,給其改名為永勝,象徵著革命永遠勝利。說起改名字的事情還有。伍中豪有個部下,叫宋韻琴。伍覺得宋的名字太女氣,有次伍中豪邊喝酒邊琢磨,嘴裡嘟囔著:「宋韻琴,宋韻琴,宋韻琴。。。。。。宋任窮!」於是,上將宋任窮誕生。將近40年後,文革中毛澤東接見紅衛兵,宋任窮的女兒宋彬彬時為北師大女附中學生,上了天安門向毛澤東獻紅衛兵袖章,毛問她叫什麼名字,答:宋彬彬。毛又問:「是文質彬彬的彬嗎?」她說是。毛說:「要武嘛」。 好傢夥,宋彬彬於是改名宋要武,抄家造反,天翻地覆。

說起來黃永勝也是追隨毛澤東上井岡山的老班底了。羅瑞卿倒台後,楊成武當的是代總長。楊成武倒台後,林彪推薦黃永勝上,毛澤東乾脆把代字去掉,讓黃當了總長,還進了政治局。結果第二次廬山會議後,林彪一夥惹了大禍,毛澤東再提到黃永勝,竟說「不認識」他。40多年的追隨,這就「不認識」了,政治風雲竟然如此變幻。抗戰爆發後,黃永勝本來當了115師685團團長,卻被臨陣拿下,換上楊得志。朝鮮戰爭爆發後,13兵團北調,兵團司令黃永勝又被換成15兵團司令鄧華。歷史關鍵時刻這樣搞,一般人誰受得了?可黃永勝就沒有怨言,日後也沒翻舊賬,確實不是一般人。遼瀋戰役的時候,黃永勝為東野6縱司令員,不顧東野總部的命令,根據不斷變化的戰場形勢主動出擊,率6縱強行軍兩天一夜,終於堵住了廖耀湘西進兵團主力,配合東野其他各縱隊將其全殲,表現出了黃永勝勇於任事的果斷作風。至於說到黃在文革中的上竄下跳,甚至和副統帥的老婆搞到了一起,那就太過不堪了。

長征開始時,鄧華是紅1軍團1師2團政委,團長是劉瑞龍。在湘江血戰中,紅2團1700多人打得只剩下800多,折損過半。長征過程中,紅2團雖然沒有紅1團和紅4團那麼風光,但也是歷經百戰。長徵結束時,鄧華已是紅2師政治部主任。西安事變後,鄧華又升任紅1軍團1師政委。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抗戰開始後,鄧華當了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副團長,團長就是楊得志。115師大發展時,鄧華和宋時輪率領八路軍第4縱隊挺進冀東。宋時輪是黃埔五期,解放戰爭時為華東野戰軍10縱司令員。10縱擅長打阻擊戰,和其對陣的邱清泉曾下過定義:排炮不動,必是10縱。10縱後來改編為三野28軍,折戟金門,算是給老首長丟了把臉。

鄧華、宋時輪縱隊配合和促成了翼東大起義,部隊一下子搞到10幾萬人。人數雖眾,但多是烏合之眾,加上鄧華判斷錯誤,沒有在冀東堅持就地開闢根據地,而是將部隊西撤,結果在途中被日偽軍合擊,大部潰散,最後只剩下幾千人,這是鄧華軍事生涯中少有的重大挫折。當時李運昌部1000餘人在途中又返回冀東,當了冀東軍分區司令員,開闢了冀熱遼根據地。李運昌是黃埔四期,在和日軍的作戰中威名素著,被日本人稱為名將「李雲長」,大概日本人是看三國看多了。抗戰勝利後,依託冀熱遼根據地,李運昌率部隊先行挺進東北。不過,在解放戰爭中,李運昌未能足夠發揮,逐漸無名。1955年李運昌也沒有被授銜,較為可惜。李運昌晚年是大陸的黃埔同學會負責人,2008年逝世,活了101歲。

此後,鄧華先是跟著肖克開闢冀熱察根據地,後調回晉察冀五分區當司令員兼政委,開闢雁北根據地。五分區有一個人值得提一下,政治部主任王紫峰,後來當了華北軍區20兵團66軍政委。抗美援朝時66軍第一批入朝作戰,參加了一至四次戰役,彭德懷評價66軍是「一次比一次打得有進步」。王紫峰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文革中彭德懷被造反派從四川揪回北京批鬥,王紫峰不知道和彭德懷有什麼仇,衝上台就將一個廁紙簍扣到了彭的頭上。沒法評價他。

1941年到1943年是抗日戰爭最困難的階段,各根據地在日軍的掃蕩蠶食下,不斷縮小,八路軍人數減少,缺糧少彈,仍頑強地堅持華北抗戰。鄧華的五分區撤銷,又去四分區當司令員,帶領根據地軍民進行反掃蕩、反蠶食、反封鎖鬥爭,鍛鍊出了獨擋一面的軍政能力。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中國大地重新洗牌。為了搶得戰略先機,毛澤東借用美軍延安觀察組的飛機,一次將20多名高級軍政領導人從延安運到山西黎城,再轉赴各戰略區。都是誰呀?劉伯承、鄧小平、陳毅、林彪、薄一波、陳賡、肖勁光、鄧華、傅秋濤、李天佑、楊得志、陳錫聯、陳再道、宋時輪、鄧克明、王近山、傅秋濤、滕代遠、聶鶴亭、江華、張際春、黃華等。當時在延安的葉劍英緊張萬分:「老天保佑,這架飛機可別出問題,上邊可都是我黨我軍的精華呀。。。。。。!」老天確實保佑了,要不然,連總設計師都在飛機上,中國歷史必然改寫。

鄧華本來和林彪、肖勁光、江華、李天佑等人去山東根據地的。走在路上,被延安一封「萬萬火急」的電報追上。當時毛澤東、周恩來已去重慶談判,劉少奇在延安主持工作,急斷決行,制訂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調動大批部隊搶佔東北,要林彪一行急速轉赴東北進行領導。林彪、鄧華等人又騎馬、步行,長途跋涉一個月到達了東北。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以林彪為司令員的東北人民自治軍成立,後又改名為東北民主聯軍。鄧華去了西滿,當了遼吉軍區司令員,組建了遼吉縱隊。政委是陶鑄,黃埔五期,性格火爆,敢打敢沖,被毛澤東稱為「黨內的一頭猛牛」。建國後,毛澤東嫌廣西剿匪政策較寬鬆,太溫柔,派陶鑄去踢開了張雲逸,大開殺戒,很快將匪患平定。後來毛又認為廣東出了地方主義,調陶鑄過去,大打廣東地方主義,將葉劍英擠走,狠狠收拾了馮白駒、方方、古大存等人,掌握了廣東的實權。葉劍英走時對著倒霉的部下們感嘆:「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呢!」陶鑄長期對劉少奇有些看法,在高饒事件時曾向劉開了一炮,被高崗贊為:「士氣大振,好!」陶鑄多年是中南區的實權人物,最信任的部下是趙紫陽。文革中陶又調到中央成為第四號人物,毛澤東本想讓陶助其燃起文革大火,但陶不能理解毛的部署,多次與江青為首的中央文革小組發生矛盾,終於被毛棄用,由江青點名打倒,後囚死於安徽合肥。除了毛澤東外,陶鑄一輩子佩服的人是鄧小平。他有言道:「黨內允許拜師的話,我當主席的學生沒有資格,我願意拜鄧小平為師。」

陶鑄被打倒後,曾送給妻子曾志一首詩:

贈曾志

重上戰場我亦難,感君情厚逼雲端。

無情白髮催寒暑,蒙垢餘生抑苦酸。

病馬也知嘶櫪晚,枯葵更覺怯霜殘。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讀來令人感動。

1947年5月,東北民主聯軍發動夏季攻勢。經過兩個階段的猛烈攻擊後,民主聯軍克城40餘座,殲滅國民黨軍近4個師6萬多人,將東北國軍分割在了四平、長春、吉林、瀋陽等地。在結束攻勢前的最後一戰中,林彪將目標鎖定為四平。

對於林彪來說,四平城是他的一個心結。在一年多前,1946年4月至5月間,林彪曾指揮東北民主聯軍堅守四平,與優勢的國民黨軍進行了32天的血戰。最後終於功虧一簣,傷亡萬人,棄城而去,成就了東北國軍指揮官杜聿明的英名。更讓林彪耿耿於懷的是,四平敗後,東北民主聯軍站腳不住,連連後退,新近擴建的部隊叛逃失散大半,竟被國民黨軍一直攆過了松花江,可說一潰千里。如果不是蔣介石判斷錯誤,暫時滿足了攻佔江南之地,從而使共產黨軍隊有了喘息之機,說不定林彪等人就會被攆到蘇聯去了。因此,林彪決心還以顏色,借大勝之機收復四平。

為攻克四平,林彪集中了民主聯軍1縱全部、遼吉縱隊全部、附加東總直屬炮兵5個營,共6個師7萬多兵力組成攻城集團,由1縱司令員李天佑統一指揮。林彪則親自指揮2縱、3縱、4縱(欠第11師)、6縱、獨立1、2、3、4師、東滿獨立師、騎兵1、2師共17個師的兵力,部署在瀋吉線和中長路附近,以阻擊瀋陽北援四平和長春南援四平之敵。

戰前,鄧華覺得2個縱隊攻城兵力不夠,向林彪建議再增加1個縱隊。林彪部分聽取了鄧華的建議,又調6縱17師南下四平參戰。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根據戰前得到的情服,林彪估計四平守敵只有陳明仁指揮的71軍不到2萬人,以三倍以上優勢兵力進行圍攻,必是勝券在握。而實際上,四平守軍是71軍87、88師加13軍54師共3個正規師,再加上5個保安團以及公主嶺保安大隊的地方武裝。另外,戰鬥開始前,陳明仁將城內政府官員、警察、鐵路警、兵站、醫院、車站的公職人員加上逃進城內的外地保安隊、還鄉團全部編入部隊,實際作戰人數已達到了3.5萬人之多。這一判斷失誤使得林彪沒有集中使用攻城兵力,從而埋下了最終失利的種子。

陳明仁出身黃埔一期,當年率軍參加滇西反攻,與日軍血戰松山、龍陵等地,得到過蔣介石親令嘉賓。陳明仁借鑒了當年日軍守衛松山的經驗,將四平全城建成了一座堅固的防禦堡壘:點面結合的集團地堡群遍布市區,都是鋼筋水泥和土木鋼板結構。地堡的核心支撐點是各部隊的駐地大樓。為了便於聯絡和輸送兵員彈藥,各核心的支撐點之間以及各地堡群之間全部打通。重要的核心陣地軍、師、團部大樓則築地道和地下室、彈藥庫、指揮所以及發電照明設備,樓內遍布火力點。市區周圍又布設三道防線,廣布障礙物,有陷腳坑、絆腳架、帶鈴鐵絲網、鹿砦、土圍牆、護城河、地雷陣等。各個守備區依高低層次不同配備輕重火炮和各種輕重機槍,形成交叉火力網。全城基本上做到了每幢建築都是火力點,形成了一個防禦整體。

林彪的部署是:李天佑的1縱1、2師從四平西南實施主要突擊,打擊敵88師和54師結合部;鄧華的遼吉縱隊主力從四平西北實施突擊,打擊敵88師和87師結合部;1縱3師從四平東南實施輔助突擊,相機攻入四平東區;6縱17師為總預備隊。

四平之戰打得血天血地。

在遍布街道的火力點面前,攻擊部隊傷亡慘重,進展緩慢。連打了整整2天,1縱1師已幾乎打殘。林彪急令鄧華調遼吉縱隊獨立2師加入1縱方向,總預備隊6縱17師換下1縱1師繼續進攻。

第4天,馬仁興的遼吉縱隊獨立1師終於突破守軍陣地,向市區縱深發展。不久,6縱17師也形成了突破。6縱17師的進攻方法與別的部隊不同,採用一個營攻一條街及「四組一隊」的戰術,穿牆打洞向前推進,並且以繳獲的7門美式火箭炮進行清障。東北軍區司令部評價該師為:「該部隊歷史不算很老,戰鬥作風頑強,進步快。。。。。。戰士很勇猛,長於使用爆破,攻堅力最頑強。。。。。。為東北各野戰部隊中攻堅力最頑強之部隊,為頭等主力師。」後來,在遼瀋戰役中打錦州,平津戰役中打天津,林彪又2次調6縱17師參加攻城。「三調17師」成為軍史上的光榮一頁。全軍整編後6縱17師改編為四野43軍128師。建國後43軍兩次撤銷,1985年128師改隸20集團軍。1996年,又改隸武警部隊,改稱武警128師。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遼吉縱隊獨立1師這一路打得相當慘烈。攻擊鐵路天橋時,掛在天橋上邊的2個大麻袋突然張開了大口,黃澄澄的堅硬滾圓的黃豆傾瀉而下,撒滿了街面。衝鋒的戰士猝不及防,紛紛摔了跟頭,武器摔出老遠。他們爬起來再跌倒,手刨腳蹬卻根本站不起來。這時國軍的火力如雨潑下,攻擊部隊站不起來,無法撤退,鮮血隨即流滿了街道。後面的進攻部隊看著這一情景目瞪口呆,有的戰士當即痛哭起來。這一招正是陳明仁從19路軍在上海「一二八」抗戰時學來的。當時19路軍也是撒豆成兵,然後戰士們衝上去用大刀片砍日本鬼子的腦袋。近年拍了一部電視劇《我是太陽》,有攻擊四平街這一段。杜原飾演的團政委衝鋒在前,踩中黃豆溜滑欲倒,眼睜睜地被一排子彈打成了蜂窩。劉佩琦飾演的團長關山林在後邊看得眼中冒火,幾乎瘋掉。

打到第8天,1縱2師和遼吉縱隊獨立1師、獨立2師都已傷亡過半,失去了戰鬥力。林彪不得不將這3個師撤下,從阻援方向上增調6縱18師加入17師方向作戰,6縱16師加入遼吉縱隊獨立3師在四平東區的攻擊作戰。在獨立1師撤出戰鬥時,師長馬仁興被一顆流彈打中,當即身亡。馬仁興曾經連續參加過三次四平大戰,深受廣大指戰員的愛戴。戰後,中共東北局特批,將四平道西最好的十條街道命名為「仁興路」。

林彪因為輕敵,以添油方式將部隊逐一投入攻城,延長了戰鬥進程,加大了傷亡。當瀋陽、長春方向的援敵逼近時,便再也無法抽調阻援部隊攻擊四平了。解圍的國軍推進速度很快,林彪指揮部隊進行阻擊時又發生失誤,被國軍突破,援軍接近四平城郊,林彪只好命令攻城部隊撤出戰鬥,四平攻堅戰終於功虧一簣。

陳明仁保衛四平立了大功,戰後卻因用美援麵粉壘工事,被與他素來不睦的陳誠告了一狀,反而丟了官。後來陳明仁棄暗投明,在1955年成為解放軍57位上將之一。多少年之後,參加過四平攻堅的解放軍老戰士,提起陳明仁,張口就是:「陳明仁這小子……」

四平戰後,遼吉縱隊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7縱隊,鄧華為司令員,賀晉年為副司令員。賀晉年出身陝北紅軍,當過紅15軍團81師師長、紅27軍軍長,和謝子長、閻紅彥是一派。徐海東的紅25軍到陝北後幫助朱理治、郭洪濤、聶洪鈞、戴季英等人發動肅反,抓捕了陝北紅軍創始人劉志丹、高崗、習仲勛等人,清洗了陝甘邊系的紅26軍。賀晉年義憤不過,差點帶陝北系的紅27軍與紅25軍火拚,幸虧中央及時到了。賀晉年在東北以擅長剿匪成名,他主持合江軍區,像什麼號稱「四大旗杆」的土匪頭子李華堂、謝文東、孫榮久、張雨新都是被賀晉年幹掉的。小說《林海雪原》描寫的就是這段時期在牡丹江軍區的剿匪故事。1955年授銜,紅軍時就當過軍長的賀晉年只被授予少將,成了全軍唯一的副兵團級少將,是因為吃了高崗的瓜落,硬被說是參與了其「反黨」活動,實在有些不公。

在東北解放戰爭中,鄧華指揮的7縱表現中規中矩,沒有什麼特別閃耀之處。一方面是因為戰略位置較偏,成軍也晚。另一方面是東北強的縱隊實在太多,1、2、3、4、6、8縱一大堆,7縱怎麼也比不過的。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平津戰役中,鄧華奉命指揮7縱、2縱、9縱攻擊塘沽、大沽。因為到處是鹽灘,地勢低洼,一挖塹壕就冒水,部隊都暴露在守軍火力下,幾次攻擊傷亡很大。鄧華決心改變戰役攻擊方向,不打塘沽,先打天津。鄧華冒著被指責為「怯戰」的風險單獨簽名向總部發了電報。東野參謀長劉亞樓親自過來視察,看了戰場後同意了鄧華的建議。上報軍委,毛澤東也終於同意集中兵力先攻天津。

全軍整編後,鄧華當了四野15兵團司令員,下轄43、44、48軍,南下解放了廣東。44軍就是7縱改編的,1952年10月,44軍番號撤銷,所屬3個師被打散合併。其中130師編入54軍,1953年入朝參加過金城戰役, 1959年參加西藏平叛作戰,1962年參加了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打出東線瓦弄大捷,殲滅印軍第11旅1200多人,差點活捉印軍總指揮考爾中將。1969年12月,130師改稱陸軍第160師。1979年又參加對越自衛還擊戰,使160師成為解放軍中唯一參加過抗美援朝、對印、對越三次重要對外作戰的步兵師,真給老領導長臉。1998年,160師縮編為步兵第160旅,2003年撤銷番號及建制。44軍的132師現為廣州軍區第132摩步旅,是全軍唯一的熱帶海島作戰旅,歸海南省軍區領導。

接下來,就是鄧華一生中的輝煌,參與指揮抗美援朝作戰了。


推薦閱讀:

回歸家庭的男人如何才能原諒?丨原創
白雲山山路崎嶇層林盡染【原創攝影】
原創:我想說。。。
引用 [原創]臨屏聯對集錦
我沒有科技思維——《前哨》第二季有感

TAG:原創 | 鐵血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