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尼克松握手照片背後的某些猜測
這是一張經典的照片。1972年2月22日刊登在中國各大報紙上。但最近看了一些資料,發現這張照片背後有一些故事,並不為人所知。
照片由「紅牆攝影師」杜修賢所攝。據說當時接到任務,說「握手」照片要體現「不卑不亢」,反映出「尼克松急於想訪問中國」。據杜修賢后來回憶:「就在雙手即將握住的剎那間,我當機立斷,按動了快門……後來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審定發表了這張照片。照片在媒體登出後,被譽為『精彩的歷史瞬間』」。
這樣的說法有點言過其實了。
發現照片存在問題的是翻譯冀朝鑄的同事。主要是,握手現場有冀且遵囑緊跟總理,在照片上卻沒有了冀。而尼克松女兒朱莉給冀寄來的照片,還原了真實——冀就在總理之後。
上面兩幅照片,據說就是朱莉寄來的
對冀在照片上的消失,在當時很可能作「政治解讀」,其實冀一直「平安無事」。顯然,冀在照片上的「出局」有其他不得已而為之的原因。
網上看到孔冬梅《改變世界的日子》的帖子,上面有一張照片,一切疑團就迎刃釋解了:「握手照」就是以這張照片為基礎拼接而成的。
照片是在尼克松和夫人已經走下飛機並與總理交談時拍攝的。照片上的總理和右半部的人物與「握手照」無異。只是總理邊上的冀朝鑄姿態不大好看,猜想就是因此將冀刪去的。餘下的就是拼接的事情了。
這對深諳此道的杜修賢來說應該是「舉手之勞」。除了拼接,照片的角度也做了調整,以使總理的身體「微微後傾」。儘管如此,匆忙之中還是露出了「痕迹」。網上有人專門做了標識。
對照片的修飾甚至拼接都無可厚非,有些是當時環境所迫,非攝影師本人能夠左右。只要它是事件的真實反映而不是無中生有即可。問題是當事人要心裡有數。假如上述「猜測」屬實的話,諸如「剎那間,我當機立斷,按動了快門」、「精彩的歷史瞬間」云云,無非是為了往自己臉上貼金而罔顧事實、誤導讀者的說辭。
當時環境下,如使用這幅照片,也是不大能接受的
推薦閱讀:
※舊影瑣憶·愛因斯坦的身後事
※為什麼我拍的照片都只能是記錄性質的,做不到表達?
※原來老北京是這個樣子,您絕對沒見過!
※舊影瑣憶·奧斯威辛的笑臉
※特別喜歡80,90年代照片的感覺,誰來貢獻一下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