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札記:星巴克的價格

央視再一次「好心沒好報」地被奚落。

昨天上午,動用駐外記者,這家電視台發布將近20分鐘的《星巴克咖啡全球市場調查》,指控其「在我國的售價比在美國、歐洲都高出了很多」:「同樣的一杯咖啡,在北京的售價顯然是最貴的,美國芝加哥、印度孟買的價格都相對的便宜。」

於是,雖然承認「企業根據市場策略制定價格無可厚非」、「買賣雙方本來就是你情我願」,但央視抓住「公平貿易原則」不依不饒,援引上海市咖啡專業委員會會長王振東等人的分析:「一杯星巴克拿鐵咖啡的物料成本構成,咖啡豆加上牛奶和紙杯等一次性用品,加起來不到5元人民幣,而它在中國的定價為27元……星巴克在中國價格高,主要原因是國內消費者對星巴克等洋品牌的迷信;從全球看星巴克相當於餐飲中的麥當勞,只是作為一個為消費者提供品質穩定的咖啡而存在,本該是一個大眾化的消費產品。按照人均收入對比,在中國售價應在每杯10元左右。」

節目中,星巴克不僅是「歧視對待」,還顯得「傲慢」:「記者來到星巴克北京公司,但是這裡的工作人員拒絕了我們。星巴克北京公司人員:『所以我還是這個問題,是有消費者逼著你或者是推著你,非要過來跟我們要一個答案,是這樣嗎?』……記者再次嘗試聯繫星巴克公司,幾經周折,星巴克中國區傳播總監表示,可以接受採訪,但只能是通過電話進行……在半個小時的採訪中,這位負責人表示有些為難,她無法提供任何財務報表和聲明以外的數據。」

根據央視解說詞,在通過星巴克公司最新一季財報得知「中國及亞太大區是其中利潤率最高的區域」後,國內很多媒體都表示關註:「『星巴克很黑很暴利』,『星巴克變身土豪奢侈品』,『星巴克被指在華牟暴利』。一些媒體評論說,星巴克在中國不愁賣,一方面是咖啡文化在中國日漸流行所致;另一方面則是盲目崇洋,趕時髦的結果。只想說一句,奉勸消費者洋品牌絕不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代名詞,奉勸洋品牌,中國消費者只求一視同仁。」

話是沒錯。在央視出手之前,確實曾經多有中國媒體對星巴克提出質疑,例如第一財經日報曾連續發表《星巴克中國「暴利」:亞太區利潤率為歐洲16倍》等報道,強調「一杯星巴克美式咖啡的物料成本也就2.6元」,指責「中國運營成本與市場動因不一樣」的說法難以自圓其說。

但是,當時就有批評者嘲笑這些財經專業媒體是如此「不專業」。供職於IBM的陳果_George即言第一財經日報「缺乏財務學常識」:「星巴克中國/亞太區運營利潤率32%,美洲21%,歐洲1.9%,毛利高不僅由售價高決定,也可能是人工成本等原因。至於定價和利潤關係,除供需關係外,還取決於存貨周轉,據我觀察,中國星巴克的翻台率遠低於美國,很多人一泡就是幾小時,可能也是價格高的原因。」

如今,當批評者變成了央視,變成了那個在很多人心目中「凡事皆有陰謀」的喉舌媒體,輿論場上的風向就更加一邊倒。

來自新浪官方的@微博搜索昨日帶頭髮難,並且暗含對新聞聯播的譏諷:「我覺得吧,只要星巴克不逼著我每晚七點喝一杯他們家咖啡,他愛賣多貴都行,嫌貴不喝就是了。」

作為經濟學家,劉勝軍和馬光遠也都在微博中開炮,直指「央視沒資格批評星巴克」:「地球人都知道,星巴克不存在任何壟斷因素,別說30元一杯,就算300元一杯,也輪不到央視批評啊。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是自由,只能說央視連市場經濟的基本精神都不理解。建議央視抽空多批判一下壟斷的石油電信金融央企吧」;「咱能做點專業一點,有價值一點的事嗎?一個競爭性行業,拿成本來說事,已經凸顯了在經濟學方面的無知了,真替你們捉急。有這功夫,質疑一下食鹽,成品油,漫遊費,網費,進口車等暴利吧,也質疑一下中國產的東西,在美國居然都比國內便宜的原因吧。」

@五嶽散人則認為「跟央視扯經濟學都算是浪費」,因為「他們揣著明白裝糊塗」:「說個最簡單的對比:至少在北京,除了星巴克、科斯塔等咖啡館之外,你能找到其他交通便利、品質如一、環境靠譜、服務到位、價格適中的地方聊天、談事、閑坐么?我不能把人約到沙縣小吃吧?」

甚至,「大褲衩」里的同事都看不下去了。認證身份為央視英文頻道主播的@王屹芝出言吐槽:「我尊敬的央視大人,能不能先調查一下為啥高鐵上的豬食盒飯要45塊?」;至於向以經濟理性教誨眾生的@王志安,也強調定價高「很正常」:「說明星巴克在中國的營銷很成功。這個案例和哈根達斯有些類似。話說中國的肉夾饃也打入老美市場了,賣的比國內貴多了,這就是本事。」

一個名叫「星巴克Starbucks」的未認證賬號,因為發言內容比@星巴克中國這個官方賬號更加咄咄逼人,甚有喧賓奪主之勢:「消費者可自主選擇。個人認為央視更應該關心關乎民生的實際社會問題。如果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國家可以為老百姓控制調控;如果醫療費用國家可以嚴格管理把控;如果貪污受賄能越來越少,如果空氣質量越來越好,如果食品安全不再用我們擔心,如果……如果沒有如果,央視太閑的時候再來聊聊蘋果和星巴克吧!」

當然,基於蘋果公司的前車之鑒,對「星巴克沒在央視投廣告」的原因推測,也再一次浮現。@王巍w就是極盡嘲諷:「剛看到央視又與星巴克幹上了,許多階級分析和敵情判斷。有那麼複雜嗎,不過是一位央視領導買中杯卻被收了大杯的錢嘛。星巴克就是這麼沒出息的東西,您息怒,還是玩自己喜歡的吧。」

這些微博論壇上的吐槽聲,不僅匯聚成京華時報、北京晨報、都市時報今日跟進報道,還激勵了劉遠舉寫出《也說星巴克的暴利》。這篇綜合其早前東方早報、成都全搜索網專欄而寫成的火線評論,在昨天下午通過財經網發表後廣獲各路市場化媒體轉播:「首先,即便一個普通老百姓也知道,成本的構成並非僅為物料。在地價日益上漲的今天,在一線城市的繁華商業區,物業租金非常之高,往往佔到成本中很大比例。除此之外,裝修、人力、日常運營的水電氣費、稅費等,都構成了商家的成本。媒體豈能僅以物料成本來計算利潤率呢?貼膜小販在大街上忍受夏日酷暑、冬日寒風,不也是一種很大的人力成本支出嗎?實際上,成本如何並不重要。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是,在市場中,決定價格的並不是成本,而是稀缺性……正所謂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品牌,三流企業賣產品,星巴克實際上提供的是一種文化體驗,出售的是一種身份標準識別。這就決定了星巴克的稀缺性,進而確定了它的市場地位,以及這個地位自然會帶來的高定價能力。簡而言之,這就是品牌的力量。」

劉遠舉承認「各地區價格不一樣,的確是一種『價格歧視』」,而且「確有個別洋品牌鑽國內的空子,牟取不正常的高額利潤」,但在他看來,「這個行業的價格是正常的,是合理的」:「雖然有時候難免有一些自然性的壟斷出現,並造成一些暫時性的壟斷價格,但從長期而言,沒有人能一直站在技術壟斷的巔峰……對『暴利』的不恰當指責,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批評者市場經濟常識的欠缺。不過,知識不足,補足便好,再不濟也可求助於專家,但令人疑慮的是,『守土有責』、中國消費者是『遮了眼睛轉圈拉磨的驢』這些話語,似乎預示著另一場整治的開始?」

「守土有責」、「遮了眼睛轉圈拉磨的驢」的說法,源自@人民日報昨天傍晚聲援央視時的微評《中國市場不是待宰羔羊》。就是從這種「殺氣騰騰」的言論中,劉遠舉也聯想到了幾個月前圍繞蘋果的那一場輿論風波:「現在政府相關部門偏愛進行一種灰色的管理,這種管理模式往往憑藉著不確定的,或過於苛刻的法規來進行整治。而最近一段時間,更變本加厲,朝著靠民粹輿論來進行道德壓制的方向而去。先是通過輿論口誅筆伐,再由官方代表民意出面,進而達到整治的目的。所謂整治,就成了先『整』再『治』。從輿論圍剿蘋果的各國不同保修政策,到質疑星巴克的高價、各國不同價格,這個方式似乎已經逐漸成型,浮出水面。」

錢江晚報同持此論,今晨發表《星巴克一杯拿鐵招惹了誰》,嘲笑「一場看似正義的維權不僅未能贏得受眾的響應,反而招致幾乎一邊倒的批評」:「箇中原因,除了不講常識、只講情緒,更有著深層次的逆反情緒……媒體維權如果在『拿誰是問』的核心問題上避而不談,指著用被歧視的習慣心態,煽起民眾的屈辱情緒來抵制消費,顯然是低估了消費者的自身判斷能力。」

評論員劉雪松是以「進口車在中國市場價格奇高」為據,呼籲「權威媒體不要會錯民眾情緒上真正的那個『意』,也不要低估了百姓心中的公眾意識和消費常識」:「媒體維權如果在『拿誰是問』的核心問題上避而不談,指著用被歧視的習慣心態,煽起民眾的屈辱情緒來抵制消費,顯然是低估了消費者的自身判斷能力……一杯淡茶可以替代星巴克的拿鐵,一輛破舊的國產車可以代步賓士寶馬,百姓卻擺脫不掉中國人自身打造的價格不菲的畸形消費。比如在高價的寬頻收費中使用著蝸牛般的網速,比如用國產的手機撥打著高價的話費,比如拿養家糊口的工薪買著那麼貴的房子、那麼貴的汽油、交著那麼貴的過橋過路費……這是誰都繞不開的冤枉開支,誰都感到不公的消費負擔,是實實在在的民生。真心維權,這些國產的『全球高價』就在眼前,根本用不著跟老外商量……媒體拿出一副星巴克一杯拿鐵招惹了中國消費者的腔調,卻不知這腔調本身,卻招惹了消費者的情緒。這是比無視經營常識更糟糕的結果。經營常識是個技術活兒,公眾意識是個人性活兒。」

此外,還有北京青年報強調《探討星巴克咖啡價格不能罔顧經濟學常識》,嘲笑有些人「一接觸實際,骨子裡面計劃經濟的思維就會大行其道」;成都商報發表《星巴克有沒有歧視中國人》,宣布「因為星巴克是外資,就戴著有色眼鏡,緊盯其『暴利』不放,可能恰恰是一種歧視」;長江日報則由評論員劉敏嘆息星巴克在中國賣高價這個報道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相對而言,重慶晨報上那篇《暴利引發吐槽,誰來給星巴克定價?》,已經可以算是體諒央視:「消費者批評星巴克的不公平定價值得肯定,這意味著國內消費者的權益意識有所提升。星巴克的價格虛高實則來自市場條件下的信息不對稱,尤其是去星巴克消費這種行為逐漸被賦予了一定的社會意義之後。所以,認識星巴克的價格問題,不應該以某種想當然的角度去剖析這些市場行為。當然,無論是媒體,還是消費者,讓星巴克等外國餐飲品牌逐漸蛻去神秘面紗,還原其商品的本質屬性,在價格體系上回歸市場本質,都是一種進步。從長遠看,既有利於最大限度地保護消費者,也有利於避免洋餐飲在中國『水土不服』。」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文責編 mojing.huo@ftchinese.com)


推薦閱讀:

關於小葉紫檀手串價格你知多少?
地暖價格每平方米是多少錢?
科普掃盲篇--經典奢侈品大牌包包價格參照圖(多圖慎入)
德立淋浴房好嗎?德立淋浴房價格咋樣?
上周生產資料價格動態(2016年8月25日)

TAG:星巴克 | 媒體 | 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