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孝道 不能變成愚孝
孝文化作為中華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說文解字》中講:「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細看「孝」的古字,形似一個小孩背著一個老人走路。《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夫子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可謂是天經地義,應是每個人身體力行終身法則。
長久以來,我們都認為儒家對孝推崇備至。戲文評書里經常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說法,潛移默化中,許多人以為儒家提倡的孝道正如董仲舒所講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父母或家長具有絕對的權威,完全可以左右子女。
所謂孝道也變為了一種封閉僵化的金字塔型的「孝」,塔下的人對塔頂必須無條件服從。但孔子的「孝」是否就是這種「孝」呢?在這和大家分享孔子與弟子曾參的一個小故事。
曾參種瓜,不小心傷到了瓜的根部。父親曾晢認為他用心不專,大怒用鋤柄擊打他背部。曾參倒地暈了過去。少傾蘇醒後,曾參問父親:「剛剛我犯了大錯,您大力教訓我,自己沒有傷到吧?」隨即退下回房,撫琴放歌,讓父親知道自己身體安康。孔子聽到後,十分生氣,告訴把門的小童:「曾參如果來的話,不要讓他進來。」曾參很委屈,便託人向老師問詢。
孔子講:「你沒聽說嗎?古時候舜侍候父親瞽叟時,不論父親有任何需要,都儘力滿足。但當瞽叟想要找他而殺了他,卻從沒有殺掉。小杖則受,大杖則走。所以瞽叟沒有犯下不稱職的父親的過錯,而舜也沒有失去身為人子淳厚的孝道。如今曾參侍候父親,放棄身體來承受父親的暴怒,致命的重擊也不躲,若其被打死就會陷父親於不義,這怎能算孝呢?你不是天子的百姓嗎?殺了天子的百姓,那罪過怎麼樣?"曾參聽說了這些話,說:"參的罪過大啊。"於是拜訪孔子,為自己的過錯道歉。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絕不是強調一味的愚孝。倘若因為自己的孝順,卻讓父親背上弒子的惡名,最後身入囹圄,這並非孔子所提倡的孝道。而且,從儒家經典中,我們完全找不到有哪個儒學大家鼓吹「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觀點,倒是在明清高度集權的社會環境下,這段話不斷在戲文中出現,廣為流傳。
曾參還向孔子請教過一個問題:「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孔子憤然說:「是何言與?是何言與?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孔子認為,做兒子的,對父親不該一味服從,而是要辨明是非對錯,若父親有錯,則應諫爭。
在當今大力弘揚「孝」的時代,我們一定要繼承與發揚孔孟的合理孝道,堅持「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的十二字孝道,「孝」對人生,做新時代的好「孝子」。
推薦閱讀:
※愚孝,對婚姻是一種巨大傷害
※婆媳長達8年的戰爭,讓我老了20歲?
TAG:愚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