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日經疏妙印鈔卷三十一至卷四十(大正藏2213部)

  妙印鈔

  妙印鈔卷第三十一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經第一疏第五)

  三從複次行者下。明絣定方位中。自分為十。初明先示八方名句。二明定地空座位。三明定中台座位。四明總絣八方。五明定內院等外界。六明三重廣狹。七明三重各置四分。八明三重深秘意。九明助伴弟子。十明三重開四門(矣)

  初中。複次行者指造壇阿闍梨也。應知護方八位者。此諸天皆是護世諸天則雲護方也。先指定八方護主。然後從此已後處處依此名字為令知其方位也。故云應知護方八位乃至隨此而轉也。因陀羅者帝釋也。是即東方護主也。焰魔羅者焰魔王也。縛嚕拏者水天也。毗沙門者多門天也。伊舍尼者自在天也。護摩謂火天也。涅哩底者羅剎天也。縛庾者風天也。已上八方主天也。彼圖位如第一書(云云)

  二從其上下。明定地空諸天座位中。其上方諸尊等者。謂上方諸天。伊舍那之南帝釋之北置之。故云其上方諸尊多依帝釋之右也。下方諸尊等者。謂下方諸天。剎羅天之北水天之南置之。故云下方諸尊多依龍尊之右也。上謂空居者。謂夜摩天已上欲界四天四禪四無色是曰空居也。下謂地居者四王忉利二天並假號天等是也。

  三從又環下。明定中台座位中。又環中胎藏等者。謂回中胎藏之八方而定三重曼荼羅界域。所謂於第一重者。東方遍知院。北方觀音院。南方金剛手院。西方持明院是也。於第二重者。東方文殊院(依爛脫置釋迦院)南方除蓋障院。北方地藏院。西方虛空藏院並蘇悉地院等是也。第三重十二大天等座位如上可知之。如此三重曼荼羅方位座位一一次第依法作分量為標相可指定也。故云三重界域乃至圖位素定也。要令大日等者。其中大日位必於前白檀曼荼羅時五寶所埋之處。當其中心可圖之也。故云要令大日乃至至此圖眾相也。

  四從時阿下。明總絣八方中。又分為三。初明準定四方。二明準定四角。三明準定十字。

  初中。時阿闍梨者。造壇阿闍梨持五色繩。先至東北角面向南。如法護持作禮。而右回至東南角。爾時助修人在東北角。向南對師而持深準定。東方外界如此師弟皆同回。南方西方北方準定之也。此間皆其線各當其臍在空中。而均等平正令準定也。故云時阿闍梨先至因陀羅乃至在虛空中均等平正已也。

  二從至第二下。明準定四角。自可見。

  三從阿闍下。明準定四方十字中。理必有之者。四方四角八位是八葉座位也。是故尤可準定正四方故云爾也(云云)瞿醯雲。先應歸命三寶一切諸尊乃與供養。然後拼繩。從東起首。其阿闍梨於東南角。手執其繩面向北住。其執繩者。於東北角而面向南記取分量。復令彼人右繞住西南角(云云)向東住。其阿闍梨不移本處。但右回身面向西住。亦取分量。其阿闍梨自亦右繞。往於西北角面向南住。其弟子者不移本處。但右回身面向北住。亦取分量。又其弟子亦應右繞。往東北角面向西住。其阿闍梨不移本處。但右回身面向東住。亦取分量。其阿闍梨住東南角及西北角。而量二方。其東北角及西南角。是彼弟子所住之處。四方定已(云云)已上定外界及八方相。瞿醯全分相同也。

  五從次當下。明定內院等外界中。又分為三。初明定內院外界。二明定第一院外界。三明第三院外界。如文自可見(云云)

  六從其廣狹下。明定三重廣狹中。本法如此等者。言十萬頌本法如上。雖然若大小廣狹等相障。諸尊座位等不得相應者。阿闍梨能能相計調作之無失也。故云本法如此乃至於理無失也。余文自可見瞿醯雲。復中心量。其中心上打一撅子。於外四角各置一撅。其第二院及最內院。各於四角亦置一撅。從內院量至於外院。半半而減。其繞院。但用白色而界一道(云云)已上其意同一也(云云)

  七從如是等下。明三重各置四分中。文分為六。一明結前生後。二明定行道院。三定供物安置所。四明定諸尊座位五明定外緣。六明分三位法初文。自可見。

  二從其最下。明定行道院中。其最向里一分等者。謂於第一重有四分中最內之一分也。瞿醯此雲繞院也(云云)

  三從次一分下。定供物安置所中。次一分者最內行道院為第一。而其次一分也。

  四從次外一下。定諸尊座位中。次外一分者。最內者行道院。其次一分供養院。其次外之一分諸尊座位也。則雲次外乃至諸尊座位也此二分者供養院諸尊座位共聖者分也。故云爾也。

  五從次於下。明定外界緣中。次於此外者。於此諸尊座位之後亦置外緣。於此外緣空位中。隨其方位置相應之尊也。假令遍知院等相應尊者置遍知院之後外緣空位。觀音院相應尊者置觀音院之後外緣空位。金剛手院相應尊者置金剛手院之後外緣空位。持明院相應尊者置持明院之後外緣空位也。故云次於此外乃至皆都請供養也。所以爾者等者。言阿闍梨如法雖圖畫。若誤失有所圖落之尊者。於此外緣皆悉可運心供養也。

  六從分此三分位下。明分三分位法中。分此三分位法者。諸尊座位供養院行道院是也。先於第一重外界之里者。今所言外緣是第一重中之外緣也。於此界緣之內者。於此界緣之內而分座位等三分也。故云先於第一重乃至如是第一重竟也。既於第一重如此令細分了。第二第三重准之可知也。故云次於第二重乃至第三重亦如是也。瞿醯雲。夫曼荼羅又有其三重。亦有四重亦有多重(云云)

  八從上文所說下。明三重深秘意中。上文所說者次上所言之三重曼荼羅是也。從大日如來等者。指阿闍梨自身云爾也。如阿闍梨者。應度弟子身亦爾也。故云即是毗盧遮那自心八葉花也。三悉地雲馱盧摩陀都法身如來真實也。從腋至頂為上。從臍至腋為中。從足至臍為下(云云)又雲從咽至頂相。隨所照及之處。諸尊隨現成第一院曼荼羅。次一重光遍繞心上。從臍以上至咽。諸尊隨現成第二重曼荼羅。次一重光遍臍上。從臍以下諸尊隨現成第三重曼荼羅。即是世間天院也(云云)已上甚深秘藏事也(更問)

  九從所共下。明助伴弟子中。自分為四。一明用通達人。二明用已灌頂人。三明用撅。四明用應度弟子。

  初中。金剛弟子等者。已灌頂之人。能通達真言法則。亞於大阿闍梨堪成法則阿闍梨者。是故云所共建立曼荼羅乃至所遺失也。

  二從可不下。明用已灌頂人中。可不得如是人者。不得如是通達法則之人者。取已灌頂之者。臨事事作法教授而相共行之也。故云若不得乃至指授行之也。

  三從又無下。明用撅中。又無此人者等者。若又無已灌頂之者。置撅於其處可作之也。

  四從阿闍下。明用應度弟子中。阿闍梨又雲者。又依一之口傳。以今之應度弟子。無如上之人。可共引線。但所圖畫壇位等以物覆不令見也。故云又雲欲共引線乃至勿令見也。已上三重曼荼羅壇位等。如彼抄圖之(云云)

  十從方等有下。明三重各開四門中。又分為三。一正明重重有四門。二明通入門。三明師傅言。

  初中。方等有四門等者。所謂於重重四方各開門。故云爾也。

  二從開西下。明通入門中開西向一門者。今此曼荼羅東曼荼羅故。通入門向西而開也。自餘三門以線橫引之而不通入也。瞿醯雲者。彼經中捲雲。凡諸方門要當中開(私雲中者當中台也)謂量九分。其八分者。各取四分而為兩邊。取中一分而開為門。其出入門稍應闊作。自余諸門以白色末而作畫閉所閉者稍向外曲。或置門印而閉其門。或置護方契印。中胎及內院。應用五色而作界道。其第二院應用三色。第三外院唯用白色而作界道。其著食院及行道院。但用白色而作界道(云云)故云瞿醯雲乃至作畫閉之也。

  三從阿闍下。明師傳言中。用金剛線等者。如此雖以白色未作畫閉之。猶恐誤可有越之。則以金剛線橫引之不可越之。是則諸佛本誓也。若尚不用者犯諸佛三昧耶也。故云用金剛線乃至犯三昧耶也。又通門等者。今此曼荼羅向西開門。此即兩部門時。胎藏曼荼羅則向西而開門也。若又金剛界萬荼羅向東而可開門也若約三部門者。或向北或向西或向東而開門事可有之。故云又通門西向乃至余如下文所說也(云云)

  四從誠心以殷重下。明正畫諸尊中。自分為九。一明觀相現前。二明殷敬彩畫。三明畫中胎藏。四明畫第一重。五明畫第二重。六明畫第三重。七明經家結釋。八明師傳圖位。九明結釋色相等。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圖下。有隨釋中。先住瑜伽等者。最初字三輪器界須彌山等建立。於其上有五峰八柱。其中置彼物。於其中明觀八葉九尊乃至十三大院諸尊。一一諸尊字印形像令明了現前。於此一一諸尊。各具八葉九尊十三大院諸尊。此一一諸尊又各具十佛剎微塵數眷屬。主伴具足互相攝入。加之又於此一一諸尊心中。具金剛界五智無際智。心王心數具足圓融。加之於此五智三十七尊各心中。亦具八葉九尊乃至十三大院不可說不可說諸尊聖眾。如此等兩部曼荼羅諸尊各各互相攝入。一而多多而一。一多自在無障無礙。如阿闍梨自心。弟子心亦如此。如弟子心。諸佛又如此。諸佛曼荼弟子曼荼己心曼荼。平等平等而無二無別。如是明了觀相現前然後彩畫。故云先住瑜伽乃至皆悉現前具足明了也。委如供養次第併入秘密曼荼羅法品所說(云云)次記可用之。

  二從然後下。明殷敬彩畫中。又分為二。初明釋其意。二明結歸經文。

  初中。然後以無量等者。謂如上。先住瑜伽成三平等妙觀已。然後以極重殷勤恭敬尊重之心而奉彩畫之。隨壇位廣狹。尊像大小能能相計與壇位而相應可圖畫也。故云然後以無量乃至亦令均停相稱也。

  二從故云下。明結歸經文。自可見也(云云)

  三從內心下。明畫中胎藏中。自分為九。一明示眾生本心。二明示如來秘傳法。三明釋十六指義。四明八葉圓明義。五明顯方角八德。六明釋鬢蕊義。七明釋金剛智印。八總結釋八葉體。九明正畫大日尊(矣)有爛脫(更問)

  初中。又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是下。明隨釋。其義有面授(更問)

  二從此是如來下。明如來秘傳法中。又分為二。初明校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挍牒應雲。胎藏正均等。藏中造一切。悲生曼荼羅者(云云)

  二從此是下。明隨釋中。此是如來等者。今此胎藏正均等藏中造一切等義。是其深秘密。非十地等覺之所知。何況二乘凡夫所識耶。故云此是如來秘傳之法(更問)甚深秘傳而金人獨傳之。故云不可形於翰墨。雖然如來大悲猶不息故云寄在圖像以示行人。夫領佛意之人自默而覺之。故云若得深意乃至默而識之也。

  三從略攝下。釋十六指義中。又分為二初明挍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挍牒應雲。十六央具梨。過此是其量者(云云)央具梨者此雲指耳。

  二從略攝下。明隨釋中。略攝如來萬德者。略攝如來無量萬德故表以十六指也。然應物平施量無邊。何唯限十六。故云申而長之則無量乃至義無限也。此則釋經之過此是其量之意也(云云)

  四從花台下。明八葉圓滿義中。又分為二初明挍牒。二明隨釋。

  初挍牒應雲。八葉正圓滿者(云云)

  二從花台下明隨釋中。花台八葉等者。彼八葉蓮花台正等圓滿無有虧缺之處。開敷圓滿之形也。故云花台八葉乃至如正開敷之形也。此花台其花實是正境智圓滿色心實相自然自證之體一切智智妙果也。故云此蓮華台是實相自然智慧也。其八葉是毗盧遮那大悲方便八德也。故云蓮華葉是大悲方便也。

  五從正方下。明釋方角八德中。正方四葉者。東南西北不動花開彌陀天鼓是也。其種子者也。其三形者寶幢五股蓮華螺具也。隅角四葉者。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也。如次普賢文殊觀音彌勒也。其種子者也。其三形者五古青蓮白蓮賢瓶也。如此四智四行者如來以大悲方便所示現八種善知識也。故云約此現為八種善知識也。

  六從鬢蕊下。明釋鬢蕊義中。又分為二初明挍牒。二明隨釋。

  初即挍牒應雲。鬢蕊皆嚴好者(云云)

  二明隨釋中。鬢蕊是一切三昧門等者。言從此花台鬢蕊。內大等無量無邊眷屬流出。故云鬢蕊是一切乃至一種莊嚴眷屬也(云云)

  七從各持下。明釋金剛智印中。又分為二初明挍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挍牒應雲。金剛之智印者(云云)

  二從各持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釋金剛智印句。二明結釋十六法。

  初釋金剛之智印句而結歸遍出諸葉間句。故云各持金剛慧印故云遍出諸葉間也。

  二從如是下。結釋十六法中。十六法等者。所謂八葉並八金剛慧印也。為表示此十六法。花台極略之量唯十六央具梨也。故云如是十六乃至冥符也。

  八從正以此藏下。明結釋八葉功德中。正以此藏等者。以此八葉八智胎藏為三重曼荼羅之體。故云正以此藏為大悲胎藏曼荼羅之體也。其餘三重等者。除其八葉院。自餘三重曼荼羅。是從此八葉自證功德。流出於普門法界之諸隨類應現善知識也。故云其餘三重乃至諸善知識入法界門耳也。已上輒難形於翰墨。如第三第四記(更問)

  九從從此實相下。明正畫大日尊中。又分為二。初明挍牒。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即應雲。從此花台中大日勝尊現乃至離熱住三昧者(云云)

  二從從此實相下。明隨釋中。從此實相等者。從此色心實相境智平等之花台。出現大日如來加持尊特之相。故云從此實相乃至加持之相也。其義已如前等者。指白壇曼荼羅之處也。其所余秘密八印品等者。大日如來形像色相等大旨如前。其餘功德莊嚴等如下品也。故云其所余乃至及圖說之也。已上所說與第一記少不同也。彼存練磨義。以下皆效之。

  四從次於東方下。明畫第一重中。自分為四。一明畫遍知院。二明畫觀音院。三明畫薩埵院。四明畫持明院。

  初中。亦分為三。一明圖遍知尊。二明圖諸佛母。三明圖諸救世者。

  初中。又分為二。初挍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應雲。彼東應畫作一切遍知印。乃至皓潔普周遍者。次於東方內院等(云云)

  二從次於東方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圖畫形色。二釋其義。

  初中。次於東方內院等者。言次八葉院而明遍知院故云次也。對第二第三院故云內院也。正當中台藏而畫之。然雲之上者。若此曼荼羅向西懸之時有中台之上。故云之上畫作一切遍知印。已上釋彼東等二句也。次作三角形者。釋經之三角之兩言也。次在白蓮華上者釋經之蓮華上之三言也。謂於白蓮花台上作三角智印形也。次其銳下向者。然其三角之銳端向中台藏也。鈍白色等者。釋經之其色乃至周遍等之三句也。次即是十方等者。今此遍知尊者親知見中胎藏大智印也。是即十方三世諸佛知見法界胎藏大勤勇智印也。故云即是十方三世乃至大勤勇印也。又此三角智印一切如來心密智印也。故云亦名諸佛心印也。

  二從三角是下。釋其義中。三角是降伏等者。明具三部妙用。所謂三角是降伏等者即降伏用也。得成正覺者息災妙用也。鮮曰是大悲等者增益用也。故云三角是降伏乃至故云普周遍也。

  二從次於大下。明諸佛母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隨釋。

  初中。即校牒應雲。次於其北維乃至正受住三昧者。次於大勤勇等(云云)

  二從次於下。明隨釋中。置虛空眼印者佛眼佛母是也。大慈大悲名為佛眼。故大論八十五雲。大慈大悲等諸功德是名佛眼。問曰。智慧見物是眼相。云何大慈悲等名為眼。答曰。諸功德皆與慧相應。故通名為眼。複次慈悲心有三種。眾生緣法緣無緣。凡夫人眾生緣(云云)聲聞辟支佛及菩薩初眾生緣後法緣。諸佛普修行畢竟空故名為無緣。是故慈悲亦名佛眼(云云)以是義故毗盧遮那以如此智慧相應大慈大悲為母。故云即是毗盧遮那佛母也。佛母義如般若經等者。般若經中以般若為佛母。無礙知見之人從此生故也。真金是如如等者。譬實相自然之體也。畢竟清凈圓滿具足。故云畢竟凈句是也。彼教門之外飾者。上句舉自證。此句明化他。自余諸句。自可見(云云)

  三從次復於大下。明圖諸救世者中。又分為二。初明校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校牒可雲。復於彼南方乃至住於白蓮上者。次復於大勤勇等(云云)

  二從次復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釋經文。二明阿闍梨口傳。

  初中。作一切諸佛菩薩等者。言一切諸佛菩薩皆悉以凈菩提心如意寶故滿足無邊行願。成就世出世間求願。故云作一切諸佛菩薩乃至普兩世出世間一切財寶也。諸救世者等者。四智四行以下第一第二第三重等諸救世諸佛菩薩等是也。如此救世佛菩薩皆悉從自心本來妙法芬陀利花台開出此真陀摩尼寶已。還授與一切眾生。故云諸救世者乃至住於白蓮上也。

  二從阿闍下。明闍梨口傳中。此是通一切印者。今此如意寶印四重法界一切諸佛菩薩等通印也。所謂如五大虛空藏等。若經中不說其尊印真言者。皆可通用此真陀摩尼印也。故云阿闍梨言乃至亦執此無價寶皆得也。已上與第一所記少少不同也。彼存練磨義。是即為慢法者。依先師口傳如此記。能能前後可口傳也(云云)

  二從經雲大日下。明畫觀音院中。自分為二。一明圖部主。二明畫眷屬。

  初中。又分為二。初舉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北方大精進觀世自在者等者。即蓮華部主等(云云)

  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坐位名號。二明色相莊嚴。三明頂上化佛。

  初中。即是蓮華部主者。以此尊總為蓮華部主也。謂如來究竟觀察等者。以妙觀察智於本有緣起自在觀察故名觀自在。約如來之無邊萬行故得菩薩之名。故云即是蓮華部主乃至故名菩薩也。

  二從觀自在下。明色相莊嚴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應雲。色光如皓月商佉軍那花者。觀自在等(云云)

  二從觀自在下。明隨釋中。當總此三等者。皓月商佉軍那花也。此三種皆是白之中白也。而兼三部妙用。謂皓月息災用。商佉降伏用。軍那花增益用也(云云)

  三從頂現下。明頂上化佛中。頂現無量壽者等者。觀自在者即是因也。此佛者極果也。是即明因果俱時本來平等也。故云頂現無量壽者乃至微笑之容也。

  二從次於觀音下。明畫眷屬中。又分為六。一明多羅。二明毗俱胝。三明大勢至。四明白處尊。五明馬頭。六明總結歸。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應雲。彼右大名稱聖者多羅尊乃至微笑鮮白衣等者。次於觀音右邊等(云云)

  二從次於下。明隨釋中。次於等者。言於觀音座西而畫此菩薩也。他皆效此者。一切聖者皆向大日故。今此觀音於大日北而南面故。此觀音右邊即觀音之西也。准之一切諸尊皆可例知也。次青是降伏等者。交牒應雲。青白色相雜者青是降伏等(云云)其義自可見。次此是觀自在三昧者。即交牒可雲中年女人狀者此是觀自在三昧等(云云)女人是定門表示也。青蓮華是凈無垢義等者。以無垢清凈大慈普眼攝交一切眾生不失應度之時。故云青蓮華是凈無垢義乃至不太老太少也。次其像合掌等者。即交牒應雲。合掌持青蓮乃至微笑鮮白衣者。其像合掌等(云云)今此合掌者·觀音右所持未敷蓮是也。此蓮華是觀音三昧也。故此尊名為觀自在三昧也。面皆向觀音者面向東也。余文可見(云云)

  二從觀音左邊下。明畫毗俱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左邊毗俱胝乃至黃赤白相入(云云)

  後從觀音下。明隨釋中。觀音左邊等者。觀音東邊。余自可見(云云)

  三從次近下。明畫大勢至中。又分為二。初明圖明王。二明圖明妃。

  初中。亦分為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次近毗俱胝乃至圍繞以圓光(云云)

  二從次近毗俱胝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釋名號。後明持物。

  初中。有法譬合。自可見。

  二從所以下。明持物中。如毗盧遮那實智等者。如大日如來。開敷自心八葉花台已。還以此自性清凈大覺圓滿種子普散眾生心池水中又令生未敷蓮華。為欲令此未敷蓮開敷故。普護一切眾生潛萌之微善而不損傷。念念增長終令開敷妙果持明王也。故云所以持未敷蓮者乃至即是蓮華部持明王也。

  二從次於明王下。明圖明妃中。又分為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明妃住其側乃至左持缽胤遇(云云)

  二從次於明王下。明隨釋中。亦分為三。一釋梵漢。二釋色相。三釋持物初梵漢。自可見(云云)

  二從身真下。釋色相中。身真金色者表無垢凈菩提心體也。以諸瓔珞者。以大悲萬德莊嚴彼無垢凈身也。是即釋經一切等二句文也。如女天之像者。明妃定也。故云爾也。

  三從右手下。釋持物中。右手持鮮白等者。是即一切眾生凈菩提心體也。明王以未敷蓮之種散眾生心水故念念生長。然有遠有近有頓有漸機根無量故此白花不一純。故云或有初□乃至故其被服標幟皆與此義相應也。已上明王大智也。明妃大悲也。理智相應悲智相順義能可思察也(云云)

  四從多羅之右下。明畫白處尊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近聖者多羅乃至缽曇摩花手(云云)

  二從多羅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一明梵漢名義。二明服飾持物。

  初中。以此尊常在等者。常住自性清凈大菩提心中。故云白處也(云云)

  二從亦戴下。明服飾持物中。襲純素衣者。襲猶著也被也。從此最白凈處等者。從凈菩提心白凈處出生大悲普眼。是即蓮華部母也

  五從次於觀自下。明畫馬頭中。又分為三。初明梵漢名義。二明色相莊嚴。三釋其義。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交牒可雲。於聖者前作何耶揭利婆大力持明王(云云)

  二從次於下。明隨釋中非黃非赤等者。增益降伏二用也。所謂啖食三毒根本枝末增長三部萬德故云爾也。

  二從以白蓮華下。明色相莊嚴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可雲。白蓮以嚴身乃至利爪獸王發(云云)

  二明隨釋中。以白蓮華者。以自性清凈白蓮莊嚴彼二用也。光焰猛盛赫奕如鬘者。釋赫奕成焰鬘句也。次作極吼怒之狀者釋吼怒之兩言也。次雙牙上出者釋牙出現三字也。次指甲長利者釋利爪之兩言也。次首發如師子項毛者釋獸王發三字也。

  三從此是下。明其義中。此是蓮華部忿怒持明王者。先大勢至護一切眾生潛萌微善不令損失大智明王也。此明王振威猛大勢啖食生死重障三毒水草。猶如轉輪王馬寶去心不息也。故云此是蓮華部忿怒乃至故用白蓮瓔珞而自嚴身也(云云)已上經疏共有爛脫須口授(更問)

  六從已如下。明總結歸中。又分為二。初明校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校牒應雲。如是三摩地觀音諸眷屬(云云)

  二從已如下。明隨釋。自可見。

  三從次於大日如來左方下。明畫薩埵院中。又分為二。初明畫部主。二明畫諸眷屬。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後次花台表大日之左方乃至左執拔折羅周環起光焰者(云云)

  二從次於大日下。明隨釋中。次於大日如來左方者。八葉院南故云左方也。安置金剛部明王者。是即金剛部之大智明王故云爾也。執金剛者。如疏第一釋(云云)能滿一切願者等者。自證化他一切願無不滿足故云爾也。缽胤遇花者淡黃色蓮華也。是則黃白和合色也。白是本源凈法界色。即本有五大也。黃是金剛智體色。本有常住五智也為顯境智共本有平等故用淡黃色也。彼第一記存練磨義。今顯實義也(更問)綠寶者虛空色。如此平等智身不可破壞猶如虛空也。故云其色如缽胤遇花乃至於堅固性中最為第一也。次首戴三峰乃至初月之形者。釋首戴眾寶冠之一句也。次此意言乃至故云首戴眾寶冠者釋其意也。次以種種微妙乃至莊嚴其體者。釋瓔珞莊嚴身之一句也。次以此妙惠乃至廣多數無量也者。釋間錯互嚴飾廣多數無量之兩句也。次所持密印乃至故云周環起光焰者。釋左執拔折羅周環起光焰之兩句也已上有爛脫須口授(更問)

  二從次於下。明畫諸眷屬中。自分為五。一明畫忙莽雞。二明畫金剛針。三明畫商羯羅。四明畫月厭尊。五明總結薩埵院。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金剛藏之右乃至嚴身以瓔珞者(云云)

  二從次於下。明隨釋中。次於金剛部主之右者。於金剛手東而畫之。亦持金剛智杵者。部主金剛手持五股金剛。對之故云亦持也。然部主部母共持五股金剛。此五股者五智五大表示也故金剛手所持五股者五智為面。忙莽雞所持五股者五大為面。此則互存表裡而境智不二也。次諸瓔珞者。以諸金剛瓔珞而為莊嚴。是則以金剛智力莊嚴金剛智體。故云以諸瓔珞乃至金剛三昧也。

  二從次於下。明畫金剛針中。又分為二。初明金剛針。後明使者。

  初中。又二。初明校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彼右次應置大力金剛針者(云云)

  二從次於部母下。明隨釋。其文自可見。

  後從其下有下。明畫使者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使者眾圍繞微笑同瞻仰者(云云)

  後從其下有下。明隨釋中。皆女人形者。彼金剛針以金剛智之利針摧破煩惱重障之三昧故云爾也。而瞻仰之者承仰之形也。其狀卑而充滿者。顯奉仕之相故卑也。內證法樂圓滿故云充滿也。

  三從以於下。明畫商羯羅中。又分為二。初明畫商羯羅。二明圖使者。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交牒可雲。聖者之左方乃至持金剛鎖者(云云)

  後從次於執金剛下。明隨釋中。兩頭皆作拔折羅形者。其兩頭皆作獨股形也。

  二從鎖下亦有下。明圖使者中。又分為二。初明校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自部諸使俱其身淺黃色智杵為標幟者(云云)

  後從鎖下。明隨釋中。與金剛針使者無異者。女人形胡跪瞻仰。狀卑而充滿等也。次此智印者。以獨股金剛為標也。余文自可見。

  四從次復於執下。明畫月厭尊中。又分為二。初明月厭。二明眷屬。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於執金剛下忿怒降三世乃至操持眾器械者(云云)

  後從次復下。明隨釋中。次復執金剛下者。自金剛而西也。然下者。如現圖曼荼羅者。向西而懸時者。自成金剛手之下也。降伏三世等者。降三毒成三部故云面有三目也。以四智摧四障故云四牙出現也。如夏水雨時雲色者。或極黑。或青黑。或淺黑。如此等諸黑色密合色也。是即極惡威猛降伏標相也。作大笑之形者。此釋經之阿吒吒笑聲之句。忿怒而大笑出威猛之聲也。是即息災表示也。以金剛寶為瓔珞者。增益表示。為顯此三用故面有三目也。故云如夏水雨時雲色乃至攝護眾生三昧也。次乃至一身具百千手乃至豎立森然者。釋經之乃至百千手操持眾器械之兩句也(云云)

  二從以無量下。明畫眷屬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無量眾圍繞如是忿怒等皆住蓮華中者(云云)

  後從以無量下。明隨釋中。皆悉卑而充滿忿怒形等者。其義如金剛針使者也次若不可盡畫者等者。雖有無量眷屬不可悉盡故。若可畫一二乃至五六等也。故云若不可畫乃至五六也。余文可見(云云)已上此中經疏共有爛脫。宜口授(更問)

  五後已建立下。明總結薩埵院。自可見。

  四從次往西方下。明畫持明院中。又分為四。一明畫持明使者等。二明畫不動尊。三明畫降三世。四明總結。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交牒可雲。次往西方畫乃至為諸眾生故者(云云)

  二從次往下。明隨釋中。次往西方畫等者。自八葉院西故云爾也。持明使者等者。所謂不可越守護門者相向守護門者難降大護者等也。如此等金剛皆持如來之智明。受如來之教令普令利益安樂。故云畫如來持明使者及諸執金剛眾也。隨面面本誓有種種形色密印標幟。故云有種種乃至標幟也。皆於圖中出之者。指下第六卷阿闍梨所傳圖位也。余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於此下。明畫不動明王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校牒可雲。真言主之下依涅哩底方乃至如是具惠者(云云)

  二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形色持物。後明釋其深義。

  初中。涅哩底方者西南維也。所謂羅剎方也。畫不動明王如來使者等者。是明王者為大日如來教令輪執作諸大悲事業故云使者也。其義具如息障品所說(云云)作童子形者。是表給使明王之相。又顯不老之句。其頂剝是則表年歲久遠與明王同際。又顯不死之句。故云作童子形也。次其身卑而充滿肥盛者。其身青黑而極痤陋。是即表虛空無垢大菩提心體離諸愛著。又顯以大慈大悲本誓奉事行人猶如婆伽梵。故云其身卑也。而充滿肥盛者。外以大悲方便雖示極卑色相。其內證者久游大日光明心殿受微妙大法樂。故云而充滿肥盛也。次右持大惠刀印乃至左邊下唇稍翻外出者。釋經之持惠刀罥索頂發垂左肩一目而諦觀三句也。次作奮怒之勢乃至標幟相也者。釋經之威怒身猛焰一句也。次坐於石上者。釋經之安住在盤石一句也。次額有皺文猶如水波狀者。釋經之面門水波相一句也已上經疏共有爛脫(更問)

  二從此尊下。明其深義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如是具惠者(云云)

  後從此尊下。明隨釋中。此尊者此不動明王也。於大日花台等者。於自心八葉蓮華三昧中。成自然覺已久遠也。然以大悲誓願示初心卑劣之相。作如來使者執作諸務。故云此尊於大日花台乃至作諸務也。盡欲殺害一切眾生者。非殺害其生命。殺彼業壽無窮三毒根本之命也。故云所以持利刃乃至令得大空生也。以等目所觀等者。言以平等普眼觀察一切眾生異生二乘乃至一闡提等群類。無有一可度殘者。故云明如來以等目乃至無可宥者也。余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複次於下。明畫降三世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次應往風方乃至專請而受教者(云云)

  二從複次於下。明隨釋中。於下方西北隅際等者。今此持明院。阿闍梨所傳曼荼羅大日下方也。然其持明院北端也。故云於方下方西北隅際也。作降三世忿怒等者。經雲勝三世。勝與降其同。可思之。次此亦是成辨諸事真言等者。今此曼荼羅以不動雖為成辨諸事。而亦說或用降三世故。此明王亦此成辨諸事持明王也。故云此亦是等也。次首戴寶冠持五股金剛印者。釋經之寶冠持金剛之句也。次為此五如來智乃至使得清凈之意者。釋其深秘義也。此中為此五如來智等者。是即五智圓滿義也。所謂以五智成就五股金剛摧滅三毒重障也。皆悉至於果地莊嚴者。依斷除惑障故圓滿果地功德故著寶冠也。故云為此五如來智乃至首戴寶冠也。而在風輪之中者。住半月中。是即大菩提心表示也。即法花經等者。如來八相作佛本意唯為開示佛知見。開佛知見者字門大菩提心是也。故云即法花經乃至使得清凈之意也。次偈雲不顧乃至不顧命之容者。極惡忿怒為折伏剛強難化眾生。更不顧自身命也。次瞻仰毗盧乃至教敕之狀者。釋經之專請而受教句也。次謂欲攝召乃至法王威命者。是猶釋前句義也已上有爛脫(更問)

  四從已安立第一下。明總結中。又分為二。初明總畫第一重竟。二明配當三部。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校牒可雲。已說初界域諸尊方位等者(云云)

  二明隨釋中。已上等者。指遍知觀音金剛手持明院云爾也。

  二從大凡此第一重至意在之也。七行余文者。明配當三部門也。此文是當所無之。上遍知院次觀音院前有之依爛脫上首諸尊竟次讀之也。上方是佛身等者。遍知院文殊院釋迦院梵天帝釋等是也。下方是佛等者。持明院虛空藏院蘇悉地院水天地天等是也。右方是如來等者。觀音院地藏院毗沙門天等是也。左方是如來等者。薩埵院除益障院焰摩天等是也。如下字輪品等者。彼品中說三部四處字輪觀。並明百光遍照王。統攝法界曼荼羅。故云如下字輪品以此三字統攝百明意在之也(矣)

  妙印鈔卷第三十一  一交了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十二月十六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三十二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

  五從次往下。明畫第二重中。又分為二。初明畫釋迦牟尼。二明畫眷屬。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別表。二明畫釋迦。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持真言行人次往第二院者(云云)

  二從次往第二下。明隨釋中。此中第二是隱密語者。今此中第二者指第三院而雲第二也。是即為對治慢法者。如來以隱密語則說次往第二院也以實事可圖於第三院也。故云此中第二是隱密語耳也。若從中向外等者。從中胎向外時。以遍知觀音薩埵持明為第一。是即如來法門眷屬也。釋迦生身眷屬也。故為第三。以文殊除障地藏虛空菩薩等悲智兼備置彼第一第三中間。文殊院等為第二。釋迦為第三也。故云若從中向外當以釋迦乃至上求下化故為第二也。須口傳相付者此意也(云云)

  二從於東方下。明正畫釋迦牟尼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校牒可雲。東方初門中乃至住彼而說法者(云云)

  二從東下。明隨釋中。於東方初門中者。於四方中以東為初故云爾也。此白蓮華即是中胎凈法界藏等者。指自然自證大菩提心體。欲令一切眾生證悟此大菩提體。還住此花台而說法也。第四委細記之。故云此白蓮華乃至住彼而說法也。彼者彼印也(云云)

  二從次於下。明畫眷屬中。自分為七。一明畫佛眼尊。二明畫白豪相。三明畫五佛頂。四明畫五凈居天。五明畫三佛頂。六明說佛頂色相。七明畫諸大天。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次於世尊右乃至是名能寂母者(云云)

  二從次於世下。明隨釋中。安置佛眼者。佛眼義如住心品記。是即大慈大悲之眼也。如來從此大慈大悲而生。故云釋迦牟尼佛母也。釋迦牟尼此雲能寂。故云此方譯為能寂母也。經雲遍知眼者。遍知應度眾生可度不可度等種種通塞故云遍知眼。次喜悅微笑者。釋經之熙怡相微笑之句也。次通身皆有圓光者。釋經之遍體圓凈光之句也。次此是如來乃至圓凈光照者。釋上之兩句意也。次當作世間樂見端嚴無比之身者。釋經之喜見無比身之句也已上有爛脫(更問)

  二從次佛下。明畫白豪相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交牒可雲。復於彼尊右乃至滿足眾希願者(云云)

  二從次於下。明隨釋中。作商佉色者。其色鮮白也。手執蓮華如半敷之狀者。開敷已還半合之狀也。如來萬德開敷已。還為一切眾生表欲示此自證自然體也。內有如意寶珠者。此自性清凈心即無盡萬德出生如意寶珠故云爾也。是故經雲凈菩提心如意寶等也。如第四記之(更問)如觀佛三昧等經廣說者。觀佛三昧經第一雲。有金翅鳥。名正音迦樓羅王。其命終已鳥肉散盡。唯有心在心直下。住金剛山頂。難陀龍王取此鳥心以為明珠。轉輪王得如意珠。雜寶藏經雲佛言。此珠摩竭大魚腦中出。魚身長二十八萬里。此珠名曰金剛堅也。大論第五十九雲。眾生福德因緣故自然有此珠。譬如罪因緣故地獄中自然有治罪之器。此寶名如意珠。無有定色清徹輕妙。四天下物皆悉照現(云云)又華嚴經第五十雲。大海有大摩尼寶。名集一切光明毗盧遮那藏。若有眾生觸其光者悉同其色。若有見者眼根清凈。隨彼光明所照之處雨摩尼寶。名為安樂。令諸眾生離苦調遍(云云)如此等經論明文處處散在。故云如觀佛三昧等經廣說能滿足一切眾生願也(云云)

  三從次於釋迦下。明畫五佛頂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暉光大精進乃至精心造眾相者(云云)

  後從次於下。明隨釋中。次於釋迦師子之南置如來五頂者。釋經暉光乃至如來之五頂一偈也。就中暉光乃至師子等半偈嘆如來功德也。聖尊之左方。於釋迦牟尼之南。自白傘至舍除如次置之。余文自可見。此是釋迦如來五智之頂者。所謂以白傘配法界體性智。所以然者白是自證大菩提義。傘是大悲覆護義。如此悲智和融理智平等最尊最頂故云頂也。是法界體性智力用也(云云)次以勝頂配大圓鏡智。所以然者。以大菩提心金剛戰具摧伏三世魔軍故云勝。大圓鏡所浮自他三密最勝最尊故云頂也。次最勝頂配平等性智。東西不二平等故悲智同際迷悟不二成如如平等故云最勝也。無上寶聚最尊最頂故云頂也。次眾德火光聚者配妙觀察智。上冥下契眾德圓滿故云眾德也。智光遍滿故云大光聚也。轉無上法輪摧破煩惱重障故云頂。次舍除頂配成所作智。舍除我我所執是成所作智力用也。大悲應用無上故云頂也。故云此是釋迦如來五智之頂也。如此等五智圓滿功德最尊最勝猶如轉輪聖王。故云於一切功德中乃至皆作轉輪聖王形也。

  四從次於下。明畫五凈居天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次於其北方乃至各如其次第者(云云)

  後從次於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明五那含。二明菩薩凈居。

  初中。次於東方最近北邊者。於東方之北。自南次第畫之。故云次於東方乃至當次第列之也(云云)

  後從過此下。明菩薩凈居中。過此已上者。過五種那含以往有諸大菩薩受佛職位處。是亦名凈居天。如疏第一卷所說也。然是非此中所攝。第二院中所攝也。故云過此已上乃至非此中所攝也。

  五從此天下。明畫三佛頂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於毫相之右乃至皆應善安立者(云云)

  後從此天下。明隨釋中。此天次南者。從此五凈居天之南白毫相之北。於其中間畫三佛頂也。第一名廣大佛頂者佛部德也。第二名極廣大佛頂者金剛部德也。第三無邊音聲者蓮華部德也。如此三部眾德各最頂故云頂也(云云)余文可見(云云)

  六從其五種下。明諸佛頂色相中。又分為三。初明五佛頂色。二釋三佛頂色。三明八佛頂光明莊嚴。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五種如來頂白黃真金色者。

  後從其五種如來頂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二從三佛下。明三佛頂色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複次三佛頂白黃赤兼備者(云云)

  二從三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三從此八下。明八佛頂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其光普深廣乃至一切願皆滿者(云云)

  後從此下。明隨釋中。由如來本誓願力者。如此八大佛頂皆從如來本誓願出現。普令滿足一切眾生希願也。

  七從東南隅下。明畫諸大天中。分為十五。一明圖火天。二明圖焰魔天。三明圖羅剎天。四明圖水天。五明圖帝釋天。六明圖日天。七明圖大梵天。八明圖地天。九明圖東方天眾。十明畫風天。十一明月天。十二明圖毗沙門。十三明闍梨口傳。十四明畫持明忿怒王等。十五明總結。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行者於東乃至持珠及澡瓶者(云云)

  後從東南隅下。明隨釋中。住火焰中等者住三角而有火焰也。額及兩臂等者。此尊像額並兩臂各有灰燼。是凈行波羅門用三指塗灰像也。此是普門之一身者。為引接凈行火祠波羅門等。以如來普門方便則所示標幟也。

  二從次於左方下。明畫焰魔天中。又分為二。初畫焰王。二明畫諸眷屬。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左方閻魔王乃至震電玄雲色者(云云)

  後從次於下。明隨釋中。又二。一舉正經文。二明阿闍梨言。

  初中。次於左方者。中台之南者大日左方也。故云次於左方在大日之南也。手執檀拏手者。所謂人頭憧也。故云手執乃至忿怒之狀也。

  後從阿下。明阿闍梨言中。阿闍梨者。指善無畏年少時也。乃至旬月方愈也者。其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東邊下。明畫諸眷屬中。又分為二。初畫黑夜及七母。後明畫後及死後。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七母並黑夜者(云云)

  後從東邊下。明隨釋中。皆女鬼也者。黑夜七母皆女鬼故云爾也。七母者三兄弟四姊妹之母也。故云東邊作黑夜乃至悉皆黑色也。

  二從閻魔下。明畫後乃死後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死後等圍繞者(云云)

  後從閻魔下。明隨釋中。閻魔之西者閻魔之左也。亦是閻魔後也者。死後閻魔之後故云爾也。

  三從次於下。明畫羅剎天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涅哩底鬼王執刀恐怖形者(云云)

  後從次於西南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已上有亂脫(更問)

  四從縛嚕下。明畫水天中。又分為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縛拏龍王罥索以為印者(云云)

  後從縛嚕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五從於下。明畫帝釋天中。又二。一明帝釋。二明畫眷屬。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初方釋天王乃至持跋折羅印(云云)

  後從於東下。明隨釋中。於東方五頂之南者。所謂當中台而正方東方也。持伐折羅者持獨古金剛也。

  後從及諸下。明諸眷屬中。及余諸眷屬等者。於帝釋之南畫舍脂及六欲天等也。

  六從釋天下。明畫日天下。又二。初正畫日天。後畫眷屬。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左置日天眾在於輿輅中者(云云)

  後從釋天下。明隨釋中。在八馬車輅中者車輅下有八馬載車輅也。

  二從並二下。明眷屬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勝無勝妃等翼從而待衛者(云云)

  後從並二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畫兩妃。二明諸執曜等初如文可見(云云)

  後從日天下。明畫諸宿曜中。盎伽在西者。火曜置日天之西。輸伽在東者。金曜置日天之東。勃陀水曜也。勿落薩缽底木曜也。設你設遮土曜也。□婆(未勘)余文自可見(云云□婆未勘事。披秘記□婆月天歟覺。隨日月火水木土次第中未勘所當月天也)

  七從釋天下。明圖大梵王中。為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大梵在其右乃至執蓮在鵝上者(云云)

  後從釋天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畫梵王。二明眷屬。

  初中。釋天眷屬之北近凈居天者。言五凈居天之南帝釋眷屬之北。於其中間置大梵王並眷屬等也。余文自可見。

  後明畫眷屬中。所餘四禪諸天等者。梵王其主也。四禪諸天其眷屬故於梵王之南圖之。無熱等五凈居天等者。自前圖之有梵王之北。故云所餘四禪諸天乃至列在其右也。毗尼所謂觀凈居天等者。言毗尼中佛制比丘令整著其衣服。猶如凈居天衣服上下調整勝妙(云云取意)是即內衣戒是也。故云毗尼所謂乃至內衣戒是也(云云)

  八從西方下。明畫地天中。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西方諸地神者(云云)

  後明隨釋中。西方近門等者。自可見。

  九從次北下。明東方天眾中。自為五。一明辯才。二明毗紐。三明商羯羅。四明畫塞揵那五明口傳。

  初中。次北者。於地神眾之北畫妙音天。又名辯才天。故云次北乃至辯才天也。其北置同妃。故云次北並置其妃也。

  二從又次下。明毗紐中。又次者。於辯才天之北畫之。

  三從並置下。明畫商羯羅中。並置者。並毗紐之北畫之也。

  四從又置下。明畫塞健那中。即是童子天者。塞健那之漢語也。皆於其側置妃者。於此毗紐等諸天皆其側畫妃。故云爾也。

  五從阿下。明口傳中。此是天等者。如此天等皆是上界天眾也。故於梵王帝釋之左右可布列之也。是則如來以隱語故。為治慢法者如此說也。故云此是天眾乃序列之耳(云云)已上經有亂脫(更問)

  十從最西下。明畫風天中。最西北者。西北隅此尊之外又無餘。故云最西北隅也。最是極義也(云云)

  十一從西門下。明月天中。西門之南與日天相對者。日天有東門之南故。西門之南與日天相對。故云爾也。此定者前地天又自與梵天相對也(云云)於其左右置二十七宿者。二十八宿中除牛宿故云爾也。所謂角亢氐房心尾箕鬥牛(除之)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已上二十八宿)十二宮神者。師子雙女祥宮蠍宮弓宮摩竭寶瓶魚宮羊宮牛宮男女蟹宮(已上十二宮神也)如此等眷屬等於月天左右布列之。故云於其左右乃至眷屬也。

  十二從次下。明畫毗沙門天中。二。一明畫毗沙門。二明眷屬。

  初中。次於北門等者。當中胎正方北門也。

  二從於其下。明眷屬。其文可見。經文闕之者。此毗沙門並眷屬等。今略經文不說故云爾也。

  十三從阿闍下。明闍梨口傳中。又分為二。初明功德天在位。二明諸天深義。

  初中。功德天隨毗沙門等者。功德天本位西方也。然毗沙門后妃故置北方。故云功德天隨乃至可置在西方也。

  二從凡此下。明諸天深義中。凡此等諸大天神等者。總指四方十二大天並眷屬等也皆是眾所知識者。一一天等各各具十佛剎微塵數部類眷屬。面面互為主伴眾所知識。故云皆是眾所知識乃至秘密之標幟也。猶如帝釋之像等者。且舉帝釋之深義。自余可准知。所謂帝釋天王安住須彌山頂上者。須彌山是眾山中為王。即十六萬由旬也。是即表大菩提心萬善萬行諸波羅蜜中而為王。所謂十六萬由旬者表後十六生成正覺義。四寶所成者表四智所成。善法堂者表法界宮。其中因陀羅網者表法界曼荼羅重重無盡互融無礙也。故云猶如帝釋乃至妙高山王也。一一莊嚴一一色相所持物莫不色心常住悲智具足之標幟也。故云自余法門例皆如是不可詳說也。如帝釋者。餘一切尊等。行者依其色類相貌壇法所持物。一一能能思察自當開解。不改此門可通入普門法界。故云但行者隨彼一一乘中功行成就自當開解耳(云云)

  十四從又釋下。明畫持明忿怒王等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持真言行者乃至通門之大護者(云云)

  二從又釋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持明忿怒王妃。二明地神。三明二龍王。

  初中。又釋迦牟尼座下者。於東門畫二忿怒持明故云爾也。並白色等者。二忿怒共白色而持刀印故云爾也。

  二從其間下。明地神中。其間所云地神等者。是則前西門中地神是。亦為治慢法故如來以隱語如此說之(云云)

  三從並於下。明畫二龍王中。並於通門第二重廂曲之中者。西門名為通門。第二重者隱語也。實第三重也。廂曲之中者。於門之左右廂曲之中。北畫難陀。南畫跋難陀而相對故云並於通門乃至乘雲而住也(云云)如此等諸尊皆是普門曼荼羅中一種善知識故。行者不誤一一次位色相莊嚴。而亦不相違背於實相。故云此皆曼荼羅乃至依次作之也。

  十五從經雲下。明總結中。又二。初明引牒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後從如釋下。明隨釋中。如釋迦部中佛等者。指此第三院云爾也。缽錫杖印等者。此第三院中諸尊種種無量故所持三昧耶密印等亦無邊也。所謂缽錫杖螺貝白拂獨古三古蓮華□針如意寶捧水瓶妙華吉祥果等。其類不可勝計。故云缽錫杖印等其類甚多也。然今略經一一次第不說之。但阿闍梨隨其方位部類。於其方空缺處可彩畫之。故云經不具出乃至採擇也。余經所說逐便安置之者。所謂蘇悉地瞿醯等諸經所說天眾等。依其便宜隨其部類可安置之。故云余經所說乃至亦無過咎也。但經中所出者。言余經所說設雖謬缺亦無咎。於今經所說上首諸尊。更不可謬失。故云但經中所出乃至不得遺謬也。今所說第三重是釋迦部故大途佛部也。如此佛部者。自余金剛部蓮華部等諸尊聖眾等。亦若諸經所說佛菩薩。隨其部類依其方位可圖畫之。故云其蓮華乃至可知也(云云)六從經中下。明畫第三重中。五。一明總標第三院。二明圖文殊院。三明圖除蓋障院。四明地藏院。五明圖虛空藏(矣)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持真言行者次至第三院者(云云)

  二從次下。明隨釋中。此中第三者隱語也。實第二重耳。

  二從當釋下。明畫文殊中。二。一正明圖文殊。二明圖眷屬。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先圖妙吉祥乃至周匝互暉映者(云云)

  後從當釋下。明隨釋中。當釋迦之內者。言釋迦為第三故彼第三院之內是第二重也。正東門中者。內當中台。外當釋迦牟尼位。其中間畫文殊也。故云當釋迦之內正東門中畫文殊師利也。此其秘密標幟也者。表示自性清凈大菩提心也。能以常寂之光者。以五智圓滿常恆不變故云常。本來常住離去來起滅故云寂也。除無明之黑暗故云光也。余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文下。明畫眷屬中。二。一明畫光網童子。二明五使者。

  初中。又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右邊應次畫乃至而觀佛長子者。

  後從文殊下。明隨釋中。文殊持無相之妙慧者五智也。而光網持萬德莊嚴者五大也。是即悲智具足定慧相應成就不二中道。故云文殊持無相乃至則墮有所得中也。所以觀佛長子者。光網仰觀文殊。是即顯境發智智冥境而不二平等。故云所以觀佛長子者意在此也。

  二從次下。明畫五使者中。二。一明五使者。二明奉教者。

  初中。又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左邊畫五種乃至地慧並請善者(云云)

  後從次作下。明隨釋中。於妙吉祥左右等者。一為右。二為左。三為右之次。四為左之次。五為右次之次。故云於妙吉祥左右次第列之。余文自可見。

  二從其五下。明畫奉教者中。為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是五使者乃至侍衛無勝智者(云云)

  後從其五下。明隨釋中。各作一奉教等者。於五使者各下有一之奉教者。但經二眾共圍繞者。五使者並各奉教者。指之為二眾。如此等二眾圍繞文殊也。余文可見(云云)

  三從次於下。明畫除蓋障中。二。一明除障。二明眷屬。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行者於右方乃至執持如意寶者(云云)

  後從次於下。明隨釋中。大日如來右方者。中台藏之南薩埵院之後也。此菩薩及諸眷屬皆是等者。主伴皆共以大慈大悲拔苦除障門也。正以此菩提心中如意寶珠者。指凈菩提心如意寶也。

  二從經雲下。明眷屬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舍於二分位乃至不可思議慧者(云云)

  後從經雲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二使者。二明八菩薩。

  初中。於除蓋障之側左右畫二使者。指此二位經雲舍於二分位也。

  後從當畫下。明八菩薩中。謂除蓋障者。言除此二分位。於其外左右。八菩薩次第列之。第一者為右之第一。乃至以第八者為左之第四也。故云凡列諸眷屬乃至至不可思議慧在慈起之左也。諸餘位者。自餘地藏院等亦如此可安置也。故云諸餘位布列皆效此也(云云)

  四從次於下。明畫地藏中。二。一明地藏。二明眷屬。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次復舍斯位乃至聖者所安住者(云云)

  後從次於下。明隨釋中。次於北方畫持地菩薩者。是即地藏菩薩也。法華經所言持地菩薩亦以同也。如在胎藏等者。胎藏有二。所謂包胎胎藏大悲胎藏。含包心蓮華台上性起功德故云如在胎藏。又此菩薩持大日如來大悲萬德憐愍一切眾生。故云如在胎藏。余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其餘下。明眷屬中。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及與大名稱乃至前後共圍繞者(云云)

  後從其餘下。明隨釋中。其餘眷屬菩薩等者。如地藏功德莊嚴。自余眷屬菩薩亦爾也。故云義亦同之也。當於地藏之右等者。如除蓋障院。右為一。左為二。次第布列之也。故云當地藏乃至持地之右又置堅固慧菩薩也。余經所說上首諸尊各有眷屬。故云如是上首乃至以自圍繞也。

  五從次於下。明虛空藏中。又分為二。初明畫虛空藏。二明畫眷屬。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次復於龍方乃至持刀生焰光等者(云云)

  後從次於西方下。明隨釋中。又分二。一明隨文解釋。後明深秘。

  初中。刀印上遍生焰光等者。所持蓮華上有大刀。此刀印上有火焰而圍繞。是即大智圓滿標幟也。後從所以下。明深秘中。次所以持大刀者利慧之標幟也者。持大刀釋其所由也。次此菩薩持如來等虛空慧者。言此大菩薩持大日如來等同虛空無邊大慧。於等同虛空無邊一切法無礙安樂也。故云爾也。次被服白衣乃至則名虛空藏也者。以其大智圓滿之功能而為名號也。故云被服白色明白乃至則名虛空藏也。

  二從及諸下。明畫眷屬中。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及與諸眷屬乃至而畫莊嚴身者。

  後從及諸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畫上首。二明圖奉教者。

  初中。及諸眷屬皆坐正蓮花上者。如此上首諸菩薩皆於蓮花台而成正覺。還為使眾生登此花台故各住本誓悲願標幟。故云皆坐正蓮花上也。

  二從次下。明圖教者中。次此中法門眷屬等者。今所言諸眷屬菩薩等皆是虛空藏菩薩所證法門身也。故云爾也。亦如前次第左右列之者。如除蓋障院地藏院。其眷屬菩薩左右列之也。所以皆雲等者。經所云行惠安惠等之等也。是即等各各眷屬也(云云)

  七從此偈末下。明經家結釋中。自分為八。一明傳度結釋。二明統收三句。三明如來彼彼中為上首。四明見所宗天噁心滅。五明知病識葯義。六明攝廣畫略。七明如法修行。八明師傳言(矣)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後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二從如上下。明統收三句中。如上所說等者。指住心品所說也。即是心實相花台者菩提心句也。大悲胎藏者大悲為根句也。開敷者方便為究竟句也。如此三句法體以大悲普門方便故出現如上三重普門塵數眷屬。故云即是心實相乃至名為大悲胎藏曼荼羅也。

  三從如於一下。明如來彼彼眾中為上首中。如於一世界中者。且指一三千世界。於此一世界中普現九界隨類之色身說種種所宜聞之法開種種觀照之門。如一世界者。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世界海世界性亦以如此。於盡空法界得最自在故如來名為法界大自在王。故云如於一世界乃至毗盧遮那名為法界王也(云云)

  四從今此上下。明見所宗天噁心滅中。印持如是法者。如此上首諸尊以同一本誓故同共集會。於一一自所通達門印持決定。故彼彼同類各生未曾有之思。以所同之身為無與等之者。故以此者所證之法亦甚為希有依之止噁心生隨喜之心。以生一念隨喜故尤堪能應教導。故云今此上首諸尊乃至開出大悲胎藏曼荼羅也(云云)

  五從複次下。明知病識葯義中。複次曼荼羅種種法門者。四重法界諸尊所通達法門也。雖同一法界等者。如此一一法門皆雖一味平等。而非無其隨類普門之差別。故云然其功用乃至性分不同也。如來大醫王能知其疾病能授其方葯。如此能鑒機堪不。於普門方便一一門中分別不謬。即是堪作師。故云若醫王觀之乃至乃堪作大阿闍梨也。

  六從十萬下。明攝廣畫略中。十萬偈等者。十萬頌廣本中一一諸尊皆說自所通達異方便門。然今略本但雖舉普通要法。無不通入一切普門。故云十萬偈乃至俱舉其普通趣道之要法耳也。

  七從若行下。明如法修行中。若行者等者。然行者不虧如法如說行儀法則。以三密相應故蒙難思之妙用。自證知不由他。故云若行者乃至無所不通也。

  八從阿闍下。明師傳言中。又三。一明總簡不住三昧。二明深行觀解。三明如法加持。

  初中。凡行者不住瑜伽等者。如地神處記之。若不住如此瑜伽。為人建立曼荼羅。無有是處也。故云凡行者不住瑜伽不合為人建立曼荼羅也。初欲畫時等者。言初畫時先用種子字畫其位。然後圖尊形。即觀所畫大悲胎藏全分自身已。然後初手畫之也。故云初欲畫乃至起手畫之也。

  二明深行觀解中。若住如此瑜伽者行住坐卧不離如是佛會也。

  三明如法加持中。畫了作法事時如此次第等者。始自字觀。三輪器界五峰八柱凈菩提心四重法界重重無盡九會曼荼羅攝入自在義等。如供養次第併入秘密曼荼羅法品等所說。故云畫了作法事時乃至皆如下品中說也。如是明了圖畫觀察相應已方可請善也。故云如是明了已方可請善也(云云)已上釋疏第五竟。

  第八從阿闍梨下。明師傳圖位中。自分為二。初明別標。二明列圖位。

  初中。阿闍梨者。指善無畏所傳。是即對現圖曼荼羅故云阿闍梨所傳也。複次上來所圖是依經現文畫之。今左所圖經文之外依師資相承口傳圖畫之。故云阿闍梨所傳曼荼羅圖位也。

  二從具列下。明列圖位中。又分為三。一明列第一重。二明列第二重。三明列第三重。

  初中。又分為四。一明上方。二明右方。三明左方。四明下方。

  初中。上方者即東方遍知院也。如來大勤勇安其中位。東之北端安虛空眼。東之南端安如來如意寶。已上上首尊三十九尊內。方壇三十。圓壇八。三角一也(云云此外脅仕二歟)。

  二明右方中。所言右方者即北方觀音院也。觀世音菩薩安其中。北之西端安蓮華捧。北之東端安能授一切尊。已上上首尊四十尊內。方壇三十七。三角三也。此外脅仕九(云云)三明左方中。所言左方者即南方金剛手院也。執金剛安其中。南之東端安拔折羅金剛。南之西端安妙金剛。已上上首二十六尊內。方壇二十二。三角四也。此外脅仕十二(云云)四明下方中。所言下方者即西方持明院也。其中不安置尊。若如現圖曼荼羅者般若菩薩安之。西之北端安降三世。西之南端安不動。上首尊十四尊內。方壇十二。三角一。半月一。此外脅仕六。其餘未詳(更勘)已上第一重竟。

  二明第二重中。又分為四。一明上方。二明右方。三明左方。四明下方。

  初明上方中。所言上方者東方文殊院也。文殊師利安其中。其北端安善財童子。其南端安無垢光童子。上首尊二十二尊內。方壇十八。圓壇一。三角二。文殊師利一(更問)此外脅仕四十八(云云)

  二明右方中。所言右方者北方地藏院也。地藏菩薩安其中。其西端安賢劫菩薩。其東端安賢劫菩薩。上首十五尊內。方壇九。圓壇二。三角四(云云)此外脅仕二十四(云云)

  三明左方中。所言左方者南方除蓋障也。除一切蓋障菩薩安其中。其東端安賢劫菩薩。其西端安大惠菩薩。上首十六內。方壇八。圓壇三。三角五。此外脅仕三十二(云云)

  四明下方中。所言下方者西方虛空藏院也。虛空藏菩薩安其中。其南端安賢劫菩薩。其北端安賢劫菩薩。上首二十二內方壇十三圓壇五三角四。此外脅仕十(云云)已上第二重竟。

  三明第三重中。又分為四。一明上方。二明右方。三明左方。四明下方。

  初中。所言上方者東方第三重也。釋迦牟尼佛安其中。其北端安持明仙。其南端安火天護方神。上首七十二內。方壇五十三。圓壇三。三角十六。此外脅仕六(云云)

  二明右方中。所言右方者北方第三重也。比丘眾安其中。西端安悉地持明仙。東端安伊舍那護方神上首七十四。方壇七十。三角三。半月一。此外脅仕七十四(云云)

  三明左方中。所言左方者南方第三重也。童男菩薩安其中。其東端安諸火仙等。其西端安涅哩底護方神。上首六十二。方壇二十二。圓壇七。三角三十三。此外脅仕十二。

  四明下方中。所言下方者西方第三重也。南端安摩□羅伽。北端安風天護方神。上首七十四內。方壇三十一。圓壇三十五。三角六。半月二。此外脅仕四十六(云云)已上第三重竟。第九從阿闍梨下。明結釋色相標幟中。自分為三。一明結釋第一重。二明結釋第二重。三明結釋第三重。

  初中。又分為三。一明東方。二明北方。三明南方。

  初中。又為三。初明尊形。二明三昧耶形。三明種子。

  初中。阿闍梨言者。指善無畏也。第一院東方者遍知院也。一一作天女形者。女是表定故以如來大智相應三昧故云作天女形也。如曼荼羅方圓等者。若方壇者其色黃也。若圓者其色白也。若三角者其色赤也。若半月者黑色。若團形者其色青也。故云如曼荼羅方圓以辨其色也(云云)坐白蓮台上等者。是即本有凈菩提心標幟故云坐白蓮乃至用為標幟也。白餘一一三昧耶標幟等一一能觀察。依本相如法可圖畫也。故云如鉤輪刀乃至皆應置之也(云云)

  二從若曼下。明畫三昧耶身中。但示秘密印者。於其位上塔輪寶珠五股蓮華螺具等畫之。故云若曼荼乃至如前畫作標幟也。

  三從其作字下。明畫種子字中。經中有種子者。普通真言品等中說之。故云經中有種子字乃至或可通用阿字也。

  二從北面下。明北方中。又分為三。一明尊形。二明三昧。三明種子曼荼羅。

  初中。隨息災增益降伏事等者。息災方壇也。增益圓壇也。降伏三角也。故云在彼相應壇中也。

  二從其契印下。明三昧耶身中。例同前說者。尊形所持物是也。故准彼可知。故云爾也。

  三從通用者下。明種子曼荼羅中。通用娑字等者。蓮華部中或或或等雖有之。總通用字。故云通用娑字為種子也。

  三從南面下。明南方中。又分為三。一明尊形。二明三昧耶身。三明種子曼荼羅。

  初中。南面金剛部諸尊等者。是即金剛手院也。亦可依經初所列名者。指住心品所說十九種金剛也。

  二從契印下。明三昧耶身。自可見(云云)

  三從若作下。明種子曼荼羅中。執金剛所統眷屬者。執金剛奉教者也。余金剛者。自余上首諸尊也。

  二從第二院下。明結釋第二重中。又分為二。一明諸尊所持標幟。二明諸尊印言。

  初中。無文者等者經無說其形相者。通用如意寶珠印故云爾也。若余經中等者。指蘇悉地經等也。

  後從此諸尊下。明諸尊印言。自可見(云云)

  三從第三下。明結釋第三重中。又分為四。一明東方位。二明北方位。三明南方位。四明西方位。

  初中。又分為三。一明諸佛形相印言。二相二乘類形相。三明日天眷屬。

  初中。十方佛等各依常相等者。所謂常相者袖內縛印等。是即諸佛通相也。

  二從聲聞下。明二乘類形中。聲聞緣覺一同等者。二乘共剃髮染衣故也。但緣覺具三十二相等。故云是中緣覺少差別等也。

  三從東方下。明日天眷屬。自可見(云云)

  二從北方夜叉下。明北方中。又分為三。初明夜叉等差別。二明持明仙差別。三明山海神等標相初自可見。

  二從圖雲下。明持明仙差別中。圖雲持明仙者。圖中於東方置持明仙並持明仙妃。於北方置悉地持明仙並悉地持明仙妃。然今為辨其差別故此中引出東方持明仙也。

  三從其山下。明山海神等標相。文自可見(云云)三從南方下。明南方中。又分為三。一明指其人。二引智度明義。三明略經不說。

  初中。自極枯瘦者。欲降怨敵故常難行苦行。故身枯瘦也。

  二從私謂下。引智度明義中。所以位在南方等者。言依類置之者可有東方。然今以十二火天之隨一故從所行而置南方。故云爾也(云云)

  三從經中下。明略經不說中。有一神闕名等者。今經不說此神。故云爾也。

  四從西方下。明西方中又三。一明鬼神傍生等。二明諸龍差別。三明諸尊持物。

  初中。純是雜類鬼神等者。一切雜類非人鬼神畜類等皆有西方。以其類甚多故圖中無別名相。但得心能思度可圖之也。

  二從訖勞下。明諸龍差別。自可見(云云)

  三從皆右手下。明諸尊持物差別已上於南西中有亂脫(更問)

  妙印鈔卷第三十二 一交了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十二月十七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抄卷第三十三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經第一疏第六)

  第二從經云爾時下。明薩埵說偈中。自分為五。一明諦觀世尊。二明難現難遭。三明遙見功德。四明修行無上。五明惠深不動。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時佛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結前生後。二明深自慶幸。

  初中。如所示現普門曼荼羅者。指住心品所說奮迅示現藏也。演說諸尊圖位者。指當品右所說之圖位也。

  二從秘密下。明深自慶幸中。以普眼觀此一一諸尊者。金剛手以平等法界普眼。而遍觀察如上示現圖位諸尊。皆不出字本不生際。悉是從自心法界自性清凈蓮華台上色心實相所出生種種無量普門示現境界也。故云以普眼乃至不可窮盡也。依之深自慶悅無極。發未曾有心。彌於真言法教而生難遭之想。欲奉問深義於如來。以是義故先說偈奉讚歎如來也。故云爾時深自慶幸乃至先說偈也(云云)

  二從初偈下。明難遭中。又分為三。一明舉喻顯難遭佛。二明密法倍難。三明難遭所由。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一切智惠者乃至時時乃一現者(云云)

  二從初偈意下。明隨釋中。一切智惠者等者指大日如來也。如彼靈瑞花等者。此花開敷時轉輪聖王必出現故名靈瑞花也。如來出世從此花猶難。故云雖則難遇也。

  二明然此下。明密法倍難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真言所行道倍復甚難遇者(云云)

  二從然此下。明隨釋中。倍復難遇之等者。靈瑞花開敷雖難。佛出世倍難。適雖值佛出世。遇如來三密秘教猶倍倍甚難。故云然此真言法要倍復難遇之也。

  三從何以故下。明難遇所由中。此是如來秘藏者。十地等覺尚不能見聞。何況於二乘凡夫類乎。故云此是如來秘藏也。於煩惱生死長夜。以秘密神通力堅守護。為四魔三障不所動轉。亦為不信非器而不授與之。譬如輪王妙藥非其人不能服。故云長夜守護乃至則不入其手也。世尊在世等者。如來在世尚六祖之族致毀謗。何況於濁世末代豈不毀呰耶。故云世尊在世乃至況末代乎也。複次此經等者。既經舉優曇花之喻明難現難遇之因緣。故云複次此經自釋難現因緣也。

  三從若眾下。明遙見功德中。又分為二。初正明遙見功德。二明釋無量稱。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無量俱胝劫乃至消滅盡無餘者(云云)

  二從若下。明隨釋中。若眾生一見等者。若有眾生才一見此法界曼荼羅者。無始生死以來十惡五逆四重謗法等無量重罪皆悉消滅。必得無上菩提記□。是故鈍根薄福眾生不能遇此教。若遇此曼荼羅一見者。當知是則利根智惠福德甚厚之人。爰以大師雲。非苦地難得。遇此教則難(云云)故云若眾生乃至所能遇也。

  二從一見下。明釋無量稱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何況無量稱住真言行法者(云云)

  二從一見下。明隨釋中。一見尚難等者。才一見功德尚爾也。何況於依三密法教次第修行乃至受許可灌頂之人哉。當知此人蒙海會理眾稱嘆。名稱普聞同大日如來萬德。故云一見尚難乃至故曰無量稱也(云云)

  四從經雲下。明修行無上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行此無上句乃至一切苦不生者(云云)

  二從經雲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後明作釋初引牒。自可見。

  後從即是下。正明作釋中。修行無上菩提句者。直指阿字。此阿字無量萬德滿足故云句也。是故此阿字為一切真言之王。是即毗盧遮那如來救世法王。故云即是修行無上乃至真言救世者也(云云)次二句等者。指止斷諸惡趣一切苦不生之二句也。是則此阿不思議妙用能令行人成就金剛性故速斷離諸惡趣。故金剛頂雲。但觀字因起。等同於大空。堅住金剛性。全成金剛體。速轉自身分。便同金剛身(云云)

  五從經雲若修下。明惠深不動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若具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初舉法說。二明舉譬。三明合譬。

  初中。若具存真本者。指十萬頌廣本也。惠極深不動等者。指本不生際也。

  二從如下。舉譬中。如大海等者。譬如大海最極深底以甚深廣大故遠離二邊。更無波濤相激。又以甚深廣大故風不能動搖。故云惠極深不動乃至不搖也。

  三從若行者下。明合譬中。又分為三。初明法說。二明譬說。三明合譬。

  初中。若行者入此真言大海心者。就此有二義。一者指地前如實大菩提心。如次下雲。我等初發心時由住此無上句故。乃至能於金剛惠海。甚深不動(云云)二指初法明道位。是即入字本不生大海。以前後際斷故。雲一切諸法不能動搖等也。

  二從如娑下。舉譬說。自可見。

  三從若解下。明合譬中。則知曼荼羅種種方便等者。今此曼荼羅無量諸尊種種方便皆不動字本不生之實際。而成種種未曾有不思議妙業也。故云如娑竭羅乃至住於實際也。

  第三從經雲時普下。明大眾勸發中。自分為三。初明勸發意。二明大眾讚歎。三明大眾證明。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彼諸下。明隨釋中。彼諸大眾者四重法界諸尊聖眾也。聞佛廣演等者。聞說如上四重法界圖位。雖欲問此中甚深法界標幟等。以奉敬重世尊故更不發言也。故云彼諸大眾乃至未敢發言也。依之大眾各各心思惟。此中金剛手能知眾會之心又能測如來之智乘機說偈。定此人知可決集會之疑網。故大眾同共讚歎金剛手。故云以金剛手乃至勸令發問也。又十佛剎等者。言以一味平等義故。一人讚歎皆融通普門大眾之三密。故云又十佛剎微塵眾等乃至俱時別說也。

  二從偈雲下。明大眾讚歎偈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真言者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明所行法門。二明能行人。三明大眾同心。

  初中。真言行即是三平等法門者。真言行雖多不過五相三密。然行者於自身作五相三密之觀行。又於已成諸佛如此。於諸佛作此觀行已。於一切眾生亦如此。三三平等平等無無別也。住如此三平等。湛然清凈如虛空如滿月如蓮華。名為真言行。亦曰三平等法門也。

  二從汝於下。明能行人中。汝於持三密人中者。指金剛手雲汝也。於覺三平等之人中最為上首故。請奉問普門深義於如來。故云汝於持三密人中乃至普門深義也。

  三從如仁下。明大眾同心中。如仁者等者。如金剛手所念我等一切大眾皆有是存念。勸發速陳說。故云如仁者乃至當速陳說也。

  三從次雲下。明大眾證明中。又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言我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初明師子吼證明。二明所作依真言行。三明未悟得益。

  初中。言我等者指諸大眾也。初發心時者指凡夫地最初發心也。由住此無上句者住阿字門也。乃至能於金剛惠海者指初法明道位也。如此從初發心乃至初法明道位常恆住阿字本不生甚深海故無有動轉。故必定師子吼作證明。故云我等初發心時乃至現作證明也。

  二從我等下。明所作皆依真言行中。皆由住真言行者三平等妙行也。依真言勢力者。依阿字真言王勢力得所作皆成就也(云云)

  三從若汝咨問下。明未悟得益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及余菩提大心乃至真言法者(云云)

  二從若汝下。明隨釋中。言依汝之問諸求大乘者皆通達三密妙行不久而與我等同等。以見如此義利故同心勸發也。故云若汝咨問如來乃至同心勸助也。

  第四從爾時下。明薩埵發問中。自分為五。一明結前生後。二明問彩色義。三明問諸門標相。四明八種問。五明總結諸問。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爾時執金剛乃至而說偈言者(云云)

  二從爾時下。明隨釋。自可見。

  二從初下。明問彩色義中。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云何彩色義乃至是色誰為初者(云云)

  二從初一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四。一明問何是彩色義。二明問以何色。三問安色先內耶外耶四問布色何色為先。第一問意。問總以五色如此彩色有何等深意義味耶也。第二問意。問以何等色如此彩色耶也。第三問意。問安置此色先為安內院先為安外院耶也。第四問意。問布色時五色中何色為先耶也。此是造曼荼羅等者。是即於造曼荼羅有多種支分之中一種支分也。所謂圖畫尊位支分也。故云爾也。

  三從次偈下。問諸門標相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門標旗量等乃至願尊說其量者(云云)

  二從次偈下。明隨釋中。又三。一問門旗形量。二問門廂形量。三問建諸門法度量。

  第一問意。謂問於門門其標旗形相云何。又其標旗大小量云何也。第二問意。謂問門門其左右廂曲形相併其大小量云何也。第三問意。謂問建立諸門時其內外門廣狹法量並其門形相云何也。如是種種秘密標幟者。一一形相標幟皆是普門攝入秘密也。故阿闍梨能能通達可建立之。故云如是種種乃至普通達之也。是又建立門標一種支分也。故云又是一支分也。

  四從次有下。明八種問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奉食華香等乃至云何住三昧者(云云)

  二從次有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八。一問云何奉食等。二問寶瓶相形等。三問云何引弟子。四問云何令灌頂。五問云何供養其師。六問云何護摩。七問云何名真言相。八問三昧淺深相。

  第一問意。謂問云何奉獻飲食衣服及香華燈燭等種種供養也。第二問意。謂問云何作寶瓶云何莊嚴云何加持作凈云何安置等也。又問幡蓋鈴鐸珠鬘瓔珞云何可安置莊嚴耶。故云當知一切諸供養乃至辨其性類也。是即安置供養支分也。故云又是一種支分也(云云)第三問意。謂問云何加持引召應度弟子可入曼荼羅也。第四問意。謂問云何為弟子作灌頂法則也。第五問意。謂云何親近供養阿闍梨耶也。此中有淺深弟子。所謂問初心始行弟子唯依世俗曼荼羅。云何召入灌頂而奉獻阿闍梨耶。若問久修瑜伽弟子為作秘密灌頂者。又云何召入灌頂奉獻阿闍梨耶也。故云然此中復有二種乃至奉獻阿闍梨也。正作法時者。第七夜正欲授灌頂時所有加持作凈教誡教授方便等皆有此中。故云正作法時乃至皆此中攝也。是又應度弟子支分也。故云又是一種支分也。第六問意。謂問云何淺略分護摩。云何深秘護摩。云何內外護摩。云何息災護摩。云何增益護摩。云何降伏護摩。乃至所用護摩物等種種方便云何也。第七問意。謂問云何三部五部真言部類差別。並字相字義及真言總相別相等耶也。第八問意。謂問云何諸三昧門淺深差別並普門一門三昧不同耶也。如是等法則義利能能通達然後堪成阿闍梨。故云凡阿闍梨乃至不應建立曼荼羅也。已上第六問事業護摩支分也。第七問具緣真言支分也。第八問三昧差別支分也。故云又成三種支分也。上來金手十五問畢。

  五從如是下。明總結諸問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是發問已者(云云)

  二從如是下。四言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五從大寂下。明如來答問中。亦五。一明誡聽。二明答色義。三明通答三問。四明答門標相等。五明答何住三昧句。

  初中。又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牟尼諸法王乃至為大有情說者(云云)

  二從大寂下。明隨釋中。大寂法王者。應化釋迦雲牟尼。對此故法身毗盧遮那如來雲大寂法王也。即是佛無上惠者。自然自證一切智智是也。如此一切智智必依如是三密加持方便而生。故云要由如是方便得生也。

  二從初一下。明答色義中。又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云云)

  二從猶如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以凈迭喻顯阿字門義。二以染衣喻顯諸字加持義。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喻。後明合譬。

  初明喻中。猶如世間染色等者。譬如以紅紫等純凈白迭一入再入染之時隨染令成純一同色也。複次譬如大小諸河流入大海同一色味。所謂鹹味也。今色義如此。以法界種種色染眾生心王大海令同一色味也。故云以味解色也。如雲袈裟色味者。此舉以味顯色之證據也。

  二從今此下。明合譬中。今此曼荼羅等者。今金剛手所問曼荼羅色義亦如此。以五輪法界不思議色。染眾生白凈信心之凈迭。令成凈菩提心之一味。所謂阿字本不生甘露味是也。故云今此曼荼羅乃至同一凈菩提味也。

  二從複次下。以染衣喻顯諸字加持義中。又分為二。初總舉譬。後別明合諸字義初譬意。自可知。

  二從今以下。別明合諸字義中。又分為四。一明羅字加持。二明字加持。三明字門義。四顯字門義。

  初中。今以羅字等者。以字智火焚滅弟子心中妄想戲論塵垢。頓使成無自性灰燼。故云今以羅字乃至便成灰燼。

  二從然後下。明字大悲德中。既焚滅塵垢令成凈菩提心無自性灰燼已。故以字大悲之水洗凈菩提心之灰燼。使純一清凈盡諸戲論。故云然後以□字門乃至離諸戲論也。

  三從然後下明字因業不可得義中。染作法界曼荼羅者。既以二字加持故成純白清凈之法器已。故住字門因業不可得三摩地。染作法界曼荼羅也。

  四從令種種下。明字門義中。令種種普門身者。住字門所染作曼陀羅聖眾身也。令此普門法界身皆同字等虛空色。故云令種種普門身皆同實相色也(云云)已上釋第一問之答竟。

  三從次有下。明答三問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先安布內色乃至是謂色先後者(云云)

  二從次有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初明答當以何色句。二明答云何運布句。三明答是誰為初句。

  初中。次有兩偈者。今所校牒二偈文是也。通答三問者。就問彩色義有四問中。除彩色義之問自餘三問也。間雜交通而答三問之意。故云通答三問也。問中雲當以何色等者。是正釋答第二問也。然經文別不說之。說色先後之文中說潔白最為初乃至一切內深玄故。以此五色兼答當以何色之問。故云今此答中具用青黃赤白黑五色也。此中今此答中者。指第四問之答中也。是即通答三問故云爾也。

  二從偈雲先安下。明答云何運布之問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是下。明隨釋中。是答云何布色等者。第三問意。謂問正彩畫時先為畫內院先為畫外院耶故。今答文先安布內色等者。言答正彩畫時先可畫內院非先畫外院也。故云是答乃至何處後起也。所言處者。指內外院之處也(云云)

  三從潔白以為初下。明答是誰為初句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是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一總明五色次第。二明色先後多少。

  初中。又分為五。初約五佛明義。二約染受次第明五根義。三舉或說判義。四約五種悉地明義。五明諸彩不出五色。

  初中。潔白是毗盧等者。言白是中台凈法界色。為諸煩惱垢塵不所染故云白也。是一切眾生自性清凈之本源故為諸色之初也(云云)亦是寶幢等者。言立凈菩提心寶幢降伏四魔滅除蓋障證初法明道位大智印三昧。故云赤色為第二也。黃色是娑羅樹王等者。言黃色是白赤間雜色。所謂以東方寶幢佛字智光照中台自性清凈白蓮時。境智和融無二無別。故以白赤間雜黃色為娑羅樹王佛之色。以境智不二故成正覺。而萬德開敷至到金剛輪實際故云黃色也(云云)青是無量壽色等者。既成正覺已。即住普現色身三昧普示現大悲萬德。猶如凈虛空無所依而含藏萬像。故云青色為第四也。黑色是鼓音如來等者。普現色身化儀已圓滿。住大寂涅槃之自證。若舍加持神力則一切心量眾生非其境界。故其色幽玄深遠也。故云黑色有最後也(云云)

  二從複次下。約受染次第明五根義中。亦分為二。初略舉受染始終。二委悉配釋其義。

  初中。複次如世間凈帛先受染色者。白是受染最初也。黑是受染最後也。故云複次如世間乃至曼荼羅色義亦然也。

  二從白是下。委悉配釋其義中。白是越百六十心等者。超越百六十心故生凈信。是則五根中最初信根也。赤者大勤勇義者。以字智光降伏天魔是精進義也。黃謂一念相應時等者。謂定惠平等一念相應。故云是名念色故第三也。青者大空三昧義是名定色。可知(云云)黑者謂大涅槃等者。如前釋(云云)

  三從或有說言下。明舉或說判釋中。白色最初等者。此中約受染次第故白黃赤青黑次第也。故云白色最初乃至黑為第五者。此約受染淺深也。有容有上之義者。謂受色時者白之上加黃。黃之上加赤。赤之上加青。青之上加黑。故云有容有上之義也。

  四從複次白下。約五種悉地明義。自可見(云云)

  五從複次下。明彩畫不過五色中。如世間彩畫等者。諸世間彩畫雖無盡不出五色。巧惠者能分布有無量色形。故云如世間彩色乃至無有窮盡也。今此法界曼荼羅彩色亦如是。四重法界諸尊聖眾形色性類雖無量無邊。不邊五字門。故云法界不思議色乃至且舉一途法門提其綱領耳也。

  二從經雲先安布下。別明色先後多少所由中。又分為二。初別明色先後所由。二明色多少所由。

  初中。又為二。初重明別牒。後重明作釋初別牒。自可見。

  二從凡圖下。明隨釋中。凡圖畫法等者。言但先釋色內外並先後。今釋色內外並先後所由故重別牒也。所謂先安立內心華台已。然後乃至第一第二第三重。故云當先建立內心乃至以及第三重一切世天眷屬也。所以然者。內心若不成者必定自余不可成立故也。就中次造第一重伊字三點等者。遍知院持明院者佛部所攝也。右蓮華部左金剛部故。如此三部皆是如來三部妙用。而不縱不橫如面上三目。猶似伊字三點。故云爾也。但彼第一鈔加中台八葉。是一練磨義也。

  二從又諸下。明色多少所由中。又分為六。一明中台及第一重有五色。二明第二重界道有三色。三明第三重一色。四明行道院等用一色。五明引瞿醯證。六正明色次第所由(矣)

  初中。又諸界道中央及第一重等者。此兩院外界同皆用五色。所謂從內次第白赤黃青黑也。其圖如第一鈔(云云)故云中央及第一重乃至最外布黑色也。

  二從其第二下。明第二院有三色中。第二重亦如上次第者。如第一從內次第布白赤黃三色。青黑二色除之也。其圖又如第一鈔(云云)故云其第二重乃至布白赤黃三色也。

  三從第三重下。明第三重但有一色中。但布純白一色等者。除赤黃青黑四色。但用白色許。其圖又如第一鈔(云云)

  四從其行下。明行道院用一色中。其行道等者。言此外其每重重行道院供養院外緣等皆用純一白色也。其圖又如第一鈔(云云)故云其行道乃至隨作一純色界也。

  五從瞿下。明引瞿醯證中。瞿醯雲但用白色者。彼經摩訶曼荼羅品第七雲。中胎及內院應用五色而作界道。其第二院應用三色。第三外院唯用白色而作界道。其著食院及行道院但用白色而作界道(云云)

  六從所以下。明色次第所由中。又分為二。初明從深至淺所由。二明從淺至深所由。

  初中。所以先白色從中向外等者。如上從內次第布白赤黃青黑故云爾也。明此菩提心等者。是即菩提心白凈信心義也。故五根中以信根為初。若此白凈信心大菩提心信根不立時。一切增長無由故以白色為最內也。次赤是大勤勇大精進力故降四魔故以赤為進根。次黃是理智平等義念念增長到金剛輪際故以黃為念根也。青是大空三昧故以青為定根。黑是大寂涅槃體故以黑為惠根也。故云所以先白色乃至黑色最居外也(云云)

  二從若從下。明從淺至深次第所由中。又分為四。初明第三重用白色所由。二明第二重用三色所由。三明第一用五色所由。四明畢竟同歸。

  初中。若從淺至深等者。言第三普門隨類垂跡為初門。直開發凈菩提心超百六十心入初法明門時。頓出過世間而上菩薩位故但用白色。是即唯白凈信心大菩提心也(云云)故云若從淺至深乃至唯以白色為界也。

  二從第二曼下。明第二重用三色所由中。於白之上更加赤色黃色等者。言以自跡歸本故第三重白色為本。而此上加赤黃。是即赤勇勤菩提心之中進修之萬行。黃是一念相應萬德開敷。是即第三重信根之上加進根念根圓滿正覺也。故云於白之上乃至萬德開敷也。爾時即入重玄門等者。所謂入重玄門有二種。一妙覺入重玄門。是即一向為化他不動寂光境智施普現色身於三世。故云即入重玄門居寂光土也。二等覺入重玄門。是即自行化他相兼。言住行向地功德具足圓極。四十一地無明既雖斷盡。金剛喻定未現在前。妙覺圓照未證得。以是義故從等覺位入重玄門倒修凡事。故敢不知本地之眷屬。是即未識如來秘藏。故云爾時即入重玄門乃至三色為界也。

  三從第一重下。明第一用五色所由中。於三色之上者。指第二重白赤黃三云爾也。更加青色黑等者。所謂青色大空三昧身口意密三平等無盡加持。並黑色如來常住大寂涅槃畢竟無相無像也。如此普現色身加持自在三昧並大寂涅槃。是大日如來秘密奧藏。非等覺已還境界。唯如來獨所屬也。故云乃至非普為一切眾生故名眷屬也。

  四從又入下。明畢竟同歸中。又入此深玄色等者。言於此深玄色有二義門。一字為東方乃至第五字為中台。是因行證入如次也。束此四點而為第五。謂因行證入者是如來本來四德。此四德外全無中台大日。故四點合成而為。此字是如來自證悲智具足中胎藏也。開此中胎藏不思議法界為四方四隅。是即於四轉各有因果悲智故成八葉也。以是義故今又入此深玄色等者住眾點具足第五字門故云爾也。是即中台院安布五色此意也。然如此眾德皆平等一味。故云爾時見五智色皆同一法界色何有淺深之殊也。二字為中胎乃至為北方。是即字所具四點。符應群機時四方置之。中台唯本有無相字也。故漸入超升頓入等諸群機各四轉窮滿畢竟同歸字之本源。故云而諸眾生有漸入者乃至畢竟同歸故云一切內深玄也。

  四從經雲下。明答門標相等問中。自三。初明答旗廂二問。二明諸門廣狹量。三明深秘義。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曼荼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明答門標旗相。二明廂衛形相。

  初中。曼荼羅夾門皆豎幢旗者。幢謂門左右柱也。旗謂其標幟也。二標相距釋量令與中胎正等者。距猶去也至也。假令中胎廣五尺者亦門廣五尺也。故云爾也。上置橫括者。二幢上橫置雲木也。其二幢間廣亦同前。故云其廣亦然也。幢竿上皆置偃月者。二幢上皆通置半月。所謂仰月也。其仰月下各垂二旗。其旗為體方形破二而為兩幟。故云幢竿上皆置乃至上銳下垂也。其圖如第一鈔(云云)四維際亦置幢竿等者。於四隅皆亦有如此幢竿。故云四維乃至兩向置之也。於大勤勇門者東門也。金剛手門者南門也。蓮華手門者北門也。其四維上等四隅通半月上置如意寶也。如此圖如第一鈔(云云)

  二從夾門等下。明廂衛形相中。又分為五。初正明廂衛形。二明橛形數。三明加持真言。四明引金剛線結界。五明小壇量法(矣)

  初中。夾門廂衛處等者。謂四方諸門相形猶如亞字之形也。

  二從而於中間下。明橛形數中。其形自可見。一廂六橛等者。於一門立六橛。四方合二十四。並四角故二十八也。第二第三重爾也。都合八十四枚也。

  問曰。此圖與第一鈔相違如何答。彼依異說圖之。此依師傳圖之問。何故存異說耶答。疏雲一廂六橛兩邊總十二橛(云云)是即於一門似有十二橛。言一廂六橛者一門之片方也。雲兩邊總十二橛故。當知兩邊者於一門中而辨兩邊故。一門有十二橛(云云)又如亞字形然於此字一片有六折目。兩邊合十二也。當知如此字形者可有十二橛。是即符合兩邊總十二橛文也。依如是異義為治慢法者以練磨義故第一鈔圖之也問。若然者師傳義又依何文理。今如此圖耶答。即於此疏文如此之圖可得心也。所謂一廂六橛者。於一門總有六橛故云爾也。兩邊者指中胎兩邊故云爾也。不言東西者理在絕言也既雲四門並四角二十八枚。當知於一門有六橛故四六二十四。並四角橛故成二十八枚也。三重都並八十四枚也。亞字形出曲形相似之許也。非取字形之全體也。是即師資相承口傳耳。以是義故今如此圖也(云云)

  三從皆以下。明加持真言中。皆以不動等者。如上門標並金剛橛等皆以此二明王真言隨一可加持也。

  四從阿闍下。明引金剛線結界中。又分為二。初明淺行師作法。二明深行師作法。

  初中。阿闍梨正作法夜者。至第七夜。既畫曼荼羅已。普睹見中胎並第一重曼荼羅。識彩畫滿足。然後從中胎次第豎橛引線。但其線從通門右邊之廂曲而始。順引回至通門處則止。而不可橫引切也。故云阿闍梨正作法夜乃至通門處則止不須橫斷也。第二第三重亦如此。但不能堪者必於第三重不可有闕少也。故云若不能爾者乃至勿得闕少也。但其線至通門處隨門幢竿而卷舉也。故云當舉線乃至使不閡頭也。如此調橛五色。然後結界後者從通門可出入。從自余門不可出入。故云既結界竟乃至輒越余處也。但出入時必可誦不動真言也(云云)

  二從若是下。明深秘師作法中。亦可周匝以線圍斷者。若深秘阿闍梨者。其通門處亦如自余門以線可圍斷也。若欲出入時觀我身大日如來。成無礙自在虛空法界身。不生越線之想。隨意出入無咎也·故云若是瑜伽阿闍梨乃至隨意出入無咎也。六橛間回屈處者。門廂曲分量皆令均等。不可有長短。故云六橛間乃至均停也。其行道院並諸廂衛皆與中胎量正等也。故云仍須通行道乃至廂衛亦如是也。

  五從花台下。明小壇量法中。花台是灌頂處者。即是正覺壇是也。其花台與中胎藏相同。故云蓮華壇規制同中胎藏八葉之藏也。其量極少十六指也。其門向大壇而開也(云云)

  二從偈下。明諸門廣狹量中。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第一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正明門廣狹量。二明置二龍王。

  初中。謂第一重門廂等者。其第一重成九分。然後其中一分為門廣狹量也。第二第三重亦如此次第得增廣處。是故瞿醯雲。凡諸方門要當中開。謂量九分。其八分者。各取四分為兩邊。取中一分而開為門。其出入門稍應闊作。自余諸門以白色末而作畫閉。所閉者稍向外曲。或置門印而閉其門。或置護方契印(云云)故云謂第一重門乃至各得其處也。

  二從於第二下。明置二龍王中。置二龍王兄弟者。難陀兄也在廂曲南。拔難陀弟也在廂曲北。故云於第二重門乃至拔難陀在北也。余文可見(云云)

  三從阿闍下。明深秘義中。又分為二。一依門數明深義。二就線明深義。三依門廣狹明義。

  初中。若作深密釋等者。言上來既依淺略釋門標等竟。故次釋一一秘密標幟。故云若作深秘釋也。余文自可見。

  二從金剛線下。就線明深義中。金剛線即是等者。修多羅此雲線。又雲經。能貫線攝持三十七品等無量功德法門速令至中胎藏。故云爾也。後次其五色是標五力。即如來五智力也。此五智力攝持萬善萬行不令散失。故云金剛線即是乃至作法門分齊也。

  三從所以外下。依門廣狹明深義中。所以外門標相等者。言門廂曲並門廣狹及行道院量皆與中胎令正等者。一一法門標幟等皆與中胎凈法界無量萬德同一平等。為欲顯無有毫末增減。故云所以外門乃至無有毫釐增減也。又第一第二第三重門次第增廣者。從中胎自證之德發廣大悲。從此大悲出現無量普門隨類色身。譬如沙羅樹王種子根莖花果次第增廣甚多。故云又合所行乃至漸次而增加也(云云)

  五從偈雲略說下。明答何住三昧句中。自分為三。初明聽許勸修。二明如來定。三明三昧差別。

  初中。又分為二。一明未修不堪者。二明表三昧名義。

  初中。又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此以下。明隨釋中。從此以下答曼荼羅等者。從此以後答何住三昧問。是即一種三昧支分。故云答曼荼羅中三昧支分也。若未修瑜伽者等者。若未入此深三昧者不作阿闍梨何以故。三昧支分不具故也。自未成。何況作他師耶。故云若未修瑜伽乃至法事不成也。

  二從經中下。明表三昧名義中。又三。初總表二種。二略明義。三明廣釋三昧。

  初中。經中略釋三昧名義者。指略說三摩地一心住於緣之二句也。次深廣說之者指廣義復殊異以下文也。

  二從初略釋下。明略釋三昧中。謂心系緣一境而不馳散等者。就此有普門一門差別。所謂若普門行者系緣於字本不生之一境不緣余境。一境一緣而住唯一明朗。名為等持。故禪要雲。所言三摩地者更無別法。直是一切眾生自性清凈心名為大圓鏡智。上至諸佛下至蠢動。悉皆同木無有增減。但為無明妄想客塵所覆。是故流轉生死不得作佛。行者應當安心靜住莫緣一切諸境。假想一圓明。初觀之時如似於月。遍周之後無復方圓。唯見明朗。更無一物。亦不見身之與心。萬行不可得猶如虛空。亦莫作空解。以無念等故說如虛空。非謂空想。行住坐卧一切時處。作意與不作意。任運相應無所掛礙。乃至成佛唯是一道。更無別理。此是諸佛菩薩內證之道。非諸二乘外道境界(云云)若不然者非等持。故瑜祇經雲。於一散亂心此障即為便(云云)菩提心論雲。一切眾生本有薩埵。為貪嗔痴煩惱之所縛故(云云)故云初略釋者謂心乃至一心住於緣也。若一門者。於四佛四菩薩以下三昧門中。各住一相一緣全同彼三密。復不余緣故云等持也。以如是等義故云謂心系緣一境乃至一心住於緣也。

  三從且就下。明廣釋三昧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廣義復殊異。大眾生諦聽者(云云)此中大眾生者指金剛手。薩埵有三義中。愚童薩埵者眾生也。是則於六道生死苦輪而忍樂修行堅持不舍義也。故是小眾生也。金剛薩埵於盡空法界發最大菩提心修最大行。欲證最大果而忍樂修行堅持不舍。故云大眾生也(云云)

  二從且就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六。一明三品觀想。二明普門三昧義。三明一門入法界義。四明辨定中邪正。五明深行觀解。六明結釋廣義難盡。

  初中。且就有相瑜伽等者。言依字印形像三密門住一緣一相不復馳散。故云有相瑜伽也。如下世間成就品等所說(云云)上謂觀毗盧遮那等者指五佛瑜伽也。所謂觀彼字印形像同彼三密故云爾也。中謂觀文殊等者指四菩薩以下諸菩薩也。下謂觀因陀等者指第三重隨類普門身也。於如此等上中下諸尊聖眾一一三密。一緣一相不復馳散。成一一三摩地已。從一一門得入法界海。故云且就有相瑜伽乃至皆一種入法界三昧門也(云云)

  二從若總下。明普門義中。若總觀如是普門大眾等者。所謂於一心法界中。觀見如此不可思議普門大眾。更不異緣。是普門三昧門也。故云若總觀如是乃至亦名普門世界三昧門也。

  三從如一門下。明一門義中。或但入正遍知部者指佛部也。普皆集會等者。所謂或佛部或蓮華部等。於各各部中。普集各各眷屬而成其部。故云或但入正遍知部乃至普皆集會為一三昧門也。餘三菩薩亦爾者。指除蓋障地藏虛空等三菩薩也。隨行人心量等者。如此普門一門但依行者心量大小廣狹而成其不同。故云隨行人心量大小種種不同也。

  妙印鈔卷第三十三

  一交了

  妙印鈔卷第三十四

  沙門阿寂記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經第一二疏第六)

  四從行者下。明定中邪正中。又分為五。一明邪觀相。二明異境現前。三明與境相應不著。四明我慢定相。五明觀成就相。

  初中。行者修習瑜伽等者。修三密妙行時。若與本觀異者皆是邪觀而非正觀也。故云行者修習乃至皆是邪觀也。

  二從如於下。明異境現前中。或見日月等者。如此等瑞相雖現。若非本所修觀者皆是邪觀也。故云如於定中或見日月乃至皆不應取也。

  三從但如等下。明雖與正境相應猶不著中。但如常一心者。言如本所觀。以一相一緣故雖與正境相應。爾時深修觀察十緣生句不可生味著。故云但如常一心乃至不應味著也。

  四從若見下。明我慢定相中。若非本所修境而如上異境界現前時。依之不可生違順之心。爾時依本所觀彌精進修觀與正境可相應。然見異境界以為殊勝而生愛慢者。此名為我慢定。又名慳執定。故云若見異境界乃至名慳執定也。

  五從但與下。明正觀成就相中。自然得見俱胝佛剎等者。是初法明道位也。此中佛謂等者。色相具足百千眾事圓滿也。剎謂凈處者密嚴凈剎華藏世界等是也。如是相應時觀智成就初法時道現前時。未見諦時種種境界皆悉一一次第通達不謬。故云但與正觀乃至而無所掛礙也。

  五從複次下。明深行觀解中。謂於一一善知識等者。指四重法界諸尊一一三密也。所謂法門者口密。身者身密。真實相者意密也。於如此等三密。住一緣一境不生愛著戲論是定也。故云謂於一一善知識乃至是等持義也。如入阿字門者大日三昧也。余文自可見(云云)

  六從若使下。明結釋廣義難盡中。若使者設也假令也。言設如來於無量無數劫說是中廣義。不可窮盡其奧數。故云若使如來乃至不可窮盡也。今欲以兩偈攝之者。指佛說一切空乃至圓滿薩婆若二偈八句文也。此二偈文雖略。義廣多故。諸三昧道究竟無餘。仍雲廣義復殊異大眾生諦聽也(云云)

  二從此中下。明如來定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佛說一切空乃至圓滿薩婆若者(云云)

  二從此中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七。一明入阿字門。二明說必定印。三明佛佛道同。四明初心即極。五明世間三昧。六明出世間三昧。七明大空三昧(云云)

  初中。又三。初總表二種三昧道。二明引牒。三明隨釋。

  初中。此中復二者。非指此兩偈中而言此中。是即遠指此偈及經第二卷而雲此中復二也。所謂初明如來三昧印者。今此兩偈所說三昧是也。次明三昧道中差別者。指經第二也。

  二從偈雲下。明引牒自可見(云云)

  三從即是下。正明隨釋中。即是入阿字門者。謂一切諸法皆悉入阿字門不生不滅不可得不可思議也。無有少分可得相少分定相。以是義故以無盡法界為一心法界。以一心法界為無盡法界。一相一緣平等平等名如來三昧。故云佛說一切空者即是入阿字門乃至名為正覺之等持也(云云)已然者等者。或本作所以然者(云云)若出此心性者。言境智共自心也。若不然者不出生滅無常分域。云何名為定耶。唯是以自心之智覺自心之境。是即本來常住境智和融色心究竟。是故云三昧。故云若出此心外有境界乃至故得名為等持也。此是正大日如來無盡莊嚴藏三昧也。若異此者非正觀也。故云此是毗盧遮那乃至皆名邪觀也。

  二從次說下。明說必定印中。次說者。言初標中言初明如來三昧印。其次雲佛說一切空者即是入阿字門等。既說如來三昧真言已。是故今亦說三昧相應必定印故云次說也。必定印者何印(更問在第四)三昧唯證心者。疏依未會。經依治定。故云三昧證知心。所言三昧者彼三昧耶。所謂正覺三昧耶也。彼三昧唯自證心。非自餘三昧之所得。故云彼更無異得。彼者彼也(更問)

  三從次雲下。明佛佛道同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彼如是境界者。彼者直指一切眾生自性清凈之體。如是者。彼自性清凈十界平等任持如是如是境界故云爾也。如是如是境界是五智成就如來等持。故云一切如來定也(云云)

  二從如大下。明隨釋中。如大等者。引經顯佛佛道同。所謂佛性首楞嚴定金剛三昧般若波羅蜜等。皆是一切眾生自性清凈心蓮華三昧異名也。故云如大般涅槃乃至更無異路也。

  四從若行下。明初心即極中。若行人等者。真言行人最初發心時。如實知自心之實相時。直住如來大定。豈此外復經次第升進。方至大日如來極位乎。故云若行人乃至方至究竟乎也。

  五從複次下。明世間三昧中。瑜伽行人若蒙諸佛等者。以有相有緣加持力故睹見種種不思議事。皆是以有相有緣故非出世三昧。如下世間成就品所說也。故云複次瑜伽行人乃至故名為世間三昧也(云云)

  六從若此下。明出世間三昧中。若此三昧現前時等者。如上難思境界現前時。即以十緣生句一一觀察相應見性相不可得。名為出世間三昧。是即如下出世間成就品所說。故云若此三昧現前時乃至是名出世間三昧也。

  七從然尚下。明大空三昧中。然尚以空病未空故者。言雖證世間出世間二種三昧。未遮空病故未名為等正覺。以如實大菩提心心自知心心自證心時。覺知如上不思議境界皆是自心之實際。爾時不住有相亦不住無相。雖有相無相畢竟平等。而具無量諸相。是即阿字大空是也。是即如下三三昧品所說。故云然尚以空乃至故名大空三昧也。住此三昧者等者。所謂住阿字大空三昧。有無自在無礙時。圓滿一切智智也。故云住此三昧者即是乃至圓滿薩婆若也。

  已上經第一卷竟

  三從經第二下。明三昧差別中。又分為六。初明說諸尊本所通達三昧。二明入一體速疾力三昧。三明說正覺三昧。四明薩埵領解。五明甚深發問。六明佛說三昧差別。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又二。初明至經第二。後正明引牒。二文共自可見。

  二從如來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五。一明結前生後。二明隨類身皆佛體。三明本通達法自說。四明一一三昧叵盡。五明初法明道所知。

  初明結前生後句。自可見。

  二從三重下。明隨類身皆佛體中。三重曼荼羅等者。上來所說三重曼荼羅所現諸善知識皆是大日如來普門萬德隨類一身。是故不改一一身即如來身。故云三重曼荼羅乃至悉名為佛也。

  三從此等下。明本所通達法門各自說中。此等一切諸佛者指四重法界諸尊也。如此等諸佛菩薩等。各於本所通達法門。自說其三昧道句。故云此等乃至自說彼三昧道也。若現世天乃至則說辟支佛三昧道者。第三重示現也。或現菩薩身等者第二重所現也。若現持金剛身等者第一重所現也(云云)

  四從當知下。明一一三昧叵盡中。當知此中偈頌等者。指第一卷終二偈文。所以然者。此偈中三昧廣義皆盡無餘故。上文雲今欲以兩偈攝之使究盡無餘也。故知此中偈頌如是無量剎塵等者。猶委細釋通彼意。令三昧廣義究盡。故云當知此中偈頌乃至非世間結集經卷所能具載也。

  五從然諸下。明法明道所知中。若深入瑜伽境界者。指初地證得三昧也。得彼三昧時。如此一一三昧了了通達視聽。與如來正說無異途。是時名為超越三時之佛日所說經教。故云然諸行人乃至為佛加持之日也(云云)

  二從經雲下。明一體速疾力三昧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文。自可見。

  二從謂入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一明三昧證知。二明普門照機不謬。

  初中。謂入此三昧者。言入此一體速疾力三昧時。證知四重法界一切諸尊皆是六大法界智體也。故云謂入此三昧乃至皆同一法界智體也。

  二從於一下。明普門照機不謬中。於一念中等者。今得此一體疾速力三昧時。於一念中普觀察盡空法界微塵數三昧門。一一根緣彼彼應度法並可度不可度等無量方便。皆悉圓滿具足。故云於一念中能次第乃至故名一體速疾力三昧也。

  三從爾時下。明說正覺印中。又分為五。初明結前生後句。二明成佛外跡。三明菩提實義。四明結釋生佛無二。五明起教所由(矣)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於是世尊復告執金剛菩薩言者(云云)

  二從爾時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結前句。後明生後句。

  初中。遍觀察已了知等者。明觀察如來普門法界一切三昧道同一體。故云爾時世尊乃至皆是佛乘也。

  二從復為下。明生後句。自可見(云云)

  二從初有下。明成佛外跡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我昔坐道場乃至號名大勤勇者(云云)

  二從初有下。明隨釋中。初有二偈者。今所校牒二偈是也。明成佛之外跡者。其真成佛者如實知自心位是也。然天人修羅不能伺其內證真實成佛。唯見其降魔等外跡謂為成佛。故云明成佛之外跡也。謂我初坐道場等者。明唱彼外跡之成道也。其義自可見。

  故云謂我初坐道場乃至然我實成佛處則非彼等所能測量也(云云)

  三從故次下。明菩提實義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我覺本不生乃至第一實無垢者(云云)

  二從次有下。有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無覺無成。二明轉釋阿字。

  初中。明菩提實義者。凡秘藏奧源一宗眼目只有此二偈八句。爰以寶鑰下雲。此頌文約義廣。言浮心深。非面難說。明智有緣人從明師面授。甚深甚深(更問)故云明菩提實義也。我覺本不生等者。本有法然成佛。故云我覺本不生乃至而實無覺無成也。然一切眾生如實不知如此自心本不生常寂滅相故。沉淪生死備受諸苦。故云一切眾生乃至不能自出也。今雖聞正法音等者。言適雖聞正法音教。還於種種無量有為造作事迹之中。推求推度憶想分別不能證知自心本不生。故云今雖聞正法音乃至冀望成佛何有得理耶。

  二從出過下。明轉釋阿字中。又分為二。初約四字明義。二約三部明義。

  初中從從此已下。皆是轉釋阿字門者。言阿字本不生妙體言語道斷。故云出過語言道乃至意不行處也。此自證大菩提道從本際已來解脫諸妄想分別。故云諸過得解脫者乃至金剛之身遠離百非也。此阿字無自性法從本際已來遠離因緣。若法界體有因有緣是生滅去來法也。然今法從緣生即無自性。以無自性故因緣和合時亦無所起。因緣離時亦無滅盡。故云遠離諸因緣乃至離諸因緣也。知空等虛空者。此阿字門清凈法界體從本際已來畢竟空寂。自性清凈無礙自在。猶如大虛空。故云知空等虛空乃至譬不思議難解空也。

  三從如實下。且約三句明義中。如實智生等者。此自證大菩提字不生妙體。如實知見之智生時。不如實之妄見皆悉除盡無餘。故云如實智生乃至慧與虛空等也。已上約佛部明義。已離一切暗等者。此阿字門本不生之法。如實不知是無明。今如實覺知此本不生體故。於普門法界無不一法覺知。故云已離一切暗乃至無不見聞觸知也。已上約金剛部明義。第一實無垢者。此自性清凈大菩提心體從本際已來自性清凈無有與等。故名為第一實際。亦離諸妄想戲論之垢。故云無垢。以是義故云第一實無垢乃至無復垢污也。已上約蓮華部明義。總如上諸句皆是轉釋字本不生義。故云皆是轉釋本不生義也(云云)

  四從次有下。明結釋生佛無二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言六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正明生佛無二。後明隨妄立種種名初文。自可見。

  後從但隨下。明隨妄立種種名中。又二。初約眾生明義。二明舉佛同眾生立名。其義自可見(云云)

  五從次一下。明起教所由中。又分為三。初明別標。二明引牒。三明隨釋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謂以下。明隨釋中。謂以佛眼等者。以如來普眼遍觀知三種世間性相。如此三種世間種種假名復不出第一實際。故云謂以佛眼乃至第一實際也。而諸眾生等者。言諸眾生入道因緣種種不同。所謂有以文字言語應得度者。或有以印契三摩地等應得度者。如此等種種可度不可度種種知見已。而不動實際以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故。皆悉令得入法界。故云而諸眾生乃至而演說之也(云云)若眾生如法修行等者。若行人如法修得初法明道時。自然知世諦不異第一實際離諸疑網。故云若眾生如法修行乃至不異第一義諦也(云云)

  四從經云爾時下。明薩埵領解中。自分為三。初明執金剛得益頂禮。二明領解權實二智。三明知法人功德。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具德下。明隨釋中。具德謂具足一切如來等者。言具足自性清凈妙法蓮華台之功德而開發彼萬德。譬如蓮華盛開敷時端嚴微妙可愛無極也。故云具德謂具足一切乃至端嚴可愛。執金剛亦復如是。為自性清凈菩提印光所照。心蓮華台上大悲普眼朗然開敷。內德圓滿外用奇特。故云執金剛亦爾乃至美暢於內彰於外容也。亦有青蓮華等者。青蓮華是世間所有蓮華中最上第一也。今於開敷心蓮華之人中。金剛手最第一也。故云亦有青蓮華自開敷之相也。而說伽陀領解前旨者。指上之菩提實義及加持力義雲前旨也。是即權實二智妙德故也(云云)

  二從初雲下。明領解權實二智中。自分為四。一明正領解權實。二約花台明義。三明廣嘆權實。四明結成權實不思議(矣)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復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後從智謂下。明隨釋中。智謂領解等者。指偈中希有智也。是即如實覺心本不生自然智也。故云智謂領解前偈中覺本不生也。方便謂領解等者。指偈中方便也。所言方便者傳度治定經是雲權。此權者方便故。猶存梵本雲方便也。然治定經為調五含偈雲權也。領解前偈中加持神力者。指以加持力故等之文也。

  二從複次下。約花台明義中。智謂心蓮華台者。指心蓮華台上自性自然智也。具足方便謂等者。言指第一第二第三等眾德開敷圓滿也。二種具不可思議者。指如上權實二種大智大悲二門也(云云)

  二從次雲下。明廣嘆權實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是廣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初並表二智不思議。二明實智不可授人。三明權智難思初文。自可見。

  二從若法下。明法佛實智不可授人中。若法依師而得等者。夫自證自然智慧心自證心心自覺心不從他得。譬如非其人不知其氣味。故云若法依師而得乃至終不能解也。

  三從然佛下。明權智難思中。然佛者指自性法身佛也。大方便力等者指大悲方便也。無相法身者是即今經教主也。作種種名相加持者指三密無盡莊嚴藏也。以因果法者指三密修行。是且住如情之謂故云爾也。實此三密修行本來常住三部妙體故非因非果之法也。依此非因非果法證得不行而行不到而到之位。故云然佛大方便力乃至證得非因非果法也。如此法佛如來權實非十地等覺所思量。何況於二乘凡夫類哉。故云是故權實二慧具不可思議也。

  四從次雲下。結成權實不思議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是結下。明隨釋中。領解上文施設二諦等者。指上之我覺本不生並以加持力故之意。而結成真俗二諦之意也。故云是結成乃至施設二諦之意也。以知名相即實際者。名謂十界種種假名。相謂十界種種假相。如此等種種假名種種假相。皆悉超三世。出前後中際離四句百非。本際不不可得。本際不可得是即法實際。以如此了知時離名相無實際第一義諦。離實際第一義諦無名相。故云以知名相即實際乃至而作名相也。以知淺略即是深秘者。今此擇地造壇曼荼羅一一色形一一行事。全體是識知無相甚深秘密曼荼羅境界故以淺略為深秘。又甚深無相內證秘密曼荼羅一一色形一一行事。全體是解了擇地造壇曼荼羅境界故以深秘為淺略。故云以知名相即實際乃至能以深秘為淺略也。以是義故離有為造作離無為無作。於有為無為有作無作虛通無礙也。是故種種動三業雖作利生方便。更不離本際。適止息三業雖住寂滅涅槃。亦無舍利生方便。真俗不相離。猶如鳥兩翅似車兩輪。故云隨眾生所成乃至常依二諦也(云云)

  三從次有下。明知法人功德中。又分為三。初總表其義。二明引牒。三明隨釋初二。自可見(云云)

  二從制底下。明隨釋中。又為二。初明釋制底。二明結歸自心。

  初中。制底是生身舍利等者。制底此雲功德聚。是即生身如來舍利在此塔故云生身舍利所依也。以此生身舍利即萬德圓滿如意寶珠故。祈諸福祐者皆悉無不恭敬供養此塔。故云是故諸天世人福祐者皆悉供養也。若行人信受等者。今真言行人自身即周遍法界五輪塔婆故。是身即信解凈菩提心如意寶所依時。自利利他功德皆悉滿足。以是義故堪受一切世間供養。故云若行人信受如是義乃至供養恭敬也。

  二從複次下。明結歸自心中。制底與質多體同者。其體字同故云爾也。此中秘密謂心為佛塔者。名為塔。譯為心。然其體字同一也。是顯心即塔塔即心也。所謂行者自心即遍周法界五輪塔婆也。於此五輪法界塔婆。盡空法界無盡無餘曼荼羅聖眾集起名為心。如此義利十地等覺猶非其境界。何況於二乘異生之族。故云此中秘密謂心為佛塔也。宗源在之(更問)如第三曼荼羅等者。言第三重唯以白色為外境。是即顯以一切眾生自性清凈心為其基本。故上文雲第三重周界但布純白一色(云云)以是義故云如第三重曼荼羅以自心為基也。自心者所謂白色體耳。第二重此白色上加黃赤二色。第一重及中胎此三色上加青黑二色。故上文雲。於第二重但以三色為界也。第一重曼荼羅於三色之上更加青色黑色。如此白之上加赤。赤上加黃。黃之上加青。青之上加黑故。大寂涅槃黑色最有其最頂。故云次第增加乃至中胎涅槃色最居其上也。如此五色者是自心法界塔婆五大色。此五色豎遍法界徹三世。故云故此制底甚高也。又從中胎八葉等者。言開自性清凈花台己體成八葉。開八葉為第一重。開第一重為第二重。開第二重為第三重普門隨類之身。如此四重法界唯是自心法界塔婆所集起曼荼羅聖眾。橫遍法界盡十方。故云又從中胎八葉乃至此制底極廣也。蓮華台者指一切眾生自心八葉花台。達磨此雲法。所謂此自性心蓮軌持軌則是也。馱都此雲骨。所謂舍利也。言今此四重法界諸尊聖眾皆悉此自性清凈心蓮華台為骨髓。能成三重曼荼羅肉皮。圓滿周遍法界萬德。成就摩訶毗盧遮那身體。故云蓮華台達磨馱都法身舍利也。複次達磨謂法也。馱都謂界也。所謂法界也。是即轉釋蓮華台功德。所謂法界全體蓮華台。蓮華台即法界。無二無別故云法身。此法身即諸法體性故云舍利也(云云)若眾生解此心等者。言如此蓮華台達磨馱都如實知解者即同等大日世尊無有差別故應受世間供養恭敬。是即諸天世人大福田也。故云若眾生乃至猶如敬制底也(云云)

  五從經雲時下。明甚深發問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云云)

  二從時執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初明恐乖至理。二明表佛照機三世鎮。三明發明二諦同歸。

  初中。又分二。初明結前生後。二正明恐乖至理默然發問。

  初中。聞畢竟三昧印者。指普門法界總印。欲問三昧道中差別印者。指三部聖眾各各差別三摩地印也。

  二從若以下。正明恐乖至理默然發問中。若以語言白佛等者。言若以言語奉問此四重法界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展轉一一差別智印。於百千萬億不可思議不可說劫不可有窮盡。若不窮盡者乖至理。若乖至理非甚深發問。以是義故默然而一心觀佛而住。是即甚深發問至極也。故云若以語言乃至甚深發問也。

  二從複次下。明佛照機三世鎮中。又分為二。初明簡小乘不知佛眼所照。三明如來平等大惠不待問。

  初中。如常教所傳雲者指諸小乘經等也。佛於晝夜三明等者。佛隨彼聲聞情機自作如是說。是非隨自意佛眼所照。故云如常教所傳乃至不得名為平等大惠也。

  二從以如來無相下。明如來平等大惠不待問中。以如來無相無分別惠等者。以般若無知自性鈍故故無相大惠不可有分別。法爾常恆上冥下契。無時暫息。譬如大海潮無想無念而不失時限。金剛手覺如是義利故。以言語而不發問。默然而住也。故云以如來無相無分別乃至不待問而後答也。

  三從複次金下。明發明二諦同歸無二中·又分為三。初明薩埵默然覺了義。二明如來演說覺了義。三正明同歸一致。

  初中。金剛手了知世諦即是第一義諦者。覺知緣起有相世俗即本有無相第一義諦。又覺了有為造作所行處全不異畢竟無為處。以是義故覺知此一一諸法曼荼羅聖眾緣起有相有為造作所行處之外。別又不可有三昧差別智印故。默然而住也。故云金剛手了知世諦乃至是故默然無言也。

  二從如來了知下。明如來演說覺了義中。覺了第一義諦甚深無相即有相緣起世俗諦。又覺悟畢竟清凈無為常住處不異有為造作所行處。以是義故覺知此一一身業之動作一一言語之演說一一意地之念慮之外。更不可有無相無為之法故。不待問而演說也。故云如來了知第一義諦乃至是故廣分別說也。

  三從為令下。正明同歸一致中。為令眾生等者。金剛手默然發明即俗而真行處不異畢竟處。如來廣說令悟即真而俗畢竟處不異所行處。故二義容融更互發明。究竟同歸二諦一致也。故云為令眾生而實同歸一致也。住心抄釋此文已雲。已上說一體速疾力三昧義(云云)意謂有相無相有為無為緣起本有一體平等故云爾也。已上宗肝符法在之(更問)

  六從就如下。明佛說三昧差別中。又分為二。初明長行。二明偈頌。

  初中。又為二。初明總表。二明別釋。

  初中。略有四句者。菩薩聲聞緣覺世間是也。

  二從第一下。明別釋中。又分為四。初明菩薩三昧道。二明聲聞三昧道。三明緣覺三昧道。四明世間三昧道(矣)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一生補處三昧道。二明八地菩薩三昧道。

  初中。又分為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第一句雲者。指菩薩三昧道雲一句也。

  二從此是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初總明其義。二舉顯略生。三舉今宗一生。

  初中。此是最上灌頂位等者。總明顯密一生補處最上灌頂位。故云此是最上灌頂位故先明之也。

  二從如余經下。明舉顯略一生補處中。如余經所明者。指諸顯教所說一生補處也。此是一生所系等者。經天之一生次應紹佛位故云爾也。

  三從今此下。舉今宗一生補處中。又分為四。一明釋一生補處名。二明諸位中最頂。三明修治地業。四明引瓔珞證。

  初中。今此經宗等者。指真言乘所談一生補處也。一生者謂從一而生者。言從純一凈菩提心而生紹大日如來無上法王位。故云一生者謂從一而生也。初得凈菩提心時者。於初法明道位中又有一生一補處之義。故云初得凈菩提心乃至發生無量無邊三昧總持門也。如初地。二地乃至第十地中亦如此。故云如是一一地中乃至當知亦爾也。既至第十地悲智滿足。然猶未至第十一地。爾時復從字本不生一實境界。發生大金剛喻定。更有一轉開明。是即補處位。故云迄至第十地滿足乃至故名一生補處也。

  二從此是下。明諸位中最頂中。此是究竟發菩提心等者。此位是至極最上發心故。於一切三昧道中。最為牢強精進。住佛地三昧道將悟入究竟大牟尼位。故云此是究竟乃至住佛地三昧道也(云云)

  三從離諸下。明修治地業中。作謂修治地業等者。此地以任運無作大智大悲為修治地業。故云莊嚴佛土成就眾生也。然非有功用之悲智。故云以有智分別乃至故云離造作也。知世間相等者。言如此雖離諸造作戲論。然如實知解世間之實際畢竟不異涅槃之實際故。舍世間而不住實際。亦動實際而不示緣起。故云知世間相乃至悉見世間本起因緣也。是故此地中三昧道者。以任運無作三平等三昧。念念進趣至如來地住究竟最上乘地。故云是故住此三昧乃至住於業地也。然所言業地者梵本雲作地。是即學如來造作金剛事業。得無量不可思議善巧智。故云爾也。

  四明引瓔珞證中。入重玄門學佛威儀者。於入重玄門有二種。如上記。今所言入重玄門者是等覺入重玄門也。學佛威儀者。此地菩薩元品微焰難盡故。於前所修登之地位。一一次第再治再修。乃至迄凡夫地再治再修。八相作佛而學妙覺佛之威儀事業。故云入重玄門學佛威儀也。堅住佛地等者。是即於如來地。進趣都息希願盡息。無復可進行。故云堅住佛地乃至名之為住也。與前住字義殊者。指住於業地之住也。是即等覺菩薩住於作業地故。上等覺之住。下妙覺之住。故大殊。仍雲與前住字義殊也。如人以下舉喻顯此義。其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經雲下。明八地菩薩三昧道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從如上下。明隨釋中。自分為七。一明遮伏難。二明得度性空。三明得巧方便。四明住如幻三昧。五明辨十與八差降。六明不說初地所由。七明總結歸(云云)

  初中。如上已說十地道者。指住心品也。若次第而進者致伏疑也。言問若進可說佛地。退可說九地。何故殊說第八地耶也。以一切菩薩以下遮伏疑也。言一切菩薩初登第七地時無上求下化之心住畢竟獨空。故云以一切菩薩乃至於萬行休息也。依之十方佛發起其心今得度畢竟不生大菩提心之難地故別說八地。入此第八地自然得至九地故別不說九地。故云爾時十方佛以此三昧道乃至不須別說行處印也。

  二從從初下。明得度性空中。從初發意以來者。指最初如實大菩提位乃至初地也。如此初發意以來深觀十緣生句。於當位法性不生愛慢。乃至至第八地當得度性空。故云從初發意以來乃至離於有生也。

  三從復以下。明得巧方便中。復以善巧方便者。既得度第七地已。住第八地。於如如法界中。不動實際起普現色身時。以十緣生句復修觀故。無邊應用彌充滿於法界。故云復以善巧方便乃至無邊大用也(云云)

  四從以此下。明住如幻三昧中。以如幻三昧等者。如此以住十緣生句故。遍至十方佛剎。修凈佛國土之行。能至十方雜染世界。行成就眾生之事。雖然以入住如幻三昧故。更不生乃至少分愛慢也。以是義故此菩薩世間號為觀自在者。故云以如幻三昧乃至故號為觀自在者也。是初入蓮華三昧之異名者。以初地乃至八地配當八葉時。第八地是八葉正圓滿位也。故云爾也(更問)此中自在梵本等者。於自在梵語有富貴義。是即無盡法財具足圓滿已。然後復還以此法財授與於一切眾生。皆令滿足希願。故云此中自在梵本乃至一時給與各得滿其所願也。

  五從然末下。明辨十與八差降中。然未能絕等者。如此住如幻三昧雖施無邊應用。未得金剛喻定故分為二印。所謂八地十地也。故云然未能絕乃至分為二印耳也。

  六從複次下。明不說初地所由中。於上品中已說故者。於住心品中委悉說初地始終故云爾也。

  七從又如下。明總結歸中。又如上所說等者。言如此說一生補處乃八地三昧差別等。皆約教道法門如此說之。若約深秘之意。皆是一一法門表示即事而真終窮也。所謂前八地是八葉也。九十兩地大智大悲也。第十一地此悲智平等不二位也。此事如住心品記。若不然者何能於一生之中頓能滿足諸地耶。故云又如上所說乃至不能頓滿諸地也(矣)

  已上疏第六了

  妙印鈔卷第三十四(一交了)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十二月二十二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三十五

  沙門阿寂記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經二疏七)

  二從經雲複次下。明聲聞三昧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如阿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四。初明住有緣地。二明極觀察智。三明不隨順行。四明結歸。

  初中。如阿毗曇明者。阿毗曇總有三種。大論第二雲。阿毗曇三種。一者阿毗曇身及義。略說三十二萬言。二者六分。略說三十二萬言。三者□勒。略說三十二萬言。是為阿毗曇(云云)依如是阿毗曇明是義。故云如是阿毗曇明也。九想者。一者脹相。二者壞相。三者血塗相。四膿爛相。五青相。六啖相。七散相。八骨相。九燒相也問曰。不凈觀是為除淫病。今說此九相有何所益耶答是復為除淫慾重病也。故大論問曰。行者何故觀脹相等九耶。答曰。行者先持戒清凈。令心不悔故易受觀法。能破淫慾諸煩惱賊。乃至九相雖是不凈觀。依是能成大事。譬如大海依臭屍溺人以得渡(云云)問。若然者何故不說不凈觀耶答。說九相而攝不凈觀也。故大論雲。不凈法九相中當廣說(云云)八念者。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天。六念舍。七念出入息。八念死也。八背舍者。背謂厭背。舍謂舍離也。摩訶止觀雲。厭下地及自地凈潔五欲。舍是著心故名背舍。一者內有色外觀色者。內色謂內觀察白骨皮肉等名內有色。而外觀死屍等不凈相。如前九相觀時。是名外觀色。故云內有色外觀色也。二內無色觀外色者。折骨四微知從心生心如幻化骨人自滅。名內無色。外觀色如前已明。三凈背捨身作證者初禪二禪非遍身樂。四禪無樂。言諦觀白骨復無筋血。如珂如貝。故云凈背舍。四空背謂呵色緣空更無別法。但入空定。若凡夫多染保著空定。聖人凈心直去不回。故名背舍。第五若緣空多者則散。舍空緣識。名識處背舍。第六無所有處背舍者。謂識生滅無常。虛誑無復所緣。但有能緣。第七非想非非想背舍。謂識處如癰。無所有處如瘡。舍識無識也。第八滅受想背舍。謂此無想猶有煩惱。今舍能緣之非想之受想。亦無能滅之受想也。但由定法持身。泯然無想也(云云)勝處者八勝處也。所謂能觀之心勝於所觀境處。故名勝處。又名八勝知見。又於凈不凈之法。皆於已心自在觀解成就。故名勝見。若勝處成時身尚不惜。況財物他身耶。仁王經疏雲。一內有色想觀外色少。二內有色想觀外色多。三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四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又內無色想觀外青黃赤白。是前成八等也(云云)一切入者。十一切處也。所謂地水火風。青黃赤白。及空識二也。於一切處此十周遍觀察無有間隔。故名十一切處也。三三昧者。一畢竟空三昧。二無相三昧。三無作三昧也。名住有緣地者。如此等九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三三昧等是聲聞有緣觀智也。故云有緣也。住此有相有緣之觀智。次第升進。譬如人進行時舉足下足皆依地而進行。故云地也(云云)

  三從依此下。明釋極觀察智中。令其心恬然而靜等者。依住如是等三昧故制伏諸煩惱。身靜安樂也。故云爾也。得正觀察覺世間等者。觀察世間出世間因果也。所謂苦集滅道也。此中正觀者指十六諦觀也(云云)如阿含中廣明者。大論雲。大迦葉語阿難。從轉法輪經至大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相應阿含。是名修妒路法藏。依如此等四阿含經作是說。故云如阿含中廣明也。毗尼中等者。大論雲。長老憂波利。於五百阿羅漢中持律第一。我等今請即請言。起就獅子座處坐說。佛在何處初說毗尼結戒。憂波利受僧教。師子座處坐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舍離。爾時須鄰那迦蘭陀長者子初作淫慾。以是因緣故結初大罪。二百五十戒義。作三部七法八法比丘尼毗尼增一憂波利問雜部善部。如是等八千部作毗尼藏(云云)於如此毗尼藏中。舉要言之。今不出此一偈。故云毗尼中舉要言之也(云云)諸法從緣起等者。此一偈是文略義廣。所謂豎說十二因緣。橫明四聖諦。諸法者指世出世之一切諸法。此諸法因緣生滅流轉無窮。名為十二因緣。然於十二因緣。有流轉還滅二義。其流轉方名世間。其還滅方名出世間也。復此諸法因果集成諦理不空故名四諦。所謂苦集是世間因果。道滅是出世因果也。從緣生法必具足六因四緣。故云諸法從緣生如來說是因。有緣有因者必歸磨滅。故云彼法因緣盡。諸外道不知因緣生之法故生斷常一異之見。唯如來獨能說是法。故云是大沙門說也(云云)以知因緣生滅等者。說上之意也。如此觀察四諦十二因緣。名為極觀察智也。故云以知因緣生滅故乃至故名極觀察智也。

  三從以能下。明釋不隨順行中。以能極觀察故等者。次第相釋也。不倒不謬故名為諦故者。轉釋上之四諦。從無明等者。轉釋上之十二因緣。如此諸法隨業因此死生彼。流轉無窮。故名隨順。既見四真諦之理斷生死流轉。名為不隨順修行因也。故云以能極觀察故乃至故曰得不隨順修行因也。

  四從聲聞下。明結歸中。聲聞者聞四真諦之聲教而得道故云聲聞也。三昧者。指上釋。雖復諸部異說者。上座部大眾部等二十部異說故。如住心品記之。如此雖異說不同。不出三種法印。所謂諸法無我法印。諸法無常法印。諸法寂靜法印也。若合如此三種法印。名為正行。若不然者名為邪行。故云聲聞三昧乃至是名邪行也。

  三從經雲下。明緣覺三昧道中。自分為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因果下。有隨釋中。又分為四。一明菩薩二乘差別。二明引阿含證。三明寄齊瑜伽者。四明二種難處。

  初中。因果即是十二因緣者。所謂過去二因現在五果現在三因未來兩果。如此三世相望成因果故云爾也。如聲聞等者。聲聞以智慧狹劣厭生死欣涅槃故。以十六諦觀證無漏道滅。不能觀察十二因緣之微細實法故云如聲聞極觀察智乃至十二因緣實法也。辟支佛智慧深利故。深觀察十二因緣。見一切諸法皆歸磨滅而得道。故云辟支佛智慧深利乃至皆是滅法也。以如此不同故云此與聲聞異也。

  二從阿下。明引阿含證中。有佛無佛法位常住者。彼毗曇所說三世實有法體恆有之意也。此中法位是即如之別名者。指但空之理也。此是一切世間等者。諸外道凡夫不能解此但空。故云最難解處也。世尊始成道等者。初成道之砌住寂靜無言三昧不說法。是即緣覺無言三昧者此一分也。故大論七十二雲。佛初成道時。心樂默然不樂說法。何以故。是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甚深難見難解不可思惟知。微妙寂滅智者能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何以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得者無得處無得時。是名諸法甚深相。所謂無有二法(云云)世尊得無礙等者。聲耳雖得有相有緣三昧。於無上三昧而不自在。緣覺雖證無言三昧。於言語音聲三昧而不自在。以如來於法自在之力故一切無礙自在也。故云世尊得無礙知見乃至是故不能演說也。

  三從複次下。明寄齊瑜伽者中。辟支佛觀一切集法乃至不知所云者。保著無為界不能知離言而有言說。故云不知所云也。修瑜伽與此相應等者。真言行者安住六大法界圓明。不見上求下化法之位。相似此無言三昧。故云修瑜伽與此相應是名緣覺三昧也。

  四從此二下。明二種難處中。此二種三昧者。指聲聞緣覺二種三昧。是即一切菩薩為大難處。就中殊於大菩提心為極難處。故云此二種三昧皆是菩提心難處也。然但是所行道中等者。言如此所行三昧道是唯種種心相中一種心相也。於不思議法界心性。非可有如是三乘定相也。故云然但是所行道中乃至如是三乘定相也。是故行人等者。真言行者以空無相無作三種法印自印知已。當以字本不生三種法印印可超越彼等三昧道也。故云是故行人乃至便當直過無礙也。若不能了知如此之但空盡滅之難處行者。為此難處所留礙。進趣無由。故云若不善識知則為所留礙也。

  四從經雲下。明世間三昧道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一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五。一明滅壞三事。二明三事皆屬我。三明屬我所由。四明空定為極。五明空定收一切世間。

  初中。謂一切世間等者。總指外道凡夫所習三昧。所謂四禪八定等也。皆滅壞因果等者。因者六因也。果者六因所生報果也。從因辨果時者。此因果契酬之時所有作業也。如此三事滅壞之時。能離下地三事得生上地。故云謂一切世間三昧乃至所有作業也。

  二從謂此下。明三事皆屬神我中。若生若滅等者。妄計如此三事生滅去來皆是神我之所行。更不解正因緣之義。故云謂此三事乃至則謂由神我生也。

  三從設令下。明屬我所由中。設令不依內我者。言適雖不計內我。而計自在天等為一切彼等所作。故云設令不依內我乃至自在梵天等也。

  四從若深求下。明空定為極中。若深求此中至賾(音作致也理也)等者。言明求此三昧道中之理致。終不知正因緣之法故。自然撥無因果。只以證斷見空定為至極。故云若深求此中乃最是世間究極之理也。

  五從是故下。明此空定統收一切世間定中。是故垂盡三有等者。適雖至非想之有頂。還墮三途受難忍之劇苦。如大論第二十八雲。如經中說。天上命終還生人中者如甲頭土。墮地獄者如地土(云云)故云垂盡三有還墮三途也。如此等斷見邪定統收一切世間三昧道。故云雖於禪定中乃至統收一切世間三昧道也。若行者入此心等者。言若真言行者入此邪定三昧時。須一一覺察。不可稽留彼斷空邪定也。故云若行者入此心時當自覺知也。

  二從經中下。釋偈頌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爾時世尊而說偈言秘密主當知乃至為利眾生故者(云云)

  二從經中下。明隨釋中。自分為五。一明分別五種為二種。二明世出世間得益。三明顯教不知。四明自宗融會。五明深秘解釋。

  初中。經中佛說攝偈等者。今指此二偈半頌也。就五種三昧道中等者。出世四世間一。故云五種也。

  二從出世間下。明出世世間得益優劣中。出世間三昧皆有實益者。雖有四種憂劣淺深。分分斷惑障證性相二空。故云出世間三昧乃至摧害於諸過也。世間三昧但有權益者。且假離下地苦障得上地妙離。雖然還墮在三途。故云權益也(云云)

  三從如餘下。明顯教不知中。如余經所說者。指諸顯教也。所謂諸教舍劣得勝此即未知秘密藏故也。故云如余經所說乃至此方便說耳也。

  從就此經下。明自宗融會中。五種三昧皆是開心等者。言真言行者如住有相有緣瑜伽者是世間三昧道也。了知唯蘊無我乃至極無自性心生等皆是四聖三昧道也。此事住心品廣明。故云如行者初住有相乃至余如住心品中廣明也。不同餘教等者。言以不知今宗秘密甚深之義故。五乘殊轍不相融會也。故云不同餘教乃至不相融會也。

  五從若更下。明深秘解釋中。如三重曼荼羅者。言今此五種三昧道者是四法界曼荼羅聖眾也。所謂以毗盧舍那普門方便加持故。或從因向果或從果向因雖重重無盡。只是沙羅樹王根莖花果間雜(云云)交落。何有差別淺深之殊異耶。然今偈中唯且就彼等自所通達教門判說五種差別相也。故云若更作深秘乃至流傳法教而言耳。

  第六從經雲複次下。明具緣真言支分中。自分為六。一明五種差別。二明如來真言通相。三明真言別相。四明真言如實相。五明即俗而真義。六明真言教相。

  初中。又分為三。初明引牒。二明總表。三明隨釋初引牒。二總表。自可見(云云)

  三從大判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總舉五種說。二明五種合為三種。三明問答決疑。

  初中。大判真言略有五種者。今不限大日宗。總於兩部大經所說真言及雜部一切真言等大分為五種也。所謂一佛說。二菩薩金剛明王等說。三二乘說。四諸天說。五地居天說。故云大判真言乃至或地居天說也。謂龍鳥等者。龍謂難陀跋難陀等諸大龍王等。鳥謂孔雀鳥金翅鳥等。修羅謂羅^7□阿修羅王等。或地神水神木神風神火神等。各各隨分有威勢。相似天果報故。亦名為假號天。此等名為地居天也。

  二從又前下。明五種合為三種中。又前三種者佛菩薩金剛二乘。此三判為聖者真言。若委悉分別可有六種不同。所謂諸佛諸菩薩執金剛大力持明王聲聞緣覺是也。然今其大智大悲合為一種。但空盡滅亦為一種。故云又前三種通名聖者真言也。第四名諸天眾真言者。大判可有三種。所謂六欲四禪四無色也。若委悉分別可有多種不同。所謂六欲天色界十七天四空處等是也。如此等諸天名為生天也。第五名地居者真言等者。如上龍鳥修羅鬼神羅剎或地神水神等轉輪聖王及諸剎利國王等名為假號天也。故云第五名地居者真言。亦可通名諸神真言也(云云)若依大論有三種天。所謂彼論第五雲。有三種天。一假號天。二生天。三清凈天。轉輪聖王余大王等是名假號天。從四王天乃至有頂生處是名生天。諸佛法身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名清凈天(云云)複次如涅槃經者有四種天。所謂彼經第二十雲。有四種天。一者世間天。二者生天。三者凈天。四者義天。世間天者如諸國王。生天者從四天王乃至非有想非無想頂。凈天者從須陀洹至辟支佛。義天者十住菩薩摩訶薩等。以何義故十住菩薩名為義天。以能善解諸法義故。云何為義。見一切法是空義故(云云)如大論者三種天攝五種。所謂生天假號攝二種天。清凈天攝佛菩薩二乘也。如涅槃經者攝二種天及三乘。除佛也(云云)

  三從如聖下。明問答決疑中。自分為二。初舉疑問。後明問答初疑門。可見。

  二從阿下。明答問中。又分為二。一約隨他意明義。二約隨自意明義。

  初中。又分為四。初明諸佛所說。二明菩薩所說。三明二乘所說義。四是諸天所說義。

  初中。又三。一明阿字三義。二明羅字三義。三明諸字准知。

  初中。若佛菩薩所說等者。言若佛菩薩真言中有字字等者。是於一字中含無量義。何以故覺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然後所說真言故也。故云則於一字之中具無無義也。且略言之者。旦略如釋阿字三義顯一實境界。一切諸字亦如此可准知也。故云且略言之阿字自有三義也。三義自可見。此三智其實一心中得者。言於一體一心之大圓鏡。緣其圓明之空理名一切智。緣其所現之色像名道種智。緣鏡像圓明總體名一切種智。只是為分別令易解。於一實境界強作三種名。是即阿字之上三義三德。所謂三部妙用也。故云一實境界即是中道故龍樹雲因緣所生法乃至作三種名即此阿字義也。

  二從又如下。明羅字有三義中。又有波羅蜜義等者。入阿字門故塵垢即無塵垢。是即究竟到彼岸。故云又有波羅蜜義。以究竟到彼岸故即是本不生也。是則次第轉釋也(云云)當知亦具三點者。所謂塵義理也。無塵義智也。到彼岸事也。是又三部三密三身等一切法皆攝入。故云當知亦具三點。三點即攝一切法也。

  三從如阿下。明諸字准知中。且於阿字羅字判三義。如此一切諸字亦例之可知也。故云如阿乃至皆然也。與大論語等字等中釋義者。字等者。有內心未顯外相。而此字門具足無量諸義平等故云字等。語等者。即語聲顯於外。而此語具足多義故云語等也。大論四十八雲。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宗有語因語有名因名有義。菩薩若聞字因字。乃至能了其義。是字初阿後荼。中間有四十。若一切語中聞阿字即時隨義。所謂一切法從初來不生相。阿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若聞羅字即隨義。知一切法離垢相。羅闍秦言垢。若聞波字即時知一切法入第一義中。波羅末陀秦言第一義。若聞遮字即時知一切諸行皆非行。遮利夜秦言行。若聞那字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來不去。那秦言不(云云)又引本經雲。諸字無礙無名亦不滅。不可說不可示不可見不可書。須菩提當知。一切諸法如虛空。須菩提。是名陀羅尼門。所謂阿字義。若菩薩摩訶薩。是諸字門印阿字印。若聞若受若誦若讀若持若為他說。如是當知得二十功德(云云)已上說諸佛真言通相也。亦同下文者。指入佛三昧耶真言之釋也。

  二從若諸下。明菩薩所說真言義中。當知各於自所通達等者。於菩薩總判四十一位不同。別論有十地及地前差別。各隨其次位淺深。可有其字義淺深不同也。故云若諸菩薩乃至非於普門法界中具一切義也。

  三從若二下。明二乘所說真言義中。當知只約盡無生智等者。指但空真諦之理寂滅涅槃之旨。故云不生義也。

  四從若梵下。明諸天所說真言義中。若梵天所說真言等者。彼真言若有阿字者是出離五欲覺觀等故云不生也。帝釋等約十惡不生等明義。乃至龍鬼轉輪聖王等約災殃不生等明義。其類甚多。對物觸類可覺察也。故云若梵天所說乃至余皆以類可知也。

  二從若就下。約隨自意明義中。若就隨自意語等者。以前約隨他方便門判五種真言差別淺深不同。若依深秘隨自意門說之。一門即普門普門即一門故。入一門普入一切法界門。只是開自性清凈心為八葉。開八德為第一。開第一重為第二重。開第二重為第三重。當知四重法界曼荼羅只一心之眾德開合不同耳。譬如金像體一。猶似水波一味。爰以疏第六雲。六趣眾生與毗盧遮那本無二體。但隨眾生種種妄想作種種名耳(云云)故知聖者所說阿字世天所說阿字其義只一味也。何論淺深殊異耶。如此即一門而見普門。不動普門而見一門。又即無差而解差別。不動差別而解普門。是即通徹二諦和融淺深故。能識真言實相之人也。故云若就隨自意語乃至亦識真言相也(云云)

  二從複次經中下。明如來真言通相中。自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明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釋言名成立。二明引因陀羅宗為譬。三明釋義利成就。

  初中。又分為三。一明釋言。二明釋名。三明釋成立。

  初中。今且約最初等者。指入佛三昧耶真言也。三三昧耶中是最初故云爾也。言謂一一字者。所言之言者言名之言也。一一字者。且約入佛三昧耶真言時。等字皆是法界通入真言也。故指此一一字雲言也。是即一一字義究竟法界成就萬德。所謂字者以本不生究竟法界成就萬德。字者以無諦究竟法界成就萬德。字者以畢竟大空究竟法界成就萬德。字者以如如平等究竟法界成就萬德。字者以無塵垢究竟法界成就萬德。故云言謂一一字乃至摩字是大空門也。

  二從名謂下。明釋名中。名謂此字門共成一名者。以句義而雲名也。所謂阿雲無。雲等。合而成無等名也。故云名謂此字門乃至即是無等也(云云)

  三從成立下。明釋成立中。成立謂藉此眾名者。如此多名具足而成立一義。所謂雲無等。雲三等。雲平等本誓除障警覺。成就義也。所謂一切眾生自性清凈大菩提心無上無比故云無等。如眾生者已成諸佛亦爾也。如諸佛者行者自心亦爾也。此心佛及眾生平等具足圓滿。故云三平等。以如此三平等為一切諸佛菩薩本誓願故云本誓。以如此三平等之本誓故斷除四魔三障故云除障。以如此三平等之本誓斷除三障故。驚長眠之眾生令覺三密之明朗故云驚覺。斷三障四魔令覺三密之明朗故。普門萬德皆悉成就圓滿故云成就也。如此眾名共始終調成立無等三平等本誓除障驚覺成就之眾德。名入佛三昧耶真言。是即成立義也。故云成立謂藉乃至三平等三昧耶也。今旦約入佛三昧耶真言釋言名成立之義。約法界生轉法輪真言明義亦爾也。如三三昧耶真言者。一切真言亦例可知(云云)複次如以多名共成一句所謂諸行無常等者。諸行之名無常之名是生之名滅法之名生滅之名滅已之名寂滅之名為樂之名。於此一偈中有如此眾名。然只用其一名其義未圓滿。一偈調眾名共然後其義滿足。是即成立也。故云複次以多名乃至余皆效此也。

  二從如因下。約因陀羅宗明義為譬中。如因陀羅宗等者。彼帝釋所造聲論中。能於一言之中具含眾義說之。所謂如旃陀波羅夷者。隨釋王之所用含無盡名義。此世間淺近微薄智力猶以如此。何況於毗盧遮那如來於法自在自證大智力用哉。故云如因陀羅宗乃至於法自在耶也。

  三從諸義下。約義利成就明義中。謂如來真言等者。言於如來所說真言。必定於一一言一一名一一成立中。皆成就一切義利。且如阿字以不生故息災增益敬愛調伏鉤召等五種義利皆成辨悉成就。如阿字者。字字字等一一言一一名一一成立成就一切義理亦復如是。故云謂如來真言於一一言皆具能成就一切義利乃至當知即此真言中具足一切功用也。

  三從已說下。明真言別相中。自分為二。初明辨本所立名意。二明名行相應用。

  初中。又分為三。初明結前生後。次明牒經。三明隨釋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謂凡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總明名行相應義相。二約三部明義。

  初中。謂凡作真言事業等者。言修真言事業時。先當辨其真言中所立名及所為之本意與其部類而相應然後可行用之也。且如凈三業真言者。凈自他三業之垢塵以為本所立名。然顯得三部諸尊以為所為意趣故。此真言三部性相相應。如此觀想已。隨行者所用用三部隨一增加之句也。故云謂凡作真言事業乃至隨性相所應而行用之也。若真言名義與所用或不相應者。且如凈三業真言者。三部名義與息災增益降伏用而雖相應。敬愛鉤召等用與名義不相應歟。然者如此觀想已。敬愛法所用者可用敬愛增加之句。若鉤召法所用者可用鉤召增加之句也。故云若真言名義與所用乃至增加語句也。

  二從如真下。約三部明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複次經中下。明名行相應用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交牒即可雲。若唵字吽字乃至若有納摩字及莎縛訶等者。

  二從複次下。明隨釋中。自分為五。一明佛頂所用字。二明奉教者所用字。三明佛菩薩真言相。四明聲聞安布。五明支佛三昧分異。

  初中。自說名行相應之用者。佛自說故云自說也。名者真言中眾名也。行謂與彼眾名相應之三密行也。有此唵吽等者。是即佛頂部名號也。

  二從若有下。明奉教者所用字中。揭□佷拏等者。出彼忿怒等所用字句也。其義自可見。

  三從複次下。明佛菩薩真言相中。如上所說等者。言此經偈等正覺真言等一偈半明諸佛真言相。次若唵字字等二偈半說持明王等真言相。次若有納么字等二偈半說菩薩真言相也。故云如上所說皆是諸佛菩薩真言相也。

  四從次雲下。明聲聞真言相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以聲聞下。明隨釋中。以聲聞因他得解等者。聲聞必依他之聲教得道故云爾也。入法性未深者。才得空智之一分未得甚深之法空故不能於一言含無量義。只多名句成立成一義。是故云一一句安布也。故不能以字義明義。亦不用增加句等也。唯以其句義淺略明義也。故云以聲聞因他得解乃至及增加名句也。

  五從辟下。明緣覺真言相中。雖無言說等者。雖無口輪之利益。以神通力故能利益生勝諸聲聞也。三昧分異者。聲聞觀四諦。緣覺觀十二因緣故也。

  四從經中下。明真言如實相中。自分為二。初明法爾無作。二明法爾無作所由。

  初中。又分為三。初明別表。二明牒經三明隨釋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以如來下。明隨釋中。以如來身語意畢竟等故者。如來三密畢竟平等遍滿法界海故。常住而不流動。譬如瓶入水時其水充滿瓶中更不動轉。如來三密亦復如是。以畢竟平等而遍滿法界海故。更不動不流無有變易。法爾自然無有造作。故云以如來身口意乃至非造作所成也。若造作法者是生滅法也。何名為真實語耶。以是義故非佛自作。亦不令他作。亦設能作不隨喜。故有佛無佛性相常爾故。名為必定印也。所謂法爾無作心蓮台是也。故云若可造作即是生法乃至是故名必定印也。此大曼荼羅所攝一切真言。一一言一一成立相。法爾自然如是。故云眾聖道同乃至故重言之也。

  二從若如是下。明法爾無作所由中。自分為三。一明表其意。二明引牒。三明隨釋。

  初中。若如是者則是等者。顯伏難之意也。故經釋所由雲者。舉經遮伏難也。

  三明引牒。自可見。

  三從此意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六。一明難思利益。二明眾生法爾成就。三明不知故不出生死。四明自悟不由他。五明悲智運載。六明勸誡行者。

  初中。如來自證法體者。指自性清凈之體性也。雖一切造作故云非佛自作等也。三世常住雖法爾自然。以大方便加持力故能演說自證三菩提之體鎮施利益安樂。故云法爾常住乃至利益眾生也。然此真言行者身口意十地等覺不能覺知。何況於二乘等哉。故云秘密身口意也。即是法佛如來三密無始無初際。無終無後際。無作無作者。只以不可思議加持力。垂如幻如陽之利益也。故云今此真言門乃至利益眾生也。

  二從如來下。明眾生法爾成就中。如來無礙知見者。指自性清凈大菩提心雲無礙知見也。一切眾生相續中者。於愚童凡夫百六十心相續中。自然具足無有點污。又無缺減。故云如來無礙知見乃至無有缺減也。

  三從以於下。明不知故不出生死中。以於此真言體相者。此六大法界自性清凈之體相用。如實不覺知故見生者滅者。有生者滅者故往來生死輪迴六道。故云以於此真言體相乃至生死中人也。

  四從若能下。明自悟不由他中。若能自知等者。若能如實知見自心八葉花台實相自然體時。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皆是自心所具萬德自然自證實相。故非一法可取非一法可舍。取捨更無。何論造作耶。故云若能自知乃至亦非他所傳授也。

  五從佛坐下。明悲智運載中。佛坐道場等者。若淺略釋者。指如來本實成後成道外跡。所謂成如實正覺已。還為一切眾生施設三密無方化用也。故云佛坐道場證如是法已乃至而但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也。若深秘釋者。佛者能知之人。即如實見者也。坐者所知之境。即自性清凈妙蓮開敷遍法界。是即所知之境。境既遍法界。能知之人亦遍法界。能所和融境智相照。無所不至無所不遍。此遍一切處身所住樓閣名為道場。所謂法界道場也。以如此義故云佛坐道場證如是已也。如此成如實大菩提已。覆無緣大悲於法界。施普現色身於十方。故云了知一切世界乃至示悟眾生也。

  六從若下。明勸誡行者中。於此真言十喻等者。言垂如此普現色身之時。或成能或成所。雖重重無盡不可思識。只是自心之前像而不異幻夢陽焰。不可作實有實見之想。故云若行者乃至則非如來之本意也。

  五從複次世下。明即俗而真義中。自分為二。一明舉世俗文字為所加。二明舉如來福智為能加。

  初中。又分為三。一明表釋其意。二明引經。三明隨釋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以世間下。明隨釋中。以世間文字等者。言以世間文字即不異第一義諦實義。以此義故大日如來以真言實義而加持此世間文字者。法性外無一法故。離世間文字無真言實義。亦離真言實義無世間文字。故云以世間文字乃至即以真言實義而加持之也。若言離文字有真言實義者。皆是妄心謬誤。是則墮於顛倒。終非真言正意。故云若出法性乃至即是妄心謬見是則墮於顛倒非真言也。都無實體等者。如此即俗而真之體。離有為無為離能造所造。都雖無實體。以如來不思議神力故作加持。故云都無實體可求而佛以神力加持之也(云云)

  二從已知下。明舉如來福智為能加中。自分為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引牒。三明隨釋。

  初中。已知所加持處者。指世間文字雲已知所加持處也。

  二從謂以下。有引牒。自可見(云云)

  三從謂以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言名成立義利圓滿。二明一一德同真言相。三明舉要說之。

  初中。謂以如來無量無邊阿僧企劫所積集習修功德智惠而加持此世間文字時。於一字之處言名成立。如上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智惠無不一法成故。如來萬德與一字一文功德同等無異也。故云謂以如來無量乃至無不成就也。

  二從又此下。明一一德同真言相中。又分為五。一約阿字明義。二明迦等諸字例然。三明於法自在相。四就通相明義。五就別相明義。

  初中。又此一一功德即同真言之相者。且如如來於無量阿僧祇劫所積集檀波羅蜜之功德者。只是與字字相法爾自然相應。無有少分之末等。彼檀波羅蜜以離能施所施施物之三相故。即與般若波羅蜜和融即有到彼岸義。今此字亦如此入阿字門故。字無施與故即至本不生際。然則到彼岸即本不生際。本不生際即到彼岸故。字字相與檀波羅蜜功德無二無別也。如字者一切諸字與一一功德法爾相應亦如是。故云又此一一功德乃至非造作所成也。今且約阿字一言者。言以阿字本不生被一切諸法。皆悉入不生不滅不可得門。窮盡種種法門故。一切法門無不至第一義實際。故云今且約阿字一言乃至種種法門當自在說之也。複次如此經初品等者。言如住心品所說約三劫三句等明不生義。自可見。

  二從如阿下。明迦等諸字例然中。如阿字不生門者迦字無作門等者。一切諸法皆入迦字無作門離諸造作。無有造作故至第一義實際。第一義實際者是毗盧遮那內證真實境界也。如迦字者自餘一切諸字皆亦爾也。如字義者一一名句一一多名句成立亦爾也。故云如阿字不生門乃至皆應廣說也。

  三從複次下。明於法自在義中。或以一字攝菩提心等者。言以一則一念凈心一剎那一時一日一年一百一千一萬一法一乘一實等無量一法皆攝盡之。或復二諦二乘二觀二邊等無量二法門皆攝盡之。乃至百萬阿僧祇法門復皆攝盡之。故云複次世尊乃至以無量字攝無量法門諸名句等亦復如是也。

  四從若就下。就通相明義中。如行者持一阿字門等者。言有真言行者持一阿字本不生門時。隨彼根幾性慾所宜。於身受心法四念處得凈樂我常四顛倒不生之時。自然即具諸餘法門。一切種種法寶不求自至。如四念處者四正斷四神足等一切法門皆亦如是。故云若就真言通相如行者持一阿乃至不求自至也。

  五從若就下。就別相明義中。如以四字攝四念處門等者。言以四字攝四念等一切法時。若如法修行者。雖自往昔未修觀四念處等。自然悟四念處等四法門而通入法界。如四法門者。以五字攝五根五力等五法門時。若如法修行者。雖自往昔未修觀五根五力等。自然悟五根等五法門而通入法界。故云若就別相如以四字乃至如智度等廣說也。

  妙印鈔卷第三十五

  沙門阿寂記

  妙印鈔卷第三十六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

  三從複次下。明以要言之中。自分為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校牒即可雲。秘密主以要言之至開示真言教法者(云云)

  二從初雲下。明隨釋中。又自分為二。一明釋一切智智句。二明一切法界本性加持力。

  初中。又分為二。一明舉一切金剛智印。二明福願得智名。

  初中。初雲一切智智等者。指本有大智大悲而雲智智也。即是總舉十方三世如來一切金剛智印者。上此印名為佛菩薩印。又名為必定印(更問)以此同共加持三種世間皆性相同一。故云以此同共加持則無所不周(云云)

  二從又一切下。明福願得智名中。本行菩薩道等者。淺略如常釋。若深秘釋者指本有大悲門也。依之本有大悲發無盡大願。如此等大願與本有大智和合。究竟同歸本無異轍。故云皆得名言也(云云)

  二從以如是下。明一切法界本性加持力中。以如是福願智力等者。如來以何法而加持一切眾生耶。所謂如上以一切智智金剛智印加持一切眾生本性故。以我功德力法界力如來加持力故。一切眾生種種身口意業皆悉平等平等至一切智智果海。故云以如是福願智力乃至皆可開示真言教法也。

  六從經雲下。明真言教相中。自分為四。一明定判教相。二明諸字別相。三明說偈頌意。四明薩埵領解。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云云)

  二從即謂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四。初明正定判教相。二明體相不異。三明即體而觀相。四明隨方名言皆真言。

  初中。即阿字門等者。是指阿字門等諸字之字相為教相也。

  二從雖相下。明體相不異中。雖相不異體等者。且如阿字者阿字字形。相也。不生義門體也。如此相與如此體更不相離。故云雖相不異體體不異相也。然此相亦非造作法。是即有佛無佛性相常爾故不可示人。故云相非造作修成不可示人也。

  三從而能下。明即體而現作中。而能不離解脫者。不離不可得實際。而現示作其聲字。如此一一聲一一字皆是普入法界門。故云此聲字名為真言法教也。

  四從至論下。明隨方名言皆真言中。至論真言法教者。夫真言法教者不可有必定之相。普門法界三種世間名字言語皆是法爾無作真言也。故云至論真言法教乃至依一途明義耳也。

  二從經雲謂下。明諸字別相中。自分為四。一明說阿字。二明說迦等二十八字。三明大空三昧字。四明三昧盡。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阿字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五。初明總為一切法本。二明為眾聲母。三明為眾字母。四明字義五明眾生不知。

  初中。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者。一切諸法皆是阿字所流所目故云爾也。

  二從凡下。明為眾聲母。自可見(云云)

  三從凡三下。明為眾字母中。語言皆依於名等者。所謂於如來部真言存言名成立之三義。言謂字義。名謂句義。成立謂一之真言始終合論成一事也。故云語言皆依於名等也。

  四從所以下。明字義中。又分為三。初舉字相。二明字義。三明如實知自心。

  初中。以一切法無不從眾緣生等者。言一切諸法皆從緣生故悉有始。有始故即有本。是即於無本初之處。假立本初之名也。此名為阿字字相。故云以一切法乃至皆有始有本也。

  二從今觀下。明字義中。今觀此能生之緣者。言今於此本初能生之眾緣觀察之。其能生緣亦從眾緣生。展轉皆從緣生。此中誰為其本初耶。如是觀察時。終不見其本初之際。即是本不生義也。今此本不生際即是正一切諸法本際也。故云今觀此能生之緣乃至是萬法之本也。猶如開一切語言時者。聞一切世出世間善惡之語言。本來不生故即是聞阿字之聲。見一切法生時即能見本不生也。故云猶如聞一切語言乃至即是見本不生際也。

  三從若見下。明如實知自心義中。若見本不生際等者。所言本初不生者更無別法。只是行者本心實際也。行者本心實際者更無別法。只是一切智智實際也。是故行者自心本際與毗盧遮那如來並一切眾生自心本際。同一實際無二無三。平等平等。湛然清凈猶如虛空滿月。如此覺知此阿字本不生際名為佛。以是義故大日如來覺窮此本不生故。以此字之一字而為真言為種子。故云若見本不生際者乃至唯以此一字為真言也。

  五從而世下。明眾生不知中。自分為四。一明迷阿字本源。二明譬說。三明合譬。四明眾生自秘。

  初中。而世間凡夫不觀等者。言諸凡夫唯取前境。都不能觀察其本源妄執為有生有滅。是故隨生死之流流轉無息。是則如實不知自心本不生際故也。故而世間凡夫乃至不能自出也。

  二從如彼下。明譬說。自可見(云云)

  三從眾生下。明合譬中。又分為二。初明不知受苦。二明能知自在。

  初中。自運諸法本源等者。言一切眾生色心實相自本已來諸法本源也。離此一切眾生念念作業之外無有如來大空涅槃之體性。故云自運諸法本源也。然以不知之因緣故運白赤黃青黑本源不思議五大色。和貪瞋痴之濁水。或畫作地獄鬼畜可畏之形。還自沒其中身心受苦。或畫人中天上可愛之貌。又自沈愛流不能上出。故華嚴經雲。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五蘊(云云)又譬如蠶自出糸。而自纏裹。不能自出。還受燒煮之苦。故云眾生亦復如是自運諸法乃至備受諸苦也。

  二從如來下。明能知自在中。如來有智等者。言如來如實知諸法本源本不生際故。能運本有五大色雖畫作大悲胎藏曼荼羅折伏攝受等種種色相。唯住其本源不生平等法界。無有可畏可愛分別妄想。故云如來有智智慧乃至成立大悲曼荼羅也。

  四從由是下。明眾生自秘中。甚深秘藏等者。指自心華台之萬德。所謂眾生以如實不知故不能開出自寶藏。是即非諸佛秘惜。唯是眾生自隱秘也。故云由是而言乃至非佛有隱也。

  二從迦字門下。明說迦等字門中。自分為二十九。一明迦字門。二明佉字門。三明哦字門。四明伽字門。五明遮字門。六明車字門。七明若字門。八明社字門。九明吒字門。十明吒字門。十一明拏字門。十二明荼字門。十三明多字門。十四明他字門。十五明娜字門。十六明馱字門。十七明波字門。十八明頗字門。十九明摩字門。二十明婆字門。二十一明野字門。二十二門羅字門。二十三明邏字門。二十四明縛字門。二十五明奢字門。二十六明沙字門。二十七明娑字門。二十八明訶字門。二十九明旋陀羅尼義。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自相。二明字義。

  初中。又分為五。一舉梵語明句義。二舉外道宗計。三舉小乘計。四並破二計。五明結歸。初三。自可見。如住心品記(云云)

  四從若因下。並破二計中。又分為三。初明破小同外。二明引中論遣迷。三明今正觀。

  初中。若因般若方便等者。言彼小乘論師所計雲三事和合故有果報故。破之時汝不因般若方便故謂為有決定。若因般若方便而正觀察之時。一切諸法皆從緣生。從緣生故有因有果。然汝不知從緣生故住有自性。住有自性故謂有決定。謂有決定故即是墮無因。何以故此有從緣不生故。若諸法微塵許不從緣生而有。畢竟無之有也。然汝謂為決定有。此有即不從緣生。橫計為有。當知此有即墮無因。若墮無因者一切善惡諸法皆即無因果。無因果故罪福報一切皆無。故云若因般若方便謂有決定乃至涅槃道一切皆無也。複次作作者相因待生等者。言相因待生者是既墮共句。是又決定法而則與外道不異。故云複次作作者相因待生乃至不異外道論議也。

  二引中論明遣迷。自可見(云云)

  三從今下。明今正觀。自可見(云云)

  五從是故下。明結歸中。是故若見迦字等者。言見一切諸法。以因緣生故皆是知造作所成。名為字自相也。故云是故若見迦字乃至名為自相也。

  二從若是下。明字字義中。若是作法等者。一切諸法從緣生故展轉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有作。是即字字義也。故云若是作法者乃至名為真實義也。

  二從佉字門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一明字自相。二明字義。

  初中。梵音佉字是虛空義等者。西國俗法見字時。即知虛空。此虛空世間一切凡夫皆共許無性無作之法。是即字自相也。故云梵音佉字是乃至是無生無作法也。若一切法本不生者。最初字也離諸作者字也。是畢竟如虛空相者字也。以下諸字次第相釋准之可知。今此空相亦復不可得者。言世間無色相之處名為虛空。然色相皆是造作遷流無常轉變法也。此色相未生時亦無滅相。此時豈有虛空相耶。是只對色故云無色處為虛空。無色處亦不可得。何有虛空相耶。故云今此空相亦復不可得乃至無色處名空也。

  二從複次下。明字字義中。諸法如虛空相是為不誑相等者。一切諸法真實相者本來不可得。猶如虛空不可得。是即真實不誑相大般涅槃也。故云諸法如虛空相乃至是佉字門真實義也。

  三從哦字下。明哦字門中。自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從梵下雲。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字自相。二明字義。

  初中。梵雲哦哆也等者。之一字雲行者即言也。哦哆也三字雲行者即名也。余皆準之。所言行者去來進退不住之義也。是字之自相也。

  二從中論下。引論遣迷。自可見(云云)

  二從複次若人不動下。明字義。其義自可見。煩不記之。

  四從伽下。明伽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梵雲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自相。二明字義。

  初中。又分為二。初正釋字自相。二引論遣迷。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複次下。明字字義中。若諸法各各異相等者。言一切諸法從緣生故有各各異相。然各各異相終不可得故無有合時。是即字字義也。故云若諸法各各異相乃至一切法畢竟無合也。

  五從遮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從梵雲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一明自相。二明字義。

  初中。又分為二。一舉梵顯諸行遷變義。二引論遣迷初文。自可見。

  二從中下。引論遣迷中。如嬰兒時色等者。嬰兒時色乃至老後色。剎那剎那遷變不住無自性。念念無常無有決定性。故云如嬰兒時色乃至分別決定性不可得也。性名決定有等者。言性不改為義故不可變異。然諸法不守自性。當知無性。若無性者即是本初不生。本不生者即是如來常住身也。故云如嬰兒時色乃至無有變易故云離遷變也。

  二從複次下。明字義。自可見(云云)

  六從車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一明釋字自相。二明字義初文。自可見。

  二從以心下。明字義。自可見。煩不記之(云云)

  七從惹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字自相。二明字義。

  初中。又分為三。一舉眾多喻明生義。二舉外道破邪見。三舉小乘破失般若方便。已上三義自可見。恐繁不記之(云云)

  二從復下。明字義中。惹字門以十喻等者。見一切諸法生時。以十喻觀之從緣生皆不可得。以不可得故同無生際。是即字實義也。故云複次阿字門乃至亦不出無生際也。

  八從社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從梵雲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字自相。二明字義。

  初中。然一切法中我義不成等者。言無有二法故於一切法中而我義不成也。無有我故戰敵不成也。故云爾也。智慧煩惱竟等者。言智慧煩惱無同時俱起故。不可雲智慧能斷煩惱。何以故智慧生時無煩惱。煩惱生時無智慧。故涅槃經第二十九雲。師子吼言。世尊如經中說。若毗婆舍那能破煩惱。何故復修奢摩陀耶。佛言。善男子。汝言毗婆舍那破煩惱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有智慧時則無煩惱。有煩惱則無智慧。云何而言毗婆舍那能破煩惱。善男子。譬如明時無闇闇時無明。若有說言明能破闇。無有是處。善男子。誰有智誰有煩惱。而言智慧能破煩惱。如其無者則無所破。善男子。若言智慧能破煩惱。為到故破不到故破。若不到破者。凡夫眾生則應能破。若到故破者。初念應破。若初念不破後亦不破。若初到便破。是則不到。云何說言智慧能破。若言到與不到而能破者。是義不然(云云)以是義故云智慧煩惱竟為屬誰而言乃至明闇畢竟不相及也。

  二從又下。明字義。自可見(云云)

  九從吒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字自相。二相字義。

  初中。略說有七種相者。一我慢。二邪慢。三增上慢。四過慢。五勝慢。六劣慢。七卑慢也。乃至求三乘人等者。如聲聞者有七賢七聖等高下。如菩薩者有四十一位等之賢聖位。故云乃至求三乘人猶有上地下地不平等見也。

  二從今下。明字義中。大悲曼荼羅正表此義者。言今此大悲曼荼羅諸尊皆是毗盧遮那如來普門萬德。一即多多即一。一多自在無二無別。何以故。只是自性清凈大菩提心影像故。不出自心本不生際故云爾也。

  十從吒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如世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字自相。二明字義。

  初中。又分為三。初約非情世間明義。二約有情世間明義。三約智正覺世間明義初文。自可見。

  二從內下。約有情世間明義中。內法亦爾者。對非情國土等外故。業煩惱等名為內法也。

  三從今下。約智正覺世間明義。自可見。

  二從複次下。明字義。此亦自可見。

  十一拏字下。明字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字自相。二明字義。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梵漢不同。二引律經證怨義。其二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又以下。明字義。此亦可見(云云)

  十二從荼字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梵音中。明隨釋中。又分為二。一明字相。二明字義。

  初中。又分為二。初舉梵語異判其不同。二正明字相。

  其二義。自可見。

  二從今以下。明字義。此亦自可見。恐煩不記之(云云)

  十三從多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從梵雲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梵語多含。二明字義。三明字相初文。自可見。

  二從如謂下。明字義中。如謂諸法實相者。如如平等如實法界是也。所謂字本性不生不滅不可破壞實相也。

  三從若見下。明字相中。又分為三。一正明字相。二明舉外道計破。三破小執顯實義初文。自可見。

  二從然下。舉外道計破中。計有如如之性者。計有如如實有之性。是即常見外道也。只是我見異名。非如如法界之體。故云然有類外道乃至只是於我見上轉作異名也。

  三從龍下。破小執顯實義中。又分為二。初舉彼所入。二破小顯實義。

  初中。龍樹以為者指大論也。言法住者亦是諸法如如者。指涅槃云爾也。以所入未深故者。才得空智之一分作究竟永寂滅之想。故云而生滅度之想謂證涅槃也。

  二從然生下。明破小顯實義中。然生死涅槃等者。言若汝執涅槃為實者。生死涅槃是相對之法。何舍一法執一法。若知生死本際不可得者諸法自爾之相也。又知涅槃本際不可得者是又諸法自爾之相也。以是義故涅槃之際與世間際毫釐無別也。故云然生死涅槃乃至亦無如如解脫也。

  十四從他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一明牒經。二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釋字相。二明字義。其文義自可見。不能具記(云云)

  十五從娜字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條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一明字相。二明字義初文。自可見。

  二從所以下。明字義中。以一切法離合在緣等者。言一切諸法皆是從緣生故無有必定離合之相。其離合只有緣。無有堅住之相。若執著堅住者作種種過患。能施所施施物三事不可得。是即真實檀波羅蜜滿足義。如此名為字字義也。如來秘密之藏等者。夫自然自證大菩提之法非可施與。只是心自證心心自覺心。故云如來秘密之藏乃至真實義也。

  十六從馱字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梵語多分。二明字相。三明字義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夫法下。明字義中。以心界本不生故者。從字以後次第轉釋也。法界者唯是自證常心等者。言行者自心自證之體。本來常住心蓮華台名為法界。更非別法也。故云爾也。余文自可見(云云)

  十七從波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一明字相。二明字義。

  初中。又分為三。一明第一義與諦梵漢不同。二引大論釋義。三引毗曇釋義。已上三義自可見。

  二從若字下。明字義中。又分為三。一明第一義不可得。二引大論證其義。三明入平等法界已上其三義自可見(云云)

  十八從頗字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一明字相。二明字義。

  初中。譯雲聚沫等者。如住心品記之(云云)

  二從今攝下。明字義中。攝末歸本者。指本有雲本。緣起雲末也。去丈就尺者。去丈者指字相。就尺者指字義。複次去丈者指諸法就尺者指字不生也。如此就緣起而觀察。就本有而觀察。終無自性。本來不生也(云云)但是心性海者。指本初不生字心性海也。所謂一味平等同一鹹味色。余文可見(云云)

  十九明^8□字門中。自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初舉梵漢明字相。二明字義。三明次第相釋。

  初中。又分為三。初釋縛義。二引天帝明縛脫自爾。三舉天魔況煩惱魔。其三義自可見。恐繁不記之(云云)

  二從以要下。明字義中。自分為二。初正明字義。二引中論證義。

  初中。以要言之者。夫於縛雖有身心事理無量之縛。皆是依妄相因緣。若離諸妄想因緣不墮諸法數。豈有縛耶。是即字字義也。故云以要言之乃至是為字義也。

  二從中下。明引中論證義中。離五陰別有眾生者。五陰和合名為眾生。若五陰離散無眾生。故知縛脫唯有五陰合離。何於眾生耶。如眾生者煩惱亦如是。故云離五陰別有眾乃至如觀縛解品中廣說也。

  三從複次下。明次第相釋。文自可見(云云)

  二十明婆字門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明字相。二明字義。

  初中。又三。一明正釋字相。二從所以下舉說一切有破墮斷常。三明引中論證。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今下。明字義。又可見(云云)

  二十一從野字下。明野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字相。二從今觀下明字義。三從複次是下明實際不可得。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十二從啰下。明啰字門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從梵雲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字相。二從中論下明字義。三從複次下明次第轉釋。其文義自可見(云云)

  二十三從邏下。明邏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從梵雲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字相。二明字義。三明次第轉釋。

  初中。又分為二。一舉有人義明性相同異。二從相復下明總別二相。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今下。明字義。三從復下。明次第相釋。自可見(云云)

  二十四從□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梵音下。明隨釋中。亦分為三。初明字相。二從若法下明字義。三從複次下明次第轉釋。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十五從奢下。明奢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明字相。後明字義。

  初中。又為二。初明凡夫小寂。二從乃下舉二乘永斷破之。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若入下。明字義中。若入奢字門時者以奢字門入不可得時。常自寂滅相故。無有一法高下差別。是故云爾也。

  二十六從沙下。明沙字門中。自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若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初明字相。二明字義。三明次第轉釋。

  初中。飾文者存古譯之辭耳者。言若依新譯者應雲性同於頑。然依舊釋大品經等之辭雲性鈍也(云云)

  二從夫自下。明字義。其義自可見(云云)

  三從而下。明次第轉釋。其文又可見(云云)

  二十七從娑下。明娑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初明字相。二明字義。三明次第轉釋。

  初中。如說日可令冷等者。是即稻芋經之意也。言日火珠所成故常其性熱然以熱加彼。其義不可然。故云日可令冷也。月水珠所成故常其性冷。然以冷加彼。彌可增冷氣。故云月可令熱也。即其冷熱性相審實不可疑慮。此名為諦也。佛說苦諦不可令異等者。言苦諦之果必依集諦之因故苦諦不可異於集諦。集諦之因滅則苦諦之果亦滅。滅苦果之道即道諦也。如是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之理。審實不虛故云諦也。故云佛說苦諦乃至更無餘道也。

  二從複次下。明字義中。解苦無苦者。苦諦不可得。離能受所受之相。離三世十方之際。如此解時苦道即法身。復無餘法。故云解苦無苦是故無苦而有真諦也。如苦者餘三道亦不可得故。但有一實諦更無一物也。是為字門之相者。舉其字相而里顯字義故云爾也。

  三從然下。明次第轉釋。自可見(云云)

  二十八從訶字下。明訶字門中。自分為二。一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字相。二明字義。

  初中。因有六種者。大論十七雲。復有六因。相應因共因相似因遍因報因名因(云云)及因緣義中因有五種者。大論第三十二雲。因緣者相應因共生因自種因遍因報因是名五因。名為因緣(云云)此事住心品委悉記之。

  二從以諸下。明字義中。前說阿字門從本歸末等者。言最初阿字門為本初。伽字門乃至訶字門為末。從阿字本不生之本至伽字作業不可得乃至訶字因業不可得之末。皆悉到畢竟不生之彼岸。故云前說阿字門從本歸末畢竟到如是處也。今亦訶字門等者。其義亦准前可知也。阿字從本不生生一切法者。言阿字以本不生為其義。雖然現生一切法是即不生而生。所謂無自性不可得之生也。故云阿字從本不生生一切法也。今亦以無因待等者。言訶字亦以因業不可得故。雖無因待而為諸法之因。是即無因而成因。所謂是亦無自性不可得之因也。如此始從阿字終至訶字。無生而生無因而為諸法因。譬如幻如焰乃至如鏡像水月等。能所不可思議非思量憶度所及。故云終始同歸也。則中間旨趣皆可知者。阿字為始訶字為終故。伽乃至娑名為中間。如此諸字門皆又如此可准知。故云則中間旨趣皆可知也。

  二十九從複次此中下。明釋旋陀羅尼相中。自分為三。初明別表。二明列八種。三明作釋。

  初二。自可見。

  三從云何下。明作釋中。又分為六。一明釋八種義。二引大品明義。三依住心品明義。四約一切契經明義。五明一字門中具無量義。六明一一字門顯中道矣。

  初釋八種義。三悉地儀軌亦如是。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複次下。引大品明義中。今言一切法者是總相等者。言於一切法有總別二相。其總相色等一切諸法皆一相謂無相也。故大品雲諸法一相所謂無相云云。如此今色等一切諸法皆悉不生無作無行無合乃至無因也。是即諸法總相也。色乃至一切種智等者。依別相說之者。色法本初不生無作無行無合乃至無因也。乃至一切種智本初不生無作無合乃至無因也。如此經色乃至一切種智等一一諸法。以一一字門釋其義故。其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也。故云若依摩訶乃至義則無量也。

  三從又一一門下。依住心品明義中。又一一門者指一一字門也。當約真言住心品中等者。於彼品中說十住心淺深無自性。就彼一一住心。各以阿字乃至訶字等諸字門釋其義。一一住心皆悉本初不生無作無行無合乃至無因也。又如第二住心者。約違順八心明義。於一一心以諸字門又釋之。一念齊施心本初不生也。無作無行無合乃至無因也。乃至殊勝決定心等亦如此。乃至極無自性心生時。於離有為無為界之心又以諸字門釋之。本初不生無作無行無合乃至無因也。乃至第十秘密住心。於一一地以三句十心橫豎配立之。於一一句一一心又以諸字門釋之。本初不生無作無行無合乃至無因也如此雖有淺深重數不可思議不同。以此百千萬億旋陀羅尼義門故。皆歸阿字本不生乃至訶字因業不可得門。成無自性一理。是即諸字門旋陀羅尼義也。故云又一一門乃至旋陀羅尼也。

  四從複次下。約一切契經明義中。又分為二。初明佛語皆真言。二引智論釋義。

  初中。如來一切言說無非真言者。所謂一切如來所出言音一字含無量義一句顯無邊德。以是義故於一字一句言名成立。是即真言如語不妄不異之音。故一切契經一一言句無非真言。故云如來一切言說乃至普入一切修多羅也。

  二從是下。引智論釋義中。若一切語中聞阿字等者。釋文殊五字真言之初阿字也。乃至那字義。自可見(云云)彼論者大論也。

  五從複次下。明一字門中具無量義中。是故一字門中無量義者。且舉阿字之一字例諸字。故大集經第四雲。於一字中說一切法。一字者所謂為阿。阿者諸字之初。菩薩摩訶薩說阿字時即能演說一切諸法。阿之言無者。諸法無根諸法無生。諸法無初諸法無邊。諸法無盡諸法無作。諸法無來諸法無去。諸法無住諸法無性。諸法無出。諸法無行諸法無增。諸法無高諸法無減。諸法無主諸法無用。諸法無願諸法無戲論亦無覺觀。無說無聽無處無入。諸法無我及無眾生。無凈無命。無名無有士夫。無外無常無相無憶。無量無為無跡無句。無等無苦無隨他無隨己。無報無放無取無舍。無數無身無凈無穢。無轉無變無受無聲。無相無結無行無住。無漏無有無覆無濁。無對。無色無受想無行無識。無因無果無陰入界。無因緣無境界。無受無欲無色無無色。無誘導無黑無白。無凈無思惟。無時無歸無凈無雜。無燒無習無屋無支。無動無住無堅無□無可見無可觸。無光無闇。無曲無罪無實無虛。無痴無觀無證。無見無聞無學無智。無觸無識。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獲得如是凈聲光明陀羅尼時。於此一字說一切法。菩薩於此一字之中說無量義無有錯謬。不壞法界不失字義。菩薩摩訶薩得是陀羅尼已身口意凈。舉動進止眾生樂見。是名身凈。凡所演說眾生樂聞。是名口凈。修集慈悲喜舍之心是名意凈(云云)已上於阿字之一字經諸法說無之義。是故無之里即有也。是阿字假有也。空有全收即中道也。如阿字者迦字乃至訶字皆亦如是。非從訶字門中但有無因義者。言訶字因業者是且一途義。是故涅槃經說呵字門雲。呵者名心歡喜。奇哉世尊離一切行。怪哉如來入般涅槃。是故名呵(云云)是經以歡喜奇哉為呵字之義。故知非但有無因之義。可有無量義也。如訶字者自餘一切字亦如是。故云非訶字門中乃至余字門當知例爾也(云云)所以大品經等者。如此等疏皆說四十二字。是則四十二位無自性功德法門也。與此經所說其義或異或同者。字相同字義異故云爾也。或又遮情義同表德義異也故云爾也。或彼多名句成義。此顯言名成立故異也。

  六從複次下。明一一字門顯中道中。一一字門皆言不可得者為明中道等者。於一一字門有字相字義。字相不可得為空。字義不可得為有。如此空有全體遍收常住不遍為中也。車字門鏡像之意自可見(云云)

  三從經雲秘密下。明說大空點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於迦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初明五類分二門。二明五字皆圓點。三明字義說不說初中於迦遮吒多波等者。於二十五對文分惠證二門。故云於迦遮乃至皆是證門也。

  二從梵書下。明五字皆圓點中。以此五字皆同圓點等者。抑壤等五字皆空點故云爾也。其義自可見(云云)

  三從涅槃下。明字義說不說中。涅槃經此五字亦具明字義者。彼經如來性品說諸字門雲。俄者一切諸行破壞之相。若者智惠義知真法性。拏者非是聖義。喻如外道。那者三寶安住無有傾動。摩者是諸菩薩嚴峻制度。所謂大乘大般涅槃(云云)故云涅槃此五字亦具明字義也。今毗盧遮那佛宗者。言此經意者此五字是大空三昧也。譬如虛空遠離眾相而含容萬像。今此大空點亦如是。自體無主而遍一切定惠法門。具足大自在力能成辨諸事也。故別不說字義也。其義自可見(云云)

  妙印鈔卷第三十六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十二月二十五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三十七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

  三從次世下。明偈頌意中。又分為五。初別表。二明所願圓滿。三明具願決定。四明勸誘修行。五明勸信印成初別表。自可見(云云)

  二從真言下。明所願圓滿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具下。明隨釋中。是心所祈願之願者。是即菩提心所起之願也。所謂悲智具足定惠平等二利圓滿之願也。此願圓滿者。指初法明道位也。複次如來一一三昧門聲字實相等者。一一字門皆是如來無邊萬德三昧門。而聲字實相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不壞法身也。故云複次如來一一三昧門乃至即是如來本地法身也。為欲以此法身等者。言以此常住不壞化身而平等加持眾生。令得見此法爾聲字實相三密。故云為欲以此法身乃至加持如是法爾聲字故也。此聲字即是諸佛加持之身者。此聲字者是即法佛如來無相三密。以是義故自性法身如來以此無相三密加持眾生。故云諸佛加持之身也。所謂諸佛者無相法身也。此一一字門即是如來等者。此一一字門無相法身三密故。一一聲字實相法界量等。第一微妙不可思議境界。超越於三世絕離於方所。故云此一一字門即是如來不思議果不從別處來也。

  三從具足下。明具願決定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具存下。明隨釋中。亦分為三。一明具足勝願。二明決定義。三明以決定成金剛印。

  初中。所言勝願者。一切總持三昧十力四無畏等無量所願滿足圓備。故云勝願也。

  二從所云決定下。明決定義中。且如阿字門等者。言且如修行阿字門之時。聲字實相舉體皆悉不生也。若證入時又還唯證此不生。更始終中間無異路。住如此決定故。更不生疑惑。故云決定也。

  三從複次下。明以決定成金剛印中。是如來十世界微塵數內證等者。彼印所說內證功德表示也(更問)從此自證身者自性法身也(更問)復起加持身者。住心抄雲。意者加持身者。曼荼羅中台大日尊也。此釋意。上無相法身乍居中台而作加持故云爾也。

  四從真下。明勸誘修行中。自分為四。一明果德平施。二明眾生不知。三明修行地分際。四明初地功德。

  初中。真言三昧門中者。指阿字乃至訶字等聲字實相雲如是不思義果德。是即法佛自內證三密圓滿果德也。如此自內證三密是生佛等有而平等賜。故云雖有如是乃至等賜眾生也。

  二從若下。明眾生不知不行中。若諸眾生不能生難遭想等者。如是不思議果德生佛平等雖有之。眾生如實不知如實不信如實不修故不能證得。是即眾生不知不修故非諸佛之咎。如遺教經雲。服與不服非醫過也(云云)故云若諸眾生乃至授不思議果也。

  三從此修下。明修行地分際中。此修行地即是凈菩提心者。於初地橫有三句。所謂修行者大悲為根句也。地者心地。即是第一菩提心為因句也。授不思議果者方便為究竟句也。例如聲聞見諦等者。聲聞見道位如菩提心為因句。修道位如大悲為根句。無學道位如方便為究竟句。故云例如聲聞見諦以後復入修道位也。

  四從此菩薩下。明初地功德中。如住心所記(云云)

  五從次有下。明勸信印成中。又分為三。一明別表。二明牒經。三明隨釋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此中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明印成世諦。二明印成真諦。

  初中。此中開示是佛之知見者。開示四轉功德。是即法華所說開示悟入四位也。彼宗意為住行向地四十位。今宗意為四轉。是即淺深異耳。故云此中開示是佛之知見與法華義同也。是引諸佛道同勸信世諦者。彼經以說此開示悟入四位。為諸佛一大事因緣。顯五佛道同令離集會之疑心。故云爾也。次半偈雲乃至當獲諸悉地者。言若行者依如此之諸佛證明印成。如說修行必當得一切悉地。是即相□諸佛本誓故也。若如此如說修行之時。諸佛不垂加被者。是即可有違越本誓誑惑眾生之罪也。故云若真言行者明解此法教中乃至欺誑眾生罪也。

  二從次一下。明印成真諦中。又分為二。初遮伏難。二正釋偈頌初文。自可見。

  二從故偈下。正釋偈頌意中。此聲即是等者。所言聲者。指經之真實聲也。言真實聲者。於諸字有聲字實相。然且如阿字者阿字之聲即本不生也。非待字相字義成本不生義。如阿字者。迦字乃至訶字亦爾也。故云此聲即是真言門語密之體乃至本不生也。初雲真言者。指經之真言真言相之初真言也。是即真言之字相也。如聲者。字相亦不待聲實相而成本不生也。如阿字者。一切字門亦爾也。故云初雲真言乃至世諦字輪之相也。次雲真言相者是此真言實相者。是即實相也。所謂本不生也。此本不生者。自性法身之正體蓮華台上之萬德也。如實知見如實修習。念念證之節節入之。無法不得無德不圓。故云次雲真言相者乃至句是跡息之處也(云云)

  四從經云爾下。明薩埵領解中。自分為四。一明不思議解脫義。二明不共二乘異生。三明領到修行地。四明領勸信印成二偈。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如聲聞下。明隨釋中。如聲聞法等者。言聲聞修行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證灰身滅智之果。故云如聲聞法解脫之中無有文字也。而維摩詰等者。彼凈名大士方丈室內立三萬六千床。十萬諸佛來集其中不狹不廣。是即常寂光表相也。如此等名為不思議解脫之相也。今此真言字輪之相亦如此。以無相法身三密作種種字輪。以種種字輪作無相法身三密。能作所作共不可得不可思議。而感應道交不空成不思議解脫。故云今此字輪亦爾乃至故名不思議真言相也。

  二從不共下。明不共二乘異生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云云)

  二從此經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總釋其義。二明引法華證。

  初中。此經是法王秘密寶等者。即如下文雲。此經聖者所秘故不明白次第說也。譬如輪王妙藥不入卑賤之手。故云此經是法王秘密不妄示卑賤之人也。

  二從如下。明引法花證中。又分為二。初約跡門明義。後約本門明義。其義自可見。

  三從不普下。明領到修行地中。亦是領前偈中等者。所言到修行地者指初法明道位故。非諸凡夫境界。故云爾也。

  四從次雲下。領勸信印成二偈。其文義自可見。

  八從已上下。明總結。自可見(云云)

  大門第七從執金剛復承下。明曼荼羅所須次第中。自分為二。初明供養支分。二明加持教授支分。

  初中。又分為十二。初明結前生後。二明供養花。三明供養香。四明獻食。五明獻燈明。六明供物器相。七明幡蓋等莊嚴(已上第七卷)八明以心供養。九明獻瓶法。十明獻衣服。十一明獻供養次第。十二明深秘釋(矣)

  初中。執金剛復承躡上文等者。佛既說真言支分已。金剛手承聖旨即因之請說入曼荼羅所須次第。故云執金剛乃至所須次第也(云云)世尊說偈中等者。如來今說偈答金剛手中。答先之十五種問中奉食香花等及與眾寶瓶二句也。故云世尊說偈中乃至總名供養支分也。已上結前生後句也。

  二從就下。明供養花中。各隨諸尊性類等者。夫於花有白赤黃青黑不同。亦有方圓三角半月團形等異。或有水中所生。或有陸地所生。於佛亦有三部不同。或降伏形或慈悲形等。種種類形不同也。故隨其佛性類。行者得其意可獻之也。故云凡所奉獻各隨諸尊性類乃至當準傍此意也。兼采蘇悉地等者。此兩經中花香等類分別委悉說之故云爾也。今經略之。要攬之人開瞿醯奉請供養品蘇悉地供養花品可見之。經雲是等鮮妙花等者。經所說諸花等。或有此方彼方無之。或有彼方此方無之。但隨方人所吉祥以應供養也。故云經雲是等鮮妙花者乃至則令諸尊歡喜護念也。

  三從次明下。明獻香中。又分為二。初明塗香。二明焚香初義自可見。別不細釋。瞿醯悉地等亦上所引品中委細說之(云云)

  二從次明焚下。明焚香中。文自可見。應當隨法教等者。總以成辨諸事印言加持之。別以花香等真言密印加持。如供養次第中說。故云應當法教乃至如供養次第中說也。如香花者。自余閼伽飲食等亦爾也。故云自余塗香及花等例此可知也。

  四從次雲依教下。明獻食中。自分為七。一明大本有修治方便。二明獻乳糜。三明獻飯。四明獻諸餅。五明置食處莊嚴。六明獻食多少。七明等心供養。

  初中。如經大本中等者。指十萬頌大本。大本中造諸食修治作法委悉說之。今略經故不能具說。故云如經乃至此方既不具也。但依蘇悉地等者。彼經獻食品中獻食法。並種種諸食上中下供養次第委悉說之。故云但依蘇悉地乃至即名依教也。

  二從乳糜下。明獻糜中。西方粥有多種者。如蘇悉地經雲。乳粥扇底迦用。石榴粥酪粥等補瑟微迦用。訖沙羅粥。謂胡麻粳米豆子等阿毗遮嚕迦用(云云)故云西方粥有多種乃至然最以乳糜為上也。凡獻食時者。一切獻食皆加蘇沙糖等獻之。故云爾也。

  三從西方下。明獻飯中。西方飯有多種者。如蘇悉地經雲。以粳米飯。六十日熟粳米飯。大麥乳飯。不種自生粳米飯。粟米飯。應須獻者依法獻之。乳煮大麥飯。及不種自生粳米飯。求上成就。粳米飯及六十日熟粳米飯。求中成就。粟米及飯。求下成就(云云)故云西方飯有多種亦以酪飯為上也。獻此食時等者。獻如此等飯之時。獻沙糖鹽姜等諸味羹等。如蘇悉地經雲。及諸香味奇美羹臛並諸豆臛而奉獻之(云云)故云獻此食時乃至或隨國俗所用也。但今經唯說灌頂所用花香食等。他經兼三部用故說種種花香食等。灌頂是息災法故云奉乳糜酪飯也(云云)

  四從歡喜下。明獻諸餅中。歡喜丸等者。此方歡喜團也。曼荼迦乃至播缽吒食等。皆是天竺所有餅也。非此方所有。但此方所有希膳上味珍好餅果盡心求之至誠獻之。故云如是諸希膳乃至上味及珍妙果隨意獻之也。其白糖石蜜等者。經所說蹇荼石蜜乃至乳酪凈牛味等。或此方所有或此方所無。如此等諸珍味漿等亦盡心可獻之也。故云其白糖石蜜乃至鮮夭折之患也。鮮猶少也無也(云云)

  五從凡置下。明置食處莊嚴中。凡置食處者。是即供養院也。其供養院以塗香周遍塗之。其上布蓮葉凈迭凈布等也。故云凡置食乃至以香遍塗也。凡獻中胎食時等者。指八葉雲中胎。其中四佛四菩薩各隨座位奉花台內。大日奉花台前也。故云凡獻中胎食時乃至置花台前也。此但二十七言有第八卷。或此爛脫不用。

  六從布食下。明獻食多少。其義自可見(云云)

  七從雖有下。明等心供養中。雖有此階降不同者。如此三重曼荼羅隨其次位雖有高下不同。上自大日如來。下至鬼畜等。自性法身平等平等故。皆以等心可供養也。故云雖有此階降不同乃至所奉香花等例此可知也(云云)

  五從次說下。明獻燈明中。香油之類甚多等者。諸香類甚多不可勝計故云爾也。造香油事有口傳(云云)

  六從其獻下。明供養物器相中。以眾寶為上者。以金銀等眾寶造之。乃至最下新凈瓦器等亦用之。如此雖有眾寶乃至瓦器等不同。但行者以盡心隨其力可用之(云云)

  七從四方下。明幡蓋等莊嚴中。四方繒幡蓋者。於坦四方懸庄之。故云四方繒幡蓋也。若有力者於一一尊所各各可奉之。余文自可見(云云)

  已上七卷畢

  八從經雲或以下。明以心供養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如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同前供養運心。二明加持印明。

  初中。如世尊說諸供養中等者。諸佛菩薩財寶以不為重寶。唯以所起之心為重寶。如大論第三十雲。福德從心。於所愛重持用供養得福增長。如阿育王小兒時。以所重土持用奉佛。得閻浮提王。一日之中起八萬塔。若大人雖以多土投缽而無所得。非所重故又雲。薩陀波論菩薩。為供養師故賣身血肉如是等菩薩既得見佛(云云)又法花經雲。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又大論雲。善身口意葉是為供養(云云)如此經論文皆以心之所重為真供養。故云如世尊乃至心最為上也。如前一一供物等者。先所說花香飲食燈明等種種供養物皆是外事俗諦也。然獻如此供物之時。一一各各運心應觀想。所供養佛菩薩等三密周遍於法界無有間隙。能供養我身亦周遍於法界無有間隙。一一供物一一諸塵亦周遍法界無有間隙。如此能供所供供物三種不可得。而周遍法界不失性相。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圓滿廣大供養濟度無盡眾生。故云如前一一供物乃至普濟一切眾生也。

  二從如是下。明加持印明。謂虛空藏轉明妃是也。此印明功能如下說(云云)複次有心供養印明可思之(更問)

  九從次說下。明獻瓶中。自分為八。初明金銀造作不同。二明入凈水等。三明瓶莊嚴。四明結護作凈。五明置瓶處。六明瓶多少。七明隨人數造一瓶。八明例瓶說器物並置所(矣)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次具迦羅奢者。次說吉祥瓶法等(云云)

  二明隨釋中。當用金銀等者。金銀等七寶為上。熟銅等為中。瓷瓦等為下。雖有如此等種種差別。但以殷重無貪心隨其力分可造作之也。故瞿醯雲。其應置瓶。勿黑及以赤色。端正新造令勿闕損。輕及端圓(云云)

  二從如下。明入凈水等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校牒可雲。備足諸寶葯乃至間^7□花果實者。如毗尼中等(云云)

  二明隨釋中。如毗尼中等者。如律中灌漉之法而灌漉其凈水可盛滿其中也。又入五寶五葯五穀等也。於瞿醯中說之者。彼經中捲雲。盛香水滿。及置五穀五寶五葯。其五穀者。謂胡麻小豆大麥小麥稻穀。五葯者謂僧祇。毗夜乞啰(二合)提婆。娑訶提婆。枳□羯上尼五寶者謂瑚頗金銀商佉或珠或寶(云云)

  三從又取下。明瓶莊嚴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塗香等嚴飾系^7□以妙衣者。又取如前所說等(云云)

  二明隨釋中。又取如前所說者。指上之及以餘妙塗香等之文也。余文自可見(云云)   

  四從結下。明結護作凈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結護而作凈者。結護作凈方便等(云云)

  二從隨釋中。結護者。所謂以成辨諸事印真言作凈結護也。

  五從中下。明置瓶處中。胎藏當安五瓶等者。花台上安五瓶也。其文自可見(云云)

  六從若下。明用瓶多少中。又分為二。初明有力增廣。二明無力極略。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瓶數或增廣者若有力者(云云)

  二明隨釋中。若有力者。所謂若勢力增廣。於一一尊之所各可獻一瓶。若不爾者於上尊所各可獻一瓶也。通門外別有一瓶者。門前漉水瓶也。此等是有力者事也。故云若有力乃至大略可百餘瓶也(云云)

  二從經雲下。明無力極略中。又分為二。初明極略分。後明中略分。其文自可見(云云)

  七從所下。明隨人數造一瓶。其義又可見(云云)

  八從如下。明例瓶說器物並置所。其義自可見(云云)

  第十從又當下。明奉衣服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上首諸尊等乃至如是修供養者。又當於諸尊處(云云)

  二明隨釋中。上首諸尊處等者。准前獻食並置瓶等。上首諸尊倍增也。故云如前所說乃至各奉兼服也。若不能具辨者。或置上首所。或置中胎院內。運心普供養。故云若不能辨乃至運心供養一切諸尊也(云云)

  第十一從凡獻下。明獻供物次第中。又分為二。初明置物處。二明供物次第(云云)

  初中凡獻中胎等者。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又下。明供物次第中。又供養等者。且舉六種攝其餘。一閼伽。二塗香。三花鬘。四燒香。五飲食。六燈明也。

  十二從複次下。明深秘中。又分為五。一明六種深義。二明諸地橫豎具足。三明例知實義。四明譬說。五明觀照世諦(矣)

  初中。今行者以等虛空閼伽等者。言以性凈大悲之水。洗百六十種妄執塵垢。顯虛空無垢之真體。得福德莊嚴之身。是即檀波羅蜜義也。故云今行者乃至戲論之垢也。塗香是凈義者。譬如以凈塗香塗身時。除諸熱惱垢穢而得清凈之快樂。今此塗香義亦如是。以住無為戒之塗香塗父母所生凡身時。生死熱惱煩惱垢穢速除滅得本性清涼之樂。是即戒波羅蜜滿足義也。故云以住無為戒塗之乃至故曰塗香也。所謂花者是從慈悲生義者。凈菩提心種子既萌動故。大悲為根妙花漸開敷。大悲忍辱色香周遍法界。是即忍辱波羅蜜圓滿義也。故云所謂花者乃至故說為花也。燒香是遍至法界義者。譬如天寶樹王開敷時。自然其香氣遍薰無所不至。勇勤菩提心香氣亦如是。隨戒定等一一功德。智慧火所焚解脫風所吹。普薰盡空法界無時暫息。是即精進波羅蜜滿足義也。故云燒香是遍至法界義乃至故曰燒香也。飲食是無上甘露不老不死之味者。譬如得希膳甘露飲食時。身心動散止息安穩。而住六大一實大定亦如是。住一相一緣大圓明飲字本不生甘露味時。戲論動散忽止息。安住無上安樂果德。是即禪波羅蜜滿足義也。故云飲食是無上乃至即名入證故說為食也。所謂燈者。譬如世間燈除闇得明所見分明。如來自然智光明亦如是。除如實不知之黑闇。得心自覺心之日月。還復轉無盡惠。普照眾生黑闇令見自然寶藏。是即般若波羅蜜滿足義也。故云所謂燈者是如來光明乃至遍照眾生故說為燈也(云云)

  二從若豎下。明諸地橫豎具足中。一一地中者指十地。皆具如是五義者。且除阿伽自餘五也。若橫說者。說初地中有三句十心。然於一一句一一心中皆具如是五義故云爾也。如初地者。二地乃至十地亦爾也(云云)

  三從例下。明例知實義中。諸食雖適口則一等者。言雖同飯同餅。隨調膳之好惡而有百千萬不同。今所獻阿伽等如是雖所獻同一。隨行者三密調和成百千萬不可思議淺深重重。故云諸食雖適口則一乃至普度眾生也。

  四從譬下。明譬說。自可見(云云)

  五從若下。明觀照世諦中。若以此中意趣者。言以如上即事而真知見而觀照世俗有相香花等。彼一一香花飲食等隨其色香性分。與五字門義相應。不改一一色相而到實際。普現色身應物無盡。無方化用三世無息。故云若以此中乃至觸物而生也(云云)

  第二從經雲如是下。明加持教授支分中。自分為四。一正明加持教授支分。二明護摩支分。三明供養師德。四明灌頂法。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總表。二明隨釋。

  初中。牒經總表。自可見(云云)

  二從就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九。一明竅定佛答薩問。二明出外護身等。三明曼荼羅安立。四明奉迎召請等。五明避除結界等。六明六種供養儀。七明鬼神施食。八明還入內庫作法。九明引入弟子儀。

  初中。又分為三。一明竅定薩問次第。二明竅定佛答不次。三明竅定護摩支分可別。

  初竅定薩問次第。自可見(云云)

  二從今下。明竅定佛答不次中。今此答中等者。佛答中。先說引入弟子。其次說護摩已。其次說灌頂作法供養師德也。故云今此答中乃至所餘二句也(云云)

  三從然下。明護摩支分可別異中。通一切法事中等者。護摩法非但灌頂時加持弟子而已。通一切四種五種法等故別可為一種支分。故云然護摩乃至別作一種支分也。於前卷中者。指經第一疏第七卷。言以前既明曼荼羅位。於其中間更又別明所要灌頂供養師等支分者。是即文勢可簡斷故。承躡前第七夜正作法時畫曼荼羅位之文。次之說護摩法也。故云於前卷中乃至作法次第說之也(云云)

  二從阿下。明出外如法作凈等中。又分為二。一明周遍觀察作凈等。二明阿闍梨口傳。

  初中。周遍觀察等者。言阿闍梨畫曼荼羅竟。即周遍於坦中一一次第觀察時。知無所闕減者。出壇外如法灑凈。如前地神持乃至供養物中說。故云如法灑凈如前乃至去垢辟除清凈也。如法素具等者。若能如法素辨已。辟除清凈而又當被服金剛甲也。故云如法素具乃至使一一如法也(云云)

  二從阿下。明阿闍梨口傳中。作如來身時者。轉阿字成大日時可用如來甲。轉字成金剛薩埵時可用金剛甲。故云阿闍梨乃至當轉換用之也。換猶易也改也。又准蘇悉地等者。如彼經所說。作肉髻圓光印明而自嚴自身尤善。故可通用彼印明也。故云又准蘇悉地乃至或可通用也。或成辨等者。或又用成辨諸事印明加持之。故云或成辨乃至真言作之也(云云)

  三從如是下。明曼荼羅安立次第中。自分為五。初明字觀。二明三輪器世間觀。三正明曼荼羅安立。四明入我我入觀。五明淺深二師觀行。

  初中。如是作已者。指上如法漉凈等也。然後向曼荼羅等者。向前所畫曼荼羅之位。二明王間隨所應而修於瑜伽也。已上結前生後句也。先用啰字門者。以字焚滅自身弟子壇地等三種罪垢。如供養次第(云云)

  二從然下。明三輪器世間觀中。如此焚滅三種罪垢已。成唯一法界大虛空。於其中次第令觀起三輪。故云然後以訶字乃至妙高山王也(云云)

  三從當下。明曼荼羅安立中。當知此曼荼羅等者。今所畫曼荼羅必應有此須彌山王之上。其始終之相委悉說如供養次第。故云當知此曼荼羅乃至以虛空藏持之也。次於一一等者。於上所說一一諸尊座位。各觀察本種子字。轉一一種子之字成一一三昧形。轉一一三昧耶形成一一尊形。故云次於一一曼荼羅乃至皆轉作本尊身也。若彼阿闍梨等者。其義自可見(云云)

  四從爾時以下。明入我我入觀。是又自可見(云云)

  五從阿下。明淺深二師觀行。自可見。不能委釋之(云云)

  四從即下。明奉迎召請等中。自分為三。初明運心獻寶乘。二明作召請法。三明不動本座而來。

  初中。運心作種種寶乘等者。運心應觀想。如上四重法界曼荼羅聖眾遍滿法界。於一一尊所。以眾寶莊嚴寶乘奉送。如此觀想已。以辨事真言並寶車輅印言加持。故云運心作種種寶乘乃至加持也。

  二從以此下。明作召請法中。瞿醯雲。當各以本真言者。以諸尊各別真言一一次第請之。故云爾也。或以曼荼羅王等者。以當部曼荼羅主印言總召請。故云或以曼荼羅主真言都請諸尊也。或依本教等者。以大鉤召印言總請召之。廣略兼用者。各以本真言者廣也。曼荼羅主大鉤召等略也。如此等廣略兼用召請故云爾也(云云)

  三從又此下。明不動本座而來中。又此經宗者。指今經大宗。即於本座者。不動各各座位而隨本誓趣於請赴來至道場。不同如情所謂彼此往來之相。故云又此經乃至此彼之相也。

  五從大眾下。明辟除結界中。大眾集已等者。既迎請召請了。以不動印言辟除結界等一一次第作之。皆悉如供養次第中。故云大眾集已乃至皆普護之。從初已來即用不動尊等者。言從初日至第七日夜。於其中間持誦時皆悉以此印言如法結界護身了。還每度可解之。至第七夜作法時。限金剛線內可具足結界也。故云從初已來乃至具足結界也。又結界時但當於本座處等。行者結界時不起本座如常結界也。故云又結界時乃至如常作法也。若又欲行繞者亦得。故云若欲行繞乃至亦皆成就也。若結界了忽爾妄念等者。若結界了阿闍梨吐氣發言之間廢退菩提心仍諸魔得便。若如此時者當念持無堪大護也。非但此時而已。一切時若魔障起者必先可用此大護也。故云若結界乃至又當更用也。

  六從次當下。明六種供養儀中。次當作禮者。運心作禮也。奉閼伽水等者。先雖明六種供養次第。未說加持印言故。今略舉其印言也。以大惠刀者。無所不至印之半印故云爾也。以此印灑諸供物故。一一供物遍法界無所不至也。故云以大惠刀遍灑諸供具也。凈以不思議法界者。字加持也。若獻塗香時者。如先住塗香三昧以彼真言加持之故。除煩惱熱惱得法性清涼之樂。一一加以彼尊真言者。諸尊各各印明也。或通者普供養印明也。或別者以三部部主印明。或以自所持者行者年來所持秘印等也。如塗香者。一切供物皆爾也。故云其餘供物例爾也。復當作心供養法等者。如先運心能供所供供物三種一一遍法界成不可思議供養。如此觀想了。以虛空藏轉明妃加持之故。於盡虛空遍法界。宮殿樓閣寶瓶香花燈塗等種種無量供養具。於一一諸尊所無不充滿。如之於一一尊所。行者以微妙吟諷奉尊重讚歎。故云復當作心供養法乃吟諷讚歎也。凡壇中獻物等者。言凡壇中一切供物。隨四重淺深雖有多少不同。更以平等無二之心不可遺闕。若誤闕少者即補之可乞歡喜也。若奉餅時其餅闕少不足。以自餘珍果可充足。故云凡坦中獻物乃至應以余物充數也。

  七從次又下。明鬼神施食中。又分為四。一明初周四方食。二明第二周四方食。三明第三周四方食。四明種種異相如法防護等。

  初中。以又出外者。出曼荼羅外境施之。其義自可見。第二第三周亦爾也。

  四從當爾下。明種種異相如法防護中。或見種種極可畏形等者。如此等現形色相貌者。阿闍梨當安住大菩提心。以無極大悲使彼食飽滿。可令歡喜也。故云當爾時或自現乃至當但隨所有而已也(云云)

  八從施諸下。明還入內庫作法中。自分為三。初明門前灑凈燒香等。二明入內運心奉獻。三明普門持誦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然下。明普門持誦中。然後住瑜伽座等者。字觀三輪器界觀。然後於妙高山上觀阿字成黃色方形。其中自身居在。以五字嚴身成五輪法界圓明體。頂上觀阿字成百光遍照王。以無垢眼觀自身八葉心蓮華台上字門。從此字放光明照十方。於光所至成就三重曼荼羅。然後以密印言持誦之。故云然後住瑜伽座乃至具如供養次第中說也。

  九從阿闍梨下。明引入弟子儀中。又分為二。初明門前作法。二明內庫作法。

  初中。自分為九。初明灑凈香水。二明略說菩提心。三明生在凈佛家。四明五字嚴身。五明金薩加持。六明阿闍梨自加持。七明覆面加持。八明耳語三昧耶戒。九明字加持。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次引應度者乃至憶念諸如來者。阿闍梨如是作法畢已(云云)

  二從阿下。明隨釋中。如是作法畢已等者。如上如法供養持誦作法己。如例運心奉頂禮諸聖眾畢。然後召諸弟子一一次第令引入。以從先所儲置之香水瓶而灑之。授塗香令塗兩手。次授凈花。是授花之花也。但當時作法至壇前授之(云云)

  二從次授下。明略說菩提心中。次授等者。香水投花畢。然後略為說如實菩提心實義。令開示功德寶所。令憶念自心本來成就一切諸佛。依之速於如來種性中而生。堪能受法王子灌頂之位。故云略為宣說乃至不忘諸佛也。

  三從言凈下。明生於凈佛家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一切皆當得生於凈佛家者。言凈佛者聲聞法中(云云)

  二從言凈下。明隨釋中。阿羅漢亦名為佛者。盡三界結證盡無上菩提故且為佛。權大乘等中。住行菩薩名為佛等。皆是非遍凈也。故云聲聞法中乃至不得名為遍凈也。今正明本心常佛者。今此經明一切眾生本有凈菩提心常住不變佛故。以凈字甄之。梵本正雲佛家。又雲佛部。是即如來種族部類之義也(云云)

  四從時阿下。明五字嚴身等加持。自可見(云云)

  五從次即下。明金剛薩埵加持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金剛有情等而用作加護者。次即轉彼心中阿字門(云云)

  二從次即下。明隨釋中。次即轉等者。言轉前嚴身時阿字門成縛字。轉縛字成金剛薩埵。是即為成就金剛事業也(云云)

  六從時阿下。明闍梨自加持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次應當自結諸佛三昧耶者。時阿闍梨(云云)

  二從時阿下。明隨釋中。時阿闍梨亦者。言阿闍梨自以三種三昧耶加持自身。令成四重法界具體法身也(云云)

  七從次取下。明覆面加持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三轉加凈衣乃至而用覆其首者。次取新凈白□(云云)

  二從次下。明隨釋中。先以不動等者。先以成辨諸事真言加持。次以本部大日印言加持之各三反。然後覆弟子面也。故云次取新凈白□乃至周覆弟子面門也(云云)

  八從當深下。明耳語三昧耶中。自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深起悲念三誦三昧耶者。當深起(云云)

  二從當深下。明隨釋中。深起慈悲者。言深起大慈大悲之心欲令彼菩提心成生也。耳語告彼三昧耶戒等者。於此耳語一偈。不可令聞未入坦者。故云耳語告三昧耶戒乃至未入壇者聞聲也。此一偈當於轉字輪等者。彼品偈雲。耳語而告彼無上正等戒。次當為彼結正等三昧耶印(云云)同疏雲。時師欲令弟子結護故。自耳語教之。所謂令住菩提之心。別有說處也(云云)此中別有說處者。指具緣品四重三昧耶偈也。所以然者。其中初表雲示三昧耶偈。後結復雲佛說三昧耶(云云)疏第九釋雲。前雲耳語言告一偈者。猶如僧祇家授六念。薩婆多授五時法。以驗知曾受具戒以不。今此四戒如受具戒竟已略示戒相。當知即是秘藏中四波羅夷也(云云)指如此經疏文雲別有說處也。故知耳語偈者指四重禁事(云云)又受明灌頂作法次第雲。當深起慈悲護念之心。耳語告彼三昧耶戒。勿令諸餘未入坦者聞聲。耳語一偈未見正文。故引金剛頂經應告之言。汝今已入一切如來眷屬部中。我今令汝生金剛智。汝等應知由此智故。當得一切如來悉地事業。然汝亦不應與未入此等壇場人說此法事。汝儻說者。非但違失汝三摩耶。自招殃咎耳(云云)此文源依今經雖說耳語戒。既雲未見正文。是即今疏文雖雲此一偈當於轉字輪曼荼羅行品中說之。又彼品疏雲別有說處。更見其說處有別。然者如此等經疏等間雜難見。但今疏文正指轉字輪品耳語而告彼無上正等戒。次當為彼結正等三昧印之偈。然彼品疏雲別有說處者。彼品所說無上正等戒今經第二委細說之。所謂四重三昧耶偈也。又禪要依金剛頂委悉細釋。或名諸佛內證無漏清凈法戒。或雲是名真法戒。所謂說三昧耶薩怛梵等四陀羅尼已。雲已上受無漏真法戒竟(云云)然者今品四重禁轉字輪品名無上正等戒。彼品略雲無上正等戒名句故指今品四重戒說偈雲別有說處也。但授明灌頂作法彼別有說處之文者指金剛頂經被得心也。是即於今宗戒本有二本。所謂彼菩提心三昧耶戒儀依金剛頂。此禪要依胎藏界。故彼義亦各據一義故無咎耳。但當世世流布授與次第。以普賢三昧耶印言授之。是即彼禪要四個陀羅尼隨一也。今經雲三誦三昧耶。此意歟(云云耳語事在面授更問)。

  九從又觀下。明字觀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頂戴以啰字乃至流出如滿月者。又觀彼頂上(云云)

  二從又觀下。明隨釋。自可見。

  二從次引下。明內場作法中。自分為六。一明引入所在。二明投花作法。三明開面教誡。四明香花供養。五明授印明。六明餘人引入。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引牒可雲。曼荼羅初門乃至安立於學人者。次引至第一重門(云云)

  後明次引下。明隨釋中。令正當門廂不得前卻者。在二龍王中間不可進不可退。故云不得前卻也。

  二從師當下。明投花作法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現對諸救世乃至行人而尊奉者。師當為彼(云云)

  後從師當下。明隨釋中。又二。明投花作法。二明辨花所墮處。

  初中。結作三昧耶印者。入佛三昧耶印言也。置花印上者。普賢三昧耶印上插花也。

  後從隨花下。明辨花所墮處中。隨花所至之處等者。隨花之所著佛菩薩明王天等。行人可進趣修行也。是即往昔結緣知識。故云隨花所至之處乃至進趣修行也。凡阿闍梨等者。隨花所至之處。阿闍梨能能可辨其先世因緣性類也。若墮佛首上者。於一尊中隨其尊上中下左右等可分別之。故云若墮佛首上乃至俱知上中下之相也。若花墮去彼等者。隨花遠近可知其成不也。故云若花隨去彼尊遠者乃至不獲成就也。瞿醯文意。謂今此弟子堪法器不。福德成就不。願於此中示其相仰乞也(云云)

  三從既散下。明開面教誡中。又二。初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住彼隨法教而作眾事業者。既散花已(云云)

  後從既下。明隨釋中。以歡喜心者。阿闍梨以哀愍歡喜心而告弟子也。其意自可見(云云)

  四從次令下。明香花供養中。次令弟子等者。至灌頂壇。以香花等普運心奉供諸尊也(云云)

  五從即於下。明授印言中。授與本真言印者。隨得佛授與其尊印明也。當世不爾。直授普門印言。阿闍梨至極大悲也。

  六從次下。明餘人引入中。次引餘人等者。一人既作法已。又次可入引餘人故云爾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三十七

  (御本雲)

  元德三年辛未正月四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三十八

  沙門阿寂記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經第二疏第八)

  第二從若彼下。明護摩支分中。自分為十二。初明結前生後句。二明會通薩問佛答不次。三明作寂然護摩。四明火壇在處。五明火壇寸法莊嚴。六明支分在處。七明弟子坐處。八明略護摩處。九明室外造壇。十明阿闍梨行事次第。十一明作護摩時瑞相。十二明諸護摩所用不同。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是令弟子遠離於諸過者。若彼欲更擲者(云云)

  二從若下。明隨釋中。若彼更擲者等者。言欲擲花時先作護摩然後可擲之也。故云爾也。就中如是兩言結前也。令弟子遠離於諸過之七言生後也。

  二從次當下。明會通薩問佛答不次中。又分為三。初明釋寂然名字。二明可為一種支分。三明合灌頂為一種支分。其義自可見。故不用細釋(云云)

  三從經雲下。明作寂然護摩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後從上言下。明隨釋中。上言護摩等者。指上句之護摩兩言。是即今灌頂時可作護摩之法也。所謂息災護摩也。故云謂應作此護摩雲法也。次雲護摩等者。指次句護摩之兩言。是即此灌頂以後。若弟子欲作護摩時。當依四種法等可作之。故云次雲護摩者乃至當依法住故重言之也。此中以瑜伽法等者。如字觀五字嚴身乃至供養結界等。皆依供養次第可持誦。故云當依法住也。是即常時護摩持誦事也(云云)

  四從初自下。明火壇在處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其灌頂護摩壇處下。明隨釋中。其灌頂護摩壇處等四行余文者。有上之結界中間。是爛脫也。當於曼荼羅外者。言於曼荼羅外別立橛引線而為周域。令其壇與內壇相通。安出入門。曼荼羅外界普以金剛線圍斷者。總指大壇外界也。於此外作大壇。至護摩供養時。運心於通門之處上線令通諸尊可運心也。故云其灌頂護摩乃至令通諸尊來往也。上文密語以釋迦眷屬院為第二等者。指經之第一捲圖位處也。彼圖位中以文殊置第三以釋迦置第二院。是即以隱語如此說也。故今第二之外者第三院之外。故云大壇之外而與中胎藏相當。故云令與中胎藏相當也。阿闍梨又在其外者。在其護摩壇外。而面向曼荼羅坐也。於此二位之中而置火壇者。指大壇與阿闍梨坐所云二位也。於彼二位中間置火壇。故云於此二位之中而置火壇也。梵文故為密語云阿闍梨曼荼羅中作護摩壇者。言梵文以密語故云阿闍梨曼荼羅中作護摩壇。任此文得心者。阿闍梨於大壇中可作護摩壇之覺也。此是為治慢法之者密語也。其實義者阿闍梨坐處與曼荼羅中間作護摩壇也。故云若不從師受者多失其旨。或於曼荼羅中而造作之也。是即舉誤作也。今略經至第二之外者。是隱語也。實第三院外也。此第三之外者即是阿闍梨坐處也。於曼荼羅者即是大壇也。中者此阿闍梨坐處與大壇之中間也。於此二位中間置火壇雲事也。

  如此建立。故云於此二位之中而置火壇也。此時以灌頂壇寄西南角置之也。

  如此建立。故云今以灌頂壇又須正對中胎。可移此壇令稍近南。乃至西南角以來皆是三位相望於理無失(云云)不疑慮心者即是息(災)之意者。言離散亂粗動心疑晦永已盡。故云息(災)之意應一緣不亂作之。故瑜祇雲。於一散亂心此障即為便(云云)

  若行者住奢字門者。初奢字是遷變不可得。以遷變不可得故諸法常住寂然。以常住寂然故疑晦永盡蓋障凈除。是名為息(災)故云若行者住奢字門乃至寂然護摩之本意也(云云)

  五從作曼下。明火壇寸法莊嚴等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其自肘重乃至中表金剛印者。作曼荼羅法(云云)

  後從作曼下。明隨釋中。取自身肘量者。取行者自身肘量也。肘量有舒一肘有舉一肘。如上記。縱廣一肘者。是即言總也。應雲縱三肘廣一肘。然從縱於廣故云縱廣一肘也。其深半之者。其深半肘也。緣廣並高皆四指量也。故云周匝安緣乃至高亦如是。又隨三種法有方圓三角不同。其中今灌頂是息(災)兼增益法。故云凡護摩壇乃至當用方壇也。瞿摩夷等者。如上釋之(云云)中表金剛印者。畫三鈷金剛也。其深義自可見(云云)若真言行者等者。淺深相兼名為解密意也。

  六從經雲下。明支分在處中。自分為二。初引牒。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云云)

  二從假令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初正明支分在所。二明調支分法。三明深秘義初文。自可見。

  二從護摩下。明調分中。又分為二。初明調薪。後明調香花蘇油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若欲燃下。明調香花蘇油。其義又可見(云云)

  三從若作深秘下。明一一深秘中。此護摩支分是眾因緣義者。所謂從一念迷妄無明生三毒煩惱。從此三毒等分煩惱生八萬四千煩惱枝葉花果遍滿三界。為三毒等分火所燒。此名為三界火宅。故云由此因緣能生三有災患也。今還以此為惠火之資等者。今以法界心字智火焚燒煩惱塵勞之薪。成虛空無垢凈菩提心。以此凈菩提心所成福德供養一切法界普門聖眾。依此供養故滿世出世希願。於盡空法界增益不可思議勢力。故云今還以此乃至增益不思議勢力也。經雲煩惱為薪等者。何經文未勘得(云云)

  七從又為下。明弟子坐處中。自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學人住其左乃至藉地以安坐等者。又為弟子作法時(云云)

  二從又為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師弟共坐茅坐二明受用生茅所由初自可見(云云)

  二從然受用下。明受用生茅所由。其義可見(云云)

  八從若於下。明略作護摩處中。自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或布眾彩色乃至是略護摩處者。若於大石上等(云云)

  二從若於下。明隨釋中。若於大石上等者。於大石造曼荼羅事。如上卷(云云)若如此時不可穿掘作火爐。故於其石上彩色之可作護摩。故云若於大石上乃至是名略作護摩處也。

  九從若室下。明室外作壇中。自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周匝布祥第乃至遍灑以香水者。若室中造曼荼羅等。

  二從若室下。明隨釋中。若室中等者。上說於空室中造立曼荼羅故。若如此時其室內隘迮無可造火壇之處者。更於室外見道場之處。如法作凈造火爐。其爐之四面周匝布生茅。右旋次相壓而出其末頭。故云若室中乃至而出其頭也。余如護摩品中所說者。指世出世護摩品也(云云)又當周匝等者。主茅廣厚敷不露其地也(云云)

  十從此中下。明阿梨行事次第中。自分為二。初正明作護摩作法。二明為一一弟子護摩。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思惟火光尊乃至者。此中護摩行法等(云云)

  後從此中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十四。初明結前生後句。二明積薪作法。三明去垢辟除等。四明自身觀等。五明三平等觀。六明奉請儀式。七明釋火天真言。八明辨增加句。九明供物次第。十明奉送。十一明余尊奉請。十二明不來不去義。十三明每尊灑凈。十四明^7□口以下供養。

  初結前生後句。自可見(云云)

  二從先取下。明積薪作法中。先取乳木乾薪等者。壇木也。後置濕薪者。乳木也。

  三從用辨下。明去垢辟除。自可見(云云)

  四從當住下。明身身觀。如例可思之。如下品中者。指護摩品也。

  五從既相應下。明三平等中。當觀三處者。大壇火壇自身是也(云云)

  六從然後下。明奉請儀式。自可見(云云)

  七從次說下。明釋火天真言。其義自可見(云云)

  八從若下。明辨增加句。又自可見(云云)

  九從既下。明供物次第。其義又可見(云云)

  十從更以下。明奉送。如文自可見(云云)

  十一從次當下。明余尊奉請等。其義如常次第等。自可見不能細釋。

  十二從請下。明不來不去義。又如文可見(云云)

  十三從每為下。明每尊灑凈。自可見(云云)

  十四從次當下。明□口以下供養。又可見(云云)

  二從又奉下。明引弟子一一護摩中。自分為二。初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復以三昧乎乃至莎縛賀者。又奉閼伽(云云)

  後從又奉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弟子住處。三明阿闍梨加持方便。

  初中。然後頂禮諸尊等者。如上作護摩事已頂禮諸尊。故云然後也。召請弟子等者。然後召應度弟子。故云爾也。如上文所說作散花等者。言灌頂次第法則並護摩次第法則已畢。雖然未說引弟子至護摩壇。故為釋其次等相續。取舉上之諸事而釋成也。故云又奉閼伽乃至若語都竟也。

  二從方引下。明弟子住處。自身可見(云云)

  三從師以下。明阿闍梨加持方便中。又為三。初明加持作法。二引瞿醯證。三明釋寂災真言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今次下。明釋寂災真言中。又三。初明表。二舉梵語。三明隨釋初二。又自可見(云云)

  三從此真下。明作釋中。又二。初明辨體字。後明諸句轉釋。

  初中。又三。初明惠行具足。二明五點具足義。三明具十二火用。

  初中。此真言以初阿為體者。無點阿具第二第十二點。所謂字也。阿是諸法本不生者。字體也。故云即是金剛智火之體也。加三昧點者。第二修行點也。故云是本不生行金剛惠火三昧也。傍有二點者。是第十二涅槃點也。故云是涅槃義也。言此阿字門等者。言欲入此阿字本不生之處。必惠行具足到。所謂如雲智目行足到清涼池。惠行具足故焚滅蓋障。焚滅蓋障故自然到大般涅槃。故云言入此阿字門乃至正在此義也。

  二從複次下。明五點具足中。複次作法時者。為弟子作法則。於弟子身中觀此字周匝光鬘遍出具三色。所謂黃白赤。是即惠行具足義也。不雲黑色者。此上自然證得涅槃也。故云複次作法時乃至具備三色也。本體黃白色如閻浮金者。是出字體。所謂無點字也。其三昧畫作赤色傍二點黑色如劫災火者。赤黑合故如劫災火黑赤色也。以本性白凈乃至並攝召用者四點也。又此字體是方便門者。第五方便究竟也(云云)

  三從複次下。明十二火具足。自可見(云云)

  二從次下諸句下。明諸句轉釋。文自可見。恐繁不記之(云云)

  十一從凡護下。明作護摩時種種瑞相中。又分為三。初明不吉相。二明吉祥相。三明善知通塞。

  初中。凡護摩時等者。非但灌頂護摩而已。總指一切護摩時。故云凡護摩時也。余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或煙焰中下。明吉祥相。如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乃至下。明善知通塞中。曲蒙旨授者。能能蒙師教授詳知其善惡通塞之相。故云爾也(云云)

  十二從凡護摩各隨下。明諸護摩所用不同中。又分為十。初總列三種。二明衣服不同。三明所向方色。四明三種用枝不同。五明供物不同。六明三種前後併兼用。七明三部部心。八明成就護摩。九明別立火壇儀。十明誡勸(云云)

  初中。或以寂靜等者。列息災增益調伏三種。故云或以乃至威猛之心也。

  二從所被下。明衣服不同。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當北下。明所向方色中。當北向者。言隨向方坦形各別。故色又異。故云當北向乃至亦可知也。

  四從其護下。明三種用枝不同中。息災用樹最上枝者。用其木最上之枝。余又自可見(云云)

  五從若息下。明供物不同自可見(云云)

  六從凡息下。明三種前後併兼用中。凡息災護摩先須作降伏等者。言假令作息災護摩時。先須作降伏護摩而降伏煩惱罪障。所謂所用真言中有等字。直依其息災本所持真言而誦之。若無其義者可用增加句並降伏相應供物。故云先須作降伏乃至或二七遍護摩也。如此作降伏用次作增益用。是即降伏煩惱罪障已令增長無盡萬德之意也。所謂所用真言中有等句。直依其本所持誦之。若無其義者可用增加句並增益相應供物等也。故云次觀增益相應句義乃至具足依寂災法也。如此作增益護摩等者。增益護摩亦如是例可知。故云如作增益乃至增益法也。其降伏護摩一法直成等者。於降伏者不用餘二句直作一法。所以然者降伏四魔三障已。以是義故得至本不生際。而無盡萬德自然開發。故別不用增加句也。故云其降伏護摩乃至具有三種法事也(云云)次引瞿醯。自可見(云云)

  七從今此下。明三部部心中。今此經者。指今經字輪品云爾也(云云)

  八從或若下。明成就護摩中。則須五處相直者。其五處如左。如此五處正當可相直也。所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如此五處相當中心而相連。故云則須五處相直第一乃至第五阿闍梨位也。其所成就物等者。乳酪乃至釵輪寶等之類也。如世間成就品等所說(云云)若成就有情等者。隨降伏敬愛事。以其降伏敬愛人像等置所成就物處。如三類形等也(云云)

  九從若無下。明別立火壇儀中。若無曼荼羅者。非大法唯立護摩坦許之時。繞其護摩坦作一重曼荼羅。可置諸尊坐位也。故云若無曼荼羅乃至供養廣略隨意耳也。蘇悉地瞿醯兩經文。自可見(云云)

  十從然此下。明誡勸中。是支分中難事者。三平等妙觀難成故。四魔三障競起故。若一一行事一一加持不如法者自損損他。故云是支分中難事乃至不可率情妄作也。

  第三從經雲行者下。明供養師德中。又分為二。初明供養佛菩薩傳法人。二明供養世諦僧。

  初中。又分為六。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舍世財施與。三明捨身命供養。四明師發悲念心。五明引瞿醯判不同。六明教授告言。

  初中。又分為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初文。自可見。

  二從以下是答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薩問佛答。二明分科段。三明嚫施所由。其文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若弟下。明舍世財與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金銀眾珍寶乃至令彼歡喜故者。若弟子能以內外等(云云)

  後從若弟子下。明隨釋中。能以內外等者。言身命為內。珍寶為外。如此內外珍寶為大事因緣更無有吝惜之心。以至誠歡喜之心而供養師德故。能滅無量宿殃見無等利。故云若弟子乃至深生慶幸之心也。五家所共者。國王盜賊水火主也。如此等以五家所共財寶貿無上法寶。以得此法財故二利成就。故云我今舍此世間所愛之財乃至則能離塵垢也。

  三從若無下。明捨身命施與中。若無物者乃至捨身等者。雖志殷重。無世財寶者。乃至捨身命奉事供給其師。是即舍不凈身無常命。求無垢真身。貿常住壽命者也。故云若無物者乃至不惜軀命為求道故也。

  四從爾時下。明師發悲念心中。感其殷重生悲念心者。如上舍內外珍寶等不惜身命故。阿闍梨感其弟子殷重無二之志。教誨開道其心。以甚深秘密方便加持其身。如秘密曼荼羅法品中所說等。故云爾時乃至以深秘方便也。乃至自所受持等者。言回師自所修真言功德。以施與其弟子故。少用功力得大成就。是即最上無等施與。故云乃至自所受持乃至此是諸施中上也。

  五從瞿下。引瞿醯判不同中。又二。初直出彼文。二判不同初文。自可見。

  後從又彼下。判不同中。又彼文等者。彼經灌頂作法皆悉首尾終後施之。此經者正覺壇以前施之。雖有如此前後不同。但任阿闍梨心可作之。故云任隨所用耳也(云云)

  六從經雲下。明教授告言中。又二。初明結前生後。二明正教授告言。

  初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後從謂下。明隨釋中。以此大悲藏中等者。言此法界曼荼羅中三世十方盡虛空遍法界自法界他法界已成今成當成等一切曼荼羅聖眾皆悉普集。於此中以無限量之心普供養故。從今以後獲得巧色摩尼身巧色摩尼口巧色摩尼心。成虛空法界三密。凈佛國土成就眾生隨心自在。故云以此大悲藏乃至一切眾生也。

  二從複次下。明供養世諦僧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奉施一切僧乃至而施現前僧者。複次已施第一義僧等(云云)

  二從複次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施和合僧十方僧有分。三明所獲福德。四明施現前僧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若施下。明施和合僧十方僧有分中。皆悉有分者。非別請別施。以無遮平等之心施與和合僧故。十方一切往來凡聖眾僧自然得平等之施與。依此無遮平等之施與故。弟子亦得盡虛空遍法界供養雲海之大福二利圓滿。故云若施和合乃至皆悉有分也。

  三從是故下。明所獲福德中。又二。初明無上大果。二明世俗得益。

  初中。是故此福如虛空等者。指上平等大施也。此施無盡非十地等覺所測。故云不可思議也。是究竟利者。指究竟大牟尼位也。食金剛譬意自可見(云云)生公者。羅什上足隨一生公是也。

  二從次明下。明世俗得益中。又二。初引本生經釋常隨生義。後引毗尼明具足無缺。其文義自可見(云云)

  四從復當下。明施現前僧中。以十方僧不可盡集故等者。言如上十方僧不可有窮盡。但隨其現前集會僧施之。非遮來臨。且隨現前集會故。實有施一切僧之功德。故云復當以歡喜乃至即是施一切僧也(云云)

  第四從經云爾時下。明灌頂法中。又分為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正覺壇。三明具戒無作功德。

  初中。又二。初出經文。二從以下明下釋結前生後。其文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阿闍下。明正覺坦中。又分為十四。一明畫作小壇。二明安置寶瓶。三明六種供養。四明幡蓋等莊嚴。五明奏音樂。六明唱吉慶贊。七明親對灌頂儀。八明授道具。九明旋繞曼荼羅。十明廣說阿利沙。十一明援金箄。十二明授明鏡。十三明授法螺。十四明三昧耶偈。

  初中。又五。初明小壇在所寸法。二明火壇在前。三明小壇唯開一門。四明四角畫四金剛。五明坦中畫八葉。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交牒可雲。汝摩訶薩埵乃至相跓一肘量者。阿闍梨作第二(云云)

  二從阿闍梨下。明隨釋中。所言作第二曼荼羅者。大壇為第一。小壇名為第二曼荼羅也。當與中曼荼羅者。與大壇中心相對作之。故云作第二曼荼羅乃至相待言之也。

  二從凡火下。取火壇在所中。當中胎若處所不便者。如上文雲今以灌頂壇。又須正對中胎。可移此壇令稍近南(云云)以是義故云凡火爐應當乃至又在火壇之北也(云云)

  三從亦令下。明小壇唯開一門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四方正均等。內向開一門者。亦令四方均等(云云)

  後從亦令下。明隨釋中。門向壇開者。其小壇一門向大壇而開。所謂向東開也。

  四從其壇下。明四角畫作四金剛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安四執金剛乃至被雜色衣等者。其坦四角外。

  二從其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五從壇中下。明壇中畫作八葉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內心大蓮華乃至無礙及解脫者。壇中作八葉(云云)

  二從壇中下。明隨釋中。又四。初明正方四伴侶。二明四隅奉教者。三明中央法界色。四明深秘釋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經雲下。明中央法界色中。即是此□字等者。此字者大日如來不思議法界心智體唯一無二白凈菩提心。故云作純白色也。三悉地雲。從阿字出羅字。燒身悉成灰已。此灰中生羅字。其色純白(云云)秘密曼荼羅品之意也(云云)

  四從複次下。明深秘釋中。方壇即是等者。轉阿字為方壇。是即金剛座也(云云)為令此金剛座不動轉故安置四執金剛。故云方壇即是大因陀羅心王金剛乃至是故如來成道時不傾不陷也。其餘深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複次下。明安置寶瓶中。又四。一明四瓶表示。二明以此瓶水灌頂。三明一瓶通三種。四明首冠白繒等莊嚴。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四寶所成瓶乃至而以作加持者。複次四寶(云云)

  二從複次下。明隨釋中。即是毗盧遮那四德之寶者。今此四瓶是統大日如來萬德為四瓶。其義自可見故不記之(云云)

  二從故以下。明以瓶水灌頂中。灌頂蓮華中不思議法界心者。灌弟子蓮華藏世界海不可思議法界心地。速令出生大菩提牙。此牙從如來法王種生。故云得名法王之子也(云云)

  三從當知下。明一瓶通三種中。當知一種寶瓶等者。所謂如普賢瓶者。於此瓶住無戲論總持自在雜色衣攝在之。故云爾也。

  四從次當引至一處下。明首冠白繒等莊嚴中。引至一處者。師弟同至一處。其師為弟子令著衣寶冠等。以臂釧指環等種種莊嚴弟子身也。故云次當引至一處乃至如悉地供養中說也(云云)

  三從凡欲下。明六種供養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彼於灌頂時乃至燈明及閼伽者。凡欲灌頂時(云云)

  二從凡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明如法加持護身等。後明六種供養次第。

  初中。加持座物者。以不動真言加持草座等。置蓮華台上也。然後為弟子以□字觀五字嚴身觀等如法作凈護身。其儀先以不動除障。次以入佛等三種三昧耶。加持弟子身上中下分。次以金剛薩埵總加持一切支分。作結跏趺坐而令座。故云凡欲灌頂時用辨事真言乃至如法加持一如上法也。一猶具也專也(云云)

  二從阿闍下。明六種供養次第。自可見(云云)凡此供養物總有十三坐者。以如此種種供養物奉供十三坐也。十三坐自可見殊以丁寧心可供其弟子也。是則新成如來故。雲其弟子供物猶如供養本尊也。亦可於大曼荼羅中者。於大壇中安其位可供養弟子也。其四菩薩於第一院者。此四菩薩等。於大坦第一院。各於其方位置使者。如來下者指西門左右云爾也。

  四從又備下。明莊嚴幡蓋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上蔭幢幡蓋者。又備新凈(云云)

  二從又備下。明隨釋中。阿闍梨自執覆其上者。師執蓋覆弟子上。自余道具等以不動真言加持。又於箱中安置諸道具。故云阿闍梨乃至而以供養也。

  五從並奏下。明奏音樂中。又二。初明交牒。後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奉攝意音樂者。並奏攝意(云云)

  二從並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是三密相應義。二釋攝意義。

  初中。若獻塗香時者。所謂奉獻塗香時即有獻塗香之曲。乃至獻燈明時即有獻燈明之曲。乃至真言密印皆可相應也。故云獻塗香乃至無非密印也。

  二從言攝意下。明攝意義中。如世人等者。其意自可見(云云)

  六從經雲吉下。明唱吉慶贊中。又二。初明引牒。後明隨釋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此頌下。明隨釋中。又三種阿利沙。二明且用吉慶一種。三明誦偈時用白拂。

  初中。皆是阿梨沙伽陀者阿梨沙。此雲無等。雲無所動。是嘆佛功德也。故不思議疏雲。阿利沙者嘆佛功德也。無等無所動乃至三界無所依也(云云)伽陀者重頌之偈也(云云)

  二從次於下文下。明且用吉慶一種。其義文可見。

  三從說此下。明誦偈時用白拂。其義又可見(云云)

  七從阿闍梨復當下。明親對灌頂儀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是而供養乃至而自灌其頂者。阿闍梨復當頂禮。

  二從阿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明持瓶繞壇。二明灌頂加持初文。自可見。

  二從先用下。明灌頂加持中。又七。一明字觀。二明正灌頂。三明字觀。四明五字嚴身觀。五明字觀。六明三重現觀。七明深秘釋(云云)

  初明字。如例自可見。

  二從方用下。明正灌頂中。方用四瓶次第灌之者。始從普賢瓶終至除一切惡趣。一一次第各各三遍灌之。故云方用四瓶次第灌之也。

  三從灌已下。明字觀中。灌已觀此灰中者。如此各各灌已。先以字焚燒塵垢成灰。其灰中觀字也。故云灌已乃至其色純白也。

  四從從此下。明五字嚴身。自可見。

  五從次觀下。明字觀中。在其頂上者。於弟子頂上交際置字。其字轉成中胎藏身也。

  六從又從下。明三重現觀中。又從此字者指字也。所謂從此字生三重光。成弟子之三重曼荼羅。自可見。委如下品(云云)故云從此出生五字乃至都成曼荼羅身也。

  七從若更下。明深秘釋中。即是普門法界身者。依如此普門灌頂秘密加持故。行者速成就三重法界曼荼羅圓滿普門法界常住不壞法身。故云爾也。

  八從又阿下。明授道具中。又二。初總明加持金篦等作法。二明授道具所由。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復當供養彼乃至說如是加陀者。又阿闍梨先用(云云)

  後從又阿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明加持金錍。二明加持明鏡初文。自可見。

  二從後當下。明加持明鏡中。又三。初明授金錍。二明授明鏡。三明授輪及商佉。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佛子佛為汝乃至善用於金籌者。復當弟子等。

  二從復當下。明隨釋。其義可見。

  三從次下。明授明鏡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持真言行者乃至汝從佛心生者。次又現前等(云云)

  二從次又下。明隨釋。其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次持下。明授輪及商佉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次當授法輪乃至皆當護念汝者。次持法輪置彼二等者。

  二從次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二從所以下。明授道具所由中。又二。初明次第轉釋。二明從事相喻深旨。

  初中。能以凈眼現前者。以如來法界心字加持故不如實眼瞙悉凈除。故云爾也。既無知瞙凈除故。以如心之鏡自觀見如鏡心故覺自心如實之相圓滿大菩提。故云自觀心鏡即是成大菩提也。既成大菩提已轉法輪吹大法螺摧無量眾生三毒重障。驚無量有情生死長眠。約滅罪故與輪。約驚覺故授法螺。故云成大菩提已乃至是故吹大法螺也。

  二從凡秘下。明從事相喻深旨中。凡秘密宗中者。指真言宗也。皆說因緣事相者。如此等金錍明鏡等皆世間淺近因緣事相也。是即如情所謂情量分域也。若約今宗意者。離如是等因緣所生事相別無有第一實際。故云凡秘密宗乃至以喻深旨故作如此傳授也(云云)

  九從阿闍梨下。明旋繞曼荼羅中。又二。一明行道巡禮。二明略說三昧耶。

  初中。阿闍梨次當等者。阿闍梨如此灌頂並授道具已。次師弟共起旋繞大壇。師自執傘蓋覆其上。其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即當下。明略說三昧耶中。又三。初釋三昧耶。二明引瞿醯證三明引俗為例。

  初中。即當為說三昧耶偈者。指四重禁而雲三昧耶。經文顯然也下當釋之者。指第九卷三昧耶阿利沙偈也(云云)

  二從瞿下。明引瞿醯證中。然此經中者指瞿醯經也。余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如西下。明引俗為例中。又二。初舉所例王子灌頂。二明能例法王子灌頂初文。自可見。

  二從今此下。明能例法王子灌頂中。坐於妙法蓮華者。指自性清凈妙蓮不染之體也。八自在故云自在。十地等覺不能及故云神通。所謂秘密神通也。於盡空法界獨步無畏故云師子之座。以本性清凈等者。是即大定智悲和合故。此水具含容無量萬德。用灌其心也。所謂本性清凈者大定蓮華三昧也。智慧者大智即明朗月輪也。慈悲水者此大定大智和融而所起大悲利益也。故云以本性乃至而灌其心也。以法王遺訓者四重三昧耶也。若不如是對明等者。言舉世間王子灌頂法。與出世無上法王子灌頂對明。令知其優劣淺深廣狹也。所以然者。言所統境內者。彼限四州此統法界。言所領眷屬者。彼限凡人此盡賢聖。言壽限者。彼限果報一期此盡未來際。以如此義故云若不如是對明則不知正法尊重也(云云)

  十從吉慶下。明廣說阿利沙偈中。又分為三。一明別表說所。二明梵漢交舉。三明翻譯細釋初自可見。

  二明梵漢交舉。又如文可見。

  三從持吉祥下。明翻譯細譯中。自分為十一。初明嘆佛寶德。二明嘆法寶德。三明嘆僧寶德。四明生天德。五明嘆托胎德。六明嘆出胎德。七明嘆出家德。八明嘆成佛德。九明嘆降魔德。十明嘆轉法輪德。十一明結成句。是先所云吉慶一種是也。

  初中。又二。一舉漢語。二明釋其義初文。可見。

  後從右下。明釋其義中。右先明一切吉慶等者。言一切吉慶吉祥事世間現生皆悉依如來出世。故涅槃雲。一切世間好語皆從佛出(雲取意)余文可見(云云)

  二從及彼下。明嘆法寶德中。又二。初舉漢語。二明釋其義初文。自可見。

  二從右世下。明其義中。右世尊一切所說者。先舉能說之佛顯所說之法。所謂無動法也。故云右世尊乃故曰無動法也。此中三界者梵本雲三世者。言三世立故三界立。三世無故亦三界無也。故三界通三世。以是義故云此中三界乃至通過現來至及三有也。余文可見。

  三從正妙法下。明嘆僧寶德中。又二。初舉漢語。二明釋其義初文。自可見。

  二從右下。明釋其義中。此中相應梵雲欲吃多者。初句中相應也。所謂與佛所說正法相應和合故名為僧。應合如是之義亦契合冥符之義等者。謂一味和合義也。瑜伽是理慧相應義故與瑜伽別也。故云此中相應乃至與瑜伽稍別也。次句由多聞此法行與理契等者。聞正法而行故與實理契當。故云多聞慶。正譯可雲富聞。是即多與富其義同故。順舊譯雲多聞。故云次句由多聞乃至今順舊譯耳也。修羅即是諸天眾等者。言修羅此雲天。是上界天眾也。然阿修羅威德似天而果報別故。加阿之字雲阿修羅。是即非天也。然今頌中雲修羅。偈頌不可有六字故云修羅也。故云修羅即是乃至謂雲非天也。立世謂立世阿毗曇論也。又此應供梵名與阿羅訶不同者。此應供梵名諾吒屣(二合)膩也是也。是則諸天等為求福祐之應供也。非一切普供之應供。阿羅訶是一切悉皆應供故廣大也。仍異也(云云)余文可見(云云)

  四從如在下。明嘆生天德中。又二。初明舉漢語。二明釋其義初文。自可見。 

  二從右此下。明釋其義中。右此藏字梵音等者。指天宮藏時慶之藏也。此藏梵雲^8□唎婆。是與彼比吒伽俱舍等之梵語。其義別也。所謂是中心之藏者。指兜率陀天內院。複次中台藏之藏者。是即指拳菩薩位。所謂自證極滿未施化他妙用故。此菩薩名為拳菩薩。是即藏之義也。故經雲三業持常寂(云云)所言常寂者指自心八葉花藏。是即中台藏之藏也。住此自證花藏之中萬德圓滿。故云天宮藏時慶也。此與比吒伽俱舍等。其藏遙別也。故云其義各殊也(云云)如菩薩在天宮中等者。內證既圓滿從兜率天下時。於一切世間有諸吉祥事。如華嚴經說之。故云如菩薩在天宮中乃至如華嚴等經廣說也。又但他揭多以下。自可見(云云)

  五從如在迦下。明嘆托胎德中。又二。初舉漢語。二釋其義初文。自可見。

  二從梵本下。釋其義中。亦如華嚴入法界等者。入法界品五十二知識中第四十二名摩耶夫人。住大願智幻法門。於此中說微妙廣大甚深不可思議功德。故云爾也。余文可見(云云)

  六從如在下。明嘆出胎德中。又二。初舉漢語。後釋其義初文。可見(云云)

  二從梵雲下。明其義。文自可見(云云)

  七從如滅除下。明嘆出家德中。又二。初舉漢語。二釋其義初文。可見。

  二從此是下。釋其義。自可見。故別不釋耳。

  已上第八卷畢。

  妙印, 鈔卷第三十八

  妙印鈔卷第三十九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經第二疏第九)

  八從又如彼龍下。明嘆成道德中。又二。初舉漢語。二明作釋初文。自可見。

  二從此時下。明作釋中。此時菩薩已到苦行源底等者。菩薩行苦行超過於諸外道故。能伏外道入佛道。如大論第三十四雲。或有菩薩。於惡世邪見眾生中。為除眾生邪見故。自行勤苦甚難之行。如釋迦文佛。於漚樓頻螺樹林中。食一麻一米。諸外道言。我等先師雖修苦行。不能如是六年難苦(云云)以是義故云已到苦行源底知無義利也。思惟諸法本寂等者。實是住阿字本不生際。知見大菩提直路。依之無量無邊吉慶之事有世間。故云爾也。余文自可見(云云)

  九從猶如下。嘆降魔德中。又二。一明漢語。二明隨釋初自可見(云云)

  二從世尊下。明隨釋中。已得安坐佛覺沙羅樹王根本之下者。沙羅樹王根本者大悲為根句也。之下者菩提為因句也。以如來加持神力者方便為究竟句也余文自可見(云云)

  十從如善逝下。明嘆轉法輪德中。又二。初舉漢語。後明作釋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世尊下。明隨釋中。諸有所說皆為大事因緣故者。夫釋迦如來始從華嚴終至法華涅槃。諸有所說。為令開示悟入如來知見。故云爾也。余文自可見(云云)

  十一從如彼下。明結成句中。又二。初舉漢語。後明作釋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梵本雲下。明作釋中。又分為七。一明梵語殊異。二明結成佛寶偈。三明結成法寶偈。四明結成僧寶偈。五明結成本行中七偈。六明會無涅槃。七明總結。

  初中。梵本雲系多翻雲利益等者。言或雲利益或唯雲利或雲饒益。皆是雖似同事。各各其義少別也。故梵本辨其義。皆梵語殊也故云本名各異也。然翻譯人無辨其別。故云傳度者無以別之也。譬如等者。於漢語之初字舉其殊異。以令例知梵語之異。故云譬如初裁乃至亦有小殊也第二第三。自可見(云云)

  四從次二句下。明結成僧寶中。次二句者指福利所饒益稱讚諸聖眾二句也。即是修行所成果。故云明供養修行所成勝果也。

  五從次二句結成下。明結成本行中七偈中。次二句者指遍說具德尊牟尼釋師子二句也。是即總結成始從生天終至成道之七相。故云本行中七偈也。漢語各結二偈故並十四偈也。今言七偈者。梵語各存一偈故。從梵語云爾也。

  六從世尊下。明會無涅槃德中。又二。初明成道攝涅槃。二明順世俗略之。

  初中。世尊般涅槃時等者。覺道圓滿成正覺時。自然證不生不滅。是涅槃義也。故正覺外別不舉涅槃德也。仍雲世尊般涅槃乃至無二無別也。

  二從若就下。明順世俗略之中。若就世諦者。今此灌頂是吉慶吉祥義也。故以賀慶事尤為相應。然如來入涅槃之時。大眾哀嘆言寶山摧法海竭。三界無主眾生福盡等。大住哀傷。是即非吉慶事。故今且隱略不說之。故云若就世諦乃至是故晦而不言也。晦猶隱也。然此中結會等者。言稱讚三寶眾德及如來本行。是即大般涅槃不生不滅無去來今義也。故云然此中結會乃至即是大涅槃義也。

  七從此十一下。明總結中。此十一偈中者。三寶各有一偈。從生天至成道有七偈。終並結成一偈。故云十一偈也。具無量義等者。如是三寶並八相成道等眾德。大小乘諸經中廣分別說之。雖然恐繁略之。故云具無量乃至今略明訓詁而已也(云云)

  十一從金籌下。明釋金錍偈中。又三。初明梵漢交舉。二出漢語。三明作釋初二。自可見。

  三從西方下。明作釋中。又二。初舉世醫為喻。二明合譬初文。自可見。

  二從一切眾生下。明合譬中。又五。一明眾生有知見性。二明以不知故不明現。三明拙醫增損。四明巧醫除翳。五明性相常爾初二文。可見(云云)

  三從若令下。明拙醫增損中。非徒無效而已者。言諸外道二乘等雖治其瞙。動墮在斷常二見。還損佛知見性。故云若令拙醫乃至或傷損目瞳也(云云)

  四從如來下。明巧醫除翳中。如郢匠運斧儘力除垢者。如郢國壁塗與番匠相互得其妙。削鼻端泥土之時。巧削巧承故不損其鼻。今如來善巧方便亦如此。通塞不失節。盈縮不失度。毫末無有誤。故云如來方便具足乃至不成無礙知見也。

  五從又此下。明性相常爾。其義又可見(云云)

  十二從明鏡下。明釋明鏡偈中。又三。初明梵漢交舉。二舉漢語二偈。三明作釋初二。自可見。

  三從梵本下。明作釋中。五。一明諸法無形而現相。二明四性叵得觀。三明如實知自心。四明得除蓋障三昧。五明生在佛家。

  初中。梵本初句但云形像者。指諸法無形像之形像也。然與無相法文勢相連者。雲從緣生諸法即無形像故。是即有形即無形也。故云有形無形文勢相連事也。故云但云形像乃至意明法無形像也。余文可見明鏡事如住心品鏡喻中記。

  二從當知下。明四性叵得觀。自可見。

  三從當知下。明如實知自心。又自可見(云云)

  四從若下。明得除蓋障三昧。是又可見。

  五從以能下。明生在佛家。自可見。

  十三從法輪下。明釋法輪法螺偈中。又三。初明梵漢交舉。二明出漢語三偈。三明作釋。

  初二。自可見。

  三從即下。明作釋中。又二。初明釋輪義。二明釋法螺義。

  初中。即解秘藏中轉法輪義者。以如實知自心之大輪。轉三種世間之大道。不知妄想速疾摧滅。三平等地頓極頓滿。此名為秘密藏中轉法輪義也。

  二從轉此法輪下。明釋法螺義中。又五。一明法輪兼法螺義。二明不生異慧疑慮。三明願報法恩佛恩。四明行者心王成佛時眷屬翼從。五明如來心王眷屬倍增。

  初中。轉此法輪時者。轉法輪音聲遍法界。名為吹大法螺故。輪與法螺相連而說也。即有一聲義者。如來以普遍一音為一切眾生說法時。眾生隨機根緣得解。故云即有一聲義也。

  二從異慧下。明不生異慧疑慮中。所言異慧者。非如實慧故云異慧也。無疑心者。於真言上乘大菩提心。不生一念疑慮心故云疑悔永盡也。疑悔永盡住如實大智心。還令開示一切眾生無上大菩提道法。故云異慧是分別乃至無上真言行道法也。

  三從汝若下。明願報法恩佛恩中。汝若能發如是願等者。言依如來所說正法。開發無上大知已故。自今以後。於十方三世。為報正法大恩如來大恩。為如來使者行如來事而發願。故一切聖者皆加持護念此行者。故云汝若能發如是願乃至皆護念汝也。

  四從複次下。明行者心王成佛時眷屬翼從中。複次汝之心王等者。言行者疑悔永盡故安住如實大菩提心時。於法明道中成正覺。此時心數眷屬自然同入金剛界法明道中成正覺。而周旋翼輔心王。共護持之。故云汝之心王乃至共護持之也。

  五從何況下。明如來心王眷屬倍增。自可見(云云)

  十四從三昧耶下。明釋三昧耶偈中。自分為三。一明梵漢交舉。二明出漢語偈。三明作釋初自可見(云云)

  二從佛子下。明出漢語偈。又可見。

  三從前雲下。明作釋中。又三。一明不可犯四重。二明釋四重戒。三明釋教誡語。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佛子汝從今不惜身命故者。前雲耳語言等(云云)

  二從前雲下。明隨釋中。又初舉小為例。二舉譬合法。

  初中。前雲耳語言告一偈者等者。疏第八雲。耳語告彼三昧戒。勿令諸餘未入壇者聞聲。此一偈當於轉字輪曼荼羅行品中說之(云云)彼品偈雲。耳語而告彼。無上正等戒次當為彼結。正等三昧印。同疏雲。時師欲令弟子結護故。自耳語教之。所謂令住菩提之心別有說處也(更問)彼別有說所者。指當所四波羅夷說偈云爾也。又禪要說真無漏戒。以四個陀羅尼名諸佛內證真實戒。然彼四個陀羅尼與今四重。梵名異義同。然者所言耳語言等者。當所四重禁是也。故云前雲耳語言告一偈者也。猶如僧祇家授六念者。六念有二種。所謂化教六念制教六念也。今指制教六念也。具受人所念也。化教六念如大論等所說(云云)薩婆多授五時法者。受戒時分有五時。如此六念五時法者。唯有具戒者所存知也。非未受戒者之所知。存知此六念五時者當知此具受之人也。不存知之人者當知未具受者也。故云猶如僧祇家乃至驗知曾受具戒以不也。今此四戒等者。今四重禁也。如受具戒等者。如彼小乘受具戒已必略示其戒相。今此宗亦復如是。授三昧耶無作真無漏戒已。略示其戒相。所謂四波羅夷也故云今此四戒乃至秘藏中四波羅夷也。

  二從如人下。舉譬合法中。如人為他斷命等者。譬意自可見。今此四戒等者。是即秘藏中四重禁也。今此宗以此四重為命根。若此四重違犯者正法命根悉斷絕故。此人名為斷頭。如死屍雖暫時存。不久敗壞。何以故三世十方一切諸佛種種說教一大事因緣。今攝在此四重禁中故。若違犯者永斷佛種。不入佛子之眾。猶如聲聞戒違犯四重者永不入聲聞眾。故云今此四戒是真言乘命根乃至不久敗壞也。

  二從第一下。明釋四重戒中。自為四。一明釋不舍正法戒。二明釋不舍離菩提心戒。三明釋不慳吝法戒。四明釋不利眾生戒。

  初中。又三。一明一切正教攝持。二明舍義不成。三明普門利益眾生。

  初中。一切如來正教等者。三世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所說小乘大乘權乘實乘乃至八萬四千法門等。皆悉信樂受持。不可生棄捨之心。故云為一切如來正教乃至勿生棄捨之心也。

  二從如聲聞下。明舍義不成中。如聲聞乘等者。聲聞乘中心生口言即成舍戒故無犯戒之罪。今此真言上乘一得永不失真正無漏戒故。更無舍義故。若吐氣發言之間誤違犯者則成重罪。故云知聲聞乘中乃至則成重罪也。

  三從亦此下。明普門利益眾生中。亦此一切法門等者。言大日如來以大悲方便故。於無數大劫中。為欲普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故而演說之。若舍一法者得失諸佛大悲方便之大罪。如百字輪不可棄一字。若棄一字者得失如來百光遍照一德之大罪。如聲聞者二百五十律儀戒。隨舍一戒者失律儀。何況於真言上乘平等法界真無漏戒哉。故云亦此一切法門乃至何況摩訶衍耶也。

  二從第二下。明不舍離菩提心戒中。又分為四。一明萬行中為幢旗。二明小人拙念。三明凡夫愚念。四明菩提心不退義。

  初中。此菩提心於菩薩萬行等者。此事住心品中委悉記之。即是三軍敗續者。大將喪大幢旗故。前陣中陣後陣皆失節度。馳散東西。敗失弓箭能續無處。即墮他勝處。成斷頭死屍。今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大菩提心如大將幢旗。萬善萬行如所從群兵。大菩提心幢旗若壞失。萬善萬行皆悉散失。為無明煩惱之怨敵所勝。斷法身常住惠命。故云此菩提心於萬行乃至故犯波羅夷也。

  二從有人下。明小人拙念。自可見。

  三從或雲下。明凡夫愚念。此亦可見(云云)

  四從又此下。明菩提心不退義中。又此菩提心者。今此如實大菩提心畢竟無有可退義。故名為金剛菩提心。譬如金剛一入土中。漸漸下入。終至金剛輪際而止息。此菩提心亦如此。一入字本不生土中。漸漸進入。終至第十一地金剛輪際而止息。於其中間無有退止之處。故云又此菩提心畢竟無有可退義也。故不同聲聞等者。退聲聞心放舍諸律儀乃至三歸等。雖為自衣外道。佛大慈大悲之餘又聽許出家。所謂如七度還俗七度出家之類是也。故云故不同聲聞法中乃至佛亦慈愍聽許也。

  三從第三下。明不慳吝法戒中。又分為三。一明不觀前機故犯重。二明顯密正教隨應與授。三明非機授深秘故犯重。

  初中。然於正法慳吝等者。言不觀前機惠施不擇其器非器。適機根純熟雖堪應受法。猶惜其正法不肯授與。犯重禁也。何以故大小權實正法。如來普為一切眾生說之。譬如父母遺財不限於一子。然一子若押取得不孝之重罪。今亦如是。一切正法是如來大慈父之遺財也。然隨其機根不肯授與。獨為己有。是即秘藏中盜三寶物之人也。故結重罪。故云所以然者因如來出世乃至同於盜三寶物也。

  二從略說下。明顯密正教隨應與授中。略說法有四種者。一切顯教皆攝三乘。並真言密教故云有四種也。如此等顯密正法。設雖無吝惜之心。違機不可說之。能鑒大小權實之機根。然後可授與也。故云略說法有四種乃至量其根器而後與之。

  三從若輒下。明非機授深秘犯重中。若輒爾說諸深秘之事等者。雖不可惜正法。不量機之淺深利鈍。於淺近之機授深秘之事。還生疑謗感匱法業墮惡道。故於不利眾生行戒犯波羅夷罪。故云若輒爾乃至結犯下品說之也(云云)

  四從第四下。明不利眾生行戒中。又分為三。一明四攝相違義。二明於一人作非一切皆犯。三明依妄作故未損善緣。

  初中。此是四攝相違法者。諸菩薩大慈大悲萬行萬善雖無量無邊。不出四攝利他之方便。所謂哀愍一切眾生猶如己身。以是義故釣以內外之布施。索以微妙之愛語。鎖以難得之利行。喜以隨意之同事。如此四攝方便十方三世菩薩摩訶薩同一本誓。故相違此四攝方便作不利眾生行是即犯重禁。永不得菩薩摩訶薩名。故云此是四種相違法也。

  四攝是菩薩具戒中四依者。十方三世一切菩薩。依止此四攝利他之法。行菩薩道也。判四依位。大小乘名別也。如大論等說(云云)今宗唯以此四攝為四依也。初受戒時等者。欲授戒者先應問此遮難雲汝從今以後不可依行四攝相違之行。若能依行者不可授戒。何以故。夫菩薩發無上菩提心。專為化一切眾生令入三乘道。然相違彼大悲本誓。起眾生障道因緣。作不利眾生之行者。非菩薩摩訶薩之眾。猶如聲聞違犯四重。永非聲聞之眾。故云初受戒時先當開示此遮難乃至起眾生障道因緣也。

  二從一切下。明於一人作非一切皆犯中。一切眾生亦同字輪之體者。夫十界互具不相離。譬如百字輪不闕一字。以是義故於一眾生作不饒益行時。於一一眾生皆悉作不饒益行。而成重禁違犯。故云一切眾生亦同字輪之體乃至皆犯波羅夷罪也。余文可見(云云)

  三從但隨下。明依妄作故未損善緣中。但隨煩惱之心等者。以邪見放逸之心。放舍一切造淫盜殺妄等故。損失三乘善緣。得自損損他之罪。故犯重禁。若雖不舍利眾生之行。但被引煩惱之心。造淫盜殺妄等。未損三乘之善緣故。便犯輕戒不犯重禁也。故云但隨煩惱之心乃至而未損彼三乘善緣也。余文自可見(云云)

  問曰。真言家之具戒者何等戒耶答曰。四重禁是也。

  問曰。以何得知是真言傢具受。如何答今卷釋四重禁已。釋阿闍梨教誡之語云。汝今以受具戒竟。當至誠於彼諸尊作禮而退。自今以後凡有所作。當具依真言法教如說行之。同彼新受戒者。一切事業先當問師。勿得率心專擅令生惡邪疑悔也。既釋四禁已。結成句雲。汝今以受具戒竟(云云)明知是真言傢具戒也。是即此四重禁略攝一切諸戒也。加之雲同彼新受戒者。今受持此四重者。例同彼聲聞乘新受戒者。故云四重禁是無諍此宗具受戒也。

  問曰。今宗三昧耶戒者。指此四重禁而名三昧耶戒耶答爾也。

  問曰以何得知此戒名三昧耶。云何答曰。今經欲說此戒而表說雲。次當於弟子。而起悲念心。行者應入中。示三昧耶偈(云云)又說四重已。教誡雲。佛說三昧耶。梵本雲翳帝(此也)三昧耶系(戒也)三勃台(佛也)啰契也(二合)哆(說也)譯雲佛說此三昧耶戒(云云)治定經雲佛說三昧耶(云云)又同疏雲。梵雲蘇沒羅多。翻為善住戒者。以其善住三昧耶故。亦名善住戒者。即是異門說佛子之名(云云)明知此四重禁名三昧耶戒。無疑者哉。

  問曰。若然者前所說耳語偈者。可雲此四重禁耶答爾也。

  問曰。若然者以何得知此四重名為耳語戒。云何。答。今疏文釋三昧耶偈雲。前雲耳語言告一偈者。猶如僧祇家授六念。薩婆多授五時法。以此驗知曾受具戒以不。今此四戒如受具戒竟已。略示戒相當知即是秘密藏中四波羅夷也(云云)

  問疏第八雲。耳語告彼三昧耶戒等者。於此耳語一偈。不可令聞未入壇者(云云)然者何故今文有三偈半耶。云何答。第八卷唯指四重戒相許。故云一偈。今文存表並教誡之語。故有三偈半也。

  問。疏十三別有說處者。指何等文耶答。指此三昧耶戒說偈文也。

  問。阿闍梨說持明藏中二部戒本(云云)然者指何等文耶答。二部者兩部戒本也。所謂一菩提心三昧耶戒儀。是金剛界戒本也。二禪要。胎藏界戒本也(云云)或雲。今此持明禁戒真言有梵語漢語。故云二部(云云)此中第二義不可然。不□文也(云云)

  問曰。若然何故禪要雲。今者且依金剛頂經。設一方便作斯修行。乃至成佛。若聞此說。當自凈意寂然安住(云云)以此文思彼。禪要戒相依金剛頂經可說之。如何答。禪要中。依胎藏作十一門。說受大菩薩戒畢。然後三藏又依金剛頂。說諸佛內證無漏清凈法戒。故云今者且依金剛頂經等也。指四攝十重而雲且依金剛頂經也。

  問。禪要無漏真法戒與今四重為同為異。如何答同也(云云)

  問。何故爾耶答。禪要四個陀羅尼名為無漏真法戒。彼四個陀羅尼與此四重。其義同一也。故知彼此同一也(云云)

  問曰若然者何故如此得心耶答曰。禪要說第一陀羅尼功能雲。此陀羅尼令誦三遍。即令開戒及余秘法。亦能具足一切菩薩清凈律儀諸大功德。不可具說(云云)此中即令開戒及余秘法者。指真言正法也。亦能具足一切菩薩清凈律儀諸大功德者。指顯教正法也。今釋第一戒雲。不應舍正法者。為一切如來正教皆當攝受修行受持讀誦。如大海吞納百川無厭足心。若於諸乘了不了義。隨一切法門勿生棄捨之心(云云)故知彼此同一也(云云)禪要說第二陀羅尼功能已雲。此陀羅尼復誦三遍。即發菩提心。乃至成佛堅固不退(云云)今與第二不舍離菩提心。全體同一也(云云)禪要說第二陀羅尼功能雲。即得一切甚深戒藏。及具一切種智。速證無上菩提。一切諸佛同聲共說(云云)今釋第三不慳吝法戒雲。略說法有四種。謂三乘及秘密乘。雖不應吝惜。然應審觀眾生量其根器而後與之(云云)彼雲一切諸佛同聲共說。此雲略說法有四種(云云)地論雲。說者授與義。說與眾生故(云云)故知授與是不慳吝義也然第三陀羅尼與第三戒同一也(云云)又禪要說第四陀羅尼功能雲。即證一切灌頂曼荼羅位。於諸秘密聽無障礙。既入菩薩灌頂之位。堪受禪門(云云)今釋第四戒雲。此是四攝相違法。四攝是菩薩具戒中四依(云云)彼文雲既入菩薩灌頂之位。是即住四攝之行名為菩薩。明知彼此同一也。四個陀羅尼與四重。其義相同如此。然者禪要且依金剛頂經。以此四個陀羅尼。為四重耳語告言。今經疏以四重禁為耳語告言也。故禪要說四攝十重已。欲說四個陀羅尼。即說雲前雖受菩薩凈戒。今須重受諸佛內證無漏清凈法戒。是名真言法戒也。此秘密不令輒聞(云云)此中菩薩凈戒者。指三聚凈戒四攝十重等也。此外今四個陀羅尼名為真言法戒故。雲此秘密不令輒聞也。是即與疏第八勿令諸餘未入壇者聞聲之文。其意同故知四重與四個陀羅尼。其義全一也(云云)但耳語一偈未詳(更問)

  三從次下是阿下。明釋教誡語中。又六。一明同說三昧耶。二明釋善住戒者。三明護戒如命。四明至誠作禮。五明事業皆問師。六明有二部戒本。

  初中。梵本兼有此字者。梵語中有翳希字。翻雲此。故云梵本兼有此字也。言十方三世佛共說等者。非但大日如來獨說而已。十方三世諸佛同說此三昧耶戒。故云十方三世佛共說乃至現為證驗也。

  二從梵雲下。明釋善住戒者中。即是異門說等者善住戒故得佛子之名。故云爾也(云云)

  三從如護下。明護戒如命中。又二。初明別牒。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雲。如護自身命護戒亦如是者。如護汝父母等。

  二從如護下。明隨釋。其義自可見(云云)

  四從汝今下。明至誠作禮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應至誠恭敬稽首聖尊足者。汝今以受具戒等(云云)

  二從汝今下。明隨釋中。汝今以受具等者。言以受具戒故歡喜悅樂。以至誠殷重之心頂禮諸尊。故云爾也。

  五從自今下。明事業皆問師中。又二。初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雲。所作隨教行勿生疑慮心者。自今以後凡有所作(云云)

  二從自今下。明隨釋中。同彼新受戒者等者。今受此具戒者行住坐卧行儀法則。一一次第諮詢其師。受彼教命如法如說可行之。例如聲聞乘中新受戒者不離其師邊。一切作業隨師教命。故云自今以後乃至令生惡邪疑悔也。

  六從複次下。明有二部戒本中。二部戒本者。如次上記之。一一皆是真言等者。如禪要四個陀羅尼。今四重禁阿利沙者。皆是真言也。故先以梵語加持之。次以字門可廣釋也。故云複次阿闍梨說持明藏中乃至而廣釋之也(云云)

  第三從爾時下。明具戒無作功德中。又二。初明總牒。二明隨釋。初總牒。自可見(云云)

  二從是因下。明隨釋中。自八。一明結前生後。二明引小為例。三明舉密合例。四明簡小戒至歸。五明佛戒本末等。六明無作律儀初後同一。七明瞿醯說十戒。八明灌頂以後作法。初結前生後句。自可見(云云)

  二從如下。明引小為例中。若受具足戒竟者。言受戒竟時。淫盜等一一學處。各於三千大千世界一一眾生境界。皆悉得不淫不盜不殺不妄等無作功德。乃至於一切土地草木等。橫限三千界。豎限金剛輪際。於一一微塵剎等。亦得不壞生堀地之無作功德。故云若受具足戒竟乃至各生無作功德也。余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今下。舉密合例中。非獨以一期等者。今此真言具戒無作功德。豎盡三世橫窮十方。無所不至。非如彼拙限一期愚境三千。故云今此秘密藏中也(云云)

  四從又聲下。明小戒至歸。自可見(云云)

  五從今此下。明佛戒本末等中。今此菩薩律儀等者。今此真言門無作律儀。從字本不生大智海出。終趣自性清凈一切智海。出入唯一道一味更無二法。故云今此菩薩律儀乃至皆金剛也(云云)

  六從又如下。明無作律儀初後同中。又二。初引小為所例。後舉密為能例初文。自可見(云云)

  後從今下舉密為能例中。又分為十一。初明總初後功德與佛等。二明位位功德與如來位位等。三明舉經文結釋。四明唯佛與佛所知。五明譬喻。六明佛子義。七明勸眾生當供養此人。八明入世諦曼荼羅功德。九明入秘密曼荼羅功德。十明上首恭敬供養。十一明應恭敬供養。

  初中。雖復最初發等者。初發心受戒無作功德。乃至第十地無作功德。一一皆普窮盡空法界。發起無作功德。與如來同一也。故云今此菩薩律儀乃至更無增減之異也(云云)

  二從複次下。明位位功德與如來位位功德等中。複次初發心時等者。今行者初發心無作功德。與如來初發心之時功德等。初地所發無作功德。又與如來初地所證之時功德等。乃至第十地所發無作功德。又與如來所證第十地之時功德等。如此位位念念與如來功德等。轉深轉廣不可思議不可說。故云複次初發心時乃至故名為秘密藏中無作功德也。

  三從是以下。舉經文明結釋。自可見。

  四從此福下。明唯佛與佛所知中。今但示其入處等者。此人福德多少非十地等覺之所知。何況其餘耶。故云此福非一切眾生乃至乃能知之也。今但示其入處者。今此行者受諸佛具足三昧耶戒故。詫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受大日如來種姓法身故。圓滿無盡法界萬德。欲宣說此意。故云以此法門當如是知也(云云)

  五從譬如下。明譬喻。其意可見。如住心品記(云云)

  六從當知下。明佛子義中。從佛口生者顯蓮華功德。佛心之子者顯金剛部功德。其所在方者。舉所居方顯能居身。是即佛部義也。以成就如此之三部妙德故名為有佛。故應施作佛事也(云云)

  七從猶如下。明勸眾生供養此人中。佛說隨舍利弗之所遊行等者。言盡三界結備六通三明。與佛等同坐解脫之床故。供養恭敬此人。與供養恭敬如來無有別。是則小乘一途之謂也。故云猶如聲聞經中乃至出生無盡福惠故也。而今此善男子等者。指受俱戒之人。彼人福德又與如來等無差別故。令一切眾生得大福德。故以大慈大悲之心勸囑一切眾生。令供養此人觀見此人也。故云而今此善男子乃至即當觀彼也。

  八從初入下。明入世諦曼荼羅福等中。初入世諦曼荼羅者。初入擇地造壇曼荼羅時功德。與如來初入世諦曼荼羅時之功德。正等無異。故云爾也。

  九從初入下。明入秘密萬荼福等中。初入瑜伽等者。如秘密曼荼羅品等所說。即是初法明道位也。此人功德亦與如來初入初法明道位時之功德。正等無異。乃至一一地位功德亦如此。故云初入瑜伽深秘密乃至皆悉與如來等等也(云云)

  十從是中下。明上首諸尊恭敬供養意中。是中亦有差別者。地前地上極果一一次位不同故。亦無差別者。初中後心次位雖不同。自性清凈普賢大菩提心正等無異故。以見如是金剛界故名為金剛手者。指五智圓滿智體雲金剛。此五智心王心數無量無邊。而不亂次位階級不壞界畔淺深。故云界。如此心自覺五智微細智時。手持五股金剛而為其表示。故云金剛手也。是即亦有差別門之意也。以見如是法界故名為普賢等者。指一切眾生如如法界自性清凈心體雲如是法界。住如此之六大法界色心究竟普賢大菩提心故云普賢。是即亦無差別門之竟也。故云是中亦有差別亦無差別乃至故名為普賢也。

  十一從故此下。明應恭敬供養中。故此上首聖尊等者。指普賢金剛手等上首諸尊。如此等上首仁者。以見如上之有差無差義故。異口同音誓說雲自今以後當恭敬供養此人。何以故。同見佛世尊故。是即微塵許非矯飾之辭。見真實義利同共必定師子吼也。故云故此上首聖尊乃至同見佛世尊故也。譬意自可見(云云)

  七從瞿醯下。明引瞿醯說十戒中。又三。初總明加持教誡等次第。二明都說三昧耶戒。三明說十種方便戒。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次為下。明都說三昧耶戒中。次者。如此以般若經之意教化開導已。次說三昧耶戒。故云次也。為都者。總為諸應度弟子說四重三昧耶戒等也。故云次為教都說三昧耶戒也三從汝等下。明十種方便戒中。是即今經說四重不說十種方便戒故。引瞿醯明其戒相也。所謂一於三寶境界致恭敬。二於大乘經怛生惠解。三於受三昧耶人生愛樂。四於尊者恆起恭敬。五不應嫌恨諸尊信學外書。六來求者隨力施與。七於諸眾生恆起慈悲。八精勤功德常習大乘。九於真言勿得懈廢。十向未受三昧耶者不可說秘密。已上瞿醯說之。十一明結中。余如供養法初品中廣明者指行學品第一也。

  八從如是下。明灌頂以後作法中。又分為五。一明示本尊印言及解說。三明作最後護摩三施四方食。四明後供養作。五明諸供物配分。

  初中。如是教授已者。如上教誡教授已。投花時所得本尊密印真言及其尊所屬部類眷屬印言等一一示之。故云各各示彼本尊乃至所屬之部也。並為解說本曼荼羅者。指普門曼荼也(云云)複次或隨三部尊有當部本曼荼羅。故云爾也。

  二從然後下。明最後護摩中。作最後護摩者。灌頂作法已作護摩法也。故云最後護摩也。

  三從護摩竟下。明施四方食中。護摩竟更如法護身等者。護摩事已。阿闍梨起座採集供物余殘。出檀外。施與十方鬼神等。如上說之。

  四從施下。明後供養作法。自可見(云云)

  五從諸供下。明諸供物配分中。又三。一明配分飲食。二明配分財物。三明誡弟子受用少分。

  初中。諸供養食等者。師口雲。分為三。以一分施與諸貧人。以一分施與近鄰人。以一分施與山野海河魚鳥等。雖為少分阿闍梨弟子及其所屬部類眷屬等不可令受用之也。不應與狗鳥等者。大慈悲之心雖不可除狗鳥等。忽食啖散墮在不凈等中可有世人之疑謗故。雖似背平等大悲。且制止之也(云云)

  二從所有下。明配分寶財中。分為三分。一分阿闍梨隨意受用。以一分奉獻三寶。以一分施與七眾。但阿闍梨臨時。能鑒義利有無。可分施與也(云云)

  三從其下。明我弟子不可受用少分中。其弟子乃至少分等者。雖微少物更不可受用。何以故。夫一切眾生從無始已來久處生死依慳貪放逸之業。然今適舍內外珍財。摧破無始生死之慳貪之業已。是即諸佛三昧耶也。若受用之者還犯三昧耶。故云其弟子乃至少分不得用之若用犯三昧耶也。如彼廣說也者。指瞿醯經也。

  妙印鈔卷第三十九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正月六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四十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經第二疏第九)

  大文第二從爾時毗盧下。明所要真言支分中。又分為二。初明諸真言能生處。二明所生真言。

  初中。又分為三。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普觀大眾加持。三明住諸真言能生處。

  初中。又二。初明總牒。二明隨釋初總牒。自可見(云云)

  二從以下。明隨釋中。明曼荼羅法事時者。是即法事夜決定應用所要真言。故先別說之。非如普通真言品所說真言等用略有意也。

  二從將顯下。明普觀大眾中。如生身佛等者。法華經雲。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等無量一切眾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放無量光。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亦復如是。出廣長舌放無量光(云云)又如阿彌陀經等所說。故云如生身佛乃至或示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也。此中汝經書中等者。指外道經書也。此事如第一抄取意記之。今者世尊等者。如彼法華經者。為苻屬平等大會法華經。現廣長舌相。今大日如來將說如來平等語故明此語輪相也。此相字梵本正雲曼荼羅等者。指語輪相之相字也。言相者是身蜜義也。是即前已所開示圖繪曼荼羅是也。此身密處必有語輪。身口具足故。意密又自然也。如此三密平等滿一切眾生希願。猶如如意寶珠無定相。而隨前人之意雨種種珍寶。故云此相字梵本正雲曼荼羅乃至以無量門殖眾德本無窮也。

  三從時住下。明說諸真言能生處中。又分為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住不可害行三世無比力真言句者(云云)

  二從時下。明隨釋中。時住不可害行者。指阿字本不生之體云爾也。即是於一切事業中等者。於盡空法界。作三密平等事業時。以此真言無比滿足不思議力故。四魔三障不能留難破壞。故云即是於一切事業乃至故名三世無比力真言句也。一切真言以此本初不生句為能生處。故云此即總說乃至所出生稱機之用也。

  二從爾時下。明所生真言中。又分為六。一明說大力大護明妃。二明說三三昧耶明。三明說金剛鎧明。四明說如來眼明。五明說六種供明。六明說闍梨莊嚴明。

  初中。又四。一明大眾樂說。二明如來將說。三明六種震動。四明大眾領解。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是言已乃至善逝今正是時(云云)

  二從爾時下。明隨釋中。爾時一切大眾自知心器純凈者。既蒙灌頂教授不可思議加持力故。一切集會心器純凈尤堪應受大法。故云爾時一切大眾乃至各共同聲請佛言也。余文可見(云云)

  二從爾時下。明如來將說中。又二。一明所住三昧二昧從定起說大護明妃。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爾時毗盧遮那乃至高峰觀三昧(云云)

  二從爾時世尊既下。明隨釋中。言出者梵本乃至凡有所為不可沮壞等者。其義如余所釋。自可見故不加別釋也(云云)

  二從從此三昧起下。明從定起說大護明妃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時佛從定起乃至阿缽羅底訶帝莎訶(云云)

  二從從此三昧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入住出法界。二明如來作念。三明阿闍梨口傳。四釋字義句義。

  初中。入住出時皆是不思議法界等者。今此如來所入三昧。入住出時。皆是字本不生際。故云不可思議法界也。所言法界者。指一切眾生自性清凈。是即經所云發遍一切如來法界是也。此不思議法界三昧。入住出時平等無有動止相礙。故云從此三昧起者入住出時乃至有退失間隙時也。

  二從爾時世尊作如是下。明如來作念中。爾時世尊作如是念等者。如來從初發意以來。以勇健大菩提心。必定師子吼護持自性清凈之正法。授與一切眾生。於難思之事無有退轉。遍一切如來法界者。指一切眾生自性清凈法界也。哀愍無餘等者。為開示此清凈法界之體故所發無緣大悲也。余文可見(云云)

  三從阿闍梨言明下。明阿闍梨口傳中。明是大惠光明者。指如實大智惠光明也。妃者梵雲啰逝即是王字者。梵音即王也。然今字加三昧點轉聲雲逝。是即王具女義。所謂妃也。故以義譯為妃也。故云明是大惠光明義乃至義說為妃也。此三昧是一切佛子之母者。此大惠明王之妃。一念凈菩提心之母也。此母養育此菩提心令不為眾緣之傷壞。是即此大力大護明妃大恩德也。故云明是大惠光明義乃至說母恩最深難可報德也(云云)

  四從初句下。明字義句義中。又六。一明歸命句。二明除一切障怖。三明嘆無量法門四明入一字門。五明真言體字。六明次第轉釋初自可見(云云)

  二從次句能除下。明除一切障怖中。能除一切諸障等者。指四魔三障之障怖也。是如來必定師子吼大力大護之德也(云云)

  三從又次句下。明嘆無量法門。自可見(云云)

  四從次雲薩下。明入一字門中。欲令同入一字門故者。一切諸佛種種無量功德且為令一切眾生至阿字本不生際故云爾也。

  五從次有下。明體字中。又三。初約佛部明義。二約金剛部明義。三約蓮華部明義。

  初中。次有兩字正是真言之體者。今此真言以此兩字為體。亦為種子。所謂字因業不可得義。一切因業不可得故入本不生際。是即大菩提心也。上加空點。是還證此理智義也。是證此字大空。是即般若佛母能含養彼字大菩提心之種子作覆護。是即明妃含養之義也。故云次有含欠兩字乃至即是大護義也(云云)

  二從複次下。明約金剛部明義。其文又可見(云云)

  二從又訶下。明約蓮華部明義。其文可見。今此真言中闕此欠字等者。言此大力大護明妃真言闕欠字。雖然以下文有之故作此釋也。下文者指第七卷也(云云)

  六從次句下。明次第轉釋中。又為六。一明釋第五句。二明釋第六句。三明釋第七句。四明釋第八句。五明釋第九句。六明釋第十句已上諸句次第相釋顯明清凈法幢高峰觀三昧義也諸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經雲下。明六種震動中。又二。初舉引牒。二舉隨釋初文。自可見。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又三。初釋震動所由。二約淺略明義。三約深秘明義。其文自可見(云云)

  四從爾時下。明大眾得益領解中。又二。初明得益。二明領解。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一切菩薩得未曾乃至而說偈言(云云)

  二從爾時下。明隨釋中。謂佛說此明時等者。言如來於大眾會說此明妃時。大眾各於佛前亦皆說。然此如來身遍滿十方法界故。此一一大眾之身亦遍滿法界。一一大眾各亦於十方遍滿如來前。同一音聲俱時讚歎領解。一法界心王心數普門法界曼荼羅聖眾遍滿同說。如此一一十方他方法界心王心數普門法界聖眾遍滿同說。準例可知。如此自法界他法界十方三世盡虛空遍法界海普門。與普門法界曼荼羅諸佛。共同說護持。故云爾時一切乃至證成大護之威力也。

  二從領解偈中下。明領解說偈中。猶如金剛城重固高不可升者。是即大智堅固之體。所謂高峰觀三昧明義也。又環以湯池深不可越者。是即大悲方便之體。所謂般若佛母明妃義也。守護身心者。今以此大護大力明妃印言加持故。守護自性清凈色心。而安住本不生際故。一切為障者皆悉退散故云爾也。三種重障者。法障業障煩惱障也(云云)

  二從經雲下。明說三種三昧耶中。又分為四。一明說入佛三昧耶。二明說法界生。三明說金剛薩埵。四明結釋三種三昧耶。

  初中。又二。初明釋所住三昧。二明釋真言義。

  初中。又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自可見。

  二從梵音下。明隨釋中。又三。初明法界加持義。二明入法界胎藏三昧。三明從定起說三昧耶持明。

  初中。梵音毗富羅等者。釋廣大義也。如是諸法自體名為毗富羅法界者。指自性清凈法界也。諸佛實相等者。諸佛六大真言六大眾生六大。皆遍法界無所不至。故云諸佛實相乃至皆是毗富羅法界也。以此更相加持等者。諸佛六大法界如眾生六大法界。眾生六大法界如真言六大法界。彼此相入攝持互融無礙。故云以此更相加持故名為法界加持也。諸佛國王者五智也。明妃者五大也。如此五智五大王妃和合生大菩提心種子。此大菩提心種子。為大悲明妃胎藏所含持無有傷壞。故云諸佛國王乃至故名法界加持也。

  二從世尊下。明入法界胎藏三昧中。觀此一一種子者。上毗富羅法界所含大菩提心種子也。此種子皆是蓮華台上萬德故。與大悲曼荼羅平等無有異。故云即時入於遍法界胎藏三昧乃至亦與大悲曼荼羅等無有異也。而諸眾生未能自證知等者。如此法界平等種子。眾生自雖具足未自證知。譬如萬物種子籠庫藏未顯出。故云名在聖胎俱舍。若自如實知名為出胎。是即如來解脫也。故云而諸眾生未能自證乃至即是如來解脫也。

  三從世尊下。明從定起說三昧耶持明中。又分為四。初明結前生後。二明釋三昧耶四義。三明諸佛不違三昧耶。四明持明義。

  初中。世尊如是現觀察已者。入法界胎藏三昧。觀察平等法界種子故從此三昧起。說入佛三昧耶真言。故云世尊如是乃至說三昧耶持明也。

  二從三昧耶是下。明釋三昧耶四義中。又四。一明平等義。二明本誓義。三明除障義。四明驚覺義。

  初中。又三。一明三密平等。二明六大無礙平等。三明無盡藏平等。

  初中。見一切眾生等者。言一切眾生種種無盡三業。皆悉無非三部聖眾三摩地法門。如此三部妙用與如來平等無異。故云爾也。

  二從禪定下。明六大無礙平等中。禪定者五大。智惠者五智。此五智五大無礙平等。與如來五智五大無礙平等也。實相身亦畢竟平等無有異。如來如此觀察體用畢竟平等故。必定師子吼以誠實言告一切眾生。故云禪定智惠乃至發此誠實言也。

  二從時亦下。明無盡藏平等中。時亦蒙三密加持等者。依如此如來平等法界加持力故。開出一切眾生無盡莊嚴藏。與如來平等無異。故云時亦蒙密加持乃至與如來等也(云云)

  二從言本下。明本誓義中。見一切眾生悉有成佛義者。觀見一切眾生六大三密並無盡莊嚴藏畢竟與如來等故立大誓願。為令一切眾生證如實大菩提心故。於三世以不壞化身金剛事業有休息。眾生若隨如來本誓。速成金剛事業。亦與如來平等也故云見一切眾生乃至皆悉成金剛性也(云云)

  三從言除下。明除障義中。但由一念無明者。經雲於一散亂心此障即為便(云云)是即佛果一障也。所謂如實不知妄情一念也。為此不知之見所障。不開出如來平等凈知見故。如來種種方便。決除不知之眼瞙。令得無垢眼。故云但由一念無明故乃至障蓋都盡也(云云)

  四從言驚下。明驚覺義中。皆在無明睡等者。依無明煩惱長睡。不自覺知過恆沙功德。是故擊大法鼓吹大法螺。以誠實之言感動驚覺。故云爾也。余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若有下。明諸佛不違越三昧耶中。若有真言行人等者。言若行人今敬信此諸佛三昧耶。如法以此三昧耶印密言而持誦者。諸佛當憶念本誓。隨此三昧耶。令行者獲得平等本誓除障驚覺三昧耶。故云若有真言行人乃至不得違越也。譬文自可見(云云)

  四從持下。明持明之義中。明謂總持等者言如大光明能照一切萬物。攝持攝入而不漏失一法。故云總持也。一切明門明行者。一切智所照門名為明門。一切智所行之行名為明行也。持明總持等事如住心品記(云云)

  二從南摩下。明真言義中。又二。初舉梵語真言。二明隨釋初自可見(云云)

  二從初句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句義。二明字義。三明釋三昧曳句。四明不可違越三昧耶初二義自可見(云云)

  三從結雲下。明釋三昧曳句中。即是必定師子吼者上所言無等三等者。即是以畢竟誠實之言。顯佛與眾生平等一體。是三世十方諸佛以同本誓。不可違越此三等無等三昧耶故。必定師子吼結說諸法平等平等義。故云結雲三昧耶乃至不得作一切真言法事也。

  四從世尊下。明不可違越三昧耶中。又二。初正明不可違越義。二明不違越所由。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即於爾時於一切佛剎乃至而不違越者(云云)

  二從世尊下。明隨釋中。世尊以遍滿一切佛剎等者。言如來於盡空法界海。以身語意平等無盡莊嚴藏。說此平等三昧耶時。大眾聞已信樂受持不敢違越也。故云世尊以遍滿一切佛剎乃至不敢違越也(云云)

  二從所以下。明不違越所由中。自六。一明不平等見故越。二明作限量之心故越三明為名剎不為大事故越。四明放逸懈怠故越。五明依越誓自損損他。六明勸持不越。

  初中。若菩薩於眾生諸法中等者。眾生者有情世間。諸法者指器世間智正覺世間二種也。於如此等三種世間。一微塵許作不平等見。則越三昧耶。故云爾也。

  二從若下。明作限量之心故越中。若於此平等誓中者。於如此三世平等本誓中。若作三世限量之心。若作生死涅槃等限量之心。作如此等種種限量之心。則是違越三昧耶也。

  三從諸有下。明為名利不為大事因緣故越中。諸有所作者。戒行惠等諸所作。皆非為開發真正大菩提心。但為世間名聞利養。則違越三昧耶也。

  四從以放下。明以放逸懈怠故越中。以放逸懈怠者。不攝其心雲放逸不勵其心雲懈怠。以如此等放逸懈怠故。不驚覺其迷妄之闇心。不悟其本覺之凈心。故云以放逸懈怠不能驚悟其心等也(云云)

  五從以越下。明依越誓自損損他中。以越三昧耶故等者。以違越平等三昧耶故。三障四魔發動。自損損他無有義利也(云云)

  六從是故下。明勸持不越中。如護身命者。以如是等義故。真言行者隨順平等三昧耶。如守護身命。堅固守護三昧不敢違越也(云云)

  二從經雲下。明說法界生真言中。又三。初明別表。二明舉梵本真言。三明作釋。

  初中。又三。一舉經明結前生後。二明生在佛家與佛等。三明從定起說法界生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爾時下。時明生在家與佛等中。聖胎具足者。入佛三昧耶位成就故也。生在佛家者法界生位也(云云)

  三從從此下。明從定起說法界生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南么下。明舉梵本真言。自可見。

  三從達摩下。明作釋中。又二。初釋句義。二釋三昧耶四義。其文又可見(云云)

  三從又以普眼下。明金剛薩埵真言中。又三。一明別表。二明出真言。三明作釋。

  初中。又二。初明引經別表。二明結前生後句。

  初中。引牒可雲。金剛薩埵加持真言曰(云云)

  二從又以普下。明結前生後句中。觀見此一一眾生者。指上之生在佛家之人云爾也。金剛事業等者。托胎出胎成就已。三密平等事業具足成就。此即自開出無盡莊嚴已。還為一切眾生施三密化用之位。名為金剛薩埵也。薩埵是忍樂修行堅持不舍具足故名薩埵。是即亦名轉法輪。從所說之法輪而為名。金剛薩埵從能說之人而為名也(云云)故云又以普眼諦觀乃至即說金剛薩埵真言也(云云)

  二從南摩下。明出真言。自可見(云云)

  三從初句下。明作釋中。又二。初明句義。二明三昧耶義。其文自可見(云云)

  四從複次下。明結釋三種三昧耶中。自分為七。一約法界胎藏生長次第明義。二約秘密曼荼羅明義。三約蓮華曼荼羅明義。四約自性身明義。五約受用身明義。六約擇地造壇明義。七約等流身明義。

  初中。複次者。三種三昧耶別釋已故。對此雲複次也。於胎藏中等者。指如實一念凈菩提心位也。初出胎時者指大悲萬行修習位也。能轉家業者指五種三昧道等也。已上約地前最初發心行者釋之。故疏第三雲。今且約胎藏為喻。行者初發一切智心。如父母和合因緣識種子初托胎中(已上入佛三昧耶位也)爾時漸次增長。為行業巧風之所匠成。乃至始誕育時。諸根百體皆悉備足。始終父母種姓中生。猶如依真言門學大悲萬行凈心顯現(已上法界生位也)又此嬰童漸具人法習諸伎藝。伎藝已通施行事業。如於凈心中發起方便修治自地。隨緣利物濟度眾生(已上轉法輪位也)故名大悲胎藏生(云云)已上約地前釋大悲胎藏生義也。複次於胎藏中者。指初地凈菩提心。初出胎時者從二地至十地指其中間也。能轉家業者。指第十一地位也。已上約地上真正發心並極果釋之。故疏三雲。複次初入凈菩提心門見法明道。如識種子歌羅羅時。前七地以來為大悲萬行之所含養。如在胎藏。無功用以去漸學如來方便。如嬰童已生習諸伎藝。至如來一切智地。如伎藝已成施於從政。故名大悲胎藏生(云云)已上約初地乃至極果釋之也(云云)

  二從又以入佛下。約秘密曼荼羅明義中。加持秘密中胎藏者。正指自性清凈中胎藏之體。此宗秘密謂心為佛塔(云云)秘密之中最秘密。故云秘密中台藏也(更問)加持金剛菩薩二重眷屬者。指彼秘密藏中所具二重眷屬也。加持種種等者。指彼秘密藏中所攝第三重普門隨類身也。已上秘密曼荼羅位品等意也。故疏第三雲。今此中妙法蓮花曼荼羅義。毗盧遮那本地常心即是花台具體。四佛四菩薩醍醐果德。如眾實俱成。十世界微塵數大悲萬行波羅蜜門。猶如花藏。三乘六道無量應身。猶如根莖條葉發暉相間。以如是眾德輪圓周備故名曼荼羅也。又是一重秘密曼荼羅也(云云)

  三從入佛下。約蓮華曼荼羅明義中。入佛三昧耶如蓮華藏者。一切眾生胸間八分肉團當體也。法界生如蓮華敷者。如實知自心大菩提心開發位也。金剛薩埵如蓮華成就者。如實菩提心開發已還欲令開發眾生自性清凈心蓮華位也。疏三雲。今以蓮華喻此曼荼羅義。如蓮種在堅殼之中。枝條花葉之性已宛然具足。猶若世間種子心。從此漸次增長乃至初生花□時。蓮台果實隱於葉藏之內。如出世間心尚在蘊中。又由此葉藏所包。不為風寒眾緣之所傷壞。凈色鬢蕊日夜滋榮。猶如大悲胎藏既成就已。於日光中顯照開敷。如方便滿足(云云)以如是義故云入佛三昧耶乃至故此三種皆名三昧耶也。

  四從複次真言下。明約自性身明義中。得同如來秘密身口意平等之身者。指自性清凈本地法身位也。得同如來加持法界宮尊特之身者。此本地法身如來。從大悲大定出。以大方便力。加持法界眾生自性清凈本地法身之處。故云加持法界宮。此自性法身微細色相莊嚴甚深不可思議。非憶度思量之境界。故云尊特之身。更與自性法身不可作別異之思。唯是無相法身從大悲大定出。以自性平等大悲方便。說諸佛自證三菩提不思議法界之居處。故云加持法界宮。稱美彼自性法身之體而雲尊特之身。故云與無相法身無二無別也。又第二三昧耶真言句義雲我即法界自性(云云)我者尊特身。即無相法界真我體也。即法界自性者。指六大法界。此六大法界者。三種世間諸法自性能生之體故。雲即法界自性故。既雲以第二三昧耶故得同如來加持法界宮尊特之身。明知所言尊特之身者。法界自性無相法身真我之體也。努努不可作別異之思。即是今經能說教主也(云云)以第三三昧耶故今此身土等者。第三轉法輪真言句義雲我身即同金剛也。金剛即是法界自性(云云)所言我身者指尊特之身也。金剛者指無相法身。故句義雲我身即同金剛也。金剛是則法界自性也。釋雲今此身土皆如金剛者。身者尊特也。土者法界宮也。如此身土者自性法身境界故。常住不變如金剛。是即六大法界自性清凈萬德也。故云今此身土皆如金剛與無量持金剛眾而自開繞也。疏三雲。然以如來加持故。從佛菩提自性之德。現八葉中胎藏身。從金剛密印現第一重金剛手等諸內眷屬。從大悲萬行現第二重摩訶薩埵諸大眷屬。從普門方便現第三重一切眾生喜見隨類之身(云云)已上約自性法身釋三三昧耶義已。亦名自性壇也(云云)

  五從佛說下。約自受用身明義中。佛說初三昧耶為自受用者。指八葉花葉佛。所謂自受用身也。是即大日八德各自受用故云爾也。為成就法性身諸菩薩者。指第一第二重金剛菩薩等者。為折伏攝受等者。指第三重慈悲忿怒隨類應現之身也。已上約自受用身說三種三昧耶義已。亦名嘉會壇也。

  六從佛說下。明約擇地造檀曼荼羅明義中。為建立大悲胎藏曼荼羅故者。為建立此大悲台藏曼荼羅。先住瑜伽觀察自性清凈心蓮華台上萬德已。以此入佛三昧耶印言加持。然後堪能建立曼荼羅。若不然者法則不具還犯三昧耶。故疏第五雲。阿闍梨言凡行者不住瑜伽不合為人建立曼荼羅也(云云)以是義故云佛說初三昧耶為建立大悲台藏曼荼羅故也。第二三昧耶為作毗盧遮那阿闍梨事業故者。為安立弟子凈菩提心。轉字為毗盧遮那尊特相海身。然後作普門法界加持護持建立方便等。故云第二三昧耶為作毗盧遮那阿闍梨事業故也。第三三昧耶為執金剛弟子事業故者。若欲作曼荼羅諸作務及供養承仕等事業時。改字成字。轉字為金剛薩埵。作諸事業。故云為執金剛弟子事業故也。疏五雲。如上所說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者。即是心實相花台大悲胎藏開敷。以大悲方便現作三重普門眷屬以是義故名大悲胎藏曼荼羅(云云)故云為建立此大悲台藏曼荼羅乃至為執金剛弟子事業故等也。又疏三雲。若以輪王灌頂方之。則第三重如萬國君長。第二重如朝庭百揆。第一重如宗枝內粥。中胎如垂拱之君。故花台常智為大曼荼羅王也。已上約擇地造壇明三三昧耶義畢。亦名大悲壇(云云)

  七從初三下。約變化等流明義中。初三昧耶為加持如來眷屬故者。指遍知院持明院文殊院釋迦院虛空藏院蘇悉地院帝釋梵天日天水天月天地天等。是即佛部所攝也。故云如來眷屬故也。第二三昧耶為加持蓮華眷屬故等者。指觀音院地藏院毗沙門天等。是即蓮華部所攝。故云蓮華眷屬故也。第三三昧耶為加持金剛眷屬故等者。指金剛手院除蓋障院焰魔天等。是即金剛部所攝也。故云為加持金剛眷屬故也。已上約反化等流明義畢。

  三從次說下。明說金剛鎧明中。又分為五。一明別表。二明來由三明真言功能。四約淺略明義五舉真言明深秘。

  初二。文義自可見(云云)

  三從且如下。明真言功能中。且如六波羅蜜一一如實相等者。以三種三昧耶加持故。行者自身全同金剛薩埵畢。此金剛薩埵服大悲決定金剛甲胃故。所修萬行皆如實相至本不生際。一行具一切行。一度具一切度。以是義故一行即一切行。一切行即一行。一度即一切度。一切度即一度。一多自在無礙相攝。各具人法遍滿法界海。故云且如六波羅蜜乃至無有間隙也。如六度者。四弘誓願三十七品等無量萬善萬行皆亦如是。故云如六度者。乃至皆當廣說也。以被如此金剛甲胃故出生入死無能沮壞者也。

  四從若下。約淺略明義。自可見(云云)

  五從南么下。明舉真言釋深秘中。又二。初釋金剛義。二釋甲義。

  初中。如來以金剛眼普觀眾生者。以三種三昧耶加持故。一切眾生色心實相皆悉同金剛手。如眾生者。二種世間亦爾也。如來知見三種世間性相不壞常住離生滅去來如金剛。故云以金剛眼普觀眾生等也。以自性清凈故者。字塵垢不可得故云爾也。

  二從次明甲下。明甲義中。若法是造作所成等者。字作業不可得也。本初不生之上作業故作業還自不生也。以本不生故離諸造作也。離造作故堅固不壞。是金剛義也。縛字言說不可得義。以本不生之上言語故。言語即無言說也。離言說故戲論皆盡。戲論盡故常住不變。常住不變即是金剛甲也。遮字遷變不可得也。以本不生故即無遷變也。無遷變者即常住。常住故亦是金剛甲也(云云)余文可見。

  四從次說如來下。明如來眼明中。又分為四。一明別表。二明來意。三舉真言。四明作釋初別表。自可見(云云)

  二從次說下。明來意中。次說如來等者。如來性品雲。自性離言說。自證之智惠(云云)以如此自性離言說自證之智惠眼。觀一切法界。莫非一人可度之機。其中種種通塞亦能照見。故云如來眼也。以是義故次金剛甲說如來眼也。故云次說如來眼乃至隨意皆成故次說之也(云云)

  三從南么下。舉真言。自可見(云云)

  四從右句下。明釋真言義中。畢竟非如非異等者。言以如來凈眼。觀一切諸法畢竟無相所謂以字本不生故。雖非斷常一異。而明照見諸法性相。識知可度不可度因緣。更不失時宜。以是義故。行者說此誠實言時。蒙不思議加持得眼根清凈也。故云如來觀一切法乃至漸得眼清凈也。

  五從次有下。明釋六種供養真言中。自六。一明塗香真言。二明花鬘真言。三明燒香真言。四明飲食真言。五明燈明真言。六明閼伽真言。

  初中。又三。初明總表。二明別表。三明作釋。

  初中。次有塗香等六種真言等者。今此六種真言此處說者。緣壇行事所用故。於此品中說之也。故云次有塗香乃至所要故於此品中說也。

  二明別表中。即交牒可雲。塗香真言者(云云)

  三從南么下。明作釋中。又二。初舉真言。後明隨釋。

  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右下。明隨釋中。住無戲論執金剛等者。塗香是戒波羅蜜滿足義故云爾也。余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次花下。明花鬘真言中。又分為三。初明別表。二舉真言。三明作釋。

  初二。又可見(云云)

  三從右下。明作釋中。又二。初約八葉開敷次第明義。二約三句次第明義。

  初中。言此心蓮華為妄我所纏者。我性心蓮。為不知之見所纏。不能開發。今以如實大菩提心。從本有大悲胎藏中。心蓮任運開發。是則從大慈生義也。

  二從複次下。明約三句次第明義。自可見(云云)

  三從次燒下。明釋燒香真言中。又三。初明別表。二舉真言。三明作釋。

  初二。文自可見。

  三從右下。明作釋中。下至一花供養佛時等者。今此燒香遍至法界義者。是即於萬善萬行殊勝精進更不休息義也。故乃至一花一香奉供佛時。此一一功德。遍至法界海無所不至。是即燒香三昧義也。

  四從飲下。明釋飲食真言中。又三。一明別表。二明舉真言。三明作釋。

  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右下。明作釋中。又四。一明法喜禪悅食。二明二障不生。三明享祭食有上下。四明受食已還與妙食。

  初自可見(云云)

  二從若下。明二障不生中。若就字輪之相者。先付句義明之。後付字義明義也。所謂阿不也。上羅煩惱障也。下羅所知障也。以住諸法之本初故有煩惱所知二障。若本初不生時即二障自不生也。是故戲論高聲喧咶自不生。而開發寂靜安樂之甘露門。成就寂靜涅槃之飯。故云阿羅羅也。複次若人勤修萬行等者。字作業也。住有相生滅之作業故二障即生。此作業本來不可得故二障還不生。故云複次若人乃至故云止前不善聲也。

  三從沫鄰下。明享祭食有上下中。西方者指天竺也。享祭之食者。所謂享祭僧俗之時。其上分獻諸佛菩薩。其下分施鬼神冥道。如此等食皆通雲沫梨。故云凡西方享祭之食乃至通名沫梨也。句義可見(云云)

  四從次雲下。明受食已還與妙食中。受我所獻食也者。言受我此粗食。還當與我微妙食也。譬意自可見(云云)余文又可見。

  五從次燈下。明釋燈明真言中。又三。一明別表。二舉真言。三明作釋。

  初二。自可見。

  三從右下。明作釋中。意言如來焰光等者。如來無等同智惠焰光。普照無知之闇。猶如日光等同虛空無所不至也。故云意言如來焰光乃至無有限量也。余文可見(云云)

  六從次閼下。明釋閼伽真言中。又三。初明別表二舉真言。三明作釋。

  初二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右下。明作釋中。如來法身本性凈故無分別等者。自性清凈本地法身。其法清凈平等法界無分別。廣大無量如虛空。故云等虛空而無量不可思議非世間虛空所及故云無等也。余文自可見(云云)

  六從次下。有四下。明阿闍梨莊嚴相中。又分為四。一明如來頂相二明如來甲。三明如來圓光。四明如來舌相。

  初中。又四。一明來由。二明別表。三明真言。四明作釋。

  初中。次下有四真言等者。四真言如左。亦是曼荼羅阿闍梨者。今緣壇阿闍梨以如此四種真言加持故。其頂相等同如來無異故。堪為緣壇阿闍梨。故云亦是曼荼羅乃至於此品中說之也(云云)

  二初如來者別表。自可見(云云)

  三從南下。明真言。又可見(云云)

  四從右下。明作釋中。當知如此頂相從法界台藏生者。言此頂相非如父母生身頂相。是則從無相法界台藏生。故云猶如虛空出過數量普遍清凈也。阿闍梨自作毗盧遮那時者。為加持弟子轉字成大日時。解髻更結之作頂相。是付未出家人如此釋也。若出家之人者。以右手作拳置頂上成頂相也(云云)

  二從次如來甲下。明釋如來甲真言中。又三。初明別表。二明真言。三明作釋。

  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右下。明作釋中。言此金剛智光等者。如來遍照智光遍一切生死黑暗之中。能映奪三障四魔。不能入於其中。故名為甲。余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次如下。明如來圓光真言中。又三。一明別表。二明真言。三明作釋。

  初二。又可見(云云)

  三從右下。明作釋中。上有羅聲者也。下體遮字者也。是有塵垢而有遷變。入阿字門故本來無塵無遷也。余文可見(云云)

  四從次如下。明釋如來舌相真言中。又三。初明別表。二舉真言。三明作釋。 

  初二又可見(云云)

  三從右下。明作釋中。是大無大義者。法界遍滿故云大。然此大之外亦無待對之大。故云無大也。余文自可見。

  已上釋具緣品畢

  妙印鈔卷第四十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正月七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二)


推薦閱讀:

大日經疏妙印鈔卷五十一至卷六十(大正藏2213部)

TAG:印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