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的心理發展的八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基本依賴對基本不依賴(0-1)歲

  主要影響者:母親

  在這階段,人的無助感最強烈,最需要依賴成人。父母如給嬰兒愛撫和有規律的照料,他將產生基本的依賴感,即對父母的依賴和對整個世界的依賴。反之,如果父母的照料一天三變,他們就產生不依賴的情感。如果人的基本依賴感居多,就達到了他的第一個社會成就,他不會由於父母離開視野就擔心和哭鬧,他懂得父母在必要時肯定出現。這種恆定的、一致的連續性經歷,使嬰兒有了自我同一性的感覺,即內部心理的記憶、預感和想像與外部的人和事相協調。

  依賴與不依賴是一起產生的,如果一個人感到的依賴強於不依賴,這一階段的危機就解決了,他的人格中就具有了希望的品質,這個人就感於冒險,不怕挫折和失敗,不會為必需品的滿足而發愁,不局限在眼前的事物上。

  第二階段:自主對害羞與懷疑(1-3歲)

  主要影響者:父親

  這一時期人學會了走、爬、推、拉、談話等,也學會了用手抓東西,然後再放開。他們開始重複這些剛剛產生的行為,並從中得到快感。但是,在這種自我中心的意願開展的同時,父母堅持要按社會的要求訓練兒童,控制行為。這就產生了很危險的矛盾,父母要在保證不傷害孩子的自我同一感和自律自治性的原則下改變兒童,這是很難掌握的尺度。訓練來嚴或懲罰不公正,會使兒童產生懷疑和羞愧。

  這一階段的矛盾如果解決,兒童就發展出更多的自治,形成意志品質。埃里克森指出,雖然兒童不可避免地要體驗到害羞和懷疑,但兒童表現出的自我控制和進行自由選擇的不可動搖的決心,反映出他的意志。意志堅強的人才能生存下去,我們可以從英雄人物、有成就的人物身上看到意志的表現,他們生活得充實。

  第三階段:創新對罪惡(4-5歲)

  主要影響者:家庭

  這一階段兒童在生理上達到了第一個成熟期,他們開始利用自己的生理能力干許多具有侵犯性的事情,如打人、講話中冒犯別人。好奇地探索也是一種侵犯性。他們開始有了不少幻想,有了一些目標,並為目標實現而努力。好奇心也向性別差異發展,「對異性父母的愛戀情結」發展了起來,但這是不允許的。社會生活的習俗和傳統不允許這些東西發展和存在。因此兒童這一階段面臨的是,他要探索哪些是允許的,哪些是不允許的。他們面臨著成為什麼樣的人的問題。

  在這階段「超我」產生了。超我的產生主要來自於父母及處界的反應。人在做事情時總會受到別人的注意,如果受到支持,以後會繼續做;反之,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自我創造、想像等等進行挖苦、嘲笑、辱罵,孩子就不能建立自信心,就會產生一種罪惡感,今後將尋求一種規矩的生活。

  這一階段如果發展了較多創新和進取,就能產生人格中「具有目的性」的品質,即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這種勇氣不為幼兒期想像的失利、罪惡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阻止。

  第四階段:勤奮對自卑(6-11歲)

  主要影響者:鄰里、學校、師生

  在這一階段的孩子正好是小學期,即訓練一個人去接受文化的時期,人的重要課程是「通過精力集中和刻苦努力,圓滿完成工作並感到愉快」。這一階段的勤奮是受鼓勵的。但是也有人會有課堂或操場上失敗併產生自卑感,他們如果沒有解決好前幾個階段的衝突,就會產生新的生活困難,如內心沒有把握等等。

  當然,這一階段最可怕的是勤奮走向極端,過高估計生活中工作所佔的位置,認為「工作=生活」,無視人類其他重要需要。這樣的人將變成為只知服從、沒有思維的人,成為技術和壓迫者的奴隸。

  這一階段可發展出能力的品質。能力就是和智力在完成任務時的自如動用,它不為兒童時期的自卑感所削弱。

  第五階段: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20歲)

  主要影響者:同伴、小群體

  這正是中學到大學的轉換階段,也是兒童向成人的過渡階段,過去經驗中的那種自我形象在新的衝擊下開始四分五裂。孩子們更重視自己,但更弄不清自己。青春期男女常常照鏡子就是證明。他們的自我觀念正在發生轉變。有人認為,自已不像想得那麼好,那麼全能了!自己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這一時期自己做出的選擇符合一部分過去的自己,又背叛另一部分自己。這一階段就是要對原有的自我進行檢驗和整理,形成一種新的、同一的自我。

  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表現自我同一性的理論是,青春期的自我分成了兩個:I和Me。I——主體我,被自覺意識的我;Me——客體我,被他人看見我。青年人恰巧處於I和Me分裂之中。當Me佔優勢時,就是自我擴大。表現為人的虛榮心強,自滿、自我陶醉,喜歡炫耀、嘩眾取寵、突出自己、奇裝異服。(如酗酒、喧嘩、暴力等)。當I佔優勢時,就是自我萎縮。表現為無志氣、自卑;主觀上不努力克服缺點,反而找借口不做事情,強調條件不具備,自怯自憐。如果這一時期I和Me都強,人就會忽左忽右。所謂同一性,指的是一種對自己的感受,知道自己將會怎樣生活,在說明未來時有一種內在的自信,即全盤了解自己和接受自己。

  對於青年人來說,這一階段是個很危險的階段。通常叫青春期、紅燈期、危險期。在這一階段青年人往往感覺到很多衝突。他們感到要做的決定太多、太快,而每作一種決定就減少了未來生活的廣度。因此,他們感到困難,有的人乾脆進入一種「心理的暫停」期,即延緩作決定。在這一時期他們是很孤獨的,往往是不願立刻作決定,又感到時間流逝,事事無成。他們想找人談,又覺得無人理解。這是一個心理閉鎖期。

  假如在這一階段不能獲得自我同一性,就會產生角色混亂,或者消極同一性。角色混亂就是不能正確選擇適應生活的角色。如並不能幹,卻硬充能幹,加入團伙。也可能總是變換自己的角色,不知道自己是誰。消極同一性是取得一定社會文化環境中所不予認可的角色。消極同一性是社會不認可的,是要受到抨擊的,但也表現了青年人的一種心理,即他們不願做不倫不類的人。

  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誠的品質,即儘管價值體系有不可避免的矛盾,仍能有效地忠於發自內心誓言的能力。

  第六階段:親密對孤獨(20-24歲)

  主要影響者:友人、異性、競爭同伴

  具有良好的同一性的人,可以發展出對人的親密情感,使愛情和婚姻得以實現。但是,這種事情是很不易出現的。上一階段還沒完成就匆忙進入婚姻,常常會失敗,沒過多久,人們就發現不能與伴侶產生親密的情感,只被婚姻的義務所包圍。這一點很好解釋,因為青年人太注重自我。這種過分注意自己使親密無法發生。因為愛是要把自己的同一性與他人的同一性相融合,這就是自我犧牲。

  不能發展出親密,人就會退回自己的小天地,就會孤獨,所以這一階段要發展的是愛的品質,即「永遠抑制內在分裂機能的相互獻身。」

  第七階段:關心後代對自我關注(25-65歲)

  主要影響者:共同工作及分擔家務者

  兩人建立了良好的親密關係,就必然開始拓展興趣,開始關心下一代。這樣的活動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直接關心自己的孩子,生育他們養育他們,看他們成長;另一種方式則是創造更好的環境給下一代去享用,即致力於發展人類的精神和物質財富。

  25-65歲是整個成人時期,它是最長的,也是相對平穩的時期,同時又是被研究很少的時期。這一階段發展不了的人往往是自己童年充滿挫折和空虛的人,他們不懂得怎樣去關心孩子。

  另外,如果夫婦太關注自己,無休止地分析自己,分析彼此之間的關係,只考慮從對方那裡獲得了多少好處,也就不懂得關心下一代。

  這一階段會發展出人的關心的品質,能夠關心他人的疾苦。

  第八階段:自我整合對失望(65___)

  主要影響者:人類

  這一時期人開始衰老,從工作崗位上退休。他們的體力和健康在走下坡路。收入減少了;親朋、配偶開始離開。他們開始回憶自己的一生,想知道自己活得有沒有價值。如果覺得一生無所事事,歲月匆匆,理想未竟,就會產生一咱失望,並對自己厭惡和鄙視。這是一個自我整合的過程,如果能整合成功,能明白自己的一生只能這麼度過——犯過錯誤,但在當時又無法避免,誰也會這樣;而且,自己一生也做了不少好事,這樣,人就可以接受自己,並發展出一種智慧的品質,即對整個世界和歷史有一咱超然的認識,以格言有一種親切的理解感。如果能這樣,人就可以問心無愧地面對死亡,平靜地生活下去。
推薦閱讀:

中外學者「世紀之辯」6年後局勢發展勝負初顯|張維|福山|學者
央廣評論:剷除「港獨」求發展!
跨界快運,阻礙韻達、百世、順豐、中通、圓通發展的攔路虎是……
天生要在外地發展的命
香港回歸後美國對港民主輸出政策與香港政制發展

TAG:心理 | 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