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骨科特殊檢查(二)


頸椎結核

1.拉斯特(Rust)征:患者常用手抱著頭固定、保護,以免在行動中加劇頸椎病變部位疼痛。頸椎結核患者此征為陽性。

2.轉身看物試驗:參見頸椎病。

頸肋

深呼吸試驗:又稱阿德森(Adson)試驗。患者端坐凳上,兩手置於膝部,先比較兩側撓動脈搏動力量,然後讓患者儘力抬頭作深吸氣,並將頭轉向患側,同時下壓肩,再比較兩側脈搏或血壓。若患側撓動脈搏動減弱或血壓降低,即為陽性,說明鎖骨下動脈受到擠壓,同時往往疼痛加重。反之,抬高肩部,頭面轉向前方,則脈搏恢復、疼痛緩解,主要用於檢查有無頸肋和前斜角肌綜合征。

肋鎖綜合征

1.壓肩試驗:檢查者用力壓迫患側肩部,若引起或加劇該側上肢的疼痛或麻木感,則表示臂叢神經受壓,主要用於檢查肋鎖綜合征。

2.挺胸試驗:患者立正站立、挺胸、兩臂後伸,此時若撓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臂和手部有麻木或疼痛,即為陽性,用於檢查有無肋鎖綜合征,即鎖骨下動脈及臂叢神經在第一肋骨和鎖骨間隙受壓迫。

3.肋鎖綜合征試驗:病人坐位,兩上肢向下牽拉使雙肩向·下、向後伸,如撓動脈減弱或消失、同時在鎖骨上、下聽到動脈雜音,即為陽性。另一方法是病人立正位、挺胸、兩臂後伸,如手麻木或疼痛、撓動脈減弱或消失,即為陽性,表明臂叢和鎖骨下動脈在挺胸時壓在第一肋骨和鎖骨之間。

胸廓出口綜合征

間歇運動試驗:患者兩上肢屈肘90。,兩肩外展、外旋900,令手指做I申屈動作、記錄時間並觀察上肢位置的變化。如病人在lmin之內出現前臂疼痛或上肢因不適無力而逐漸下垂為陽性,見於胸廓出口綜合征。

超外展綜合征

超外展試驗: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將患肢被動從側方外展高舉過肩過頭,若撓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即為陽性,用於檢查鎖骨下動脈是否被喙突及胸小肌壓迫,即超外展綜合征。

前斜角肌綜合征

1.前斜角肌加壓試驗:檢查者雙手拇指在鎖骨上窩偏內,相當於前斜角肌走行部加壓。若上肢出現放射痛及麻木感為陽性,提示下頸段頸椎病或前斜角肌綜合征。

2.深呼吸試驗:參見頸肋。

腰背部軟組織損傷

1.普魯卡因封閉試驗:以0.5%一1.0%普魯卡因10-20m1,做壓痛點封閉,有助於對病變作粗略地定位診斷。若注射於皮下疼痛即消失,多為筋膜韌帶疾患。若注射於椎板,疼痛消失,則多為肌肉疾患。如果經上述注射疼痛如前,則多為椎管內疾患。

2.氯乙烷致冷麻醉試驗:距皮膚表面30cm處,用氯乙烷直接噴射,噴射線與皮膚成銳角,並逐漸轉動方向,每次噴射持續時間不得超過30s,以免凍傷。表面麻醉後,仍有壓痛點,往往表示有深在的器質性損害存在。亦有人應用這種方法治療 運動員比賽期間的軟組織損傷。

3.背伸試驗:患者俯卧,兩腿併攏,兩手交叉於頸後,檢 查者固定雙腿,囑患者主動抬起上身,檢查者再於背部適當力 壓,患者抗阻力背伸,有肌肉和椎間關節疾患時,可發生疼痛 即為陽性。

棘上韌帶損傷

棘上韌帶損傷試驗:患者取俯卧位,於腹部及骨盆下放四個枕頭,以使棘突間部裂開,如發現棘突間有一凹陷,說明棘上韌帶有損傷或鬆弛。

肋骨骨折

壓胸試驗: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檢查者站於側方,一手抵住其脊柱,另一手壓迫胸,輕輕地相對擠壓。若在胸側壁上某處出現疼痛,說明該處肋骨骨折,是診斷外傷性肋骨骨折的重要體征。

椎體壓縮性骨折

屈頸試驗:參見腰大肌膿腫。

胸段脊髓受壓

比弗爾(Beevor)臍征:患者取仰卧位,讓患者抬頭坐起時,注意肚臍眼位置有無移動或偏向某一側。正常人臍眼位置不變,若Tio-ii脊髓節段損傷或受壓迫等,則下腹壁肌肉無力或癱瘓,在坐起時臍眼向上移動;若一側腹肌癱瘓或無力,臍向健側移動,這種現象稱Beevor臍征。

腰椎疾病

1.拾物試驗:多用於小兒腰部前屈運動的檢查。患兒於地上拾物,患兒屈膝屈髖而不彎腰為陽性,表示患兒脊柱有功能障礙,多半為脊柱結核。

2.體位改變試驗:又稱阿莫斯(Amoss )征。患者取仰卧位,囑其坐起,若腰椎有病變時,患者多以手置於身後檢查床上,藉力支持方能坐起。

腰大肌膿腫

1.腰大肌攣縮試驗:參見腰大肌攣縮試驗。

2.直腿抬高試驗:又稱拉賽格(Lasegue)征。患者仰卧,兩腿伸直,分別作直腿抬高動作,然後再被動抬高。正常時,兩下肢同樣抬高800以上並無疼痛。若一側下肢抬高幅度降低,不能繼續抬高,同時又有下肢放射性疼痛則為陽性,說明有坐骨神經根受壓現象,此時記錄兩腿抬高度數。由於直腿抬高時,坐骨神經更加緊張,從而加劇了神經根的壓迫程度,這一試驗是各種坐骨神經緊張試驗的基本試驗,但需排除胭肌和膝關節後關節囊受牽拉所造成的影響。

3.直腿抬高背屈踝試驗:又稱布瑞嘎(Bragard)附加試驗、西卡(Sicads )征、西蓋爾(Cukaps )試驗。同上述直腿抬高試驗,直腿抬高到最大限度但尚未引起疼痛的一點,在患者不注意的情況下,突然將足背屈,此時坐骨神經受到突然地牽拉更為緊張,而引起患肢後側放射性的劇烈疼痛即為陽性,藉此可以區別由於骼脛束、胭肌或膝關節後關節囊緊張所造成的直腿抬高受限。因為背屈踝只加劇坐骨神經及小腿腓腸肌的緊張,對小腿以上的肌筋膜無影響。

4.懸吊試驗:雙手握住單杠的橫杆,身體懸空。數分鐘後軀幹肌即完全放鬆。若患腿疼痛減輕即為陽性,見於椎間盤突出症幼弱型。因椎間隙開大後,突出的椎間突回縮,減輕對神經根的壓力。若為成熟型,突出物不能因懸吊而回縮,此試驗則呈陰性。另外,通過懸吊試驗,可鑒別姿勢性與結構性脊柱側凸。

5.月國窩壓迫試驗:仰卧位,髖、膝各屈90「,一手穩住膝部,另一手托踝,使膝關節伸直到一定角度,引起放射痛時,扶膝手之拇指按壓胭窩(壓迫脛神經),放射痛加重者為陽性,見於腰椎間盤突出症。

6.健肢抬高試驗:又稱法捷茲坦(Fajerztain)試驗。做健肢直腿抬高試驗,患側產生腰痛或伴有下肢放射痛即為陽性,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此試驗常為陽性。住行第二步試驗。

(2)患者仍保持挺腹試驗,深吸氣後停止呼吸,腹部用力 鼓氣,約305,患肢有放射性疼痛者為陽性。

(3)在挺腹姿勢下,用力咳嗽,有患肢放射痛者為陽性。

(4)在挺腹姿勢下,檢查者用兩手加壓兩側頸靜脈、若患 肢有放射痛為陽性。

以上操作依次進行,一旦出現陽性就不必再進行下一步檢 查。

11.腰椎間盤突出運動試驗:本試驗可幫助判斷腰椎間盤突出物與脊神經根的位置關係。

(1)突出物尖端位於神經根之前,站立位腰前屈幅度越大, 腰痛越重。如果偏向健側方向,前屈或側屈疼痛更加劇烈。若 偏向患側方向,前屈或側屈則疼痛減輕或正常。

(2)突出物位於神經根內側,站立位前屈並向健側旋轉時, Oco痛加劇。反方向運動時神經根不受牽拉,則疼痛減輕或緩解。

(3)突出物位於神經根外側,疼痛反應與突出物位於神經根內側者相反。

腰椎滑脫

1.烏爾曼線:在正常人腰椎側位片上,自骶骨上關節面前緣畫一垂線,L5椎體前下緣應在此線之後約1一3mm。如L5椎向前滑脫,則其前緣位於此線上,或在此線之前方。

2.加蘭征:腰椎正位X線片上,L5椎體前下緣在Un-mann線上或在其前方為陽性,表明有脊椎滑脫。

3.髂間及粗隆間連線:參見髖關節脫位。

坐骨神經痛

1.屈髖伸膝試驗:又稱克尼(Kernig)征。患者仰卧,檢查者使,髖關節盡量屈曲,先屈膝再逐漸伸直膝蓋,如此可使坐骨神經被拉緊,如出現坐骨神經放射痛,即為陽性。

2.弓弦試驗:令患者坐位伸腿或卧位直腿抬高時,術者以手指擠壓胭窩部,如疼痛加重並有放射痛者為陽性,見於坐骨神經痛。

3.床邊試驗:又稱弓弦試驗、坐位伸膝試驗。讓患者坐於床緣或凳上,頭及腰部保持平直,兩小腿自然下垂,然後囑患者將患肢膝關節逐漸伸直或檢查者用手按壓患肢胭窩,再將膝關節逐漸伸直,如有坐骨神經痛即為陽性。此試驗等於卧位直腿抬高試驗。

4.坐位壓膝試驗:又稱別赫節列夫(Bexmepeb)征。囑患者坐於床上兩腿伸直,坐骨神經受累之腿即自然將膝關節屈曲,以減少坐骨神經的緊張程度。如果將膝關節向後壓被動伸直時,坐骨神經痛加劇即為陽性。

5.費恩(Fanne)試驗:按壓坐骨神經走行的部位均會發生疼痛,在腓骨頭處捻壓腓總神經,亦會產生疼痛,即為陽性。

6.鞠躬試驗:又稱奈里(Neri )試驗。讓患者站立作鞠躬動作,如患肢立刻有放射性疼痛並屈曲,此試驗為陽性。

7.起坐屈膝試驗:患者取仰卧位,患肢多自行屈曲,而肢仍伸直,如兩側均有坐骨神經痛,則兩膝均屈曲,即為試驗性。本試驗可在多數患者中出現陽性,因為屈膝可緩解對坐骨經根的牽拉。

8.林納爾(Lindner)征: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兩腿伸工使坐骨神經處於十分緊張狀態,然後被動或自動向前屈頸,如現患肢疼痛即為陽性。

9.邁納(Minor)征:讓患者由坐位到站立位姿勢時,患常以一手置於身後,患肢膝關節屈曲,健肢膝關節伸直支持重,維持平衡,患肢如出現疼痛為此征陽性。

10.萬捷特(Vanjetti)征:坐骨神經痛時,雖有脊柱側弓但骨盆保持水平位。

11 奈里(Neri )拾物試驗:囑患者俯拾地面物體,可見.先屈患肢,然後再彎腰拾取物體,同時訴患肢串痛,即為陽檔

股神經受損

1.展髖試驗:患者取健側卧位,兩下肢伸直。將患側下)抬起使髖關節外展,如大腿前側疼痛,即為陽性,亦提示股神受損。

2.屈膝試驗:患者俯卧位,兩下肢伸直。檢查者一手按其骶髂部,另一手握患側踝部並將小腿抬起使膝關節逐漸屈曲使足跟接近臀部。若出現腰部和大腿前側放射性痛,即為陽性提示股神經損害,並可根據疼痛的起始位置以判斷其受損的雀位。

3.股神經緊張試驗:又稱瓦色曼(Wasserman)征。患者公卧,檢查者一手固定患者骨盆,另一手握患肢小腿下端,膝關節伸直或屈曲,將大腿強力後伸,如出現大腿前方放射樣疼痛,且為陽性,表示可能有股神經根(L,、L3-4神經根)受壓現象。

4.梨狀肌緊張試驗:患者仰卧位,將患肢伸直,並作內收、內旋動作,如坐骨神經有放射性疼痛,再迅速將患肢外展外旋,疼痛隨即緩解即為試驗陽性。或讓患者取俯卧位,屈曲患側膝關節,檢查者一手固定骨盆,一手握持患肢小腿遠側,推動小腿作髖關節內旋及外旋運動,若發生上述反應,即為試驗陽性。

肋骼撞擊綜合征

肋骼撞擊征:令患者軀體向一側彎曲,當最下肋骨與骼骨接觸時,若出現疼痛即為陽性。

股直肌、骼腰肌攣縮

股直肌攣縮試驗:髖關節屈曲畸形可由骼腰肌或股直肌痙攣所致。區別的方法是:病人俯卧位、屈膝,若臀部翹起,則為股直肌攣縮;如臀部仍平放,則為骼腰肌攣縮。

骶髂關節疾病

1.骶骼關節分離試驗:又稱髖外展外旋試驗、盤腿試驗、「4」字試驗、派崔克(Patrick)試驗。病人仰卧,健肢伸,患肢屈膝,把患肢外踝放於對側膝上大腿前側,檢查者將一手扶住對側骼嵴部,另一手將膝向外側按壓,盡量使膝與床面接近。因為患側大腿外展外旋,這時骼骨上部被大腿前側和內側肌群牽拉而產生扭轉並向外分離,若骶骼關節有病變則發生疼痛,但事先應排除髖關節本身病變。

2.愛來(Ely)征:患者俯卧,一側膝關節屈曲,使足跟接近臀部。正常者骨盆前傾,腰前凸增大。若骶骼關節有病變,則骨盆離開床面被提起,表示骶骼關節活動受限或髖前軟組織攣縮。

3.內奧霍洛(Nacholos)征:患者俯卧、過度後伸大腿、屈膝,如引起骶骼關節及下肢疼痛即為陽性,表示骶骼關節有病變;如腰部疼痛,則為腰骶關節病變。

4.足一嘴試驗:患者站立,雙手捧起一足並儘力向嘴的方向

上舉,若出現腰骶部疼痛並稍偏向抬足側,說明腰骶關節可能有疾患;若對側骶骼關節後部疼痛,可骶為對側骶骼關節疾患。本試驗為腰髖關節屈曲和骨盆旋轉運動。

5.分腿試驗:又稱床邊伸髖試驗、蓋斯蘭(Gaenslen)試驗、骶骼關節扭轉試驗。檢查方法:

(1)患者仰卧,臀部靠近床邊,先將健側髖膝關節盡量屈曲,貼近腹壁,患者雙手抱膝以固定腰椎,患肢垂於床邊,檢查者一手按壓健側膝關節,幫助屈膝屈髖,另一手用力下壓患肢大腿,或檢查者雙手用力下壓垂於床邊的大腿,使髖關節盡量後伸,則髖骼關節轉動發生摩擦,若在該側骶骼關節出現疼痛則為陽性,說明骶骼關節有疾患。

(2)患者側卧,健側在下,將健腿極度屈曲並固定骨盆,檢查者一手握住患肢躁部,使膝關節屈曲900,再將患肢向後牽拉,使髖關節盡量過伸,另一手將骶部向前推壓,則骶骼關節便向後轉動,若出現疼痛即為陽性。

6.骨盆分離與擠壓試驗:患者仰卧,兩手置於身旁。檢查者兩手按住兩側骼峪內側將骨盆向外側做分離按壓動作,然後兩手掌扶住兩側骼前上棘外側並向內側對向擠壓;或讓患者側卧,檢查者雙手掌疊置於上側骼峪之外持續向對外側按壓,同法檢查對側。前者使髖骼關節分離,後者使其受到擠壓。另外,還可以進行恥骨聯合壓迫試驗,試驗過程中,若骶骼關節出現疼痛即為陽性,但此試驗陽性發現者較少。此試驗還可用於檢查骨盆部是否有骨折,若有骨折則可以引起骨折部位疼痛或使疼痛加重。

7.提腿試驗:又稱伸鏡試驗、吉里(Gillis)試驗、姚曼(Yeoman)征。患者取俯卧,檢查者用手掌壓住骼骨,手指觸及受累的骶骼關節,另一手將患肢大腿向後提起,使髖關節盡量後伸,此時股四頭肌緊張。該側骼骨發生前傾和旋轉動作,骶骼關節受到牽拉,如該關節出現疼痛,即為陽性,表示有骶骼關節病。

8.眼p筒柄試驗:又稱斜攀試驗。先試驗健側,檢查者一手握住小腿,充分屈曲髖膝關節,另一手按住同側肩部,固定軀幹,然後將大腿及骨盆向對側推送,使腰骶部及骶骼關節發生旋轉。用同樣方法再試驗患側,兩側對比,若骶骼關節出現疼痛,即為陽性,說明疼痛側骶骼關節有病變。

9.骨盆旋轉試驗:患者坐於小椅子上,檢查者面向患者,以兩大腿內側夾住患者兩膝穩定骨盆,再用兩手分別扶住患者兩肩,將軀幹做左右旋轉活動。骶骼關節有疾患時,病變側出現疼痛,即為陽性。

10.單腿跳躍試驗:先用健側後用患側做單腿跳躍,如果腰椎無病變,健側持重單腿跳躍應無困難。患側持重作單腿跳躍時,若有明顯的骶骼關節部位疼痛或不骶跳起,即為陽性,應考慮患側骶骼關節可骶有病變,但要排除髖關節、脊柱和神經系統疾病的影響。

11.卧床翻身試驗:骶骼關節炎症的患者,常喜健側卧位下肢屈曲,向患側卧時多引起病變部位疼痛。翻身時病變部位疼痛加重,故常以手扶持臀部保護或請旁人幫助才骶翻身。

12.髖骼關節定位試驗:患者仰卧,檢查者抱住其兩腿膝後部,使髖關節屈曲至90「位,小腿自然地放在檢查者右臂上。檢查者左手壓住膝部,使骨盆緊靠檢查台,患者肌肉放鬆,然後以雙大腿為槓桿,將骨盆向右和向左擠壓。一側受擠壓,對側被拉開,骶骼關節疾患時,向患側擠壓時疼痛較輕,而向對側擠壓時患側被拉開疼痛較為劇烈。

13.斯佩(Smirg-peterson )試驗:又稱葛征維(Goldth-wait )試驗。患者仰卧,檢查者一手放於病人腰部,做直腿抬高試驗。如腰椎部未動即出現疼痛,則病變位於骶骼關節;如果腰椎活動後始出現疼痛,則病變多在腰骶關節。

14.拉瑞(Larrey)征:患者坐於扶手椅或板凳上,用手撐起軀幹,然後突然放手坐下,患側骶骼關節因震動而引起疼痛,即為陽性。

15.史密斯一彼特遜(Smith-Peterson)試驗:患者直立,將脊柱向左或向右側傾斜,若一側骶骼關節有疾患,脊柱傾向健側的動作多有障礙。

16.拉格爾(Laguere)試驗:患者仰卧,髖與膝關節同時屈曲,然後鏡關節外展外旋,骶髂關節若有病變,便可出現疼痛,州

2.二點辨別試驗:用兩腳規分別以一腳或兩腳接觸皮膚, 看患者能否辨別是一點還是兩點刺激,另外還要測定患者感知 兩點刺激的最小距離。正常兩點辨覺的最小距離:指尖3N 8mm,手掌8 - 12mm,手背30mm,前胸40mm,背部40、 70mm,上臂及大腿75mm。

3.體表圖形試驗:用筆桿在患者皮膚上劃三角形或圓等幾 何圖形或數字,詢問患者是否能辨別出來。

4.實體試驗:讓患者觸摸放於手中的物體,說出物體的形 狀、大小及名稱。

5.重量試驗:以體積相同而重量不同的物體置於患者於 中.,iF:qN,者指出何者輕或重,以測定辨別重量的能力。

中樞運動區損傷

1.骸陣攣: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檢查者以手指按於骸骨上緣。

2.踝陣攣:患者仰卧,檢查者以左手托住其胭窩,膝關節半屈曲位,另一手推住前足底,迅速而驟然推足背屈,並維持適當推力。於是踝關節便出現有節律的伸屈動作,稱為踝陣攣陽性,為錐體束損害表現。

3.巴彬斯基(Babinski)征:用鈍性物或骨針劃足底外緣, 由後向前直到母趾下,引起母趾背屈,其餘各趾呈扇形分開,並 向跖屈為陽性,僅母趾背屈為弱陽性,此試驗用於檢查錐體束損 害。

4.貢達征:用力扭轉或下壓病人第3或第4足趾,引起與 巴彬斯基征相同的反應。

5.腓骨反射:用圓形筆桿等物,沿腓骨表面向下划過。若 引起反射性的母趾背伸動作,即為反射陽性,其意義同巴彬斯基征。

6.拉米斯特斯(Raimistes)足征:患者仰卧,雙下肢伸直井損害。

7. Gordon征:以手用力擠壓腓腸肌並快速鬆手,引起研趾背屈者為陽性體征,表示上運動神經元損害。

8.彈指反射征:患者腕略伸,指微屈。檢查者以左手托住病人腕部,右手拇、示二指挾住其中指,用拇指快速地向掌側彈拔其指甲。陽性者,各指向掌側屈曲。因少數正常人可出現陽性,故明顯陽性或雙側不對稱時,方具有臨床意義,表示上運動神經元損害。

9.羅索里摩(Rossolimo )征:急促地叩擊足趾的跖面引起足趾跖屈,為陽性,表示上運動神經元損害。

10.拇指隨伴運動:又稱瓦頓伯格(Wartenberg)反射。檢查方法有兩種:

(1)檢查者一手固定患者前臂,使手掌向上(旋後),另一手四指與患者同手四指互相用力勾拉,觀察其拇指動態。

(2)患者雙手四指勾拉在一條橫杆上,觀察其拇指動態。

正常人拇指無反射性動作,或僅有輕微的屈曲動作。若患者拇指出現明顯的屈曲和內收動作,即為反射陽性,說明該上肢可能有上運動神經元損害,此反射有時在錐體束損害的早期即可出現陽性。

11.下肢鐘擺試驗:患者取坐位,兩小腿自然下垂。檢查者將其兩小腿舉起後突然放手,使小腿自然下落。正常人兩小腿落下後,可繼續前後晃蕩,如鐘擺樣擺動,幾次後逐漸減小幅度直至停止,兩側相同,同時停止。雙下肢肌張力增高者,其擺動時間遠較正常人短暫;一側肌張力增高時,該側小腿擺動過早停止,表示上運動神經元損害。

小腦損傷

1.雙指試驗:又稱雙臂試驗。患者站立或取坐位,閉眼,雙 上肢向前水平伸直,握拳並伸出示指。若兩手均偏向患側,提示 迷路病變。

2.指指試驗:囑患者伸直示指,屈肘,然後伸直前臂以示 指觸碰對面醫生的示指,先睜眼做,後閉眼做。正常人可準確完成。若總是偏向一側,則提示該側小腦或迷路有病變。也可以患者自己雙手示指先相對,然後一手不動,另一手外展後又回到原位,與不動的那隻手示指相碰,然後雙手交換,依次重複做此試驗。

3.指鼻試驗:醫生先做示範動作,即將前臂外旋、伸直,然後示指觸自己的鼻尖,先慢後快,先睜眼後閉眼反覆作上述動作。正常人動作準確,共濟失調患者指鼻動作經常失誤,出現手指偏斜和動作性震顫。如睜眼無困難,閉目則不能完成為感覺性共濟失調。睜眼、閉眼皆有困難者為小腦性共濟失調。

4.指指一指鼻試驗:此試驗為指指試驗與指鼻試驗同時作,試驗結果比單獨一個試驗結果更明顯。

5.辨距不良試驗:小腦半球病變者,取物時,其手展開幅度很大,與該物大小極不相稱,而且距離不準,往往將物推翻之後,才能握住,其意義與指鼻試驗相同。

6.菲休(Fisher)試驗:又稱手指試驗。先在患者拇指的指間關節尺側緣作一標記,然後讓患者該手示指尖叩擊此點。叩擊時要連續迅速,每秒3-5次。示指尖抬高1. 5-2cm,叩擊時拇指不準移動。

若有小腦疾患,示指叩擊動作緩慢,示指抬高幅度小,節律不規則,叩擊部位不準確,過早停止,甚至不能作此動作。上錐體系、間腦或基底神經節損傷者,示指叩擊動作也緩慢、幅度小,動作僵硬,而拇指的動作較多,甚至腕關節也參加運動。

7.輪替動作試驗:囑患者伸直手掌並反覆作快速旋前、旋後動作,以觀察拮抗肌群的協調動作。共濟失調患者動作緩慢、笨拙,一側快速動作障礙則提示該側小腦半球病變。

8.反衝力消失征:患者取坐位,用力屈肘。檢查者拉其前臂用力使其伸肘(另手按其肩部保護),然後突然放手。正常人手臂僅稍有反衝現象,不會反擊自己身上。若有小腦疾患,因拮抗肌肌張力低下,手臂即反擊於自己身上,為陽性。

9.跟一膝一脛試驗:囑患者仰卧,先將一側下肢屈曲,足跟置於對側膝部遠端,並沿脛骨前徐徐滑下至內踝,睜眼和閉眼各反覆試驗數次。共濟失調患者(小腦或脊髓後索病變)出現動作不穩或失誤。

10.菲休(Fisher)跟脛試驗:患者仰卧,雙下肢伸直,然後提起一足,以足跟連續叩擊對側脛骨粗隆下方,提跟高度約30cm,每秒叩擊2-3次。試驗亦可取站立位進行。此試驗比跟膝脛試驗更敏感,特別是小腦疾患者可出現側距過遠、動作分解和失調。錐體束患者動作緩慢,提高幅度小。

11.昂堡(Romberg )征:又稱閉目難立征。測試時,囑患者兩臂向前伸平,雙足併攏直立或一足置於另一足跟之後站立,然後閉目,如出現身體搖晃或傾斜則為陽性。僅閉目時不穩提示兩下肢有深感覺障礙或前庭疾患,閉目睜目均不穩提示小腦闖部病變。

12.仰卧起坐試驗:患者仰卧於硬板床上,不墊枕,雙下肢伸直,雙手放置胸前,囑患者不用手支撐自行坐起。若患側半身肌張力低下(如一側小腦疾患),在坐起時,同側下肢也隨之舉起,稱為臀部軀幹聯合屈曲征陽性。若一側大腦疾患,則對側下肢舉起。若為雙側性小腦或大腦運動區病變,則兩側下肢同時舉起,如不用雙手支撐床面,患者便無法仰卧起坐。正常人在仰卧起坐時可以保持骨盆、下肢不動,膝關節伸直。

大腦性癱瘓

1.藍朵反射:

(1)嬰兒期檢查:檢查者以手掌托起患兒的胸腹部,使之懸空俯卧位,若托起時患兒垂頭垂足,反射為陽性,可能是大腦發育不全或大腦性癱瘓的早期表現。正常嬰兒在被托起時呈挺胸、仰頭和伸腿的姿勢,若按頭俯屈,嬰兒的雙側髓關節亦反射性的屈曲。

(2)學童期小兒檢查法:患兒在坐位時,出現頸背部不能伸直和雙臂彎曲,即為反射陽性。若再按其頭部使之俯屈,放手時患兒可出現反射性頸項過伸、角弓反張,此征見於大腦性癱瘓的患兒。正常的小兒在坐位時的姿勢是頭後仰、雙臂伸直。

2.強握反射:又稱握持反射。檢查者以手指或其他物體觸及小兒手掌心,小兒即握緊此物不放,稱為反射存在或陽性。3、4個月之內的嬰兒此反射陽性,以後逐漸消失。若以後仍然存在或重新出現,提示其對側大腦(額葉)有病變(如大腦癱)。若卜4個月之內的嬰兒此反射消失,說明該側肢體可能有癱瘓,如臂叢神經損傷等。

3.擁抱反射:小兒仰卧,檢查者抬起其頭與頸部,使上身離開床面約成300角(約成半坐位),然後突然將小兒頭放下約15,(放下高度約數厘米)。也可以將小兒仰卧於桌上,頭露在桌邊之外,檢查者雙手將頭扶在水平位,然後將頭突然放下數厘米。也可以將小兒坐位橫置於檢查者雙腿上,一手保護小兒身體,另一手托住小兒頭成水平位,然後再屈曲內收抱在胸前。若下肢也出現伸直動作,並發出哭聲,即稱為擁抱反射陽性。正常新生兒皆可見此反射,4個月後消失。若新生兒此反射過早消失,兩臂均無反應,說明有肌張力不全或肌痙攣現象存在,提示腦損傷或疾患。若4個月後此反射仍持續存在,說明腦損傷或腦發育不良,如大腦性癱瘓等。

4.坐位後仰試驗:患者坐在桌邊上,雙小腿垂於桌下,雙手抓住桌邊緣,然後慢慢地後仰,直至卧倒。若頭雖後仰,但只是腰背部變駝,而無後仰倒之勢,同時其下肢也出現緊張伸直狀態即為試驗陽性,說明大腦運動區病損、運動失調。

上肢癱瘓

1.上肢輕癱試驗:

(l)患者站立或取坐位,兩上肢向前伸直,前臂旋前手掌朝下。數秒鐘後,即見患肢的前臂呈過度旋前位,或同時小指外展,而且患肢無力而逐漸下落。

(2)患兒或神志不清躁動的患者,如四肢有偏癱、骨折或脫位,則患肢活動較少或完全不動。

(3)針刺痛患肢,如不出現上肢屈曲動作,可能為癱瘓、骨折或昏迷。小兒該肢如感覺尚存在,則可因刺痛而啼哭。

2.分指試驗:又稱手指外展對比法。患兒雙手五指分開(外展),兩手相合,指指相對,幾秒鐘後,有輕癱的一側手指逐漸併攏(內收)。 3.肢體墜落試驗:患者仰卧,將其兩上肢伸直提起與軀幹垂直,觀察其墜落情況,昏迷患者癱瘓側迅速墜落而且沉重,常落在自己胸部;而健側則是向外側傾倒,墜落速度較慢。如果患肢為輕癱,則可維持於垂直位一段時間,但比健側時間短,此項又稱肢體墜落試驗。

下肢癱瘓

1.巴爾利(Barre)下肢癱瘓試驗:

方法一:患者俯卧,檢查者將其雙膝屈曲至垂直位,放手後幾秒鐘,患肢即逐漸下垂。

方法二:患者俯卧,用力屈膝使足跟碰到臀部,即可看出輕癱側的躁關節與趾關節不能用力跖屈。

2.敏卡錫尼(Mingazini)試驗:患者仰卧,髖、膝關節屈曲至直角位,幾秒鐘後患肢即不能支持下垂,即為試驗陽性。

3.昏迷病人下肢輕癱試驗:將患者下肢屈曲,足跟不離床,然後突然放手。若該肢無癱瘓,則逐漸伸直至原來位置。若該膠向外側倒下或下肢伸直處於外旋位,表明該肢有輕癱。

4.下肢外旋試驗:患者仰卧,雙下肢伸直,兩足扶直併攏,如下肢癱瘓,則患側足向外側傾倒。

5.三屈征:

(l)患者仰卧,雙下肢伸直,檢查者以針刺痛其下肢,或迅速用力將足趾腸屈。若患者該下肢出現踩關節、膝關節和髓關節屈曲,即稱三屈征陽性,又稱三屈反射,也稱馬利一福克斯現象,說明脊髓腰段以上有橫貫性(完全性)損害。

(2)患者仰卧,雙下肢伸直,然後一側下肢主動屈髓、屈膝.正常人踩關節也反射性地環屈,即三屈征陰性。若出現跺關節背屈,即稱為三屈征陽性。說明對側錐體束有損害。如同時出現足極度腸屈和內翻,可能是額葉皮質有病變。

(3)患者俯卧,下肢伸直,然後一側下肢屈膝。正常人踩頭 節反射性地腸屈。如屈膝同時出現跺關節背屈和髓關節屈曲配 反射動作,即稱為三屈征陽性,說明對側額葉皮質或錐體束病

6.全部反射:又稱總體反射或總體屈曲反射。下肢某處稍受震動或刺激,即可引起廣泛而顯著的肌肉痙攣、髓關節和膝關節屈曲、躁關節背屈(稱為三屈征)、雙下肢內收、前腹壁痙攣,癱瘓區某處皮膚出汗,有時出現反射性排尿、排便、陰莖勃起、血壓升高等現象。這種廣泛而顯著的反射就稱為「全部反射」。此種反射是由於脊髓反射中樞失去大腦高級中樞的控制,興奮性增強和擴散的結果。此反射陽性多見於脊髓腰能段以上完全橫斷性損害而腰能段完整者。

7.皮膚劃紋試驗:為刺激皮膚引起的毛細血管反射。

(l)白色皮膚劃紋反應:用鈍頭竹籤加適度壓力在皮膚上劃壓,數秒以後皮膚就會出現白色劃痕(血管收縮),稱為皮膚劃紋現象。正常持續1 ^J 5min即行消失。如果持續時間較長,提示有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

(2)皮膚紅色劃紋反應:經竹籤劃壓很快出現紅色條紋,持續時間較長(數小時),而且逐漸增寬或皮面隆起,則提示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

周圍神經損傷或脊髓損傷,節段以下皮膚劃紋反應減弱或消失。

8.發汗試驗:傷肢皮膚塗以1%一2%含磺溶液,乾燥後再撤一層澱粉。然後使患者發汗,澱粉在汗液的作用下變為藍色。

在周圍神經損傷或脊髓損傷,節段以下分布區無汗或少汗,根據澱粉變色情況,可以作出判斷。

正中神經損傷

1.握拳試驗:患手握拳時,拇指與示指不能屈曲,中指屈曲不完全。

2.拇指對掌試驗:正常拇指對掌運動時,拇指末節指腹可與小指末節指腹面面相對,正中神經損傷時,拇指只能與小指的側緣相接觸,不能與指腹相接觸。

3.拇指與小指尖相對試驗:當拇指尖與小指尖相對時,正常此兩指末節的中軸(或指甲的中線)可在同一直線上。如拇指不能對掌,拇指尖只能對小指尖的一側,則兩個中軸線不在同一直線上,有交角。

4.兩手互握試驗:患者取坐位,兩肘支於桌上,兩手舉起,手指交叉互相握手,即可見其患側示指、中指不屈曲。

5.屈指試驗:檢查者將患手舉起,固定示指近側指間關節使之伸直,然後讓患者主動屈曲遠側指間關節,若正中神經損傷,則不能主動屈曲。或將患者手掌平放於桌面上,五指張開,然後五指作搔抓桌面的動作,即可見其示指不能搔抓。此征陽性說明損傷部位在前臂以上,引起指深屈肌麻痹。

6.拇指屈曲試驗:患者手放於桌上,手掌朝上。檢查者固定拇指掌指關節於屈曲位,然後讓患者主動屈曲指間關節。或檢查者用右手示指頂住患者拇指末節指腹作對抗,囑其抗阻力地屈曲指間關節,如無力或不能屈曲說明拇長屈肌無力,正中神經損傷部位可能在肘部以上。

7.拇指小指夾紙試驗:囑患者患手拇指與小指夾一個紙片,檢查者如能輕易抽出紙片,即為試驗陽性,說明拇指對掌肌無力。

8.瓦頓伯格(Wartenberg)試驗:患者取坐位,雙手四指併攏,拇指撓側外展,然後兩手示指及拇指尖側面相靠攏,放在自己面前,可見患側拇指無力外展而逐漸變內收姿勢。

肩關節外展試驗:參見肩腳骨頸骨折。

尺神經損傷

1.花托試驗:患手五指不能匯攏呈花托狀,故不能托起一隻水杯。

2.夾紙試驗:將一紙片放在患手兩指之間,囑患者用力夾緊,如檢查者能輕易抽出紙片,即為試驗陽性,說明掌側骨間肌無力。

3.弗羅門(Fromen )試驗:又稱持板試驗。患者用拇指與示指夾住木板的邊上,要求拇指伸直放平,即可見患側拇指指間關節仍處於顯著屈曲狀態,因拇內收肌無力、拇長屈肌作用加強所致。

4. Forment試驗:囑患者雙手拇、示指夾持同一紙片,患側拇指末節若出現屈曲狀,即為陽性,說明拇內收肌麻痹。

5.小指外展試驗:患者五指併攏,手掌朝下,平放桌上,然後小指作外展和內收動作,若患側小指不能外展即為試驗陽性。

6.握拳試驗:患手握拳時,小指與環指無能力屈曲。

7.小指屈指試驗:患者手掌朝下,平放於桌上,五指伸直,然後各指作搔抓桌面動作,如小指不能搔抓,即為試驗陽性。或將患手舉起,檢查者固定環指、小指近側指間關節於伸直位,然後讓患者屈曲環指、小指的遠側指間關節,即可見二指末節不能主動屈曲。

8.拇指一示指指尖相對試驗:拇指尖與示指尖不能相碰構成1101,形姿勢。

撓神經損傷

1.握拳試驗:患手握拳時,拇指不能與其餘四指相對,只能靠在示指的撓側。握拳時其腕關節不能背伸而是垂腕更加明顯。

2.合掌分掌試驗:患者雙手五指伸直併攏,合掌舉起於胸前,然後腕部仍然相貼,指與掌分開(即背伸腕關節和掌指關節)。如見患手無能力分掌,而是彎著手指並沿著健側手掌向下州壓患者雙側撓動脈,阻斷其血循環,再讓患者放鬆雙手,觀察手部血充盈情況,從而判斷尺動脈有無栓塞或斷裂。用此法同樣可檢查撓動脈。

下肢供血不足

1.姿勢性膚色改變試驗:平卧,下肢伸直抬高450正常情況下肢體保持淡紅色或稍蒼白,當動脈血供減少時,肢體遠端即現蒼白,如膚色改變不明顯可囑患者在肢體高舉的狀態下兩足反覆伸屈運動30s後再觀察,如運動後出現蒼白色表示跖面蒼白試驗為陽性,說明肢體遠端血液循環障礙。如系有廣泛性動脈血供不足則呈均勻性蒼白,若為局限性動脈損傷或閉塞,則呈片狀或不規則的蒼白,如出現一趾或二趾蒼白等。

2.肢體下垂試驗:正常人由抬高肢體所出現的膚色改變在肢體下垂後los內可恢復正常,如恢復時間延遲45-60s或更長,則表示有動脈血供障礙,當肢體持續處於下垂時,正常情況下,膚色無特殊改變或僅出現輕度發紺,如足的遠端有重度發紺,甚至足踝部均有廣泛發紺,則提示局部血液循環系有障礙,若肢體下垂立刻發紺者多表示淺層血管張力喪失或減低,因而血液淤積。

3.反應性充血試驗:先將肢體浸泡於35。溫水中l0min以消除血管張力使肢體小動脈擴張,然後再抬高肢體使血液排空,於抬高位在肢體近端扎以止血帶,並加壓至患肢收縮壓以上,以阻斷血流,最後放平肢體,5min後解除壓力注意觀察肢體膚色的的改變,正常時肢體在暫時缺氧的情況下再通血,呈現充血反應,止血帶以下皮膚立現泛紅,並均勻迅速的向遠端擴展,至足趾約需10-15s,充血現象持續10^,40s後漸次消退,在有動脈病變時充血現象可延遲出現,擴展緩慢,延及足趾可需1-3min ,也可出現青紫色或斑塊狀,這樣充血的消退也延遲。如充血現象延遲出現,但肢體呈廣泛紅色則可能系大血管閉塞,而側支循環供應良好的徵象。

4.下肢體位試驗:抬高患肢30-60s,足跖面蒼白。隨之將患足下垂,足呈紫紅色或靜脈充盈時間15s以上時為陽性。說明該肢體供血明顯不足。

小腿深部靜脈栓塞

1. Rerth試驗:用止血帶扎於患者小腿中上段,令其行走數十步進行觀察。

(1)如深靜脈良好,則淺靜脈血可向深靜脈迴流,淺靜脈呈萎縮狀態。

(2)如深靜脈有血栓形成,則迴流受阻,淺靜脈呈怒張現象。

(3)如深靜脈暢通,但瓣膜不全,則運動後可完全排空,但一旦停止運動即刻又會充盈。

2.霍曼斯征:檢查者將患肢稍抬高,膝關節伸直,作強烈之踝關節被動背伸運動,使小腿後方組織受到牽拉。如有小腿後疼痛為陽性。見於腓腸肌深部靜脈栓塞。

3.紐霍夫征:病人仰卧,膝關節屈曲,足底平放於檢查桌,胖腸肌放鬆。檢查者用手指摸腓腸肌深部,如有增厚浸潤感和觸痛即為陽性,提示深靜脈血栓形成。

四肢長管骨骨折

骨傳導試驗:以震動的音叉放在兩側肢體遠端對稱的骨隆起處,或用手指或叩診褪叩打該處,另將聽筒放在該肢體近端對稱的骨隆起處,聽骨傳導音的強弱,並與健側對.比其音調。正常骨傳導音清脆,骨折時,由於骨傳導不良,傳導音變鈍。

兒童骨骺損傷

損傷角征:亦稱Thurston-Holland征。在S-H I型骨骺損傷 的X線片上,干骺端有一三角形骨片連同骨骺一起移位,稱損傷角征。

四肢肌無力

1.巴雷征:讓病人平舉雙臂,患側因力弱而下垂,或俯卧位,屈膝成直角,癱側小腿迅速下垂或搖擺不穩。此法可檢出輕微肌力減弱者。

2.麥卡茲尼征:讓病人仰卧抬腿,髖、膝各屈曲900。患側下肢逐漸下垂或搖擺不穩為陽性。此法可檢出輕微的肌力減退者。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

高爾斯征:病人由卧位起立時,需先翻身俯卧,以四肢支摘軀幹,然後再以兩手扶持下肢才能逐漸立起,見於進行性肌營養不良。

佝僂病

1.克沃斯特徵:用手指或叩診錘叩擊耳前的面神經,引起面肌收縮為陽性,見於詢樓病。

2.特魯索征:用手緊握患兒上臂,引起手部肌肉抽搐為陽性,見於詢樓病。


推薦閱讀:

過度運動造成膝蓋滑膜炎,運動完膝蓋疼,睡一覺後改善許多。這種情況適合帶什麼樣的護膝?
醫生對女童採取的「疑似猥褻」檢查可能是出於哪些醫學目的?
悟空的艾磁療貼:遠離骨痛一身輕鬆
骨盆枕是否有效?如果有效,如何正確使用?
成年男性需要多大的力量擊打人體才會使指骨受傷?

TAG:骨科 | 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