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圖】銀聯新規限制赴港投保 居民為何熱衷赴港投保?

時間:2016-11-15 00:03:03編輯:六維空間(手機版)《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何方竹|北京報道(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第44期)

CFP近期,銀聯國際發布的對於赴港投儲蓄險的限制政策刺激了內地客戶對香港保險的好奇。多位香港保險公司代理人和保險經紀人對記者表示,近幾天諮詢赴港投保的內地客戶竟然超過往常。「從這幾天的簽單情況來看,(政策)顯然加速了內地顧客赴港投保的決定。」一位香港保險經紀人董女士對記者說。市場還有傳言稱,在11月15日之前,還可以通過刷Visa、Master Card等繳費,但是15日之後,就不一定了。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原因在於即便這類信用卡不在銀聯新政的限制範圍內,但是資金走的仍然是銀聯的通道,可能同樣會被限制。新規落地,內地居民赴港投保熱情不減「銀聯即將全面停止內地客戶在港刷銀聯卡繳納保費」的傳聞最早在10月28日引爆香港保險圈。28日晚間,銀聯國際緊急向媒體回應稱:「並未停止境外保險類商戶的銀聯卡支付服務,但按照監管政策要求,境內發行的銀聯卡僅可進行個人旅遊、消費類支付,不得用於資本和金融項目交易。」這則傳聞使得一些內地客戶在28日晚間連夜赴港刷卡簽單,29日有更多的客戶來到香港投保。香港多家保險公司延遲歇業,多家保險經紀公司通宵安排客戶簽單。10月29日,銀聯國際發布《境外保險類商戶受理境內銀聯卡合規指引》(下稱「《指引》」)。境內居民在境外購買與意外、疾病等旅遊消費相關的經常項目保險,可以使用銀聯卡支付;其他保險項目嚴禁使用銀聯卡支付。嚴格落實外匯政策規定的境外保險類商戶單筆交易不超過5000美元或其他等值外幣的消費金額限制。強化境外收單機構對保險類商戶管理要求,包括:準確設置商戶類別碼、加強商戶培訓及異常交易監控、強化商戶檢查等。新規落地一周之後,董女士仍然覺得餘波未平,大量的內地客戶向她諮詢還有什麼辦法可以繼續赴港投保。《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梳理了解到,今年2月3日,銀聯國際宣布限制境外保險刷卡行為,每筆上限為5000美元。銀聯對此解釋稱,保險屬於境外限制類商戶類別,持境內銀行卡均有單筆5000美元限額,收單機構須嚴格落實國家有關部門政策。但是這一規定僅僅限制了單筆金額,並沒有限制刷卡次數和網上繳費,也沒有對赴港投保刷卡行為實現有力管控。董女士表示,即便有上述限制,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會有幾百萬美金乃至千萬美金的保單刷出,保險公司和銀行也會想辦法幫助客戶刷單;但是中資銀行和保險公司受到的監控非常嚴格,今年上半年,某香港中資銀行的銀保業務刷出一筆數千萬美元的保單,結果次日便引起了監管當局的注意,該銀行相關業務暫停了數月。由於大額保單主要集中於具有投資或儲蓄功能的保險產品,例如萬能壽險,上述規定也主要針對赴港購買該類險種的行為。香港富達財富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林永恆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萬能壽險可以兼具人壽保障、財富傳承、投資儲蓄等多重功能,例如一位客戶購買了100萬美元的萬能壽險,在第一年一次性繳納保費之後,可以獲得400萬美元的保額,在其身故之後,一次性返給受益人;同時,這張保單在第一年就可以在銀行獲得最高85萬美金左右的信貸額度,貸款利率在1.5%到2%之間;如果客戶貸出來的資金繼續留在銀行購買債券、基金或其他理財產品,保守估計會有4%的年化收益;加上保險產品每年5%~6%的分紅,平均一年可以有近10%的利息。躉交(編者註:一次性付清所有保費)萬能壽險產品曾被指涉及槓桿和期限的錯配。保監會2016年6月曾發布禁令,禁止保險資管公司發布具有「資金池」性質的產品,主要指投資於非公開市場投資品種,且具有滾動募集、混合運作、期限錯配、分離定價等特徵的產品。保監會要求保險資管機構在今年8月31日前完成清理規範工作。儘管監管層不斷出手規範市場,但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熱潮卻一陣高過一陣。據香港保險業監理處今年8月31日公布的數據,2016年上半年內地客戶赴香港投保保費達到301億港元,接近2015年全年的316億港元。而在2010年這一數據僅為44億港元,5年多來,內地保單佔比攀升5倍。內地客戶熱衷重疾險和儲蓄險據林永恆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內地客戶赴港投保傾向近幾年有所變化。2012年前後,最受內地客戶歡迎的是保險基金產品。記者從公開信息了解到,其代表產品「101保險計劃」是一種以投資為主要目的保險,在2015年由於退保和投訴過多,被監管層叫停。近年,赴港投保的內地客戶最感興趣的是重疾險和儲蓄險。林永恆告訴記者,香港重疾險也經歷了由單純的消費險到兼具投資儲蓄功能的發展過程。單純的消費險指如果投保人出現疾病、意外等問題,那麼保險公司會依據保單規定進行賠付;如果投保人沒有出現該類問題,那麼這個保費不會返還給投保人。「內地的客戶總是諮詢我們如果沒有出現問題能不能退還保費,這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林永恆說。正是因為客戶的需要,目前香港的重疾險普遍帶有儲蓄功能,即如果投保人沒有出現疾病和意外,保費就相當於儲蓄起來,投保人每年還可以拿到分紅。香港保險代理人以及經紀人也更加主動地推薦具有儲蓄功能的保險產品。林永恆表示,不建議赴港的內地客戶購買醫療、意外等消費險種。「這類保險產品理賠的概率是很高的,況且內地和香港的醫院對於很多疾病的稱呼、界定不一樣,所以這些產品在內地買就可以了。」林永恆說。據記者多方了解,不同於保險經紀人普遍的觀點,一些就職於香港一線保險公司的代理人認為市場還有相當的空間。一位不願具名的歐洲某保險公司代理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還是有不少內地客戶有意赴港購買消費型重疾險,畢竟和內地健康險產品相比,香港健康險具有保費更加低廉、產品設計更加合理、保險公司更具有品牌優勢等特點。對於這部分客戶,5000美元的消費額度已經能夠覆蓋大部分需求。「這部分客戶以年輕人為主,他們的保險意識更強,對香港保險的認同感更高,也對保費性價比較為敏感。」該代理人說。赴港投保隱藏利益鏈實際上,最「隱秘」且對內地高凈值客戶吸引力最大的還不是儲蓄險或者重疾險,而是上文提及的萬能壽險。萬能壽險的「主戰場」並非一線保險公司,這是一條由香港的銀行、內地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經紀人和保險公司共同組成的利益鏈,實現了百萬乃至千萬美元資產從內地來到香港,從人民幣兌換成美元的財富通路。「這個鏈條的主角,一端是內地的財富管理公司,另一端則是香港的銀行;大量內地財富管理公司在做這個生意(介紹內地客戶赴港購買萬能壽險),新規出台,利益受損最嚴重的可能就是這些人。」曾經就職於美國著名保險公司,現就職於國內一私募機構的孫女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第三方財富公司會向高凈值客戶推薦香港的保險產品,幫助客戶聯繫代理人或者經紀人,然後陪同客戶去香港簽單。對於香港的保險公司來說,內地的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擁有大量的高凈值客戶資源,不失為一種拓展業務的好辦法。《保險法》規定,任何單位或個人非經中國保監會批准,不得在中國境內經營商業保險業務。境外保險機構的推銷人員或代理人,在未取得合法的保險代理資格和執業資格在內地銷售保險是一種違法行為。而扮演著「推介」身份的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就這樣長期遊走在監管的灰色地帶。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介紹客戶去香港簽單之後,會和在港具備保險代理資格和執業資格的機構或個人分成。據孫女士透露,一般而言,香港投資儲蓄類的保險傭金在1%左右,掌握客戶資源的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分得大部分的傭金,在港的代理人或經紀人只是一個通道。但即便傭金比例較低,但由於保單金額很大,所以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記者從多家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的內部人士處獲悉,不少公司都有涉足相關業務,部分大型財富管理公司還會組團定期去香港簽單,但是這個規模無法量化。孫女士稱,這種做法其實是鑽了監管的空子,所以大家都不會明目張胆地去做。同時,由於投保的行為發生在境外,不屬於境內保險公司和經紀公司的業務,行業協會沒有記錄,監管無跡可查。而在香港,銀行則是這項業務最大的受益者。在香港購買保險主要有三個渠道,保險公司代理人、保險經紀人和銀保。「銀行無疑是掌握著最大量高凈值客戶的機構,推銷大額保單並附帶保單融資,銀行是最大的受益者,去年過半的此類保單都是銀行做的。」董女士告訴記者。董女士認為,對於高凈值客戶來說,在銀行做保單融資是一項無風險套利,同時實現了資金出境;對銀行來說,增加了貸款收入,也便利了各項通道業務。同時董女士也告訴記者,在香港,這種業務最早是從中資保險公司和銀行開始。「老牌保險公司還是比較謹慎,中資銀行對內地客戶的需求最敏感,現在很多外資銀行也在緊跟中資的步伐。」董女士調侃說。在新規全面限制了儲蓄險刷卡行為和交易金額上限的背景下,具備投資屬性的大額保單業務所受影響最大。儘管多位經紀人表示,通過在香港的銀行開戶,仍然可以購買類似的保險產品,但是毫無疑問,資金出境的灰色通道正在收窄,監管正在引導保險公司和客戶的投保行為回歸保險的本質。新聞來源:綜合原標題:銀聯新規限制赴港投保 居民為何熱衷赴港投保?六維空間:http://www.liuweispace.com/六維空間移動端:http://m.liuweispace.com/
推薦閱讀:

【圖】太極拳圖解 八式太極拳圖解
【圖文】人生要學會隨緣
細品漂亮美女【圖】
四面佛【圖】
【圖看兩會】- 共和國的部長們

TAG:限制 | 【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