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例句及簡析
通感例句及簡析
又叫「移覺」,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把適用於甲類感官上的詞語巧妙地移植到乙類感官上,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覺彼此相通。一種感覺與另一種感覺之間在心理上反映上的相似點,是感覺轉移的條件,符合這一條件亦即運用移覺修辭方式原則。「通感」作為一種修辭方式是由錢鍾書先生最先提出來的。常見有兩種類型:形容通感(甜甜的笑)和比喻通感(微風過去,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通感典型例句:
1、「晨鐘雲外濕」(杜甫《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以「濕」字形容鐘聲,所聞之鐘聲,穿雨而來,穿雲而去,故「濕」,觸覺與聽覺相互溝通。
2、「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湯湯乎若流水」(《呂氏春秋·本味》)聽琴聲而知志在高山流水,聽覺與視覺相互勾通。
3、「瑤台雪花數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李白),詩人把「雪花」與「春風」聯繫起來,把「雪」說成春風中的花,當然就香了,視覺通於嗅覺,寫出了層次豐富,令人玩味的立體意境。
4、「避鳥聲如剪,隔岸奇花色慾燃」。前一句寫鳥語之快有如剪刀,由此聽覺與視覺勾通;後一句寫花色慾燃,花色濃艷,像要燃燒,視覺向觸覺挪移。寫鳥聲,寫花色,卻聽之有音,視之有溫度,形象異常具體。
5、「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絲鋼線拋入天際……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腰盤繞穿插……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於白道五色火花,縱橫散亂」。(劉鶚《老殘遊記》)視覺與聽覺相勾通,寫出了王小玉的高超技藝。
6、這個時候你完全可以來得及返身進屋去沏一壺茶,待他進來時,你喝住狗的嚎叫後引他進屋,他會馬上品到飄逸的茶香。(遲子建《原始風景》)視覺與味覺相通。
7、黎明的雞血紅又熱辣辣的在東方散發出奔放的晨光了。(遲子建《原始風景》)視覺與味覺相通。
8、暮色灰黃而涼爽,本來就寧靜的黃昏,靜止了一般。(陳丹燕《玻璃做的夏天》)視覺與觸覺。
9、突然有鐘聲緩緩飄上來,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輕柔。(陳丹燕《玻璃做的夏天》)聽覺與視覺相通。
10、蓮妮好快活,銀鈴似的笑聲把個初夏的早晨布置得一片燦爛。(金曾豪《野種》)聽覺與視覺相通。
11、一個渾身只有一條短褲的男孩子,揮著一根樹枝,樹枝掛滿綠葉,歌謠般親切、柔和。(高風《金黃的大斗笠》)視覺與聽覺相通。
12.、海在我們腳下沉吟著,詩人一般。那聲音彷彿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象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低低的,輕輕的,像微風拂過琴弦,像落花飄在水上。(魯彥《聽潮》)聽覺與視覺相通。
13、《荷塘月色》中有兩例。第一例是用來描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句把本是通過嗅覺得到的「清香」比喻成「歌聲」,而「歌聲」是人們通過聽覺獲得的,將嗅覺和聽覺有機地融為一體,便使迷人的境界增添了無限的韻致,迷離精妙,令人情動神搖。第二處是用來描寫月下的荷塘:「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此句巧妙地將光和影、明與暗的組合比喻成和諧的音樂,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聽覺形象,將月下荷塘的和諧之美表現得恰到好處,淡淡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14、《阿房宮賦》中一例:「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此例前邊將屬於聽覺範圍的聲響(歌聲)與屬於視覺範圍的春光、屬於觸覺範圍的和暖互相溝通;後邊則將屬於視覺範圍的舞姿與屬於觸覺範圍的凄冷互相溝通,形象地寫出了阿房宮內的歌舞之盛。
15、《祝福》中的「我在朦朧中,又隱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雲……」將聽覺對象的「音響」與具有視覺形象的「濃雲」溝通,更突出了音響的繁密和強烈。
16.我這時被四面的歌聲誘惑了,降服了;但是遠遠的,遠遠的歌聲總彷彿隔著重衣搔癢似的,越搔越搔不著癢處。(朱自清《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把聽覺感受與觸覺感受打通。通感與擬人連用。
推薦閱讀:
TAG:通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