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含義

原創於: 2015-08-22 10:52:21標籤:千百年來被嚴重誤解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含義,你知道嗎?在探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含義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孝的本質、孝的目的、孝的意義。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聖人的寥寥數語,道明了孝的本質、目的、意義。一、孝的本質「夫孝,德之本也」,此是說,孝的本質在於仁德。一個遵從孝道的人,一定是個有仁德的人。由此可知,一個內心失之仁德的人,其無論對父母、祖輩、先人表現的多麼孝敬,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道。孔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此是說,遵從孝道要從愛惜自己的身體開始。因為身體是父母所生,如果身體受到毀傷,會令父母傷心難過的。因此,人們愛惜身體的真正意義並不是為了保護這個皮囊,而是在於培養自己的仁德之心,進一步說,就是要自珍、自重、自愛,不能吸毒,不能邪淫,不能犯罪等等。二、孝的目的孔子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此是說,遵從孝道在於使自己成為有道德、有道行、有道規,被後人所尊崇、效仿、學習的聖賢;「母因數貴」,這樣也等於彰顯了父母的德行,這才是孝的最終目的。通過這個道理也可以得知,一個人如果敗道傷德、違法犯罪、臭名昭著,其無論把父母照顧得多麼周到,給先人祭祀得多麼虔誠,給墳墓修膳得多麼豪華,也不能算做孝。三、孝的意義孝的意義在於「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人無德不立。一個人能夠仁德居心,遵從孝道,在家庭里就能夠團結家人、孝養父母、尊敬長輩,而不會成為不孝不敬不順的逆子;在工作中就能夠忠於職守、忠義行事、忠心耿耿,而不會成為自私自利自損的小人;在社會上就能夠涇渭分明、是非清楚、黑白明晰,而不會成為危害國家社會的敗類。四、孝的境界因為每個人的心志不同,其孝的境界、境況、境遇也不盡相近,對此,孔子在《孝經》中將孝道分為四種,即「天子之孝」、「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一) 天子之孝,主要是「施德教」。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天子之孝一在於「愛敬事親」,二在於「施德教於民」。在儒家看來,「愛敬雙親」,就絲毫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懂得敬奉自己父母的人就絲毫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施德教於民」,就一點不會影響以自己的良好德行,來感化、感染、感召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使他們同樣用好的德行來回饋國家、回報社會、回敬家人。(二) 諸侯之孝。重點是「保社稷」。《諸侯章第三》: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諸侯原指由天子分封的國君。從奴隸制社會進入封建制社會後,「諸侯」演變為了封疆大吏、地方諸侯、朝廷重臣,他們身在貴位、名聲顯赫、權力熏天,是天子政令的直接實施者,其個人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封建社會直接關乎一國的生死存亡。《孝經》的作者借「孝」之名告誡「諸侯」們要「在上不驕、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通過行自己的「孝」,達到「保其社稷、和其民人」的結果。(三) 大夫之孝。關鍵是「守宗廟」。《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卿大夫是地位僅次於諸侯的高級官員,其主要的職責是具體執行國家的政令,起著上傳下達、溝通官府和百姓的橋樑作用。《孝經》規定卿大夫的孝主要在於「守其宗廟」,而「守其宗廟」的具體做法即是行卿大夫的孝道,要在服飾、言論、行動上嚴格要求自己,遵守為臣之道,做到「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我們不難看出這些規定的後面其實是一個「順」字,只有「順」了,卿大夫才能如實地傳達天子的政令,也才能更好地反映社會民情,也最能有效地溝通官府百姓,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穩定。(四) 士之孝。著力是「保祿位」。《士章第五》:「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孝經》的作者將「士」的孝規定為「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守其祭祀」顯然是有感而生。士的流動性比較強,他們主張「良臣擇主而侍」,因此《孝經》的作者強調「士」要將侍奉母親的孝心轉而侍奉天子,以侍奉父親的敬心侍奉師長,以侍奉親人的愛心侍奉朋友,這種思想的背後實求士要盡心忠於君王,為國效力,為家分憂。這樣就可以保住自己的祿位,使父母有所養、孩兒有所靠、祖先有所祭,達到和儒家倡導的「生,視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統一。(五) 庶人之孝。確保是「養父母」。《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與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庶人的孝道在於「用天之道,分地之利」,即利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根據地性,進行農業生產,依靠勤奮耕作,「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受時代條件限制,《孝經》的作者不可能承認「庶人」是社會財富創造的主體,但作者顯然意識到了社會的發展是離不開人民群眾的。讓民專心於農業生產和糧食產量的提高以養父母這條途徑:其一,可以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其二,統治者通過實施積富養家的孝道政策,可以增強農民固守本土的意識,減少一國人口的流動,間接增加人口數量。下面進入今天的重點,探討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含義。「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經過資料考證,這段話的正確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娶妻的時候沒有稟告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因為舜娶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稟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經中明明寫的是:「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有人卻偏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解釋為:「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這種脫離仁德——孝的本質,以形式論斷孝道的錯誤詮釋,導致許多人誤認為不結婚、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若是按照這種邏輯,一個人無論是地痞流氓,還是騙子無賴,只要給他爹媽生個娃,就算是大孝了嗎?這顯然與孔夫子「去除人慾,順乎天理」、「三綱五常」的精神思想是相違背的,也是說不通的。因此說,後人以訛傳訛,將「無後為大」理解為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是對聖人理論思想的歪曲和誤讀。如果人們非要依文解義,從形式上解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不能事親(孝養父母、愛護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義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是三不孝。「無後為大」,是指沒有後德,不能被後人所尊重、學習和效法
推薦閱讀:

揭秘孝庄太后和多爾袞的真實關係,真實歷史中兩人的主次應互換
追求真實的殉道者 | 加繆,以及十本書
北方群島來信
星座-神煞的真實含義
討厭虛偽,活的最真實的星座_【今日爆點】

TAG:真實 | 含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