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總匯
武術
第一章 馬步
人縱馬奔騰,身體隨著馬一起一伏。馬步,是先賢從騎馬中領悟到的拳術根基,所以站著的時候,也要站得一起一伏,憑空站出匹馬來。
人縱馬奔騰,那個起伏的勁兒是藉助馬的,所以出不了功夫,但是在平地上就不同了,你的起伏勁兒,等於是把馬融入了身體。若一動不動的站著,身體重心全放在膝蓋上,蹲久了,膝蓋肯定要出問題。
蹲一定要勁先到腳掌,起的時候,腳底五指要學雞爪一樣死死摳在地上,五個腳指一摳,就牽動了小腿的骨頭和肌肉,膝蓋自然挺起來,膝蓋一挺,大腿一繃緊,提腰,收腹。這是起勁。」
伏下的勁,則腳掌要如鴨和鵝的腳蹼,五指都要鬆開。這樣膝蓋一松,大腿松,腰坐,腹鼓。
就在這輕微的起伏之間,不停的轉換全身的重心,這樣方能不使重心老落在一個地方造成身體損傷。
起伏的幅度不要大,就是腳指一寸的距離。這一起一伏,始終要把這一寸距離的勁蹲精確了。越精確越好
站的時候要頭凌空虛頂。縱馬奔騰的時候,人視野特別開闊,這樣騎馬也就不覺得累。同樣的道理,人暈船的時候,站在甲板上,吹吹風,向遠處望一望,也就不暈了。
第二章 樁功
凡成事者皆須經歷三種境界,一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二曰: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三曰: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習拳亦應如是。
持樁而達於體整如鑄、身如鉛灌、肌肉如一、毛髮如戟之境界,始可言拳。拳者何?拳者力之奮也,非局部方法之謂。昔日曾有一首題為《舞相》的詩:
身動揮浪舞,意力水面行;游龍白鶴戲,迂迴似蛇驚。 肌肉含勁力,神存骨起棱;風雲吐華月,豪氣貫長虹。一、揮浪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則,仍須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具體則為運用伸、縮、抑、揚、沉、托、提縱之力。蓋人體站立時,兩足不動,而軀體與兩臂同時作上下方向相反之波狀運動。即雙臂同時向上揚提,而軀體卻往下沉坐,雙臂向下抑按而軀體卻向上伸長,亦即上下對拔拉長,此時人體重位能即轉化為重力動能,全身即有一種波浪力,謂之重力波。此種重力波正是技擊之所需也。同時上下對拔拉長盪起縱波力,借雙臂左右圓撐之勢,使縱波之中夾帶橫波,如是始有揮浪之舞姿。運行進,雙臂一前一後。若左手在前,則出左足,若右手在前,則出右足。雙臂與軀體配合,上下伸縮抑揚對拔拉長,雙手走一橢圓形軌道。左右進退互換無窮。此式之形象猶如龜之游出水面,欲浮而又沉,時沉時浮而挾浪揚波於水面,故此形又名神龜出水。 二、游龍 此式仍須依形曲力直之法則,仍須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具體則系運用提、按、撫、橫、分、閉、開、合之力。此式之運行,與揮浪同,仍需利用重力波以發提、按、撫、橫、分、閉、開、合之力。雙臂與軀體配合上下對拔拉長。所不同者在於雙臂在軀體之兩前側以提按開合之勢走橢圓形軌道。須以縱波出提按之力,以橫波出開合之勢。縱波高低進退互用。其形象若一龍游蒼海,龍即是浪,浪即是龍,龍行浪動,引動龍行。 揮浪、游龍二式皆系利用重力波以收技擊之效應。故用時需掌握力波之鬆緊。松以蓄勁,緊以發力,鬆緊緊松無波不浪。波浪主要需有彈力,此種彈力遇物即須爆發為炸力,此即意拳之蓄彈驚炸也。習揮浪遊龍二式,又須有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之身,對方高來我則高以行之,使有凌空失重,高不可攀之感。對方低來我則低以行之,使有如臨深淵搖搖欲墜,愈陷愈深之感,此即高則揚其身,低則縮其身之法也。
三、白鶴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則,仍須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體則系運用摟、劈、鑽、刺、翻、揚、裹、擰之力。蓋我之整體任一曲蓄部位,當其作用於敵體之某一部位而受阻,或當敵體之某一部位作用於此處,即將發生變形時,我之此一曲蓄部位即產生一種阻力,阻止變形之彈性力,即爆發之為炸力。此種爆發之炸力正是技擊之所需,此即我所謂之蓄彈驚炸。必須知在我曲蓄部位伸縮自如之限度內,彈性力與我曲蓄部位之伸展量(或回縮量)成正比。故練習此形時,兩臂運行之幅度應大些,以增強爆發力之直射強度。 運行時,兩臂交替自外向內畫弧。若高,指端不過頂;若低,指端不過臍,設左臂先起則出左足,右臂先起則出右足。劃弧時,兩手臂須有摟、劈、鑽、刺、翻、揚、裹、擰之力,習時需根據不同之假想、假借,我手臂曲蓄部位所產生之彈性力或翻揚、或裹擰、或摟劈、或拉鑽刺,爆發為炸力。此式之妙還在於起腳制敵。若左臂先起的則左腳用勁橫起橫落。起須不高於自己實腳之膝,落時不超於敵胸,提膝、腳落勁發於手,力出應為一聲。此種落腳之勢並非踢、蹬、踹、踩,實為頓也。只運用爆發力,兩臂交替連用,雙足一齊互用,其形象頗似白鶴突圍拔地欲飛也。意拳之三拳一腳即從此式化出。 四、驚蛇 此式仍依形曲力直之法則,仍須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體則運用起、頓、吞、吐、撐、抱、悠、揚之力。此式之運行與白鶴同,仍需利用曲蓄部位所出之彈性力而發起、頓、吞、吐、撐、抱、悠、揚之力。運行時若出左足則起左臂,自內向外劃弧,同時右臂在左臂下自外向內劃弧。進右足,右臂向外劃弧,同時左臂在右臂下劃弧。運行時根據不同之假想、假借,我叫曲蓄之彈性力可以起、頓、吞、吐之形式爆發為炸力,亦為撐、抱、悠、揚之形式爆發為炸力。前後左右互換無窮,其形象宛似驚蛇乍走,左右迂迴刀光閃。所謂三拳(鑽、裹、踐)、三棍(肩頭棍、胸前棍、腦後棍)皆從此式中化出,厲害無比也。 白鶴、驚蛇二式皆系利用彈性以得技擊之效應。故習時需掌握回縮量與伸展量,回以蓄勁,伸以發力。將欲伸之,則必回之;將欲回之,則必伸之;回伸須致用,遍體似彈簧。此種彈力遇物即須爆發為炸力。故白鶴、驚蛇二式亦系蓄彈驚炸之運用也。 習白鶴、驚蛇二式又須知白鶴能制橫,驚蛇可夾縱。對方齊出,我則裹其力,使之旋轉而拔根;對方獨進,我則放其勢,令彼力盡而前俯。此即橫則裹其力,縱則放其勢之法也。
第三章 練氣蓄勁
人的身體中線就是一條脊椎。脊椎的頂端在後腦,脊椎的尾部就是尾椎骨,任何武功,不把功夫練到脊椎上去,就是一場空。
武術,關鍵一字則為「氣」,此氣非呼吸之氣亦非空氣。人一運動,則全身發熱,發熱厲害了,必要流汗。這股熱便是氣。所謂煉精化氣,則是謂人在運用體內的這股熱氣,練之,使之壯大。然而,人身體上有許多的毛孔,這毛孔就如竹籃的孔一樣,竹籃打水,無論如何裝,水都要流出去,同樣的道理,人的身體,無論運動得多麼劇烈,氣都要隨著毛孔散發出去,變成一場空。氣是通過毛孔散發出去的,人要養氣,要使之壯大,就要在關鍵的時候,閉住全身毛孔。當動物發怒旱,特別是貓和狗,當其憤怒到了極點,則全身毛都會像刺蝟一樣豎起來。這就是炸毛,也是閉住了毛孔。人也是如此,有的時候,人身上會起雞皮疙瘩,寒毛炸起來。這也是閉住了毛孔。就如小便是不經意的一顫,全身起疙瘩。
站馬練樁,感受自己每一寸的脊椎骨,從頭到身,然後到尾。頭,身,尾,三式一體。此樁法叫三體式。動物的尾巴是保持平衡,控制身體的,兇猛的動物,尾巴一豎,全身的毛就炸起來了。人的尾巴退化了,所以靈敏不如動物。但馬步要憑空站出個馬來,三體式,則是要憑空站出根尾巴來。脊椎骨是人體的中線,脊椎上的感覺,就是任督二脈。活動脊椎,使人的全身都能活動到,便全身發熱,到達似出汗,微出汗之間,一定要將全身重心垂落尾錐上。這和針灸一樣,只不過針灸是用針刺,而三體式則是用全身的重心來刺激。一個是內,一個是外。
勁決云:「煉精化氣如洗澡,養氣歸丹冷風吹。」
勁的三重境界劃分
一、明勁。武術中的境界叫做練精化氣的過程。
練成明勁,通過鍛煉,把全身的贅肉都練成肌肉,能隨時調動身體,控制骨骼,運用腹腰腿骨骼各處的力量擰成一股,每一拳出去都有千斤重力。明勁練成,開發了身體的潛能,激發人體的極限,但是卻不懂得收斂元氣之法。是以練成明勁之人,力量雖然強,但是體力耐力都不能持久。而且並不能養生。人到青年還沒有事情,到了中壯年,則元氣衰敗,一身肌肉得不到保養,都會鬆弛下來。人早衰早亡,身體到處都毛病。
一般人出拳,都是手臂肌肉的力量,不會調動腹腰腿的力量,所以一下之間,把精血體能化成元氣能量熱量的功率也小。練成明勁之後,每一拳一腳的發力,都調動了全身的力量,所以一下之間,全身的精血體能化成能量熱量元氣的功率非常之大。正因為如此,若是只懂明勁,一味猛打,又得不到足夠的營養補充,則把身體的精血體能都打空了,所以比普通人還要衰敗的快。經云:明勁者,即拳之剛勁也。易骨者,即練精化氣,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不合,體質不堅,故發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無不善,體無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天。以後,知識一開,靈竅一閉,先後不合,陰陽不交,皆是後天血氣用事,故血氣盛行,正氣衰弱,以致身體筋骨不能健壯。故昔達摩大師傳下易筋洗髓二經,習之以強壯人之身體,還其人之初生本來面目。後宋岳武穆王擴充二經之義,作為三經:易骨、易筋、洗髓也。將三經又製成拳術,發明此經道理之用。拳經云:「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與古之五禽、八段練法有體而無用者不同矣。因拳術有無窮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陰陽混成,剛柔悉化,無聲無臭,虛空靈通之全體。所以有其虛空靈通之全體,方有神化不測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內外一氣,動靜一源,體用一道,所以靜為本體,動為作用也。因人為一小天地,無不與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陰陽變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與天地道理相合,身體虛弱,剛戾之氣,豈不能易乎?故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強,柔者易之剛,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經者,皆是變化人之氣質,以復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勁,練精化氣之道也。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于丹田之內,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規模鍛煉,練至於六陽純全,剛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練精化氣之功亦畢矣。
二、暗勁。明顯的特徵是太陽穴鼓起。達到一流高手境界的人乃是善於養氣之輩。
何謂之氣?人活動之時,沒一個動作都要產生能量熱量,這股能量熱量就包含著元氣。人劇烈活動,體血精力都會化做這股熱量能量和汗水一起通過毛孔釋放出去。這就是練精化氣的道理。能不能含住這股氣,則是養生和不能養生的本質區別。 這也是內家和外家的區別!
內家拳能收斂住這股元氣,外家拳則只練明勁。能發不能收,所以每一拳出去發力越猛,元氣奔瀉的越厲害。 如何養住氣? 因為人劇烈活動到位之後,產生的能量熱量會隨汗水通過毛孔排放出去。全身的毛孔就像是身體的一個閘門。所以要閉住元氣不外泄,首先要學會關閉這個閘門。也就是能在適當的時候閉住毛孔。 什麼是閉毛孔? 人是不能隨意控制自己的毛孔的。不過可以通過外部的刺激來感受到閉毛孔的特徵。 比如人洗熱水澡,在熱水中泡久了,全身毛孔受熱都張開了,全身的元氣會隨著毛孔漸漸的散發出去,所以人洗熱水澡會渾身出汗。元氣散發得過多了,人會不適應,所以有人洗澡時間長了會頭暈眼花,胸悶氣短。這就是元氣奔瀉過多的原因。但是這個時候,猛的一出浴室,被冷風一吹,人全身一個機靈,皮膚受冷刺激,雞皮疙瘩一起,人會精神一爽,頭腦立刻清明,這就是毛孔受刺激緊緊閉上組織了身體元氣的流失。這個時候起的雞皮疙瘩就是閉毛孔的特徵。 練拳也是同樣的道理。一拳發力到位,全身發熱,微微出汗。全身的精血體能都化成了元氣,要衝開毛孔散發出去,這就好比一罐子火藥,裝著的時候沒有事,但是一但受到火焰,立刻化為能量,體積千百倍的膨脹,立刻炸破罐子迸發出去。 火藥一炸,罐子也就完了,支離破碎了,人體也是一樣,元氣一衝出去,人就虛了。人體的爆發力雖不如火藥,但是道理卻是相同的。一拳打出,當元氣要衝開毛孔散發出去的時候,人就要控制身體,使得毛孔全部閉合起來,不能讓元氣衝出去流失掉。如何閉毛孔? 野獸一受驚,尾巴先一豎,隨後腰一挺,背一弓,全身的毛根根都豎了起來,這就是閉毛孔。人所以要學野獸,也要炸毛,先從尾巴開始,人的尾巴都退化掉了,但是尾椎還在。形意門中的站樁就是把重心放在尾椎上,然後骨骼一節一節往上推,等推到頸椎骨的時候,腦子裡面一驚,全身就戰慄,起了雞皮疙瘩,汗毛倒豎,毛孔自然就閉合上了。 這也就是通常人突然遇到恐怖的,或者不可思議的情景時候,全身一股涼氣從尾椎直衝到天靈蓋的感覺。 猛一出拳發力,全身元氣衝出,剛剛到達表皮,人尾椎一驚,通過脊椎神經上身到大腦,然後大腦迅速做出指令,控制全身猛的閉上毛孔,又把元氣逼了回去。當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發勁的一熱和收勁的一冷這麼一激,嗖的一下,元氣在體內升騰,就如涼水澆到燒紅的鐵上,太陽穴就鼓起來了。這便是暗勁。
所以高手打拳,一發一收,全身元氣勁力來回鼓盪,如長江大河奔流不息。無論發力怎麼剛猛,打多長時間,都不會出汗。這也就是武俠小說中寫的,某某高手一趟拳下來,氣不踹,臉不紅,身上沒有一點汗的原因。當然,這只是暗勁練到最高境界,元氣一點都不外泄才能有的本事。閉毛孔是練拳時才有的,而打人的時候就要把元氣釋放出去,不要閉毛孔了。一拳打出,挨打的人不但要承受明勁的打擊,還要承受住元氣從毛孔中猛的衝出來的力量。
所以說,武術分為打法,練法,和表演三種。
練的時候要通過閉毛孔存住元氣,而打的時候則把存的元氣都一下放出去。 武術中的暗勁是元氣衝出毛孔來打人,就如電擊一樣,也同萬根針刺。高手打人,往往不用明勁,輕輕一搭手,心力一激,元氣就衝出毛孔了。人有的時候打幾下拳不會出汗,但是遇到情急的事情,一激就渾身上下冒汗了。這急一下就是心力。心情的力量摧動元氣比身體的運動要猛烈得多。所以養生之道就是要心境平和,不要大喜大悲,更不要急躁。
高手能控制自己的心境。用心力來激發暗勁噴出元氣。心力是心臟活動血液的力量。所以武功高手的心臟特彆強。
所以武功的架勢裡面練到最後收功的時候都要雙手提在眉心和太陽穴平齊,然後緩慢的下按到腹部。這一按大有名堂,是通過調節心情,把身體由練拳的緊張中還原到平常的寧靜中來。通過心情的調節,上升的元氣滿滿的沉降的下來,落到腹部兩腎之間。五行之中,心是屬火,腎是屬水,腎水是主沉降的。血液在全身表皮,血管中流動,都要通過腎的沉降來過濾掉毒素和雜質,然後通過尿液排放出去,使身體始終保持潔凈。 腹部連著大小腸,功能同樣是過濾雜質,通過糞便排放出來。 但是元氣不是雜質,沉降到腎和小腹之間,會逐漸的滲透到兩處器官之中,改造器官,增強功能。所以練武的人腰腎小腹的力量是最強的。小腹下面是丹田,元氣下沉,一般都是沉降在裡面的,並不外泄。人要發勁的時候,小腹一股,然後腹肌一動,元氣就衝出去了。
經脈是表皮神經系統,是用來控制人的表皮每一寸皮膚的。人雖然一機靈,能在全身起雞皮疙瘩,也能一火急,全身出汗,但那都是大範圍的。真正打鬥的時候,要小範圍的打開毛孔。比如人有的時候無意一急,身上不出汗,手心卻全部是汗,這就是無意之中貫通了手上的表皮神經。
有一小部分人能控制自己的耳朵上下輕微的動,這是天生就通了耳部經脈的人。但這是無意識的,不能隨自己的心意控制,是碰巧,是運氣,沒有用。高手比武的時候,釋放元氣都是控制在小範圍內,也就是一拳打到了你身上,拳頭接觸到你身上的肌膚出汗,這才是真正精確到了位置,控制暗勁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小腹一鼓,腰一擰,進步,沖拳,拳頭出汗,而身體卻是全身緊繃,一點汗都沒有,這才把暗勁練到了家,一點都不浪費。
全身的元氣集中在一點爆發,力量這才大,比如一個水龍頭,你堵住一半,另一半水的衝勁自然都大。要是你把水管扎得到處都是小孔,水都從小孔中噴了出去,壓力減小,龍頭口的衝勁自然就小了。
武功練到極致,能控制全身上下每一寸的表皮的張開閉合。用心力釋放元氣打人或者扛住打擊。全身上下成為一個整體,這才是暗勁練到了家的整勁。也是控制精確到了每一分一毫的化勁。
所以程廷華說:「打人的時候心急要急在手上。」 六合之中,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人的意念一急,就要出汗,這就是意與氣合。打人急在手上,就是氣與力合。
人能控制住身體整個毛孔。這才是整勁。。內勁又叫做整勁,是這樣一個道理。武林高手一掌下去,能打斷鋼筋石板,這不是靠肉體的硬度,是靠暗勁元氣一下衝出毛孔的衝勁。暗勁一衝,先就破壞了鋼筋石板的組織結構,然後順著這的沖勢,拳頭再輕輕一磕碰,就斷裂粉碎了。 不然以肉體的硬度是不能用同鋼筋石板比較的。你同樣,一棍子打在我身上,才接觸到身體表皮的一剎那,那接觸的部位毛孔鬆軟之後,猛一張,衝出元氣,然後一緊,毛孔閉上,雞皮疙瘩蹦起老高,這樣三重勁力,足夠可以化掉任何程度的攻擊。武功練到了一流高手到達先天的境界,不但五臟強化,腰腎強化,小腹強化,還能通過心力控制身體每一寸的表皮毛孔閉合,達到體呼吸的境界。到達了這種境界,那就是明勁暗勁大成,自然可以以一敵百。
經云:暗勁者,拳中之柔勁也(柔勁與軟不同:軟中無力,柔非無力也),即練氣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練明勁,而後練暗勁,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勁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勁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勁,是將形氣神(神即意也)合住,兩手往後用力拉回(內中有縮力),其意如拔鋼絲。兩手前後用勁: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絲綿;又如兩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開之意。兩手或右手往外翻橫,左手往裡裹勁。或左手往外翻橫,右手往裡裹勁,如同練鼉形之兩手,或是練連環拳之包裹拳。拳經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兩手往前推勁,如同推有輪之重物,往前推不動之意,又似推動而不動之意。兩足用力,前足落地時,足根先著地,不可有聲。然後再滿足著地,所用之勁,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後足用力蹬勁,如同邁大步過水溝之意。拳經云:「腳打采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憑後腳蹬」,是後足;「馬有跡蹄之功」。皆是言兩足之意也。兩足進退,明勁暗勁,兩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勁則有聲,暗勁則無聲耳。
三、化勁(能神)。洗髓伐骨,把功夫練至骨髓。
按照武功的道理來講,當武功到達了先天境界的人,銅皮鐵骨,激發了人身體所有的潛力,則有千斤之力。但是武功卻沒有到達煉髓的境界。功夫到了先天,元氣飽和,丹田氣滿,積無可積,這個時候功夫就要滲透到骨髓裡面去。
骨髓是造血的,要想改變人體,必須要鍛煉骨髓才能最終改造人身。
而骨髓無論怎麼鍛煉,都是鍛煉不進去的,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通過聲音的震蕩來接引。 內家拳中有虎豹雷音一說,老虎和貓身體內總是有一股聲音嗯嗯噫噫響個不停,所以老虎的骨骼特別的強大,虎骨虎骨。是最滋補的東西。 雷出山中,萬物萌發,雷是產生在宇宙初開,產生生命的。宇宙最開始,是沒有生命的,天空中雷電交加,產生氨基酸,演化成單細胞生物,最後進化成人。天空中的悶雷悠遠深長。涵義深遠。
人學虎豹雷音,用聲音震蕩來鍛煉骨髓,這是改造身體的根本。
佛家有一本經明為洗髓經,就是日日發音念經鍛煉骨髓的方法。今吾以六字真言發音練髓。
六字真言,又稱「六字大明咒」,即「嗡嘛呢唄咪吽」, 英文翻譯為Om Mani Padme Hum,漢字音譯為「嗡(ō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吽(hòng)。
嗡:讀(ōng 嗡)。ōm 是正確讀音,OM=AUM,最後要閉唇。
呢:?ī 是捲舌音,發音時舌尖要上翹頂上齶,然後放開發?ī音。
叭:bēi後有一個輔音 d,在漢語跟藏語里都被省略了。可讀成bēidemēi,de 輕而短,一帶而過。
咪:mēi 其它寫法有[口+彌]、[口+迷]等。要讀成mēi,不能讀成 mī,由梵文詞的位置格變化而來。
吽:發音為(hōng轟),也有書注音為(hòng)。
於武術之中,六字真言有其非常之妙用。功高者可用此洗髓伐骨易經。每當站馬站樁時,進入意境後,調整身心及呼吸,以丹田發音,念此六字,注意周身骨節,把握周身毛孔開合,以意帶動呼吸,呼吸及至周身毛孔,帶動毛孔進行呼吸。一呼則毛孔亦呼,一吸則毛孔亦吸。及至最後,停止鼻息,以丹田發音,毛孔呼吸,則為最妙。
經云:化勁者,即練神還虛,亦謂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將暗勁練到至柔至順,謂之柔順之極處,暗勁之終也。丹經云:「陰陽混成,剛柔悉化,謂之丹熟」。柔勁之終,是化勁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練神還虛,至形神俱杳,與道合真,以至於無聲無臭,謂之脫丹矣。拳經謂之「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是謂化勁。練神還虛,洗髓之工畢矣。化勁者,與練劃勁不同。明勁暗勁,亦皆有劃勁。劃勁是兩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謂之短勁。如同手往著牆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身上來,故謂之劃勁。練化勁者,與前兩步功夫之形式無異,所用之勁不同耳。拳經云:「三回九轉是一式」,是此意也。三回者,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即明勁、暗勁、化勁是也。三回者,明、暗、化勁是一式;九轉者,九轉純陽也。化至虛無而還於純陽,是此理也。所練之時,將手足動作,順其前兩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並非頑空不用力,周身內外,全用真意運用耳。手足動作所用之力,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腹內之氣所用亦不著意,亦非不著意,意在積蓄虛靈之神耳。呼吸似有似無,與丹道功夫,陽生至足、採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之時呼吸相同。因此,似有而無,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莊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閉氣也。用工練去,不要間斷,練到至虛,身無其身,心無其心,方是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之境。此時能與太虛同體矣。以後練虛合道,能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無可無不可也。拳經云:「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
第四章 周身秘訣十二項
頭第一:頭者身之魁,直豎而若頂千斤,不可抬高,不可俯視。向左則略顧左,向右則略顧右,隨身法以相應。高仰則有僕後之病,低視則有僕前之虞,學者先宜凜之。
眼第二:眼者身之主,宜精神注射,破敵全憑之,故認腿認勢皆賴手眼也。兼視一身,上下相顧,前後左右相防,皆不可不用眼。 頸第三:頸為頭目之樞,上下相顧,呼吸相通,以靈活為主。要直豎而不可太偏,顧左顧右,隨身法以相轉,學者亦當領會也。 肩第四:肩為一身之前鋒,宜帶靠而陡來。宜下與膝相對,不可過於膝,亦不可不及於膝,至若偏閃,更要靈活為要。 臂第五:臂乃一身之門戶,宜狹不宜開,開則身法渙散。敵人可揭可挑,而我之身難保矣。宜以氣應之,臂力使上,則氣吸上;臂力使下,則氣降下。臂力開,則隨身法以相轉,不可使孤行為要。 手第六:身之圍護者手也,要輕鬆圓活,剛柔相濟,上下前後左右相顧。左上則右下,右上則左下;亦有左則俱左,右則俱右。此以身法速轉,方可如此。更有變陰變陽之妙,長短伸縮之玄。總之,以熟為要。 胸第七:胸乃我身之牆壁,宜開之成其一片,亦不可俯仰,兩手常須護持,勿使敵人攻入。苟使近身,縱有能者,亦難敵矣。 腰第八:身之樞軸者腰也,腰要靈活圓熟,直鞭堅固。況力皆從腰出,氣亦由腰所運;一屈則氣阻力閉,上下不能相通矣。 臀第九:下身之所重者在臀,宜與肩相應而成一片。肩過右則擺右,要陡然相衝而帶壓下,故一身之筋節俱緊貼敵人身上,所謂百法收來無空間是也。 腿第十:管腳之攙力,腿亦有功焉。宜懸而縮,宜活而硬。要循腰藏陰而帶曲尺樣,此下盤之緊密者也。 膝第十一:下盤之門戶在膝,宜平分內里,不可外開。若開足尖亦開,下盤必不密矣。要在略帶壓下跪勢,仗身法坐至將平即住。若過於坐平則腿力不堅,腰曲無力,種種失真矣。此法不必拘,要在能者變用耳。 足第十二:足系一身之根,根不穩,則百體雖強,皆為虛器矣。妙在足指釘下,足根堅固,不可虛前虛後,退步宜輕,踹步宜速,探步宜活,其餘百盤步法,俱遵成式運用。根既堅固,周身俱活,隨其所之,無不顛人矣。第五章 打法
練打之時,要兇狠儘力。從硬打做軟,從有力打做無力,方有精法。開始就以軟打,後來終無精法,故拳要軟中硬者,此也。又練法之時,如設一敵人在面前,手當如何進?肩當如何入?腳當如何管?俱要算定,打時必要認真著力。
人練打之時,肘、胯、肩先下,是要緊關頭。譬如一動手時,而兩肩一跌下,則身法自然低,隨身轉打,俱是恰對敵人空處,所謂垂肩帶靠者是也。 又練打之時,前手如探子,必要理清。就是敵人一動手時,精神必要為之掀開,令彼自露其空處。然後一轉進身,便處處是空中投石。所謂乘虛而入,好用機是也。 又煞手之時,緊記後手一曳,必須要後腳一抵,而其最妙之處,便在坐樁,望下一踵,則通身皆精其法也,自無仰前仰後之弊。袖珍十八法
太極:一身總太極,二腳為根基。闊狹由長短,如山不可移。
陰陽:全身三轉折,陰陽上下貼,動靜瞻前後,砥柱硬如鐵。
子午:如何是子午,頭面對針鋒,兩戶並兩膝,上下總相同。
浮沉:浮如雲出岫,沉似石投江,左右常相顧,坐腿把陰藏。
吞吐:吞身如鶴縮,吐手若蛇奔。鼓撼隨風入,輕重左右分。
捋推:捋風挨手入,筋脈要流通。直硬將柔制,推動不用功。
圓滾:出手剛柔濟,搖鈴肘脈圓。沾衣如滾浪,貼肉要生根。
抖落:抖落法最奇,中偏要防提。軟出須硬起,翻身任施為。
沾靠:出手防牽制,翻騰切莫遲。沾衣即滾肘,靠吸在柳移。
進退:欲知進與退,退敗進自生。他若追進戶,三錯部位偏。
封閉:門戶牢關固,雙封勢不開。機關將動我,發手似春雷。
插撒:插手勢如槍,拖拋切要防。撒手形如網,極摔莫離樁。
撲捺:撲手勢如虎,迎風直入膛。雙手似剖腹,拍捺在提防。
援引:敵勢偏風進,援開左右防。引手須半出,節莫自松樁。
拖拋:此法兩家用,坐樁不可松,最嫌肩著力,扭搭翻成功。
提攔:敵手如搶入,左遮右提攔。跟蹤防漏手,反掌照面還。
消納:敵勢逼胸來,消肩速納脯。坐樁吞吐並,前後手相扶。
擒拿:擒拿須認穴,嵌骨要酥筋。其中真妙訣,等閑不度人。
第六章 總述
一、九要
九要者何?曰:塌、扣、提、頂、裹、松、垂、縮、起鑽落翻分明。
塌者,腰往下塌勁,尾閭上提督脈之理;
扣者,開胸順氣,陰氣下降任脈之理也;
提者,穀道內提也;
頂者,舌頂上齶,頭頂,手頂是也;
裹者,兩肘往裡裹勁,如兩手心向上托物,必得往裡裹勁也;
松者,鬆開兩肩如拉弓然,不使膀尖外露也;
垂者,兩手往外翻之時,兩肘極力往下垂勁也;
縮者,兩肩與兩胯里根,極力往回縮勁也;
起落鑽翻者,起為鑽,落為翻,起為橫,落為順,起鑽是穿,落翻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機輪之循環無間也。
以丹田為用根,以意氣力為用,以九要為準則,遵而行之,雖不中不遠矣。
二、四德八能四情
四德者,順逆和化。四者,即拳中合宜之理也。順者,手足順其自然往前伸也;逆者,氣力往回縮也;和者,氣力中正無乖也;化者,化其後天之氣力歸於丹田而返真陽也。
八能者,乃搬攔截扣,推託帶領。八者,即拳中之性也。搬者,搬敵人之手足肩胯是也;攔者,攔敵人之手足如研肘是也;截者,突住敵人之手足胳膊腿是也;扣者,扣敵人之兩手並胸小腹是也;推者,推敵人之兩手並身,其中有單手推者,有雙手推者(即雙撞掌也)是也;托者,托敵人之兩手,有平托者,有望高托者是也;帶者,敵人抓住我手,極力往回帶,或掛敵人之手皆是也;領者,領敵人之身,或敵人之兩手,往左右領去,或往上領,或往下領,即使敵人不得中正之勁也。
八能者,內含六十四事,合六十四卦也。八者,正卦也,即上乾下乾之類;六十四者,變卦也,即上乾下坤,否泰互卦之類。所謂八搬八扣,各有八,合而為六十四者,則謂拳中之性也。
順逆合化,為六十四卦之德也。六十四卦含之於順逆合化四者之中,而為德行,行之於身而為道,用之於外而為情。情者,即起落鑽翻也。且八能用時,或明而用之,或暗而用之,或打破彼之身式而用之。或化開彼之法式而用之,或剛進而用之,或柔進而用之,或進而用之,或退而用之,或誘而用之,或指上而用之下,或指下而用之上,或指左而打右,或指前而打後,或指此而打彼,或彼剛而我柔,或彼柔而我剛,或彼矮而我高,或彼動而我靜,或彼靜而我動,或看地之形式,伸縮往來分別而用之。地形者,遠近險隘,廣狹死生之類也,且身式將動而未動時,務要周身一家,合外內一道,再觀彼之身式高矮,量彼之情形虛實,察彼之氣質薄厚,將彼奸詐虛實,等等得之於心,隨便酌量用之,而能時措之宜,至於拳內用法名目雖廣,然無論如何動作變化,總以四情為表則也,四情用的合當,則能與性德合而為一道也。
三、三相八形
三相:行走如龍,回身如猴,換掌如鷹。
八形:雞腿,龍身,熊膀,猴相,虎坐,鷹翻,鷂鑽,蛙形。
第七章 八卦形意拳
乾卦獅形拳
乾卦者,天地之象也。獅子掌者,拳之式也;乾者健者也,陽之性也,三畫卦之名也,乾以形體方謂之天,以性情方謂之乾。其於物也,則為獅形,其物最嚴烈,其性最勇猛,能食虎豹之獸,有抖毛之威。以拳式之用言,則有金龍合口之式,有獅子張口之形,有白猿拖刀之法。在腹內則為氣,能資萬物;在拳中,則為獅子掌,能萬法開端。此式以兩手極力伸出,內外上下一氣,有乾三連之象,又有起首三點之式,故取象為乾卦,其拳順,則同身血脈舒暢,氣力倍增;其拳謬,則乾遇震,而拳中不能無妄;乾臨坤,而心竅亦不能開通矣。學者於此尤加謹焉。
坤卦麟形拳
坤卦者,地之象也,返身掌者拳之式也,坤者順也,陰之性也,六畫卦之名也。坤以形體言,謂之地;以性情言,謂之坤。其於物也,則為麟形,其物為仁獸也,則有飛身變化不測之功;以拳式之用言,則有麒麟吐書之式,大鵬展翅之法,有白鶴獨立之能,有順勢返身旋轉之靈;以拳之形式言,謂之返身掌,此拳之兩手含往,返身轉去,內外上下和順,有坤六斷之形,故取象為坤卦。其拳順則身體輕便快利,轉去如旋風,其拳謬,則腹內不能空虛,而身體亦不能靈通矣,學者加意研究,靈巧妙用由此而出焉。
坎卦蛇形拳
坎卦者,水之象也;順勢掌者,拳之式也。坎者陷也,坎得乾之中陽,陽陷陰中,陽入而生潮,有坎中滿之象,故居正北水旺之方。其於物也,則為蛇形,其物最毒,其性最玲瓏,最活潑者也。有撥草之能。以拳式之用言,則有白蛇吐信之法,有雙頭蛇纏身之巧;以拳之形式言,謂之順勢掌,此拳外柔順,而內剛健,有丹田氣足之形,內外如水曲曲順流,無隙而不入,故取象為坎卦。其拳順,則丹田之氣足,丹田氣足,則道心生,道心生則心中陰火消滅,而無頭眩目暈之患矣;其拳謬,則腎水虛弱,心火不能下降,頭暈眼黑必不免矣。
按此拳有點穴之法,式中有單指按點之術,此式單指按點之穴處在兩腋窩。點法之意,如同禽鳥兩翅窩之穴坑,兩指一攝,頃刻而亡。不獨此穴為然,凡諸穴能致人死者,皆當慎用,如心口,小腹,臍門,耳後,腦海,嗓喉,後脊背,兩腎腰,穀道,兩手脈窩數穴以及雙指點,單指點,肘點,膝點,足點,掌印點,斫點,勿論如何點法,輕者可以傷身,重者可以致命。故點穴之法不可專用,專用必損陰德。諺云:己不用毒於人,人亦不用毒於我。所謂中找中,和找和,天理循環之數,是此意也。
離卦鷂形拳
離卦者,火之象也;卧掌者,拳之式也;離者麗也,離得坤之中陰,陰麗陽中,陰借陽而生明,故正南火旺之方。其於物也則為鷂形,其物有入林之速,有翻身之巧。以拳式之用言,則有按點斫之法,此拳亦為大蟒翻身之式,亦有入洞之能,以拳之形式言,謂之卧掌,此拳則外剛健,而內柔順,心中有空虛之象,故取象為離卦,其拳順;則心中虛靈而人心化,人心化則玄妙生矣;其拳謬則心中愚昧不明,而拳中之神化不能得矣。
震卦龍形拳
震卦者,雷之象也,平托掌者,拳之式也,震者,動也。震得乾之初陽,初陽主生長,居正東木旺之方,其於物也,則為龍形,其物為鱗蟲之長,有搜骨之法,有變化不測之功,有飛騰之象;以拳式之用言,則有烏龍盤柱之法,有青龍戲珠之能,之拳之形式言謂之平托掌。此拳外靜而內動。丹書云:靜中求動之象,又一陽初動之意,故取象為震卦。其拳順,則肝氣舒和;其拳謬,則肝旺氣努,而身體不能入於卦爻九二之中和矣。(九二者,拳體內之中氣也)。學者於此勉力求和而無肝氣沖目之患矣。
艮卦熊形拳
艮卦者,山之象也;背身掌者,拳之式也。艮者止也。艮得乾之末陽,末陽主靜,故居東北陽弱之方。其於物也,則為熊形,其性最鈍,其物最威嚴,有豎項之力。以拳式之用言,則有靠身之勇,有拔樹之能,有抖搜之法,取象為艮卦。其拳順,則有氣根心生色,猝然現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之意也;其拳謬,則丹田之陽,不能升於脊背,而胸內不能含合,心火亦不能下降矣。
巽卦鳳形拳
巽卦者,風之象也;風輪掌者,拳之式也。巽者入也,巽得坤之初陰,初陰主潛進,故居東南陽盛之方。其於物也,則為鳳形,其物為羽蟲之長,有展翅之功;以拳式之用言,有點頭之式,有挾人之法,此拳亦為獅子滾球之形;以拳之形式言,謂之風輪掌。此拳上剛健,而下柔順,有風輪之形,故取象為巽卦,其拳順,則內中真氣散於四肢百骸,無微不至,而身式行之如風輪,循環無間之形矣。其拳謬,則元氣不能散佈於周身,譬之方軸圓輪,氣機不靈,身式不順,而先後天之氣不能化一矣。
兌卦猴形拳
兌卦者,澤之象也。抱掌者,拳之式也。兌者,說也。兌得坤之末陰,末陰主消化,故居正西金旺之方,其於物也,則為猴形,其物最靈巧者也。有縮力之法,有縱山之靈,以拳式之用言,則有白猿獻果之形,有猴兒啃桃之法,有龍蹲虎踞之式;以拳之形式言,謂之抱掌,此拳上柔順,而中下剛健,有縮短之形,故取象為兌卦。其拳順,則肺氣清潤;其拳謬,則肺氣不和,至於氣喘咳嗽諸症,而不能免矣。
八卦拳先天後天合一式說
周易闡真曰:先天八卦,一氣循環,渾然天理,從太極中流出,乃真體(真體者,即丹田生物之元氣亦吾拳中之橫拳也)未破之事,後天八卦,分陰分陽,有善(善者,拳中氣式之順也)有惡(惡者,拳中氣式之悖也),在造化中變動,乃真體已虧之事,真體未破,是未生出者(未生出者即拳中起鑽落翻未發之式也)須當無為(無為者,無有惡為)。無為之妙,在乎逆中行順,逆藏先天之陽,順化後天之陰,歸於未生以前面目(即拳內陰陽未動以前形式),不使陰氣有傷真體也,真體有傷,是已生出者(即拳起落鑽翻,發而不中也,)須當有為(有善有惡之為)有為之竅,在乎順中用逆,順退後天之陰,逆返先天之陽,歸於既生以後面目,(即拳中動靜正發而未發之間之氣力也),務使陽氣還成真體也(即還於未發之中和之氣也,)先天逆中行順者,即逆藏先天陰陽五行,而歸於胚胎一氣之中(即歸於橫拳未起之一氣也),順化後天之陰,而保此一氣也(保一氣者,不使橫拳有虧也),後天順中用逆者,即順退已發之陰,歸於初生未發之處,返出先天之陽,以還此初生也,陽健陰順,復見本來面目,仍是先天後天兩而合一之原物,從北別立乾坤再造爐鼎,行先天逆中行順之道,則為九還七返大還丹矣。今以先天圖移於後天圖內者,使知真體未破者,行無為自然之道,以道全形,逆中行順,以化後天之陰;真體已虧者,行有為變化之道,以術延命,順中用逆,以復先天之陽,先後合一,有無兼用,九還七返,歸於大覺,金丹之事了了,再以金丹分而言之。金者氣質堅固之意,丹者周身之氣圓滿無虧之形,總而言之拳中氣力上下內外如一也,此為易筋之事也,今借悟元子先後天八卦合一圖,以明拳中拙勁歸於真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