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根在腳如何理解,為什麼要修鍊太極腳功夫

太極拳名雖為拳,實際上以腳為根,從腳練起。從這一意義上說,太極拳即太極腳也。所以先賢提出了「其根在腳」的命題。這一命題的提出,在理論和實踐上發展了太極拳術。這是誰提出來的?原先看到的資料,以為是武禹襄大師的著作,後來《中國道教氣功大全》《東方修道文庫》及《武當趙堡太極拳小架》等書刊轉載了上世紀70年代台灣自由出版社的《道藏精華》中關於《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才知道這是張三丰提出的命題。其秘訣計十五篇,其中第四篇「太極拳法決」提出了「其根在腳」。對照武禹襄的相關著作,除個別文字外,內容完全相同,今據《武當趙堡太極拳小架》所載引錄如下:「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力(武文為」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毋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下略)

  

  這一段以「根」為中心的論述。內涵豐富,大致可分述幾點:

  

  1.太極拳應從腳下功夫練起

  

  提出「其根在腳」之前的那段文字,概括了太極拳的總體要求,包括動作、身法以及意、氣、神等要求。接著說的是」其根」,是指實現總體要求的「根」。根在哪裡?在「腳」。其過程是由腳而上,而腿而腰,直至手指,而且無論遇到何種情況,總須保持自腳而上的「完整一氣」,才能得機得勢。既然太極拳的「根」在腳,而且發勁過程也是由腳開始的,毫無疑問,練拳應從腳下功夫練起。事實也是如此,例如第一個動作「太極起勢」,就是左腳向左開步,然後才陸續展開身手的。這個簡單的事例,正好說明了從腳練起的原理。當然,隨著動作的深人展開,對練腳的要求也隨之提高。

  

  2.指明了內氣內勁的運行路線

  

  太極拳的養生與防身,都需要內氣內勁的修鍊。「其根在腳」這段文字,表明了氣與勁的修鍊過程及其走向。氣與勁從腳底而起,經踝關節,過雙膝,緣腿而上至腰胯,再抄命門而上,循背脊至肩窩。敷於兩臂,形於手指。以「太極起勢」為例,當兩手緩緩上提,意想氣由腳底湧泉穴起,攀緣而上,直達手指,這是自下而上的行氣路線。當然還有自上而下的行氣路線。

  

  3.腳下功夫的涵義

  

  修鍊腳下功夫,與修鍊太極拳的總體要求一樣,離不開一個「松」字。所謂太極腳,就是腳掌、腳背、腳心、腳跟、腳趾乃至腳經絡等無處不放鬆柔和,故能上通四肢百骸,內連心意臟腑,下達重心底盤,穩定如根,又富於變化。簡言之,太極腳就是上下、前後,內外完全放鬆了的柔和之腳。無論站立、動步、活步,還是轉身,始終是放鬆了的柔和之腳。

  

  4.松腳的標誌

  

  其根在腳中腳如何放鬆?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腳的任何部分都不用力,一切任其自然。由於情況不同,松腳的標誌也不完全相同。主要有雙腳站立、單腳支撐、動步變換等三種情況。

  

  雙腳站立,包括開步站立、弓步、虛步、馬步等在內,都要兩腳放鬆踏地,腳背、腳底、腳跟的肌肉經絡都是鬆鬆的,不掛一點拙力,宛似赤了腳踏在鬆軟的地毯上感到柔和舒坦。腳趾當然也是松和舒展地粘貼(說熨帖亦可)地面,不是用力抓地,而是松粘貼地;與之相關的跺關節,也是鬆鬆靈活的。一般來說,雙腳站立時的腳下放鬆,比之後面兩種情況要相對容易些。

  

  單腳支撐,是指獨立狀態以及轉身提膝邁步之際的一腿支撐的態勢。此時松腳的標誌是:單腿支撐之腳,與雙腳站立一樣地平穩踏地,且要注意中心落點的位置及膝尖不超過腳尖,一旦越界,就會牽連腳底緊張用力。

  

  動步變換身法時的松腳,較為複雜一點。例如右弓步轉變為左弓步時,其間有五種情況要注意。

  

  (1)先是重心後移轉身撇腳,這種撇腳動作不是腳自身的動作,而是由重心變化及腰胯微向右旋轉帶動的,若是刻意將腳外撇,則容易造成腳部緊張。

  

  (2)當右腳單腿支撐、左腳收回至右腳里側(不落地)時,右腳放鬆踏地的要求與上述單腳支撐情況相同。

  

  (3)至於懸垂的左腳,不但全部要放鬆,而且膝、胯、腰等都要放鬆,尤其是跺關節必須松活才能自然下垂。若是腳尖刻意向下垂,那是一種緊張的表現。

  

  (4)接著左腳向前邁步時,意念是由腰胯的松沉把腳送向前去的,同時要松膝,才能邁步輕靈如貓行。為此,師門傳有出腳三催法,即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5)接著左腳跟先著地,隨著松沉進身、重心前移而全腳徐徐踏實,若是單單用腳去踏實,勢必緊張。

  

  5.腳下的變化

  

  其根在腳中腳的放鬆,目的是為了用腳。上述松腳之法雖然都已包含著用腳的內容,但是用腳之法是多種多樣的,需進一步講一講。

  

  仍以右弓步變換左弓步為例。上節所言松腳功夫的標誌側重在「松」字方面,此處則著眼於腳下的重心變化,即虛實之變。當右弓步站定時,右腳為實,左腳為虛。兩腳所佔重量的比例,一般情況是前七後三。雖然右腳為實,但只是七成實,另三成是虛,此為實中有虛;左腳雖為虛,但只佔七成虛,另三成為實,此謂虛中有實。

  

  這種虛實狀況尚容易理解,問題是右腳所佔的七成實中,仍含有虛意,此中奧妙非細心揣摩不可,否則難明其意。拳論說:「虛,並非全然無力,氣勢要有騰挪,並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貴貫注。」可見定式時腳下的虛實雖然「定」,但「定」中有不定,其虛實變化在意不在形。正如李公景林武當劍「四空」的是心空那樣,雖然形狀上踏實了,但意念上腳心腳底皆是空的,故而能變化快、行步疾。

  

  即使在弓步變虛步、虛步變弓步的變化過程(漸變)中,仍然要意、氣、神來疏導腳下的虛實變化。尤其在一腳單腳支撐、另一腳懸垂欲邁之時,雖然身體重量百分之百由支撐之腳承載,但在意念上腳下並非完全占煞,仍應含虛虛上提之意。

  

  關於腳下的虛實變化,郝月如先生解釋得比較清楚,他說:「虛,非完全無力,著地實點要有騰挪之勢。騰挪者,即虛腳與胸有相吸相系之意,否則便是偏沉。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貫於實股,支持全身,要有上提之意。如虛實不分,便成雙重。」

  

  6.腳踏入地

  

  其根在腳中無論是雙腳站立還是單腳站立,還須注意腳踏實地,這至少要注意兩點:一是腳踏地時,要有陷人柔軟的沙地之感,操之日久,腳既能鬆柔,又能宛如人地為樁,樁步穩固。二是意想腳心湧泉穴與大地接通,導致大地靈氣由腳底而上,貫通周身。此兩點對於修鍊腳下的反彈勁息息相關。

  

  7.蹬腳反彈

  

  其根在腳的作用,首先是從發放太極內勁的程序上提出的,即「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就是說太極發勁的「根」在腳,、首先從「根」發起。那麼如何從「根」上發起?簡單地說:腳掌一蹬,用蹬腳反彈之勁發起。

  

  太極勁是整體彈簧勁,其彈簧安在何處?師門傳授有三層彈簧,第一層安在腳底,第二層安在腰隙(命門),第三層安在肩窩。腳掌(不是腳跟)一蹬,第一層彈簧發動,由下而上,三層彈簧幾乎同時彈發。本門發勁的九一心法中,就有「腳掌一蹬」一法。但腳掌並非單單自猛蹬,而是由其他幾個因素綜合促成的。所以雖然腳掌一蹬發出反彈之勁,但腳掌自身依然是松的、平實的,假若是腳掌僵硬、腳趾捲曲蹬地式的蹬腳,則通道受阻,反彈之勁難發,發了也通不出去。

  

  促成蹬腳反彈的其他幾個因素,主要是腰胯一沉、命門(腰隙)一坐、尾間一墜、重心一移等心法、勁法。所以蹬地發勁既要腳的自身放鬆,又要周身完整一氣,才能進人佳境。

  

  8.腳底功夫的養生功能

  

  修鍊腳下功夫,對促進生命活動的健壯成長有特別重要意義。其根在腳,即長青之路始於足下。  

推薦閱讀:

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卻沒有把自己活成對的樣子
最理想的家校關係:老師被理解,孩子被關注,家長被尊重
我能理解,不等於我不會受傷
八字命理解析:事業起步晚,中年才會發財的八字
如何看待中國農業大學因比賽爭議被取消華辯世錦賽承辦權?

TAG:功夫 | 理解 | 修鍊 | 太極 |